高中语文《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23年济宁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关于新子学的讨论到目前为止依然只是学术界的一个“话题”,而没有多少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出现。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应该在于没有人给予新子学以准确的界定,从而使得学者们无法立足于新子学概念建构出新子学。

立足于传统的子学概念,新子学应该有两层含义。

当子学“指先秦至汉初诸子百家学术之总称”时,新子学就应该指当今哲学家、思想家的学术,也即指当今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当子学“指研究诸子思想的学问”时,新子学就应该指当今学者研究先秦诸子乃至历代诸子的学问。

然而,仔细考究上述关于新子学的定义,又似有不妥之处。

如果把新子学界定为前者,那么,不仅立足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建构出的哲学和思想属于新子学,立足于西方哲学、西方思想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建构出的哲学和思想也属于新子学。

这样,新子学就不仅有可能失去“中国底蕴”,还有可能失去“中国特色”,从而成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多少本质关联的东西。

如果把新子学界定为后者,就没有多少学术价值。

因为当今这种学术已经相当成熟,相关成果已经很多,根本不需要用新子学来概括,更不需要建立这样的学问。

回过头来看,用新子学指称当今中国哲学家、思想家的学术,指称当今中国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这个定义虽然不妥,但是如果我们从“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角度对其稍作限定,把新子学界定为当今中国哲学家、思想家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历代诸子的哲学和思想所建构的哲学和思想,就比较合理了。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由第五段“汉儒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说,宋儒更宣扬‘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君’……虽然如此,从汉魏以至明清,历代仍有‘特立独行’之士,仍有不屈服于权势、不随俗俯仰的人,这也是必须肯定的”可知,这段主要论述了即便是有“三纲”等的约束,历代仍不乏“特立独行”之士,他们不屈服于权势、不随俗俯仰,具有独立人格,反驳了有人提出中国传统思想中还没有“真正的人”、缺乏独立人格的观念。
③“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这是古代儒家与道家的共同观点。以这类观点为指导的思想方法,用西方的名词来说,就是辩证法,所谓辩证法即是揭发思想言论中的矛盾并解决思想言论中的矛盾的方法。如果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来说,可以称为“辨惑法”。孔子及其弟子很注重“辨惑”。《论语》说:“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即是自相矛盾。“辨惑即是辨别自相矛盾,正与西方所谓辩证法意义相近。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都长于辩证思维,这是值得赞扬的。
C.古代儒家、道家主张的“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体现了辩证思维,以其为指导的思想方法和西方的辩证法意义接近。
D.汉儒的“三纲”说,改变了先秦儒家“从道不从君”的伦理内容;宋儒宣扬的主张则将臣对君演变为绝对服从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孟子倡导的“无鬼神”,比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思想更进一步,丰富了先秦儒学的内容。
A.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老子》)
B.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张介宾《景岳全书》)
C.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张载《太和》)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及答案详解《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那么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假设之矣。

为是其智弗假设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那么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 〞之称。

3、选文第一那么,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那么,强调了。

5、选文第三那么,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说明。

6、选文第四那么,以“ 〞和“ 〞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那么,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那么,孟子的“ 〞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答案: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9-2020学年济宁市微山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济宁市微山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济宁市微山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角儿郭孟收论排场,于天贵算得上十足的“角儿”。

“角儿”吃肉,跟包的喝汤,打下旗儿的活遭殃。

说起于天贵,戏班里的人只有这无奈的感叹,梨园行的人都知道,梆子戏讲究高门大嗓的天赋,要祖师爷“赏饭”才能入行。

因此,唱梆子想成“角儿”着实不易。

而成为“银达子”那祥蜚声梨园界的梆子戏“名角儿”,更是多少人一辈子的梦想。

于天贵梆子唱得好。

其嗓音高亢嘹亮,一板一眼模仿起“银达子”来惟妙惟肖。

俗话说,腔好唱、味儿难磨。

拖腔、夯音、喷口,“银达子”独创的“达子腔"的味儿,于天贵学得还真有几分样子。

他自己也将“银达子”视为了平生至高的追求,连做梦都想着有朝一日能一睹大师的风采。

后来就干脆打出了“小达子”的艺名。

兵荒马乱的年月,戏班子多生意惨淡。

但只要“小达子”的水牌一挂出来,那绝对是座无虚席。

有了这块金字招牌,于天贵上到班主,下到龙套杂役没一个放在眼里的。

还隔三岔五喝多了酒耽误上台。

就为这,班主不知道里里外外赔了多少好话。

没办法,谁让人家是“角儿”呢。

眼看到了年根底下。

这天,外边突然来了一位自称叫王老三的人。

只说是出门行李丢了,要在戏班帮两天工,凑个回家的盘缠。

“你都会干什么呀?”班主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清瘦的汉子。

“检场、打帘子、拉大幕、打下旗儿都干过。

”王老三一张嘴竟然一口的梨园腔。

“嗬,行家呀!照你这么说还是个全活啦!”班主惊异地问道。

“正好今晚《艳阳楼》还缺个龙套,你来得了。

”王老三点头笑了笑,算是答应了。

“全活能混成他这德行?又是个骗吃骗喝的主儿吧!”于天贵一手拎着酒壶,歪斜着坐在一只木箱子上接过了话茬。

“那大衣箱装的可是咱吃饭的行头,是供奉老郎神祖师爷牌位的地方,你怎么能坐在上面!”王老三顿时收敛了脸上的笑容。

“臭要饭的,也轮得着你来说三道四!告诉你,小子,啥时候混成了‘角儿’,你也爱坐哪儿就坐哪儿。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孔孟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孔孟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 高考语文复习练【孔孟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题讲解】孔孟思想以善论为基础,仁为灵魂,礼为躯体,中庸与权变为调控器,有机构成伦理政治学说系统。

“仁”是贯彻全部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并被以为是人类天生的本性。

人性变坏,是后天环境所致,因此主张适应自然,经过教育实践与生活磨练来恢复善性,这是一种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精神的联合。

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文后题目。

资料一:所谓“人性论”,实质上就是对于人的本性、实质是什么的理论。

它是社会伦理、政治、宗教、哲学等各样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

卢梭以前说过:“人类的各样知识中最实用而又最不齐备的,就是对于‘人’的知识。

”假如我们“不从认识人类自己开始”,我们就不可以认识社会的各样问题。

这就是说,一定从研究人开始去研究各样社会现象。

今日我们展开人性论研究,不单有助于加深对人的实质的认识,并且将推进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研究的深入展开。

( 摘编自莫法有《试论中西哲学史上人性论之差别》) 资料二:孔子的“性邻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经过“性”与“习”的比较阐述了人性的先本性,以为人性在实质上就是人所拥有的天生的或与生俱来的本性,它不是任何后天的、人为的东西,尔后天的、人为的东西属于“习”的范围。

可是,孔子并无明言人性的内涵,也没有将人性问题直接限制在道德的范围以内,使得人性问题成为道德问题的重要内容。

孔子将“性”与“习”相对比,从“性”与“习”的实质区其他维度说明人性的先本性,这是其高妙之处。

假如没有“习相远”作参照,仅言“性邻近”,是看不出人性的先本性的,至多只好得出人性的相像性以致同样性的结论。

( 摘编自陆建华《性朴、情欲与性恶:荀子人性论的三个层面——兼及先秦儒家人性论》 ) 资料三:对于孔子所言的人性的先本性、人性的与生俱来的实质,儒家后学的孟子和荀子也是赞成的。

孟子曰:“形色,本性也。

”( 《孟子·悉心上》) 即以为身体与面貌是天生的,有以先本性来解读人性的实质的意味。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2023.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

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

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

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

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

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

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义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

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

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

当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利于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去利、非利以存仁义,仁义为人性所固有,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当义利冲突时,自然要“去利取义”。

高中语文孔孟阅读练习3 人教版

高中语文孔孟阅读练习3 人教版

高中语文孔孟阅读练习3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

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6000年左右。

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类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

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薄质坚硬的黑陶为其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

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

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铜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

特别是殷代的青铜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

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彩陶上的花纹。

结构虽然简单,而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引人的魅力。

其中有些绘画,如人形、人面形、人着长衫形、鱼形、兽形、鸟形、草木形、轮形(或以为太阳)等等,画得颇为得心应手,看来显然在使用着柔软性的笔了。

有人以为这些绘画是当时的象形文字,其说不可靠。

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但这些图形,就其部位而言,确是花纹,而不是文字。

在陶器上既有类似文字的刻画,又有使用着颜料和柔软性的笔所绘画的花纹,不可能否认在别的质地上,如竹木之类,已经在用笔来书写初步的文字:只是这种质地是容易毁灭的,在今天很难有实物保留下来。

如果在某种情况之下,幸运地还有万一的保留,那就有待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掘和幸运的发现了。

总之,在我看来,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画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

创造它们的是劳动人民,形式是草率急就的。

(节选自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9.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由后以例前”的意思是()A.根据以前的来类推后来的。

B.由后来的来规范以前的。

C.由以前的来规范后来的。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

人的时代性,也就是人的历史性,因为任何时代都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因此历史性和时代性既是人类认识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不可超越的命运。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不是绝对精神的体现者,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

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

真正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有人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

儒学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早就被历史淘汰了。

对于整个传统文化来说,也是如此。

这样说对吗?只说对了一半。

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自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的选择。

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

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任何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

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

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说,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

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①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这就是阅读和理解。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

不仅共产党人这样做,历朝历代都在这样做。

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2017。

03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的毁灭、改良与重生在远古时代,基本不能理解一切带有灾害性质自然现象的人,相信在天地之间,除了有超越自然的神掌管着世间万物与人之命运,还有形形色色的鬼在作祟。

而没有任何超自然能力的人,只能以虔诚的态度,用各种形式向神鬼跪拜敬礼,祈求祥福.所以在远古时代,人们“行礼”的对象主要为神鬼,并在长期持续的祭拜活动中,将各种程序与形式逐渐完善与固定下来,形成了最初的礼仪。

在私有制与阶级、国家等制度出现之后,奴隶社会取代了原始社会,人类文明开始出现,礼仪也随之从原始性的敬神仪式,发展至以阶级为基准的伦理道德观念。

诸位神明变成了一种精神寄托,奴隶主贵族则取而代之,成为具有绝对权威的“行礼对象”.也正是在这个社会阶段,古代华夏族以丰富的礼仪文化成为“礼仪之邦",并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

西周时代更是中国的“礼治”时代,由周公主持定下的《周礼》更是成为中国最早和最为重要的礼仪论著。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进入封建社会后,礼具有了严格的阶级属性,主要作用变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周礼》、《仪礼》和《礼记》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礼制经典,从唐朝开始即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基本科目,位列九经中的三篇。

宋朝之后,朱熹将解说《周礼》与《仪礼》的《礼记》重新编撰,并将其列为儒家五经之一,进入科举考试科目。

封建时代的礼更像是一门“人治之法”,能够通过礼稳固世袭的阶级结构,在保证整个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与交替的同时,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为人处世的良性规范。

如果说中国封建社会之礼是建立在君权和父权的基础之上,那么西方封建社会之礼则建立在君权和神权的基础之上.而这两者也因为“君权神授”的观点有所关联.在封建社会式微、新兴资产阶级兴起时,西方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将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以神为本”转换成“以人为本"。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不知从何时起,各种以“富二代”“名媛”奢侈生活为卖点的帖子、短视频开始在网络平台流行,吸引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一餐饭花费五位数,更不必说满屏的奢侈品、豪车、豪宅,时常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这类网络炫富的内容之所以走红,一方面是满足了网民的猎奇心理,迎合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渴望;另一方面则离不开商业的精心策划,先打造“富有”“完美”人设,吸引粉丝后再通过软广植入、电商带货等对粉丝进行“收割”。

再加上“炫富”行为的尺度较难界定,一般网络平台也不会限制其发布,而算法机制则精准把握了受众心理,让此类内容愈发火热。

应当说,人们的消费水平存在差异,在社交平台正常分享、展示自己的生活无可非议。

但是,一旦将奢侈作为卖点博人眼球,有意鼓吹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则会夸大人们对贫富差距的认知,导致一部分人出现“媚富”或“仇富”的心理,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产生。

而且,这类网络炫富视频中极尽奢侈享受,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背道而驰,也不利于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形成。

此外,这类炫富视频下不乏许多追随者和赞美、崇拜之声,很容易引发青少年的盲目效仿和攀比,导致未成年人对金钱形成错误认知,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偏离健康的成长轨道。

去年,国家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等部署整治网络炫富拜金突出问题,要求各平台防止炫富拜金、奢靡享乐等现象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

一些网络平台封禁、下架了大量炫富类账号和内容。

但是,网络监管不可能时刻紧盯网络的一言一行,专项整治之后,网络炫富又悄悄冒头。

所以,要整治炫富拜金现象,首先要提升思想认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奋斗向上、崇尚节俭的良好风尚,让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奢侈主义等不良思潮偃旗息鼓。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50分,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本题共5小题,16分)材料一: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

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

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

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材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济宁市2024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24.0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公共艺术泛指公共空间中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形态及艺术活动,是创造性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一种地方公众共同参与并享有的具有在地性的文化艺术。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国家对乡村建设愈加重视,因其满足艺术的公共性和促进文化发展的双重特点,人们对公共艺术应用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需求更加强烈。

公共艺术以自由开放的空间来设计和制作具有文化意义的艺术作品,将公共艺术引入乡村建设中,有利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基础。

同时,公共艺术建设也是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要体现,以这种全新的方式来展示新时代农村面貌,不仅能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还能增强全村居民的凝聚力,使乡村文化更加多元化,从而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不断提升。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乡村经济建设的有效助推力,更是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以文化自信为本,突出艺术赋予乡村空间的特色。

在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规划时,重视本土地域特色,应选择部分与当地人文环境相关的设计理念,加入乡村文化建设中,利用艺术的优势,用符号、图画、文字等艺术手法展示和推广乡村本土文化,真正反映当地居民的心声,引起村民与观赏者的共鸣,产生乡土认同感和文化参与感,进一步形成乡村文化自信。

当代乡村社会尽管经历过很多挑战和失败,却依然保留了很多具有鲜明人文特质的古老村落,这给“艺术乡建”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社会文化空间。

河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6

河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6

河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欲栽大木柱长天黄晖“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

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材的第一道门坎。

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两个字:立志。

”教室里,杨昌济【注】正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修身课。

他在黑板上用力写下“立志”二字,转过身来继续:“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远而心自纯洁!”他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说道:“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谈一谈你的志向是什么。

”他看看身边课桌上贴着的学生姓名:“周世钊同学,就从你开始吧。

”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学校的校长。

”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我小时候每天早上都看到学校的门口,所有的学生向校长敬礼。

我想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那么威严,那么受人尊敬。

”“很好。

”杨昌济微微一笑,说,“下一位,罗学瓒同学。

”“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做一个像戊戌君子中的谭嗣同那样的人。

如国家有事,则奋不顾身,死而后已。

”杨昌济点点头,说:“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

易永畦同学。

”易永畦有些紧张地站起:“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杨昌济鼓励他说:“不要紧张。

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

”“我……我想当三国里的关云长大将军。

”易永畦话音才落,教室里就有不少同学小声笑了起来,易永畦那副单薄如纸的身材实在不能让人把他跟武圣人关云长联系起来。

“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

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

”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他站起来,很自负地回答:“学生的理想,就是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学识渊博、为世人所景仰、为政府所器重的社会精英,凭自己的学问和才能,傲立于天地之间。

”“傲立于天地之间?因为学问而傲吗?”杨昌济问。

“是,老师。

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

”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

【优质】《孔孟》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优秀word范文 (3页)

【优质】《孔孟》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孔孟》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孔孟黄仁宇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

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是,《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那样凡事紧张。

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和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还说饭菜做得不好就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

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③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又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他认为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孟子则没有这样的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而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看出。

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而产生。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

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家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的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孔子虽不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

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

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

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两人的个性无关。

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对其也有影响。

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

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济宁市2024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24.04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

表面上看,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

他的理论主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

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

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

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

在《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就是人为。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

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

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

在《性恶》篇中,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

2021届济宁市任城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济宁市任城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济宁市任城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如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庄子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削弱社会的等级差别和能力差异。

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

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实际上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全部意义,而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期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而是出于责任和能力的考量,试图建立一个有法可依、责权分明的公共社会。

《慎子·君臣》中提出“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

《慎子·威德》中强调,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而不能以天子、国君、官长自身的私权为本。

先秦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

遴选出来的官员未必都是圣贤之人,但他们却是社会治理的具体执掌者,肩负起规范社会运行的责任。

在君主制官僚体系下,官员的本职角色只能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多在上向君主负责,少在下向民众负责。

先秦法家吸收了道家思想,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慎子·民杂》论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更是用摇木、张纲及救火三事为例,肯定了官员在君民之间的过渡作用。

尽管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君王手中,但官职是因其客观必要性而存在的,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必须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

官员行使职权时,要废私立公,明于公私之分,做到清廉、方正、奉法,这是官员的公共责任。

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批评“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很容易玩忽职守。

山东省齐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

山东省齐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

绝密★启用前“天一大联考·齐鲁名校联盟”2023—2024 学年高三年级第七次联考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居处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对于《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来说,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需,也是君子品质的体现,是“仁”之展开与实践,是儒家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这种居处观由此成为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缩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

居处本身并不会产生哲学意义,但君子与普通人看待居处的态度不同,这种居处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

《论语·学而》载:“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孔子看豙,“食无求饱”与“居无求安”是一种君子品质,居处不能追求安乐。

《论语·述而》载:“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燕居”是孔子居处的一种方式,亦谓“闲居”。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是孔子“燕居”时的一种气象,蕴含着“悠然自得”“气定神闲”的审美情趣。

孔子的居处观,也存在一种儒家的审美向度。

《论语·里仁》记载:“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即依仁而居,申明儒家居处的道德向度,而“为美”则指向一种审美实践。

后儒多以“善”改“美”,或以“善”释“美”,这一方面突出了“里仁为美”的道德向度.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遮蔽了“里仁为美”的审美向度。

在孔子与孔门弟子的儒家视域中,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必需,而且是对“仁”的展示与践行,也是君子品质的修养路径,这种居处观对后世儒家影响深远。

孟子在与弟子公孙丑的对话中,引用了《论语》中的“里仁为美”:“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在孟子看来,人们要依仁而居,“人之安宅”即人们生活于其中,须臾不可离的仁心。

至汉儒时期,司马迁云:“故曰:‘制宅命子,足以观士;子有处所,可谓贤人。

论述类文本《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孔孟之道在绵延发展的2000多年中,从真实的普通人到睿智的学者,从一家学派的始祖整个中国思想界的旗帜,再到东方精神文化的领袖和代表,最终成为标志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明的代表性符号,其时代的价值在一次次变化、丰富和提升。

从历史上看,儒家学说面对的每一-次危机,都是每一次改革、每一次创新的机遇,也是与其它宗教、思想进一步融合交流的时机。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二者既有差异,又有交融。

汉代儒家虽然获得了正统地位,但由于佛教传入、道教勃兴,相关影响几乎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儒家学说已经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以至在魏晋时期儒学已经变异为“玄学”,杂糅了佛道的许多内容和方法。

历经隋唐五代数百年的三教争衡与合一的探索,儒家的正统地位由于韩愈、李翱等人的改造,才在容纳吸收佛道诸家之长的基础上为宋代理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从宋元开始,经过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湖、王阳明等人的努力,儒学才通过数个转机达到了自我完善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境界和目的。

可见,儒学本身是有自我调节和不断完善的机制和系统的。

在20世纪初。

中国教育界、学术界在“保种强国”的压力下,将中国贫弱挨打的原因归结于孔孟之道的所谓“陈腐与僵化" ,于是有了“打倒孔家店”,将素有“人本”和“求实”传统的儒家思想与“民主”和“科学”的所谓进步思想对立起来,而且一对立就是一百年。

在文化大革命中,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毁坏,面对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儒学的影响和地位每况愈下;而当我们在毫无顾忌地舍弃儒家传统思想的时候,位于传统儒家文化圈内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却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创造了奇迹。

一个世纪以来,儒家思想只能伴随贫穷落后的判断受到了颠覆性的质疑。

其实,历史上在那些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和机关算尽的军事谋略家的行为宗旨中,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2020-2021学年济宁市任城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学年济宁市任城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学年济宁市任城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

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

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

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

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

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

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

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

“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

“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

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
孔孟之道在绵延发展的2000多年中,从真实的普通人到睿智的学者,从一家学派的始祖整个中国思想界的旗帜,再到东方精神文化的领袖和代表,最终成为标志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明的代表性符号,其时代的价值在一次次变化、丰富和提升。

从历史上看,儒家学说面对的每一-次危机,都是每一次改革、每一次创新的机遇,也是与其它宗教、思想进一步融合交流的时机。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二者既有差异,又有交融。

汉代儒家虽然获得了正统地位,但由于佛教传入、道教勃兴,相关影响几乎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儒家学说已经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以至在魏晋时期儒学已经变异为“玄学”,杂糅了佛道的许多内容和方法。

历经隋唐五代数百年的三教争衡与合一的探索,儒家的正统地位由于韩愈、李翱等人的改造,才在容纳吸收佛道诸家之长的基础上为宋代理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从宋元开始,经过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湖、王阳明等人的努力,儒学才通过数个转机达到了自我完善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境界和目的。

可见,儒学本身是有自我调节和不断完善的机制和系统的。

在20世纪初。

中国教育界、学术界在“保种强国”的压力下,将中国贫弱挨打的原因归结于孔孟之道的所谓“陈腐与僵化' ,于是有了
“打倒孔家店”,将素有“人本”和“求实”传统的儒家思想与“民主”和“科学”的所谓进步思想对立起来,而且一对立就是一百年。

在文化大革命中,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毁坏,面对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儒学的影响和地位每况愈下;而当我们在毫无顾忌地舍弃儒家传统思想的时候,位于传统儒家文化圈内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却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创造了奇迹。

一个世纪以来,儒家思想只能伴随贫穷落后的判断受到了颠覆性的质疑。

其实,历史上在那些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和机关算尽的军事谋略家的行为宗旨中,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多元文化东方思想的主要代表,孔子的思想重新赢得了世人的关注和尊重。

作为非强硬地解决冲突的思想和方法,儒家思想在解决当今世界重重矛盾的现实问题时,着多方面的经验和理论。

通过对话、包容,追求平衡、和谐,减少冲突、战争,孔孟之道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原创精神和人类永恒追求的伟大理想,是与世界其它伟大的思想源泉并行不悖、并极具特色的系统理论。

其最初即建立的开放、创新、宽容、接纳的发展机制,不仅使其数千年不衰,并能得到时时出新、自我完善的理想效果。

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其基本走向和共同目标是“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中,儒家思想应该与其它文明共存,共同支撑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数千年,只是人类历史的一瞬,许多当年孔子、孟子关注的问题至今还是倍受关注的重大问题。

这说明在早熟的中华文明中,以孔孟为代
表的儒家思想和文化是有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和“温故知新”的发展思路的。

对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展开研究和宣传,真正认识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其具有原创精神的智慧和资源,为当今的改革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历时2000多年的社会实验,如此不仅能给中国的发展垫厚根基,也将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参照。

(选自程方平《孔盂之道及其在当今世界的价值》,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普通人到文化符号,儒家价值一直在支撑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B.儒家学说改革发展面对的每一次创新和机遇几乎都伴随着一次危机。

C.“四小龙”崛起颠覆了上世纪对儒学只能伴随贫穷落后的判断的质疑。

D.儒学自我调节完善机制成就了它在东方文化圈中多元而又正统的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主体部分按时间推移,从儒学的历史到当下未来,有事实举证有理论分析,层次清
晰。

B.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将传统儒家思想与民主科学思想对比,具有辩证的味道。

C.尾段段首提出儒学时代价值问题,结尾得出对当今世界进步的重要作用的结论,结构紧
凑。

D.全文总分结构,逐层推进,通过分析论证儒学自身的发展特点,来揭示它的现实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儒家“非强硬”思维,切合当今国际关系中“对话、包容”,“平衡、和谐”的理念。

B.墨家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与孔孟思想的差异与交融。

C.具有人本、求实传统的儒学始终关注社会具体问题,所以在当今世界仍有价值。

D.作为兵家,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实质表现的还是儒家精神追求。

答案:
1.(3分)D(A项,说法绝对。

“一直”错,儒学自身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且历史上也曾经历一次次危机。

B项,主客颠倒。

应是“每一次危机,都是每一次改革、每一次创新的机遇”。

C项,将“质疑”变成了明确的实质否定,原文“.....判断受到了颠覆性的质疑”)
2.(3分)B(“将传统儒家思想与民主科学思想对比”错,原文是将20
世纪国内对儒学的否定,与同属儒学文化圈的“亚洲四小龙”的飞速发展做对比)
3. (3分)C(“始终关注社会具体问题”无中生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