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师的公正
2.学习准备
3.因材施教原则
4.元认知
5.教师人格
6.意识
7.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8.竞争
9.为人师表
10.教育法
11.积极强化
12.教师职业道德
13.动机
14.体育
15.品德来_源
16.交往动机
17.教学过程
18.个性差异
19.潜课程
20.教学
21.心理健康教育
22.精加工策略
23.教师
24.标准化测验
25.问题空间
26.教学模式
27.成就动机
28.常模
29.动作技能
30.教师申诉制度
31.合作学习
32.观察法
33.范例教学法
34.学校咨询与辅导
35.原型启发
36.社会性压力源
37.德育过程
38.认知策略
39.班级授课制
40.教师文化
41.性格
42.课程标准
43.问题解决
44.陈述性知识
45.班级平行管理
46.教师的公正
47.学习准备
48.因材施教原则
49.元认知
50.教师人格
51.观察学习
52.人的全面发展
53.陶冶教育法
54.问题情境
55.学校事故
答案
名词解释
1.教师的公正: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4.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5.教师人格:是指个体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性的道德行为的范式和道德品质与境界,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主体本质。
6.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7.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8.竞争: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9.为人师表:即在品德学问上给人做出榜样。教师的为人师表,因其职业的特殊要求,往往成为经常化的自觉行为,具有很强的表率性。
10.教育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有教育立法权的专门机关,在其职权范围之内,依据教育立法的程序制定或认可的调整教育法律关系,规范社会主体的教育活动,规定社会主体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1.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加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
12.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13.动机:指激起或维持某种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内部动力。
14.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5.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6.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赞赏。是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17.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18.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19.潜课程:指的是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
20.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21.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2.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23.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4.标准化测验:是考察是否达到了预先规定的标准,类似于各种执照考试,这种测验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而不去管别的考生怎么样。
25.问题空间: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差距就是问题空间。
26.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7.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28.常模:就是指特定参照团体在测验上所获得的平均分数。
29.动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实现的,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以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外部操作活动方式。
30.教师申诉制度:我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做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这是宪法关于公民申诉权利规定在教师身上的具体体现。《教师法》确立的这项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行政救济程序的制度,即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就是教师申诉制度。
31.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成而言的。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
32.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