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背诵提纲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核心知识复习提纲(按课整理,全面!).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核心知识复习提纲(按课整理,全面!).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核心知识复习提纲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列举我国在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

(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等方面思考)(1)生产工具:原始社会一一石刀石犁石斧;商周一一少量青铜,大量耒耦;春秋战国一一铁犁牛耕;两汉一一耦犁(西汉赵过推广),出现犁壁,楼车;隋唐一一曲辕犁。

(2)耕作技术:原始社会一一刀耕火种;商周一一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泯制肥料、治虫灭害;春秋战国一一垄作法;两汉一一代田法(赵过),一年一熟;魏晋南北朝一一耕耙(糖)技术;宋以后——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3)农作物:原始社会水稻和粟(南稻北粟);商周粟、稻、黍、稷、麦、麻、桑等;明清一一引进玉米、花生、辣椒、甘薯和马铃薯等(4)水利灌溉(包括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春秋战国一一都江堰;两汉一一漕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一一翻车;隋唐一一筒车;宋一一高转筒车;明清一一风力水车;2、简述早期农业的影响?(1)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2)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3、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1)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小农经济的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5、简述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家庭为单位;(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自给自足;(4)精耕细作;6、如何评价小农经济?(地位)(1)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积极性)(2)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地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3)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消极性)(4)经营规模小,在封建地主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每遇灾荒瘟疫,大多失去土地或者破产流亡。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学习提纲)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学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必修2全套知识点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2.表现耕作方式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石刀、石斧、耒耜刀耕火种南稻北粟商周农业少量青铜农具, 石、木、骨器为主排水、施肥除草、治虫稻、黍、稷、麦、菽(五谷)桑、麻等3.意义:①生活方式改变:迁徙-------定居②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4.特点:①独立发展,自成体系②植主畜辅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精耕细作的含义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2.精耕细作的体现:(1).耕作工具的进步:①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②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改进和进一步推)③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完善阶段)(2).耕作技术的进步:①春秋时期的垄作法②西汉时的代田法③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3)耕作制度的发展:①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②宋后,江南形成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①水利工程:A、战国的都江堰B、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②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1)商周时期:集体劳作(千耦其耘)(2)春秋以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 .形成:(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福建省永安第十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复习提纲:

福建省永安第十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复习提纲: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标要求】(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过渡时期(1949-1956)1、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49—1952)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①内容:“”②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③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3、——发展生产力(1953-1957)①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③实施情况: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④意义: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中国开始改变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调整生产关系(1953-1956)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

②: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的政策。

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标志中国建立,中国进入初级阶段。

二、十年探索时期——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1、《》的报告(1956,毛泽东)2、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1)背景: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内容: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变为先进的。

(3)意义:路线正确,符合国情,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失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1)原因: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左倾错误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受苏联的影响;(2)表现:1958年“” (忽视了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 (3)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4)危害:使得严重泛滥;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了的严重失调;挫伤了人民的。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全册框架提纲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全册框架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中国农业最早可追溯到1万年左右。

原始社会中国农业: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①刀耕火种:七八千年前②耜耕阶段(石器锄耕):七八千年③小件的青铜农具出现:商周,有了基本的生产经验(排水、除草、施肥、灭虫害) 农民由迁徙走向定居④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汉代普及至珠江流域;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铁锄、铁铲、铁梨)生产工具 西汉: 梨壁、耦犁、耧车(播种工具见P5图)隋唐: 曲辕犁(至此,耕犁相当完善,一致为后世沿用) 耕作方法 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 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地位: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 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农业的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发展:夏、商、西周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打破官府垄断 官营手工业在封建社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产品:由于国家权力的支撑,工匠优秀、原料上等、生产不计成本,所以官营有工业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产品一般不流入市场。

民营手工业 发展:春秋战国出现,此后发展艰难明中叶后,民营有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社会的主导。

产品:用于民间消费,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产品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和家庭自用,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 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地位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中国农业的起源):①时间:距今约七八千年②地域:黄河和长江流域③格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就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④依据:神农“能植嘉谷”的传说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存。

2、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①农耕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支撑;②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P51、农耕技术和工具的变化;(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石斧、石锛清除杂草,火烧方式——西汉时期,南方依然采用)(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思维发散(补充)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

意义:是农业技术革命性变化,使我国农业进入了传统农业阶段;提高了生产力,促进大量荒地开垦和井田制的瓦解,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兴修创造了条件。

)(3)两汉;西汉: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

出现耦犁和播种工具耧车(西汉南方仍然采用火耕水耨);东汉:由耦犁(二牛抬扛)发展到一牛挽犁。

(意义;轻便,便于回转,利于山地的开垦,扩大了农耕区域。

)(4)唐代:出现曲辕犁:结构更完备定型,可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我国古代传统耕犁技术的成熟,促进了我国南方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

2、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评价:⑴积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

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为我国古代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⑵消极:导致我国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提纲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农作品的引进创新、生产工具革新(东汉出现一牛挽犁,隋唐出现曲辕犁)、耕作技术发展(东周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耕耙耱技术)、耕作制度改善(汉朝一年一熟,宋朝一年两至三熟)、水利工程建设(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农业灌溉(三国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制度与政策(重农抑商)、耕地面积扩大及人口增长2.古代农民生产主要目的:满足基本生活、缴纳赋税3.封建小农经济特点及其影响:封闭性、分散性,易致山头主义、宗派主义4.封建小农经济与封建集权制度关系:封建小农经济是封建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集权制度则保护封建小农经济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古代手工业内容: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2.官营手工业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大作坊生产;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中国铜铁制造技术发展: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汉朝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4.瓷器发展:商朝出现原始瓷器,东汉烧成青瓷,北朝出现白瓷,唐朝出现南青北白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青花瓷,明朝时江西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5.宋朝五大名窑:定窑(河北曲阳,以白瓷为主,瓷釉洁白莹润)汝窑(河南宝丰,以天青色为主,青中带蓝,主要烧制宫廷用瓷)哥窑(浙江龙泉,以青瓷为主,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官窑(河南开封,专为宫廷烧制瓷器,釉色以青为主,淡白次之)钧窑(河南禹州,青中带红)6.丝织品发展:商朝已有织机,可织出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清朝时细密的缎成为丝织品代表7.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三.古代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1.古代商业发展:商朝人善经商,被冠以“商人”,西周鼓励商业发展并出现工商食官,东周时期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秦汉后封建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魏晋动荡南方商业优于北方,隋唐开通大运河利于商品流通(唐朝出现邸店、早期银行雏形柜坊与飞钱)两宋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并商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源,元朝大都成为世界都会,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最强大的为晋商和徽商)2.商业贸易发展:宋朝时,时空限制被打破,草市兴起,并出现了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3.封建土地所有制影响:造成土地兼并,社会两极分化严重4.明清两代“专卖制度”影响:破坏了工商业正当经营,影响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5.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促进了农业发展、维护了封建统治、利于经济协调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与社会进步6.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保护小农经济(经济)、西方殖民者东来,防范海外敌对势力(政治)、天朝上国,无需交流(思想)7.闭关锁国影响:一定程度起到了殖民自卫作用,妨碍了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四.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扩张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容:(1)资本主义世界政治制度体系(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于20世纪初)(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于20世纪初)2.新航路开辟原因及条件:(1)15世纪前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2)黄金白银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渴望日趋强烈(3)长期以来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垄断东西方贸易(4)1453年奥斯曼帝国控制色雷斯地区,占领东地中海广大地区,控制东西方商路(5)葡萄牙西班牙1492年完成中央集权,希望获取海外财富增强欧洲地位(6)欧洲航海技术发展以及火药传入(7)科技知识进步(地圆学说)(8)基督教传播的理念3.四大航海家:1487年葡萄牙迪亚士、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西班牙支持)、1497年葡萄牙达伽马、1519年葡萄牙麦哲伦(西班牙支持)4.新航路开辟影响:(1)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局面,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3)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股份公司,证券交易纷纷出现,发生“商业革命”(4)物价上涨,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利于资产阶级发展(5)证明了地圆学说正确性(6)殖民扩张运动兴起5.荷兰崛起原因:地处贸易中心大西洋沿岸(区域优势),尼德兰革命获得独立(政治优势),重商主义政策实行(政策优势)6.英国崛起原因:(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2)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3)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4)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了武力保障(5)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以政策保护商业7.世界市场拓展表现及手段: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三角贸易8.世界市场拓展影响:(1)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2)给亚非拉美带来了灾难导致其长期落后(3)冲击了亚非拉封建体系(4)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价值体系(5)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9.自由资本主义三大特征: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五.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政治)(2)广大殖民地市场需求(根本原因)(3)圈地运动创造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力)(4)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5)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资金)(6)煤铁资源丰富2.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领域与交通主要成就: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1810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3.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未结合):(1)经济上推动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发展(2)生产组织方式由工场变为工厂(3)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4)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为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5)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扩张,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基本形成(欧美主导)(6)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兴起(7)自由资本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8)生活观念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9)女权运动兴起(10)破坏了环境,带来了污染4.第二次工业革命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定(2)资本主义市场扩张,世界市场基本形成(3)资金因第一次纺织领域大量积累(4)劳动力、人才充足(如《北京条约》允许华工出国)(5)科学理论研究突破与生产技术相结合(最大特点)5.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成功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1885年德国本茨和戴勒姆发明三轮汽车,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925年贝尔德发明电视6.第二次工业革命新兴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7.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生产结构变化:重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已经产生)取代轻工业,成为工业生产主成分8.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1)推动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2)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生产形成(3)帝国主义资产阶级掌控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权(4)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加紧了对世界的扩张和控制(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于1900年前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6)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1中国无产阶级诞生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体现了两半社会性质)于外商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表现:(1)洋纱传入,取代土纱,纺与织分离(2)洋布倾销,取代土布,织与耕分离(3)原料商业化,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3.洋务运动内容和表现:(1)创办军工企业,前期求自强(2)后期求富,解决资金、运输、燃料等问题(3)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南洋、福建、北洋水师)(4)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留学4.洋务运动创办企业:(1)军事工业:曾国潘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贵族崇厚的天津机械制造总局(2)民用工业: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1873年)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5.洋务运动军事民用工业区别:军事工业资金来自政府,封建衙门式管理,产品不投放市场,封建性质;民用工业资金来自政府、民间,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产品投放市场,资本主义性质6.洋务运动影响:(1)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对抵御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4)对瓦解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作用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表现: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原因:(1)西方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民资创造了市场和劳动力(2)外商企业利润刺激(3)洋务企业诱导9.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影响:(1)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经济)(2)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3)早期维新思想兴起(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代表王韬、郑观应)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欧美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表现:开矿设厂、投资铁路、开设银行、强迫贷款2.民资初步发展原因及条件(1)西方经济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民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2)清廷为扩大税源,放弃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1895年)(3)早期实业救国理念兴起3.民资较快发展(1912~1919)原因:(1)一战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扫除了一些民资发展障碍(3)群众性反帝运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实业(5)实业救国运动推动(6)民资受利润驱使4.民资较快发展影响:(1)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进入短暂的春天(2)资产阶级进入捍卫民主共和制时期,继续斗争(3)无产阶级壮大,为民主革命转型奠定了阶级基础(4)新文化运动兴起,传播了马克思主义5.民资萎缩(1937~1945)原因:(1)沦陷区内,来不及迁移的民企被日军毁灭或吞并(2)在华北,日军采用“军管理”方法将中国民企整个吞并,洗劫金银,颁布伪钞(3)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了对经济的全面控制(4)四大家族(蒋宋孔陈)官僚资本主义(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压迫6.民资陷入绝境(1946~1949)原因:(1)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条约》,美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2)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3)国民政府加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法币),导致通货膨胀,国民政府金融体系崩溃7.民资恢复与发展(1949~1952)原因:新中国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提供了原料与市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计民生问题8.民资退出历史舞台(1953~1956)原因:新中国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改造,赎买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为苏联没有实行赎买政策),公私合营八.经济建设曲折和发展1.经济体制定义:一定经济和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管理和运行机制2.公有制分类:国有制、集体所有制3.国民经济恢复计划(1949~1952)影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巩固了新政权4.社会主义改造表现: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赎买政策,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九.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及过程:1978年安徽四川农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中央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委会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检放政权(之前为党管企业),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3)所有制改革: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取代平均分配十.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1.对外开放背景:(1)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专题(2)经济特区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3)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建设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2.沿海地区开放历程: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1992年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96年开始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早为深圳)3.经济技术开发区意义:利于引进外资,利于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利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利于了解国际行情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对不同类型国家都开放,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多层次(据各地实际和特点,通过各种行使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不仅经济、还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对外开放)5.对外开放影响:(1)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2)引进了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3)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4)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5)对中国落后的本土企业造成冲击,甚至被淘汰(6)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风险性加大十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变迁原因:(1)西方文明传入(器物与制度及思想)(2)社会阶层变动与政治力量分化,政治制度的演进(如辛亥革命)(3)生产力发展,近代化进程加快(4)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受到冲击(5)人民素养提升,物质与经济需求多样化2.中国铁路的发展:1876年淞沪铁路(后被拆除,因为与等级观念发生了冲突),1881年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3.中国近现代航运发展: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4.中国近现代通讯工具的变迁:1871年丹麦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1906年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立无线电报局5.中国影视业发展表现: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出现;1935年《风云儿女》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6.中国电视业的发展表现: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中央电视台前身,标志中国电视业诞生)十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经济危机实质:生产与消费问题2.柯立芝繁荣原因:一战、二工、自由放任政策、分期付款消费方式3.经济危机原因:社会生产化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相矛盾、贫富差距过大、分期付款、股票投机、生产无序化4.经济危机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导致二战爆发5.胡佛应对经济危机措施: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实行由联邦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6.对胡佛措施评价:(1)减缓了经济危机的激化(2)为罗斯福新政奠定了基础(3)采取政府干预,并非完全自由放任(4)其失败原因是因为经济危机的惯性7.罗斯福新政背景: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胡佛政策失败,实用主义浪潮兴起(凯恩斯主义)8.罗斯福新政影响:(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经济发展不平等现象(2)缓和了美国社会矛盾,扩大了联邦政府职能,建立了社保体系(3)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避免了美国走向军国主义道路(4)告别了自由主义时代,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十三.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1.战后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1945年~1973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黄金时期;1973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国家干预力度减弱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形式: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经济;指定经济计划,避免无政府生产;扩大政府开支3.福利国家本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与资本主义体制,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4.福利国家影响:(1)减少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2)加剧了政府负担,易致人才流失(3)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4)引发了社会道德危机(如希腊债务危机)(5)降低了工人工作积极性5.第三产业兴起影响:促进了经济竞争力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缓和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经济危机)6.战后企业经营变化:(1)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缓和了社会矛盾(2)经营者革命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形成了中产阶级)十四.苏联初期的国家制度1.战时共产主义(1918年~1920年)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2.战时共产主义影响:损害了地方自主权与中央地方协调性,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3.新经济政策(1921年~1936年)概述:(1)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2)允许私人企业存在,取消了一些企业的国有化(3)将国家无力开发的地区租让给资本家经营(4)恢复货币流通与商品交换和自由贸易(5)废除实物分配制,实施按劳分配4.新经济政策影响: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恢复了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创新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5.斯大林模式概述:(1)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公有制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质为转变为社会主义农业)(3)管理体制方面采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6.斯大林模式评价:(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兴工业化模式,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2)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提高缓慢,降低了生产积极性(3)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持续发展(4)导致民主与法制不健全,对外实行大国沙文主义,国家机构官僚化十五.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内容:农业:(1)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收购制,提高了收购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2)扩大了农民权力,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3)开垦荒地(粗放式,破坏了环境)工业:(1)中央企业管理权权力下放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2)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部分运用市场经济,仍为计划经济)政治:(1)恢复集体领导(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2)平反冤假错案2.赫鲁晓夫失败原因:急于求成,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晚年变得保守3.赫鲁晓夫改革评价:(1)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人民思想解放(2)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新时代(3)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了思想混乱(否认斯大林)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2年)内容概述: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坚持集中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国企经营自主权;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扩大农场自主权,发展重工业5.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内容概述:经济改革(1985年~1988年):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高度集权——地方自主;单一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政治改革(1988年~1991年)6.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缺少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没有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十六.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1973年)形成背景:美国称霸需要、原世界货币体系崩溃、吸收经济危机教训、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战后的国际资本流通需要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3.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行):宗旨是致力于欧洲战后经济复兴,后变为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4.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标准和基础,利于维护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恢复了世界经济,加强了(不是使得)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霸权地位)5.关贸总协定(1947年)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6.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IMF、WB、关贸总协定十七.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问世2.北美自由贸易区特点:大国主导,南北合作,减免关税同步性,战略过渡性3.NAFTA近十五年任务: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4.APEC(1989年堪培拉成立)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5.APEC特点:开放性,松散型,自愿性,区域次区域边缘性6.发展中国家加入区域经济集团影响:技术援助支持,引入资金,扩大就业,民族经济受到冲击,环境问题,国家经济安全面临风险十八.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1.经济全球化要点概述:前提为冷战结束;动力及物质基础为生产力发展;主要载体是跨国公司;直接动力是经济活动自由化;促进因素是国际型经济组织(IMF、WB、WTO等)2.发展中国家对策: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政策,积极主动谋求发展3.经济全球化影响:使世界紧密联系,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利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国际关系,利于世界反腐;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与风险性,引发全球生态危机,文明冲突4.WTO成立背景:关贸总协定存在弊端,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经济摩擦加剧5.WTO(1995年成立)任务: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经济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取消贸易壁垒。

高三历史复习: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 知识提纲Word版

高三历史复习: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 知识提纲Word版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1.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2)汉代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曲柄锄(中耕工具),大镰(收获工具),耧车(播种工具)东汉时,某些地区从耦犁(二牛抬杠)发展到一牛挽犁。

(3)唐代出现曲辕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

【中国传统的铁犁牛耕技术的基本定型的标志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出现,而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发明。

】3.影响①积极性: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 局限性: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c)1.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使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促进东汉前期经济恢复发展。

四、灌溉工具1.隋唐五代:北方为立井水车,长江流域为高转筒车2.宋代为水转翻车3.明清为风力水车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水转翻车1.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小农经济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1.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山西夏县遗址中,发现半个割裂的茧壳。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存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

(技术萌芽)2.商周:甲骨文中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二 重点知识 复习提纲(详细)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二 重点知识 复习提纲(详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纲课标解读: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耕作技术:原始(刀耕火种、神农创制原始农具);春秋战国(出现并推广);汉朝(铁犁牛耕,东汉一牛挽犁起了关键作用);唐朝(: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适合南方水田);2、土地制度:奴隶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战国(封建开始确立);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买卖制度);北魏到前期(实行均田制);3、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①以个体经营为基本形态;②以为主要耕作方式;③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④农民需才能实现自给自足;⑤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战国、、汉代);⑥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的能力弱(需中央集权政府的管理支持)。

4、官营手工业(明清前主导,等最有利可图行业或皇室和官府专用产品、不入市场、开支大、高但易失传);家庭手工业(即小手工业,男耕女织中的,自然经济的一部分实现自给自足);私人手工业(明清后主导,流入市场,促进发展,但长期受压抑);5、纺织业:原始(纺织技术萌芽、葛做原料、育蚕和丝织技术出现);汉代(相当发达,古罗马称汉为“丝国”,开丝绸之路)元朝(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布取代麻逐渐成为主要衣料)明清(纺织业中和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冶铸业:夏商西周(文明,司母戊鼎);西周晚期或春秋(铁器产生);汉代(用冶铁,东汉杜诗发明鼓风冶铁);南北朝(制作的兵器坚韧锋利);陶瓷业:①原始新石器(彩陶、黑陶);②商朝中期(青瓷,釉陶);③东汉晚期(青瓷器,由商中期到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④唐朝(成独立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局面、刑,是陶器精品);⑤唐宋(多名窑,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由此称);⑥清代(康熙时期发明,雍正时期成熟)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①起源早历史久(时代);②分工日益细密(纺麻、纺丝、纺绵,制陶、制瓷等);③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④长期领先世界,外贸重要商品(国,路)。

6、商运商人:唐朝(航船、陆路有客舍、、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宋元(海外商运发达、税成重要财政收入;北宋益州出现);明清(出现、商帮);7、“市”:汉朝(管理:有亭楼有门墙;“,日落而闭”);南北朝(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地点自然形成,政府设“”管理);唐朝(作用显著,发展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唐后期繁荣,突破时间限制,但“分开”);宋(完全突破,“市”分散于宅屋之间,街道店铺林立成为商业街;也具有饮食服务设施)。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一轮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一轮复习提纲

解放
对外 闭关锁国政策 关系
疯狂对外殖民扩张
结果: 愚昧自大 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力量的对比迅 速发生逆转;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 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抑商的表现
①战国:商鞅变法和 吕氏春秋提出 ②西汉:a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b商人的赋税加倍; c汉武帝开始盐铁官营制度 d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 ③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由朝廷命令;所有 的市由朝廷设立的官员管理;交易时间受限 制;沿用汉代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的规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复习提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 1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
制度 2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 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地位
③秦代:灵渠;沟通湘水 漓水 ④汉代:砍儿井 东汉王景治黄河 ⑤隋代:京杭大运河
3 灌溉工具的发明 ⑴曹魏时期:马钧翻车
⑵隋唐五代时期:筒车 ⑶宋代: 水转翻车 ⑷明清:风力水车
3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战国以后
1生产规模: 小农经济家庭 2所有制结构: 土地私有制 3产业结构: 种养结合 4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 5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 6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交换 7地域水平: 不平衡
4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P25
1发展条件:—— 2出现:时间 明中地后点期 行江业南 丝织表业现 3发展: 清朝规模扩大 行业部门增多 地区范围扩大 4影响: 经济上: 冲击传统的经济形态 政治上: 瓦解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思想上: 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工商皆本 反对专制 社会生活:改变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重视商业;追逐利润等 5含义:—— 2目的:① 维护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背诵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背诵提纲

• 13、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对社会 主义本质认识? • 14、中共十四大提出了什么目标?南方谈 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有什么意义?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 要条件、主持国家? • 2、迪亚士和哥伦布的航海路线各自怎样? 其主要意义是什么? • 3、什么叫商业革命?新航路引发的商业革 命有哪些内容7、什么叫价格革命?新航路 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有哪些内容? • 4、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思想意识领域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 • 5、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整体面貌(格局) 有什么影响
• 6、英国是怎样一步步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 殖民帝国?(过程、原因)
• • • • •

• • • •
1、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条件是? 2、列举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3、以英国为例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是 4、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有哪些重要的科技发明创 新? 6、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了哪些新兴的工业部 门? 7、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特点 8、垄断产生的原因是? 9、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 10、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 些?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1、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什么革命取得 胜利?1949—1956年属于什么革命阶段? • 2、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什么?这条路线有何特点? • 3、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完成标志着?实质 是什么? • 4、对农业改造的途径 • 5、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方式(特 征)。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趋势
• 1、欧洲走向联合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 • 2、简述欧洲联合的过程(1951/1967/1991/1993) • 3、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区域集团组织是?他们在成 员国、性质和合作程度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 4、区域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怎样? • 5、推动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组织有?各自的作 用是? • 6、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间、原因和作用? • 7、中国为什么要加入?影响和作用? • 8、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经 济全球化的本质? • 9、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有何影响?(对发展中 国家的影响) • 10、阻碍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历史必修二背诵提纲【人教版】

历史必修二背诵提纲【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点一: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和灌溉工具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工具: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用石刀、石斧;②奴隶社会: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由于较贵重,很少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④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两牛牵引,三人驾驭),后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同一方向翻土);西汉后期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⑤隋唐时期,曲辕犁,安装犁评,可调节犁耕深浅,至此我国耕犁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灌溉工具(注意图片)曹魏时,翻车(人力);唐朝时筒车(水力);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意义:这些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考点二:了解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四川,天府之国,);李冰父子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坎儿井)等。

意义:这些水利工程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考点三: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天下为公”2、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维系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瓦解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牛耕的出现和铁制农具的发展),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瓦解过程:开始瓦解:春秋时期加速瓦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税制改革,如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最终瓦解:秦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A、地主所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B、土地国有制:典型土地制度是屯田制和均田制C、农民土地所有制:少量(自耕农)4、认识:(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而土地制度的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2)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3)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意味着社会的转型考点四: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封建经济基本模式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2、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3、特点:a、一家一户(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男耕女织(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4、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不足:分散性(一家一户)、封闭性(自给自足)、落后性(不利于技术革新)、脆弱性(靠天吃饭、天灾人祸,颗粒无收)。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课发达农业和土地制度1、起源:采集—种植(黄河、长江出现;南稻北粟(最早之一))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3、生产力进步:①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工具(木骨石器,耒耜,铁农具,牛耕,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不用人力);水利设施:春秋战国(芍陂、郑国渠、都江堰),西汉(漕渠、白渠、地方特色坎儿井),东汉(王景)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4、小农经济(春秋,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①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③局限:脆弱;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近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原因:生产力,税制改革(齐、鲁)承认土地私有;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废除【(战国)商鞅变法,全面肯定】土地所有制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现象贯穿始终。

(3)土地兼并:①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②方式:土地买卖在汉代以后成为主要途径;③危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④缓解:政府采取均田制(国有,北魏、隋-唐初)等抑制兼并的措施(4)租佃经营:产生(战国)——汉代(普遍)——宋代(重要)——明清(普及)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纺织业、陶瓷业上课表格二、生产组织形式1、官营手工业:①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②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格、技艺高超,工匠从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③局限: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劳动.2、私营手工业:①春秋战国兴起;②明代中叶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

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比较繁荣。

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状况怎样?鸦片战争后有 何变动?是什么原因?产生了什么影响?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的时间、原因、 主要企业。 3、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时间、原因、主要企业。 4、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的原因和概况。 5、国民党统治后期的困境的原因? 6、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产生这样特点的原因? 7、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8、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经 济、政治、思想)
必修2回顾总结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农业: • 1、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发 展变化?它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 • 2、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后来有何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 • 3、中国水利:水利工程举例。 • 4、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手工业 • 1、古代中国有哪几种手工业经济形态? • 2、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产生于何时?为什么欧洲 人称中国为“丝国”? • 3、古代青铜铸造工艺水平最高峰是何时?例举 一些重要的代表作? • 4、人工冶炼铁器始于何时?生铁冶炼使用煤作 燃料始于何时?生铁冶炼鼓风形式发生了哪些变 化? • 5、瓷器业发展的主要阶段及主要成就? • 6、简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 13、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对社会 主义本质认识? • 14、中共十四大提出了什么目标?南方谈 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有什么意义?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 要条件、主持国家? • 2、迪亚士和哥伦布的航海路线各自怎样? 其主要意义是什么? • 3、什么叫商业革命?新航路引发的商业革 命有哪些内容7、什么叫价格革命?新航路 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有哪些内容? • 4、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思想意识领域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 • 5、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整体面貌(格
• 1、29-33经济大危机发生的根本、直接原因? • 2、罗斯福竞选总统成功的主要原因 • 3、列举罗斯福在金融、生产、救济和社会保障 几个方面的主要措施 • 4、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有什么影响 • 5、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 6、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经济普遍 经历了高速发展,但各国发展的模式不一样,列 举联邦德国和日本各自的模式。 • 7、什么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曾 推行过国家资本主义,举两例说明。
• 6、社会主义探索十年是哪十年?有哪些成 功?有哪些失误?(对于其中的成败,我 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 7、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是 什么?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全国人民的主 要任务是?
• 8、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什么 指导方针?工作重心发生了什么转移?做出 了什么伟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的深远意义? • 9、农村改革的简单过程。确立了什么新的 制度?农村改革的实质是? • 10、农村改革的意义。 • 1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标志?中心环 节? • 12、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形成了什么样的 对外开放格局?
• 商业 • 1、简述我国秦、汉、六朝、唐、宋、明 清“市”的发展的状况。 • 2、简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特点第四节 • 3、“重农抑商”的含义;实行的原因; 产生了何种影响? • 4、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目的; 能实行的原因;后果及影响 • 5、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6、英国是怎样一步步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 殖民帝国?(过程、原因)
• • • • •

• • • •
1、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条件是? 2、列举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3、以英国为例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是 4、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有哪些重要的科技发明创 新? 6、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了哪些新兴的工业部 门? 7、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特点 8、垄断产生的原因是? 9、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 10、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 些?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趋势
• 1、欧洲走向联合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 • 2、简述欧洲联合的过程(1951/1967/1991/1993) • 3、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区域集团组织是?他们在成 员国、性质和合作程度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 4、区域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怎样? • 5、推动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组织有?各自的作 用是? • 6、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间、原因和作用? • 7、中国为什么要加入?影响和作用? • 8、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经 济全球化的本质? • 9、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有何影响?(对发展中 国家的影响) • 10、阻碍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1、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什么革命取得 胜利?1949—1956年属于什么革命阶段? • 2、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什么?这条路线有何特点? • 3、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完成标志着?实质 是什么? • 4、对农业改造的途径 • 5、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方式(特 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