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中医科学内涵探索
中医的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中医的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中国,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系统自古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为人们的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和思路。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以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医的独特之处。
一、中医的理论基础1. 阴阳学说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是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由阴阳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在人体内部,阴阳的平衡与失衡决定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实现疾病的治疗和健康的维护。
2. 五行学说中医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可以被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元素,分别是木、火、土、金和水。
这五种元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并且在人体内部对应着五个脏腑和五个经络。
中医通过调节五行关系的平衡来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
3. 脏腑学说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的器官系统,包括心、肺、肝、脾、肾、胃、小肠、大肠、胆、胰等。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通过相互合作来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中医通过调节脏腑的功能来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
二、中医的核心概念1. 气血中医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气血。
气血是人体内部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础。
中医认为气血的流动和平衡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通过调节气血的流动来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
2. 病机中医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和规律。
中医通过研究病机来理解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措施。
3. 辨证论治中医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和理念。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机和体质特点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结语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通过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等理论基础,以及气血、病机、辨证论治等核心概念,中医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特色鲜明的治疗方法和思路。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将积极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药现代化等领域的发展。
跨学科交叉融合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
临床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趋势与方向
05
中医基础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与内涵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结构包括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治疗学说和养生保健学说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的体系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结构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外部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提倡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
文化价值
深入研究
对中医基础理论未来的展望与建议
传承发展
推广普及
国际交流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医基础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前景展望
06
结论与展望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在解释中医理论本质、探索疾病治疗方法、开发新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学术价值
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总结与评价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为临床医学和养生保健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提高医疗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
应用价值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对研究中国文化、哲学和社会发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2
3
明确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
基本形成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六淫邪气、痰饮瘀血”等为核心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
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技术,如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
【课程思政案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一、课程组基本情况《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入门课和奠基课,受众面广,课程量大,是高等中医院校教学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并广泛实施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当前高等中医院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本项目立足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特色,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开展全过程、多样式、广覆盖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和做人做事的人生道理融入专业教学设计。
现阶段,课程组对本课程各章中涉及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研究分析了其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总结提炼课程思政特色,并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模块化、系统化研究形成思政教学的思政知识点目录1份、教学大纲1份、教案1份、微课视频2个、调查问卷及量表(课前、课后和形成性评价)各1份,发表论文1篇。
通过本研究,实现“以文化人、以德树人”的情感培育目标,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大医精诚、集体主义、生态环保、圆融本位、和谐友善等良好品格。
二、课程思政建设概况1.2019,09-2019,12工作计划及完成情况工作计划:挖掘中医基础理论各章可融入思政教学的知识点、梳理及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在教学班级调研、研讨。
完成情况:本门课程主要内容是绪论、中医学哲学基础、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与发病、病机、预防与治则,在教学内容中非常完美地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大医精诚、和谐统一、整体最佳、生态环保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重视上述爱国、爱事业、医德医风、民族自信心、做人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的教育理念。
本阶段已经研究、总结、提炼出蕴含在各章中的思政元素并把这些思政元素融入各章节教学中。
以下为各章节思政内容概述:绪论:通过组织“整体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在分析具体问题上,应当从整体出发,树立大局意识,把问题放到整体中去考虑,尤其是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能够深刻认识到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
中医学现代科学基础
中医学现代科学基础
中医学现代科学基础是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基础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首先,中医学现代科学基础涉及到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这些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也是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对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深入探究中医学的本质和规律,进一步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其次,中医学现代科学基础还涉及到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技术。
中医学的诊断技术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这些技术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也是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重要方向。
现代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对中医学诊断技术的研究,开发出更加精准、客观的诊断方法,提高中医学的诊断水平。
同时,中医学的治疗技术也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现代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对中医学治疗技术的研究,深入探究其治疗原理,开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最后,中医学现代科学基础还涉及到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它们之间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中医学现代科学基础可以通过对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进一步推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结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医学现代科学基础是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创新尝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创新尝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是中医教育的基础,是培养中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主要途径。
而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和中医学教育的改革,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尝试。
本文将探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现状和挑战,以及一些创新尝试和探索。
一、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现状和挑战1. 现状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根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等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一直是中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医学生的主要考核内容。
但由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庞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高,教学资源匮乏等原因,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一直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庞杂。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方剂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的内容繁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对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料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高。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一直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而中医学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需要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分析与诊断,深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匮乏。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料和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但目前教学资源匮乏,对于学生的综合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存在不小的困难。
2. 挑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挑战主要包括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亟待创新和尝试。
1. 强化实践教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需要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实习基地、临床实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到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实践。
学校还可以开设中医模拟诊断和治疗操作课程,让学生通过模拟操作,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并在模拟病例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 优化教学资源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
学校可以通过建设中医教学数据库,收集整理相关的经典案例和诊疗过程,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其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融入中医文化思想,以维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医基
础理论》课程旨在探究中医文化思想,除了要从中医经典研究其理论构成外,也要深入探究其医学本质和中西医医学哲学思想,努力为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让他们有一种综合性的视角,以更加深入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传承。
首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精神和思想建设,同时教会
学生去尊重和负责中医文化价值,以弘扬中医文化精神。
其次,要采用多元
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讨论、调查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文
化理论,并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参与探讨和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最后,
要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让学生在研究中医文化的同时,也想到它如何帮助
当今桥梁医学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医健康文化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建立健康的思想。
这一课程的顶层设计必须遵循“从文化出发,以思政为主线,有方法地
实施,有效落实”的原则,把思政素质教育和学习传承结合起来,以切实提
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传承意识,使学生更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只
有通过不懈努力,让学生树立起对中医文化理认识,掌握中医文化思想,将
中医学深入根基,才能培养出真正喜欢并热心探讨中医文化的毕业生。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的体会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的体会泾川县妇幼保健院李玉霞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在中国传统科学中是既有理论又有技术的典型代表,它既治病又保健的奇特医疗效果为世人所瞩目。
中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立下了丰功伟绩。
但是,由于中医理论的建立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易经》、“道”学中的“气”、“阴阳”等概念深深影响着它,如前所述,中医理论的一些论述至今仍令国人难以理解。
当然更不用说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了。
中医“术”的个人经验传承、运动观指导思想和中医对人体解剖知识的缺乏,增添了中医先驱在理论建立中的困难,玄想和猜测也多见于中医理论。
这无疑影响了人们对中医科学性的认识。
研究中医理论,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将中医纳入现代科学文明,是消解这一认识障碍的重要保证。
中医的发展,除中医科学性的现代论证之外,深层次还存在中西医从业人员生存竞争问题。
中医科学性认识问题不解决,对方会利用中医“不科学”进行打压。
这样,即使中医疗效再好,病员也会在“不科学”的反对声中逐渐萎缩。
没有病员,何谈发展?何谈走向世界?生存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谁也无法违抗。
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研究,提高中医从业人员的现代科学意识,在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多向病员解释中医治病的现代科学依据,将能使中医被现代更多的人所接受。
西方人相信科学,中医的科学性解决了,中医在国外的生存基础也就坚实了。
一有科学,二有疗效,生存竞争中的反对者也就无能为力了。
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研究,是中医自身生存发展的必要。
在中医医疗理论中,思维的能动性受到了特别的青睐。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研究,将力图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前沿研究成果,包括自然观、科学哲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思维科学及系统论等等,充分论证思维的物质性。
思维作为一种场物质除可在体内作为神经电流传播之外,还可以在空间直接传播。
正确理解中医的科学内涵
正确理解中医的科学内涵关于“科学”这一概念,全世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但社会上通常所说的“科学”是西方意义上的科学定义,中医有其自身产生与发展的环境,有其自身系统而完善的理论体系,不应生搬硬套现代科学用于检验西医西药的方法来完全否定中医。
中医的疗效也在不断检验其自身的科学性,望闻问切都是以客观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自于实践,也必将回到实践中去,利用四诊所得去论治不同的病人,这些都与科学相关概念相互吻合,说明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药学是一门体现极强的临床实践性和中华人文哲思的学科,它既源于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当代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医学科学和文化传播价值。
但是随着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依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界人士和社会大众对中医药持有不同的见解和疑惑,尤其集中在对于中医科学性的讨论上。
那么,中医科学吗?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有以下看法。
“中医科学吗?”是伪命题“中医科学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因为科学规律是人发现的,但是科学规律本身与人无关,全世界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一直在追求的路上,没有止境。
因此,人们现在所认识和接受的一切并不一定正确,对所谓“科学”的定义也同样可能不正确。
科学的概念形成时间短,本身就不确定,目前也还在不断变化中。
中医偏向于宏观的,形而上的研究,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
中医药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那或许是因为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不够先进。
社会上认为中医不科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医缺乏充足的实验数据支持,但这也许只是时间问题,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数据支持中医理论。
因此不能以西医的标准将中医评价为不科学。
而且,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中医的实用性和疗效性是毋庸置疑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检验实践的有效方式就是时间,中医经历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检验,它促进着人类的健康文明发展,这些都足够证明中医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
中医是独特的医学科学关于“科学”这一概念,全世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但社会上通常所说的“科学”是西方意义上的科学定义,然而中医有其自身产生与发展的环境,包括地域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有其自身系统而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评价中医科学与否就不能完全依照普遍意义上的规则或者是标准,不应生搬硬套现代科学用于检验西医西药的方法来完全否定中医。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摘要:在中医科研方面发展中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中医基础理论是重要课题,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选题中要重点突出中医发展过程特色。
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为主要指导,提出相关假说。
在全面遵循中医科研发展方向基础上,展开全面创新,用于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旨在提升临床疗效。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疗效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宝贵遗产,对促进我国多族人民防病去疾具有重要价值。
在21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中面对着诸多机遇和发展挑战,当前如何更好地发展与完善中医药相关理论,是中医药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下对重要基础理论研究展开相关讨论。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范畴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涉及到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其中包含了理性思维特征相关学说与多重主张。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涉及到中医学基本原理、基础法则,其主要内容包含了方法论以及认识论。
在认识论部分,主要包含人和天地相应,阴阳五行方面。
主要包含了以人为有机整体的相关哲学思想与发展观念,主要包含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对于人体相关病理活动、生命活动的多重认识。
在方法论中,主要是辨证论治、养生防病,积极遵循用药施术相关法则。
在多项学说中主要是涉及到医学基础概念、基本理念、基本规律,其均属于中医基础理论范畴[1]。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特征中医基础理论涉及到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活动、临床诊断、病理变化等,其形成与全面发展存有对应的科学与文化背景。
主要是以临床实践为主要基础,其中融入了生物、社会、自然、心理等多重方面的知识。
主要是基于人体多项生命活动以及病理变化作为整体观察对象,主要是表现出不同层次集体反应、机体变化规律等。
要注重从总体方面综合研究反馈出不同疾病发展变化规律,对人体生命活动变化展开管控。
中医基础理论中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中突出了不注重物质的本质,主要是从观念、运动、联系方面出发来认识各项问题的特征,其和西方现代医学以及部分区域传统医学发展之间存有较大的本质区别。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及知识-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3.具体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1)单一事物无法分阴阳,因其相比较的另 一方而确定 2)相互转化性 即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 相反方向转化 3)无限可分性 因条件、范畴、层次的改 变,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变化,使“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四、阴阳学说的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是由阴 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存在于事物内部的 阴阳两个方面不断对立的矛盾运动是宇宙间 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根源。 这一种理论称为阴阳学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体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 种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养生和 治疗的各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体现在,结构上是相 互联结,不可分割的;生理上是相互联系, 相互 制约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等。
2)人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1)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 存的必然条件,同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可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则相 应地产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反映。
①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一年的气候变化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人也与之相适应,春夏阳气升腾,气血运行趋向 于体表,腠理开泄,表现为多汗,脉搏快;秋冬阳 气潜藏,气血趋向于里,腠理闭密,表现为少汗尿 多,脉沉。 季节气候剧变,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 ,或机体本身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气候变化作出 适应性调节,可以导致疾病发生。
②昼夜晨昏对疾病的影响
自然界一天之中有昼夜晨昏阳气的消长盛衰过程 ,人体与之相适应也会产生适应性的调节活动。人 体阳气白天多趋于体表,夜晚多趋于内脏,故白天 精神充沛,夜晚身倦力乏。 一般来讲,大多是早晨、上午病情较轻,下午、 夜晚较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其主 要原因是早晨、上午人体阳气升发,能抗邪于外; 下午、夜晚人体阳气收藏,不能抗邪。
论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与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
论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与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医学中无论是方法、理论,还是观念和价值,都深刻的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打下了母体文化的烙印。
所以本文将会从传统文化入手,分析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和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
一、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一)中医学具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究天人之际”是我国古代哲学和科学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所有的天人之间的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念就是天人合一,这是我国文化的一种基质,而且对我国的科学文化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中医是在传统文化中孕育并发展的,所以也具有很深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所以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是一种整体的医学观。
中医学认为,在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之外,人还和自然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主要表现在:1.天人合气,我国传统科学中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气,而气又分为阴和阳,所以就有“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等说法,因而天地和人都统一于气,只是处于气的演化过程中的不同形态。
2.天人同构,也就是说天人在结构上具有相同性。
古代的医学家将各个人体视为小宇宙和小天地,同天地和宇宙相应进而同构。
凡是天地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人类的身上都有相应的器官、部位和功能同它相应,如果天地自然发生了一些变化,那么人体的生理功能也就会发生一些变化。
3.天人同理,也就是说人和自然在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会遵循着相同的规律。
各个时代的医学家都吧阴阳变化的规律、五行运行的规律、太极的规律当做人和自然共用的的普遍规律。
有了以上三种理论,中医学在进行构建的时候,就会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着眼,利用气作本体,将阴阳五行作为结构模型,这样就能把人放在自然的时空当中进行考察,从而有效建立人的生理和病历模型,然后找出相应的治病方法和原则。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160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160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21.06.23•【文号】国中医药建字〔2021〕17号•【施行日期】2021.06.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160号建议的答复国中医药建字〔2021〕17号丁光宏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坚持中西医并重融合发展,完善我国卫生健康体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一、关于明确中西医并重发展模式,加快促进相关政策法规落实的建议。
“中西医并重”是新时期我国卫生健康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保障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了中西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维护了群众健康权益,成为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下同)明确提出了“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
《中医药法》作为我国中医药领域的基础性、纲领性法律,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中医药法》颁布后,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启动地方法规的修订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大中医药法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力度。
坚持把推动《中医药法》实施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下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相结合,推进《中医药法》的落地见效。
《中医药法》实施以来,中医药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配套制度逐步落实,中医药事业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及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
《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为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两种医学在增进维护健康中的叠加效应,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创新尝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创新尝试一、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对于培养中医学生的基本理论功底、提高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黄帝内经》、《四书五经》等古籍文献,涉及阴阳五行、经络腧穴、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机病因病机、病证结合、辨证施治等理论内容。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二、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演示和实践为主,学生通过老师的口头讲解和书面材料的学习来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资料丰富、传统、可靠,传承了中医学的数千年的学术传统;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passivity(被动性)强、对古籍文献的理解难度大、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我们尝试了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教学方式。
1. 教学内容的创新: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一些现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内容。
比如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教学中,我们讲解了现代医学的概念和认识;在经络腧穴的教学中,我们介绍了现代医学对经络和腧穴的研究成果;在辨证施治的教学中,我们介绍了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增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于传统中医理论的认同感。
在传统的讲授和演示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一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
比如我们设置了一些小组活动和讨论课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深入讨论;我们还设置了一些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传统的书面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
比如我们使用了PowerPoint、视频、互动式软件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向学生讲解中医基础理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解和学习。
中医的理论基础与体系
中医的理论基础与体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体系。
其独特的观念和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中医的理论基础、体系结构以及核心理念等方面进行探讨和阐述。
一、中医的理论基础1. 阴阳和五行理论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理论。
阴阳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组成的。
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而五行理论则将自然界的物质按照木、火、土、金、水五个行为单位进行分类,与人体的脏腑和经络相对应。
2. 人体经络穴位理论中医强调人体经络的重要性,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将人体的经络网络划分为十四个经脉和数百个穴位,通过调理经络和穴位来调整人体气血的流通,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3. 脏腑学说和气血理论中医将人体的脏器和组织划分为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并认为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
此外,中医还强调气和血的重要性,认为气血的平衡与充盈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二、中医的体系结构1.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病因病机学说认为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外邪入侵、情志失调、饮食不当等。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来调整病机,以恢复机体的平衡和健康。
2. 诊断学说中医的诊断学说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情况,以及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3. 中药学中医药中的药物治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学主要通过草药的运用来调理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以治疗疾病。
中草药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理论和配伍准则,需要依据具体病症和患者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三、中医的核心理念1.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认为人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不是简单的部件叠加。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注重整体平衡,而非只关注某个症状的缓解。
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在中国医学史和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中医学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自然观和审美观,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人类健康和生命的认知和探索。
中医学不仅是一种医疗方法,更是一种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医学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周围环境和自然界密切相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神之间的和谐统一。
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体与宇宙、自然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其次,中医学强调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之间存在着阴阳两大对立面,阴阳的平衡是生命活动的前提,五行是阴阳转化的过程,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生命现象归纳为五行相生、相克、相沉、相互转化的规律。
第三,中医学注重“望、闻、问、切”四诊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气色、舌苔等表现形式,听取病人自述的症状,询问病史和日常习惯,切诊脉象等方式,综合分析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医学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谐观念,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通过“以整治未病、治已病”为宗旨,注重预防保健,强调“内圣外王”、“上医治未病”,从整体出发,加强对人体各种因素的调控和调适,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文献、医学典籍和临床实践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成为中国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所包含的阴阳学说、五行理论、气血津液论、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体系,丰富了中国古代医学知识,被后人广泛应用和传承。
中医学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生命和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中医学强调病从口入、病从口出,注重饮食起居、调节情志、防患未然,强调防病和调理身体,体现出中医学文化在健康观念和疾病观念上的独特价值。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创新尝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创新尝试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也是中医诊疗的理论依据。
传统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即以人体为一个整体,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及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断学说、治疗学说等内容,这些理论都对中医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医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中医学思想和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讲授应注重强化学生对传统中医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培养掌握中医学专业知识,梳理中医诊疗思路及方法,让学生树立中医口才和鉴别诊断能力。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及人文素质。
中医学融合了哲学、文化、历史、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这些都对中医学术体系和中医从业者素质的提高都至关重要。
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结合,可以培养出更全面、更博学多才的中医人才。
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也对中医学与医学科技的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为了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需要对其进行创新尝试。
创新尝试的具体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引进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进行全面升级,利用多媒体手段、互联网技术等手段,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
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医理论教育的信息化程度,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轻松地接受中医基础理论教育。
其次,注重实践型教学。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理念。
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必须做到“知识导向与实践导向的平衡”,加强教学实践,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者,加强中西医结合教学。
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有很大差异,需要加强中西医结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讲授中西医结合的各种病例分析、疗效评估等内容,增强同学的跨学科思维和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和实践经验。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简介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简介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简介1、背景与意义2、1997年6月4日, 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
制定和实施973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做出的重要决策;是实现2010年以至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 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3、目标与任务4、973计划的战略目标: 加强原始性创新, 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5、973计划的主要任务:一是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 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 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二是部署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三是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四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能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科学研究基地, 并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6、定位二、973计划的组织实施, 以国家目标为宏观导向确定工作总体部署, 形成合理布局, 体现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 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要求。
在973计划项目的安排过程中, 我们加强对于国家重大需求的分析和战略研究, 围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自然资源及其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需求, 面向未来, 面向科学前沿, 开展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三、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简介1.背景与意义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 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国家科技计划。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创新尝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创新尝试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基础,是中医学各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其主要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内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学好中医基础理论能够帮助他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医学的基础,为学习和掌握中医的各方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方面,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常常过于“繁琐”,许多理论知识被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其中的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发挥,导致学生对中医学的实践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足。
为解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问题,教学者们开始尝试创新,以期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提倡的尝试。
一、强化实践教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必须结合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医学实践。
比如,让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实践贯通经络、识别脏腑、辨治疾病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
教师可以采用大量的病例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观察案例来掌握中医基础理论。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加强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更深入地了解实际应用。
三、开展互动性教学互动性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参与度。
当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时,他们会更主动地提问、探究、讨论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快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四、推广多元教学多元教学是一种新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式,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口头讲解、视频教学、表格、图例等等。
正确理解中医的科学内涵
正确理解中医的科学内涵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然而,对于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却常常存在着误解和不了解。
正确理解中医的科学内涵对于推动中医现代化、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重视治未病。
中医学认为身体是一个整体,不仅着眼于治疗疾病,更注重调节身体的整体功能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提倡“治未病”的观念,即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干预,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的健康观念契合,有利于促进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
其次,中医学注重辨证施治,倡导因人而异。
中医治疗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治疗方法。
这种因人而异的治疗观念,体现了中医学个性化、细致化的特点,有助于提高治疗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此外,中医学注重阴阳平衡,强调整体调节。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因此,中医治疗首先要寻求阴阳的平衡,调节人体的内在平衡状态。
中医强调整体调节,不仅关注病灶部位的治疗,更注重调节整体的气血水湿等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这种整体调节的观念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的平衡发展。
总之,正确理解中医学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推动中医现代化、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
中医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于维护人体健康、治疗疾病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中医学的科学内涵,正确对待中医学,发挥其在保健和疾病治疗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实现中医现代化的目标。
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
v e y ne
H l* o r E 2 r 1o 年 1 期
06 6
中医 临床
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 内涵
梁 炜明
( 佛 山 市 第一人 民 医 院禅城 医 院 广 东 佛 山 5 2 8 叫
00
【摘 要 】 中医 即 我 国传 统 医 学 , 至今 已 经 数 千 年的 历 史 , 中医 不 仅 在 临 床 实践 中具有 良好 的治 打 效 果 , 同 时中 医基 础 理论 也为我
理论 中渗透了 古代 劳动人 民对 于 自然 的敬畏 与 规 律变化 的深 刻
认识 , 认 为人 体 一切 的生 理变 化 皆有迹 可循 。
人 体 的外 在表 现 在 中医 学 中主 要有 三个 方 面 , 即精 、 气 、 神 ,
并 由此 产 生 了 与之 相 对 应 的 医学 理 论 , 精 是 人 体 之 元 , 气 是 人
才 能 保 证 身体 健 康 。 阴 阳学 说 充 分 体 现 了 古人 的 自然观 , 采 用
的是 辩证 的思 想 , 在 中 医 临床 实践 中有着 良好 的 治疗 效果 。
·
·
12 4
辛 荣 荣 ( 2 0 14 ) 4[] 五 行 与 阴 阳 相 类 似 , 都 是 我 国 古代 劳动
人 民基 于 对 自然 变 化 的 规律 以及 关 系 的认 识 产 生 的 理论 , 五行
体 之 质 , 神 则 是 人体 之 本 , 在 生 命 活 动 中 , 精 生 气 , 气 生 神 ,
神生 精 , 源 源 不 断 且周 而复 始 , 是 人体 的得 以正 常运 转 的 基 本
原理 。
因此 , 利 用 现代 医学 技 术加 以解 释 , 即 人体 内部 存 在 一 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1月/18日/第004版
学术与临床
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中医科学内涵探索
首届国际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北京论坛专家观点
本版编辑 海霞烟建华郑洪新黎敬波李德新刘燕池王平乔明琦
编者按:在近日由教育部“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国际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北京论坛”上,来自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和科研单位以及韩国、伊朗、法国、日本、新加坡、瑞士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国内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以及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多学科的联系等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下选登部分专家的主要观点,相信对我们研究中医药理论、探索中医药发展之路会有所裨益。
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思路、方法及教材编写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烟建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在未能对中医药学术内涵进行全面深刻认识的前提下,盲目地借用西医学还原论分析法,以现代医学评价体系为标准剖析改造传统中医理论,结果造成了概念和理论的混乱,对中医临床和教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方面要有所突破、创新,必须对传统中医药学进行理智的认识与把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对中医理论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学术解读,确立中医基本概念、理论的学术内涵、体系结构,并取得学界共识。
以发扬优势、避免和弥补不足为基本思路,从技术层面对临床诊治与养生防病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和品位提升。
在此基础上,对学术内涵取得共识的基本概念、理论,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内涵的探索。
其中学术解读是中医理论研究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环节)。
其作用一是作为中医技术层面改革、创新和品位提升的理论支持,二是为中医学术体系本质意义上的发展即科学突破做准备。
而从技术层面对中医临床诊治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则是适应时代发展之举。
在中医理论研究没有根本突破之前,对于中医临床技艺进行品位提升,不仅满足人们的日益提高的医疗需求,而且有益于学术解读。
第二,在探明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基础上,评价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价值、优劣得失,进一步展开改造工作。
由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在微观领域和知性认识的“先天不足”,导致了中医学对生命机理的认识掌握笼统、模糊而不精密,难以达到精确认识和把握疾病本质的目的。
同时,“重道轻器”的方法学特点则阻碍中医学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进而制约医学应用。
基于以上评价,在改造中医理论体系的探索中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中医药学从宏观层次把握生命机制和规律、与近现代科学主要运用还原分析、从微观层面研究生命活动的矛盾。
二是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非实证性部分如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进行科学取舍的问题。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继承与创新的基石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中医药学继承与创新的基石。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发展思路应包括:(1)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培植新的增长点;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研究项目,开展藏象、经络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结合临床提高中医基础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获取标志性科研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2)重视理论联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非常复杂,如果复杂联系简单化,就可能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片面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二是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3)建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不能套用西医基础研究模式,不能急功近利,应实事求是,探索创新。
(4)打造一流队伍: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国家一流的科技创新、教学创新团队。
(5)构筑学科平台:包括重点研究室、实验室、教研室等平台建设。
(6)促进学科交叉:中医药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多学科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途径。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黎敬波:重视中医基本理论的现代表述
中医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参与,但由于中医基本理论表述的不规范,或概念模糊、思维方法的复杂性等,导致现代科学不能充分理解中医,很多人虽希望了解和学习中医,但也常常为读不懂中医理论而苦恼。
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研究具有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促进中医药学术传播与普及、促进中医药实践活动的规范化与法制化、促进中医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研究的内容应包括两大块,一是文献研究及在此基础上对学术发展的研究,对概念的语言表述(语意表述)与规范;二是概念的现代阐释和理论方法的规范化。
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的研究应该结合传统和现代研究方法,既重视中医药传统的文献研究、临床研究、理论思维等,更要重视采用调查法、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循证医学方法、实验法,以及现代数理科学、信息科学方法等。
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研究是一个长期课题,研究成果要不断完善和修订,在理论和经验继承等方面疏通古今,发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与经验密切结合的优势,在合理的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实现表述的现代科学化。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教材建设是当务之急
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教材研究和教材建设,已成为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
在指导思想方面,中医研究生教材建设,一方面要依托原有的学科优势,在优势学科中建设精品教材,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开拓新的学科增长点,从中培育、建设精品教材。
新颖、特色、现代为中医基础理论精品教材的基本特征。
在教材的编写上,原则上应坚持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与统一,注意知识的继承性、系统性、完整性、创新性,把握好宽与深的尺度;处理好与中医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教材以及学术专著的关系。
编写形式应正确运用理论逻辑模式、科学主题模式、科学问题模式等科学思维模式,务必体现出中医基础理论学术体系逻辑结构上的科学性、主题单元的层次性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性。
在编写时应树立和强化前瞻、素质、质量、定位、信息和市场等方面的意识。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教材建设必须严格遴选教材选题和编写队伍。
对教材主编和编写成员必须有严格的要求。
二、中医基础理论重要问题及临床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燕池:让中医气化学说更加丰富和完善
过分强调中医基础理论的人文和哲学特点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和创新。
我们要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完善、系统和创新,要进行中医实验研究思维方法的中医化,拓展现代科学方法在中医中的应用,以实现中医的创新发展。
如气化学说,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但却是尚须深入研讨的领域。
气化思想早在《易经》时已经形成。
气化的概念,从哲学上主要是说明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和转化;从中医学上说主要是指精、气、血、津液等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气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也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气化作用是人体阴阳之气运行、化生及其对邪气发生反应的高度概括。
气化理论,无论是哲学还是中医学,皆指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人体系统是内外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气化的程序体现于结构和功能之中。
在结构方面的体现主要在于人体各要素构成系统的方式和稳定性程度,而结构的稳定性又依赖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制约、选择和协同等作用。
在功能方面,表现为气化过程的不可逆性、连续性,且其连续性和内部结构的稳定性都受气化之“熵”的影响。
气化活动对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对人体气机、温化和凉润作用、精气血津液化生有重要调控作用。
湖北中医学院教授王平:应重视中医复合病因的研究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压力的增加、医学模式的改变,病因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导致的现代疾病也越来越难治。
单一病因研究已经远远滞后于疾病发生和现代临床的需求。
现代疾病的复杂性和中医病因理论的研究现状都要求我们对中医复合病因进行深入研究。
积极开展对中医复合病因的研究,完善复合病因的理论体系,构建相关学说,深入探讨各病因之间的复合规律及复合病因的致病特点、机制、途径及预防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中医药治疗疑难病证的疗效和防治严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发展中医病因学理论,丰富中医理论体系,推动中
医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中医复杂的病因与所致疾病的复杂性,与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方法学内容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甚至有些思维和方法竟然惊人相似。
我们在对中医病因学说理论和研究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受基因组说的启发,提出“中医病因组”这一概念,并对“中医病因组”的内涵、分类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思路等进行了探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乔明琦:中医科研选题要从中医理论出发,研究结果回归、创新中医理论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主要指七情。
情志病证是指由情志刺激引发、诱发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具有显著情志异常及其相应躯体症状,典型病证如经前期综合征、反应性抑郁症、青少年学习障碍等。
要将情志与心理情况相互联系,才能有效预防发病。
了解情志发病的始发因素、诱发因素和发病条件,才能指导临床治疗。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多种情志组合共伤一脏的机率更大,且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并提出了相关科学假说。
情志致病与个体心理特征、功能状态有关,与单胺类神经递质、激素水平发生异常变化有关。
我们的研究方法采用国际认可的个性、情绪、社会事件量表及相关检测,包括回顾性调研、现况调研、前瞻性队列研究、病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与模型评价研究等。
我们还体会到,中医科研选题要从中医理论出发,研究结果回归、创新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