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案例分析与微表情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表情案例分析与微表情心理学

微表情案例分析与微表情心理学

快速眨眼表示很紧张或得意

刚才答题者有一个偏头的动作,同时嘴角单侧上扬,有轻视、得意和挑衅的意味,潜台词就是我让你们上当了。判定她所说的"请消防队员帮助摘掉手上戒指"这件事是假的。5月2日,在江苏卫视益智答题类节目《非常了得》中,一位女选手因无法辨别对方回答是否真实,向栏目嘉宾、微反应专家姜振宇求助。结果,通过一般人难以察觉的微表情,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心理应激微反应研究小组负责人又一次准确判断了真伪。其实,在此类辨别真假节目之前,网络热播美剧《Lie to Me》就将“微表情”这一原本属于科研领域的内容介绍给大众。如今,随着相关科普读物的盛行,微表情分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果真能通过“读心秘笈”在最短时间内识别他人,甚至有益于自己的人际交往和职场生涯吗,

再能“装”的人也无法掩饰

趁着来南京录制节目的间隙,微表情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提出,后来随着《Lie to Me》(男一号就以他为原型)而普及。微表情是微反应的一种,主要是指脸部细微的表情动作,也是相对容易观察到的微反应。微反应是每个人在遇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产生的瞬间本能反应,是了解他人内心意图最准确的线索。其不受思维控制,再能“装”的人也无法掩饰。

“嘴巴抿紧+下巴上扬,表示自豪;快速地眨眼,表示很紧张或很得意……”举例说明几种微表情。人在产生情绪的时候,面孔对主要表情形态的本能反应是一致的,但由于社交规则的复杂性以及社会性行为的干扰,人们需要根据所处的情境,克制本能反应,换上一幅社交面孔。因此,情绪产生的表情会很快被意志主导的社交表情(如讨好的笑,强颜欢笑等)打断和替换,仅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以不完整的形态转瞬即逝。之所以叫"微",

其关键点的转变,从浮现到消失,微表情一闪而过的时间不到1/4秒。

从2007年至今,一直研究“微反应”,曾经做过郭美美、王勇平等公众人物面对镜头是否说谎的分析。而在《Lie to Me 》中,剧中男一号常常通过微表情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如一个男人一边竭力向情人告白“我一定会离婚”一边下意识地耸了一下肩,表明他绝不会为了她而离婚。微表情并不高深莫测。比如,高档商场里的售货员面对衣着寒酸的顾客,笑脸相迎中会闪过一丝轻蔑的嗤笑。顾客能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微表情,虽然大多数人不能对此确切解读,但大脑依然受到影响,据此改变对别人表情的理解。

侦破应聘都有人“用”微表情

在百度上搜索“微表情”,共找到相关结果约171万个,新浪微博也能搜索到近29万条结果。微表情引发人们强烈的兴趣,不仅应用于破案、相亲、娱乐游戏、应对招聘面试等领域,甚至有人尝试在教学上引进微表情识别技术。

微表情分析具有一定的悬念性,因而成为许多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法宝之一。在网络热传的一段视频、山东卫视《和为贵》的一期节目中,女孩小侯怎么也没料想到,相恋11年的男友竟然是个白眼狼,与她同居期间竟然偷偷与别人领了结婚证~当这个男人的连篇谎言被参与节目的“微表情”专家杜冰当场戳穿时,被蒙蔽的小侯悔恨不已。而杜冰解释称,当人突然要撒谎时往往会出现视线的游移(眼睛忽左忽右)和眼神的闪躲,那期节目中,男方在撒谎时,就多次出现这种眼神。

运用“微表情”还成为镇江市经济开发区检察院执法办案的新利器。在对诈骗嫌疑人陈远军的提审中,公诉科助检员吴文豪

正是通过当事人反复摸鼻子的“微表情”,揭穿了他以借为名行诈骗之实的情况,并结合其他证据攻破他的狡辩。吴文豪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男人揉鼻子与掩饰真相紧密关联。说谎时,鼻子里的海绵体结构会膨胀,他会觉得鼻子不舒服,所以会不自觉地触摸它。“对于一些高智商、高情商的涉贪、涉毒和涉及诈骗人员,我们会仔细研究侦讯录像,捕捉微表情,寻找突破口,再严肃追问细节。”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份《中国大学生面试压力调查》,有82%参加面试的毕业生会出现表情僵硬、挠头等“不自然”的“微表情”,据分析,这些透露了极高的心理压力。为此,一些针对于此的培训也应运而生。河海大学毕业生王瑞就曾参加过在南京理工大学校园招聘会上举行的“微表情特训”活动。他告诉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中华英才网的人力资源专家点评说:自荐时不要眼神飘忽、抿嘴、不要不自觉紧握双拳。“在后来的几次面试中,我就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微表情,获益颇丰。

别随意揣度身边人

就算是微表情专家,《非常了得》中,姜振宇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他自嘲说,“对抗游戏要求现场判断,费心费力,在头头是道分析后我也会惨败,会让演技好的人漏网。”他同时强调,一套正式微反应分析判断的成功率大概70%出头。“我只是个普通研究人员,并没有超能力。”

除了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微表情方面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中科院心理所课题组的一位成员表示:在很多一般性的撒谎中并不会出现微表

情现象,人们只是在说一些跟自己利益高度攸关的谎言时,才会出现微表情。但是通过微表情进行是否撒谎检测,其准确性究竟有多高,还有待研究。他们希望研制出一种用于捕捉并识别转瞬即逝的微表情的机器。

对于在白领中广泛流传的《N种说谎时的小动作》等微表情识别技巧,姜振宇说:“答题时生硬地重复问题是典型的说谎表现,明知故问时眉毛会微微上扬。这些判断技巧的确适用于绝大多数人,但谎言不能倒叙等说法并不靠谱,是伪知识。”除了微表情,人的肢体语言等也能传递信息。要想准确判断真假,还需要逻辑考量和提问辅助,必须全神贯注,但这样会影响正常的交流。

受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武断地将微反应、微表情与“是否说谎”直接关联。他强调,不要生搬硬套微表情的教条,要注意的必须是那种下意识反应,并且一定要结合情境和刺激源才能解读,不能一概而论。另外,除了人力资源管理者、记者、新闻发言人等职业外,其他人在生活中没必要用微表情随意揣度他人。他特别强调,此研究方法不适用于家人、恋人和朋友,当局者迷,身在其中的人反而容易判断不客观。

对于时髦的“微表情特训中心”一类的培训,大部分考官其实更看重应试者回答是否自然流利,逻辑严谨,心理素质良好。“微表情培训实质相当于非语言的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