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 课件 高度平衡的二叉树
数据结构平衡二叉树的操作演示
平衡二叉树操作的演示1.需求分析本程序是利用平衡二叉树,实现动态查找表的基本功能:创建表,查找、插入、删除。
具体功能:(1)初始,平衡二叉树为空树,操作界面给出创建、查找、插入、删除、合并、分裂六种操作供选择。
每种操作均提示输入关键字。
每次插入或删除一个结点后,更新平衡二叉树的显示。
(2)平衡二叉树的显示采用凹入表现形式。
(3)合并两棵平衡二叉树。
(4)把一棵二叉树分裂为两棵平衡二叉树,使得在一棵树中的所有关键字都小于或等于x,另一棵树中的任一关键字都大于x。
如下图:2.概要设计平衡二叉树是在构造二叉排序树的过程中,每当插入一个新结点时,首先检查是否因插入新结点而破坏了二叉排序树的平衡性,若是则找出其中的最小不平衡子树,在保持二叉排序树特性的前提下,调整最小不平衡子树中各结点之间的链接关系,进行相应的旋转,使之成为新的平衡子树。
具体步骤:(1)每当插入一个新结点,从该结点开始向上计算各结点的平衡因子,即计算该结点的祖先结点的平衡因子,若该结点的祖先结点的平衡因子的绝对值不超过1,则平衡二叉树没有失去平衡,继续插入结点;(2)若插入结点的某祖先结点的平衡因子的绝对值大于1,则找出其中最小不平衡子树的根结点;(3)判断新插入的结点与最小不平衡子树的根结点个关系,确定是那种类型的调整;(4)如果是LL型或RR型,只需应用扁担原理旋转一次,在旋转过程中,如果出现冲突,应用旋转优先原则调整冲突;如果是LR型或RL型,则需应用扁担原理旋转两次,第一次最小不平衡子树的根结点先不动,调整插入结点所在子树,第二次再调整最小不平衡子树,在旋转过程中,如果出现冲突,应用旋转优先原则调整冲突;(5)计算调整后的平衡二叉树中各结点的平衡因子,检验是否因为旋转而破坏其他结点的平衡因子,以及调整后平衡二叉树中是否存在平衡因子大于1的结点。
流程图3.详细设计二叉树类型定义:typedef int Status;typedef int ElemType;typedef struct BSTNode{ElemType data;int bf;struct BSTNode *lchild ,*rchild;} BSTNode,* BSTree;Status SearchBST(BSTree T,ElemType e)//查找void R_Rotate(BSTree &p)//右旋void L_Rotate(BSTree &p)//左旋void LeftBalance(BSTree &T)//插入平衡调整void RightBalance(BSTree &T)//插入平衡调整Status InsertAVL(BSTree &T,ElemType e,int &taller)//插入void DELeftBalance(BSTree &T)//删除平衡调整void DERightBalance(BSTree &T)//删除平衡调整Status Delete(BSTree &T,int &shorter)//删除操作Status DeleteAVL(BSTree &T,ElemType e,int &shorter)//删除操作void merge(BSTree &T1,BSTree &T2)//合并操作void splitBSTree(BSTree T,ElemType e,BSTree &T1,BSTree &T2)//分裂操作void PrintBSTree(BSTree &T,int lev)//凹入表显示附录源代码:#include<stdio.h>#include<stdlib.h>//#define TRUE 1//#define FALSE 0//#define OK 1//#define ERROR 0#define LH +1#define EH 0#define RH -1//二叉类型树的类型定义typedef int Status;typedef int ElemType;typedef struct BSTNode{ElemType data;int bf;//结点的平衡因子struct BSTNode *lchild ,*rchild;//左、右孩子指针} BSTNode,* BSTree;/*查找算法*/Status SearchBST(BSTree T,ElemType e){if(!T){return 0; //查找失败}else if(e == T->data ){return 1; //查找成功}else if (e < T->data){return SearchBST(T->lchild,e);}else{return SearchBST(T->rchild,e);}}//右旋void R_Rotate(BSTree &p){BSTree lc; //处理之前的左子树根结点lc = p->lchild; //lc指向的*p的左子树根结点p->lchild = lc->rchild; //lc的右子树挂接为*P的左子树lc->rchild = p;p = lc; //p指向新的根结点}//左旋void L_Rotate(BSTree &p){BSTree rc;rc = p->rchild; //rc指向的*p的右子树根结点p->rchild = rc->lchild; //rc的左子树挂接为*p的右子树rc->lchild = p;p = rc; //p指向新的根结点}//对以指针T所指结点为根结点的二叉树作左平衡旋转处理,//本算法结束时指针T指向新的根结点void LeftBalance(BSTree &T){BSTree lc,rd;lc=T->lchild;//lc指向*T的左子树根结点switch(lc->bf){ //检查*T的左子树的平衡度,并做相应的平衡处理case LH: //新结点插入在*T的左孩子的左子树,要做单右旋处理T->bf = lc->bf=EH;R_Rotate(T);break;case RH: //新结点插入在*T的左孩子的右子树上,做双旋处理rd=lc->rchild; //rd指向*T的左孩子的右子树根switch(rd->bf){ //修改*T及其左孩子的平衡因子case LH: T->bf=RH; lc->bf=EH;break;case EH: T->bf=lc->bf=EH;break;case RH: T->bf=EH; lc->bf=LH;break;}rd->bf=EH;L_Rotate(T->lchild); //对*T的左子树作左旋平衡处理R_Rotate(T); //对*T作右旋平衡处理}}//右平衡旋转处理void RightBalance(BSTree &T){BSTree rc,ld;rc=T->rchild;switch(rc->bf){case RH:T->bf= rc->bf=EH;L_Rotate(T);break;case LH:ld=rc->lchild;switch(ld->bf){case LH: T->bf=RH; rc->bf=EH;break;case EH: T->bf=rc->bf=EH;break;case RH: T->bf = EH; rc->bf=LH;break;}ld->bf=EH;R_Rotate(T->rchild);L_Rotate(T);}}//插入结点Status InsertAVL(BSTree &T,ElemType e,int &taller){//taller反应T长高与否if(!T){//插入新结点,树长高,置taller为trueT= (BSTree) malloc (sizeof(BSTNode));T->data = e;T->lchild = T->rchild = NULL;T->bf = EH;taller = 1;}else{if(e == T->data){taller = 0;return 0;}if(e < T->data){if(!InsertAVL(T->lchild,e,taller))//未插入return 0;if(taller)//已插入到*T的左子树中且左子树长高switch(T->bf){//检查*T的平衡度,作相应的平衡处理case LH:LeftBalance(T);taller = 0;break;case EH:T->bf = LH;taller = 1;break;case RH:T->bf = EH;taller = 0;break;}}else{if (!InsertAVL(T->rchild,e,taller)){return 0;}if(taller)//插入到*T的右子树且右子树增高switch(T->bf){//检查*T的平衡度case LH:T->bf = EH;taller = 0;break;case EH:T->bf = RH;taller = 1;break;case RH:RightBalance(T);taller = 0;break;}}}return 1;}void DELeftBalance(BSTree &T){//删除平衡调整BSTree lc,rd;lc=T->lchild;switch(lc->bf){case LH:T->bf = EH;//lc->bf= EH;R_Rotate(T);break;case EH:T->bf = EH;lc->bf= EH;R_Rotate(T);break;case RH:rd=lc->rchild;switch(rd->bf){case LH: T->bf=RH; lc->bf=EH;break;case EH: T->bf=lc->bf=EH;break;case RH: T->bf=EH; lc->bf=LH;break;}rd->bf=EH;L_Rotate(T->lchild);R_Rotate(T);}}void DERightBalance(BSTree &T) //删除平衡调整{BSTree rc,ld;rc=T->rchild;switch(rc->bf){case RH:T->bf= EH;//rc->bf= EH;L_Rotate(T);break;case EH:T->bf= EH;//rc->bf= EH;L_Rotate(T);break;case LH:ld=rc->lchild;switch(ld->bf){case LH: T->bf=RH; rc->bf=EH;break;case EH: T->bf=rc->bf=EH;break;case RH: T->bf = EH; rc->bf=LH;break;}ld->bf=EH;R_Rotate(T->rchild);L_Rotate(T);}}void SDelete(BSTree &T,BSTree &q,BSTree &s,int &shorter){if(s->rchild){SDelete(T,s,s->rchild,shorter);if(shorter)switch(s->bf){case EH:s->bf = LH;shorter = 0;break;case RH:s->bf = EH;shorter = 1;break;case LH:DELeftBalance(s);shorter = 0;break;}return;}T->data = s->data;if(q != T)q->rchild = s->lchild;elseq->lchild = s->lchild;shorter = 1;}//删除结点Status Delete(BSTree &T,int &shorter){ BSTree q;if(!T->rchild){q = T;T = T->lchild;free(q);shorter = 1;}else if(!T->lchild){q = T;T= T->rchild;free(q);shorter = 1;}else{SDelete(T,T,T->lchild,shorter);if(shorter)switch(T->bf){case EH:T->bf = RH;shorter = 0;break;case LH:T->bf = EH;shorter = 1;break;case RH:DERightBalance(T);shorter = 0;break;}}return 1;}Status DeleteAVL(BSTree &T,ElemType e,int &shorter){ int sign = 0;if (!T){return sign;}else{if(e == T->data){sign = Delete(T,shorter);return sign;}else if(e < T->data){sign = DeleteAVL(T->lchild,e,shorter);if(shorter)switch(T->bf){case EH:T->bf = RH;shorter = 0;break;case LH:T->bf = EH;shorter = 1;break;case RH:DERightBalance(T);shorter = 0;break;}return sign;}else{sign = DeleteAVL(T->rchild,e,shorter);if(shorter)switch(T->bf){case EH:T->bf = LH;shorter = 0;break;case RH:T->bf = EH;break;case LH:DELeftBalance(T);shorter = 0;break;}return sign;}}}//合并void merge(BSTree &T1,BSTree &T2){int taller = 0;if(!T2)return;merge(T1,T2->lchild);InsertAVL(T1,T2->data,taller);merge(T1,T2->rchild);}//分裂void split(BSTree T,ElemType e,BSTree &T1,BSTree &T2){ int taller = 0;if(!T)return;split(T->lchild,e,T1,T2);if(T->data > e)InsertAVL(T2,T->data,taller);elseInsertAVL(T1,T->data,taller);split(T->rchild,e,T1,T2);}//分裂void splitBSTree(BSTree T,ElemType e,BSTree &T1,BSTree &T2){ BSTree t1 = NULL,t2 = NULL;split(T,e,t1,t2);T1 = t1;T2 = t2;return;}//构建void CreatBSTree(BSTree &T){int num,i,e,taller = 0;printf("输入结点个数:");scanf("%d",&num);printf("请顺序输入结点值\n");for(i = 0 ;i < num;i++){printf("第%d个结点的值",i+1);scanf("%d",&e);InsertAVL(T,e,taller) ;}printf("构建成功,输入任意字符返回\n");getchar();getchar();}//凹入表形式显示方法void PrintBSTree(BSTree &T,int lev){int i;if(T->rchild)PrintBSTree(T->rchild,lev+1);for(i = 0;i < lev;i++)printf(" ");printf("%d\n",T->data);if(T->lchild)PrintBSTree(T->lchild,lev+1);void Start(BSTree &T1,BSTree &T2){int cho,taller,e,k;taller = 0;k = 0;while(1){system("cls");printf(" 平衡二叉树操作的演示 \n\n");printf("********************************\n");printf(" 平衡二叉树显示区 \n");printf("T1树\n");if(!T1 )printf("\n 当前为空树\n");else{PrintBSTree(T1,1);}printf("T2树\n");if(!T2 )printf("\n 当前为空树\n");elsePrintBSTree(T2,1);printf("\n********************************************************************* *********\n");printf("T1操作:1.创建 2.插入 3.查找 4.删除 10.分裂\n");printf("T2操作:5.创建 6.插入 7.查找 8.删除 11.分裂\n");printf(" 9.合并 T1,T2 0.退出\n");printf("*********************************************************************** *******\n");printf("输入你要进行的操作:");scanf("%d",&cho);switch(cho){case 1:CreatBSTree(T1);break;case 2:printf("请输入要插入关键字的值");scanf("%d",&e);InsertAVL(T1,e,taller) ;break;case 3:printf("请输入要查找关键字的值");scanf("%d",&e);if(SearchBST(T1,e))printf("查找成功!\n");elseprintf("查找失败!\n");printf("按任意键返回87"); getchar();getchar();break;case 4:printf("请输入要删除关键字的值"); scanf("%d",&e);if(DeleteAVL(T1,e,k))printf("删除成功!\n");elseprintf("删除失败!\n");printf("按任意键返回");getchar();getchar();break;case 5:CreatBSTree(T2);break;case 6:printf("请输入要插入关键字的值"); scanf("%d",&e);InsertAVL(T2,e,taller) ;break;case 7:printf("请输入要查找关键字的值"); scanf("%d",&e);if(SearchBST(T2,e))printf("查找成功!\n");elseprintf("查找失败!\n");printf("按任意键返回");getchar();getchar();break;case 8:printf("请输入要删除关键字的值"); scanf("%d",&e);if(DeleteAVL(T2,e,k))printf("删除成功!\n");elseprintf("删除失败!\n");printf("按任意键返回");getchar();getchar();break;case 9:merge(T1,T2);T2 = NULL;printf("合并成功,按任意键返回"); getchar();getchar();break;case 10:printf("请输入要中间值字的值"); scanf("%d",&e);splitBSTree(T1,e,T1,T2) ;printf("分裂成功,按任意键返回"); getchar();getchar();break;case 11:printf("请输入要中间值字的值"); scanf("%d",&e);splitBSTree(T2,e,T1,T2) ;printf("分裂成功,按任意键返回"); getchar();getchar();break;case 0:system("cls");exit(0);}}}main(){BSTree T1 = NULL;BSTree T2 = NULL;Start(T1,T2);}。
数据结构中平衡二叉树的定义
数据结构中平衡二叉树的定义平衡二叉树?哎呦,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有点晕,搞得我差点以为是个什么高深的数学公式,其实不然,它就是一种数据结构。
你想象一下,平衡二叉树就像一个超级讲究的家庭,每个人都必须保持“平衡”,不然就容易乱套。
这个家庭的成员,或者说是“节点”,总共有两个子节点,而且它们的“家务活”分配要特别均匀,不能有一个子节点忙得像打了鸡血,另一个却轻松得像度假。
说白了,平衡二叉树就是告诉你,“兄弟姐妹”们得公平分工,不能让某个“孩子”走得太远,另一个就被落下。
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二叉树”。
嘿,其实二叉树就是每个节点最多只能有两个子节点的树形结构,简单点说,就是每个人最多只能有两个“孩子”,并且这两个“孩子”得排排坐,不能一个高一个矮,那样看起来就不和谐了。
可要是左边的“孩子”特别高,右边的又短得跟个小矮人一样,那也不行,得保持两边差不多高。
嘿,听起来像什么?就像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高得过头,一个低得不行,结果谁都不开心。
平衡二叉树特别讲究左右子树的“差距”。
差距得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常说是不能超过1。
就是说,如果左边的子树高出了1层,右边的子树就不能高出2层。
否则呢,这个二叉树就不平衡了,像你站在一只跛脚的板凳上,随时可能摔倒。
再简单点说,平衡二叉树就像我们家常见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节点都有各自的位置和作用,位置偏离太多就得重新调整调整,确保大家的体力和位置保持均衡。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既然这么讲究“平衡”,那它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平衡呢?嘿,这里就要用到一个神奇的“高度差”了。
我们通常用每个节点的左右子树的高度差来判断。
如果某个节点的左右子树的高度差超过了1,说明它就失去平衡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就像你掉进了泥潭,要不是用力蹬两下,要不就是找人来拉一把,二叉树也是一样,得“旋转”一下才能恢复平衡。
平衡二叉树一旦出现不平衡,就得做旋转操作。
别想歪了,旋转不是让树开个舞会,而是指用一种特别的方式重新安排节点的位置。
《二叉树模型》课件
二叉树的分类
01 满二叉树
如果一个二叉树的每个节点都有两个子节点,则 该二叉树称为满二叉树。
02 完全二叉树
如果一个二叉树的最后一层是满的,且除了最后 一层外,其他各层的节点数达到最大,则该二叉 树称为完全二叉树。
03 平衡二叉树
平衡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完全二叉树,它的左右 子树的高度差不超过1。
二叉树的应用场景
详细描述
在n叉树模型中,每个节点可以拥有任意数 量的子节点,而不仅仅是两个。这种模型在 处理具有多个分支的数据结构时非常有用, 例如决策树和知识图谱。n叉树模型在搜索 、排序和数据压缩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B树模型
要点一
总结词
B树模型是一种自平衡的多路搜索树,用于数据库和文件系 统的索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二叉树的插入操作包括节点的添加和位置调整两个步骤。在添加节点时,需要找到合适 的位置将其插入到二叉树中,并保持二叉树的平衡性。位置调整是为了维护二叉树的性
质,确保每个节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的高度差不超过1。
插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
总结词
插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取决于具体的实现方式和数据结构。
详细描述
在平衡二叉树中,插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 n),其中n为二叉树中节点的数量。而在一般的二 叉树中,插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可能达到O(n),因为可能需要遍历整棵树才能找到合适的位置插入新 节点。因此,选择合适的二叉树数据结构和算法对于提高插入操作的效率至关重要。
05
二叉树算法的应用
堆排序算法
平衡二叉树的性质:平衡二叉树具有以下性质:1)它的左右子树的高度差不超过1;2)它的左 子树和右子树都是平衡二叉树;3)它的左子树和右子树的节点数相差不超过1。
详解平衡二叉树
一、平衡二叉树的概念平衡二叉树(Balanced binary tree)是由阿德尔森-维尔斯和兰迪斯(Adelson-Velskii and Landis)于1962年首先提出的,所以又称为AVL树。
定义:平衡二叉树或为空树,或为如下性质的二叉排序树:(1)左右子树深度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2)左右子树仍然为平衡二叉树.平衡因子BF=左子树深度-右子树深度.平衡二叉树每个结点的平衡因子只能是1,0,-1。
若其绝对值超过1,则该二叉排序树就是不平衡的。
如图所示为平衡树和非平衡树示意图:二、平衡二叉树算法思想若向平衡二叉树中插入一个新结点后破坏了平衡二叉树的平衡性。
首先要找出插入新结点后失去平衡的最小子树根结点的指针。
然后再调整这个子树中有关结点之间的链接关系,使之成为新的平衡子树。
当失去平衡的最小子树被调整为平衡子树后,原有其他所有不平衡子树无需调整,整个二叉排序树就又成为一棵平衡二叉树。
失去平衡的最小子树是指以离插入结点最近,且平衡因子绝对值大于1的结点作为根的子树。
假设用A表示失去平衡的最小子树的根结点,则调整该子树的操作可归纳为下列四种情况。
1)LL型平衡旋转法由于在A的左孩子B的左子树上插入结点F,使A的平衡因子由1增至2而失去平衡。
故需进行一次顺时针旋转操作。
即将A的左孩子B向右上旋转代替A作为根结点,A向右下旋转成为B的右子树的根结点。
而原来B的右子树则变成A的左子树。
(2)RR型平衡旋转法由于在A的右孩子C 的右子树上插入结点F,使A的平衡因子由-1减至-2而失去平衡。
故需进行一次逆时针旋转操作。
即将A的右孩子C向左上旋转代替A作为根结点,A向左下旋转成为C的左子树的根结点。
而原来C的左子树则变成A的右子树。
(3)LR型平衡旋转法由于在A的左孩子B的右子数上插入结点F,使A的平衡因子由1增至2而失去平衡。
故需进行两次旋转操作(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即先将A结点的左孩子B的右子树的根结点D向左上旋转提升到B结点的位置,然后再把该D结点向右上旋转提升到A结点的位置。
数据结构ppt课件
二叉树具有五种基本形态,即空二叉树、只有一个根节点的二叉树、只有左子树或右子 树的二叉树、以及左右子树均有的二叉树。此外,二叉树还具有一些重要性质,如二叉
树的第i层最多有2^(i-1)个节点(i>=1),深度为k的二叉树最多有2^k-1个节点 (k>=1)等。
二叉树的遍历算法
先序遍历
先访问根节点,然后遍 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
05
图论基础及图的存储结构
图论基础概念介绍
图的基本概念
由顶点(Vertex)和边(Edge)组成的数 据结构,表示对象及其之间的关系。
图的遍历
通过某种方式访问图中所有顶点的过程, 常见的遍历算法有深度优先遍历(DFS)和 广度优先遍历(BFS)。
有向图与无向图
根据边是否有方向,图可分为有向图和无 向图。
时间复杂度
平均时间复杂度和最坏时 间复杂度均为O(n)。
适用场景
适用于数据量较小或数据 无序的情况。
查找算法设计之二分查找法
算法思想
在有序数组中,取中间元素与目标元素比较,若相等则查找成功;若目标元素小于中间元素, 则在左半部分继续查找;若目标元素大于中间元素,则在右半部分继续查找。
时间复杂度
平均时间复杂度和最坏时间复杂度均为O(log n)。
连通图与连通分量
在无向图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存在路 径,则称该图是连通图;否则,称该图的 极大连通子图为连通分量。
顶点的度
在无向图中,顶点的度是与该顶点相关联 的边的数目;在有向图中,顶点的度分为 入度和出度。
图的存储结构之邻接矩阵法
邻接矩阵表示法
用一个二维数组表示图中顶点之 间的关系,若顶点i与顶点j之间 存在一条边,则数组元素值为1
数据结构之二叉树(BinaryTree)
数据结构之⼆叉树(BinaryTree)⽬录导读 ⼆叉树是⼀种很常见的数据结构,但要注意的是,⼆叉树并不是树的特殊情况,⼆叉树与树是两种不⼀样的数据结构。
⽬录 ⼀、⼆叉树的定义 ⼆、⼆叉树为何不是特殊的树 三、⼆叉树的五种基本形态 四、⼆叉树相关术语 五、⼆叉树的主要性质(6个) 六、⼆叉树的存储结构(2种) 七、⼆叉树的遍历算法(4种) ⼋、⼆叉树的基本应⽤:⼆叉排序树、平衡⼆叉树、赫夫曼树及赫夫曼编码⼀、⼆叉树的定义 如果你知道树的定义(有限个结点组成的具有层次关系的集合),那么就很好理解⼆叉树了。
定义:⼆叉树是n(n≥0)个结点的有限集,⼆叉树是每个结点最多有两个⼦树的树结构,它由⼀个根结点及左⼦树和右⼦树组成。
(这⾥的左⼦树和右⼦树也是⼆叉树)。
值得注意的是,⼆叉树和“度⾄多为2的有序树”⼏乎⼀样,但,⼆叉树不是树的特殊情形。
具体分析如下⼆、⼆叉树为何不是特殊的树 1、⼆叉树与⽆序树不同 ⼆叉树的⼦树有左右之分,不能颠倒。
⽆序树的⼦树⽆左右之分。
2、⼆叉树与有序树也不同(关键) 当有序树有两个⼦树时,确实可以看做⼀颗⼆叉树,但当只有⼀个⼦树时,就没有了左右之分,如图所⽰:三、⼆叉树的五种基本状态四、⼆叉树相关术语是满⼆叉树;⽽国际定义为,不存在度为1的结点,即结点的度要么为2要么为0,这样的⼆叉树就称为满⼆叉树。
这两种概念完全不同,既然在国内,我们就默认第⼀种定义就好)。
完全⼆叉树:如果将⼀颗深度为K的⼆叉树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进⾏编号,如果各结点的编号与深度为K的满⼆叉树相同位置的编号完全对应,那么这就是⼀颗完全⼆叉树。
如图所⽰:五、⼆叉树的主要性质 ⼆叉树的性质是基于它的结构⽽得来的,这些性质不必死记,使⽤到再查询或者⾃⼰根据⼆叉树结构进⾏推理即可。
性质1:⾮空⼆叉树的叶⼦结点数等于双分⽀结点数加1。
证明:设⼆叉树的叶⼦结点数为X,单分⽀结点数为Y,双分⽀结点数为Z。
平衡二叉树
编辑
红黑树
红黑树是一种自平衡二叉查找树,是在计算机科学中用到的一种数据结构,典型的用途是实现关联数组。它是在1972年由Rudolf Bayer发明的,他称之为"对称二叉B树",它现代的名字是在 Leo J. Guibas 和 Robert Sedgewick 于1978年写的一篇论文中获得的。它是复杂的,但它的操作有着良好的最坏情况运行时间,并且在实践中是高效的: 它可以在O(log n)时间内做查找,插入和删除,这里的n是树中元素的数目。
伸展树
伸展树(Splay Tree)是一种二叉排序树,它能在O(log n)内完成插入、查找和删除操作。它由Daniel Sleator和Robert Tarjan创造。它的优势在于不需要记录用于平衡树的冗余信息。在伸展树上的一般操作都基于伸展操作。
SBT
Size Balanced Tree(简称SBT)是一自平衡二叉查找树,是在计算机科学中用到的一种数据结构。它是由中国广东中山纪念中学的陈启峰发明的。陈启峰于2006年底完成论文《Size Balanced Tree》,并在2007年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冬令营中发表。由于SBT的拼写很容易找到中文谐音,它常被中国的信息学竞赛选手和ACM/ICPC选手们戏称为“傻B树”、“Super BT”等。相比红黑树、AVL树等自平衡二叉查找树,SBT更易于实现。据陈启峰在论文中称,SBT是“目前为止速度最快的高级二叉搜索树”。SBT能在O(log n)的时间内完成所有二叉搜索树(BST)的相关操作,而与普通二叉搜索树相比,SBT仅仅加入了简洁的核心操作Maintain。由于SBT赖以保持平衡的是size域而不是其他“无用”的域,它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动态顺序统计中的select和rank操作。
《二叉树的概念》课件
05
二叉树的应用
Chapter
在数据结构中的应用
二叉搜索树
二叉搜索树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它的每个节点的左子树上的所有元素都小于 该节点,右子树上的所有元素都大于该节点。这种数据结构可以用于快速查找 、插入和删除操作。
AVL树和红黑树
这两种二叉树都是自平衡二叉搜索树,它们通过调整节点的左右子树的高度来 保持树的平衡,从而在插入、删除等操作时具有较好的性能。
VS
详细描述
平衡二叉树的特点是,它的左右子树的高 度差不会超过1,且左右子树都是平衡二 叉树。平衡二叉树的性质还包括,它的所 有叶节点的层数相等,且所有非叶节点的 左右子树的高度差不超过1。平衡二叉树 的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O(log n),其中n为节点数。
04
二叉树的遍历
Chapter
决策树
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决策树 是一种重要的分类和回归方法。其基 础结构就是二叉树,通过构建决策树 ,可以解决分类和回归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代码表示法
总结词:严谨规范
详细描述:使用编程语言的语法结构来表示二叉树,每个节点用对象或结构体表示,节点间的关系通 过指针或引用表示,严谨规范,易于编写和调试。
03
二叉树的性质
Chapter
深度最大的二叉树
总结词
深度最大的二叉树是指具有最大 可能深度的二叉树。
详细描述
在二叉树中,深度最大的二叉树 是满二叉树,即每个层级都完全 填满,没有空缺的节点。满二叉 树的深度等于其节点总数减一。
02
二叉树的表示方法
Chapter
图形表示法
总结词:直观明了
详细描述:通过图形的方式展示二叉树的结构,每个节点用圆圈或方框表示,节 点间的关系用线段表示,直观易懂,易于理解。
数据结构:第9章 查找2-二叉树和平衡二叉树
return(NULL); else
{if(t->data==x) return(t);
if(x<(t->data) return(search(t->lchild,x));
else return(search(t->lchild,x)); } }
——这种既查找又插入的过程称为动态查找。 二叉排序树既有类似于折半查找的特性,又采用了链表存储, 它是动态查找表的一种适宜表示。
注:若数据元素的输入顺序不同,则得到的二叉排序树形态 也不同!
讨论1:二叉排序树的插入和查找操作 例:输入待查找的关键字序列=(45,24,53,45,12,24,90)
二叉排序树的建立 对于已给定一待排序的数据序列,通常采用逐步插入结点的方 法来构造二叉排序树,即只要反复调用二叉排序树的插入算法 即可,算法描述为: BiTree *Creat (int n) //建立含有n个结点的二叉排序树 { BiTree *BST= NULL;
for ( int i=1; i<=n; i++) { scanf(“%d”,&x); //输入关键字序列
– 法2:令*s代替*p
将S的左子树成为S的双亲Q的右子树,用S取代p 。 若C无右子树,用C取代p。
例:请从下面的二叉排序树中删除结点P。
F P
法1:
F
P
C
PR
C
PR
CL Q
CL QL
Q SL
S PR
QL S
SL
法2:
F
PS
C
PR
CL Q
QL SL S SL
数据结构:二叉树、平衡二叉树、红黑树详解
数据结构:⼆叉树、平衡⼆叉树、红⿊树详解⼀、⼆叉树(binary tree)指每个节点最多含有两个⼦树的树结构。
时间复杂度为O(log N),在退化成链表的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O(N)。
特点:1.所有节点最多拥有两个⼦节点;2.节点的左⼦树只包含⼩于当前根节点的数,节点的右⼦树只包含⼤于当前根节点的数。
缺点:只会以我们第⼀次添加的节点为根节点,如果后⾯添加的节点值都⼤于或⼩于根节点的值,在这种情况下会退化成链表。
⼆、平衡⼆叉树(Balanced Binary Tree)⼜称为AVL树,具有⼆叉树的全部特性,解决⼆叉树退化成链表情况的问题,每个节点的左⼦树和右⼦树的⾼度之差不会超过1,AVL树是严格的平衡⼆叉树,追求完全平衡,⽐较严格。
缺点:由于要求每个节点的左⼦树和右⼦树⾼度之差不超过1,这个要求⾮常严格,追求完全平衡,这就导致了在频繁插⼊和删除的场景中,可能就会导致AVL树失去平衡,AVL树就需要频繁的通过左旋右旋使其重新达到平衡,这时就会时得其性能⼤打折扣。
三、红⿊树和AVL树相⽐,红⿊树放弃追求完全平衡,⽽是追求⼤致平衡,保证每次插⼊节点最多只需要三次旋转就能达到平衡,维持平衡的耗时较少,实现起来也更为简单,它的旋转次数较少,对于频繁插⼊和删除操作的场景,相⽐AVL树,红⿊树更具优势。
特征:1.红⿊树是也是平衡⼆叉树实现的⼀种⽅式2.节点只能是⿊⾊或者红⾊,root根节点⼀定是⿊⾊3.新增时默认新增的节点是红⾊,不允许两个红⾊节点相连4.红⾊节点的两个⼦节点⼀定是⿊⾊红⿊树变换规则三种规则:1.改变节点颜⾊2.左旋转3.右旋转变⾊的情况:当前节点的⽗亲节点是红⾊,并且它的祖⽗节点的另外⼀个⼦节点(叔叔节点)也是红⾊:以当前节点为指针进⾏操作1.将⽗亲节点变为⿊⾊2.将叔叔节点变为⿊⾊3.将祖⽗节点变为红⾊4.再把指针定义到祖⽗节点进⾏旋转操作左旋转:当⽗亲节点为红⾊情况,叔叔节点为⿊⾊情况,且当前节点是右⼦树,左旋转以⽗节点作为左旋。
平衡二叉树详解
平衡⼆叉树详解平衡⼆叉树详解简介平衡⼆叉树(Balanced Binary Tree)具有以下性质:它是⼀棵空树或它的左右两个⼦树的⾼度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并且左右两个⼦树都是⼀棵平衡⼆叉树。
平衡⼆叉树的常⽤实现⽅法有红⿊树、AVL、替罪⽺树、Treap、伸展树等。
其中最为经典当属AVL树,我们总计⽽⾔就是:平衡⼆叉树是⼀种⼆叉排序树,其中每⼀个结点的左⼦树和右⼦树的⾼度差⾄多等于1。
性值AVL树具有下列性质的⼆叉树(注意,空树也属于⼀种平衡⼆叉树):l 它必须是⼀颗⼆叉查找树l 它的左⼦树和右⼦树都是平衡⼆叉树,且左⼦树和右⼦树的深度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
l 若将⼆叉树节点的平衡因⼦BF定义为该节点的左⼦树的深度减去它的右⼦树的深度,则平衡⼆叉树上所有节点的平衡因⼦只可能为-1,0,1.l 只要⼆叉树上有⼀个节点的平衡因⼦的绝对值⼤于1,那么这颗平衡⼆叉树就失去了平衡。
实现平衡⼆叉树不平衡的情形:把需要重新平衡的结点叫做α,由于任意两个结点最多只有两个⼉⼦,因此⾼度不平衡时,α结点的两颗⼦树的⾼度相差2.容易看出,这种不平衡可能出现在下⾯4中情况中:1.对α的左⼉⼦的左⼦树进⾏⼀次插⼊2.对α的左⼉⼦的右⼦树进⾏⼀次插⼊3.对α的右⼉⼦的左⼦树进⾏⼀次插⼊4.对α的右⼉⼦的右⼦树进⾏⼀次插⼊(1)LR型(2)LL型(3)RR型(4)RL型完整代码#include<stdio.h>#include<stdlib.h>//结点设计typedef struct Node {int key;struct Node *left;struct Node *right;int height;} BTNode;int height(struct Node *N) {if (N == NULL)return0;return N->height;}int max(int a, int b) {return (a > b) ? a : b;}BTNode* newNode(int key) {struct Node* node = (BTNode*)malloc(sizeof(struct Node));node->key = key;node->left = NULL;node->right = NULL;node->height = 1;return(node);}//ll型调整BTNode* ll_rotate(BTNode* y) {BTNode *x = y->left;y->left = x->right;x->right = y;y->height = max(height(y->left), height(y->right)) + 1;x->height = max(height(x->left), height(x->right)) + 1;return x;}//rr型调整BTNode* rr_rotate(BTNode* y) {BTNode *x = y->right;y->right = x->left;x->left = y;y->height = max(height(y->left), height(y->right)) + 1;x->height = max(height(x->left), height(x->right)) + 1;return x;}//判断平衡int getBalance(BTNode* N) {if (N == NULL)return0;return height(N->left) - height(N->right);}//插⼊结点&数据BTNode* insert(BTNode* node, int key) {if (node == NULL)return newNode(key);if (key < node->key)node->left = insert(node->left, key);else if (key > node->key)node->right = insert(node->right, key);elsereturn node;node->height = 1 + max(height(node->left), height(node->right)); int balance = getBalance(node);if (balance > 1 && key < node->left->key) //LL型return ll_rotate(node);if (balance < -1 && key > node->right->key) //RR型return rr_rotate(node);if (balance > 1 && key > node->left->key) { //LR型node->left = rr_rotate(node->left);return ll_rotate(node);}if (balance < -1 && key < node->right->key) { //RL型node->right = ll_rotate(node->right);return rr_rotate(node);return node;}//遍历void preOrder(struct 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printf("%d ", root->key);preOrder(root->left);preOrder(root->right);}}int main() {BTNode *root = NULL;root = insert(root, 2);root = insert(root, 1);root = insert(root, 0);root = insert(root, 3);root = insert(root, 4);root = insert(root, 4);root = insert(root, 5);root = insert(root, 6);root = insert(root, 9);root = insert(root, 8);root = insert(root, 7);printf("前序遍历:");preOrder(root);return0;}。
数据结构第6章树和二叉树3树和森林ppt课件
§6.4 树和森林 ❖树的存储结构——孩子兄弟表示法
这种存储结构便于实现各种树的操作。首先易于 实现找结点孩子等的操作。如果为每个结点增设一个 (parent)域,则同样能方便地实现Parent(T, x)操作。
§6.4 树和森林
❖森林和二叉树的转换
1. 树和二叉树的对应关系 由于二叉树和树都可用二叉链表作为存储结构,
R AB C
DE
F
GHK
R^
A
^D
^B
^E ^
C^
F^
^G
^H
^K ^
§6.4 树和森林
❖树的二叉链表(孩子 - 兄弟)存储表示
typedef struct CSNode { Elem data; struct CSNode *firstchild , *nextsibling;
} CSNode, *CSTree;
A BC D E F GH
A BC D
E F GH A
BC D
1)在兄弟之间加一条连线; 2)对每个结点,除了左孩子外,去除其与其余孩子之间的联系; 3)以根结点为轴心,将整个树顺时针转45°。
Ia
A B
Ib
E F
d
C D
G H I
c E F G H I
§6.4 树和森林
❖森林和二叉树的转换
2. 森林和二叉树的对应关系 从树的二叉链表表示的定义可知,任何一棵
§6.4 树和森林
3
6^
5^
0
1
7
8
2^ 9^
R AB C
DE
F
GHK
§6.4 树和森林 ❖树的存储结构——孩子兄弟表示法
或称二叉树表示法,或称二叉链表表示法。即以 二叉链表作树的存储结构。链表中结点的两个链域分 别指向该结点的第一个孩子结点和下一个兄弟结点。
数据结构之二叉树PPT
2015年5月16日星期六
12
二叉树性质
3. 任何一颗二叉树,度为0的结点比度为2的结点 多一个。
证明:设有n个结点的二叉树的度为0、1、2的结点数分 别为=n0,n1,n2,n=n0 +n1 +n2 (公式1) 设边数为e。因为除根以外,每个结点都有一条边进入, 故n=e+1。 由于这些边是有度为1和2的结点射出的,因此e=n1+ 2*n2,于是n=e+1= n1 +2*n2 +1(公式2) 因此由公式(1)(2)得 n0+n1+n2=n1+2*n2+1 即n0 =n2 +1
}
2015年5月16日星期六
21
由二叉树的先序和中序序列建树
仅知二叉树的先序序列“abcdefg” 不能唯 一确定一棵二叉树,
如果同时已知二叉树的中序序列“cbdaegf”,
则会如何?
二叉树的先序序列
二叉树的中序序列
2015年5月16日星期六
根 左子树 右子树 左子树 根 右子树
22
例如:
a b c d e f g c b d a e g f
2015年5月16日星期六
10
二叉树性质
2、满二叉树定理的推论: 一棵非空二叉树空子树 的数目等于其结点数目加1。
证明1:设二叉树T,将其所有空子树换成叶结点,把新 的二叉树记为T‘。所有原来树T的结点现在是树T’的分支 结点。 根据满二叉树定理,新添加的叶结点数目等于树T的 结点数目加1, 而每个新添加的叶结点对应树T的一棵空子树,因此 树T中空子树的数目等于树T中结点数目加1。
29
顺序存储
非完全二叉树在置空值而转换为完全二叉树存储 CEDJFX//K/G/I/////L
数据结构_第9章_查找2-二叉树和平衡二叉树
F
PS
C
PR
CL Q
QL SL S SL
10
3
18
2
6 12
6 删除10
3
18
2
4 12
4
15
15
三、二叉排序树的查找分析
1) 二叉排序树上查找某关键字等于给定值的结点过程,其实 就是走了一条从根到该结点的路径。 比较的关键字次数=此结点的层次数; 最多的比较次数=树的深度(或高度),即 log2 n+1
-0 1 24
0 37
0 37
-0 1
需要RL平衡旋转 (绕C先顺后逆)
24
0
-012
13
3573
0
01
37
90
0 53 0 53
0 90
作业
已知如下所示长度为12的表:
(Jan, Feb, Mar, Apr, May, June, July, Aug, Sep, Oct, Nov, Dec)
(1) 试按表中元素的顺序依次插入一棵初始为空的二叉 排序树,画出插入完成之后的二叉排序树,并求其在 等概率的情况下查找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
2) 一棵二叉排序树的平均查找长度为:
n i1
ASL 1
ni Ci
m
其中:
ni 是每层结点个数; Ci 是结点所在层次数; m 为树深。
最坏情况:即插入的n个元素从一开始就有序, ——变成单支树的形态!
此时树的深度为n ; ASL= (n+1)/2 此时查找效率与顺序查找情况相同。
最好情况:即:与折半查找中的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树相同(形态比较均衡) 树的深度为:log 2n +1 ; ASL=log 2(n+1) –1 ;与折半查找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SLsucc p[i ] * l [i ].
i 1
n
设各关键码的搜索概率相等:p[i] = 1/n
ASLsucc 1 n l [i ]. n i 1
搜索不成功的平均搜索长度ASLunsucc为树中所 有外部结点上搜索概率q[j]与到达外部结点所 需关键码比较次数c'[j](= l'[j])乘积之和:
h
B
E
h D h
(b)
E
h + 1
B
h
D h + h 1
(c)
如果在子树E中插入一个新结点,该子树高度增1导致 结点A的平衡因子变成+2,出现不平衡。 沿插入路径检查三个结点A、C和E。它们处于一条方 向为“\”的直线上,需要做左单旋转。 以结点C为旋转轴,让结点A反时针旋转。
3)LR平衡旋转:
若在A的左子树的右子树上插入结点,使A的平
to p3=0.05 if p2=0.1 do p1=0.5 q0=0.15 q3=0.05 if p1=0.5 do
p2=0.1
p3=0.05 to q3= q2=0.05 0.05 q1=0.1 q0=0.15 q1=0.1 q2=0.05
(a)
(b)
图(a): ASLsucc = 0.5*3+0.1*2+0.05*1 = 1.75, ASLunsucc = 0.15*3+0.1*3+0.05*2+ 0.05*1 = 0.9。 图(b): ASLsucc = 0.5*2+0.1*1+0.05*2 = 1.2, ASLunsucc = (0.15+0.1+0.05+0.05)*2 = 0.7。
i 1
E
2n1
i n 1
log i 1.
2
平衡二叉树
☞ 一、什么是平衡二叉树 二、失衡二叉排序树的分析与调 整
平衡二叉树又称为AVL树。 一棵平衡二叉树或者是空树,或者是具有下列性质 的二叉排序树: ① 左子树与右子树的高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1; ② 左子树和右子树也是平衡二叉排序树。
A B C A
右单旋转 (RotateRight )
A
-1
A C B -1
-2
0
B
0
B D
h
0
C
E h h
(a)
D
h + 1
E h h
(b)
D h E + 1 h (c)
A
C
h
在左子树D上插入新结点使其高度增1,导致结点A的 平衡因子增到 -2,造成了不平衡。 为使树恢复平衡,从A沿插入路径连续取3个结点A、B 和D,它们处于一条方向为“/”的直线上,需要做右 单旋转。 以结点B为旋转轴,将结点A顺时针旋转。
图(e): ASLsucc = 1/3*1+1/3*3+1/3*2 = 6/3,
ASLunsucc = 1/4*1+1/4*3*2+1/4*2 =
9/4。
图(b)的情形所得的平均搜索长度最小。
(2) 不相等搜索概率的情形
设二叉搜索树中所有内、外部结点的搜索概率 互不相等。 p[1] = 0.5, p[2] = 0.1, p[3] = 0.05 q[0] = 0.15, q[1] = 0.1, q[2] = 0.05, q[3] = 0.05 分别计算各个可能的扩充二叉搜索树的搜索性 能,判断哪些扩充二叉ns
Fig. 28-7 (ctd.) (c) after a left rotation; (d) after a right rotation.
4)RL平衡旋转: 若在A的右子树的左子树上插入结点,使A的平衡因子
从-1增加至-2,需要先进行顺时针旋转,再逆时针旋 转。 (以插入的结点C为旋转轴)
do p1=0.5 q0= if p2=0.1 0.15 to q1=0.1 p3=0.05
to p3=0.05 do p1=0.5 q0=0.15 q1=0.1
q3=0.05 if p2=0.1
q2=0.05
q3=0.05
(c)
(d)
q2=0.05
图(c): ASLsucc = 0.5*1+0.1*2+0.05*3 = 0.85, ASLunsucc = 0.15*1+0.1*2+0.05*3+0.05*3 = 0.75. 图(d) : ASLsucc = 0.5*2+0.1*3+0.05*1 = 1.35, ASLunsucc = 0.15*2+0.1*3+0.05*3+0.05*1 = 0.8.
1 2 3 2 1 3 1 2 3 1
3
2
3
2
1
同样 3 个数据{ 1, 2, 3 },输入顺序不同,建立 起来的二叉搜索树的形态也不同。这直接影响 到二叉搜索树的搜索性能。 如果输入序列选得不好,会建立起一棵单支树, 使得二叉搜索树的高度达到最大。 用树的搜索效率来评价这些二叉搜索树。 为此,在二叉搜索树中加入外结点,形成判定 树。外结点表示失败结点,内结点表示搜索树 中已有的数据。 这样的判定树即为扩充的二叉搜索树。
to
p3
q1
q2
q3
(a)
(b)
do p1 if q0 p2 to q1 p3
p1 q0
p3 do
to q3 if p2
q2
q3
q0
(c)
do p1 to p3 p2 if q3
q1
q2
(d)
判定树
q1
q2
(e)
在判定树中 ○表示内部结点,包含了关键码集合中的 某一个关键码; □表示外部结点,代表各关键码间隔中的 不在关键码集合中的关键码。 在每两个外部结点间必存在一个内部结点。 一棵判定树上的搜索成功的平均搜索长度 ASLsucc可以定义为该树所有内部结点上的搜 索概率p[i]与搜索该结点时所需的关键码比较 次数c[i] (= l[i], 即结点所在层次) 乘积之和:
ASLunsucc q[ j ] * (l '[ j ] 1).
j 0 n
设外部结点搜索概率相等:q[j] = 1/(n+1):
ASLunsucc 1 n (l' [ j ] 1). n 1 j 0
(1) 相等搜索概率的情形
设树中所有内、外部结点的搜索概率都相等: p[i] = 1/3, 1≤i≤3, q[j] = 1/4, 0≤ j≤3 图(a): ASLsucc = 1/3*3+1/3*2+1/3*1 = 6/3, ASLunsucc = 1/4*3*2+1/4*2+1/4*1 = 9/4。 图(b): ASLsucc = 1/3*2*2+1/3*1 = 5/3, ASLunsucc = 1/4*2*4 = 8/4。 图(c): ASLsucc = 1/3*1+1/3*2+1/3*3 = 6/3, ASLunsucc = 1/4*1+1/4*2+1/4*3*2 = 9/4。 图(d): ASLsucc = 1/3*2+1/3*3+1/3*1 = 6/3, ASLunsucc = 1/4*2+1/4*3*2+1/4*1 = 9/4。
例:下图对平衡二叉树和失去平衡的二叉排序树分别 标注了平衡因子。
-1 40
-1 40
-1 53 -1 24
-1 24
0 28 0 45
-2 53
0 28 0 60 1 70
1 70
0 60
平衡二叉树
一、什么是平衡二叉树 ☞ 二、失衡二叉排序树的分析与调 整
如果在一棵AVL树中插入一个新结点,就有可能造
B
BR
A
AR
中序序列:
BL
B
BR
A
AR
注意:改组后
B
A
平衡度为 0
2)RR平衡旋转: 若在A的右子树的右子树上插入结点,使A的平衡
因子从-1增加至-2,需要进行一次逆时针旋转。
(以B为旋转轴)
A B A C
左单旋转 (RotateLeft )
+1
A
0
+2
A
+1
C C A
0
0
B h D h
(a)
C E
高度平衡的二叉搜索树
AVL( Addison-Velski and Landis )树 伸展树 红黑树
二叉搜索树性能分析
对于有 n 个关键码的集合,其关键码有 n! 种 不同排列,可构成不同二叉搜索树有 1 n C 2n (棵)
n 1
{2, 1, 3} {1, 2, 3} {1, 3, 2} {2, 3, 1} {3, 1, 2} {3, 2, 1}
举例说明。已知关键码集合 {a1, a2, a3} = {do, if, to},对应搜索概率p1, p2, p3, 在各搜索不成功 间隔内搜索概率分别为q0, q1, q2, q3。可能的二 叉搜索树如下所示。
p3 if to q3 q2 q1 q0 if p2 p1
p2 do p1 q0
do
A B C
A C
B B
这种调整规则可以保证二叉排序树的次序不变
综上所述, 在一个平衡二叉排序树上插入一个新 结点S时,主要包括以下三步: (1)查找应插位臵,同时记录离插入位臵最近的可能
失衡结点A(A的平衡因子不等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