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雪-课文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问题讨论 • 文法修辞 • 字义辨析 • 随身读应用练习 • 历届大考考题 • 课后延伸
题解
题解
•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甘肃省敦煌市南湖乡的古 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
• 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 道的重要关隘,当然成为古代兵家必争的战 略要地。
题解
《新文化苦旅》
余秋雨有系统地叙述他从灾难时期开始一 第一部 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
(第一段)
4.文中举作者自己亲临人头济济的白帝城、黄鹤楼、 寒山寺等地景,其作用何在?
答: 印证文学可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 漶”,归结“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 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第一段)
5.“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 意谓着什么?
答: 因为文人的诗文,使人们心中对这些城、楼、寺 等产生了文化想象。
精选了原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 里著名的篇章,并且对每一篇都进行了改 写。 第二部 书的后半部分则收录几篇有关边远地区少 数民族生态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首次发 表的新作。
作者
余秋雨
• 浙江省余姚市人。 • 生于公元一九四六年。 •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及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 海大学教授。 • 为中国当代戏剧、美学专 家,也是著名文化史学者 和散文家。
远祖废墟,当代愁虑; 一己笔触,世间话语。
余秋雨的散文
• 余秋雨的散文,透过实地造访的深入行脚,并融 合感性的情怀、知性的学养,文字厚实醇美,拓 展了散文的写作空间,开辟“人文山水”的新 途径。
• 其散文多以景物为主题,不仅描写自然山水, 往往又融入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省思。
• 其手法则融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体, 兼具知性与感性,风格厚实醇美。
《极品美学》
余秋雨
• 一九九二年,余秋雨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之职, 远离批评毁谤,也从学术研究的书堆中抬首,走出 书斋,来到甘肃联合大学授课半个月。他经常离开 兰州到甘肃的其他地方去作考察,那儿的景物常让 他谛听,让他发呆。他感到实地考察有着超越文本 的震撼力量,觉得自己实在应该在考察途中说些什 么。深思之后,他先写下“文化苦旅”四个字,再 勾划出十六个字:
面对历史的苍茫、 沧桑无语
季羡林
古文字学家、 历史学家、文 学家
著作不仅是个人一生 的写照,也是近百年 来中国知识分子心路 历程的反映
天竺心影
艾略特
生卒年 公元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 国籍 美国/英国 身分 诗人、评论家、剧作家 荣誉 一九四八年,诺贝尔文学奖 哈佛大学 比较文学学士学位 学历 哈佛大学 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哈佛大学 哲学博士学位
文化散文写作要点
还原“历史现场” 让读者亲见亲闻, 方便读者进入历史 场域
以充满情感与想 象的笔调勾勒历 史现场,并与历 史展开对话
将历史议论隐藏在 历史叙述的反讽、 揶揄或嘲弄之中
镕叙事、写景、 抒情、议论于一炉
中国大陆文化散文作家
作家
经历
风格
著作
余秋雨
作品关怀层面广阔,以实地考
察的文化随笔最为著称。其散
作家。曾获 的关系。以敏锐的感悟揭示中
鲁迅文学奖 国文化的巨大内涵,希望有助
和曹禺戏剧 于人文精神的反省与批判,民
文学奖
族文化的重建
湮没的辉煌
中国大陆文化散文作家
作家
经历
风格
著作
王充闾
大学教授,当 代散文大家, 获首届鲁迅文 学奖
以优雅从容的文笔, 诠释山水之间的历史 意蕴;在敏锐的思辨 之中,将历史引向现 代,引向人性深处, 显现哲理意趣,审美 情境
实人事的外部表现深入到历史 人物的心理世界
4.为文讲究锻字鍊句,每隔一两
行就有一个鲜活的词语组合,
每隔三五句就有一个漂亮句子,
每隔三五段就有一个出色议论
荣誉
1986年 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 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上海十
1989年 大高教精英”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
阳关
• 阳关位于甘肃敦煌市西南70余公里,地理位置重要, 为兵家必争之地,因难以到达,终带着神祕面纱。
•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因其处于玉门关之南,称之 为阳关;阳关及玉门关,一南一北,合称“二关”, 是古代陆路交通的咽喉之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成 功经营丝路,二关不只作为把守着通往西域的南路要 塞,也为经营西域的门户。
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特点
(一)与历史文化 对话
说明
1.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 思索和反问,是余秋雨“文化散 文”中一贯鲜明的主题。
2.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
(二)知性与感性 的融合统一
余秋雨用一种知性与感性融合统一 的文字思索文化,唤醒人们的历史 人文意识,他能用流利的语言叙述 艰涩的哲理问题,把知性的议论和 诗意的抒情结合起来。
我、建立人生价值的重要场域,因此看重的是 官场身分。
(第一段)
3.试推想“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也都沦 为草泽之后,那一杆竹管毛笔偶尔涂画的诗文,却有 可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这段话有哪些 涵义?
答:此段话强调文人因为文学创作得以超越时间的限制, 而拥有永恒的价值: (1)古代文官身后,多以诗文成就流芳后世。 (2)相较于世俗功名,立言不朽,更能底定文人价值。 (3)文人的文化身分较官场身分影响后世更深远。
戏剧、美学 文多以景物为主题,不仅描写
专家,也是 自然山水,往往又融入历史的
著名的文化 沧桑与文化的省思。手法则融
史学者、散 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
文家
体,兼具知性与感性,风格厚
实醇美
新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 霜冷长河、 千年一叹、 借我一生
夏坚勇
以感性的笔触探讨中国文化与
小说家、剧 历史,文化与社会、时代之间
(2)建筑:房舍、土墩、石碑、烽火台。 (3)位置:俯瞰四野的制高点。
(第五段)
14.作者所谓的“唐人风范”是什么? 答: 形体健美,目光平静,笑容肯定,神采自信。
(第六段)
15.作者说:“这些艺术家以多年的奋斗,执意要把微笑 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而更早就具有了这种微笑的唐代 ,却没有把它的自信延续久远。”你认同这段话吗? 为什么?请加以说明。
2004年 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 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成为参加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
2005年 “2005年世界文明论坛”的唯一中国学者
国学常识
国学常识
文化散文 既具有文学性,又于字里行间展现对历 定义 史与文化的深沉省思。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即凭借自身渊博的文 学根柢和史学积累,透过各种附丽于山 说明 水古迹的文化积淀,去挖掘中国传统的 文化底蕴,提出对历史文化的反思。
(第三段)
10.“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几行墨 迹?”你认为有没有?为什么?
答: (1)没有。 (2)“一将功成万骨枯”,史官记录的是为将者的 胜败、功过,至于“繁星般”的枯骨,只是用 来统计的“数目字”──标记死亡的人数。
(第三段)
11.为何作者说“出现在这里(阳关)的历史命题也比较 单纯。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
(第一段)
6.请简要分析本段文章的写作层次。 答: 总说:文人创造诗文、建构文化,深植人心,影
响深远。 引证:亲至白帝城、登临黄鹤楼、夜探寒山寺,
说明文化深入人心。 小结:人们寻诗、寻景也是寻归属,可见“文
化”是人人心中的故乡。
(第二段)
7.“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这句话意谓着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宋代之后,与西方交流的丝路逐渐没落,阳关也最终 弃守。
试比较以下两首诗句,有什么不同情怀?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目次
• 题解 • 作者 • 国学常识 • 活化教学问题引导 • 结构表 • 课文赏析
余秋雨
1.在全村最热闹的屋子诞生和学习 2.在上海人文丰沛的中学崭露文才 3.经历劳改灾难 4.自学有成的戏剧学术 5.接掌上海戏剧学院,专注学术之钻研 6.从废墟到废墟,走出一片文化山水 7.跨国古文明行脚:《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8.生命行旅之回顾:《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 9.新时代文化评述:《何谓文化》、《君子之道》与
•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 • 又名《阳关曲》、《渭城曲》 • 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
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图片来源: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2011/6/23/21/28/u5304822_131780a6ee8g215.jpg
阳关雪 余秋雨
课前引导
图片来源:https://img1.qunarzz.com/travel/d4/1711/7a/cb004b465fe4d2b5.jpg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对于王维《渭城曲》中的阳关, 你了解多少,是否曾想象它的景色?
聆听:《阳关三叠》
第一 《普鲁弗洛克及其他》,奠定了作为一名 本书 诗人的地位
《荒原》
1921年,艾略特由于精神状况不佳,因此到
创作时间 瑞士疗养,而《荒原》的初稿就是在这三个 月的时间完成。
分五个部分
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 雷霆的话。
内容
书中以“水的意象”贯穿全诗,同时夹杂着 粗俗的伦敦方言,藉此宣示着战后西方文明 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 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
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特点
说明
1.散文里就有很多传奇色彩很强 的故事,成为他那些精辟议论 的基石
(三)文字形式与效果的 注重
2.在他的文化散文中融会贯通地 运用戏剧手法
1.叙事小说化
3.把视角从当前拉回远古,从眼
2.散文的戏剧效果
前所见转向积淀的文化,从现
3.特写手法的充分运用 4.雍容、典雅而灵动的
文字描写
答: 阳关是历来争战之处,将士一心保疆卫国, 相较于中原内地官场上的权力斗争,比较单纯。
(第三段)
12.为何说“相比之下,这片荒原还算荣幸”? 答: (1)唐代是强盛的朝代,阳关是争战的起点。
(2)战场上死因单纯。 (3)因为有王维的《渭城曲》这首诗,大家才注意
到阳关。
(第四段)
13.请条列“阳关古址”的景观风貌。 答: (1)地形:沙坡、西北的群山。
说明
以晦涩著称,其原稿有八百多行,经庞德删 改近半又加以编定,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四百 三十四行紧凑的好诗。
活化教学问题引导
(第一段)
1.在中国古代,为什么文官兼具有文化身分、官场身分? 答:
隋、唐之后,文官都须经过科考中举后,才能 进入官场担任官职,因此大多具有相当的文化 素养。
(第一段)
2.中国文人关注“官场身分”的原因何在? 答: 古代中国“学而优则仕”,仕途乃文人实现自
答: (1)从心理层面而言,在宽阔的天地间独行, 而感觉到自己的心灵变得开阔巨大。
(2)从空间层面而言,在宽阔的天地间独行, 因举目苍茫而使人显得渺小。
(第三段)
8.文中作者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却浮 现艾略特的《荒原》。请问作者的表达有何意涵?请 说说你的看法。【问题讨论一】
答: 表面上作者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前行,而视眼 前为一片荒原,因此以荒原比拟眼前的景色。但 作者刻意提到艾略特《荒原》的深层意涵,或许 是想藉由荒原意象来寄寓心中的失落之感。《荒 原》的主题乃是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 绝望,而作者于阳关故址途中所见,似乎也意味 着那群曾经在阳关出生入死士兵们的幻灭和绝望, 有相互呼应之意。
(第三段)
9.作者描写“中华历史的荒原”,有哪些层次?分别给 人怎样的联想?
答: (1)“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热血。” 引人联想古战场征战厮杀之惨烈。
(2)“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 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引人联想 战争造成人伦的悲剧。
(3)“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 引人联想战争现场的画面。
图片来源:http://www.natgeomedia.com/sponsored/34838
图片来源: 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TNw3Bypsyn9zi1E01QTHFMU3Ca-gvNuCnJ24Zw5vJxCGQr9Ysa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