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设计(全)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会用计算器进行较繁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也就是说,在进行含有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时,应按照运算级别从高到低进行,因为乘方是比乘除高一级的运算,所以像这样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以下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
你会根据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计算上面的算式吗?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步练习1、有依次排列的3个数:2,9,7,对任意相邻的两个数,都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所得之差写在这两个数之间,可产生一个新数串:2,7,9,—2,7,这称为第一次操作。
做第二次同样的操作后也可产生一个新数串:2,5,7,2,9,—11,—2,9,7,继续依次操作下去,问:从数串2,9,7开始操作第一百次以后所产生的那个新数串的所有数之和是。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后训练1、兴旺肉联厂的冷藏库能使冷藏食品每小时降温3 ℃,每开库一次,库内温度上升4 ℃,现有12 ℃的肉放入冷藏库,2小时后开了一次库,再过3小时后又开了一次库,再关上库门4小时后,肉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讨论观点和分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教学难点: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一、形势归纳小学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
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1、有以下数字: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7篇)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7篇)篇1:初一数学上册教案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1)x(2x+1)=0 (2)3x(x+2)=0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例1 解方程:(1)10x-4.9x2=0 (2)x(x-2)+x-2=0 (3)5x2-2x-14=x2-2x+34 (4)(x-1)2=(3-2x)2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x-3)(x-5)=10×2,∴x-3=10,x-5=2,∴x1=13,x2=7B.(2-5x)+(5x-2)2=0,∴(5x-2)(5x-3)=0,∴x1=25,x2=35C.(x+2)2+4x=0,∴x1=2,x2=-2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4页练习1,2.四、课堂小结本节课要掌握:(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习题6,8,10,11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篇2:初一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教学过程: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1)(-3.75)+(-22.5) (2)51.7(-7.2)解(1)(-3.75)+(-22.5)=-26.25(2)51.7(-7.2)=-372.24说明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随堂练习用计算器求值1.9.23+10.22.(-2.35)×(-0.46)答案1.37.8 2.1.081篇3: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1篇)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1篇)初一的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会用合并同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并进一步探索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过程,感受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探索及应用。
难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师:你们知道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师: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1)2x+3=x+4;(2)5x+4=5-3x.学生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问题展示: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师: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那么去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生:2x台。
师:今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生:4x台。
师: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师生共同分析,列出方程:x+2x+4x=140.用框图表示出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x+2x+4x=140合并同类项7x=140系数化为1x=20二、例题讲解解下列方程:(1)2x-x=6-8;(2)7x-2.5x+3x-1.5x=-壹五×4-6×3.解:(1)合并同类项,得-x=-2,系数化为1,得x=4.(2)合并同类项,得6x=-78,系数化为1,得x=-一三.三、巩固练习解下列方程:1.3x+4x-2x=18-7.2.y-y+y=×6-1.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经验?学生发言,教师予以补充。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1.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一我们七年级数学备课组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现根据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工作计划,特制定本学期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如下:一。
指导思想:基于学习任务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以“面向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导思想,同时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树立本组团队合作意识。
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课题研究,积极开展校本研究,进一步提高我们组数学整体的教学水平。
二。
工作要点1.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认真开展集体备课和课题研究活动,加强备课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3.深化数学教学研究,提升数学教师科研素养,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4.立足课堂,在有效教学策略上深入实践与研究。
三。
具体措施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素质。
进一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特点,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继续开展教科研活动,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提高教科研能力。
2.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做到“有效教学”。
探索适合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把“基于学习任务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的教学模式作为本学期课堂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备课组教研活动,强化教研功能。
由备课组长负责继续实行集体备课制,备出优质课,特色课,全力打造实用课,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同事注重发挥每位教师各自的教学特色。
4.加强质量监测,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认真完成各单元的练习卷,检测卷,由专人负责,他人审核,严把质量关。
在平时教学中,及时反馈教学情况,认真分析原因,并及时调查和整改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篇二: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二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篇)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根据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2、难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3、疑点:由于余弦是减函数,查表时“值增角减,值减角增”学生常常出错。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锐角的。
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这一规律也是本课查表的依据,因此课前还得引导学生回忆。
答: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2、若cos21°30′=0.9304,且表中同一行的修正值是则cos21°31′=______,cos21°28′=______。
3、不查表,比较大小:(1)sin20°______sin20°15′;(2)cos51°______cos50°10′;(3)sin21°______cos68°。
学生在回答2题时极易出错,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然后得出答案。
3题的设计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函数值随角度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估算。
(二)整体感知已知一个锐角,我们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
反过来,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大小。
因为学生有查“平方表”、“立方表”等经验,对这一点必深信无疑。
而且通过逆向思维,可能很快会掌握已知函数值求角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例8已知sinA=0.2974,求锐角A。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2.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把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
(对原教材的信息作了丰富)师:“六一”节就要到了。
每个班都要举行一些活动。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画画)一副画画的情景就有许多的数学信息,你们发觉了吗?生:3个小朋友。
两摞图画纸。
三盒彩笔。
……师生共同处理数学信息。
并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生1: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生2:一共有多少枝彩笔?生3:一共画了多少个苹果?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
要求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会列算式吗?生:3×12 12×3二、猜想结果,方法验证:师:估量一下,12×3大约等于几?解说一下,你是怎样估量的?师:用什么方法就得到12×3正确的结果呢?同学们先商议一下,找出自己喜爱的方法。
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师板书有代表性的思路: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三、供应空间,探究竖式师:数学讲究简炼,除了以上方法,你还能制造出一种更简洁,计算得更快的一种书写形式吗?请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慧才智,试一试。
(师巡回指导)老师指定几个人到黑板上板书:师:同学们自己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现在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你来说一说我的思路,我来说一说你的思路,猜一下,他们在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自由谈:生1:先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生3:先用2和3相乘得6,再用10和3相乘得30,30加6得36。
……生评价得出最简练的方法:四、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师:(课件演示)师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初一数学教案上册5篇
初一数学教案上册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初一数学教案上册,欢迎大家分享。
初一数学教案上册1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
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
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页是勤劳的小编小鱼儿为大家整理的11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 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线段、射线、直线”,掌握其表示方法,理解并能运用相关性质、公理。
2、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能借助刻度尺、圆规等画图工具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引领学生在感受美妙多变的图形世界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比较、探究等能力。
重点与难点: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能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并能正确地表述。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如图,点a、b、c、d在直线ab上,则图中能用字母表示的共有条线段,有条射线,有条直线。
2、从a到b地有①、②、③三条路可以走,每条路长分别为:则第条路较短,另两条路的长短关系是。
第1题第2题3、如图,若是中点,是中点(1)若,_________;(2)若,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1、议一议:(1)、在平面内画一个点,过这个点画直线,能画多少条?(2)、要在墙上钉牢一根木条,至少要用几个钉子?为什么?(3)、如果平面内有两个点,过这两个点画直线,又能画多少条?总结:“过两点有______,并且____ ”思考:过平面上三点中的每两点画直线,可画多少条?2、做一做:已知两点a、b(1)画线段ab(连接ab)(2)延长线段ab到点c,使bc=ab注意:我们把上图中的点b叫做线段ac的。
3、想一想:(1)如果点b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ab、bc、a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与同学交流。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2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2篇课时篇一三维目标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二一、知识与技能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 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四、课堂引入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
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 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 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
五、讲授新课(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 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 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 ,…就是3,2,0.5,,…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 ,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5)、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篇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二、情境引入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三、讲授新课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三、应用提高活动内容: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5篇)
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5篇)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5篇)数学中的逻辑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用来证明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
数学的证明是通过逻辑推理和推断来验证数学结论的过程,它是数学中确保正确性的重要方法。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找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学习过程:回顾旧知:方程的概念是什么?问题1:鸡兔同笼“今有雉兔同笼,上有四十九头,下有一百足,问雉兔各几何?”(分别用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解决)问题2: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速度是70km/h,卡车的速度是60km/h,客车比卡车早1小时到达B地,A、B 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客车与卡车之间的时间关系解题)1、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2、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1)-2+5=3 ;(2)3x-1=0;(3)y=3;(4)x+y(5)2x-5y+1=0;(6)xy-1=0;(7)2m-n;探究新知;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个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解:(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然后发现相等关系:4×边长=周长可以利用这个相等关系,得到方程:4x=24(2)设x个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得到方程:1700+150x=2450(3)设这个学校有x名学生,那么女生数就是0.52x,男生数是(1-0.52)x,可列方程:0.52x-(1-0.52)x=80观察上面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9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9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内容: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
问题见教材。
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
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X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最新8篇】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最新8篇】初一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3.�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部分来说这一节课,其中,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课讲解、小结作业三部分;整个过程是先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自然走入文本。
合作交流去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
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
它是继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
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单项式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二)能力目标: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参与对单项式概念的探究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复习引入口算。
20×3= 7×50= 6×3=20×5= 4×9= 8×60=24÷6= 8÷2= 12÷3=42÷6= 90÷3= 3000÷5=2 新知探究1、教学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从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2)列式 80÷20(3)学生独立探索口算的方法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A.因为20×4=80,所以80÷20=4 这是想乘算除B.因为8÷2=4,所以80÷20=4 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 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5)检查正误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演示分的结果)(6)用刚学会的方法再次口算,并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40÷20 20÷10 60÷30 90÷30(7)探究估算的方法出示:83÷20≈ 80÷19≈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2023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提问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
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1、()2=9; 2.()2 =0.25;5、()2=0.0081.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0.5是0.25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 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2=-4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
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
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三)平方根性质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四)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初一数学教案优秀7篇
初一数学教案优秀7篇篇一:初一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的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意义,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进一步熟悉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教学重点:对概念的理解及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难点:总体概念的理解和随机抽样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全班同学对自己所喜爱的学科进行了调查,那么如果要对某校20xx名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二、新课1.抽样调查的意义在上述问题中,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全面调查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因此需要寻求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叫抽样调查。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样本: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3.抽样的注意事项①抽样调查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即样本容量要恰当.样本容量过少,那么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比如要调查20xx名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若抽取的样本容量为几名学生就不能反映20xx名学生的喜爱情况;如果抽取的学生人数过多,必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达不到省时省力的目的.再如要调查60岁以上的老人的生病情况,在医院去抽取一些60岁以上的住院病人,它又不具有代表性,则应从60岁以上的老人册中任意抽取部分老人的生病情况来反映总体的60岁老人的生病情况,才能达到目的.②抽取的样本要有随机性.为了使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除了有合适的样本容量外,抽取时还要尽量使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所谓随机就是机会相等.例如在20xx名学生的注册学号中,随意抽取100个学号,调查这些学号对应的100名学生.当然还可以在上学或放学时,在学校门口随机进行调查;或则每隔10个人调查一个,直到调查满确定的样本容量.总体说来抽样调查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抽样过程中避免了人为的干扰和偏差,因此随机抽样是最科学、应用最广泛的抽样方法,一般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估计精确度就越高.下面是某同学抽取样本数量为100的调查节目统计表:表中的数据信息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描述。
初一上学期数学教案5篇
初一上学期数学教案5篇初一上学期数学教案5篇数学教案提供了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
教案中包含了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案例分析等内容。
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一上学期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初一上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列代数式.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1)乙数比x大5;(x+5)(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3)乙数比x的倒数小7;( -7)(4)乙数比x大16%?((1+16%)x)(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二、讲授新课例1 用代数式表示乙数:(1)乙数比甲数大5;(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4)乙数比甲数大16%?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1)x+5(2)2x-3;(3) -7;(4)(1+16%)x?(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例2 用代数式表示:(1)甲乙两数和的2倍;(2)甲数的与乙数的的差;(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1)2(a+b);(2) a- b;(3)a2+b2;(4)(a+b)(a-b);(5)(a+b)(b-a)或(b+a)(b-a)?(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例3 用代数式表示:(1)被3整除得n的数;(2)被5除商m余2的数?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解:(1)3n;(2)5m+2?(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例4 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的和?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解:(1)3(a+5); (2) (a-1); (3) (5a+7); (4) a2+ a?(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 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解:(1)m(m+6)个; (2)( m)m个?三、课堂练习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的和;(2)甲数的与乙数的3倍的差;(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2、用代数式表示:(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3、用代数式表示:(1)与a-1的和是25的数;(2)与2b+1的积是9的数;(3)与2x2的差是x的数;(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1)25-(a-1); (2) ;(3)2x2+2; (4)y(y+3)?〕四、师生共同小结首先,请学生回答: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要求学生一定要牢固掌握?五、作业1、用代数式表示:(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x,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8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8篇〕篇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的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拟法那么.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拟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那么来自于实际生活,浸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教学难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拟知识重点绝对值的概念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玩耍,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假如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假如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学生考虑后,老师作如下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详细值,而与相反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间隔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观察并考虑: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间隔 .学生答复后,老师说明如下: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间隔只与这个点分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间隔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那么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详细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络.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承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考虑,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合作交流探究规律例1求以下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 的绝对有什么规律?、-3,5,0,+58,0.6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那么(见教科书第15页).稳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其中第1题按法那么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根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展区分,对学生的分析^p 、判断才能有较高要求,要注意考虑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 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那么,可看做是绝对值概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结合实际发现新知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答复相关问题: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观察并考虑: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考虑它们与温度的上下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拟大小吗?应怎样比拟两个数的大小呢?学生交流后,老师总结: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拟,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拟,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拟法那么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间隔 (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明晰的图形.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数在大小比拟法那么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5篇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5篇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数学教案的重点是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规划学习活动和时间,准备教学资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进行评价和反思。
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一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3、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通过等腰三角形性质证明,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特别是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辅助线做法)。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
四、教学过程:复习: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2、你会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并把你画的等腰三角形栽剪下来。
3、试用折纸的办法回忆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新课讲解:在《证明(一)》一章中,我们已经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运用下面的公理和已经证明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公理本套教材选用如下命题作为公理: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由公理5、3、4、6可容易证明下面的推论: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证明过程:已知:∠A=∠D,∠B=∠E,BC=EF求证:△ABC≌△DEF证明:∵∠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180°-(∠A+∠B)∠F=180°-(∠D+∠E)又∵∠A=∠D,∠B=∠E(已知)∴∠C=∠F又∵BC=EF(已知)∴△ABC≌△D EF(ASA)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七教年级案二班勇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1.1 与数学交朋友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等方法。
3.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加强数学意识;难点: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流程:一、与数学交朋友1、数学伴我们成长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就遇到数学,数学将哺育着你的成长。
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你变得更聪明了。
从生活的一系列人生活动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
另外,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2、人类离不开数学自然界中的数学不胜枚举。
如:蜜蜂营造的峰房;电子计算机等等。
从生活中的常见的天气预报图,从经济生活中的股票指数,到某些图案的组成: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数学并不神秘,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学好数学,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
学好数学还要关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作业巩固:补充作业板书设计: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1.1 与数学交朋友1、数学伴我们成长2、人类离不开数学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1.2 让我们来做数学教学目的:1.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数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中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探求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做数学,让我们进一步感受数学中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方法难点:找规律,从特殊的情况入手,根据若干个特殊例子所呈现的规律去寻找一般的规律 教学流程:一、引入:某商场经理是个有名的“神算子”。
有一次,商场从外地调进一批牛肉罐头,他让保管员抓紧时间分发到各个门市部去,保管员向经理汇报说:“新运来的44818听牛肉罐头,除报损的外,已平均分到9个门市部去了,平均数达到了最大,报损的只有……”“只有7听报损。
”没等保管员说完,经理脱口而出。
保管员惊奇地瞪大眼睛说:“经理,你算得神奇了,一点不差!”你知道经理是怎么算的吗?二、讲解:例1:右图是6级台阶侧面的示意图,如果要在台阶上铺地毯,那么至少要买地毯多少米?例2:国庆前夕,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准备于国庆期间外出旅游。
江南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大人全价,小孩半价;而华夏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不管大人和小孩一律八折。
这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一样,服务质量也一样,问一家应该选择哪家旅行社?认为:如果一每人基本价100元计算,江南旅行社总收费为1002⨯+100⨯50%=250(元);而华夏旅行社的总收费为100240%803=⨯⨯(元)。
所以,由决定,他们家选择华夏旅行社。
如果基本价为400元,这样的选择对吗?如果家有四口人,这样的选择还对吗?例 3 某校校长在国庆节带领该校市级“三好学生”外出旅游.甲旅行社说:“如果校长买一票,则其余学生可享受半价优惠”.乙旅行社说:“包括校长在全部按票价的6折优惠”(即按票价的60%收费).现在全票价为240元,学生数为5人,请算一下哪家旅行社优惠?你喜欢哪家旅行社?如果是一位校长,两名学生呢?解:甲旅行社:240+5×240×21=840(元); 乙旅行社:6×240×86410060=(元). 所以甲旅行社优惠.如果是一位校长,两名学生,则:甲旅行社:240+2×240×21=480(元);乙旅行社:3×240×10060=432(元) 所以乙旅行社优惠三、小结: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人类离不开数学。
学数学,更是为了用数学。
应用数学,首先是要有用数学的意识,其次是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让我们来做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例题:反思:第二章 有理数2.1 正数、负数的概念教学目的:1、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无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举例说明;2、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多练习,多观察。
3.理解社会的变化,人类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列举现实世界中的“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来引进正数和负数,要求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为以后通过实例引进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加法和乘法法则打基础。
难点:对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流程:一、知识导向:本节课是一个从小学过渡的知识点,主要是要抓紧在数围上扩充,对引进“负数”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理解。
二、新课拆析:1、回顾小学中有关数的围及数的分类,指出小学中的“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如:0,1,2,3,…,31,512 2、能让学生举例出更多的有关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面。
如: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温度是零上10°C 和零下5°C ;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3、 上面所列举的表示相反意义量,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如果只用原来所学过的数很难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号来表示。
如:在表示温度时,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即零上10°C 表示为10°C ,零下5°C 表示为-5°C概括:我们把这一种新数,叫做负数, 如:-3,-45,…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叫做正数,如:1,2.2…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例:下面各数中,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1,2.3,-5.5,68,-31,0,-11,+123,…三、知识小结:从本节课所学的容中,应能从数的角度来区分小学与初中的异同点,通过运用发现相反意义量,能理解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四、作业巩固:1、每个同学分别举出5个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量的的例子;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板书设计:2.1 正数和负数正数、负数的概念1、 说出有关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号来表示。
2、我们把这一种新数,叫做负数, 如:-3,-45,…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叫做正数,如:1,2.2…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例:下面各数中,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1,2.3,-5.5,68,-31,0,-11,+123,…2.1 正数和负数(二)教学流程:一、知识导向:通过上节课对“负数“概念的引入,通过对数围的补充及扩大,进一步引入了有理数的概念,并对扩大后的数的围进行重新分类。
二、新课拆析:1、引例:(1)请学生说出负数的特征,并指出实例说明。
(2)以第(1)题中,学生所回答的数进一步分析,不同数的不同特点。
2、通过对“负数”的引入,从我们所接触的数可发现有这样几类:正整数:如1,2,34,…零:0负整数:如-1,-3,-5,… 正分数:如31,722,5.4,… 负分数:如21-,722-,-0.3,… 由此我们有:概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然后根据我们的概括,我们可以对有理数进行如下的分类分类一: 分类二:正整数 正整数整数 零 正有理数 正分数有理数 负整数 有理数 零分数 正分数 负有理数 负整数负分数 负分数3、有关集合的简单知识:概括: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为数集;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所有的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例: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值的圈里:-18,722,3.1416,0,2001,53 ,-0.142857,95%正整数 负整数三、巩固训练:课本练习四、知识小结:从有理数的分类入手,就着重于各类数的特点,特别是正,负及零的处理。
五、作业:2.1 3,4板书设计:第二章 有理数2.1 正数和负数有理数分类一: 分类二:正整数 正整数整数 零 正有理数 正分数有理数 负整数 有理数 零分数 正分数 负有理数 负整数负分数 负分数课后反思:2.2 数轴(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3、通过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4、结合实际来理解数轴。
5、让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的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画出数轴,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难点:应理清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流程:一、知识导向:本节课通过对生活中温度计的认识,引出数轴,对照有理数中新增加的负数,联系生活经验,讲解数轴的概念及画法,注重有理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
二、新课拆析:1、从两个角度引出数轴:其一,在小学学习数学时,就能用直线上依次排列的点来表示自然数;其二,温度计上有刻度,可能读出温度的度数,并且区分出是零上还是零下。
2、数轴概念及画法:第一步:画一条直线(通常画成水平位置);第二步: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用这点表示0;第三步: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画上箭头,而相反方向为负方向;第四步: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标上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标上-1、-2、-3、…。
概括:像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3、正确在数轴上表示任何有理数: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有理数,可以先由这个数的符号确定它在数轴上原点的哪一边(正数在原点的右边,负数在原点的左边),再在相应的方向上确定它与原点相距几个单位长度,然后画上点。
学生一般容易掌握整数在数轴上的表示,要联系分数和小数的意义,启发学生发现和掌握分数与小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例: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4,-2,-4.5,311,0 三、巩固训练:课本练习四、知识小结:本节课从生活中的实际入手,从小学所学的知识入手,引出数轴的概念。
从学习中要学生学会画出数轴,学会在数轴上表示出有理数。
五、作业:见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例题:2.2 数轴(二)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教学流程:一、知识导向:能过上节课对数轴的学习,通过对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发现正数、零、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并进一步地发现三者的大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