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六章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推荐文章永远在路上第六集拍蝇惩贪心得体会热度:观看永远在路上第六集拍蝇惩贪心得体会热度: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六集《拍蝇惩贪》观后感热度:永远在路上第六集拍蝇惩贪观后感心得热度:永远在路上第六集拍蝇惩贪观后感_观看永远在路上第六集有感作文热度:我读了《<论语>六则》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使我有很多感触。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篇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

前一句话,说明了取长补短的道理。

后一句话,说聪明敏捷的人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

这句话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中含着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

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学校班级,我们班不到人却各有各的长处,有的学习好,有的爱画画,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是足球场上的猛将。

多少同学值得我学习啊!你见过高山吗?你见过密林吗?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

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

如果你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密林的亲密,就应寻找自己身边的良师诤友,吸取他们身上的点滴长处。

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

我们应该放下骄傲,虚心向别人请教。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不耻下问的例子。

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常常向当地村民请教。

白居易自幼聪明,小时便会做诗,每做完诗就去读给邻家不识字的老奶奶以便修改。

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比得上一个医生,一个不识字的老奶奶怎么比得上一个聪明又有文化的诗人?朋友,让我们拜能者为师,放下架子,虚心请教,知识的大门会永远向你敞开。

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篇二我读了《<论语>六则》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使我有很多感触。

论语讲案第四篇里仁之第6章

论语讲案第四篇里仁之第6章

论语讲案第四篇里仁之第6章原文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仁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

喜好仁的人,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仁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对待仁啊,不让不仁的东西外加到他身上。

真有谁能够一整天致力于仁吗?我没有见过力有不足的。

大概有这样的人吧,我没有见过啊。

”探究孔子为何说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皇疏》说:本章“叹世衰道丧,仁道绝也。

言我未见有一人见他人行仁而好之者也。

又言,我亦不见一人虽不能自行仁者,若见他人不仁而己憎恶之者也。

故范宁曰:‘世衰道丧,人无廉耻。

见仁者既不好之,见不仁者亦不恶之。

好仁恶不仁,我未睹其人也。

’”皇侃等有所探讨,指本章感叹世事衰微正道沦丧,而仁道断绝。

说我未曾见有这样一个人,见他人践行仁进而喜好仁的。

又说,我也不曾见这样一个人即使不能自己践行仁,如果见他人不仁因而自己憎恶的。

所以范宁说:‘世事衰微正道沦丧,人没有廉耻。

见仁者既不喜好他,见不仁者也不厌恶他。

喜好仁厌恶不仁,我未见那人呀。

’”处春秋末世,孔子看尽家国天下兴亡。

西周“文武之隆,遗在成康”(王充《论衡》)。

周公立德,成康治世,成就了“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周本纪》)。

然而,西周盛世仅维系了四十余年。

康王之子昭王专擅征伐,攻楚兵败而葬身汉水。

周朝如明日黄花,走向衰落。

至孔子时,周朝走向“礼乐崩坏”已有四百余年,以至于民风不古,周礼不遵。

孔子“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仁,可谓至上理想;然现实是“好仁者”不见,“恶不仁者”也不见。

故《皇侃》引范宁语:“世衰道丧,人无廉耻,见仁者既不好之,见不仁者亦不恶之。

”《礼记·表记》所载“子曰”说得更为绝对:“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时仁道之穷,可见一斑。

故《邢疏》也说:“此章疾时无仁也。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5篇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5篇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5篇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精选篇1)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

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

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

有人却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

而我读了《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着我,同我畅谈人生,让我懂得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

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

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

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语句,出现在我眼帘。

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

有时候更甚至编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代劳!想着想着……我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

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破坏了同学间的关系,也伤害了朋友间的友谊。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孔子曾谆谆教导我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于是,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

赵一曼面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于是,杨震面对十斤令人眼馋的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

关羽为了盟誓毅然放弃曹操的厚待,执意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们:“见义不为,无用也。

”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责任。

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这不正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启迪吗?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的好坏,主要不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

下面是作者为你准备的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篇1】今年暑假里,我在农家书屋里发现了一本经典之作《论语》,后来一个月我和她交上了朋友。

渐渐地,我知道了《论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成书与战国时期,是一部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国学启蒙经典。

在第一篇的学而中,我知道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了,就是学得了知识,要不断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还有第二篇的为政中也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的意思是: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茫然,失去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只思考不读书,就会懈怠,限制自己的视野,最终一无所成。

从孔子的这几句话中,我感到里面都包含了一个词——学习。

学习的两个字都在一个共同点——学,“学”的意思是指第一次接触;“习”是指再次接触了解。

我感受到在平时的学习中,知识学会了,要不断地拿出来复习温习,这样的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才能根深蒂固,而且还会有新的发现,这会让我感觉到快乐。

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第一次接触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或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再次或多次接触,才能加深印象,理解其中的含意。

我有一次在背散文《背影》时,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背不出来,最后,在妈妈的帮助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并认真地去思考,理解了其中的含意,最后,终于熟练地背出来了。

读《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孔子的话都很有哲理,也很贴近我们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很多的学习方法,知道了读书与思考的重要性,我们要利用这些方法,把我们的知识学好,然后去报效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地更强大!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篇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第六章是孔子对于学习和修身的一些教导和启示。

以下是此章节的一些重要启示:
1. 学习要有目的和目标:人生的意义在于学习和修身,人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不断努力去追求。

2. 学习要持之以恒: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要不断地进取、学习新知识、修正错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3. 学习要适应时代变化:孔子强调,时代在不断前进,学习者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开拓新的思维和方法。

4. 学习要脚踏实地:孔子讲究实际行动,他主张学习要和实践相结合,不能光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经验。

5. 学习要有正向的影响力: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通过学习和修身可以影响并改变他人,使社会更加和谐和美好。

6. 人的修身要从小事做起:孔子强调,修身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慎言、慎行,尊敬父母、师长等,通过这些小事的操守,才能在德行上有所提高。

总的来说,第六章的启示是要认真学习、不断进取,注重实际行动,适应时代变化,通过修身来影响他人和社会,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一六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一六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46当然,沙漠区自然少不了仙人掌,那些仙人掌个个挺起叶子上的刺,像一头头好斗的公牛,好像在警告我们:“离我远点儿,否则别怪我不客气;”大人继续喝酒,我继续吃菜。

刚回到我的位置,zcy就捅,我一下叫我雅猪大妈,我刚准备和他骂个‘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就有两个字在我头上飘——淑女,我立刻换了个嘴脸。

一、朋友的作用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

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

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

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

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47《论语》,论是编撰的意思,排比的意思,语是语言、话语、,论语的意思就是孔子说的话,孔子和弟子说的话,孔子的弟子辗转听说的孔子讲的话它编撰到一讲话的意思起,第二层意思,《论语》作为一个书名,是在这部书编成的时候,也是孔子去世以后,但是,是去世后不久。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一共有二十篇,有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宋朝的宰相赵普说的,但是,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在那时,宋朝的朝廷里到处都是读过四书五经的文臣,宰相赵普在皇帝的面前的地位已经不高了,在皇帝的面前说的,但是,他最后时被撤职了,因为仅仅一部论语对于治天下还是不够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的标题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下面是我对这个题目的创作:
在孔子的教导下,我们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学会了如何追求利益、遵守命令和践行仁义。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精辟见解。

孔子强调了追求利益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当实际而务实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空谈理想或者过分迷信命运。

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意味着人们应当像追求享乐一样追求美德,并将其作为一种习惯。

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工作,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

孔子谈到了遵守命令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当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并且按照它们的要求去行事。

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遵守命令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威望。

孔子教导我们坚持原则,不违背道义,以及在遵守规则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成长。

孔子强调了践行仁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当关心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权益,并且始终保持善良和同情心。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当以同样的待遇对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孔子教导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感受,
关心社会的公共利益,并且努力为他人的幸福和福祉做出贡献。

孔子在论语第6章中向我们阐述了追求利益、遵守命令和践行仁义的重要性。

他的教导使我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且指导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原则。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成为真正的君子,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里仁篇》第六章读书笔记1200字

《论语.里仁篇》第六章读书笔记1200字

《论语.里仁篇》第六章读书笔记12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读后感、美文摘抄、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after reading,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论语.里仁篇》第六章读书笔记1200字第六章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论语第六章内容

论语第六章内容

论语第六章内容导言本文将对《论语》第六章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第六章是《论语》中的一篇经典章节,它包含了孔子关于学习与修养的重要论述,对于现代人的学习和成长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而篇概述第六章的主题是“学而篇”,全篇由九则典故组成,通过这些典故,孔子向他的弟子们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的目的。

一、务学敏而好问1. 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学习需具备敏锐的触觉,能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

他强调学习者应保持虚心、谦逊的态度,善于向他人请教,勇于提出问题。

只有不断地追问和探索,才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2. 学习的方法孔子提倡学习者要有良好的方法论。

他认为,学习应该从容易的事情开始,逐渐深入。

通过积累点滴的知识,慢慢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此外,孔子还强调学习者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

二、养心莫过于孝1. 孝顺的重要性孔子将孝作为修养心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他认为,一个人若不能孝顺父母,就无法真正地修养自己的心性。

只有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培养出忍让、关爱和责任的品质。

2. 孝顺的境界孔子强调,真正的孝顺是无私无我,是全心全意地为父母着想,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物质上的供养。

他要求子女们要时刻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孝顺父母。

3. 孝顺的回报孔子坚信,只要真心孝顺父母,就会为我们带来丰富的回报。

孝顺不仅可以让我们获得家庭的温暖和和睦,还能够培养我们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心,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 世界的美好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

他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不要对他人施加我们自己不愿意经历的伤害。

只有我们尊重他人的感受,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建立起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2. 自我反省孔子要求我们反思自身的行为和言语,时刻关注自己对他人的影响。

他认为,我们的行为应该出于善意,帮助他人,而不是伤害他人。

论语第六章内容

论语第六章内容

论语第六章内容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它以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为主来阐述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

《论语》第六章主要阐述了
孔子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一些准则。

本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孔子与弟子们谈论言语的作用;第二部分,孔子谈论待人接物的方法;第三部分,孔子讲述了仪
容的重要性。

在第一部分中,孔子告诉弟子们,言语的作用不仅仅是传达信息,还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信仰和行动。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谨慎选择
言辞,要避免恶言恶语和无根据的谣言,同时也要用正确的语言去思
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第二部分中,孔子强调了待人接物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
该以诚待人,以礼待人,要善于与人相处,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
遇到困难时要助人为乐,而不是落井下石。

在第三部分中,孔子讲述了仪容的重要性。

他教导弟子们,应该
注重自己的仪容,不要只关注外表,而要从内心开始修炼。

他认为,
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
的君子。

通过学习《论语》第六章,我们可以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

我们要注重言行举止,遵循做人的道德准则,用诚实和善良的心态去
面对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修养,保
持谦虚、宽容和勤奋的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有
道德有担当的人。

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稳固的社会基石,实现个人
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1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

而这句话表面看来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不变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

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人指君子。

“过”指过错。

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为仁如何。

此解较为妥当。

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

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

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故意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则是小人之恶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2第十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此章重点在于说君子所言所行、所作所为的标准就是一个义字。

谁是君子君子是孔子时代的士大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至少也是属于士了。

可是在礼崩乐坏的那个时代,传统意义身份的君子真能按照君子之礼处事待人吗不一定!所以身为君子,其处事标准就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凸现出来!对于这个问题,孔子首先关注的是天下,“君子之于天下也”,也就是说,君子所作所为是关乎天下百姓的事情了。

《论语》第六章读后感

《论语》第六章读后感

《论语》第六章读后感第一篇:《论语》第六章读后感《论语》第六章读后感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以及孝敬,是所有子女想二者兼得的。

因为学习可以使自己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孝敬,可以使老父老母不感到孤独,使他们心满意足。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说能赡养父母就行了,替他们买点补品,和他们一起聊天、吃饭,尽自己的一份孝忠。

但是,狗、马也都得到人的饲养,而他们也懂得回报——狗或许会帮助人打到更好的野味,马更忠心地效力于主人。

所以说,如果对父母没有诚恳的孝敬之心,就是不懂得回报,就是没心没肺,因为爸爸妈妈养了我们十多年,做了十多年的饭给我们吃,生病时给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他们为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没向我们要一分钱。

所以,不孝敬父母,甚至打骂父母,剥削父母的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甚至是猪狗不如,禽兽不如。

我之所以脏话连篇,是因为这简直是世上最不可容忍的事。

温习以往学过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不会遗忘学过的知识,日久天长,便会深深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然而,进而学习和领会新的或尚未接触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与温习不断的咬合,新的知识存在脑海里,晚上温习时,便会把知识越来越清晰地烙印,直到想忘也忘不掉,并且触类旁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他人的老师了。

这样的人温习旧的知识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和体会,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会时常复习以前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只要用脑用心,就一定会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新东西,那是一种无比美妙的感觉,我们去试一试,总会发现它的魅力!第二篇:《论语》读后感2篇《论语》读后感孔夫子的《论语》语言艰深,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只知道《论语》是一本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语录,其它的一概不知。

即使人们常说:“半部《论语》,行天下。

”但是以前我对它一点也不感兴趣。

可是在2007年,我偶然在中央十套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看到于丹老师讲《论语》。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第三章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此句须反复诵读,方能真正体悟圣人之殊胜意。

“仁者”是儒家价值的中心,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是士君子的成人之路,也是人性自觉、自尊的必然选择。

贤人、圣人、天人构成了儒家价值的果位次第,层层递进。

发什么心,成什么果。

孟子说过一段话:“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

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

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

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如此看来,“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自有大义在那里,大义就是仁者爱人、恶人的标准。

进一步解释,“惟”是“只有”、“仅仅”的意思,有强调的语气。

“能”是“能够”的意思,指有能力做。

“好”、“恶”是动词,分别指“喜欢”与“痛恨”。

“人”与“仁者”相关,这句话就是:只有仁者能够喜欢有仁的人,能够痛恨无仁之人。

联系里仁一章、二章之句义,仁是内在于人的,而且需要人自身的努力保有仁性。

能够这样做的人就是仁者。

仁外化为天地万物之性就是化生孕育万物之生,仁内化于社会文物制度就是礼义廉耻,在孔子的政治世界里就是克己复礼了。

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解释为只有保有仁性的人,能够根据儒家知礼义廉耻之大义喜欢仁人或痛恨不仁之人。

所以朱熹引用游酢的话:“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

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朱熹根据一般人的好恶突出仁者的好恶,仁者有其正,这个正就是那个大义吧。

《论语智慧》第六章之3:待人以宽厚

《论语智慧》第六章之3:待人以宽厚

《论语智慧》第六章之3:待人以宽厚周公谓鲁公曰[1]:“君子不施其亲[2],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无求备于一人。

”——《微子第十八》【简注】[1]周公:指周朝开国大臣周公旦,被封为鲁国开国国君,但留在京城辅佐武王和成王,让儿子伯禽代替他到鲁国主持国政。

鲁公:指伯禽。

[2]施(chí):通“弛”,废弃、疏远。

[3]以:用。

【意译】周公旦对鲁公伯禽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族,不使大臣抱怨没有被任用;老臣故人只要没犯严重错误,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理释】宇宙按成、住、坏、灭的程序运行,宇宙中的众生,都有在漫长的历史之中,不知不觉发生变异的可能。

只是万变不离其中,宇宙的特性不变,真理大道不变。

唯此,才可以衡量众生与万物变异的程度,才可能因为永恒标准的参照,使其归正到原初纯净的状态中去。

尘世是宇宙中最表面、最肤浅、最粗糙的空间,生命一旦进入其中,生命就难免被污染。

尘世的生命从高层空间来,他进入低层大致有两个原因,或者为履行上天所赋予的特殊使命,或者因为不再符合高层空间的标准,而被这一层空间淘汰。

圣贤属于前者,却也因以往的记忆被清洗,又被既迷且苦的环境所障碍,仍不免犯下过失。

常人属于后者,便因天生有罪,又被肮脏不堪的观念与物质所包裹,就更容易犯下过失。

然而,无论属于哪一种,都体现了上天的良苦用心:使后者赎还罪业,使前者引导众生,使生命及其世界复归纯正。

也就是说,众生都有其存在、经历、嬗变的强大理由,都必须去走完他在尘世的全程道路,都必被一次又一次地给予机会。

所以,待人以宽厚,便是给他机会改过、变化、回归,便是磨砺、净化与升华自我。

【例述】季布开始是项羽的将领,多次陷刘邦于窘困。

项羽失败后,刘邦悬赏千金捕捉季布,并说敢隐藏季布的人,罪及三族。

季布无处可逃,就藏到以“侠义道”闻名于世的朱家。

朱家不仅隐藏了他,还准备为他解脱困境,帮助他施展自己的英雄才略。

朱家来到洛阳,拜见汝阴侯滕公,说:“做臣子的各为其主,季布被项羽利用,这是他的职责。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第六章的启示如下:
1. 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论语》第六章中提到了多位学者的努力和毅力,如子夏不远千里来投靠孔子、子路夜学不倦等。

这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要有毅力和决心去钻研,才能取得进步。

2. 做事要有原则和道德:《论语》第六章提到了孔子对一些学生和学者的评价,如对子路的称赞、对颜回的指责。

这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原则和道德底线,要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以充实自己的内涵和修养。

3. 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论语》第六章中强调了学与行的关系,如子贡问学时孔子的回答、子路的行动等。

这告诉我们学到的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要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 忠诚和敬业是成为好学者的必备品质:《论语》第六章中提到了多位忠诚和敬业的学生和学者,如子夏为孔子效力、子路尽心尽力等。

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优秀的学者,需要具备忠诚和敬业的品质,为人师表。

5. 学习要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论语》第六章中提到了许多实用性和实效性的学问,如丧礼的仪式、孔子的教育方法等。

这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实际应用,要学以致用,学到的知识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论语》第六章的启示主要包括恒心和毅力、原则和道德、学与行相结合、忠诚和敬业、实用性和实效性等方面,这些启示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论语读书笔记之六

论语读书笔记之六

论语读后感之六
论语读后感之六
论语读后感
; ; ; ;另外,《论语》中所还有另两处相关的记载,我觉得更
为重要。

一处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姐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
以再说“朋友”理解。

我觉得,这一段语录对我们自身提出了要求。

亲善是需要双方需要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建议
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

要做到这一点,恭敬有礼是
基本的状况。

此外,这段话还扩大了选择朋友的范围,提出了与人交
往拟出应有的高雅。

我胆识觉得子夏是相当有胸襟的。

当一个人能够
改立造化于天地之间,空间感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我成
为他的朋友?同样,当一个人能够改立造化于天地之间,空间感已达
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有望成为我的朋友?只要不跳出道德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一点可以和另一处对读:子夏之门人问交朋
友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
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
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
之何其拒人也?”(子张)。

素说《论语》:里仁篇(六)

素说《论语》:里仁篇(六)

素说《论语》:里仁篇(六)里仁第四04.0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①好(hào)仁者:爱好仁德的人。

好,爱好。

②恶(wù)不仁者:厌恶不仁德的人。

恶,厌恶。

③尚:通“上”,动词,超过的意思。

④加乎其身:自己施加于自身。

⑤一日:一天之间,在很短暂的时间内。

⑥盖有之:大概有这样的人。

盖:表示揣测,大概的意思。

⑦未之见:“未见之”的倒装句。

未曾见到。

【尚】《说文》:尚:曾也。

庶几也。

从八向声。

时亮切。

《玉篇》:尚:上也,庶几也,且也,曾也,高也,加也。

汉字“尚”《说文》“从八向声”。

董莲池在《古汉字形义探索三篇·“尚”字的形义探索》文中解析说:“'尚’字……许慎对其构形分析是从八向声,说其本义是'曾也,庶几也’。

按照许慎的意思,尚是从八得义的。

考八字,许慎训为'别也’,'别也’怎么会和'曾也,庶几也’在意义上发生联系呢?所以许慎的字形分析并不可信。

尚的初形见西周金文,……从'⚋’,'⚋’并不是八字。

后来在尚字的形体演变过程中,⚋的两画才渐渐竖起来,……又在所从的'八’中间加一小点为饰,写作'尙’……故'尚’字'八’下所从并不是'向’字,而是横形点饰竖起和'冋’连接讹为'向’形。

故字并不是从'向’声。

许慎以其作形声字分析不合其朔。

据其初形来看,所从之'冋’当为房屋之象,上'⚋’为指事符号,表示加在高高的屋顶之上。

根据这样的构形分析,颇疑'尚’字是以加在事物外部最上方的指事方式表示高高在上之义。

”本义为上位、高高在上,引申为仰慕、崇尚、超过、尊尚、超出、超过等义,又引申为久远、古远、主管、增加等义。

《论语智慧》第六章之8:忧己而不忧人

《论语智慧》第六章之8:忧己而不忧人

《论语智慧》第六章之8:忧己而不忧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1],患其不能也。

”——《宪问第十四》【简注】[1]患:忧虑,担心。

不己知:不知己,即不了解自己。

【意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理释】上天慈悲于众生与万物,上天对于尘世中的生命,无论进行了怎样的安排,都是为了帮助他发现、苏醒与回归:发现自己的执著与错失,不再痴迷,不再固守;本性渐渐苏醒,从名利与情感中解脱出来,得见来处与去处;最终得道、归真,返回到生命本来的境界与时空,远离轮回之苦。

因此,你所遭遇的一切人事与境况,都出自上天的善念。

上天又根据你此前的全部因果来安排,所以你此时的任何面对,都必须由你直接来担当,容不得逃避与责怨。

你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缺点、过失与误区,你能借以不断强化自己的心性、能力与智慧,你就能在重重磨砺之中,越来越理智,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接近更高的境界与时空。

君子不担心别人怎样,只担心自己怎样。

君子能领会上天的善念,也就乐于自律、自省与自强。

【例述】魏武侯与大夫们乘舟游于黄河,赞叹道:“山河之险,岂不是坚固的屏障?”王钟侍坐于旁,说:“这是我们魏国强盛的基础。

如果加强防守,霸王之业就具备了。

”吴起对王钟说:“我君之言,是危国之道,而你却加以附和,这只能加重危险。

”武侯忿然对吴起说:“你的话有根据吗?”吴起说:“山河之险,是根本靠不住的;成就霸王之业,不能由此道。

古时,三苗之地,左有彭泽湖,右有洞庭湖,岷山位于北,衡山座于南,它虽拥有这些险要,然而其君为政不善,被禹王放逐。

……殷纣王之国,左有孟门之山隘,右有漳、釜二水,南有黄河环绕,北有太行为屏障,凭借这些险要,然而为政不善,被周武王讨伐而灭国。

……由此看来,成就霸王之业在于修德,而不在于险要。

”武侯说:“说得好!我今天才听到了圣人的言论。

西河之地的政治,就委托给你了。

”山河之险,即为外物与他者。

修德于心,即为内求与内修。

修内而安外,强国之道如此,为人之道亦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篇》第六章读书
笔记
第六章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
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本章主旨在
于劝人好仁,行仁道,成为真正的君子。

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是我未见好仁者
第六章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
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本章主旨在于劝人好仁,行仁道,成为真正的君子。

分三个
层次:第一层次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第二层次是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第三层次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第一层次是陈述句,孔夫子讲了一个
事实即他没有看到自我标榜好仁、恶不仁的人。

这里的好和恶是
动词,表示喜欢和讨厌。

其实自我标榜某某某某的人,往往不是
某某某某的人,往往那些不标榜什么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人,这就
是生活的辩证法。

这句话就是说“我没有看见过喜好仁道,厌恶
不仁的人。

”现实中人人都是平常,人们也无法直观地看见这个
人人格高尚,那个人人品低下。

事实上判断一个人关键在于这个
人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判断者的价值标准。

儒家的价值标准就是
仁义礼智信等等诸方面的儒家精神。

儒家在承认现实存在的前提下,高扬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身体力行地为民服务。

所以在第二层次上,夫子就说好仁者,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高尚
的了,没有什么比好仁更好了。

君子成仁这是人的最高境界,而
恶不仁就是为仁,不要使不仁的一些做法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个
层次说明了儒家的价值诉求在于日常的行动,以仁道指导人生实践。

第三个层次是孔子的谆谆教诲,耐心的鼓励。

意思是说:有
朝一日人们决心致力于仁道的生活,我还没见到没有足够的力量
的人的。

也许有力量不够的吧,但是我没有见到过啊。

还有一种
说法是说,颜回三月不违仁,普通人如果一日不违仁,还是可以
做得到吧!
孔子的两个“未见”解释了仁者如众,长于生活,不离生活,提升生活的个人努力。

仁者爱人是需要身心功夫的。

今天为人者、为官者如能守仁如即,爱仁如身,社会的公平正义不就容易实现
了吗?
所以,朱熹说:“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盖好仁
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

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

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
未见力不足者。

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
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

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

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盖,疑辞。

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

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

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

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

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惜之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