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从唐诗到宋诗)课品

合集下载

唐诗宋词专题研究

唐诗宋词专题研究

初唐的诗歌成就:
• 2、陈子昂:更加彻底地否定齐梁遗风,提倡把汉 魏风骨与风雅兴寄结合起来,“风骨”正式形成。 • 风骨:诗歌内容与形式、整体构造与感染效果的要 求。(刘勰《文心雕龙》) • 3、沈宋(沈全期和宋之问):继承和发展南朝沈 约等人开创的“永明体”,使诗歌在声律方面真正 成熟,标志着律体诗(又称“沈宋体”)真正形成。 • 沈宋体的特点:一是四声二元化,即把古代汉语的 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二是 积极了粘式律的问题,“粘”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 句平仄必须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 • 4、张若虚与刘希夷等人的诗歌意境创造。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堪称压倒全唐之作。
盛唐的诗歌成就:
• 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王翰等诗人的代表作。
• 3、李白的诗:唐代浪漫主义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 • 4、杜甫的诗:唐代现实主义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 唐代诗坛上的“双子星座”。 • 李诗不假人工,如行云流水,是后人可慕而不可学的天才美、 自然美。 • 而杜诗沉郁顿挫、深刻悲壮、气势磅礴,却又严格收纳在工 整的音律节奏中,抑扬开阖、起伏呼应,都合乎于规矩,是 人人可学的人工美、艺术美。 • 羡太白之洒脱超俗者,多推崇李白。 • 慕子美之学深品正者,推尊杜甫。 • 正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说:“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子 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 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行”的乐曲的意思。 • 由于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 颇多而得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 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 乐府:本指西汉建立的古代音乐官署,后借代为古 代诗体之一。 • 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及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 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 称乐府。 • 古风: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与近体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相对。

《唐诗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唐诗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唐诗研究》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为专业任选(拓展)课,是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研究性的专业提高课。

主要介绍唐诗基本典籍与历史文献,选取若干诗派和诗人的诗歌创作等进行研究,使学生在学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对唐诗的一些典籍与历史文献及一些诗派和诗人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三、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学完本课程后,学生要对唐诗的基本典籍与历史文献及一些诗派和诗人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拓宽视野,掌握一些研究的方法和路径,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

四、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的历史地位,研究概况,本课程的基本内容;(2)理解:本课程的性质及学习目的;(3)掌握:唐诗的分期。

【学时分配】2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

【授课内容】第一节唐诗的历史地位及研究概况1.唐诗的历史地位;2.唐诗的研究概况第二节本课程的性质与基本内容1.本课程的性质;2.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三节唐诗的分期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至玄宗开元元年(713)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元年(766)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至文宗大和九年(835)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至昭宣帝天佑三年(906)【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唐诗的历史地位(2)难点:唐诗的分期【授课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兼有讨论。

(2)教学手段:多媒体等。

【课外学习指导的要求】1、课外阅读资料(1)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与章培恒主编).(2)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M].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5(3)张红运,20世纪唐诗分期研究述略[J].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7年卷),广西师大,2008.3 2、思考题(1)唐诗的分期。

第二章唐诗的基本典籍与历史文献【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的历史文献。

(2)理解:唐诗的基本典籍与历史文献对研究唐诗的重要意义。

唐诗宋词专题研究

唐诗宋词专题研究

唐诗
• • • • •
一、唐诗的繁荣 二、唐诗的发展 三、唐诗的风貌和特质 四、唐诗的影响 五、唐诗赏析
一、唐诗的繁荣
• • • • • • 名家辈出 名作如林 题材丰富 体裁完备 风格多样 流派众多 诗人数量众多 队伍扩大 诗歌数量众多 题材丰富 风格流派繁多 艺术形式多样
• 1、唐诗数量空前。(约五万首,主要见于《全唐诗》) • 2、唐代诗人数量空前而且遍布社会各阶层。(约二千二百 多位) • 3、题材广、流派多: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政治诗、 讽喻诗、咏史怀古诗、闺怨宫怨诗、友情送别诗,咏物言 志诗等 • 4、体裁丰富,众体皆备:骚体诗、歌行体、乐府、古风、 格律诗(近体诗)的各种形式等。 • 5、名篇多。求新求变,充满创造精神。
• 近三百年历史的唐诗,大体分为初、盛、中、晚唐四个时 期—— • 初唐革新 • 盛唐气象 • 中唐之音 • 晚唐风韵
唐诗繁荣的准备阶段(风骨、声律、意境等方面的贡献) • 1、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 王四位诗人。 • 由于更朝换代,初唐时期的诗坛普遍弥漫着南朝齐梁时期 的诗歌遗风,即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纤巧绮靡的 “上官体”,他们反对南朝齐梁诗歌遗风,倡导“骨气” 刚健之诗,他们的诗重视抒发自己的情怀,呈现出一种壮 大的气势,具有建安文学那种慷慨激昂的艺术力量,为因 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 代表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骆宾王写于狱 中的《在狱咏蝉》等。他们的诗歌创作成就获得了很高的 评价,如杜甫便写诗给予评价。
•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 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 属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 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 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 迹不详。 •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 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 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 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 北省广水市)。 •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 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 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 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 市)。

唐诗宋词的解读与研究

唐诗宋词的解读与研究

唐诗宋词的解读与研究唐诗、宋词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价值。

自唐宋以来,唐诗宋词就成为了许多文人雅士的研究和借鉴对象,更成为后人的研究方向之一。

一、唐诗研究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辉煌的时期,唐诗更是达到了巅峰。

从唐初到高盛,大量优秀的诗人、诗篇涌现出来,其中的唐太宗、杜甫、白居易、李白等诗人作品至今仍然声名鹊起。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句以豪放、奔放、畅达著称。

其中《将进酒》诗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最为著名的诗篇之一。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充分展现出李白的豪放情怀和不羁风骨。

杜甫则是唐代最具思想性和社会关怀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所表现的人文精神、时代精神和个性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代表性。

杜甫的《登高》、《赤壁怀古》、《三吏》等诗篇成为了唐诗代表作品,其反映的时代背景、人文情感和独特艺术风格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宋词研究宋代词人们的表现手法更加精致多样,他们往往从情境入手,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思考,具有强烈的纪实性和情感性。

宋词的主题更具备时代性和人文性,表现出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

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都是宋代词人中的佼佼者。

苏轼的词充满了豪放气息和思想性,具备卓越的艺术品位和个性魅力。

他的《水调歌头》、《江城子》、《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被喻为宋代词的绝唱,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品之一。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辞章家和爱国词人,他的词歌咏爱国思想、民间生活和自然风光,表达了他对时代和祖国的热爱情感,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人文关怀。

柳永和李清照是北宋时期的女词人,她们的词多以离愁别绪为主题,表现出女性柔情和婉约风姿,婉约细腻、唯美清新,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三、唐诗宋词的价值唐诗宋词作为中国文学、艺术乃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唐诗的艺术风范和思想情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后世文学和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源头。

唐诗研究教学大纲唐诗研究讲义对外汉语教学课件

唐诗研究教学大纲唐诗研究讲义对外汉语教学课件

《唐诗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唐诗研究课程号: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2 学分:2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以唐诗的演变为核心,集唐代历史、哲学、文化、文学于一体,是一门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常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代历史的大致轮廓和诗人的生活状况,理解时代现实和诗人生命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掌握各时期唐诗的风貌及其演变过程,提高朗诵和赏析古诗的水平,涵养丰富而健康的人文精神。

从教的方面说,秉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将具体的诗歌作品置于宏观的背景之中进行解读,从历史、哲学、文化的高度发掘作品的言外之意。

从学的方面说,要求学生的关注点要突破诗语和诗格的藩篱,跟随老师的指导,进入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广度和深度,领会唐诗的人文精神和演变过程。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选取唐诗发展各个时期有代表意义的十一位诗人进行具体讲解分析,这十一位诗人是:杜审言、陈子昂、张说、王维、岑参、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罗隐。

主要从时代、家风、人生经历等方面解读他们的诗歌,同时在他们的诗歌中勾勒唐诗演进的轨迹。

四、教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五、主要参考资料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六、成绩评定平时课堂学习、课外学习笔记、诗歌朗诵、背诵等表现占50%课程考查成绩占50%。

Syllabus for poetry of the Tang study1. Basic informationcourse: poetry of the Tang studyCategories: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for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majorHours:32Credits:22. Teaching Aims and RequirementsThis course is a general one that takes evolution of Tang poetry as the core, setting of history,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in may enriches students ' humanistic knowledge and cultivate students’humanistic spirit. Through this course of study, students can learn about the broad outlines of the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poet,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n poetry from the reality of the age and real lif of the poet , mastering the styles of Tang poetry and its evolution during each period, raising the level of rea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ancient poems, cultivatting abundance and health humanistic spirit.At teaching , the course explains the concrete poetry under macro-background and explores its implication from the level of history, philosophy and culture by the method combining macro and micro. At learning, the course require students to prime focus to break the barriers of poetic language and specification, to follow your teacher's guide, into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spirit of the times, to understand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evolution of Tang poetry.3. Teaching ContentThis course selected representing 11 Tang poets in various periods been specifically analysissed . these 11 poets are: Du Shen-yan, CHen Zi-ang, Zhang Yue, Wang Wei , Cen Shen, Li Bai and Du Fu, Han Yu and BAaiJu-Yi, Du Mu, and Luo yin. Mainly interprets their poetry from the times, family customs,and poet life experiences.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ir poetry the trajec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Tang poetry is sketched.4. Textbooks and References(1)The Tang ant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literatureseries,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78.(2) The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history, Yuan xingpei Editor,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55. Assessmentnormal classroom learning and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notes, poetry reading, recitating account for 50%course test accounts for 50%.。

唐宋四首诗歌鉴赏教案及反思

唐宋四首诗歌鉴赏教案及反思

唐宋四首诗歌鉴赏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唐宋四首诗歌鉴赏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唐宋四首诗歌,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黑板、白板。

2. 唐宋四首诗歌的文本材料。

3. 学生的课前阅读作业。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作用和意义。

探究:1. 分发唐宋四首诗歌的文本材料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3. 学生展示各自小组的分析结果,讨论各自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对已有诗歌进行改编。

总结:1.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成果,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用。

2. 提问学生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感受和收获,鼓励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意见。

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2. 教师思考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鉴赏更多的古代诗歌,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2. 推荐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对于唐宋四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对于诗歌的独特见解。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凑,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

下次教学可以适当延长时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空间。

另外,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唐宋诗词研究

唐宋诗词研究

唐宋诗词研究教学大纲(马东瑶)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唐宋诗词文体之发展流变及重要诗人、词人的创作特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学生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唐宋诗概论:“诗分唐宋”学时1主要内容:唐诗与宋诗是两种诗歌审美类型,具有不同特征。

一般来说,唐诗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以筋骨思理取胜。

唐诗与宋诗既判然有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宋诗既继承唐诗,又自辟新路。

唐诗与宋诗并非仅为时代之别,还与审美主体的体格性分有关。

教学要求:了解唐诗与宋诗的基本特征。

把握唐诗与宋诗的不同和联系。

思考、讨论:如何理解钱钟书“诗分唐宋”之论?(二)第一章:王孟与盛唐山水田园诗学时2主要内容: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盛唐之后,田园诗和山水诗获得融合的机会。

盛唐田园诗人把审美目光更多地投向隐居环境的外在美,注意到在陶诗中尚未被充分表现过的田园意趣。

盛唐田园诗追求平和宁静和优雅高尚的审美趣味。

盛唐诗人吸收和融合二谢写山水诗的经验,进一步把意象提炼到具有最高概括力的程度,使盛唐山水诗形成了富有韵外之致的特色和清空简远的意境。

王维:“诗中有画”与超越绘画。

孟浩然的“有我之境”与王维的“无我之境”。

教学要求:盛唐山水田园诗的起源。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思考、讨论: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评价是否恰当?(三)第二章:岑参与盛唐边塞诗学时2主要内容:唐代是一个重视武功的朝代,士人很有到边塞去建功立业的豪情,于是诗歌得以离开宫廷的狭小圈子,走向关山和塞漠,边塞诗由此兴起。

盛唐边塞诗:王翰《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李颀《古从军行》、王昌龄《出塞》、《从军行》,壮观景象中兼具豪放与悲凉之情,并体现人文关怀。

盛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岑参。

诗歌昂扬热烈、奇逸挺拔,体现典型的盛唐风采。

与高适诗有截然不同的特色。

教学要求: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诗的艺术特色。

岑参诗与高适诗的区别。

《唐宋词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唐宋词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唐宋词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唐宋词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一、课程目标1.了解唐宋词研究课程的性质、目的;2.掌握唐宋词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本课程的相关问题;3.帮助学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诗词审美感受能力,加强诗词方面的知识储备和修养,掌握、理解词的美学特质,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基本精神;4.能够运用词学理论分析唐宋词作品,更可以培养对中华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诗性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将唐宋词发展的基本脉络梳理清楚,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2.认真研读唐宋词作家作品,从作品本身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3.学会运用中国诗歌美学理论、西方阐释学等文学批评理论,对中国诗词名篇加以分析鉴赏;4.了解掌握唐宋词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和著名学术著作,并认真研读。

三、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四)(1)重点:唐宋词的地位和研究概况(2)难点: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第一章词体概说(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4)1.教学内容(1)词的名称和起源(2)词的形式特点(3)词的格律(4)词的审美特征2.重、难点提示(1)重点:词的审美特征(2)难点:词的格律;词的审美特征第二章唐代词概论(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5)1.教学内容(1)敦煌曲子词(2)初盛唐、中唐文人词(3)温庭筠词2.重、难点提示(1)重点:温庭筠词(2)难点:敦煌曲子词第三章五代十国词(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4、5)1.教学内容(1)韦庄与花间词人(2)南唐词人2.重、难点提示(1)重点:韦庄的词;李煜的词(2)难点:李煜词的创新意义第四章北宋前期词(7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5)1.教学内容(1)宋词的繁荣昌盛及其原因(2)晏殊词(3)晏几道词(4)欧阳修词(5)柳永的词2.重、难点提示(1)重点:晏殊词;欧阳修词;柳永的词(2)难点:宋词的繁荣昌盛及其原因第五章苏轼和北宋中期词(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5)十、课程考核方式考查、开卷十一、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无教学参考书:[1]《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65年;[2]《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俞陛云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3]《唐宋词选释》,俞平伯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4]《宋词三百首笺注》,上强村民(朱孝臧)编、唐圭璋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5]《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6]《唐宋词格律》,龙榆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7]《诗词散论》,缪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9]《迦陵论词丛稿》,叶嘉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唐诗研究(从唐诗到宋诗)

唐诗研究(从唐诗到宋诗)

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一:“唐人作诗,惟适己意,不索人知其意,亦 不索人人说好,………盖人心隐曲处不能已于言,又不欲明告于人,故 发于吟咏。” 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一:“宋人作诗,欲人人知其意,故多直达。” 叶适《王椒诗序》云:“争妍斗巧,极外物之意态,唐人之所长也;反求 于内,不足于定其志之所止,唐人所短也。”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凡多用虚字便是‘讲’,‘讲’则宋调 之根。”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宋人诗文,皆至庐陵而一变,有功于文, 有罪于诗”。“诗至庐陵,真是一厄,……开后人无数恶习”。
三、以文为诗溯源: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杖藜叹世者谁焉,泣血迸空回白头” (以上杜甫律诗诗) “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 “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 (以上杜甫古诗)
“破屋数间而已矣” “不从面诛未晚耳” “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 (以上韩愈诗)
成皋王传易及子玄易问作诗有“缩银法”,何如?予因举李建勋诗“未有 一夜梦,不归千里家”,此联字繁辞拙,能为一句,即缩银法也。限以米 香。香及半,玄易曰:“归梦无虚夜。”香几尽,传易曰:“夜夜乡山梦 寐中。”…翌日,传易复问余曰:“昨所谈建勋之作,句稳意切,莫辨其 疵,无乃虚字多邪?”予曰:“晚唐人多用虚字,若司空曙‘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戴叔伦‘此别又万里,少年能几时’;张籍‘旅泊今已 远,此行殊未归’,马戴‘此境可长往,浮生自不能’,此皆一句一意, 虽瘦而健,虽粗而雅。盖建勋两句一意,则流於议论,乃书生讲章,未尝 有一夜之梦而不归乎千里之家也。 (谢榛《四溟诗话》卷三) 《升庵诗话》卷十一谓晚唐诗: 不过五言律,更无古体。五言律起、结皆平平,前联十字一串带过,后 联谓之颈联,极其用工,……惟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所谓‘吟成五 个字,拈断数茎须’也。余尝笑之,彼之视诗道也狭矣。

《唐诗研究》

《唐诗研究》

《唐诗研究》一课程性质和与开设目的本课程是自学考试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史》在一个方面的延续和深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中考生了解了中国文学(包括唐代文学)的基本面貌,在本课程中,考生将着重学习唐诗的发展过程,主要特点,重要作家和作品以及唐诗研究的历史概况和具体成果。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无论在中国文学史还是世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一方面是满足考生对于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从唐诗对于后世的影响上,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发展史或中国文化史上的其它有关问题。

二学习要求与学习方法本课程要求考生在尽量多读多感受唐诗具体作品的基础面上,认真阅读指定的必读书和参考书,进一步主动收集资料,扩大接触,钻研问题,加深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切实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学习范围与内容1.唐诗的繁荣唐诗繁荣的盛况(1)古调新声,各体该备(2)风格多样,流派纷呈(3)朝野上下,人工篇什唐诗繁荣的原因(1)古今关于唐诗繁荣原因的研究情况简介(2)几点疑问(3)结论思考题:你认为唐诗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说明理由2.唐诗的分期四唐分期说的形成过程(1)严羽的“以时为体”说——五期论(2)杨士弘的“音律正变”说——三期论(3)高棅的“声律、兴象、文词、理致”说——四期论后人对四唐分期说的意见(1)明、清诗论家对四唐分期说的攻击(2)近、现代学者对四唐分期说的修正对唐诗分期问题的再思考思考题:四唐分期说是如何形成的?谈谈你对唐诗分期的设想3.唐诗的流变唐诗的准备阶段(618—712)(1)绮而不靡的贞观诗——唐五古之始(2)言近旨远的梵志体——通俗诗之源(3)注重声律的珠英学士派——“盛唐之音”的基础(4)提倡风骨的四杰和陈子昂唐诗的兴盛阶段(713—765)诗歌体裁形式的发展(1)律诗规范确定,七言地位渐高(2)乐府面貌改变,歌行发达成熟(3)绝句创体创格,蔚为诗国新声诗歌题材风格的发展(1)从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和高岑的边塞诗看“盛唐之音”的本质(2)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歌行、绝句的魅力(3)杜甫的现实主义诗史及其对叙事古体诗、抒情律诗的贡献唐诗的转折阶段(766—835)“大历之风尚浮”(1)“本子昂之古雅而益之以气骨”的“箧中集”派(2)“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之以风神”的大历十才子“贞元之风尚荡”(1)盛唐诗风的继承者刘长卿、韦应物等(2)中唐诗变的先行者皎然、顾况等“元和之风尚怪”(1)元白的化俗为奇(2)韩孟的由险得奇唐诗的创新阶段(836—907)“幽艳晚香”的特色(1)重视技巧、忽视功利的唯美倾向(2)咏史感怀、悼古伤今的悲剧色彩(3)工丽巧切、妙逼盛唐的七言绝句主要流派(1)苦吟派:李洞、方干、姚合等(2)雅正派:朱庆余、章孝标、项斯、司空图等(3)写实派: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4)创新派: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思考题:(1)“声律风骨始备”的“盛唐之音”是如何形成的?(2)李,杜的诗风格有何不同?试举例说明(3)胡震亨云:“唐至开元而海内称盛,盛而乱,乱而复,至元和又盛。

唐宋诗词大纲

唐宋诗词大纲

唐宋诗词大纲唐宋诗词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唐宋诗词研究唐宋文学的拓展课程,主要从诗词各自的发展线索看这一时段的诗词发展脉络,在内容安排上与文学史不尽相同,更侧重于诗词本体的发展而较少参杂复杂的社会因素。

二、教学目的通过唐诗宋词研究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诗词本体发展的线索来看待相关作家的成就与贡献。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唐诗宋词研究是对唐宋文学的延伸和拓展,可以说它从文学本身的发展角度更真更纯地反映了当时代人的文学创作成就,抛开了复杂的旁线,更单一、更清晰地考察作家、分析作品,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唐宋时期诗词作品的魅力。

本课程在学生学习了古代文学第一、二段的基础上开设的,有了相当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与唐宋文学同时开设,使两者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时期的作品,更容易形成。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6学时,一般在第五学期开设。

四、教学内容第一讲走向高潮的初唐诗教学要求:了解初唐诗歌形式的发展、“文章四友”、“吴中四杰”;理解王绩的诗歌创作;掌握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陈子昂的文学理论及其创作重点难点:初唐四杰的成就;陈子昂的文学理论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一、古人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从唐高祖武德到唐睿宗景云大约一百年,是为初唐。

二、初唐的诗歌革新:南北诗风合流;初唐四杰重振“气骨”;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风骨,指出了唐诗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初唐诗歌形式的发展:长篇歌行的扩展;律诗和绝句的规范化;古体诗歌的渐变。

四、王绩的诗歌在题材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使南北朝分道而行的山水适合田园式初步合流,在唐代的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中起了先导的作用。

五、“初唐四杰”使诗歌“由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在强烈的爱国热忱中贯注了人生的远大理想,抒发抑郁不平的苦闷,以及对边塞形式的密切关注和重义轻生的豪侠意气,表现了社会上一般人的生活思想和正常健康的感情。

六、“文章四友”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唐诗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唐诗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唐诗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唐诗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编辑出版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唐诗研究》是面向所有文学院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唐代文学部分的补充和深化。

专业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因为时间跨度长,内容包涵丰富以及开设的课程量不足,使得学生们在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只是浮光掠影地学习,大致地了解文学史的线索和有限的文学大家的一些经典作品。

本课程通过对唐代诗歌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获得对唐诗发展全貌及其特色的认识,并了解本领域文献状况,掌握本领域的学术动态,在领略唐诗世界之魅力的同时,为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唐诗在中国诗史中的位置。

2.唐诗发展不同阶段的基本面貌及其特色。

3.从事本领域专业研究的文献情况,并通过自己阅读研究实践科研论文的撰写。

三、先修课程中国古代作品选、中国文学史、诗经研究、楚辞研究。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唐诗的美学特征和唐诗的发展与分期。

难点是结合唐诗创作实践掌握唐诗的美学特征诸范畴。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由主讲教师介绍研究状况及最新动态,提出问题,学生自主阅读文献,提交讨论报告,并组织讨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唐诗研究概况(2学时)1.教学内容(1)了解唐诗文献。

(2)了解唐诗研究现状。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唐诗格律。

(2)难点:唐诗的声调与平仄。

第二章初唐诗学与初唐诗歌(4学时)1.教学内容(1)了解初唐诗学的演进。

(2)掌握初唐诗学观念下的诗歌创作。

2.重、难点提示(1)重点:了解初唐诗学观念下的诗歌创作(2)难点:初唐诗学的演进第三章盛唐诗人生活形态与盛唐诗的繁荣(6学时)1.教学内容(1)了解盛唐诗人的生活形态与诗歌创作之关系。

(2)掌握盛唐诗歌的题材类型及其特征。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唐代科举、行卷、幕府与诗歌。

21世纪通才教育系列教材:唐诗宋词研究

21世纪通才教育系列教材:唐诗宋词研究

21世纪通才教育系列教材:唐诗宋词研究本教材旨在通过对唐诗宋词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包括:
1. 唐宋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包括社会背景、文化传承等方面。

2. 唐诗的韵律、格律和语言特点,分析唐代诗人的创作技巧和风格。

3. 宋词的音韵、韵律和语言特点,探讨宋代词人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4. 通过对唐诗宋词的比较研究,分析两个时期文学的异同点,探讨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5. 探究唐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分析其对后世文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教材通过选取经典的唐诗宋词作为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 1 -。

《唐诗研究》教学大纲

《唐诗研究》教学大纲

《唐诗研究》教学大纲Studies on the Tang Poetry课程编码:25A00109 学分:2.0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推荐教材:尚永亮,《唐诗艺术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目:马茂元选注,《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以对唐诗作品的导读为基础,向学生讲解唐诗的作品、作家、流派、风格、传播接受、批评研究、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掌握唐诗的相关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程度的研究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1、通过讲授,使学生对唐诗的发展历程、代表性作家作品、内容类型、风格体裁、学术研究史等问题有比较充分的了解;2、在课程讲授中尽量贯穿研究型学习,使学生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启发、讨论,对某些问题形成较为独立的看法。

3、以作业、论文的形式,锻炼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唐诗的分期建议学时:6[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唐诗分期的几种观点;掌握唐诗各期的主要诗人流派和风格特点,掌握“四唐说”、“三唐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唐诗分期的依据以及其中反映出的诗史认识规律。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第一节初唐诗第二节盛唐诗第三节中唐诗第四节晚唐诗第二章唐诗的背景和渊源建议学时:6[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唐诗繁荣的社会、思想背景,和唐诗文学渊源中的核心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唐诗若干渊源的准确、系统把握。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第一节唐诗的社会背景第二节唐诗的思想背景第三节唐诗的文学渊源第三章唐诗的艺术范畴建议学时:8[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唐诗中的重要艺术范畴,并能结合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理解、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庵诗话》卷十一谓晚唐诗: 不过五言律,更无古体。五言律起、结皆平平,前联十字一串带过,后
联谓之颈联,极其用工,……惟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所谓‘吟成五 个字,拈断数茎须’也。余尝笑之,彼之视诗道也狭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引《蔡宽夫诗话》:唐末五代,俗
流以诗自名者,多好妄立格法,取前人诗句为例,议论蜂出,甚有‘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杜甫《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赴广州》: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
成皋王传易及子玄易问作诗有“缩银法”,何如?予因举李建勋诗“未有 一夜梦,不归千里家”,此联字繁辞拙,能为一句,即缩银法也。限以米 香。香及半,玄易曰:“归梦无虚夜。”香几尽,传易曰:“夜夜乡山梦 寐中。”…翌日,传易复问余曰:“昨所谈建勋之作,句稳意切,莫辨其 疵,无乃虚字多邪?”予曰:“晚唐人多用虚字,若司空曙‘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戴叔伦‘此别又万里,少年能几时’;张籍‘旅泊今已 远,此行殊未归’,马戴‘此境可长往,浮生自不能’,此皆一句一意, 虽瘦而健,虽粗而雅。盖建勋两句一意,则流於议论,乃书生讲章,未尝 有一夜之梦而不归乎千里之家也。 (谢榛《四溟诗话》卷三)
(2)句法:(A)自铸伟词。(B)融化前人诗句入词,如同己出。 (3)音律:精严
从唐诗到宋诗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十四章引贝特森语:“我的论点是,一首诗中 的时代特征不应去诗人那儿寻找,而应去诗的语言中寻找,我相信,真正的 诗歌史是语言的变化史,诗歌正是从这种不断变化的语言中产生的。” 一、从古诗到律诗——历史的追溯: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 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饮马长城窟行》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 说家常话”。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别于告诉“你”某件事情或意义的叙事诗或说理诗。
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一:“唐人作诗,惟适己意,不索人知其意,亦 不索人人说好,………盖人心隐曲处不能已于言,又不欲明告于人,故 发人人知其意,故多直达。”
叶适《王椒诗序》云:“争妍斗巧,极外物之意态,唐人之所长也;反求 于内,不足于定其志之所止,唐人所短也。”
三、以文为诗溯源: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杖藜叹世者谁焉,泣血迸空回白头” (以上杜甫律诗诗)
“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 “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
(以上杜甫古诗)
“破屋数间而已矣” “不从面诛未晚耳” “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
(以上韩愈诗)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凡多用虚字便是‘讲’,‘讲’则宋调 之根。” 叶燮《原诗》内篇上:“韩愈为唐诗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 特为鼻祖。宋之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休)、苏(轼)、 王(安石)、黄(庭坚),皆(韩)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
一、生平:
第四节、周邦彦
倾向变法派;性格耿直 二、创作:——注重思索安排,以思力入胜
1.内容: (1)羁旅行役:
(2)咏物:
2.艺术: (1)章法——跳跃性回环往复式结构: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 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 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 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 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凡多用虚字便是‘讲’,‘讲’则宋调 之根。”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宋人诗文,皆至庐陵而一变,有功于文, 有罪于诗”。“诗至庐陵,真是一厄,……开后人无数恶习”。
狮子跳掷’、‘毒龙顾尾’等势,览之每使人拊掌不已。大抵即宗贾
岛辈,谓之‘贾岛格’。
二、宋诗的特点:
借用罗曼·雅各布森《语言学与诗学》的理论,把诗歌语言按照它与它涉及的 “我”(说话者)、“你”(听话者)、“它”(内容或事物)三个方面的不 同“焦距”进行功能分类。当诗歌语言功能焦距集中在“我”与“你”之间时, 其目的在于沟通“我”与“你”之间的信息交流。当然,如更偏重于“我”, 诗歌的语言功能偏向于抒发自我的感情;如更偏向于“你”,诗歌的语言功能 偏向于告诉“你”某件事情或意义。无论怎样,都侧重于沟通“我”与“你” 之间的信息渠道,把情感或意义传递给对方,因此,情感或意义传达的明白无 误是至关重要的,它使诗歌语言趋向于约定俗成的规范,以便使信息传达的线 路畅通无阻。而当诗歌语言的焦距集中于“我”与“它”之间时,诗歌语言便 无需顾及交流的畅通与否,而只关心描摹“我”内心中所感觉到的内容或事物, 因此,诗歌语言的目的只在于表现“我”感觉中的那个世界。由于它既关心 “我”如何说、也不关心“你”如何听,因此,它往往肆无忌惮地破坏习惯的 语言规范,诗歌就好象作者的喃喃自语或内心独白。唐代近体诗往往比较偏重 于后一种“表现功能”,它既不同于宣泄“我”之感情的典型的抒情诗,也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