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和宋诗比较

合集下载

唐诗与宋诗之比较

唐诗与宋诗之比较

唐诗与宋诗之比较作者:魏沁琳来源:《好日子(中旬)》2017年第12期摘要:古往今来,唐诗犹如文学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虽与唐诗一脉相承,但却少了些许唐诗的张扬与夸张,变得更加平淡与内敛。

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不断地进行发展与创新。

从整体而言,唐诗波澜起伏、绝美华丽,喜用奇字重字,充满大唐盛世的夸张色彩;宋诗则平易自然、清新婉转,喜用明白如话的常用字,叙易被人忽略的锁细物象。

本文将分别从宋诗对唐诗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阐述唐诗与宋诗的异同。

关键词:唐诗;宋诗;继承1.宋诗是对唐诗的模仿与继承首先最突出的是宋人对于杜甫的学习与继承。

王安石的《舟夜即事》中“水明鱼中饵,沙暖鹭忘眠”一定程度上是对杜甫《绝句》中“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模仿。

黄庭坚追摹的典范是杜甫晚期作品,所学重点是杜诗的“句律精深”,主要在于杜甫“晚节诗律”与“夔州句法”的“不烦绳削而自合”的规范性,力求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陆游对杜甫的追摹是超乎于字句之外的境界,如他的“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度浮桥至台南》)与杜甫的《登高》有相似的境界,充溢着触景生情的豪气。

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大诗人都曾极力赞扬杜甫,学习杜甫。

从这一角度而言,杜甫的地位在唐代还未能确立,而如今能获得如此坚实的文学地位,与宋人对其的表彰与继承是密不可分的。

其次,宋人对于白居易、李白的学习与继承也是不容忽视的。

宋初文坛盛行的是唱和诗,白居易的元和体成为了时流学习的榜样,以王禹偁为代表的白体诗人,推许白居易浅白晓畅的诗风。

陆游的《自咏》中提到:“闭门谁共处,枕藉乐天诗”,自言受白居易的影响就较大,形成了晓畅、精炼、自然的语言特色。

欧阳修重在模仿李白的语言,他创作的《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模仿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长短句夹杂,诗风更趋自由。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唐诗和宋诗的区别《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一、从诗歌的总体风貌看, 唐诗和宋诗气象迥异唐诗的气象来源于诗经、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精神, 形成于“潮平两岸失, 风正数帆悬”的盛唐时代环境, 体现了唐代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光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 故唐诗的气象可用“雄壮浑厚”来概括。

最能体现唐诗气象的是李白和杜甫, 他们共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 抱负满怀, 纵情欢乐, 傲岸不驯, 大气磅礴, 冲破一切规范和约束, 美妙奇异, 酣畅淋漓之至。

杜甫忧国忧民, 感时伤世, 深沉博大, 沉郁顿挫, 恪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基本原则。

李白雄壮, 杜甫浑厚,李白和杜甫共同代表了“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的唐诗气象。

由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势, 宋诗始终笼罩着沉郁悲凉之气; 同时也因为政治上重文轻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 宋诗作者每每感到难以超越唐诗的焦虑, 刻意求工求新, 尤其是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注重诗文的法度, 在创作上体现为诗文的“终始”、“关键”和“开合”, 体现为句法的严谨和押韵的严密。

同为悲春伤秋之作,唐人杜甫,与宋人晏殊就表现了不同的气象出来《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中秋月》晏殊一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同样是写“悲”, 宋诗是“悲凉”, 而唐诗则是“悲壮”。

二、从表达方式来看, 唐诗主抒情, 宋诗则重在揭示蕴涵在诗歌形象之中的理趣唐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所追求的是人生的辉煌,漫游名山大川的豪迈,行走江湖,执剑仗义的豪爽。

唐诗和宋诗比较

唐诗和宋诗比较
唐诗和宋诗虽可说是道同殊归,但是毕竟风格迥异。然而细查《滁州西涧》与《淮中晚泊犊头》二诗,前者固然颇具唐诗之神韵,后者却也堪称宋诗之“另类”(这“另类”二字用在这里,似乎用于比较的两首诗并不典型,其实不然。我们要做的,是较高水平层次上的比较。凡夫俗子,村野匹夫的诗最多了,却是做不得数的。),都纯以情景胜。
其三,就字词而言,韦应物字字锤炼而字字自然。苏舜钦自然则自然,锤炼则未必。苏诗倒是颇具劲力,但终失于祥和,以《诗品》论,不过中品而已。
当然,苏舜钦诗野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前面所说的种种优点仍然历历在目。其豪气就远非韦应物所及,于此,则不是论诗的重点。
苏诗终究在意境,手法上落了下风,这也注定了苏更加适合于做一政客,而非文人。苏诗的缺点也就是一般宋诗的缺点:句虽新奇,而意不深远,乍观有效而久诵乏味。说是“异类”,苏诗仍然脱不了时代的樊篱。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
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不同的时代形成了不同的人,更创造了不同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激情飞扬的是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落雪泥”平淡瘦劲的是宋。不同的气象,映出不同的时代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瀑布本身的形象,为人们展示了瀑布的具体情形,从中透露出对庐山瀑布的喜爱之情。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

唐诗与宋诗

唐诗与宋诗

唐诗与宋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衍生注释:“横看”就是从横着的方向看,正面看。

“岭”是顶部有路可通行的山。

“峰”比岭更尖,更高。

“不识”即不认识、看不清。

“缘”是因为的意思。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进而通过这一景象阐述哲理。

情感上,有一种追求真理、追求真相的探索渴望。

表现手法非常精妙,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视觉角度描写庐山,写出了庐山不同角度看到不同景象,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是一种议论式的说理,将看山引发的哲理表达出来,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作者介绍: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但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在北宋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极为耀眼。

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特色;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运用片段:例子一:在课堂上,老师向同学们解释看待事物要全面的道理时说:“同学们呀,这就像苏轼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身处事情之中可能无法全面看清它,我们得跳出来全方位审视才行呢。

”例子二:我的朋友准备投资一个项目,但是周围人各执一词,他有些迷茫。

我就对他说:“嗨,你现在就如同看庐山的游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的看法不同都是正常的,但你可不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要全面考虑。

”例子三:在一次旅游分享会上,一位游客分享自己游玩一座名山的感受。

他说:“那座山啊,远看近看,各个角度看都不一样,当时就想到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我回家仔细回忆旅程的时候突然觉得,我可能也没有真正明白那座山的美,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些东西也许只有离开了走远了才能看清全貌。

唐诗与宋诗的不同

唐诗与宋诗的不同

唐诗与宋诗的不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黄文丽 405000911099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样式,不同的时代相同的文学样式亦有不同的特点。

一般而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比较大的文学样式。

在宋代,虽然词的发展达到了鼎盛,但在一个诗的国度里,宋诗的发展也并未停滞不前,而是继承和发展了唐诗,它并非唐诗的遗留产物,更确切地说是唐诗高度发展下的必然结果。

但是,二者在很多方面也存在巨大的不同。

在唐诗的继承上,宋诗另辟蹊径,走出了自己的心路子。

唐宋诗之争的问题,实际上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文学史上一直存在着方面是学唐与宗宋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在古典诗歌创作当中是向唐人学习还是向宋人学习。

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在古代,特别是宋代就开始了,一直到清代,一直到近代。

这在当时学诗的人当中,是有着很现实的实际意义的。

另一方面,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说唐以后的古典诗歌宋诗是不是也有存在的必要、也有它存在的价值。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来看,李白、杜甫、苏东坡、黄庭坚,前两位诗人是唐诗的代表,后两位诗人是宋诗的代表。

实际上,宋诗是唐诗之后中国古典诗歌的另外的一种典范,所以宋以后学习诗歌创作的人,不是入于唐,就是出于宋,没有其它的。

唐诗与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种典范,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一种互补的形式存在的。

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唐诗与宋诗的不同之处。

现当代学者论唐诗与宋诗,最有名的当属缪越和钱钟书两人的精彩论段: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华茂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读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读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譬如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明葩。

譬如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幽寻,情境冷峭。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高考关于古典诗歌鉴赏的命题,往往是唐诗和宋诗交错命题。

请看:卷全国I卷全国卷新课标·宁夏卷2004年唐诗宋词2005年唐诗唐诗2006年宋诗宋词2007年宋词唐诗宋诗2008年宋诗宋诗宋诗2009年宋诗唐诗宋词掌握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对我们理解诗意有很大帮助。

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典型作品,我们就会发现,题材相同而它们的侧重点则不同。

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1.同写庐山: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2.同写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3.同写春色: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压抑茁壮成长。

4.同写冬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人们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同写农家: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事情似乎走到绝境,令人一筹莫展;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出现机,就会有新的希望。

6.同样以水为喻: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诗歌的差异在于:“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唐诗丰腴多彩,宋诗瘦劲平淡”。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

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宋朝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宋诗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及派别,下面就分别以各阶段的诗人及诗作为例,进一步阐释“以平淡为美”这一整体性风格追求。

北宋初年,以王禹偁、林逋为代表的“白体”诗人的诗作。

王禹偁在文学主张上不满五代浮靡文风,积极倡导革弊复古,所作诗文内容较为充实,风格平易淡雅,对后来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唐诗和宋诗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环境背景,这意味着两者无论在题材,语言特色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一)题材和表现内容上一方面,唐诗虽然也有很多反映政治社会现实的诗,但由于宋朝政治比较腐败,人民生活不安定,在那样的背景下,宋诗在反映统治者的内部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民生疾苦等方面等忧国忧民的内容上表现的更为全面,广泛。

并且由于南宋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机,其写出的诗呈现爱国花,涌现出了陆游,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的就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

另一方面,唐诗更多的继承的是“诗言志”的传统,很多诗是为了抒发自己对的理想抱负的执著追求,或表达自己某方面的思想感情。

但宋诗更多的是些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日常自然现象或生活场景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艺术特色和风格上首先,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这也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如在唐诗中,经常通过竹子这一意象来表现一种不像恶势力屈服的气节。

通过杨柳来表示依依不舍的情怀,通过杜鹃来表现游子的思乡情怀。

所以唐诗往往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

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

它的语言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练,而是深析透辟。

例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并没有把庐山的具体面目描绘出来,而是侧重表现由山引发的哲理性思考。

再如他“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虽然也有意象,但与唐诗的激情预警不同的是它是激情与李,让理从事出,理从景出,是为了表现人应该忘记痛苦和烦恼和道理。

唐诗是诗人之诗,所写的诗语言多通俗自然,而宋朝由于文人执政,且很多人喜欢读书,博学之才倍出,所以宋诗是学者之诗,他们好用典,经常可以唐诗重“兴象”,宋诗重“意理”;唐诗尚“意境”,宋诗重“理趣”;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诗歌发展本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经由重情到重理。

唐诗、宋诗正是最璀璨的两颗明星。

他们风格特异、各有千秋,千百年来激回响。

唐宋诗风格的特色,正如《诗词散论·宋诗》中所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下面就是我对唐宋诗风格及其差异的二三浅见。

(一)唐诗主情韵,宋诗主理趣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

同样是游庐山,李白重情韵,苏轼重理趣, 格调韵味完全不同。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样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情辞华美,兼具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深刻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由此可见,宋代诗人多喜说理、善议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

宋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使宋诗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而唐诗则善于言情,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极富浪漫色彩。

唐不论山水诗、送别诗、怀古诗、爱情诗都情韵丰华,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二)唐诗蕴藉含蓄,宋诗深析透辟同样是说理,唐宋诗也有很大区别。

唐诗中也有富于理趣的诗,像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虽然只是叙事写景,但新雨松林、山风秋月、鸣琴一曲,均可悟道。

最后以不答作答,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寓理于景,意馀于词,这是唐诗言理的特色。

而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唐诗宋词”一语,是唐诗与宋词的并称,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题材内容的差异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2、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3、风格的差异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

“以文为诗”。

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

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

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著深刻的时代根源。

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

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

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

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

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份。

所谓某人好议论。

唐诗宋诗理趣

唐诗宋诗理趣

唐诗宋诗理趣
唐诗和宋诗在理趣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唐诗以意兴取胜,而宋诗以理趣取胜。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而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唐诗表现上韵流言外,风格上多比兴,作法上婉而微,而宋诗表现上意尽其中,风格上多赋,作法上径以直。

在理趣方面,宋诗更胜一筹。

宋人从万物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包括一些生活的哲理。

例如苏轼的诗就始终理趣盎然,例如《琴诗》中“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通过琴声的来源提出了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感应与交流的问题。

唐诗和宋诗在理趣方面各有千秋,但宋诗在理趣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

1/ 1。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2.吕正惠:以最简单的说法来讲,唐诗是「主情」的,宋诗是「主智」的。也有人说,唐诗是「青年人的诗」,而宋诗则是「中、老年人的诗」。又有人说,读唐诗好比「喝酒」,其味是强烈的;读宋诗则如「喝茶」,要细品而后才觉甘甜。这些讲法基本上都涉及了唐、宋诗感情形态的差异,扩大来讲,也就是唐、宋文化(特别是士大夫文化)的差异
唐诗与抒情,以情韵胜: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风格浓郁而浪漫
2.句法整炼:语言流丽,多用比兴,神韵独绝
3.重风格和神韵:不只是章句等形式
1.重哲理,以理趣见长:受古文运动与理学盛行影响,善于说理,重议论、理趣、哲理化,以才学为诗
2.讲诗法:尤以江西诗派为甚。精于对偶,用韵严谨,据事敷陈,常有兴寄不深,语绝意尽之感
3.以文为诗:自欧阳修采韩愈以文为诗之作法,宋诗自西昆旧习解放出来。以诗发议论或记事,故不免影响诗的情韵与意境
4.口语入诗:平淡俚俗,节制感情,有大量明白如话的诗歌
内涵
情辞丰腴:诗人往往由外物与主体心灵两相凑泊而兴发感动、寄情创作,重视直接抒发和描绘,情感深浓,意境博大。
以才学为诗: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并且比较喜欢用典实,显现其人文情怀与生命自省,显得婉曲精深,有清新超拔之格调
形式
语言流丽:唐诗语言流畅优美
散文化:宋诗以文、以口语入诗,无论在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均具有散文化的倾向。
评价
1.缪钺‧论宋诗:「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风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积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这段话对宋诗风格巧于取譬,形容精妙生动。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汇总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汇总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诗歌发展本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经由重情到重理。

唐诗、宋诗正是最璀璨的两颗明星。

他们风格特异、各有千秋,千百年来激回响。

唐宋诗风格的特色,正如《诗词散论·宋诗》中所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下面就是我对唐宋诗风格及其差异的二三浅见。

(一)唐诗主情韵,宋诗主理趣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

同样是游庐山,李白重情韵,苏轼重理趣, 格调韵味完全不同。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样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情辞华美,兼具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深刻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由此可见,宋代诗人多喜说理、善议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

宋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使宋诗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而唐诗则善于言情,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极富浪漫色彩。

唐不论山水诗、送别诗、怀古诗、爱情诗都情韵丰华,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二)唐诗蕴藉含蓄,宋诗深析透辟同样是说理,唐宋诗也有很大区别。

唐诗中也有富于理趣的诗,像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虽然只是叙事写景,但新雨松林、山风秋月、鸣琴一曲,均可悟道。

最后以不答作答,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寓理于景,意馀于词,这是唐诗言理的特色。

而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doc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doc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doc唐诗和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唐诗盛行于唐朝时期,而宋诗则出现在宋朝时期。

虽然两者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但它们在诗歌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1. 诗歌形式唐诗以律诗、绝句、长短句为主要形式,其中以律诗最为典型。

唐诗的律诗多为五言、七言,诗句要求平仄对仗、字数规定等十分严格。

绝句是以四句为一篇,长短、平仄无固定要求的诗体。

唐诗中也有许多诗人颇具特色的诗体形式,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宋诗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绝句、律诗、近体诗、词等。

宋诗时期兴起的近体诗,即《诗经》中的风格恢复,并吸收了新的元素,例如古文化、道教思想等。

近体诗的格律比唐诗松散,反映了当时文学上与生活上的变化。

同时,宋诗中也有很多幽默和俚俗的故事,体现了宋代文学中的低俗特色。

2. 诗歌内容唐诗以咏物、抒情、社会生活、与自然亲密接触等为主要主题,表现出强烈的审美情感和生命真理。

唐诗中的典型代表如杜甫的《兵车行》、李白的《将进酒》等。

宋诗则主要关注人情世故、社会人性、官场生活等话题,内容更加现实主义。

同时,宋代文人重视个性化表达,反对传统的抽象哲学,注重表现现实主义的风格。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3. 诗歌风格唐诗的风格以豪放和奔放为主要特征,以自然为背景,以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表现出唐人豪放、开放的思想和个性。

唐诗的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启示性和审美效果,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巅峰时期。

宋诗则更加婉约和流丽,注重情感抒发和文化内涵,更加注重语言的细腻性和音韵的和谐性。

宋诗中的典型代表如欧阳修的《生查子》、辛弃疾的《青玉案》等。

总之,唐诗和宋诗在诗歌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各自有其特点,彰显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貌和文化内涵。

虽然它们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时期,但其创作风格和文化背景都各有不同,也为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蓬勃的动力和启示。

唐诗与宋诗的区别

唐诗与宋诗的区别

宋诗唐诗唐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据了最光彩的一页。

宋诗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宋诗和唐诗相比,也有创作风格的不同。

(1)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的方式出之,以情韵取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

(2)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方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

(3)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

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概括简单概括了两者的特点: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

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

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

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

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

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

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

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

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性(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

而且,清代学宋者并不排斥唐诗,往往还由宋窥唐,故用力较易,又不致造成粗犷肤廓之弊。

因此,宗宋往往比宗唐获得的成就要大。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绪论中分析了二者一脉相承性:事实上,从中唐开始,唐诗就有向日后的宋诗演变的趋势。

而宋诗的许多特征,都可在杜甫、韩愈的诗中找到滥觞。

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35538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35538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35538
唐诗和宋诗可以被看作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它们在抑扬顿挫、富于对比、富于哲
理的字句中尽情地呈现着诗人对浪漫主义思想、生命意义以及人世百态的独特体悟。

由于
它们出自不同时代,其特点也有所不同,下面就来简要比较唐诗和宋诗的特点。

首先是体裁上的区别。

唐诗主要表现在叙事与议论的乐府诗,其特点是叙述宽阔,雄
辩豪放。

宋诗则重视内容的细节描写,用词简洁、言简意赅,结构直白。

其次是独特的思想内涵。

唐诗以和谐的气氛深化对封建,宗教以及帝都的探寻,多以
哲思作结;而宋诗则体现了以颓废皇权为特点的文人反思和感慨畅想,糅合了儒道与佛学,形成一种自由思想及文化艺术体系。

最后是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唐诗标榜铺张的表达,句式复杂,用词辞藻华丽,平仄、
阔窄的对比形成奇特的变化;宋诗普及性强,语言简练,强调含蓄、富于隐喻,表达凝炼
而意境隽永。

总之,唐诗和宋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枝独秀,在它们风骨豪杰的字句里,表现出了
古代文人深刻的生活体验、精神探索以及对智慧世界的明澈理解。

唐宋诗之别

唐宋诗之别

唐宋诗之别一、感性认识〔一〕情与景李白《洞庭湖》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黄庭坚《题郑防画夹》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二〕大与小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三〕写景与说理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风格创作的诗。

“宋诗〞,就其风格而言,是指由欧阳修倡导的,以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注重议论,具有散文化倾向的诗歌体式。

宋诗是在唐诗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

唐诗与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两种风格相异的典范。

宋诗是在唐诗的根底上变革、创新形成的,与唐诗相比具有鲜明的区别。

本文探讨的两者间的区别,主要针对其风格而非时代而言。

当然,唐诗与宋诗都博大精深,风格种类非常丰富,在此是从整体风貌上说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从总体风格和各自擅长上看,唐诗注重“情〞,宋诗侧重“理〞。

唐诗重情韵,宋诗重思理;唐诗以感性为主,宋诗以理性为主;唐诗讲究情趣,宋诗讲究理趣;唐诗重形象,宋诗重思维;唐诗主要写景抒情,宋诗一般叙事说理。

“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

——钱锺书《谈艺录》唐诗以写景抒情为主,即便是要叙事说理,也是将其寓情于景之中,因此唐诗读起来给人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

而宋诗以叙事说理为主,即便要写景抒情,也是寓理于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

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

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

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

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

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

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不同的时代形成了不同的人,更创造了不同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激情飞扬的是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落雪泥”平淡瘦劲的是宋。不同的气象,映出不同的时代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瀑布本身的形象,为人们展示了瀑布的具体情形,从中透露出对庐山瀑布的喜爱之情。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
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滁州西涧 淮中晚泊犊头韦应物*唐 苏舜钦*宋独怜幽草涧边生, 春阴垂野草青青,上有黄鹂深树鸣。 时有幽花一树荫。
春潮带雨晚来急, 晚泊孤舟古祠下,野渡无人舟自横。 满川风雨看潮生。(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歌更加是独领风骚。其中又尤以唐诗为甚,其字词境象,已臻于化境。宋诗无疑是继唐诗之后的一座丰碑。宋诗虽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是唐诗确实已经达到了天人相半之境地,出招不循定例,在有意无意之间,又如香象渡河,羚羊挂角,有神韵可味,无迹象可循。宋诗宋人无此心境,亦无此多新境(文房四宝频频入诗可见),而多处于有意之间,欲以人巧夺天工,难免落了下风。(二
唐诗和宋诗虽可说是道同殊归,但是毕竟风格迥异。然而细查《滁州西涧》与《淮中晚泊犊头》二诗,前者固然颇具唐诗之神韵,后者却也堪称宋诗之“另类”(这“另类”二字用在这里,似乎用于比较的两首诗并不典型,其实不然。我们要做的,是较高水平层次上的比较。凡夫俗子,村野匹夫的诗最多了,却是做不得数的。),都纯以情景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其三,就字词而言,韦应物字字锤炼而字字自然。苏舜钦自然则自然,锤炼则未必。苏诗倒是颇具劲力,但终失于祥和,以《诗品》论,不过中品而已。
当然,苏舜钦诗野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前面所说的种种优点仍然历历在目。其豪气就远非韦应物所及,于此,则不是论诗的重点。
苏诗终究在意境,手法上落了下风,这也注定了苏更加适合于做一政客,而非文人。苏诗的缺点也就是一般宋诗的缺点:句虽新奇,而意不深远,乍观有效而久诵乏味。说是“异类”,苏诗仍然脱不了时代的樊篱。
方才说了《淮中晚泊犊头》是宋诗中的另类,到底是怎么个另类法呢?宋诗既异于唐,褒扬者可以说她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贬低者可以说它枯淡生涩,不及前人。这些都只是一家之言,且不必理会。但平心而论,宋后八百年,诗之成就未有超出于宋者,此乃一不争事实。宋诗取唐人不齿入诗之物如笔墨纸砚之类入诗,长于说理而短于抒情,只能说是剑走偏锋。纯粹之宋诗如陈师道之“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然而宋诗中亦不乏纯言风情而以情韵胜者,《淮》即其中之一,其余如苏轼之“梨花淡白柳深青”之类,在此就不一一赘叙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唐诗“主情”与宋诗“说理”间绝然的差别,唐宋诗本一脉相承。在诗歌中发议论始自唐代杜甫、韩愈;而好的宋诗,更是将理趣以生动形象的意象作情趣表达。宋人的可贵,正在于有因有革,这才创造出双峰对峙的局面。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
谈 诗免不了要谈作者,苏舜钦与梅尧臣并称“苏梅”,与欧阳修一起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中流砥柱,一扫五代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苏舜钦诗本极尽豪迈,却又能做清新小调,用评稼轩语“才人伎俩,不可估量”来评价,虽有些过,却也不遑多让。
“春阴垂野草青青”,一片碧海横波,苍翠欲滴,此乃一大景。“时有幽花一树荫”,真个暗香浮动,我见犹怜。此乃一小景。睹大景而有踏青之意,赏“幽花”而生呵护之心,此乃人之常情。诗人把两者放在一起,看似略有矛盾,实乃机关算尽。只因无论何种文艺方式,其中由对比产生的美感,总是令人回味无穷的。
《滁州西涧》之三四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
舟自横”两句尽显诗人功底,令一首小小的七绝于曲曲折折重中陡生新意,颇见高远。由一草一鸟转至无主野舟,写景由远及近,转换之间有如天马行空。这倒也不足为奇,华妙之处却在于这两句所令人联想起来的一幅画面:茫茫一水,习习春风,弥弥夜幕,绵绵春雨――――一叶孤舟,然后就浑然忘了还有所谓的文字存在,令人顿生“一叶扁舟轻帆卷”的冲动。风雨侵袭之下,小舟便若无主浮萍,但却任凭风吹浪打,而我自巍然不动,成为了整个意境,整个画面的中心――颇俱禅宗“以静制动”的说法。乍一看来,此二句给人一种萧索之感,但当我们把握到诗人此刻的心境,把握到全诗由上而下顺承下来的情感,却全无身世浮沉,山河破碎的哀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出世之感油然而生。(当然,景无二样却心无二同,正所谓“心远地自偏”,境由心生。)或曰:“天下之诗,莫出二句:“一曰意句,一曰境句。””于此,意境尚可分否?(三)
韦应物是唐玄宗时一诗坛才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名重一时。早年为人极尽豪爽,至后来心性大变,趋于平和。《滁州西涧》一诗充分展示出诗人的这种变化。就“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二句,传达了诗人转向内敛,渐欲看淡世情的心境,工于锻意而辞皆凝练自然,情致闲淡秀雅,意象清寂幽远。无怪乎朱老夫子评之为“无一字造作,气象尽真。”而与韦之“附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相比较,只能令人疑为两人所作。与“独”句意境相类的韦诗,还有“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之类,皆凝铸陶谢(陶渊明谢灵运)而从王维,但仍明明白白的透露出一种个体的情绪色彩。再者,此二句于一静(幽花)一动(鸣)之间,给人一种感官上强烈的对比,颇有些不让摩诘公专美于前的味道。
又至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二句,此中又别有天地。苏舜钦是范仲淹改革集团的一员干将,诗人于文学于治国,都是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但改革虽然合于时政,却不为顽固势力所喜。在保守派占尽上风的当时,
失败是改革唯一的结局,贬谪是改革者唯一的归宿。诗人或是贬至外地,晚泊犊头,本为眼前夜景所感,无奈压抑不了那颗忧国忧民之心的躁动,虽当朝权贵的鼠目寸光,对改革的处处掣肘时不胜唏嘘,盼望有一天群小去尽,改革得行于天下―――“满川风雨看潮生”七字的底蕴,皆出于此。借眼前之壮景,激发自己被消磨殆尽的壮志雄心,诗人真个好男儿。四)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
之前的话:比较唐诗和宋诗,应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本人学识有限,虽然勉力为之,终不甚得要领,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选用了两首诗,分别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和宋代诗人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做一管中窥豹。如果任意选取两首诗来比较,显然是意义不大的。在这里,我选取了两首情景相似,各自地位差不多的两首诗来讨些说法。如果有贫嘴的地方,请见谅。草成此文,搏君子齿冷。
汉唐盛世已去,我华夏何时才能再说一句“虽远必诛”?宋朝数百年基业,只是一直内忧外患。其气不再,其势已渺,其文如何?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