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物的结合及相互作用
基于临床视角中西药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研究论文

基于临床视角的中西药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中西药配伍禁忌及其相互作用,以减少药物毒副作用。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整理中西药配伍相关知识,总结结论。
结果中西药联用在当前的临床治疗中十分普遍,如果配伍不当,非但不会起到预期治疗效果,还会产生毒副作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引起药源性疾病。
结论积极研究中西药配伍禁忌及其相互作用对保证用药安全、避免药源性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临床视角;中西药配伍禁忌;作用研究随着中成药和西药联用在治病、防病、保健、抗衰老等方面的成功应用,二者在临床治疗中的联合应用越来越多。
由于中成药化学构成复杂,有效成分多,如果与西药配伍不当,很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二者的理化特性,进而影响到药物的吸收、治疗和排泄,甚至增加药物毒性,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当前,中西药配伍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二者的配伍禁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中西药配伍的禁忌及相互作用。
1 常见中西药配伍禁忌1.1 含金属离子的中药珍珠母、牡蛎、龙骨、石膏、明矾、滑石、代赭石等矿物、贝壳类中药,忌与大环内脂类与四环素类药物联合使用,以免降低甚至消除药效。
1.2 鞣质丰富的中药石榴皮、五倍子、地榆等鞣质丰富的中药,与林可霉素、四环素族配伍时会产生鞣酸盐沉淀物,使药物失效。
鞣质本身对肝脏具有一定的毒性,当其与四环素、红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肝毒性药物配伍时,会对肝脏造成更多损害。
1.3 碱性较强的中药瓦楞子、龙骨、海螵蛸、牡蛎及乌倍散、大黄苏打片等药物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伍用时,会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吸收增加,导致血药浓度增高,毒副作用也相应增强,若长期使用,则需严格注意调整剂量。
以上碱性较强的中药、中成药还忌与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呋喃妥因、四环素类药物配伍使用,因为碱性环境会影响此类药物的吸收,从而削弱其作用。
1.4 抗菌作用较强的中药蒲公英、黄芩、鱼腥草、金银花、连翘、黄连等抗菌作用明显的中药,忌与菌类制剂如酵母片、乳酶生、促霉菌素片、整肠生等伍用,因为这些中药能抑制菌类制剂的活性。
浅谈中西药合用禁忌及相互作用

处方 , 造成 了有效成 分的不确定 性, 同时造 成临床 治疗 的多靶点性 。 及 药酒 等 乙醇制剂 同服 ,会使 上述 西药 在体 内代谢 增 强,半衰 期 1 . 1 . 3 中药 质量不稳 定性 季节 、地域 、采 摘部位 不同对 中 服, 因 乙醇与水合氯 醛能生 成具有毒 性的醇合 氯醛 , 使毒性 加剧 ,
药 的质量 有着 重要 影 响。如长 白山的野 山参 ,东北 各省 与朝鲜 、 严 重者可 导致死亡 。 日本的 园参 ,不但含 人参 总皂苷 的量 不 同,而 且不 同皂苷 单体 的
不 同。 中药 此特点可 作为调整 给药剂量 的依据 。 1 . 1 . 4 中药的双 向调 节作用 同一种 中药可产生相 反的药 理 牛 黄及 牛黄制 剂与 水合 氯醛 、乌拉 坦 、吗啡 、苯 巴比妥合 用 含量 也不 一样 ;不 同产地 及不 同加工 方法 ,其人 参提 取物 的量 也 会对 中枢产 生抑制 。
它 根据 药物 的性 能组合成 为方 剂 ,其特 色和 优 势在 于整体 观 合用 ,煅龙 骨、煅 牡蛎 、硼砂 等碱 性 中药与 胃蛋 白酶合 剂 、乙酰
与辨 证论治 。 因此 , 中药最本质 的特点是 在 中医 学理论指 导下应用 , 水 杨酸 等酸 性西 药合用 都会起 中和 反应 ,使 药效 降低甚 至失 去药
制现 象 。此外 , 由于 大多 数 中药来源 于动 植物 ,可 能仍保 留着 某 心 衰等 不 良反应 。乙醇 能增加 肝脏 药酶 的活 性 ,故 与含 乙醇 的酒 些 作物 调节 的特性 和基础 ,故即便 是单 味药物 ,也 常能发 挥双 向 大黄 、酒 当归及药 酒等 乙醇 制剂 同服 ,会使 上述西 药在 体 内代谢 的 调节效 应 。如人参 、刺 五加 、五味 子既 可改善 中枢 神经 系统 的 增 强 ,半衰 期缩短 :疗 效降低 ,毒 副作 用增加 。此 类 中药亦 不宜 兴 奋过程 ,也 可加 强其抑 制过 程 ,从 而促 进其 平衡 ,同 时它们 对 与水合氯 醛同服 , 因 乙醇 与水合氯 醛能生成 具有毒性 的醇合 氯醛 ,
中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

中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中西药联用在临床上产生的作用包括:协同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排泄、拮抗作用、降低毒副作用、增加毒副作用五类。
一、协同作用中西药的协同作用是临床所追求的。
事实上,许多中西药联用后均能使疗效提高,有时是很显著的,呈现协同作用。
如:1.甘草和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用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并可抑制氢化考的松在体内的灭活,使其在血中浓度升高。
2.黄连、黄柏与四环素、痢特灵、磺胺脒治疗痢疾,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常使疗效提高。
3.枳实与庆大霉素合用治疗胆道感染可提高其抗菌效果,因枳实能松弛胆道括约肌,有利于庆大霉素进入作用部位。
4.猪苓、泽泻和双氢克尿塞、速尿在利尿方面有协同作用。
5.银花能加强青霉素对耐药性金葡球菌的抑制作用。
6.蒲公英与TMP合用,可使疗效增强,对扁桃腺炎、气管炎效佳。
7.丙谷胺与甘草、白芍、冰片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协同作用,已制成复方胃谷胺。
8.甘草与链霉素、碳酸钙治疗胃窦炎能增强疗效,已制成复方甘链片。
9.麻黄与青霉素在治疗细菌性肺炎时有协同作用。
10.复方丹参注射液加氯霉素可加强其治疗百日咳的痉咳的疗效。
11.丹参注射液加强的松治疗结节性多动脉炎有协同作用。
12.1%高锰酸钾加木芙蓉叶洗液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可增强其疗效。
等等。
二、影响药物吸收和排泄中西药联用可以通过影响吸收和排泄这一重要环节,使药物在体内停留得时间改变,这样会出现两种结果。
一种是对身体有利,可增强药物的治疗效用;另一种是对身体不利往往是降低药物的治疗效价,甚至使药物失效,应禁止联用。
如:1.黄芩、砂仁、木香、陈皮对肠管明显抑制,延长地高辛、维生素B12 、灰黄霉素等在小肠上部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吸收,提高疗效。
2.茵陈有较强的利胆作用,能增强灰黄霉素的溶解度,使其在胃肠道吸收增强。
3.硼砂碱化尿液,增强青霉素、磺胺类的排泌,使血浓度下降,但与四环素族、红霉素合用则使吸收增加,血浓度上升疗效增加。
中西药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中西药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发表时间:2012-07-24T16:16:34.4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3期供稿作者:韩明丽穆庆华[导读] 中西药合用是目前临床应用中极为常见的治疗手段,尤其是中医医院更为普遍。
韩明丽穆庆华(山东省莒县医药公司 276500 )【中图分类号】R9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3-0283-02 【摘要】目的中西药合用是目前临床应用中极为常见的治疗手段,尤其是中医医院更为普遍。
怎样正确评价中西药合用这一现象,有利于临床治疗的提高。
本文针对中西药合用的优势和中西药合用的弊端两方面进行阐述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发挥中西药合用的优势作用,更好的为患者进行服务。
【关键词】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优势协同作用中西药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对某些疾病临床治疗的效果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
通常来说,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是目前临床的研究方向之一。
中西药合理的使用,能够超出各自的功效,对某些病症能够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不正确的使用会导致药效的降低,严重时会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中西药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笔者就此谈谈自身看法。
1 中西药合用的优势1.1中西药合用以增加疗效经过多年临床研究证实,当对休克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提高患者血压时,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
如果此时加入参附注射液或者生脉注射液时,可使患者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如果事先采用参附注射液或者生脉注射液的方式,可以适当减少升压药的用量,以达到稳定血压的目的。
所以,中药制剂同西药升压药的配合使用,能够起到升压的目的,同时降低了升压药的用量,减少了对西药的依赖程度。
有关资料记载,其利胆或者茵陈浸膏的有效成分可促进灰黄霉素有效吸收;枳实可将胆道庆大霉素的浓度大幅提高。
以上例证都是通过中西药配合使用,促进药物吸收,增强治疗效果,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2具有协同作用甘草同氢化考的松配合使用过程中,由于甘草内含有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抑制氢化可的松在人体内的代谢作用,提高氢化可的松在人体血液中的浓度含量,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中西药的联合应用第三节:中西药的联合应用一、中西药联用的特点(一)中西药联用协同增效许多中西药联用后,均能使疗效提高,有时很显著地呈现协同作用。
如黄连、黄柏与四环素、呋喃唑酮(痢特灵)、磺胺甲基异恶唑治疗痢疾、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常使疗效成倍提高。
金银花能加强青霉素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
丙谷胺与甘草、白芍、冰片一起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协同作用,并已制成复方丙谷胺(胃丙胺)。
甘草与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因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并可抑制氢化可的松在体内的代谢灭活,使其在血液中浓度升高。
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与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量合剂等同用,可提高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丹参注射液与间羟胺(阿拉明)、多巴胺等升压药同用,不但能加强升压作用,还能减少对升压药的依赖性。
用生脉散、丹参注射液与莨菪碱合用,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既可适度提高心率,又能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缺血缺氧的状况,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二)中西药联用降低毒副作用①甘草与呋喃唑酮合用治疗肾盂肾炎,既可防止其胃肠道反应,又可保留呋喃唑酮的杀菌作用。
②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疗效,但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是流涎。
应用石麦汤(生石膏、炒麦芽)30~60剂为1疗程,流涎消失率为82. 7%。
总有效率达93. 6%。
③碳酸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近年被广泛应用,但因其胃肠道反应也限制了其适用范围。
如同时用白及、姜半夏、茯苓等复方中药,就可减轻胃肠道反应。
(三)中西药联用减少剂量珍菊降压片①有较好的降压及改善症状的作用。
若以常用量每次1片,每日3次计,盐酸可乐定比单用剂量减少60%。
②地西泮有嗜睡等不良反应,若与苓桂术甘汤合用,地西泮用量只需常规用量的1/3,嗜睡等不良反应也因为并用中药而消除。
二、中西药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一)中西药联用在药动学上的相互作用中西药联用时影响药物的吸收,主要是影响药物的透过生物膜吸收和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
浅谈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一)

浅谈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一)【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中西药合用的趋势,阐述了中西药的合理、不合理用药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关键词】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当前,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中西药物并用,在诊疗上日益广泛应用。
根据统计,应用汤剂为主并用西药的患者,占服用汤剂患者的13.63%;用中成药为主并用西药的患者,占服用中成药患者的24.70%;用西药为主并用中成药的患者占用西药患者的86.74%,可见中西药并用的几率是相当高的。
中西药并用是中西医结合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西医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1〕。
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和药理实验证明,中西药合理并用或组方制剂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反应、扩大适应证范围、缩短疗程、标本兼顾、减少用药量、节省药材以及有利于剂型的研制、改进的特点;并能发挥单独使用中药或西药所没有的治疗作用,显示了合理并用药物的优越性。
相反,不合理的中西药并用,可使药效降低或消失,毒副反应增加或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至死亡。
例如地高辛和中成药六神丸并用后出现频发性室性早搏。
据报道,五种药物合用副作用为18%,六种以上的药物合用副作用可达80%〔1〕。
因此,研究中西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合理并用中药药物,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并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对保障病人的用药安全无疑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合理配伍1.1相互协调,增强疗效如香连丸与广谱抗菌效剂TMP联用后,可使其抗菌活性增强。
1.2相互制约,降低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如从中药甘草中提取的甘草酸与链霉素合用,能降低及消除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
中药在治疗化疗毒副反应方面,具有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改善临床症状,明显减少化疗的毒副反应的作用。
1.3减少用量,缩短疗程中西药配伍使用后,由于药效提高,一般药量可相应减少。
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应用中药清热解毒合并病毒唑,可使病程缩短,明显减轻临床症状。
2不合理配伍2.1生成新的化合物疗效及增强不良反应2.1.1含有朱砂(主要含氧化汞)成分的中药如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人丹、保赤散、苏合香丸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西药(如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钾、碘化钠等)联用,因朱砂中的汞离子可与溴、碘生成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物,从而严重地刺激肠壁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中西药的合用及配伍禁忌

中西药的合用及配伍禁忌中西药联用在临床应用上越来越普遍,合用可使临床疗效增强,但如果配伍不当,则会降低疗效,产生不良反应,本文就部分中西药的合用及配伍禁忌予以简述。
【关键词】中药;西药; 合用;配伍; 疗效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西药联用在临床应用上越来越普遍,中西药合用可使临床疗效增强,但如果配伍不当,轻者降低疗效,重者导致医源性疾病,了解和掌握中西药的相互作用,做到合理配伍,对于每位临床工作的医师,药师,护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就部分中西药的合用及配伍禁忌予以简述,以供临床用药时参考。
1、含重金属离子中药及中成药龙骨、牡蛎、虎骨、石膏、滑石、赤石脂、赫石、白矾等中药中含有大量的铁、钙、镁、钾等金属离子,与四环素类、异烟肼或含黄酮和黄酮醇类的西药(如卢丁等)合用,易产生络和物,影响药物的性质和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含重金属离子的中药与东莨菪碱、阿托品等合用易产生沉淀或变色,影响西药的疗效。
含汞成分的中药和中成药,如朱砂、磁珠丸、朱砂安神丸、安宫牛黄丸等,不易与具还原性的西药碘化钾、溴化物、硫酸亚铁、亚硝酸钾等药物配伍,否则会产生有毒性的汞盐化合物。
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不宜与含硫酸盐、硝酸盐的药物同服,否则会生成剧毒物质三氧化二砷[1] 。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与钙离子结合,如若联用,会增加氨基糖苷类药的神经毒性[2]。
2、含苷类成分的中药及中成药杏仁、桃仁、桔梗、远志、白芥子、三七等含苷类成分的中药,不宜与西药胃蛋白酶、多酶片、淀粉酶等酶制剂合用,可发生酶水解,从而失去治疗作用;遇金属盐类(铅盐、钡盐、铜盐等)可产生沉淀而影响吸收。
杏仁、桃仁、银杏等含氰苷成分的中药,其所含氰苷在胃酸作用下经酶水解生成具有镇咳作用的氢氰酸,与镇静药、止咳药、麻醉药合用,易加强此类药对呼吸中枢的抑制,甚至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
罗布麻、蟾蜍等含强心苷类成分的中药,同洋地黄等强心苷类西药合用,能加重强心药的心脏中毒症状,可引起心跳停搏。
中西药物合用的药动学相互作用及机制

中西药物合用的药动学相互作用及机制韩伯杨【摘要】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中西药物合用的机会越来越多,相互作用的概率越来越高,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时会改变合用药动学(体内过程),即能够使合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发生变化,进而改变其血药浓度、组织分布、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有时甚至发生毒性反应.凡疗效增强、不良反应减少、毒性降低的合用,临床加以利用,反之则应避免.以期提高中西药物合用的有效性、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16【总页数】3页(P2996-2998)【关键词】中西药物;药动学;相互作用;疗效;不良反应【作者】韩伯杨【作者单位】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药剂科,山东兖州272100;山东大学药学院,济南25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2中西药物合用的药动学相互作用是指中药或西药改变合用西药或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从而改变其血药浓度、疗效或产生毒性反应。
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入和疾病谱的变化,中西医结合疗法和中西药联用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中药成分复杂,与西药合用往往会产生相互作用,首先导致药动学变化,表现为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毒性改变。
因此,探讨中西药物合用的药动学相互作用,对中西药物合用后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评价,有利于对促进中西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临床安全用药。
1 吸收过程的相互作用及机制药物吸收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与下述两因素关系密切:①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如溶解度、溶解速率、吸附、配合等;②机体的生理生化因素,如消化液的pH值、胃肠动力学性质、肠道菌群等。
上述因素在药物的作用下发生改变,促使中药或西药吸收的改变。
1.1 配合物和沉淀物的生成减少吸收1.1.1 配合物的生成含金属元素(含钙者有石决明、石膏、龙骨、阳起石、牛黄解毒丸、明目上清丸[1]、牡蛎、海藻、牛黄解毒片[2]、瓦楞子、安宫牛黄丸[3]、龙齿、寒水石、珍珠、牛黄上清丸、龙牡壮骨冲剂等,含镁者有滑石粉、代赭石[4]、明目地黄丸等,含铁者有自然铜、磁石、降矾丸等,含铝者有明矾等)的中药口服后在胃酸的介质中生成金属离子可以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5]、与四环素类[2,6-8]分子结构中的酰氨基及多个酚羟基、与喹诺酮类[2]结构中的羰基、与异烟肼[2,8]分子结构中的肼类官能团、与左旋多巴[2]分子结构中的游离酚羟基结合生成难溶性配合物,减少吸收。
谈中西药在临床联合应用中的特点及相互作用

I G ,O t e 2 1 ,V 1 6 N . MH N c b r 0 0 0 1 o1 o . 9
谈 中西 药在 临床联 合应 用 中的特 点及 相互 作 用
黄爱娟 区林 华 苏和
【 摘要 】 总结 中西药联合应用 的特点 ,对 中西药联合应用 的药物相互作 用进行详细分析 。 【 关键 词 】 中西 药联用 ;特 点 ;相互作 用
排泄 率与 单用丹参 注射 液组 相 比减 少 了 3 .%, 34 清除率下 降了 2 . A C 5 %, U 显著增加 了 3 . 9 91 %。机
2 8 42
国际 医药卫生导报 2 1 0 0年 第 l 6卷 第 1 9期
I MHGN,Oco e 2 1 ,V 11 N .9 tb r 0 0 o.6 o 1
灰黄 霉素 、林 可霉素 、新 霉素 、氯霉素和 氨苄青
内服骨 碎补煎剂可 以减轻或消 除链 霉素对第 8 对 内酯类药物 的肝毒性 ,甚 至可 引起听觉 障碍 ;可 脑神经 ( 前庭神经 ) 的毒性作 用。健脾益 肾药 ( 如 使 利福 平 和 阿司 匹林 的排泄 减 少 ,加 重对 肾脏 黄芪 、白术 )与化疗药 物合 用 ,可降低化疗 药的 的不 良反应 。丹参注射液成分 复杂 ,各成分 之间
作 的深入 发展 ,临床上 ,中西药物联合并用 的机 22 增加 排泄 碱 性药 物 由于与酸 性药 物发 生 . 率越 来越 高 。经 常可见 一些病 人将 中西药 同服 , 相互 作用 ,可 大大 加 快排 泄 速度 ,导致 药 效 降
多则 十几 味 中药 ,再加上西 药 ,而不考虑 中西药 低 ,甚至失去治 疗作用 。碱性 中药如煅牡蛎 、煅 的配伍 禁 忌及 不 良后 果 。探 讨 中西 药 物联 用 中 龙骨 、红灵散 、女 金丹 、痧气散 、乌贝散等与 尿 液酸化药物诺氟 沙星 、呋喃妥 因 、吲哚美辛 、头 西 药物 化 学有 效 成 分 、性质 几 个方 面 浅 析 中西 孢类 抗 生素 等 联用 时 ,酸性 解离 增 多 ,排 泄 加 药 相互 作 用所 产 生 的配伍 变 化 及不 能 联合 应 用 快 ,使 作 用时 间和 作用 强度 降低 。 的 中药 和 西药 介 绍 如下 ,以便 在 临床 应用 过 程 23 减 少排泄 .
中西药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含的 鞣 质 , 与这 些 抗 生 素结 合 , 生 沉 淀 , 低生 物利 用 度 。 黄 也不 可 产 降 太 宜与 阿托 品 、 利舍 平 、 胃舒 平 、 硫酸 亚铁投 洋地 黄类 、 维生 素类 、 制 剂合 酶 用, 因产 生鞣 酸 盐沉 淀 而降 低疗 效 。 】 及其 制剂 含甘 草酸 , 多元 环 【 甘草 4 与 碱性 较 强 的 生 物碱 如 奎 宁 、 黄 碱 、 合 平 等配 伍 , 麻 利 因产 生 沉 淀 降 低疗
3 讨论
肺结核 患者 进行 的肺 部 手术极 易 因为排痰 的不及 时而导 致支 气管 等 并 发症 的 发生 , 对于患 者的康 复是 十分不利 的 。 这 而本项研 究 的数据表 明 , 对肺 结核 患者进行 手术之 后排痰 的护理 干预是 十分必 要的 , 它不 仅有 助于 降 低患者 并 发症 发生 的可能性 , 更加 有助于 患者 的早 日康 复 , 具有 十分 重
‘ 求医问药 半月刊 S e Me i l n ek dc A dAs T e dc e 0 2年第 l 卷 第 5 a k h Me i n 2 1 i 0 期
致不 良相互作用, 对安全 用药 及提高 医疗质量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从中
西药物协同作用、 降低疗 效和 药 效学 方 面 的 配伍 禁 忌 三方 面进 行 了分 析。 1 中西 药 合用 的优 势 11 中西 药合 用以增加 疗 效 .
4 2 中药甘 草 、 茸及 其 中成药 ( 如复方 甘草 片 、 . 鹿 例 复方 甘草 合剂 、 参 茸 片 等 ) 可 以与 西 药 中的 降糖 药 ( 不 例如 甲苯 磺 丁脲 、 降糖 灵 、 降 糖 优 等 ) 用 , 因 为 : 草 和鹿 茸 可起 到 糖 皮质 激索 样 作用 , 合 原 甘 如果 和 降糖 类 药物 配伍 , 将会 增加 体 内血 糖 , 得降血 糖 类药物 的药效 大大 降低 ; 使 而强 心甙 和甘 草配 伍 , 降 低血 钾导 致 强心 甙中毒 ; 杏 仁与 安定 、 醉 剂等 可 苦 麻 配伍 , 因苦 杏 仁苷 分 解 得到 的 氢氰 酸 , 肝 肾等 器官 造 成损 害 。 会 对
浅谈中西药联用及配伍禁忌

浅谈中西药联用及配伍禁忌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深入发展,中西药联用的情况日趋普遍,且已成为我国临床治疗的重要和普遍的手段。
中西药联合若用之得当则可产生协同作用甚至相加作用,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减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反之如不了解各药物成分的性质,配伍不当,可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性[1]。
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不合理的中西药配伍使用,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笔者就中西药联用的研究方法及临床常见的中西药配伍禁忌分析如下。
1 中西药联用的研究方法1.1 药效学方法此类研究方法是通过对如血压、血糖、血沉等临床可测数值的测定;或者通过对如头痛、咳嗽、溃疡愈合、抗菌活性等患者可感觉或临床可观察到的症状或现象的改变来评价配伍用药的结果。
1.2 药效学和药动学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既有药动学参数的采集,又有临床疗效的客观表现,使药物相互作用结果的判断更加趋于正确。
2 药物相互作用分类2.1 传统的药剂配伍分类①理化的配伍变化:主要指药物伍用后产生沉淀、吸附、螯合、缩合、水解等理化反应;②药理的配伍变化:不利的药理伍用其结果可产生拮抗作用而影响疗效,使病情延误。
如吗丁啉与654-2伍用可促进胃动力作用抵消;相加、协同作用增加毒副作用,如链霉素与庆大霉素伍用,抗菌作用增强,但耳毒性相加。
2.2 按药效学分类主要指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加、协同、拮抗。
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产生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临床用药追求中西药的协同作用,但拮抗作用的机会同样也很多,这不但降低药效,而且还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甚至诱发某些药源性疾病。
例如:含钙离子的中药石膏、牡蛎、珍珠母等,对神经有抑制作用。
与某些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西药,如洋地黄类强心苷、心可定、心痛定等合用时可引起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
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呈现水钠潴留和排钾效应,还可促进糖原异生,加速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使甘油、乳酸及各种成糖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
与水杨酸钠合用,能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的发病率;与强心苷类西药同服,可加重其毒性反应;与降糖药胰岛素、D860、优降糖等同服时,能产生相互拮抗,减弱降糖药的效应。
中西药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

16 0 3 50吉林 省梨树 县第一人 民医院
中西药联用的正面作用 中西药联用 以增加疗效 : 临床上抗休 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升高血压 , 效果 不 明 显时 , 加用生脉注射液或参 附注射液可使 血压逐渐平稳 。如果 预先使 用生 脉 注射 液或参 附注射液 , 即使减量或停用某 些升 压的西药 , 血压也能维持稳定 。可见中药 制剂与西药升压 药合用 可加 强升 压作 用 或减少对西药 升压 药 的依 赖 。据 文献 报 道, 茵陈浸膏或其利胆有效成分对 羟基苯 乙酮可促进 灰黄 霉素的吸收 ; 枳实可提 高 胆道庆大霉素 的浓 度。这都 是利 用一 种 药物促进另 一种 药物 的吸收 而达 到提 高 治疗效果 的 目的。 中西药联用 可起 到互补作用 : 山茛菪 碱能改善微循环 、 提高心率 , 如与生脉散 、 丹参等联用 可活 血化瘀 、 改善血 循 环 、 提 高心率 、 改善心 肌 的缺血缺 氧 , 起到 相辅 相成 的作用 。扶正 固本 的 中药 对人 体 免 疫功能 的调节 和提 高有一定 的作用 , 少 不 临床和实验证 明, 这类药物对化疗或放疗 所致 的肾上 腺皮质 和髓 质功 能抑制 有 一 定 的保护作 用 , 能减 轻放疗 、 并 化疗 后 引 起 的消 化 道反 应 。如 动物 实 验 中, 贞 女 子、 枣皮 、 补骨脂 、 玄参 等能保护注射环磷 酰胺后引起 的 白细胞下 降 。利用 中药 的 这种免疫调节作用 , 可提高西药的治疗效
中西 药联 用 的药 物 相互 作 用
孟秀丽 郑晓 东 炎、 泄泻时 , 同时给予服用维生 素 B 和 酶 . 制剂是非常不妥 的, 因为地榆 、 石榴 皮 、 五 倍子 、 虎杖 等 中药均 含有大 量 的鞣质 , 可 与维 生素 B 持久 结合 而排 出体 外 , . 使维 生素 B 失去应 有的作用 。牛黄解毒丸 中 . 含有石膏 , 四环素族 药物 分子结构 中含有 酰胺 基和多个 羟基 , 能与钙离子形成螯合 物降低其溶解度 , 响吸收。 中药洋金花 影 和西药 阿托品同时服用 , 洋金 花里含有阿 托品成 分 , 会超 过阿 托 品的安 全用 量 , 就 出现 中毒症状 。阿司匹林和鹿茸 、 甘草及 其复方制 剂同时服用 , 加消化性 溃疡发 增 生率 , 故两者不宜长 期合 用。 中西药相 互作用对药物分布 的影 响 : 中西药配伍 联用 可影 响药 物在体 内的分 布 , 而影 响疗效 ( 从 或增 强或减 弱 ) 或 产 , 生不 良反应 。例如理气中药枳实 , 能松弛 期 ; 中, 中剂量能抑制小 鼠肝药 酶而 其 大、 减 缓戊 巴 比妥的代谢 , 明显地延长小 鼠的 睡眠时间。西药痢特灵 、 优降宁 、 异烟肼 、 苯 乙肼 等对单胺 氧化酶有抑制作用 , 可使 去 甲肾上腺 素、 巴胺 、 多 5一羟色胺等单胺 类神经递质 不被破 坏 而在神 经末梢 中蓄 积 , 可 延 缓 巴 比妥 类 、 噻 嗪 类 及 口服 还 吩 降血糖 药的代 谢。 中药 麻黄 及含有 麻黄 的中成 药 ( 麻 杏石 甘 片 、 管炎 糖 浆 、 如 气 哮 喘冲剂 、 活络 丹 、 参再 造 丸 ) 大 人 或汤 剂( 如麻 黄汤 , 小 青龙汤等 ) 含的麻 大、 所 黄碱可使大 量贮存 于神 经末 梢 的单 胺类 神经递质 释放。因此 , 高血压病人应尽量 避免上述西药和 中药 的配伍联用 , 否则大 量单胺类递质 , 尤其是去甲肾上腺素 的大 量释放 , 可升 高血压 , 甚至 导致 高血 压危 象或脑 出血 。 破坏或 降低酶 的活性 : 含消化酶或酵 母酶 的中药 ( 如神 曲、 芽、 麦 豆蔻 等 ) 中 和 成药 ( 如保 和 丸、 翘解 毒 丸等 ) 宜与 银 不 酶类西药 ( 胃蛋 白酶 、 酶片 、 如 多 多酶 生、 淀粉酶 、 酶等)伍用 ,因后 者会破 坏 中 胰 药 中的酶 以及有益微生物 , 从而影响 中药 的药效 。反之 , 西药 的酶类药物 又不 宜与 含砷 、 、 钙 镁等金 属元素 的 中药 ( 如雄 黄、 石膏等 ) 和中成 药 ( 六 神 丸、 黄解 毒 如 牛 丸、 解毒 消炎 丸 等 ) 合用 ,因其 中金属 离 子可与酶结合 , 而使西药疗 效降低。 酸碱中和 : 具有 明显酸或碱偏性 的中 药和西药配伍应用 , 要考虑 到酸碱 中和反 应 会降低疗 效 。例如 酸 性 的 中药 ( 山 如 楂、 山茱 萸 、 梅 、 味 子 等 ) 中 成 药 乌 五 和 ( 如乌梅丸 、 山楂丸 、 味地黄丸 等 ) 与 六 若 碱 性西药 ( 如氨 茶碱 、 复方 氢 氧化 铝 、 碳 酸氢钠等 ) 同用 ; 碱性 中药 ( 或 如煅 龙骨 、 煅 牡蛎 、 硼砂 、 龙齿 等) 和中成药 ( 如痧 气 散、 行军散等 ) 与酸 性西 药 ( 阿斯 匹 若 如 林、 胃蛋 白酶 合 剂等 ) 合用 , 均会 由于 酸 碱 中和作用而降低药物的疗效 。 发 生 还 原 反 应 而 生 成 有 毒 物 质 : 药 中 殊 砂( 汞) 含殊砂 的 中成 药 ( 含 或 如朱砂 安神 丸 、 六神丸 、 七厘 散、 紫雪丹 、 苏合香 、 冠 心苏合 丸等 ) 不能 与具 有 还原 性 的西 药( 如溴 化 钾 、 化钠 、 化 钾 、 化 钠 、 溴 碘 碘 硫 酸亚铁 、 硝 酸盐 类药 物 等 ) 用 , 亚 合 因 二 者相互作 用可 发生还 原反应 而 生成有 毒 的溴化汞 、 碘化汞和硫化汞等有毒 的物 质, 引起较严 重 的汞中毒 , 如药 源性肠 例 炎 而见赤痢样大 便等 。
中西药物的结合及相互作用

中西药物的结合及相互作用[摘要]简述了中西医结合用药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中西药的各自特点和优势,探讨了中西医结合用药的理论根底和依据,综述了当前中西医结合用药的主要途径:中西药同时使用、将中药为西医所用———中药西化、用中医理论指导使用西药———西药中化,分析了这几种途径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即中西药物的配伍问题,并展望了中西医结合用药的未来,提出了今后中西医结合用药研究工作的开展方向。
从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综述了中西药物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为减少不良反响的发生、指导临床平安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西药;中西医结合用药;中西药相互作用;不良反响;研究;影响随着现代医学的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越来越广泛地被医家所应用,更多的患者选用中西药治疗。
临床上中西药物配伍应用的情况日趋普遍。
中西药合理应用确有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响的优势,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但影响疗效的提高,而且会产生不良反响。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我国长期并存的两大医学体系,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人医临床上中西医结合用药已日趋广泛,在兽医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在大动物和宠物疾病防治中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用药是中兽医学开展的必然趋势,是开展和提高我国现代兽医学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中兽医学走向世界的桥梁。
将中兽医知识和西兽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取二者之长,融合贯穿,探索中西医结合用药(中西药结合)的最正确途径并形成专门的理论,以此指导临床用药和兽药新制剂的研制和开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中西药结合使用的历史与现状19世纪中叶,西医、西药大规模传入我国,在出现中、西医两大派别的同时,也出现了中西医汇通派,以晚清中医名家张锡纯(1860~1933)为代表,他著有?论中西药原宜相助为理?一书,认为“西医用药在局部,其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
究其标本原宜兼顾,假设遇难治之症,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要本,其奏效必捷。
中西药物的相互作用

中西药物的相互作用
中西药物的相互作用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中草药与西药相互作用:许多中草药和西药都有相同的治疗作用,会互相影响。
例如,黄连和头孢类抗生素合用,可能会增加黄连中的生物碱含量,导致中毒;当中草药与西药合并使用时,一定要谨慎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西药相互作用:西药之间也会产生相互作用,大多数药物相互作用是不适宜的,如可能导致药效增强或削弱或引起不良反应。
3.中西医联合治疗:许多疾病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例如,中风患者常常需要中药调理身体,但抗凝治疗也非常重要,这种情况下,医生需要判断哪些中草药会与抗凝药产生不良相互作用。
总之,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应该高度重视,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合适的药物。
如果在用药期间出现任何明显不适,应该及时就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药物的结合及相互作用
[摘要]简述了中西医结合用药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中西药的各自特点和优势,探讨了中西医结合用药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综述了当前中西医结合用药的主要途径:中西药同时使用、将中药为西医所用———中药西化、用中医理论指导使用西药———西药中化,分析了这几种途径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即中西药物的配伍问题,并展望了中西医结合用药的未来,提出了今后中西医结合用药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
从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综述了中西药物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西药;中西医结合用药;中西药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研究;影响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越来越广泛地被医家所应用,更多的患者选用中西药治疗。
临床上中西药物配伍应用的情况日趋普遍。
中西药合理应用确有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优势,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但影响疗效的提高,而且会产生不良反应。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我国长期并存的两大医学体系,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人医临床上中西医结合用药已日趋广泛,在兽医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在大动物和宠物疾病防治中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用药是中兽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和提高我国现代兽医学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中兽医学走向世界的桥梁。
将中兽医知识和西兽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取二者之长,融合贯通,探索中西医结合用药(中西药结合)的最佳途径并形成专门的理论,以此指导临床用药和兽药新
制剂的研制和开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中西药结合使用的历史与现状
19世纪中叶,西医、西药大规模传入我国,在出现中、西医两大派别的同时,也出现了中西医汇通派,以晚清中医名家张锡纯(1860~1933)为代表,他著有《论中西药原宜相助为理》一书,认为“西医用药在局部,其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
究其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症,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要本,其奏效必捷。
”他还在其临证心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了用石膏和阿斯匹林制成石膏阿斯匹林汤,治疗温病周身热证,开创了中西药物联合运用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西药联合使用得到了重大发展。
目前,中西药物应用于同一患畜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大家畜上运用较多。
例如,治疗马乙型脑炎,在服用中药石膏知母汤的同时使用减少脑内压、镇静、解痉、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的西药;在治疗肺气肿时用桑白皮、瓜蒌、桔梗等药煎汤加氯化钠一并投服,均可提高疗效。
除了临床处方外,中西药复方制剂也得到广泛研究,如用大黄与小苏打配合组成大黄苏打片,用于调理肠胃,治疗消化不良等症;用金银花、板兰根、扑热息痛、扑尔敏等组方,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综观中西药联用现状,一方面,中西药联用增加了疗效,缩短了疗程,其临床运用机率越来越高,逐渐为兽医工作者所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受某些错误宣传的影响,片面夸大中西药联用的优势,造成了在兽医临床和兽药制剂研发中,不讲禁忌,盲目运用,造成浪费甚至引发药源性
疾病的现象屡有发生。
因此,研究中西药之间相互作用,不仅有深远的学术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西药在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中药与化学药物合用时,若配伍合理则可产生协同作用,表现为药效增强,若配伍不当,不仅出现拮抗作用,降低药效,甚至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据近年来报道,中成药与化学药品合用后导致不良反应的案例主要涉及20 余个中药品种和含生物碱、有机酸等 6 类成分的中药。
三、中西药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中西药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某个或多个环节上可能发生的变化都可能改变药效(增强或减弱),或产生毒副反应。
1. 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中西药联合用药会因胃肠道酸碱度变化,胃肠蠕动改变,胃排空时间改变,胃肠内螯合物、络合物、沉淀物形成而影响中西药在胃肠道的吸收过程和吸收速度,从而降低疗效、产生毒副作用。
2.中西药相互作用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一些中西药联合用药后,可使中、西药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发生改变, 有时会造成难以预料的不良反应。
如中药枳实与庆大霉素联合应用治疗胆道感染时,通过松弛胆总管括约肌,降低胆道内压力,可大大升高后者在胆道的浓度,产生毒副作用。
碱性的矿物类中药硼砂和含硼砂的中成药(红灵散和行军散)与氨基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联用,可使后
者脑组织内分布的药物浓度增加,从而增强了耳的毒性作用,易形成暂时性或永久性耳聋。
含有鞣质类化合物的中药(地榆、五倍子)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时,影响西药的代谢速度,增加其在肾脏的重吸收,导致血及肝脏内磺胺类药物浓度增加,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肝炎。
3.中西药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中药生甘草及含乙醇的中药制剂具有肝药酶诱导作用,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去甲丙咪嗪、阿密替林、多虑平等)苯巴比妥、降糖灵、优降糖等同用,使代谢产物增加,从而诱发或增强其不良反应。
同时含乙醇的中药不宜与水合氯醛同服,乙醇与水合氯醛能生成具有毒性的醇合氯醛,使毒性加剧,导致死亡。
4.中西药相互作用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一些酸碱性药物由于发生相互作用,可大大加快药物排泄速度,导致药效降低。
如红灵散、痧气散、马贝散、陈香白露片等与尿酸化剂诺氟沙星、呋喃妥因、消炎痛、先锋霉素等联合使用时,导致酸性解离增多,排泄加快,使作用时间、强度降低。
乌梅、山楂、山萸肉、五味子、蒲公英、参麦饮、五味消毒饮、川芎茶调散等含有有机酸的中药,与氨基糖甙类、磺胺类抗生素配伍使得抗生素乙酰化率增高,溶解度降低,可导致在肾小中析出,形成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尿闭等。
四.结语
随着医学事业的迅速发展,中西药联用的机率越来越高,但中西药联合使用不是中、西药简单的组合与叠加,而是中西药物及其理论的有
机融合,联用时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
形成中西医结合用药理论是实现中西药结合必须突破的瓶颈,医学工作者在此方面开展了许多科研和实践,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态势,其成果进一步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用药的发展,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中西医结合用药在兽医界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逐渐为广大兽医工作者所接受,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日益增多。
通过临床实践和科研生产相结合,摸索和总结中西药物配伍的规律、特点,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方法,以其正确指导科研生产和临床用药,推动兽医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西药物配伍应用后在疗效增强的同时,存在配伍后毒性增加,导致不良反应的情况。
临床用药时仅凭借中、西药物各自肯定的临床疗效,而不了解两者相互作用后的体内过程,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必然造成安全方面的隐患。
因此,对中西药联合应用的起源、现状及发展进行总结,并结合中医药理论对中西药合用的优势和特色进行分析;加强中西药合用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检测体系和分析系统,开展中西药合用及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临床药学检测;加强对临床医生进行中西药合用后安全性知识的普及,使中西药联合应用有据可依,不仅可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与西方医学的优势互补,对于弘扬我国传统医药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文仲.中草药与化学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6∶378~382.
2 赵博. 中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 国外医学中医药分册,2002,24(3) ∶131~135.
3 龚照永. 临床慎用甘草. 基础中医杂志,2001,15(2) ∶57.
4 黄秀英,余小芳.甘草及其制剂与西药联用的拮抗和毒副作用.福建中医药,1998,29(6) ∶21.
5 阎正华,郭惠琴,郭民生.甘草与西药配伍应用的利弊.陕西中医,1996,17(2) ∶83~85.
6 马志山.中西药合用浅议.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11(7) ∶46.
7 娄月芬,王晶. 浅谈中西药配伍禁忌. 中国药房, 2003,14 (12) ∶763~765.
8 郑婉玉,程心玲,林国华. 中西药联用的配伍禁忌. 海峡药学,、
9 文川. 中西药联用的配伍禁忌. 中国社区医师,2005,20(5) ∶220~221.
10 岳登明. 浅谈不宜联用的中西药.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5)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