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直接口服抗凝药与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直接口服抗凝药与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1年4月第7卷第3期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Vol.7, No.3, Apr 2021直接口服抗凝药与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王茹璇1, 2都丽萍1郑月宏3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730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050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730摘要:食物可以通过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进而影响患者口服药物的疗效。

虽然与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相比,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靶点单一且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较少。

但是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食物对药物的影响仍不可忽视。

本文通过综述DOACs,包括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艾多沙班和贝曲沙班及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与食物的相互作用,以期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师的重视。

关键词:直接口服抗凝药;药物-食物相互作用;Xa因子抑制剂;凝血酶抑制剂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9418/ki.issn2096-0646.2021.03.17Progress of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 and food interactionsWang Ruxuan1, 2 Du Liping1 Zheng Y uehong31 Department of Pharmacy,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eking Union Medical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730, China2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50, China3 Department of Vascular Surgery,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eking Union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730, ChinaAbstract: Food can influence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drugs and then affect the efficacy of oral drug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oral anticoagulant warfarin, the DOACs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 have a single target and fewer drug-food interaction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icacy of the drug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the drug-food interactions should not be ignore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interactions of DOACs, including factor Xa inhibitors rivaroxaban, apixaban, edoxaban, betrixaban, and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 dabigatran etexilate, with food,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clinicians and pharmacists.Key words: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 drug-food interaction; factor Xa inhibitor; thrombin inhibitor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药物制剂中药物与辅料的相互作用研究王文健左云

药物制剂中药物与辅料的相互作用研究王文健左云

药物制剂中药物与辅料的相互作用研究王文健左云发布时间:2023-06-21T23:58:01.233Z 来源:《药物与人》2023年6期作者:王文健左云[导读] 随着人们对药品质量的重视,有关药物制剂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 255400摘要:随着人们对药品质量的重视,有关药物制剂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药物与辅料相互作用的研究便是探索药物制剂制备的又一新途径,其对提升药品质量以及控制药物成分吸收效率有突出作用。

本文通过对药物制剂中药物与辅料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从药物与辅料在固体制剂与液体制剂的相互作用差异入手,探究药物制剂中药物与辅料相互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参考,以更好地促进我国药品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药物制剂;药物与辅料;药品质量1、研究药物与辅料的重要意义药品由药物活性成分和辅助材料组成,不同的辅料会与药物形成不同的相互作用,正确的辅料对最终药品质量至关重要。

药物与辅料的配适存在多对多的复杂关系,不能简单地一一对应。

从药物制剂形态角度来可将辅料分为液体、固体、半固体、雾剂、透皮这几个大类,每一类又可继续细化,例如固体中有滴丸、胶囊、颗粒等细分,整个药物制剂中的固体制剂辅料有接近七成的占比。

由于药物制剂中药物与不同辅料间的相互作用效果不同,有的相互作用可提高人体对药物的利用率,但有些会导致药物与辅料提前分解,增加安全隐患。

因此在制定药物制剂配方时,必须对辅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药物制剂所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参考药物与辅料的相互作用,从而配置出质量与成本并存的药品。

现如今,药物制剂通过对药物和辅料的合理配置,甚至可以将药物在人体发挥作用的时间精确到分钟,为临床医疗做出卓越贡献。

研究药物制剂中药物与辅料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可以为现代药品生产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医生合理应用药品,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减少药物制剂的不良反应。

研究药物制剂中药物和辅料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优化药品的质量,提高药物的利用效率,避免因不良因素导致药品效果削弱甚至失效[1]。

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中医和西医治疗脑梗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现状,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优势和挑战,并总结了近5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有着积极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前景,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并继续深入研究,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研究进展、治疗优势、挑战、前景、研究方向、总结、展望1. 引言1.1 疾病背景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由脑血管闭塞或破裂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

脑梗死患者常表现为突发性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瘫痪、失语、甚至死亡。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因素的影响,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目前,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疗效不稳定、副作用明显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备受关注。

中医治疗在脑梗死恢复期的应用已有悠久历史,如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等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疗效。

结合中西医的优势,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在当前医学发展的背景下,探讨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促进脑梗死患者的康复。

1.2 研究意义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给医疗系统和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中医治疗脑梗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在脑梗死康复期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免疫学研究与应用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免疫学研究与应用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免疫学研究与应用药物免疫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学科,近年来在中药行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药物免疫学的发展为传统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免疫学研究与应用,带领读者了解中药免疫学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药物免疫学的意义药物免疫学是药物研发和应用的重要领域,它探索了药物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对于中药行业而言,药物免疫学的意义不言而喻。

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物资源和疗效,然而其药效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科学性还存在争议。

药物免疫学的研究能够解析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为中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够优化中药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

二、中药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中药具有天然植物药物的特点,其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来发挥药效。

中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来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如增强免疫细胞活性、调节细胞因子水平等。

同时,中药也可能通过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来减轻免疫反应,如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自身免疫等。

这种中药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是中药免疫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中药免疫学的研究进展1. 中药对免疫细胞的影响中药研究表明,一些中药能够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

例如,黄芩中的黄芩素具有抗炎作用,并能够抑制巨噬细胞活性,调节免疫细胞因子的产生。

川芎中的川芎嗪则能够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并通过调节血小板和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来改善免疫功能。

2. 中药与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中药免疫学的研究还涉及到中药在免疫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以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例,一些中药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降低自身免疫反应。

例如,黄芩和白芍等中药可以通过减少免疫反应来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症状。

3. 中药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中药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也是中药免疫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免疫治疗是目前治疗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而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

药物制剂中药物与辅料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药物制剂中药物与辅料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药物制剂中药物与辅料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摘要:在药品制备中,药品和辅料之间的作用对药品的水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程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因此,在药物开发中研究药物与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该文从相关性研究方法出发,系统分析了各种制剂中药品和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现代药物制剂研发中的处方筛选与药物设计,提出了研究基本思路。

关键词:药物制剂;药物与辅料;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药物制剂是由活性药物成分和辅料组成,因此选择到正确的辅料能够有效的提高药物的质量。

药剂师在设计药物的时候,选择辅料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剂型的因素和辅料本身的性质,还要考虑药物与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现如今,有关的研究人员不仅考虑其内涵的新相互作用,还在考虑辅料剂与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且也在加大研究力度,最大化程度的减少其产生的副作用的程度上,还能提高其相互之间的溶解性。

一、制剂中的研究方法1.1热分析法热分析方法包括DSC方法,DTA方法和TG分析方法。

该方法不需要长时间的样品制备,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筛查许多辅料。

其中,DSC方法被普遍采用,是因为它能够通过特征性熔解峰的移动,来确定药物和赋形剂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不过,由于热分析方法往往使试样暴露于与实际产品要求相悖的高热条件下,并且因为这些有机化合物之间存在着相对相似的热解特性,所以在加热过程中会出现同样或类似的加热过程,从而使得试样的热分布峰重叠,因此无法区别它们。

最近的研究成果也证明,虽然FA方法能够重新处理所有通过DSC方法和TG方式所得到的原始数据,只是很难分类并利用它们来提取清晰的兼容性信号。

FA方法可以通过对可观测变量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和获取潜在变量,来降低对原始数据收集的多维性。

1.2光谱分析法傅里叶转换红外线光谱(FT-IR)法、拉曼光谱法等,当中以FT-IR法的使用更普遍。

运用对主要原料药和辅助品混合物的FT-IR研究,再根据知识图谱中特性吸引峰的消失、新峰的产生以及峰值强度的改变等,可确定原物质官能基的结构改变情况和新物质的形成状况,进而发现新物质的作用机理,同时还可监测到药品的脱盐、天然气水合物藏的产生等状况。

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药物设计研究

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药物设计研究

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药物设计研究药物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药物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的发展。

了解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药物设计和研究非常重要。

靶标是药物产生效应的主要目标。

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指药物通过特定的结构与靶标结合并引起生物效应的过程。

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以互相结合形成复合物的方式实现。

药物在与靶标结合过程中通常会发生认识结构的互相识别、形成氢键及离子键、分子的吸附、分子构象的变化等过程。

这些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

良好的药物设计和研究需要对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深入的了解。

了解药物与靶标结合的特点和相互作用模式对于合理设计合成药物分子,提高其生物活性和减少不良反应非常重要。

靶点的筛选是药物设计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选择合适的靶点进行研究,为药物开发提供定位的关键步骤。

通常可以通过基于生物学的筛选和结构生物学的筛选两种方式来确定靶点。

生物学筛选需要通过对生物体系进行一系列实验来确定是否是目标疾病的靶点。

而结构生物学筛选通过分析生物体系中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来决定靶点。

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不断推动着药物设计和研究的进展。

药物的研究和设计需要考虑到药物分子的分子力学、对分子的简化,药效的优化和药物毒性的评估等方面。

其中药效的优化是药物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分析药物分子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节,可以设计出一系列不同的化合物并进行生物活性筛选,取得更佳的药物效果,为更好地治疗疾病提供基础。

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需要通过多种科学的手段来加以研究。

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角度来深入探讨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对于药物设计和研究的推进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结语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作用的基础和核心。

药物设计和研究需要通过多种科学方式来加以研究,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能够发掘出更多新型优秀药物。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读者们对于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所了解。

中西药联用配伍禁忌探讨论文【创意版】

中西药联用配伍禁忌探讨论文【创意版】

中西药联用配伍禁忌探讨论文随着医学的开展,中西药搭配使用越来越普遍了,但是两者搭配也有一些禁忌的。

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篇1:?中西药配伍禁忌?摘要:中西药联用在临床日趋普遍,如假设配伍不当,那么易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引起疗效降低,增加毒副作用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响。

从药物配伍时发生的变化,谈谈对药动学,药效学的影响,目的在于提醒临床,注意中西药配伍的变化,防止不良反响的发生。

关键词:中西药配伍;相互作用;配伍禁忌大量的临床实践说明,中西药合理应用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治疗范围,缩短疗程等优点,但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如配伍不合理,会产生单一药没有的不良反响,合用后产生拮抗作用,甚至增加毒性。

因此深入探讨中西药的配伍变化,对临床中西药合用的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下从几个方面对中西药配伍产生的相互作用做一简析。

1 对药动学的影响1.1 对吸收的影响1.1.1 理化因素对吸收的影响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所以中西药合用产生的理化变化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是中西药相互作用对吸收影响的主要因素。

它包括中西药成份之间的络合、螯合、吸附等作用,根据中药的成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①络合、螯合作用对吸收的影响:主要含有钙离子、镁离子、铝离子铁离子、铋离子等阳性金属离子的中药及其制剂不宜与四环素类、异烟肼等配伍。

因此类药物构造中含有酰胺基和多个酚羟基,与含上述金属离子的中药合用后。

生成难溶性的络合物或螯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

含钙离子的中药:石膏、海螵蛸、石决明、虎骨、龙骨、龙齿、牡蛎、蛤壳、瓦楞子等;含铝离子的有明矾;含铁离子的有代赭石、自然铜、禹余粮;含铁、镁离子的有礞石;含镁、铝离子的有滑石;含铁、镁、铝的有磁石;含铁、铝、镁、钙的有赤石脂,钟乳石等。

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可与维生素B1、B6形成螯合物使两者的作用均受影响。

②形成难溶性盐影响吸收:含有雄黄、朱砂、鞣质成分的中药及其制剂遇局部西药易形成难溶性盐影响吸收。

华法林与胺碘酮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华法林与胺碘酮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2中国处方药 第16卷 第3期·综述·情况优于B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肌肉酸痛乏力、肺炎等症状没有明显差异(P>0.05)。

具体见表2。

表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 d后的症状情况组别咽痛(例)咳嗽(例)发热(例)肌肉酸痛乏力(例)头痛(例)肺炎(例)A组108102080B组20202526233χ2值 6.118.93 5.82 2.5813.69 3.14P 值<0.05<0.05<0.05>0.05<0.05>0.052.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 d后的效果实施治疗6 d后,A组患者的咽痛、咳嗽、发热、肌肉酸痛乏力、头痛、肺炎等症状情况优于B组患者(P<0.05)。

具体见表3。

表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 d后的症状情况组别咽痛(例)咳嗽(例)发热(例)肌肉酸痛乏力(例)头痛(例)肺炎(例)A组3501200B组1215122387χ2值 6.997.1714.677.369.107.83P 值<0.05<0.05<0.05<0.05<0.05<0.053 讨论流感是因为流行性病毒感染导致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的急性传染疾病,因为流行性病毒具有较强的变异性,传播的途径比较广泛,各年龄阶段的人群普遍容易感冒,发病后常常会导致区域性或大范围内的流行,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甲型流行性病毒是最容易发生抗原变异,其传染性也较乙型流感强,病毒的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在大范围内扩散[3]。

一般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食欲减退、腹痛腹胀、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者并发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甚至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近几年出现的各种高致病禽流感更是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已经给人类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

临床传统用药盐酸金刚烷胺为一种对称的三环状胺,可抑制病毒穿入宿主细胞,并影响病毒的脱壳,抑制其繁殖,可以发挥治疗和预防病毒感染作用,但其抗病毒谱较窄,主要针对甲型流感有一定作用,对其它型流感病毒无效,并因其局限性及治疗个体差异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及耐药性。

代谢性药物_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代谢性药物_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7-12-12 修回日期:2008-03-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25047);浙江省科技重点项目(2005C13026).作者简介:刘彦卿(1986-),女,药物分析学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曾 苏(1959-),男,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药物在生物体内转运与代谢研究;E -mail :zengsu @zju .edu .cn .http :∥www .journals .zju .edu .cn /med DOI :10.3785/j .issn .1008-9292.2009.02.017代谢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刘彦卿,洪燕君,曾 苏 综述(浙江大学药物分析与药物代谢研究室,浙江杭州310058)[摘 要] 许多药物的代谢途径可被联用药物抑制或诱导,有时会引起药物药理或毒理效应的显著变化。

代谢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高,临床效应显著。

制药工业和管理部门已经将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从临床试验阶段转移至新药开发的早期阶段。

代谢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分为体内外试验,合理的研究设计不仅对于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节约研究成本,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文中从研究背景、机理等方面介绍代谢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相关试验设计,期望对国内制药工业及科学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 药物相互作用;药用制剂/代谢;药物代谢;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抑制剂;诱导剂[中图分类号] R 96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292(2009)02-0215-10Recent advances in metabolism -based drug -drug interactionsLIU Yan-qing,HONG Yan-jun,ZENG Su (De p artment of P ha rmaceutical Ana lysis and Drug Metabolism ,College of Pharma ceutic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 a ngzhou 310058,China )[Abstract ] T he pharmacological or toxicological efficacy of dr ugs can be influenced significantly when their metabolic pathway is induced or inhibited by co -administrated drugs .Metabolism -based drug -drug inter actions (DDIs )have a high incidence and are important in clinical therapeutics.Studies on metabolism-based DDIs are now moved to the early stages of drug development,so that adequate assessment of its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can be facilitated.T hese studies comprise in vitr o and in vivo investigations and an appr opriate design of studies is important.In many cases,negative findings from early in vitr o and early clinical studies can eliminate the need for later clinical investigations.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backgr ound and mechanism of metabolism -based DDIs and focuses on the strategies of these studies .[Key wor ds ] Dr ug interactions;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metab;Drug metabolism;Drug-dr ug interactions;Inhibitors;Inducers[J Zhejiang U niv (Medical Sci),2009,38(2):215-224.]第38卷 第2期2009年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 Y (M EDICAL SCIENCES)Vol 38 No 22009 人类在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新药品种日益增多,用途错综复杂。

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王爱萍;徐今宁【摘要】目的介绍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从近年中药免疫调节成分、免疫调节机理、免疫毒理、免疫调节产品种类、中药免疫临床应用情况等方面阐述其进展情况.结果与结论诸多单味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已成功应用于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空间广阔.【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1(020)003【总页数】3页(P75-77)【关键词】中药免疫;免疫调节;免疫增强;免疫抑制【作者】王爱萍;徐今宁【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张家口,075000;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张家口,0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会产生多种疾病,而西药免疫学在疾病防治及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不容乐观。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环孢素A等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而且疗效确切,但也伴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肝肾损伤、继发性重症感染等[1]。

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机体整体平衡、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疗效。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2],人参、黄芪、灵芝、枸杞、板蓝根、金银花、女贞子、益母草、蒲黄、桃仁、黄柏、川芎、甘草、马兜铃、黄精等200多种具有扶正或祛邪功效的中药,均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而且对许多慢性、难治性疾病有良好治疗作用。

1 中药免疫的临床应用在不少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中,急性期或活动期辅以中药治疗,缓解期以中医辨证、中药治疗为主,往往能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而且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中西药有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冬虫夏草分离出的活性成分(FTY 720)与其他免疫抑制剂西罗莫司联合用于器官移植,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不仅能预防排斥反应的发生,也可逆转已经发生的排斥反应[3]。

有人以昆明山海棠代替西药免疫抑制剂用于胰岛组织移植,青蒿素用于治疗盘形红斑狼疮,五味子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均有显著疗效。

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的体外研究(修

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的体外研究(修

工业指南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的体外研究Ⅰ. 简介药物进入体内以后,一般经过两种途径进行消除:直接排泄或者代谢成为一种或几种活性的或非活性的代谢产物。

当药物主要通过代谢进行消除时,那么它的代谢途径会显著影响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使用方法。

如果药物仅由一种代谢途径进行消除,那么代谢速率的个体差异能导致血和组织中的药物和代谢物浓度的极大差异。

一些例子表明,差异呈现具有遗传多态性特征的双相分布(如CYP450 2D6,CYP450 2C19,N-乙酰转移酶)。

当遗传多态性影响一条重要的药物消除途径时,为了达到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的目的,有必要进行大剂量调整。

已有例子证明这种差异的存在会影响治疗的效果。

例如,某种药物主要有CYP450 2D6进行代谢,大约有7%的高加索人对这种药物没有代谢能力,但是这个比例在别的人种通常要低得多。

类似的报道也可见于其它的代谢途径,主要是CYP450 2C19,N-乙酰转移酶。

不仅如此,很多酶的代谢消除途径,包括绝大部分由CYP450代谢酶介导的,可以被联合用药中的其它药物抑制或诱导,结果,患者共服其它化合物会发生治疗情况的突然改变。

这种药物相互作用会引起血液和组织中药物和代谢物浓度减少或增加,或者引起有毒物质的积蓄(如一些抗组胺药与抗真菌药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变化能极大地改变一个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别是有效治疗浓度范围比较窄的药物。

如果了解药物代谢途径和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有时允许使用那种若血药浓度不能预测而会产生毒性浓度的药物。

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在新药研究的早期弄清楚药物到底是通过原形排泄的还是通过一种或者多种途径进行代谢消除的是非常重要的。

假如代谢消除是主要途径,那么需要了解其主要的代谢途径。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认识个体之间代谢差异的意义和一些药物-药物、药物-其它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这些资料也有助于决定一些代谢物的药理活性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药物相互作用分子机制及药物开发动向预测

药物相互作用分子机制及药物开发动向预测

药物相互作用分子机制及药物开发动向预测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当两种或更多药物同时使用时,其中一种药物能够影响另一种药物在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对于开发新药和设计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并预测药物开发的动向。

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1. 靶点相互作用机制:药物通过作用于特定的靶点来发挥药效。

当两种药物作用于同一靶点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竞争性结合,即两种药物争夺同一结合位点,导致其中一种药物的药效减弱或消失。

另一种情况是协同作用,即两种药物共同作用于同一靶点,增强药效。

此外,药物还可以通过改变靶点的表达或活性来影响另一种药物的作用。

2. 代谢酶相互作用机制: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酶的代谢转化,从而发挥药效。

当两种药物影响相同的代谢酶时,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一种药物可以抑制另一种药物的代谢酶活性,导致另一种药物的浓度增加,从而增强或延长其药效。

此外,一种药物也可以诱导代谢酶的表达,导致另一种药物的代谢加快,减弱药效。

3. 转运蛋白相互作用机制: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参与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

当两种药物竞争性地结合于相同的转运蛋白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一种药物可以抑制另一种药物的转运,导致其吸收或排泄减少,增加其药效。

此外,转运蛋白还可以参与药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之间的分布,从而影响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开发动向预测:1. 个体化药物治疗:随着个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个体基因型可以影响药物代谢和响应。

预测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设计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通过减少药物相互作用来提高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2. 多靶点药物设计:疾病往往由多个靶点的异常功能引起。

传统的药物设计主要关注单一靶点,但是这种单一靶点治疗的效果有限。

未来的药物开发趋势将朝着多靶点药物设计方向发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药物组合疗法:药物组合疗法是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药物来增强治疗效果的一种策略。

代谢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代谢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代谢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与用药安全刘彦卿,洪燕君,曾苏(浙江大学药物分析与药物代谢研究室,杭州 310058)人类在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新药品种日益增多,用途错综复杂。

患者接受治疗时,常常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难免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从机理上主要分理化相互作用、药动学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相互作用。

药动学相互作用可发生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阶段。

其中代谢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Metabolism-Based drug-druginteractions ,DDIs)发生率最高,约占药动学相互作用的40%。

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在同时或前后序贯用药时,在代谢环节产生作用的干扰,结果使疗效增强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或疗效减弱甚至治疗失败。

1 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背景由于代谢是大多数药动学的重要环节,因此,代谢性DDIs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从1995年到现在,关于代谢性DDIs 引起药理或毒理效应变化的临床案例报道增加了10倍以上。

过去在新药开发过程中,关于相互作用的研究通常被安排在临床试验阶段,致使很多问题不能及早发现和处理,对人类健康和开发商的经济都造成了重大损失。

例如,在1980~1998年的近20年里,由于陆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FDA 先后将其批准问世的13种新药从市场上撤出,其中有5种药物与CYP450介导的代谢性DDIs 相关,如表1所示。

近年来,制药工业和管理部门转变开发战略,在新药开发阶段即进行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表1 1980—1998年间由于发生严重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而从美国撤市的案例药物名称 批准上市年份至撤出市场年份性质 严重相互作用及撤出市场原因特非那丁1985—1998 CYP3A4底物 合用CYP3A4抑制剂能显著地抑制其代谢,引起母药血药浓度增高,使潜在的Q-T 间期延长、尖端扭转样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剧增。

中药注射剂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药注射剂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药注射剂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乔艳;秦梦楠;郭兴蕾;刘高峰【摘要】目前研究结果显示,有些中药注射剂,如丹参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可使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增强.相关作用机制包括药动学相互作用,如影响华法林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抑制或诱导华法林代谢相关的细胞色素P 450酶,以及药效学影响.有些中药注射剂与华法林联用有出血风险,但亦有临床研究显示治疗某些血栓栓塞性疾病时,可利用两者协同抗凝作用而对治疗产生有益的影响,但尚缺乏循证研究和评价.因此,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关注中药注射剂对华法林抗凝作用可能产生的影响,密切监测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或适当调整华法林剂量,或避免有相互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9(038)006【总页数】5页(P765-769)【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华法林;抗凝作用【作者】乔艳;秦梦楠;郭兴蕾;刘高峰【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86;山东省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青岛 266034;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2华法林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口服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管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的形成与发展[1]。

华法林治疗指数窄,个体差异大,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高出正常值范围时,患者有出血的风险,而低于正常值时,又有形成血栓的风险。

华法林是临床用药风险很高的药物,且其抗凝作用易受其他药物的影响,有文献报道,服用华法林的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易出现药源性凝血功能的异常变化,联用其他药物时应加强INR监测,从而安全有效抗凝[2]。

中西药联合应用在临床上很普遍,由此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附子理中丸联合用药研究进展

附子理中丸联合用药研究进展

附子理中丸联合用药研究进展【摘要】附子理中丸是一种常用中药复方,具有调和胃气、强壮脾胃、消食化积的功效。

本文围绕附子理中丸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联合应用研究、特定疾病中的联合用药研究以及临床效果评价展开探讨。

研究表明,附子理中丸在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能够增强疗效,提高治疗效果,对于某些慢性病症有着积极的作用。

未来,附子理中丸的联合用药研究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在临床应用中也有着潜在的作用。

本文对附子理中丸的联合用药研究进行了综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附子理中丸、联合用药、研究进展、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特定疾病、临床效果评价、展望、潜在作用、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药复方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附子理中丸联合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更加显著。

关于附子理中丸的联合用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开展对附子理中丸联合用药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有助于深入探讨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机制。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附子理中丸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推动附子理中丸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附子理中丸联合用药的目的主要包括:探讨附子理中丸与其他药物的搭配应用是否能够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研究附子理中丸在特定疾病中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方式和机制;评价附子理中丸联合应用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探索附子理中丸联合用药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通过对附子理中丸联合用药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机制,丰富临床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中医药传统药物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附子理中丸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呕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附子理中丸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深入,其联合用药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中药十八反机制研究进展

中药十八反机制研究进展

中药十八反机制研究进展赵晓英;葛卫红【摘要】本文从物质基础、相互作用、对P450酶系的影响、对重要器官的影响、药动学研究方面综述了中药"十八反"机制研究进展.【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年(卷),期】2007(028)008【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十八反;物质基础;相互作用;P450酶系;重要器官;药动学【作者】赵晓英;葛卫红【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1中药十八反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蜀本草》首先提出“相反者十八种”以后,各重要本草皆有引用,成为著名的配伍禁忌。

十八反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作为配伍禁忌的合理性, 可以说中药“十八反”是前人留下的一桩药物配伍问题的悬案,搞清十八反相反的作用机制,阐明其实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很有必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药“十八反”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其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

本文从十八反的物质基础、相互作用、对P450酶系的影响、对重要器官的影响、药动学研究方面所现有的成果来阐明目前中药“十八反”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物质基础研究中药对机体所产生的疗效和毒副作用的物质基础是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

中药化学成分复杂,从物质基础角度来说,药物配伍出现相反,有可能是有新的有毒物质产生或有毒物质含量增高起到了增毒效益,或者是活性成分药效抵消,或是配伍应用后虽然未见有上述变化产生,但改变了药物在体内的溶出速度等因素,从而引起药物的疗效下降或者丧失。

陈希琛[1]研究认为甘草与甘遂在煎煮过程中由于甘草中的甘草皂苷与甘遂中甾萜类物质形成分子复合物,增加了甘遂的毒性成分甾萜类物质的溶出率,使煎液的毒性成分增加,故不能配伍使用。

翁小刚等[2]用HPLC法测“半蒌贝蔹及攻乌”中乌头与其它诸药合煎前后次乌头碱的含量变化,得出除半夏外,其它诸药与乌头配伍均能使水煎剂中次乌头碱的含量增高,且与药材中的酸性成分(溶液pH值下降)有关;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等药材中含酸性成分,与乌头合煎可使水煎剂中次乌头碱含量增高,其原因为次乌头碱与酸性成分结合生成生物碱盐,促使生物碱从生药中溶出;次乌头碱与酸结合成生物碱盐后抗热破坏作用增强,使其在水煎剂中的含量增高。

中医刮痧与西医药物联合治疗感冒的效果比较

中医刮痧与西医药物联合治疗感冒的效果比较

中医刮痧与西医药物联合治疗感冒的效果比较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医刮痧与西医药物在联合治疗感冒过程中的效果。

通过理论分析、数据统计和实际案例研究,本文评估了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及其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中医刮痧在缓解感冒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西医药物则在快速控制病情进展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两者结合使用可以发挥互补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最后还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医刮痧;西医药物;联合治疗;感冒;效果比较一、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感冒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历过。

它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中医刮痧作为传统疗法之一,因其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而西医药物则以其针对性强、起效快等优势被广泛应用。

那么,将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结合起来,是否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呢?这就是本研究想要探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和调查问卷,收集了大量关于中医刮痧与西医药物联合治疗感冒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揭示两种方法在联合使用时的疗效差异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我们也希望通过对比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中医刮痧与西医药物治疗感冒的理论基础2.1 中医刮痧的原理与特点中医刮痧是一种传统的自然疗法,主要通过特制的刮痧板在皮肤表面进行反复刮动,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和气血为目的。

其基本原理在于利用刮痧板的摩擦作用,使皮肤局部产生充血、瘀血等现象,从而刺激身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刮痧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无毒副作用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

中医刮痧还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改善身体内部的平衡状态,从根本上解决疾病问题。

2.2 西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应用西医药物治疗感冒主要是通过服用解热镇痛药、抗生素(针对细菌感染)、抗病毒药(针对病毒感染)等药物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预防疾病发生
通过了解中药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预 防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粪便微生物移植
将健康人或动物的粪便样本移植到实验动物肠道中,研究中药对肠道 菌群的影响。
临床研究方法
临床试验
01
招募志愿者参与临床试验,随机分组,一部分接受中药治疗,
另一部分接受对照治疗,观察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病例报告
02
对个别患者进行详细报道,分析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干预效果。
横断面研究
03
收集特定群体(如慢性病患者)的肠道菌群样本,分析中药对
中药中的成分能够直接与 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影响 其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
间接作用
中药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 系统、神经系统等,间接 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和活 性。
联合作用
中药与肠道菌群之间可能 存在复杂的联合作用,相 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02
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 用
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03
缺乏临床研究
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动物模型上, 缺乏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临床 研究证据,亟待开展相关研究。
未来研究展望
加强机制研究
01
深入探讨中药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药物研发和疾病
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发展个性化治疗
02
基于个体肠道菌群的特点,开展中药个性化治疗的研究,提高
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
肠道菌群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01
02
03
代谢作用
肠道菌群能够代谢中药中 的一些成分,改变其药理 活性,从而影响中药的药 效。
吸收作用
肠道菌群能够促进中药的 吸收,提高其在体内的生 物利用度。

药品药理学与药效学研究进展

药品药理学与药效学研究进展

药品药理学与药效学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药品药理学与药效学作为药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就药品药理学与药效学的相关研究领域进行探讨与剖析。

一、药品药理学研究进展1. 药物发现与开发药品药理学的研究首要目标之一是药物的发现与开发。

过去,科学家们通常依靠传统的自然药物研究,通过筛选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的有效成分来开发药物。

然而,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如高通量筛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药物发现与开发进程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确。

2. 药物代谢与药动学研究在药品药理学的研究中,药物代谢与药动学非常重要。

药物代谢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而药动学研究则关注药物在体内的时间和剂量特征。

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机制,从而合理确定给药剂量和频率。

3. 药物靶点与受体研究药品药理学还涉及药物靶点与受体的研究。

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特定靶点或受体结合,改变其功能或信号传递路线,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对于药物靶点与受体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药物的特异性作用机制,为合理设计药物提供依据。

二、药效学研究进展1. 药物治疗效果评估药效学作为药品药理学的重要分支,着重于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

过去,药效学研究主要依赖于动物实验模型,对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然而,如今随着人类基因组的解析和疾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药效学逐渐发展为与个体化医学密切相关的领域。

2.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安全药效学研究还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药物安全性研究的目标是评估药物的毒理学特性,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3.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效学研究还涉及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所产生的相互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临床用药安全和有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药品药理学与药效学的研究进展在推动现代医学发展的同时,为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