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真题解析生理学第三单元血液循环.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血液循环
考情分析
第一节心脏的泉血功能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动周期是指心脏•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1)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表1-3—1)
表1-3-1心脏射血过程中心室容积、压力以及瓣膜的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
时相
心房等容收缩压力瓣
膜
心室动脉A\
心室容积的变化血流方向
无
;v
无变化
快速射血期Pa<Pv>Pa迅速减少心室别动脉
减慢射血期Pa<Pv<PA缓慢减少心室到动脉
等容收缩期Pa<Pv<PA无变化无
快速充盈期Pa>Pv<PA迅速增加心房到心室
减慢充盈期Ps>Pr<Pa缓慢增加心房到心室心房收缩期Pa>Pv<PA 开关继续增加心房到心室
5.在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上升最快的阶段是(2003, 2005)
A.快速射血期
B.等容收缩期
C.缓慢射血期
D.等容舒张期
E.快速充盈期
答案:B (2003, 2005)
必须压力短期达到超过,冲开主动脉瓣。
要的就是压力目的就是射血。
14.主动脉瓣关闭发生于(2004)
A.快速射血期开始时B,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C.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D.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E.减慢充盈期开始时
答案:C (2004)
7.在等容舒张期,心脏各瓣膜的功能状态是(2004)ZL
A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
B.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
C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关闭
D.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开放
E 二尖瓣关闭,三尖瓣开放
答案:C (2004)
8 当心脏处于全心舒张期时(2005)ZL
A心室达到最大充盈
B房室瓣关闭
C心室容积不变
D动脉瓣关闭
E心室内压略高于心房内压
答:D (2005)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一)每搏输出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正常人约70ml,简称为搏出量。
(二)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排出量,等于
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健康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下约为5L/min, (4.5・6.OL/min)。
(三)射血分数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正常人约55%.65%。
(四)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每分输出量,正常人约为3.0-3. 5L/ (min ・m2)。
(五)心脏做功量每搏功: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
6.心输出量是指(2001,2005)
A.每搏输出量
B.左、右心室输出的总血液量
C.每分钟左心室所泉出的血量
D.心房进入心室的血量
E.每分钟两心房进入心室的血量
答案:C (2001,2005)
15.心指数等于(2004,2005)
A.心率X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B,每搏输出景X体表面积C.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D.心输出量X体表面积
答案:A 心输出量是指(2000)ZL
A.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量
B.每分钟由左、右心室所射出的血量
C 每分钟由心房所射出的血量
D.心脏每搏动一次,由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量
E心脏停搏动一次,由左、右心室所射出的血量答案:A (2000)输出量要用时间来衡定。
三、心脏泉功能的调节
(一)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1.前负荷指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相当于心室的的负荷。
它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和静脉I口I 心血量成正比。
静脉I口I心血成愈多,心室舒张血期容多愈大,心肌纤维被拉长。
根据Frank-Starling机制,心肌纤维的初长度越长,心肌收缩的力量越强,因而搏出量愈多, 相反,静脉回心血量少,搏出量也减少。
2.后负荷对心室而言,大动脉压起着后负荷的作用。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动脉压增高,可导致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搏出量减少;反之,动脉压降低则有利于心室射血。
生理学2006-2-005.动脉血压升高可引起 A
A.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
B.心室快速射血期延长
C.心室减慢射血期延长
D.心室快速充盈期延长
E.心室减慢充盈期延长
11.引起左室后负荷增高的主要因素是
A.肺循环高压
B.体循环高压
C.|口|心血量增加
D.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E.红细胞压积增大
答案:B
解析:心室收缩期(ventricular systole)分为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
射血期(ejection phase)是指当心室继续收缩使室内压超过主动脉FR时,血•液循FR力梯度冲开半月瓣进入主动脉。
在心动周期中,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周期长度是相同的。
心动周期和心率成反比。
动脉血压升高后,左室舒张未期压力和动主脉压之间的压力差值增大,在收缩期为了达到及超过主动脉压,等容收缩期会延长,而射血期则会缩短。
(心脏不会为了需要延长射血期,而延长整个心动周期。
如心周期延长,则心率减慢。
在弊
麒
(二)心率对心脏泉功能的影响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增快时,可使心输出量增加。
但如果心率过快,超过180次/分时,由于心动周期明显缩短,特别是心舒张期缩短更为显著, 充盈量减少,使搏出量明显减少,所以输出量不但不增加,反而会减少。
反之,心率过慢, 如每分钟低于40次,既使搏出量有所增加,由于心率过低,心输出量也会减少。
200ms
・涌有力听的
・:・:・•€,
审1
内WT-f
第二节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征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动
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在于复极过程复杂,持续时间很长,动作电位的降支和升支不对称O 其形成机制如(图l-3-l)o
1 .静息电位是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钾静钠动,钾内钠外
2.去极化过程(o期)心室肌细胞受到刺激的作用,使膜的静息电位减小
到阀电位(・70mV)时,钠通道被激活,
膜对Na+的通透性急剧升高。
Na+顺浓度
梯度内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上升到约+
30mV,此过程称为去极化期。
由于钠通
道邀活迅速,失活也迅速,其开放持续时间很短,因此,将钠通道又称为“快通道”。
3.夏极化过程心室肌细胞夏极化过程分为4个时期。
1期(快速复极初期)心室肌细胞膜电位在去极化达顶峰后,即快速下降OmV左右,
至而形成复极化1期。
此期是由于钠通道关闭,Na+内流停止,而膜对K+通透性增强,Kt 顺浓度梯度外流而形成。
2期(平台期)此期膜电位OmV左右,且下降缓慢,动作电位图形比较平坦,称为平台期。
内向电流(Ca2+内流)与外向电流(K+外流)两者处于平衡状态,膜电位水平变化不大。
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对K+的通透性进一少增高,K+迅速外流,而钙通道己逐渐失活,恢复极化状态。
4期(静息期)通过Na+ —K+汆和Na+-Ca2+交换体的活动,使细胞排出Na+和Ca2+摄入K+,恢复静息时细胞内外的Na+、K+的分布;3Na+-Ca2+交换体Na+顺浓度梯度入。
Ca2+ 逆浓度梯度外排。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2003)ZL
A.0期除极迅速
B.1期复极化快
C.有缓慢的2期平台
D.有快速的3期复极化
E有4期自动除极
答案:C (2003)
(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窦房结细胞的动作也位具有以下特点:①最大复极电位与阀电位的绝对值小;②0期去极化的幅度小、时程长、去极化速率较慢;③没有明显的复极1期和2期;4、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
1.去极化过程0期去极L型Ca2+通道激活,Ca2+内流。
2.复极化过程3期复极L型Ca2+通道逐渐
失活,Ca2+内流相应减少,及Ik通道的开放,K+ 外流增加。
3.4期自动去极化机制①Ik:复极至-60mV
时,因失活逐渐关闭,导致K+外流衰减,是最重
要的离了基础;②ICa-t:在4期自动去极化到-
50mV时,,T型Ca2+通道激活,弓I起少量Ca2+内流
参与4期自动去极化后期形成;③L:窦房结细
胞最大复极电位只有・70mV, If不能充分激活,在
P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中作用不大(图1—3-2)0
第三节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类型和特点
(一)快反应电位心房肌、心室肌、心房传导组织和房室束一浦肯野系统纤维的动作电位都属于此类。
快反应电位的去极由Na+内流和Ca2+内流两部分组成,主要是Na+。
快反应电位的特
点:静息电位大,去极幅度大,速度快;兴奋扩布传导快。
(二)慢反应电位
卖房结和房室结的细胞表现为慢反应电位,其去极过程由*2+和旭+经慢通道内流造成。
慢反应电位的主要特点是:静息电位小,去极幅度小,速度慢,兴奋扩布传导慢。
心肌受到刺激是否产生兴奋,以快钠通道或慢通道是否处于可以开放的备用状态有关。
兴奋性的高低决定于下列因素:1、静息电位水平;2、阈电位水平;3、Na+通道的状态。
(18^19 题共用题干)(2002, 2005)
A.C1 -内流
B.Ca2+ 内流
C.Na +内流
D.K +内流
E.K +外流
18.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
期去极化是由于
答案:B (2002,2005)
19.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
期去极化是由于
答案:C (2002, 2005)
(20'、21题共用题干)(2003)
A.窦房结
B.心房肌
C.房室交界
D.浦肯野纤维
E.心室肌
20.心脏内传导速度最快的部位是
云心肌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答案:A (2003)
二、心肌的兴奋性、自动节律性和传导性
(一)兴奋性
1.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①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②阈电位的水平:③ 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了通道性状。
2.心室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图]・
3.3)
有效不应期:从心肌细胞0期去极化开始到夏极化3期膜内电位约55mV的期间内,不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膜再次去极化或局部去极化,这个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在复极化从-55mV—60mV的这段时间内,心肌细胞兴奋性开始恢复,对特别强大的刺激可产生局部去极化(局部兴奋),但仍不能产生扩布性兴奋,这段时间称为局部反应期。
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合称为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完毕,膜电位一60mV到一80mV的期间,用阈上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
此期心肌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
超常期:在夏极化完毕前,从膜内电位由约一80mV到一90mV这一时间内,膜电位的水平较接近阈电位,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较小,即兴奋性较高,因此将这段时期称为超常期。
ZL生理学;2006-1-039.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
B.动作电位1期的长短
C.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
D.动作电位3期的长短
E.阈电位水平的高低
答复:本题选C。
解析:曾有争议。
易错题。
在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相期间,2期和1期之间有一个小的切迹。
2期的膜电位水平略正于Omv,持续100-150ms,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比较长的主要原因。
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
B.阈电位水平高低
C.动作电位2期时程
D.钠泵功能
E.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答案:C
3.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在心室肌正常节律性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之前,受到人工刺激或异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可引起心室肌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亦称额外收缩或早搏)。
在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个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这是因为期前兴奋也有白己的右效不应期,当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肌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中,因此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必须等到再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才发生反应。
(二)自动节律性心脏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进行跳动,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心脏的自律性来源于心脏内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问,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约为每分钟100次)。
房室交界次之(约为符分钟50次),心室内传导组织最低(每分钟约20-40次)。
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其他特殊传导组织的日律性不能表现出来称为潜在起搏点。
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临床上称为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临床上称为异位起搏点引起的异位节律。
影响自律性的因素一有①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即•:②4期自动除极化的速度。
(三)传导性心肌细胞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导性。
当窦房结发生兴奋后,兴奋经心房肌传布到整个心房,同时,窦房结的兴奋也通过“优势传导通路”迅速传到房室交界。
度至交界是正常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的唯一通路,但其传导速度缓慢,占时较长,约需0.1秒,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的“延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使心房与心室的收缩不在同一时间进行,只有当心房兴奋收缩完毕后才引起心室兴奋收缩,这样心室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充盈血液,兴奋由房室交界经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迅速传到心室肌,引起整个心室兴奋。
这种传导方式对保持心室的同步收缩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包括:1细胞直径和缝隙连接的数量:及功能;2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③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四)收缩性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原理相似。
在受到刺激时都是先在膜上产生兴奋,然后再通过兴奋-收缩耦联,弓1起肌丝相互滑行,造成整个细胞的收缩。
其收缩特点是:
1.心肌的肌质网不发达,因此,心肌的收缩需要在心肌动作电位平台期进入细胞的钙离了触发肌质网内钙离了的释放。
2.心室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在收缩期内心肌不能再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和收缩,因而心肌细胞不产生强百收缩。
3.心脏收缩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当刺激强度达到阔值后,所有心肌细胞都参加收缩。
这是因为心肌细胞之间的闫盘区电阻很低,兴奋易于通过;另外心脏内还有特殊传导系统可加速兴奋的传导,因此,心室的所有心肌细胞都在近于同步的情况下进行收缩。
16.心肌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是(2001)
A.绝对不应期短
B.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C.相对不应期短
D.超常期特别长
E.低常期较长
答案:B (2001)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2003) ZL
A.心肌是同步式收缩
B.心肌细胞在功能上是合胞体
C 心肌呈“全或无”式收缩
D.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E 心肌收缩时对细胞外液Ca2+依赖性大
答案:D (2003)
7.心肌不产生完全强直收缩是由于(2002, 2005)
A.心肌是功能合胞体B,兴奋传导有房室延搁
C.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有抑制作用
D.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E.收缩期较短
答案:D (2002,2005)
(476〜477题共用备选答案)2003
A窦房结
B 心房肌
C房室交界
D浦肯野纤维
E 心室肌
476心脏内传导速度最快的部位是
477心肌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答案:476 D; 477 A
2.房室延搁一般发生于ZL
2.A.兴奋由窦房结传至心房肌时
B.兴奋在心房肌内传导时
C 兴奋在房室交界内传导时KZK)
D.兴奋在房室束传到左、右束支时
E 兴奋由浦肯野纤维传到心室肌时
答案:C
答蚤就在题干中房室延搁——房室交界。
三、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图1—3—4)
丁
r —
1
V
二
1
mV
1
•0.2$ —I -L
e c
-
—1
!■■■■
L —
u
一 ■M
(t)sT 段指从QRS 波群^,、到T 波」/之间的线段。
正常心电图EST 段应与基线
ST 段
QT-
(一) P 波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二) QRS 波群反映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三) T 波反映心室皮极过程中的电 位变化。
(四) PR 间期是指从P 波起点到 ORs 波起点之间的时程,代表由窦房结产 生兴奋经心房、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 束支、浦肯野纤维传到心室并引起心室开 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即代表从心房去极 化开始至心室去极化开始的时间o
(五) PR 段是从P 波的终点到ORS 波的起点,代表房室间传导所用的时间。
(六) QT 间期 指从QRS 波起点到T 波终点的时程,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
至完全艮极化所经历的时间。
0T 间期的长短与心率呈.负相关。
这主要是因为心动周期因 心率
增快而缩短所致。
平齐。
sT 段代表心室各部分心肌均己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伙差 存在。
段一终点到起点之间的线段。
第三节血管生理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
1. 心血管系统内辿液充盈循环系统中血液充盈的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来 表示,约为0. 93kPa (7mmHg ),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
2. 心脏射血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一个主要因素。
心室肌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可分为两
部分,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的动能;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并使 血管壁扩张(压•强能)。
3. 外周阻力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4. 在心舒张期,大动脉发生弹性|口|缩,又将一部分势能转变为推动血液的动能,使血 液 在血管中继续向前流动。
(%1)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动脉血压是动脉内的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动脉血压在收缩期 达
• • 1V
电压
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正常值13. 3-16. 0kPa(100-120mmHg)o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正常值8. 0-10. 6kPa(60-80mmHg)o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正常值4. 0-5. 3kPa(30-40mmHg)o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均张压加1 / 3脉压,正常值13.3kPa(100mmHm°
(%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时,收缩压升高,何张玉•力也升高,但是舒张斥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
搏出量对于收缩压的影响要强于对舒张压的影响。
2.心率心率加快时,舒张期缩短,在短时间内通过小动咏流出的血液也减少,因而心室舒张期末在主动脉内存留下的血液量就较多,以致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动脉血压升高,但主要使舒张斥升高明显,收缩压的增
加较小,脉年减小。
外周阻力对舒张压的影响要大于对收缩压的影响。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在老年人血管硬化时,大动脉弹性减退,因而使收缩压升高,
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但rti于老年人小动脉大同时硬化,以致外周阻力增大,使舒张压也常常升高。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值变化。
17.大动脉弹性降低(2001)
A.使收缩压与舒张压都升高
B.使收缩压与舒张压都降低
C.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D.只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无影响
E.只使舒张压升高,收缩压无影响
答案:C (2001)
3.在影响动脉血压的诸因素中,搏出量增多而其他因素不变时,脉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2000)
ZL
A.收缩压,舒张压均降低
B.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
C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D.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变化不大
E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变化不大
答案:E (2000)
二、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1)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0o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心脏射血能力较强,能及时地将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射入动脉,中心静脉压就较低。
反之,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或静脉1口|流速度加快时,中心静脉压就会升高。
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又一指标,,临床上在用输液治疗休克时,除须观察动脉血压变化外,也要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
而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联系临床
1、中心静脉压正常值:****为6-12厘米水柱,小儿为3-10厘米水柱。
2、中心静脉压写血压结合的临床估价。
(22~23题共用题干)
A.血容量不足
B.心功能不全,血容量正常
C.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相对过多
D.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E.心功能不全或血容景不足
22.中心静脉压低,血压低
答案:A
23.中心静脉压高,血压低
答案:C
(二)静脉1口1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故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1口1心血量。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是反映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指标。
实验证明,血管系统内血液充盈程度愈高。
静脉IE心血量也就愈多。
2.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时将血液射入动脉,舒张时则可从静脉抽吸血液。
如果心脏收缩力量强,射血时心室排空较完全,在心舒期心室内压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也就较大。
3.体位改变当人体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身体低垂部分静脉扩张,容量增大,故I口I 心血量减少。
在高温环境中更加明显。
在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管中容纳的血量增多。
因此,如果人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站立不动,回心血量就会明显减少,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和脑血供不足,可引起头晕甚至昏厥。
长期卧床的病人,静脉管壁的紧张性较低,可扩张性较高,加之腹壁和下肢肌肉的收缩力量减弱,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小,故由平卧位突然站起来时,可因大量血液积滞在下肢,回心血量过少而发生昏厥。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人体在站立位的情况下,如果下肢进行肌肉运动,I可心血量和
在没有肌肉运动时就不一样。
一方面,肌肉收缩时可对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发生挤压,使静脉血流加快:另一方面,因静脉内有瓣膜存在,使静脉内的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肌肉泉的这种作用,对于在立位情况下降低下肢静脉压和减少血液在厂肢静脉内储留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
5.呼吸运动呼吸运动也能影响静脉回流。
胸膜腔内压是低于大气压的,称为胸膜腔负压。
由于胸膜腔内压为负压,胸腔内大静脉的跨壁压较大,经常处于充盈扩张状态。
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膜腔负压值进一步增大,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压力也进一步降低,因此,有利于外周静脉内的血液回流至右心房;由于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也相应增加。
三、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
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咏、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或称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7部分组成。
营养通路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全微静脉的通路,是组织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
直捷迷路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
直捷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较快,其主要功能并不是物质交换,而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
速捷通路在竹骼肌组织的微循环中较为多见。
动•静脉短路是吻合微动脉和微静脉的通道,其管壁结构类似微动脉。
在人体某些部分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特别是手指、足趾、耳廊等处,这类通路较多。
动一静脉吻合支在功能上不是进行物质交换,而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的。
四、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组织液的生成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EFP):
EFP= (ig+nif) - (np+Pif)
Pc:毛细血管血•压;P if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叩血液胶体渗透压;Pif:组织液静水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不断生成,又不断被重吸收,保持动态平衡,故血量和组织液量能维持相对稳定。
如果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发生组织液生成过多或重吸收减少,就会形成水肿。
在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峰£[以及静脉IE流受阻时,组织液生成也会增加。
当淋巴|口|流受阻时,组织间隙内组织液积聚,也可导致组织水肿。
94 右心衰竭的病人常因组织液生成过多而致下肢浮肿,其主要原因是2003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 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C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E 淋巴|口|流受阻
答案:B KLL』
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笫1-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其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激桐节后神经元膜上的M受体,支配心脏的各个部分。
两侧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有所差别,支配窦房结的交感纤维主要来自右侧心交感神经,支配房室交界的交感纤维主要来自左侧心交感神经。
在功能上,右侧心交感神经兴奋时,以引起心率加快的效应为主,而左侧心交感神经兴奋,则以加强心肌收缩能力的效应为主。
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皆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亡的8型忤上腺素能受体结含,可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加强。
这些效应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二)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延髓的迷走背核和疑核。
两侧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也有差别,但不如两侧心交感神经支配的差别显著。
右侧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影响占优势;左侧迷走神经对房室交界的作用占优势。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二觐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能受体,具有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三)交感缩血管补经纤维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其节后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平滑肌细胞有a和P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与a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与8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则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
去甲肾上腺素与a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的能力较与8受体结合的能力强,故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
皮肤血管中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骨骼肌和内.脏的血管次之,冠状血管和脑血管中分布较少。
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约1—3次/秒的低频冲动,称为交感缩血管紧张,这种紧张性活动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