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培养

合集下载

欧洲幼虫腐臭病产生哪些次生菌

欧洲幼虫腐臭病产生哪些次生菌

欧洲幼虫腐臭病产生哪些次生菌
感染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蜜蜂幼虫有许多次生菌,这些次生菌能加速幼虫的死亡。

下面是39蜂疗网调查的部分次生菌的介绍。

尤瑞狄斯杆菌(Bucterium eurydice):大小约0.8~2.5um×0.5~1u m,革兰氏染色阴性,一般培养基上易生长,菌落0.5mm,白色,培养基上培养出的菌体具多型性,单个或成链状,或似链球状,随不同培养基而定,所以常与蜂房球菌相混淆。

蜂房芽孢杆菌(B.alvei):菌体杆状,0.5~0.8×2.0~5.0u m,电镜照片测量为0.6~0.8×2.2~4.5u m,(R.E.Gordon等,1980),革兰氏染色阳性,不稳定或阴性。

运动,有周生鞭毛。

芽孢椭圆形,中生、亚端生或端生,孢囊膨大,在生孢培养基中,涂片中常常发现并排芽孢的长列。

该菌寄生病虫后,产生难闻的臭味。

生菌是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Streptococcus apis Maassen)]:菌体直径0.8~1u m,呈链状排列,在培养基上生长微弱,菌落小,白色,表面凸起,形态与蜂房球菌十分相似,该菌是蜜蜂从野外带入蜂箱的(Mundt,1961)。

它寄生于病虫后会引起酸味。

在死虫的干尸中,只有蜂房球菌及蜂房芽孢杆菌的芽孢能长期存活。

中蜂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诊断与防治

中蜂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诊断与防治
二、 药 物治 疗
1 . 抗 菌素( 土霉素 片 ) : 首次 使用 1 片/ 群( 兽用半
来, 在搬离 、 搬 回时用喷枪灼烤蜂箱一次。老巢脾放在 隔板外 , 待子出尽后化蜡 , 巢内以新脾为主。每月定期 喂 1 次 中草药 预 防 , 效果 不错 。
中草药 防治 蜜蜂蛹病
胡佑 志 ( 四川彭州市通济镇姚家村 , 6 1 1 9 4 2 )
g , 大黄 1 0 g , 海南金不换 1 0 g , 雪胆 1 0 g , 党参 5 g , 桂
圆5 g , 五加皮 5 g , 麦芽 1 5 g , 红参 2 g 。每副加水 1 —
1 . 5 k g , 先烧开后再用文火熬半小时 , 滤去药渣 , 取药液
对未发病的蜂群 , 可用蛹康宁中草药颗粒剂预防。
现 严 重花 子 现象 ,说 明刚发 病 。此 病 一 年 四季 均有 发
g , 甘草 1 g , 用水煎 2 0分钟 三次 , 后混 合兑成 5 0 %糖 液, 视蜂量多少每群 3 0 0 ~ 5 0 0 m l , 3 天喂 1 次。如果箱 渣, 兑5 %糖液( 不能用蜂蜜 以免粘住蜜蜂翅膀 ) 喷雾 , 中午气温高时提脾逐一喷 , 对着巢脾带王 、 蜂一起喷 , 直到蜂体满是雾珠为止, 2 天1 次, 共喷 4 次。
蜜蜂蛹病是一种病毒病 ,其发生与蜂种 、环境条 件、 饲养管理等密切相关 。由于蜂场采取近亲繁殖方式 育王 , 使蜂种退化 , 蜂群抗病力下降 , 这是蜜蜂发生蛹
病 的一 个重 要 原 因 。另一 方 面 , 应抗 病 育种 , 可 以有 目
将药颗粒每袋先加入少许化开 , 再加入 0 . 2 5 ~ 0 . 5 0 k g 1 :
按 1 : l 比例加入 白糖 或按 1 : 2的比例加入蜂蜜配成糖

蜜蜂病害与敌害防治大全

蜜蜂病害与敌害防治大全

蜜蜂病害与敌害防治大全蜜蜂病害与敌害防治大全十什么?蜜蜂养殖是人工饲养蜜蜂取其产品包括蜂蜜、蜂王浆、蜂胶、花粉、蜂蜡、蜂蛹及蜂毒等产品,包括在广义的畜产内,所以广义地说蜜蜂也是家畜,其养殖历史有数千年之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蜜蜂病害与敌害防治大全吧!一、美洲幼虫腐臭病【病原】美洲幼虫腐臭病由幼虫芽孢杆菌所引起,菌体长2~5微米,宽0.5~0.7微米,只发生在意大利蜂等西方蜜蜂种的各亚种,中蜂及东方蜜蜂种不发生此幼虫病。

【症状】死亡的多是封盖后的幼虫,孵化后24小时的幼虫最容易感病,患病蜂群的封盖子脾表面,常呈湿润、油光和下陷并有针头大的穿孔,形成所谓的“穿孔子脾”。

【防治】发病较轻(烂子面积小于30%)时,可人工清除虫尸并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发病较重时应彻底换箱换脾,并将换下的蜂箱及巢脾焚烧处理。

二、欧洲幼虫腐臭病【病原】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致病菌是蜂房蜜蜂球菌,其余为次生菌,如蜂房芽孢杆菌、侧芽孢杆菌及其变异型蜜蜂链球菌等,其发生的先决条件是群势弱,强群中发病较轻。

【症状】3~4日龄幼虫染病后初呈苍白色、扁平,失去正常的饱满和光泽,后渐变成黄色乃至黑褐色,幼虫尸体呈溶解性腐败,有酸臭气味,染病幼虫多在封盖前死亡。

【防治】饲养强群、蜂箱保温、补喂蛋白质饲料,提高蜂群抵抗力,发病较轻时可人工清除虫尸并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发病较重时应彻底换箱换脾并将换下的蜂箱及巢脾焚烧处理。

三、蜜蜂败血病【病原】蜜蜂败血杆菌对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差,在蜜蜂尸体里可存活I个月,潮湿的土壤里能存活8个月以上,经甲醛蒸气处理7个小时可杀死,74℃下30分钟杀死,100℃下3分钟就可杀死。

【症状】病蜂腹部膨大,体色发暗,行动迟缓,患病严重蜂群可看到大量死蜂及病蜂排泄的粪便并发出恶臭,死亡蜜蜂尸体变软、发黑,在潮湿的环境下尸体出现肢体、头、胸和翅断裂。

【防治】在治疗时可选择土霉素和氯霉素这两种药物,每干克糖浆内加入土霉素或氯霉素10万单位,每框蜂饲喂药物糖浆50~100毫升,每4~5天1次,连续3;;4次为~疗程。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是什么?欧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方法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是什么?欧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方法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是什么?欧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方法欧洲幼虫腐臭病是蜜蜂幼虫的一种细菌传染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均有发生,在中国的发生较为普遍,而西方蜂种较少发生,东方蜜蜂及西方蜜蜂的腐臭病病原在血清学上有明显不同。

那么,欧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是什么?欧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一、病原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致病菌是蜂房蜜蜂球菌,其余为次生菌,如蜂房芽孢杆菌、侧芽孢杆菌及其变异型蜜蜂链球菌等。

蜂房蜜蜂球菌是一种披针形的球菌,其直径为0.5~1.1微米,无运动型,为革兰阳性但染色不稳定,有时显革兰阴性,不形成芽孢,有时可形成荚膜。

涂片检查可见多呈单个存在,也有成双链状或梅花络状排列的。

蜂房链球菌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二、症状患欧洲幼虫腐臭病的幼虫1~2日龄的传染病,经2~3天潜伏期,幼虫多在3~4日龄未封盖时死亡。

发病初期幼虫由于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便改变它们原来在巢房中的自然姿态,有些幼虫体卷曲呈螺旋状,有些虫体两端向着巢房口或巢房底,还有一些紧缩在巢房底或挤向巢房口。

病虫失去珍珠般的光泽成为水湿状、浮肿、发黄,体节逐渐消失,腐烂的尸体稍有黏性但不能拉成丝状,具有酸臭味。

虫尸干燥后变为深褐色,易取出或被工蜂消除,所以巢脾有插花子脾。

三、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磺胺类药物和抗炎中草药,如穿心莲、金银花等进行治疗。

以一个成人药量加糖水饲喂15框蜂。

2、生物防治:防治欧洲幼虫腐臭病可使用灭活疫苗。

这是一种用福尔马林灭活的腐臭菌细胞培养物悬液,此疫苗可用作无病蜂场的预防和有病蜂场的治疗。

四、预防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蜜蜂对欧洲幼虫腐臭病抗性的一个条件是维持强群,经常保持蜂群有充足的蜂蜜和蜂粮。

注意春季对弱群进行合并,做到蜂多于脾。

彻底清除患病群的重病巢脾,同时补充蛋白饲料。

2、加强预防工作:杜绝病原,烧毁重病巢脾,对巢脾和蜂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可使用市场上出售的高效消毒剂,或者用千分之一左右的高锰酸钾水洗刷蜂箱、浸泡或喷巢脾。

蜜蜂检疫规程实验室检测方法

蜜蜂检疫规程实验室检测方法

附录蜜蜂检疫规程实验室检测方法1.美洲蜜蜂幼虫腐臭病从蜂群中抽取部分封盖子脾,挑取其中的死幼虫5 10条,置研钵中,加2 3ml无菌水研碎后制成悬浮液㊁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在1000 1500倍的显微镜下进行检查,发现大量革兰氏阳性的游离状的杆菌芽孢,培养出的单菌落经PCR扩增后测序鉴定,判定为美洲幼虫腐臭病㊂实验室PCR鉴定方法:挑取培养的单菌落至20μL0.2M的NaOH,消化8min;取上述2μL消化液至98μL无菌水,制备PCR模板;扩增16S rRNA,PCR 扩增体系为:㊀㊀㊀㊀㊀㊀㊀DNA模板㊀㊀㊀4μL㊀㊀㊀㊀㊀㊀㊀27F2.5μL㊀㊀㊀㊀㊀㊀㊀1492R2.5μL㊀㊀㊀㊀㊀㊀㊀聚合酶Mix25μL㊀㊀㊀㊀㊀㊀㊀ddH2O16μL扩增条件为:94ħ,10min;30个循环(94ħ,30s;Tm-5ħ,30s; 72ħ,45s;);72ħ,10min㊂66引物序列:27F:AGAGTTTGATCCTGGCTCAG1492R:TACGGCTACCTTGTTACGACTT电泳:1%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1.5kbp条带,则送测序公司测序,与幼虫芽孢杆菌的序列相似性大于97%,即可判断为幼虫芽孢杆菌㊂2.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从蜂群中抽取部分未封盖2 4日龄幼虫脾,挑取其中的死幼虫5 10条,置研钵中,加2 3ml无菌水研碎后制成悬浮液㊁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在1000 1500倍的显微镜下进行检查,发现0.5ˑ1.0μm呈革兰氏阳性的单个㊁短链或呈簇状排列的披针形球菌,同时有许多杆菌和芽孢杆菌等多种微生物,培养出的单菌落经PCR扩增后测序鉴定,判定为欧洲幼虫腐臭病㊂实验室PCR鉴定方法同美洲幼虫腐臭病㊂3.蜜蜂孢子虫病在蜂箱门口与蜂箱上梁处避光收集8日龄以下的成年工蜂60只,取出30只(另30只备用)消化系统,置研钵中,加2 3ml无菌水研碎后制成悬浮液,置干净载玻片上,在400 600倍的显微镜下进行检查,若发现卵圆近米粒形,边缘灰暗,具有蓝色折光的孢子,判定为蜜蜂孢子虫病㊂76。

蜜蜂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蜜蜂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蜜蜂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养蜂的成败除了饲养管理技术外,病虫害的防治也尤为关键.目前危害蜜蜂的主要病虫害有: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囊状幼虫病、孢子虫病、白垩病、蜂螨以及巢虫等等.蜜蜂病虫害依据“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通过采取常年饲养强群、蜂具消毒、蜂场清洁卫生、及时用药、加强检疫等综合措施防治.一、美洲幼虫腐臭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发生于夏季高温季节,主要危害蜜蜂幼虫,导致幼虫体腐烂,故又称“烂子病”.由于该病发生在蜂群繁殖和采蜜期,因此使群势削弱,生产能力下降产蜜量下降20—80%,治疗期较长,是养蜂生产中具有毁灭性的病害之一.二病原:该病由幼虫芽孢杆菌引起.该病菌营养体为单生杆状或链状;在胡萝卜—酵母—琼脂培养基上经24小时、37℃恒温培养能够正常生长,并形成乳白色、半透明、稍突起的菌落;属兼性厌氧菌.由于该菌能形成芽孢,因而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在幼虫尸体内或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数年之久.但在100℃的水中经15分钟芽孢即可杀死;在10%福尔马林溶液中只能存活数小时.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蜂群中,封盖子脾颜色变深,表面湿润,油光,仔细观察有针头大的穿孔,蜂房盖下陷.该病一般是2日龄幼虫感染,4—5日龄时表现症状,封盖后死亡.体色变化为:苍白—淡黄—浅褐—棕褐—黑色干枯.患病幼虫头朝上,尾尖在巢房低部,腐烂后的幼虫尸体具粘性,有鱼腥臭味,挑起时可拉丝2—3寸,干枯后呈鳞片状,紧贴巢房壁,较难清除.该病除典型病状外,还可进行牛奶鉴别诊断:该病菌能使浑浊的牛奶凝固沉淀.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可通过在越冬包装前对巢脾和蜂具彻底消毒;生产季节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程;不购买来路不明的饲料和蜂群;对发病蜂群隔离治疗;用%磺胺噻唑钠或呋喃西林、适量抗生素等常年性预防喷喂.2、治疗.可结合彻底换脾换箱、用磺胺噻唑钠-1克/公斤糖浆50%或四环素土霉素10-20万国际地位/公斤糖浆50%喷脾,同时结合饲喂效果较好.中国蜜蜂研究所蜂药厂生产的“保幼康”效果也好,每个疗程用药3-4次4天一次,一般2个疗程便可治愈.二、欧洲幼虫腐臭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发于早春、晚秋低温季节,主要危害蜜蜂幼虫,可致蜜蜂幼虫体腐烂.因该病发生在蜂群繁殖期,所以常形成不同虫龄的幼虫与空巢房间接的“插花子脾”,见子不见蜂,使蜂群失去生活、生产能力.二病源:该病由蜂房链球菌、蜂房杆菌、蜂房芽孢杆菌、腐败菌等综合作用而引起.其中以蜂房链球菌为主要致病菌.菌体呈梅花络状披针形,因无鞭毛而不活动,也不形成芽孢有时形成荚膜.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有10%二氧化碳、34℃恒温、4天的培养,能形成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的淡黄色菌落珍珠状,属厌氧菌.对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室内干燥环境中可存活1年之久.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幼虫在3-4日龄时死亡,体色变化为苍白-黄色-深褐色;虫尸具酸臭味,有渗出夜,无黏性,不拉丝;背脊线明显体弯曲时为放射状,体伸直时为窄条状;尸体干枯后,缩于巢房底,易清除;以卵、虫、空巢房相间的“插花子脾”为最典型.诊断时以症状为主,也可以直接涂片镜检碱性美蓝染色,如有单个或成对、呈梅花络状球菌,即可确诊.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可采取增强群势合并弱群、补助幼虫脾,提高清巢能力介入新产卵王,因产卵快,可促使清巢,人工补饲早春可补给蛋白质饲料,如花粉等,提高蜂群抗病能力.2、治疗.以链霉素及“保幼康”效果最好,剂量同前.另有报道:用100万国际单位肠杆霉素加1公斤水或1:1糖浆喂蜂,治疗效果达100%.三、囊状幼虫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属毁灭性病害之一,传播快,流行迅速,染病率极强.西吉县该病多发于春夏之交的5、6月份或秋冬之交的8、9月份.该病发生的季节性明显,与气候、蜜源以及群势关系密切.一般气温较高、蜜源好或贮蜜足、群势强大时不易发病.该病具有反复性,每3—5年就有一次发病高峰期.危害对象以中华蜜蜂为主,西方蜜蜂很少见有蜂群染病.该病发生时,群内秩序混乱,蜂群无采集、护卫能力,群内见子不见蜂,工蜂很少护脾,清巢能力差.如果防治不及时,常常全群覆没,损失极大.二病原:该病由Φ30μm的球形粒子即蜜蜂囊状幼虫病毒引起.该病毒为20面体,无囊膜,核酸单链,RNA型,主要聚集在蜜蜂咽侧体、舌下腺及脑中.脑和咽侧体受到危害时,致使内分泌紊乱,同时调节并产生毒素,进而抑制幼虫的蜕皮过程.该病毒有严格的寄生性只存在于活的组织中,离开活体后,在59℃的热水中30分钟失活;在70℃的蜂蜜中10分钟可杀死;在花粉、蜂蜜中可存活1月之久;在干燥、阳光直射下存活4—6小时;冬季可潜伏于越冬蜂体、被污染的饲料、巢脾等各处.该病毒致病率极高,1只患病死亡的虫尸,可以使3000只以上的幼虫患病.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虫龄以1—2日龄幼虫最易感染,潜伏期5—6天.死亡以封盖前大幼虫为主,虫尸头部上翘,黄白色,无臭、无味、无黏性,体内充满乳白色液体,体躯分节明显.在放大镜下,可见气管和皮下溢出液在流动.子脾呈暗灰色,封盖下陷,有被工蜂咬开的小孔,内有尖头勾状幼虫.如清理不及时,则体色变为褐色,头部低垂接近巢房壁,体表失去弹性和光泽,逐渐变硬,用镊子夹出时呈囊状.到后期,虫尸前端呈黑色,表皮因干枯而变硬,继而脱离巢房内壁,呈现“龙船状”.到完全干枯后,虫尸变成很脆的“鳞片”,可研为粉末.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1抗病选种.即从患有该病的蜂场中选出抗病力较强的蜂群做母群,移虫育王、换王,经过几代选育,可以使群体抗病力增强.2加强饲养管理.做到群势密集,加强保温,使蜂多于脾;断子清巢,减少传染源.3补喂蛋白质和多维素,增强蜜蜂机体体质.4坚持常年饲养强群,以增强抗病力.2、治疗.以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如半枝莲、杜仲、刺五加、甘草、金不换等为主,另外,如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抗病毒862”以及SM细菌核酸霉、病毒唑针剂等均有一定疗效.尤以半枝莲50克加多维素适量,配以病毒唑针剂治疗效果较好该剂量兑入1:1糖浆,喂蜂10足框.四、蜜蜂孢子虫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流行于春、夏季节,在越冬期较漫长的地区如东北、西北最为普遍,病情较严重.虽属慢性传染病,但可使蜜蜂寿命缩短,采集力下降,群势削弱.入秋后,该病逐渐减少.二病源:该病由蜜蜂微孢子虫引起.孢子呈长椭圆形大米粒状,镜下具强蓝色折光,有两层无结构的几丁质外壳,无色.具有双核和极丝,为单细胞原生动物,运动不规则,长-μМ,宽-μM.32小时可完成一个生活周期,繁殖迅速.该孢子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在蜜蜂尸体中可存活5年;在巢脾上可存活3—24个月;在蜂蜜中可存活10-11个月常温下;在自来水常温中存活113天;在25℃4%的福尔马林溶液中1小时可杀死;在60℃蜂蜜中15分钟、在58℃水中10分钟、在高温水蒸气中1分钟均可杀死.该病源最大的弱点就是对酸极为敏感.三症状及诊断要点:发病初期主要是成年蜂无明显症状;到中、后期,蜜蜂即表现为呆滞与不安,体色暗淡,瘦小、虚弱,失去飞翔能力.病蜂多集中在框梁上或箱底,受到健康蜂驱咬,翅残缺,头、尾发黑,有时伴有“下痢”;前胸背板呈暗黑色,腹部1-3节呈棕黄色,略透明,末端3节呈暗灰色.该病在阴雨、低温后天气重新转晴时,症状更加明显.除症状诊断外,还可以解剖病蜂中肠:健康蜂中肠呈浅琥珀色蚯蚓色,具有弹性,环纹清晰,而患病蜂中肠呈白色,膨大,无弹性,环纹模糊.化验室还可将病料制片,用苏丹Ⅲ染色后,一次性区分检出:真菌孢子呈红色;脂肪球呈橙黄色;花粉粒呈蓝黑色;孢子虫孢子呈无色.四预防和治疗:预防主要通过蜂机具消毒4%福尔马林液和加强饲养管理如贮备优质越冬饲料等以及预防性喂药等.由于孢子虫对酸敏感,因此,给蜂群饲喂酸性饲料也可达到预防的目的:1、柠檬酸1克或米醋50克加入1公斤1:1的糖浆中,喂蜂10框.2、乌洛托品利尿剂,遇酸生成甲醛1克,加入1公斤糖浆中,喂蜂10框.治疗以烟曲霉素、巴龙霉素、灭滴灵-%、色黄素、“保蜂健”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等,均为有效.五、蜜蜂白垩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发生于夏、秋高温、多雨季节6-8月份,主要危害蜜蜂幼虫,雄蜂幼虫最易感染.死亡幼虫多为大幼虫6-8日龄或封盖幼虫8日龄以上.发病时,群势严重下降,工蜂因清巢负担重,出勤率极低,生产力明显削弱.群内蜜蜂暴躁,爱蜇人,拖子于巢门附近.当巢内贮蜜含水量降低到-%时,白垩病则会停止发展.二病源:该病由子囊菌纲的蜂囊菌引起,属真菌病之一.该菌子实体为球菌形,内有许多子囊,每个子囊内又充满着子囊孢子即繁殖体.子囊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细长的菌丝.雌性菌丝为白色,产生藏卵器;雄性菌丝为黄色,产生藏精器.雌雄菌丝结合便会形成球形子囊果.该菌繁殖体生命力很强,在自然界干燥状态下,可以存活15年之久.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或在适温30℃、-的%酵母浸出液中生长良好.三症状及诊断技术:幼虫死亡后,初呈苍白色,逐渐变为灰色至黑色.虫尸干枯后,呈一块疏松的石灰质状物,表面覆盖有毛茸茸的白色菌丝.被工蜂拖出巢门的虫尸,较干硬,可搓成粉末,无黏性,无任何气味.诊断以症状较为普遍.若需确诊,可通过:1、挑取少许虫尸表层物,置于载玻片上,滴上蒸馏水,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见棉花纤维般的白色菌丝和含有椭圆形孢子的孢囊时,即可诊之.2、将可疑物刮在纸上,置于培养皿内,放入恒温箱,经过30℃、7-8天的培养,若在镜下检出孢子者即可确诊为该病.四预防和治疗:预防措施除加强饲养管理外,还可进行换箱、换脾,并将从患病蜂燃烧硫磺熏蒸4小时3-5克/每10张群中换出来的所有蜜脾、粉脾、子脾,集中用SO2脾.2、换箱换脾后,及时用%的簏香草酚糖浆饲喂蜂群.治疗可用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白垩净、灭白垩1号以及%灰黄霉素喷喂蜂群10毫升/10框.六、蜂螨蜂螨是蜜蜂的主要寄生虫,有大、小两种.雄螨因其螯肢退化成为输精突,不能刺伤蜂体血淋巴,一般不能寄生.在完成交尾后死亡,很少见到.在蜂群中能够见到并且对蜜蜂造成危害的大、小蜂螨均为雄性的.中蜂具有较强的抗螨行为,一般不造成大的危害.但作者1994年在西吉县城郊乡蒲家大庄村一农户所饲养的中蜂群中,发现大蜂螨危害并采到了病料.一发生季节及危害:由于大、小蜂螨均以成年蜂及幼虫体液为食,因此主要发生在5—6月份采集适龄蜂繁殖期间,8—9月份达到高峰期越冬适龄蜂繁殖期间.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幼蜂发育不良有的不能孵化,出房后体质差,采集力下降,寿命缩短.有些幼蜂出房后翅膀残缺,失去飞翔能力,爬出巢门后死亡.有的造成大批蜂子死亡子脾上,出现“白头蛹”,甚至有腐烂现象.这种蜂群新蜂成活少,成蜂死亡多,群势削弱严重,失去生产及生产能力.另外,大蜂螨还能传播幼虫腐臭病及孢子虫病等,容易诱发并发症.二病原:有瓦螨属的雅氏大蜂螨和热历螨属的小蜂螨两种.雅氏大蜂螨雌体长-毫米,体宽-毫米,棕褐色,横椭圆形.外有骨质化硬壳,4对足,一对可产1-3粒卵最多7粒,一般产于蜜蜂幼虫或蛹体上,也有产于巢房低的.发育成螨历时8-9天雌,主要寄生于雄蜂房及工蜂、雄峰腹部环节间,一般生活1-2个月个别的随蜜蜂越冬.小蜂螨雌体长-毫米,宽-毫米,浅棕黄色,卵圆形.有骨质化外壳,4对足.一次可产卵1-5粒大多3粒,一般产卵于工蜂幼虫体上.从卵到成螨历时仅4-天,繁殖周期短,速度快,较大蜂螨对蜂群的危害更大些.主要寄生于已封盖工蜂房中,活动于子脾上,很少寄生在成蜂体上在蜂体上最多存活3天.三消长规律及防治:大、小蜂螨均随蜂群群势的增长而增长,但因其繁殖速度较蜂王产卵的速度慢得多,所以一般到秋季蜂王产卵力下降或停产中华蜜蜂时,螨害出现高峰期.可用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强力巢房杀螨剂、杀螨1号以及“螨扑”21天、螨净等集中力量根除之.还可以通过囚王等人为造成断子期根治.七、蜡螟又称巢虫、锦虫、蛀脾虫等蜡螟主要危害中华蜜蜂,西方蜜蜂驱逐能力较强,同时均为活框饲养,基本不受其害.一发生季节及危害:除冬季、早春、晚秋季节气温10℃以下外,均能在巢内活动、为害.巢虫主要发生在弱小群,在蛀食巢脾、花粉、蜂蜜的同时,还毁坏蜜蜂卵、幼虫和蛹.蜜蜂蛹受到损坏后,头部变白,俗称“白头蛹”.受害蜂群表现暴躁不安,秩序紊乱,有被蜜蜂拖出蜂巢的蛹残缺,群势削弱较明显,严重时引起群体迁逃.二病原:该病由蜡螟幼虫引起.蜡螟有大、小两种,对蜜蜂造成危害的是其幼虫.大蜡螟卵粉红色,短椭圆形,长毫米,卵壳较厚、坚硬;小蜡螟卵乳白色或黄白色,短椭圆形,长毫米,卵壳较薄软,具有不规则网状花纹.大蜡螟幼虫1日龄时灰白色,2-4日时潜入蜜蜂巢房危害,乳白色,前胸背板棕褐色,4日龄后为灰色;小蜡螟幼虫体色乳白,前胸背板呈棕黄色,头部棕色.大蜡螟蛹呈纺锤形,长12-14毫米,黄褐色,腹部末端有1对刺勾,背面有两个排成一排的齿状突起,复眼暗褐色,有明显的头盖缝,第8腹节有生殖孔;小蜡螟蛹亦为纺锤形,长8-10毫米,黄褐色,腹部末端有8根刺锯,排列成环状,复眼呈棕色.蜡螟1年可以繁殖3代,大蜡螟平均每只可产卵1135—1352粒,小蜡螟平均每只可产卵658—700粒.白天少见,夜间活动频繁,交尾也在夜间进行,卵通常产于箱内缝隙中、箱底或蜡渣中.小幼虫一般生活在蜡屑中,以后上脾为害,老熟后爬出巢脾,在箱底角及箱缝处结茧化蛹,羽化为蜡螟后飞出蜂巢.三防治措施:1、常年饲养强群,做到蜂脾相称,合并弱群.2、经常性打扫巢内蜡屑,糊严箱缝.3、多造新脾,及时淘汰旧脾.4、白天缩小巢门,晚上安上铁纱巢门,以防蜡螟飞入.5、白天提出被巢虫穿有隧道的巢脾,用镊子人工清清除.6、将被害巢脾提出,集中用升化硫、冰醋酸、甲酸以及溴甲烷、氧化乙烯等熏杀.7、将被害巢脾用10%盐水侵灌1小时,用摇蜜机摇出,清水洗净即可,这样可彻底杀死巢虫及卵.八、蜜蜂蛹病该病俗称“死蛹病”,是危害我国养蜂生产的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病.1986年曾在我国南方的四川、江西、安徽、浙江等省暴发流行患病蜂群常见子不见蜂,产量明显下降,严重的造成蜂群死亡.一发生季节及危害:该病在西方蜜蜂和中华蜜蜂蜂群中均可发生.云南、福建等地1-2月发病,四川2-4月发病,江浙一带3-4月发病,西北地区4-8月均有发生.各地区发病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有个别群少量蜂蛹死亡,若此时外界蜜粉源丰富,群势较强,辅以更换蜂王等措施,病情可得到控制;严重的蜂群,由于大量的蜂蛹死亡,采集蜂明显减少,生产力下降严重,若发病率高达30-50%时,蜂群完全失去生产能力,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最终导致全群死亡,损失相当严重.该病主要通过病死蜂蛹、被污染的巢脾和患病蜂王传染.发病与以下相关因素有密切的关系:1、与温度的关系.该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0-21℃,早春寒潮过后极易发生.2、与蜜源和饲料的关系.外界蜜粉源充足,群内有足够的优质饲料时,蜂群群势较强,不易发生蛹病;当早春或晚秋外界蜜粉源缺乏或使用劣质饲料饲喂蜂群,由于蜜蜂处于饥饿状态,营养不良,因此这时若遇阴雨、寒潮天气,极易发生蜂蛹病.3、与蜂种及蜂王年龄的关系.西方蜜蜂意蜂发生较普遍,受害亦严重;卡尼阿兰蜂和东北黑蜂发病较轻;中蜂群个别发生.一般地,老王群易感病,年轻蜂王群发病较少、较轻.二病源:该病由Ф20μm的球形颗粒即蜜蜂蛹病毒Honey-BeePupaVirus引起.该病毒主要寄生于工蜂蛹头部、中肠及患病蜂王的卵巢管中,无囊膜,对乙醚和氯仿有抵抗力,具感染活性.三症状及诊断技术:该病典型症状是死亡的工蜂蛹多呈干枯状,也有的呈湿润状,病毒在大幼虫阶段侵入,发病幼虫失去自然光泽和其饱满度,体色呈灰白色,逐渐变为浅褐色至深褐色;死亡蜂蛹呈暗褐色或黑色,尸体无臭味,无黏性,多数巢房被工蜂咬破,头部露出,呈“白头蛹”状.巢门口常见被工蜂拖出的死蜂蛹和发育不健全的幼蜂;提脾封盖子脾检查时,可见子脾不平整,有巢房盖开启的死蜂蛹或出现插花子脾现象,即可初步诊之.在患病蜂群中,也有极少数病蛹发育为成年蜂,但这些幼蜂由于体质衰弱,一般不能出房而死于巢房内;个别勉强出房的,因发育不健全,出房不久便死亡.患病蜂群工蜂行动疲软,出勤率和采集力明显下降,分泌王浆和哺育幼虫能力降低,对蜂蜜和王浆产量影响很大,病情严重群出现蜂王自然交替或飞逃.由于该病症状与蜂螨、巢虫危害造成的死蛹,以及囊状幼虫病、美洲幼虫病病状容易混淆,因此最好通过鉴别诊断加以区别: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常出现幼蜂翅膀残缺或蜂蛹死亡,这种情况可以在蜂体及巢房内的蜂蛹和幼虫体上检查到较多数量的大、小蜂螨;受巢虫危害的蜂群,一般多为弱群,常出现成片的封盖巢房被工蜂咬开,死蜂蛹头部外露,呈“白头蛹“状,但拉出死蛹后可见到巢虫;囊幼病多出现在大幼虫期,死亡幼虫呈典型囊状袋,头部上翘,而蜂蛹病没有这个症状;美幼病死蛹的典型症状是吻伸出,而蜂蛹病无此症状.四预防和治疗:1、选育抗病品种,更换蜂王.在生产实践中,可选择无病蜂群作为种群,培育蜂王用以更换病群蜂王,增强蜂群的抵抗力.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群内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加强保温,保持蜜粉充足,辅以适当的维生素、食盐等;注意卫生操作,杜绝传染源,对工蜂拖出箱外的死蜂蛹要及时清扫,集中烧毁,以消灭传染源;不要将患病蜂群的子脾调入健康群,避免人为传染.3、每年秋末冬初,蜂场要对换下来的蜂箱、蜂具等用喷灯火焰灼烧消毒,对巢脾用高效巢脾消毒剂浸泡消毒.4、药物防治.目前主要采用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蛹泰康”主要成分为广谱抗病毒药物酞丁胺进行喷喂防治,每包药加水500毫升,每脾喷喂10-20毫升药液,每周2次,连续3周为一个疗程,可治愈该病。

烂子病的特效药有哪些?

烂子病的特效药有哪些?

烂子病的殊效药有哪些?烂子病是烂子为特点一系列蜂病的统称,主要有物理性烂子病和病菌性烂子病两大类,其中物理性烂子病多是因巢虫、蜂群管理不当等导致的,而病菌性烂子病则多是中蜂囊状幼虫病毒、蜂房蜜蜂球菌等引发的,下面一起来看一看烂子病的殊效药有哪些吧!一、欧洲幼虫腐臭病【病原】欧洲幼虫腐臭病俗称烂子病,病原主要是蜂房蜜蜂球菌,其次是蜂房芽孢杆菌、侧芽孢杆菌、变异型蜜蜂链球菌等次生菌。

【症状】欧洲幼虫腐臭病主要危害幼虫,患病幼虫多在3~4日龄未封盖时死亡,严重时走近蜂场便能闻到一股怪味,脾上显现花子现象,幼虫日龄大小不一,腐烂虫尸易取出或被工蜂排除,稍有黏性但不能拉成丝状,用摄子夹出有酸臭味,虫尸干燥后变成深褐色。

【防治】①蜂群有充足且优质的饲料,并确保蜂多于脾或至少蜂脾相称。

②磺胺类药物对此病有效,可每千克1:1糖浆加1克磺胺噻唑钠饲喂蜂群。

③欧洲幼虫腐臭病有极强的沾染性,病群必须隔离医治,健康群也要用药物预防。

二、巢虫(蜡螟幼虫)【病原】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危害中蜂的主要是大蜡螟和小蜡螟,其中大蜡螟一年可产生3代,完成一个世代约需60~80天,小蜡螟一年亦可产生3代,完成一个世代约需50~70天,两种蜡螟都靠在蜂巢中蛀食蜡质为生。

【症状】巢虫主要危害中蜂,特别是弱群更容易受害,轻者影响蜂群正常发展并影响蜂蜜产量,严重时蜂群因没法抗击而不得不弃巢而逃,事实上巢虫高发期也是蜂群迁飞的集中期。

【防治】①强群对巢虫有极强的抗击力,防治巢虫最有效的办法是饲养强群。

②箱底蜡屑为巢虫繁育提供了条件,要定期打扫蜂箱中的蜡屑。

③蜡螟以幼虫越冬,越冬期幼虫藏匿在巢脾或蜂箱缝隙处,可抓住这个有利机会灭杀幼虫。

三、中蜂囊状幼虫病【病因】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病毒中国毒株引发的急性沾染病,1971年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始流行,病情严重并很快蔓延至全国,至今还是中蜂饲养地区危害性极大的中蜂病害。

【症状】中蜂囊状幼虫病主要危害大龄幼虫,30%死于封盖前、70%死于封盖后,死亡幼虫直卧在巢房下方,头部翘起,体色先变成黄白色再变成棕黄色,内部组织液化且液体中有颗粒物,病死幼虫房盖下陷,多被工蜂咬开或穿孔。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方法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方法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方法
欧洲幼虫腐臭病是蜜蜂幼虫的又一种细菌性传染病。

对蜂群的危害仅次于美洲幼虫腐臭病,该病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危害西方蜜蜂;在我国饲养的中华蜜蜂及印度饲养的印度蜜蜂也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

下面是欧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方法。

1.增强蜂群群势早春气温较低,可采取台并弱群或提取封盖子脾补给弱群,保持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称、利于保持巢温,提高蜂群的繁殖能力和幼蜂的清巢能力。

2.补充营养蜂蜜、花粉及蜂粮是蜂群的基本饲料,必须满足需要。

当缺乏某种饲料时,尤其是花粉,必须及时补给,这不仅可以促进蜂群的繁殖,而且可以提高蜂群的抗病能力。

3.巢脾和蜂具的消毒39蜂疗网提醒您对于被污染的巢脾、蜂箱及其他蜂具,必须消毒后方可使用。

常用4%甲醛溶液或0.5%的高效巢啤消毒剂浸泡巢脾(见化学消毒和囊状幼虫病防治消毒部分)。

蜂箱等竹木制蜂具可应用火焰喷灯灼烧消毒,杀灭病原菌。

4.药物治疗治疗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药物主要有保幼康、链霉素和土霉素。

药量如下:
第一,保幼康,取药粉1包(2克/包)用少量温水溶解后加入4千克糖浆内,调匀后喷治或饲喂蜂群,每框蜂用药水50毫升,每4天喂药1次,连续4次为一疗程。

第二,链霉素,每千克糖浆内加药10万单位。

第三,土霉素,每干克糖浆内加药10万一20万单位。

蜜蜂幼虫腐烂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蜜蜂幼虫腐烂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蜜蜂幼虫腐烂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养蜂取蜜,是现在很多农村地区的致富项目,在饲养蜜蜂过程中,很多养殖户表示经常遇到蜜蜂幼虫腐烂的情况,那么这个病是怎么发生的?如何治疗?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蜜蜂幼虫腐烂什么原因导致?1、幼虫腐臭病幼虫腐臭病是蜜蜂幼虫期间发病并造成幼虫腐烂的传染性疾病。

主要有美洲幼虫腐臭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两种。

美洲幼虫腐臭病能致使幼虫腐烂,又称“烂子病”。

它多发生于蜂群繁殖和采蜜季节,使群势削弱,生产能力下降,治疗需要较长的时间,是养蜂生产上毁灭性的病害。

欧洲幼虫腐臭病是蜂房链球菌、蜜蜂链球菌、蜂房芽孢杆菌、蜂房杆菌等多种细菌结合致病。

患病幼虫在3~4日龄时死亡,死幼虫初呈苍白色、扁平,后逐渐变黄,最后呈深褐色。

幼虫尸体有酸臭味、渗出液,无黏性,用小棍挑时,不象美洲幼虫腐臭病那样能拉成细丝。

2、蜜蜂烂子病蜜蜂烂子病的症状很明显,蜂群中的幼虫大量腐烂死亡,大多数在封盖前就已经死了,在有病群的蜂巢底部,可以看到就像鼻涕状的白色粘稠物,很有粘性,一般工蜂很难清理,而且还带有腐烂味,严重的蜂群中还可以看到卵,但是找不到封盖仔脾和仔蛹,也很少能看到大的幼虫,从而导致蜂群衰弱,甚至所有的蜂群死亡和逃跑。

蜜蜂幼虫腐烂如何防治?1、美洲幼虫腐臭病越冬包装之前,对仓库中存放的巢脾及蜂具等都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

生产季节操作时要严格遵守卫生规程,严禁使用来路不明的蜂蜜作伺料,不购买有病蜂群。

有了发病蜂群要进行隔离治疗,有病蜂群的蜂具要单独存放,对于其他无病蜂群要用EM原露液兑糖浆喷脾或词喂。

2、欧洲幼虫腐臭病要常年词养强群,加强管理,以增强蜂群的抵抗力,尤其要重视早春的保温和必要的补充伺喂。

发现患病蜂群要及时防治。

3、蜜蜂烂子病将病蜂移至三千米以外的地方隔离治疗,将蜂箱消毒后放在病群位置,将病蜂抖落在蜂箱中,把蜂王弄死,引入一只新蜂王来,将病群的巢脾,蜜脾,虫脾全部销毁。

将隔王板,副盖,隔板等统统消毒或者更换,同时喂足饲料,场内放些水。

欧洲幼虫腐臭病病原检测及防控建议

欧洲幼虫腐臭病病原检测及防控建议

市6 7家蜂 场 的 1 3 4份 意大利 蜜蜂 样 品进行 蜂房 蜜蜂 球 菌检 测。结果显示 ,在临沂、青岛、烟 台、滨州 、威海 5个地市 的
6家蜂场检 测到蜂 房蜜蜂球 菌 ,感染 率 8 . 9 6 % 。将检测 结果及 时反馈给蜂农 ,达到 了快速 诊断、及 时防治的 目的,取得 了显 著效果。该次研究为 山东省进 一步开展蜜蜂病害 防治工作提供 了理论依据 ,为 山东省蜂产 业的健康发展奠定 了基础。 关键词 :意大利蜜蜂 ;欧洲幼 虫腐 臭病 ;蜂房蜜蜂球 菌;
系 统 和 生 态 农 业 、供 给 人 类 高 级 营 养 和 保 健 功 能 产 品
的过 程 中扮 演重 要 角 色 [ 1 ] 。 随 着 经 济 的 发 展 ,人 们 对
De t e c t i o n An a l y s i s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的一种严重危害蜜蜂健康 的细菌性传染病 。近年来 ,山东省 多
次暴发欧洲幼虫腐 臭病,给蜂农造成 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但 目 前 尚缺 乏快速 有效的鉴定手段和预警机制。 因此 ,开展对 山东
Q i n d a o , Y a n t a i , B i n z h o u a n d W e i h a 1
( 1 . 山东 农 业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 山 东 泰安 2 7 1 0 1 8 ;2 . 山东 农 业 大 学 动 物 科 技 学 院 ,山 东 泰安 2 7 1 0 1 8 )
摘 要 :欧 洲幼 虫腐 臭 病 ( E u r o p e a n F o u l b r o o d ,E F B ) ,
是 以蜂房蜜蜂球 菌 ( M e l i s s o c o c c u s P l u t o n i u s ) 为主要致 病菌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诊断方法以及流行特点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诊断方法以及流行特点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诊断方法以及流行特点
欧洲幼虫腐臭病是蜜蜂幼虫的又一种细菌性传染病。

对蜂群的危害仅次于美洲幼虫腐臭病,该病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危害西方蜜蜂;在我国饲养的中华蜜蜂及印度饲养的印度蜜蜂也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

下面是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诊断方法以及流行特点的介绍:
诊断方法
1.症状诊段对可疑患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蜂群,可从蜂群中抽取l一2张末封盖子脾,抖落蜜蜂,仔细观察子脾上幼虫状况及死亡幼虫的特点,若发现子脾不整齐,至“插花子脾”现象,死亡幼虫呈苍白色、淡褐色至深褐色,并有酸臭味,幼虫尸体无粘性,即可初步诊断为欧洲幼虫腐臭病。

2.显微镜诊断取死亡的小幼虫,滴加适量无菌水,研磨,制备悬浮液,涂片,置600—1000倍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较多的单个或成对呈链状的球菌并具有梅花络状,即可确诊为欧洲幼虫腐臭病。

3.鉴别诊断取新鲜牛奶2毫升,置于试管内,挑取少许幼虫尸体加入试管中,充分摇匀,放于30一32℃温箱内1—2小时,若发现牛奶无凝集,则鉴定为欧洲幼虫腐臭病。

也可采用血清学诊断法。

流行特点
被污染的饲料(尤其是花粉)和死亡幼虫,是欧洲幼虫腐臭病的主要传染源。

据39蜂疗网调查病害在蜂群中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内勤蜂的清扫和饲喂幼虫活动,将病原菌传给健康幼虫。

病害在蜂群间的传播,主要是由于盗蜂和迷巢蜂将病菌传染给健康蜂群,其次是蜜蜂在采集活动中的相互接触以及养蜂人员不遵守卫生操作规程,将病脾调入健康群而造成接触传染。

该病易在春季发生和流行,由于春季气温不稳定,蜂群群势较弱,蜜源较缺乏,若遇阴雨天或寒潮时,蜂群增长受到影响,抗病力下降,蜂房链球菌在蜂群内增殖较快,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防治技术

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防治技术

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防治技术
黄坚
【期刊名称】《科学种养》
【年(卷),期】2008()11
【摘要】欧洲幼虫腐臭病又称烂子病、黑色幼虫病、纽约蜜蜂病,自上世纪70年代初在浙江省流行,现已遍布全国。

此病系由蜂房链球菌、蜂房芽孢杆菌等细菌引起,病菌抵抗力强,在干燥幼虫蜂尸里可存活3年左右。

病蜂的消化道、蜜囊里
含有大量的病菌。

病蜂以及病蜂接触过的花粉、糖液、饲槽、巢脾等是主要传染源。

【总页数】1页(P48-48)
【关键词】蜜蜂;幼虫腐臭病;防治技术;饲养方法
【作者】黄坚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百官镇延春弄8号,312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94;S895
【相关文献】
1.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 [J], 汪志铮
2.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的诊治 [J], 孙希国
3.蜂蜜中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的检测方法研究 [J], 杨东来;刘玮琦;刘丹;彭菲
4.蜂蜜中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的检测方法研究 [J], 杨东来;刘玮琦;刘丹;彭菲
5.中草药组方"消腐汤"防治中华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试验研究 [J], 邓位喜;刘廷江;马啸天;吴廷昌;韩建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诊断与防治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诊断与防治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诊断与防治可利用典型症状对欧洲幼虫腐臭病诊断。

先观察脾面是否有“花子现象”,再仔细检查是否有移位,扭曲变色或腐烂于巢房底的小幼虫。

另外可挑出已移位,扭曲但尚未腐烂的病虫、置载玻片上,用两把镊子夹住躯体中部的表皮。

平稳地拉开。

将中肠内容物留在载玻片上。

里面有不透明、白垩色的凝块。

挑出凝块,按细菌简单染色法染色,油镜下可见大量病原菌。

据39蜂疗网实验研究健康幼虫的中肠不容易解剖,而且中肠内容物是棕黄色的。

防治方法:(1)选育对病害敏感性低的品系;〔2)换王,打破群内育虫周期,结内勤蜂足够的时间清除病虫和打扫巢房。

(3)病群内的重病脾取出销毁或严格消毒后再使用。

(4)常用土霉素(10万单位/十框蜂),或四环素(10万单位/十框蜂),配于饱和糖浆内喂病群,但易造成蜂蜜污染。

(4)建议配制含药花粉饼或抗菌素饴糖喂饲。

含药花粉配制:上述药剂及药量,将药物粉碎,拌入适量花粉(十框蜂取食2~3天量)、用饱和糖浆或蜂蜜揉至面粉团状,不粘手即可,置于巢框上框梁上,供工蜂搬运饲喂。

抗生素饴搪的配制:224克热蜜加544克糖粉,稍凉后加入7.8克的红霉素粉。

搓至硬,可喂50~60群中等群势的蜂群。

重病群可连续喂3~5次,轻病群5~7天喂一次,喂至不见病虫即可停药。

西方蜜蜂上欧洲幼虫腐臭病一般不甚严重,通常无需治疗,多数蜂群可自愈。

而中蜂欧洲幼虫腐臭病常十分严重,严重影响春繁及秋繁,而且病群几乎年年复发,难以根治。

但由于病原对抗菌素敏感,病群的病情用药物又较易控制。

需注意的问题是,要合理用药,严防抗菌素污染蜂蜜。

蜜蜂的几种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蜜蜂的几种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蜜蜂的几种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郭兴启【期刊名称】《山东畜牧兽医》【年(卷),期】2016(037)002【总页数】2页(P37-38)【作者】郭兴启【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95.1-9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第一养蜂大国,也是最大的蜂产品生产和出口国。

蜂产品作为外贸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为我国出口创汇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由于养蜂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不占耕地、易学易懂、经济效益高等诸多优势,因而养蜂生产一致被看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在养蜂生产中,会经常遇到各种蜜蜂病敌害的发生,如不及时采取措施防治,很容易使蜂农养蜂效益受损。

因此,本文就蜜蜂养殖实践中常见的几种主要病敌害的种类、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做简要概述,以期为广大蜂农朋友提供一些简单实用的蜜蜂病敌害辨识及防控技术,以供大家交流学习。

1.1 发病情况及症状该病主要分为欧洲幼虫腐臭病和美洲幼虫腐臭病,病原体分别为蜂房球菌和幼虫芽孢杆菌。

因两种病征均感染和危害蜜蜂幼虫,且病症相似,因而有时易发生误诊。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蜂群易在早春、秋季发病;美洲幼虫腐臭病常年均可发生。

一般两种病在西方蜜蜂中均可发生,而中蜂对美洲幼虫腐臭病有较强的抵抗力。

两种病原侵染蜜蜂幼虫后均可导致患病幼虫死亡,感染蜂房球菌的幼虫一般在未封盖时死亡,幼虫尸体在巢房底部干枯、腐烂,虫尸无黏性、有难闻的酸臭味;感染幼虫芽孢杆菌死亡的幼虫一般在封盖后死亡,死亡后的幼虫所在巢房盖色泽发黑、下陷、常见有穿孔,尸体腐败后呈黏胶状、有鱼腥臭味,用解剖针挑去可拉出2~3cm长的细丝。

虫尸干枯后难以从巢房清除。

1.2 防治措施(1)加强蜂群饲养管理:强群饲养,保证蜂群饲料优质、充足,提高蜂群抗病能力。

(2)加强预防措施,切断传染源。

注意蜂场和蜂机具卫生,定期消毒;发现的蜂群病脾、蜂箱箱底部的蜡屑等杂物及时焚毁,对蜂箱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再用。

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

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

防治
⒎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防治方法
⑴加强饲养管理 ⑵药物治疗
防治(管理)
⑴加强饲养管理
选用抗病蜂种 采用新王,提高蜜蜂的质量和抗病力 保持蜂团密集,提高蜂群的保温能力 饲养强群,提高蜂群的抗逆能力 加强蜂群保温,减小群内温度变化幅度 保持蜂群内食料充足 取蜜尽可能不带子脾分离蜂蜜 饲喂蜜蜂时,适当加入蜂药防病 适当断子,切断传染的循环,减少主要传染源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广东省首先发现, 20世纪 60年代初南方诸省相继出现病害,随后则蔓延全国。
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不仅西方蜜蜂感染,东方蜜蜂也 感染,特别是⒉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世界分布图
病原01
⒉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病原
蜂房球菌(Mellisocuccus Pluton) 菌体形态:披针形,直径 0.5~1 μm,革兰氏染色阳性,常结成链状
⒈群内待哺幼虫数量少,幼虫可获得充足的营养,健康发育 ⒉极少量病虫被及时清除
传播途径
⒌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传播途径
蜂群内部 工蜂饲喂活动 蜂群之间: 将病群病的蜜、粉脾或子脾调到健康群 将受病群污染的蜂具未经消毒处理用于健康蜂群 病群工蜂错投到健康群 病群工蜂盗健康群的贮蜜,或健康群工蜂盗病群的贮蜜 将病群与健康群合并 被污染病毒污染的蜜蜂饲料 蜂场之间: 引进带病毒蜂种(种王或蜂群) 蜂场之间健康蜂群与病群间的盗蜂 被病毒污染的蜜蜂饲料 地区之间: 转地放蜂 蜜蜂引种 被病毒污染的蜜蜂饲料
黑褐色 扭曲
流行规律
⒋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流行规律
发病高峰 南方发病高峰:3月初到4月中,即油菜花期到荔枝花期 8月下到10月初 (与蜂群繁殖高峰期相重叠,即与春繁、秋繁相重叠)
群势与欧幼病 同一条件下,群势小的蜂群发病速度比大蜂群快

蜜蜂病害之白垩病及黄曲霉病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

蜜蜂病害之白垩病及黄曲霉病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

蜜蜂病害之白垩病及黄曲霉病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一、白垩病白垩病又名石灰子病,是蜜蜂幼虫的一种顽固性传染病。

1、病原致病菌为子囊球菌,菌丝雌雄异株,两者结合进行有性生殖,形成膨大的子囊球,其内充满着孢子囊,里面具有大量的子囊孢子。

孢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干燥状态下可存活15年之久。

2、症状发病初期,病虫成为无头白色幼虫,体色与健康幼虫相似,体表尚未形成菌丝;中期,幼虫柔软膨胀,腹面长满白色菌丝;后期,整个幼虫体布满白色菌丝,虫体萎缩并逐渐变硬,似粉笔状。

死虫尸体有白色、黑色两种。

工蜂将虫体由巢房内拖出到巢门前的地面上和蜂箱底部,工蜂及雄蜂幼虫均可感病,雄蜂幼虫尤为严重。

大幼虫阶段易感,巢房盖被工蜂咬破,挑开后可见死亡幼虫。

感染子囊球菌的幼虫,前3天无明显症状表现,少数幼虫体表长出白色菌丝,多数幼虫在第五天死亡。

在蜜蜂幼虫体内病变分为6个阶段。

①孢子静止期(3~48小时)这一时期在幼虫中肠内可发现孢囊,孢子球已散布在食物中,孢子粘结在孢子球上呈静止状态。

②孢子萌发期(3~72小时)孢于在肠道内开始萌发,孢于萌发时膨大为球型,然后伸出发芽管,此时中肠组织未遭侵染,仍属正常。

③菌丝增殖期(24~72小时)孢子萌发后,在中肠内食物团里形成菌丝,并有孢子产生,此时中肠组织仍无病变出现,接种48~72小时,菌丝由肠道内壁穿透围食膜侵入真皮细胞。

④穿透肠壁期(72~96小时) 接种72小时后,菌丝体生长旺盛,且有菌丝团穿透肠壁,中肠外壁真皮细胞有穿孔,部分细胞受破坏,4~5天后,中肠受到破坏并发现整团菌丝自马氏管穿出。

⑤体腔增殖期(72~120小时)苗丝穿透肠壁或马氏管后,即在体腔内不断增殖,引起脂肪体、气管和肌肉发生病变。

⑥穿透体壁期(96~120小时)菌丝在体腔内大量繁殖,同时侵染体壁,体表充满菌丝,雌雄菌丝在体外交配产生孢囊。

3、诊断方法若发现死亡幼虫呈白色或黑色,表面覆盖白色菌丝或黑色孢子粉时,挑取幼虫尸体表层物涂于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大量白色菌丝和孢囊及孢囊孢子时,则可确诊为白垩病。

如何用血清反应来诊断美洲幼虫腐臭病

如何用血清反应来诊断美洲幼虫腐臭病

如何用血清反应来诊断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对美洲幼虫腐臭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诊断:先进行标准抗原的制备。

先将已经分离纯化的美洲和欧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细菌、烘干至恒重,粉碎,然后再按1:100的比例加生理盐水,制成悬浮液,并在低温下,静置一昼夜。

用石棉漏斗抽滤,将滤液分装于安培瓶内、灭菌后,保存于冰箱内。

再进行抗体的制备。

采用兔免疫血清,用已制备好的标准抗原、每隔5日注射1次,注射剂量按第一次0.25毫升,第二次0.5毫升,第三次1.0毫升、第四次2.0毫升,依次增加,注射完毕后经过7日,即可采血,进行效价测定,若效价不高时,还可增量注射菌液1~2次,至试血合格后,即可进行放血。

接下来就可以进行诊断。

对美洲幼虫腐臭病的诊断,目前主要是采用试管沉淀反应和点滴凝集反应等方法进行;对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诊断,则主要是采用试管沉淀反应进行。

39蜂疗网提醒您在具体方法上,一般都是用预先制备的已知的抗体血清去检查未知的抗原(即幼虫尸体提取液)。

若发生沉淀或凝集,即可诊断为阳性。

试管沉淀反应第一步,制备未知抗原(病幼虫提取液)。

取患病幼虫10头,放在研钵内研碎,加入生理盐水7~15毫升,制成悬浮液,置水浴锅内煮沸,15分钟然后用石棉滤器过滤,取滤液供检验用。

第二步,进行沉淀反应。

取直径为0.4~5毫米,高5~7厘米的小试管,先取0.3~0.4毫升的标准抗体血清,放在试管的底部,铺呈一薄层。

然后用移液管,吸取大约相等数量的未知抗原(病蜂提取液),小心地加入试管内,均匀地铺在抗血清上面成一薄层。

在室温条件下反应15分钟。

若在0.5~2分钟后,在血清和提取物的界面下,出现薄而均匀的浅蓝色的混浊环,即为阳性反应。

若经过15分钟,在血清提取物的界面上仍是透明的,即为阴性反应。

点滴凝集反应第一步,制备未知抗原(病幼虫提取液)。

取新死亡幼虫尸体10头,放在瓷研钵内研碎,加生理溶液10m1,制成悬浮液,然后用棉花过滤,并在2500r/分钟下离心10~15分钟,再将上清液倾去,残渣供作试验抗原用。

欧洲幼虫腐臭病也有“死穴”,看准这3点,防治更简单

欧洲幼虫腐臭病也有“死穴”,看准这3点,防治更简单

欧洲幼虫腐臭病也有“死穴”,看准这3点,防治更简单
关于欧洲幼虫腐臭病
欧洲幼虫腐臭病是中蜂常见的一种蜜蜂细菌性幼虫病,此病也发生在意蜂身上,但是欧洲幼虫腐臭病对中蜂的危害更加严重,发病蜂群出现2到4日龄蜜蜂蜜蜂幼虫大量死亡,病害严重的蜂群出现非正常“花子”现象,不断削弱蜂群,影响蜜蜂的繁殖和采蜜,在世界各国均有分布,带有传染性,属于典型的蜜蜂细菌性幼虫病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患病蜂群症状
欧洲幼虫腐臭病一般先感染1到2日龄的蜜蜂幼虫,被感染的蜜蜂幼虫经过2到3日的潜伏期,在3到4日龄的时候蜜蜂幼虫死亡,死亡的幼虫具有6大特征。

第一:颜色渐变。

幼虫刚死亡的时候位置错乱,没有正常蜜蜂幼虫的光泽和饱满的状态,主要体现为苍白色、扁平,后期逐渐变黄,最后变为深褐色。

第二:幼虫的溶解性腐烂。

死亡幼虫尸体为溶解性腐烂,死亡的幼虫可以从背部看清气管,气管呈放射状。

第三:几个时期死亡的蜜蜂幼虫具有相同特点。

有时盘曲期死亡的幼虫与直立期死亡的幼虫一样渐渐软化塌陷在巢房底部,尸体残余物没有黏性,不拉丝。

第四:插花子脾现象。

由于死亡幼虫工蜂清理并不困难,所以巢脾上体现为“插花子脾”现象。

第五:封盖期症状。

有的被感染的幼虫并不会表现症状,幼虫不会立刻死亡,直到巢房封盖以后才表现出如封盖穿孔、巢房塌陷、产生酸味等现象。

第六:典型鳞片状。

患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蜜蜂幼虫尸体干枯后形成鳞片状,干缩在巢房底部,移除很容易。

传播方式与发病规律。

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

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

胃积食 和 酸 中毒 的发 生 。平 时搭 配饲料 时碳 水化 合
物用量 与粗 饲料 的搭 配 比例要 适 当 。在 饲 喂高碳 水
化 合物 饲料 时要 适 当 添加 一 些 干 草 。 要 有 一 个 逐 渐
过 渡适 应 的过 程 。重 点 要 加 强 牛 围产 期 的饲 养 管
类 饲 料 。特别 是母 牛在 生 产 前 后 。 畜 主 会 突 然 添 加
贵州畜牧兽医
2 0 1 7 年
第4 1 卷
第3 期
蜜蜂 欧 洲 幼 虫腐 臭 病 的 防 治
汪 志铮
( 福建 省建 阳市南平农校 , 福建 建阳 3 5 4 2 0 0 )
中图 分 类 号 : ¥ 8 9 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7 —1 4 7 4 ( 2 0 1 7 ) 0 3 — 0 0 5 9 — 0 1
大量 的谷 类精 料 , 饲 喂 酸 度 过高 的青 贮 玉 米 或 质 量
理, 严格 控 制 精 料 的饲 喂量 , 精 料 量 以 每 头 牛 每 天 3 k g为宜 。谷类 饲料 加 工 时压 片 或 破 碎 即可 . 宜 大
不 宜小 , 切不 能粉 碎 成 粉 状 。 日粮 中可 添 加碳 酸氢 钠 和碳 酸钙 等缓 冲剂 , 以减 少该 病 的发 生 。
喂。病 群饲 喂含 药花 粉饼 1 次, 一般 即可见效 , 酌 情
2 症 状
患 病幼 虫 1 ~ 2 日龄 传 染 , 经2 ~3天 潜 伏 期 , 多
在3 ~ 4日龄未封盖 时死亡。腐烂的尸体具有酸臭
味 。虫尸 干燥 后 变为 深褐 色 , 易取 出或 被工 蜂消 除 ,
所 以巢脾 有 插花 子脾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培养
目前认为,欧洲幼虫腐臭病致病菌为蜂房球菌M.pluton为致病菌。

蜂房球菌单个的形态为披针形,直径0.5~lμm,革兰氏染色阳性,常结成链状或成簇排列。

Cheshire和Cheyne(1885)认为蜂房芽孢杆菌(Bacillus alvei)是欧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菌,white(1920)报道病原体是普鲁东芽孢杆菌(Bacillus pluton)。

Lochhead(1928)认为B.alvie与B.pluton是同义语。

Burnside(1934)认为蜜蜂链球菌(Streptococcus apis)和B.pluton 是相同的,而B.alvice与欧迪斯无色杆菌(Achronobacter eurydice)是同义词。

Burri(1941)确信A.eurydice与B.pluton是相同的。

最后A1eksandrora(1949)证实了B.pluton是病原菌。

Bailey(1956)根据该菌的革兰氏反应和形态将B.pluton重重新定名为蜂房链球菌(普鲁东链球菌(普鲁东链球菌,Streptococcus pluton)。

而后Bailey(1984)又根据该菌的GC%(29%)与链球菌属有(45%)很大差异,再一次将S.pluton重新定名为蜂房球菌Melissococcus pluton,并以该菌做为模式种,建立了蜂房球菌属Melissococcus。

病原培养
在一般培养基及好气的培养条件下,蜂房球菌不生长。

但据39蜂疗网调查可在下述新鲜的培养基中生长:酵母膏(Difco)1克,葡萄糖1克KH2PO 41.35克,可溶性淀粉1克,琼脂2克,蒸馏水100毫升,用KOH调pH6.6,于116℃灭菌20分钟。

可采用混和法接入已倒入培养皿中的、45℃的、溶化的培养基中,放入带有10%CO的厌气细菌培养器中,34℃培养。

一般4天后长出菌落。

直径1~1.5毫米,白色,边缘光滑,表面微凸起。

培养基中培养出的菌具多形性,常为类似杆状的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