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巧治中蜂囊状幼虫病

巧治中蜂囊状幼虫病

中国蜂业23蜜蜂健康2021年5月 养蜂技术该项技术集成面向两个主要方向:1.为由政府牵头或主导发展本地区蜂产业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供必需的技术支撑;2.为企业或规模蜂场生产蜂产品的过程提供蜜蜂健康管理及兽药残留保障。

为了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我国蜂业产业的主战场,从2021年开始,在农业农村部“重大动物(蜜蜂)疫病监控与防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及“农业农村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巧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王相玉│口述 王红燕│整理中蜂囊状幼虫病对中蜂危害很大,也是广大中蜂养殖者最头疼的疾病。

我养意蜂30多年,同时也养中蜂,2015年我的中蜂群发展到40多箱,蜂群很强,我暗自欢喜,结果中囊病一来,飞的飞逃的逃死的死,最后只剩十来箱。

我对养中蜂丧失了信心,干脆全养意蜂。

2016年1月,我把中蜂和意蜂一块运到贵州安顺春繁、采油菜,将中蜂放在亲戚家饲养,我只管意蜂。

中蜂到贵州同样也发展不起来,到了5月1日安顺的羊角梨蜜源大流蜜,我到蜂场一看,每箱中蜂出勤繁忙,采粉也多,打开蜂箱一看中囊病症状消失,箱箱痊愈。

我想是不是羊角梨蜜粉可以防治中囊病和欧幼病。

通过多年观察,羊角梨蜜饲料吃完就开始烂子,把羊角梨连株带根挖回来熬水喂蜂,病症消失,特有效。

后来,我买来粉碎机,把羊角梨粉碎成细面撒在框梁上,2个月撒1次,从此没再发生中囊病,也没出现过烂子。

我送给很多蜂友使用,他们用了都说灵,中囊病18天治愈,蜂群养得很壮,蜂友满心欢喜,我给它起名叫“中囊歼”。

羊角梨是我地夏季主要蜜源,在贵州安顺市至清镇市均有分布,其他地方没有。

中囊病不再是中蜂的“癌症”,危害中蜂的中囊病一去不复返。

心”的支持下,蜜蜂病虫害生物学创新团队联合中国养蜂学会将该项技术集成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共同开展为养蜂工作者、管理者、蜂业合作社、标准化蜂场及蜂产业基地等提供蜜蜂健康及蜂产品兽药残留源头治理的技术服务,从源头治理及蜂产品残留全流程监控2个环节入手,确保蜂群健康和蜂产品兽药残留达标,为我国蜂产品质量安全和蜂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应对方案!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应对方案!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应对方案!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中囊烂子)给我国养蜂业造成了严重灾害,对生态保护,农业增产增收和扶贫致富带来较大损失。

因此很有必要找到一套有效和可持续发展解决问题的应对方案。

规模养中蜂自50-60年代起就有因中蜂囊状幼虫病导致全场蜂群全灭的灾害性事件。

2017年江西各地都有中蜂养殖大户出现中囊爆发,轻者丧失生产能力,损失大部分蜂群,重者垮场,即便向江西养蜂研究所求救也无济于事。

今年也就是2018年,四川宜宾等地普遍爆发了中囊,轻者70-100群缩到10来群,重者垮场要重新购种或靠诱捕野生飞逃蜂来接济蜂场续种。

同样是2018年江西,我听亲戚说她村里有用于吃蜜保健而业余养了几箱中蜂的也诉苦说烂子(一般农民直接称作烂子,少用专业术语:中蜂囊状幼虫病)了。

蜂场无论大小无论专业与否都有可能发此病害,业界许多科员人员和一线养殖者对中囊愕然的同时都为之感到力不从心。

究其发病机理: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毒引起。

该病毒可存在于蜜蜂,自然界花朵,水体等传播接触媒介。

该病毒也是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发病表现为:幼虫死亡,坍塌附着于巢房一侧或巢房底。

牙签挑起幼虫体内有三分之一或一半的透明液体,也就俗称囊状;封盖子穿孔,死亡幼虫易于清理,无粘性和臭味。

该病分急性和慢性,慢性变现为幼虫体发暗黄色,或褐色,黑色常使得子脾花子严重,强群可以暂时靠产卵速度和清理病幼虫速度以花子表现出现,但是蜂群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到发病后期就大面积无封盖子。

急性中囊表现为幼虫尖头一端有黑点并且无法封盖,蜂群不安,采集骤减,停产,不护脾,蜂群断代、迅速缩减、垮群或飞逃。

另一种幼虫病就是西蜂常提到的欧洲幼虫腐臭病,这种病也表现为幼虫死亡。

患欧洲幼虫腐臭病的幼虫1~2日龄的传染病,经2~3天潜伏期,幼虫多在3~4日龄未封盖时死亡。

中囊性烂子跟欧幼烂子明显的区别:一,中囊是病毒性的而欧幼是细菌性的;二,中囊是致死幼虫和早期封盖子而欧幼是只针对1-2日龄幼虫并且是未封盖前死亡,能到大幼虫阶段的可正常发育封盖出房。

浅谈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的防与治

浅谈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的防与治

丹 东 180 ; 12 0 丹 东 180) 12 0
1 7- 62 2 1) 5 02 - 2 2 9 9 (0 0 - 0 6 0 6 0
2辽 宁省 丹 东市宽 甸满族 自治县动 物卫 生监督 所 ,辽宁 宽 甸 180 ; . 100
中华蜜蜂蜂群的病 虫害相对 比引进 的西蜂病 之 间时,蜂王产 卵积极 ,蜂 群孵化 出大量 幼虫 , 虫害的种类少 ,在 西蜂没 有进入 中华蜜蜂 区域之 如果蜂、脾不对称 ,受到季 节性寒流侵袭 、气温
片 。① 急性型发病在早春或 晚秋都易发生 ,查蜂 2 1 加强饲养 管理 .
可观查到蜂脾上大幼虫大面积死亡 ,有较少封盖 2 11 加 强保 温 ..
春 秋 繁 殖 期 ,特 别 是 春 繁 期
子 ,并且伴有成蜂增长 ,蜂群群势变弱 ,如不能 间,实行活框养殖 的蜂场 ,应对蜂箱采取适当保
2 3 严格消 毒 .
对蜂 箱 、蜂 具 、发 病群 仔脾和 花 、甘 草、野菊 花、射干 、贯众 、生侧柏 叶各 l
应统计全场蜂量 ,将需用药量统一煎煮过滤 ,配
场地进行消毒处理 ,常用石灰水泡洗蜂箱 、蜂具 份 , 以一个 成人剂量 治疗 1 5框蜂剂 量 ,使用 时 或用 苏打水喷洒场地等。
1 发病症状及规律
11 症状 .
中华蜜蜂传 染上囊状幼 虫病 后 ,在 力 ,继而为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发生 、发展提供
脾面上可 以观察到 ,病 群中 5 6日龄 大幼虫约有 了条件 ,通常情况下先发生欧洲幼虫腐臭病 ,继 - 1 死于封盖之前,23 / 3 / 死于封盖 以后。被感染 的 而引发中华 蜜蜂囊状 幼虫病 。欧洲 幼虫腐臭病是 幼虫虫体翻转 ,体表干 黄 ,死亡 的幼 虫头部离 开 由病 菌引起 的疾病 ,而 中华蜜蜂囊状幼 虫病 是病 巢房壁 ,上翘 ,苍 白、无光泽 、无臭 味,用镊子 毒感染所致 ,施治时应特 别注意对症用药 。

如何快速治好中蜂囊状病呢?

如何快速治好中蜂囊状病呢?

如何快速治好中蜂囊状病呢?中蜂囊状病也就是囊状幼虫病,是一种圆形病毒感染引起的蜂病。

其实囊状幼虫病中蜂意蜂都会得,是由意蜂传入我国,让中蜂感染了,才成为中蜂易得的疾病,在意蜂没有进入我国前中蜂是没有囊状病的。

之所以成了中蜂易得的疾病,是因为中蜂防治能力差,蜂群比较弱小就难以抵抗。

而意蜂繁殖能力强,蜂群比较强盛,所以有足够的抵抗力,意蜂反而少得囊状幼虫病。

想要快速治好囊状幼虫病,我们就要认识囊状幼虫病,找到囊状幼虫病得病的原因及传染方式。

囊状幼虫病的病症特性囊状幼虫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蜂病,主要是造成5--6日龄幼虫或刚封盖大幼虫的死亡,一般幼虫有1/3死于封盖前,2/3死于封盖后。

幼虫死亡时僵卧在巢房下方,头部翘翘,体色失去光泽变黄白,转成棕灰色,头部出现灰褐色,外皮成为有韧性而透明的囊,内部组织液出现颗粒物。

死虫房盖下陷,常被工蜂咬开或穿孔,发病初期死虫会被工蜂清除,子脾出现花子的现象。

这一点与欧洲幼虫病,烂子病的病症相似,但致病源不一样,治疗方法就不一样了。

囊状幼虫病会造成大量幼虫死亡,会使蜂群因为没有幼蜂补充而迅速衰竭。

绝望的中蜂有时候会发生逃蜂,寻找新的蜂巢避免蜂群的灭绝。

因为囊状幼虫性病是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强,所以会给养蜂人带来很大的灾难。

每一个养蜂人都必须要重视囊状幼虫病的防治。

囊状幼虫病的防治方法。

囊状幼虫病的圆形病毒喜欢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滋生,在春秋湿冷的春秋季节,如果蜂群弱小,难以维持正常的蜂巢温度,蜂群体制弱,就容易得病。

所以想要预防囊状幼虫病的发生,就必须要加强饲喂管理,注意密集繁蜂,应对低温,蜜粉充足,培育体质健壮的幼蜂。

同时要注意选用抗病力强的蜂种,容易得病的蜂群蜂王不能留用,那些没有得病的蜂群,就尽量选择那群蜂王的幼虫育王。

在春繁,秋繁时候,如果蜂群弱小,气温比较低,就一定不能勉强让蜂群多抚子。

要舍得合并弱小蜂群,让蜂密集能护住子脾,正确饲喂让幼蜂健康。

只要奉劝能维持好蜂巢环境,能抚育好幼虫,蜂群就不容易得囊状幼虫病了。

巧治中蜂中囊病及注意事项

巧治中蜂中囊病及注意事项

巧治中蜂中囊病及注意事项中囊病(囊状幼虫病)是对中蜂威胁最大的蜂病,典型特征是来势猛、病期短、传播速度快,1971年起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始发病并蔓延至全国,时至今日中蜂囊状幼虫病仍令中蜂养殖者谈之色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巧治中蜂中囊病及注意事项吧!一、危害特征中囊病是中蜂危害最大且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患病死亡的多是5~6日龄大幼虫和刚封盖的蜂蛹,其中约30%的幼虫死于封盖前而约70%的幼虫死于封盖后,死亡幼虫往往直卧在巢房下方且头部翘起,体色先变成黄白色后再转成棕黄色,内部组织液化且液体中多呈现颗粒头物,病死幼虫的房盖下陷且常被工蜂咬开或穿孔。

二、诱发病因中囊病的病原是中蜂囊状幼虫病毒,1971年冬季广东局部地区爆发了中蜂囊状幼虫病,次年全省流行并快速蔓延至福建、江苏、福建、四川、贵州等南方地区,但该病在新地区爆发病害可造成30~90%的蜂群损失,而老地区也可能突然重新短暂的大规模流行,例如1990年春季福建曾再次流行并造成了约50%的蜂群损失。

三、流行规律中囊病的流行与环境有最直接的关系,例如温湿度不稳定且蜂群处于繁殖期时易发病,从流行时间来看发病高峰期多为10月至翌年3月,其中尤以11~12月和2~3月发生得最为集中,特别是越冬后蜂群受到寒流袭击时更易爆发该病,但中囊病在气温高且相对稳定的4~9月则不易爆发,另外患病蜂群在夏季常常也能自愈。

四、防治方法1、抗病品种:中蜂对中囊病的抗性因蜂群不同而不同,有些蜂群易患中囊病且病情往往也较为严重,而有些蜂群则不易患病或病情相对较轻,因此可尽量用抗性较强的蜂群来培育新蜂王。

2、饲养强群:中蜂的群势越强对中囊病的抗性相对越强,因此养蜂生产中要尽可能将蜂群发展成强群,对于群势弱的蜂群要及时合并成强群,另外无论任何时候都要确保蜂群中蜂多余脾。

3、药物防治:中囊病对中蜂危害极大且尚无特效药,但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对中囊病有一定缓解效果,如半枝莲、千金藤、金银花、五加皮等,此外土霉素等抗生素对中囊病也有缓解效果。

中蜂幼虫病用什么药治疗?

中蜂幼虫病用什么药治疗?

中蜂幼虫病用什么药治疗?中蜂幼虫病是中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学名中蜂囊状幼虫病,亦称中囊病、烂子病、尖头病等,这种蜂病的特点是来势猛、病期短、传播快,蜂群一旦感染几乎就难以救活,下面来看一看中蜂幼虫病用什么药治疗吧!一、诱发病原中蜂幼虫病是囊状幼虫病毒中国毒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30纳米,空间构型为24面体,无囊膜,核酸型为RNA型,虽然意蜂等西蜂蜜蜂也会感染囊状幼虫病,但病原和中蜂囊状幼虫病不同,两种病毒实际上独立的病毒株。

二、流行规律中蜂幼虫病通过工蜂饲喂活动传染给健康幼虫,温、湿度不稳定且蜂群处于繁殖期时易发病,从一年来看发病高峰期多在10月至翌年3月,尤以11~12月和2~3月发生得最集中,气温高且稳定的4~9月不易发病,另外患病蜂群在夏季常能自愈。

三、典型症状中蜂幼虫病主要危害大龄幼虫,其中30%的幼虫死于封盖前,70%的幼虫死于封盖后,死亡后幼虫直卧在巢房下方且头部翘起,体色先变成黄白色再变成棕黄色,内部组织液化,液体中多呈现颗粒物,病死幼虫房盖下陷并多被工蜂咬开或穿孔。

四、预防措施1、选育蜂种:病害流行时发病轻或不发病的蜂群可作种群来培育新王,但选育抗病品种时要注意杀死病群中的雄蜂,连续筛选几代后就能提高蜂群对中蜂幼虫病的抗病力。

2、断子清脾:蜂群发病时一定要及时断子清脾,操作是幽禁蜂王或换王使蜂群出现断子期,目的是让工蜂清扫巢脾以避免重复感染,同时还要严格对蜂箱和巢脾进行消毒。

3、加强管理:中蜂幼虫病的流行与气温正相关,因此气温低或温差大时要做好保温工作,同时要及时合并弱群并确保蜂多余脾,此外还要注意给蜂群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

五、药物治疗1、华千斤藤(海南金不换)干块根,8~10克,煎汤,可用于10~15框蜂的治疗。

2、半枝莲50克,贯众50克,金银花50克,甘草25克,煎汤,可治20~30框蜂。

3、五加皮308,金银花15克,桂枝9克,甘草6克,煎汤,可用于40框蜂的治疗。

中蜂病虫害防治和用药方法

中蜂病虫害防治和用药方法

中蜂病虫害防治和用药方法中蜂是我国独有的优良蜂种,学名中华蜜蜂,俗称土蜂、山蜂、野蜂等,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事实上在意蜂等西蜂引入之前我国饲养的几乎都是中蜂,下面一起来看一看中蜂病虫害防治和用药方法吧!一、中蜂囊状幼虫病【病原】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病毒中国毒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971年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始流行,病情严重并很快蔓延至全国,至今仍是中蜂饲养地区危害性极大的中蜂病害。

【症状】中蜂囊状幼虫病主要危害大龄幼虫,30%死于封盖前、70%死于封盖后,死亡幼虫直卧在巢房下方,头部翘起,体色先变成黄白色再变成棕黄色,内部组织液化且液体中有颗粒物,病死幼虫房盖下陷,多被工蜂咬开或穿孔。

【预防】①病害流行季节发病轻或不发病的蜂群可作种群培育蜂王。

②合并弱群做到蜂多于脾,加强保温并确保蜂群有足够的饲料。

【药物】中蜂囊状幼虫病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但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有一定的疗效,某些抗病毒的药物也有一定的效果。

二、爬蜂病【病原】爬蜂病并不特指某一种蜂病,而是泛指以蜜蜂异常爬行为特征的所有蜂病,例如蜜蜂麻痹病毒、蜜蜂孢子虫、蜜蜂螺原体、蜜蜂马氏管变形虫等都可能引起爬蜂病。

【症状】前期蜂群表现出烦躁不安、下痢、工蜂护脾能力差等异常,中期表现为工蜂呈跳跃式飞行、大量成年工蜂坠落箱底,后期表现为工蜂完全失去飞行能力、在巢门外蠕动爬行,严重时工蜂在蜂箱附近的草丛或坑洼中扎堆死亡。

【预防】①确保蜂多于脾或至少蜂脾相称。

②确保蜂群中有足够的饲料并定期给蜂具消毒。

③加强蜂群保温和散热工作。

【药物】①蜜蜂麻痹病毒引起的爬蜂病可用新生霉素或金霉素治疗。

②蜜蜂孢子虫、蜜蜂马氏管变形虫等引起的爬蜂病可饲喂甲哨唑片。

③蜜蜂螺原体引起的爬蜂病可用磺胺类药物防治。

三、欧洲幼虫腐臭病【病原】欧洲幼虫腐臭病俗称烂子病,病原主要是蜂房蜜蜂球菌,其次是蜂房芽孢杆菌、侧芽孢杆菌、变异型蜜蜂链球菌等次生菌。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喂蜂 , 可用于 l 5 0 l 框蜂的治疗。 方5 抗病毒 82 系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和中草药 6, 的混合制剂 ,治疗蜜蜂囊 状幼虫 病效果可达 8% 4
8 % 以上 。 7
间, 应补充些营养物质 , 如花粉 、 维生素 以增强蜜蜂
’ Z,、 ,r J H J● u / 0
第二当蜂群内饲??足时要及时补充饲喂以保证蜂群正常生活需要尤其在蜂群大?繁殖期间应补充些营养物质如花粉维生素以增强蜜蜂jzrhju0第三将病群内的蜂脾上的病死幼虫被工蜂传染链减轻病情
维普资讯
研 究 与 综 述
蜜 蜂 囊 状 幼 虫 病 的 发 生 及 防 治
养殖技术顾 问2 0 . 0 79
维普资讯
哼 研 究 与 综 述
部 , 取病 虫 , 挑 可见 虫 体 末 端 明 显 的囊 状 袋 , 体 苍 虫 白色 , 味 、 无 无粘 性 , 可初步 诊断 为本病 。
第 四,蜂箱可用 12 2 %氢 氧化钠水溶液洗刷消 毒 , 脾可 用 4 空 %甲醛 溶液 浸 泡 消毒 2 4小时 , 粉 脾 花
的蜂王 , 这样经过几代选育 , 降低 中蜂囊状幼虫病 可 的发 病率 。 、
55 适 时 换 王 .
5 防治措施
51 以防 为 主 . 保持蜂场 清洁 , 蜂场及 四周可用 5 %漂 白粉液或 用 1 0 0 2 %石灰乳定期喷洒 , 最少春、 秋各 1 次。 阴湿
针对 2 个高峰期适时换王 , 特别是中蜂 , 换王也
严重 损失 。
个发病 高峰, 广东 、 福建在 34 - 月和 1- 2 , 1 月 江西、 湖南出现在 4 5  ̄ 月和 1 ̄ 1 ; 0 1 月 北方发病较晚, 一般 出现在 5 6 - 月。夏季病情逐渐减轻 , 强壮的蜂群 , 病 情可以自愈, 但在秋后或翌年春季又会复发。 以及蜂数密集程度相关 早春蜜源缺乏 ,特别是蜂 群内缺少贮蜜 ,而幼虫又缺乏蛋 白质饲料时容易发 病, 且病情较重 ; 相反 , 当外界蜜源丰富, 内贮蜜和 巢 花粉充足 ,蜂群 内蜂数密集 ( 、脾相称或蜂多于 蜂 脾 )发病较轻并且容易 自愈。 , 3. .3蜜蜂囊状幼虫病和蜂种也有关 系 1 不 同蜂种 间,抗病性差异很大 ,西方蜜蜂比东方蜜蜂抗病力 强, 就是在东方蜜蜂同一品种之间 , 也存在抗病性不 同的种群 。

中蜂囊状幼虫病防治措施

中蜂囊状幼虫病防治措施

中蜂囊状幼虫病防治措施2010年的气候反常,导致中蜂饲养区暴发了中蜂囊状幼虫病。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中蜂易感染的一种恶性传染性病毒病,传播速度快、很难治愈、死亡率高,可导致蜂场全场覆灭,提醒广大中蜂饲养者加强防范。

现将发病原因、防治方法刊登介绍,请广大蜂农参考防治。

推荐阅读:中蜂的四季管理一、发病的原因1、气候异常变化今年春季与夏初气候异常,灾害性天气频繁,这种异常天气对正处于繁殖高峰期的蜂群影响很大,群内幼虫多,子圈大,蜂群的哺育能力较弱,幼虫获得的营养不充足,遇上这种异常气候,巢内温度波动大,幼虫易受冻,容易感染发病。

2、饲养管理不到位一是保温措施不科学,个别蜜蜂箱内无保温物,有的蜂群甚至连隔板都没有,没有外保温物,这种保温措施,就是正常气候也不利繁殖;二是平时对巢脾、蜂具消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消毒不彻底,只用硫磺熏巢脾蜂具,只防治了巢虫,而使用消毒剂的次数很少,对病毒、细菌病害忽视,将许多未曾消毒的旧巢脾、蜂箱等直接使用,潜伏在旧巢脾、蜂箱中的幼虫病病毒被直接带到越冬后的蜂群中来,在遇上蜂群内发病条件成熟时感染发病;三是掌握不住加脾造脾时间,造成蜂巢内部结构不合理,影响蜂群正常生活,使蜂群抗病能力下降。

相关阅读:蜜蜂大肚病四种防治方法二、防治措施1、焚烧深埋。

将病群全部焚烧深埋,彻底解决病源蔓延。

2、采取保守措施,将病群与健康群完全隔离,阻止病源蔓延,用抗病毒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采用清热解毒中草药,金银花50克、元胡10克、甘草10克、贯众50克;虎杖25克、甘草10克、元胡10克;华千金藤30克、元胡10克;治疗时选择任一配方加水浸泡,以文火煎熬约30分钟,取滤液按1:1比例加白糖或蜂蜜制成糖浆,调匀喷脾,每剂可喷喂30~40脾,在喷喂之前,每群按扑尔敏1片,病毒灵2片的比例,研成粉末加入糖浆中。

3、选用新药防治防治囊状幼虫病,将药物用少量开水溶解,加入适量蜂蜜或糖浆中,傍晚时浇于巢脾上框梁上,供蜜蜂取食,每包药物用于3~4框蜜蜂,每天1次。

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摘要在调查昭平县养蜂生产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病特点与规律,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期有效控制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

促进养蜂业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病特点;发病规律;防治中图分类号S895.1+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310-01昭平县地处广西东部,总土地面积3273km2。

群众养蜂历史悠久,多以定地为主,少数小转地。

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没有越冬期,1月下旬开始春繁。

6月初为乌桕蜜花期。

夏至到小暑为小夏繁。

7~8月进入炎夏,外界蜜源缺乏,为蜂群停产期,此时需要补饲白糖或乌桕蜜。

处暑(9月初)前后秋繁,五倍子花期为繁殖高峰。

立冬前40d培育适龄蜂,11月中旬至翌年1月为鸭脚木蜜花期,是全年最重要的生产季节。

养蜂业具有优越的自然和资源条件,目前昭平县养殖中华蜜蜂(简称中蜂)达到3万群,名列广西前茅。

然而,自1978年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中囊病)传入昭平县之后,在中蜂养殖区反复发生,成为制约养蜂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中囊病发病特点中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主要侵害中蜂等东方蜜蜂。

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我国于1971年冬首先在广东省佛冈、从化、增城等地发生,翌年起迅速蔓延到福建、广两等12个省、区,造成近百万群中蜂死亡。

目前在中蜂养殖区基本都有流行。

中囊病病毒主要感染2~3日龄幼虫,能引起蜜蜂幼虫内部器官和组织的病变。

潜伏期5~6d。

患病幼虫多在8~9d封盖时死亡。

病虫死亡后,巢房盖呈暗黑色、下凹,有穿孔,尸体由白色变成淡黄色至褐黑色,头部离开巢房壁翘起似龙船状。

死虫无臭味、无粘性,容易被工蜂清理。

病虫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工蜂的饲喂活动传播至健虫。

早春及初冬,被感染的工蜂则是传染源。

传染经口进行,病毒随食物进入幼虫体内。

中囊病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南方发病高峰期大都在2~4月与11~12月,北方一般在5~6月。

中蜂的主要病虫害

中蜂的主要病虫害

兽医导刊 疾病防控85 中国执业兽医网一、中囊病中蜂对囊状幼虫病的抵抗力较弱,在饲养管理中,从预防为主。

中蜂的主要病害是囊状幼虫病。

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中囊病)在峰群繁殖期均有可能发生,尤以春秋季节发病严重。

此病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中蜂的病毒性传染病。

感染此病主要是1~2日龄幼虫,发病后5~6日龄(封盖前后)死亡。

死亡幼虫头尖上翘,头部变黑;病体白色,体表失去光泽,无臭味;用镊子夹起幼虫下垂形成一个小囊袋,内含颗粒状乳白色液体,不浓稠。

封盖后死亡的幼虫,房盖下陷,色深,有的被工蜂咬1小孔或将房盖启开。

病死幼虫若残存在巢房,其体色逐渐变为黄褐色,头部离开巢房壁翘起。

最后尸体干枯,形如“龙船”躺卧于巢房底。

目前,尚无治疗中囊病的特效药物,主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一)选育 选择未发过病的强群培育蜂王,替换病群的蜂王。

如此经过几代的选育,增强蜂群对此病的抵抗力。

处女王交尾期,病群的雄蜂一律除尽。

(二)加强饲养管理1.在春季和深秋气温低的情况下,注意蜂群保温,合并弱群,适当缩小蜂脾之间的距离,密集蜂数,做到蜂多于脾。

2.对于患病严重的蜂群,采取杀王或囚王7~15 d,人为断子一个时期,以使工蜂清扫巢房,减少病毒对幼虫连续感染的机会。

3.保持蜂巢内饲料充足,饲料不足的蜂群及时补喂,要注意补喂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

4.严防盗蜂,以防病毒的传播。

(三)药物防治 某些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有一定的疗效,常用中药处方。

1.虎杖15 g、紫草15 g、甘草3 g。

2.一贯种30 g、银花30 g、甘草6 g.3.山豆根15 g、虎杖15 g、芥穗15 g、防风15 g、粟壳10 g、蝉蜕6 g、甘草6 g。

选用其中一方,将药物加水煎煮、浓缩,取药汁250 g 加入等量蜜汁或白糖水调和成药糖浆喂7~10框蜂。

以上三方可轮换使用。

每隔1~2晚上喂药一次,喂4~6次为一疗程。

症状消失后,隔10~15 d 再喂1~2次,巩固其疗效。

再谈中蜂幼虫病防治

再谈中蜂幼虫病防治

中国蜂业23再谈中蜂幼虫病防治姜云光│文浙江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锦桥村从数十年中蜂饲养的实践发现,中蜂的主要病虫害是两病一害。

两病是中蜂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一害是巢虫引发的白头蛹病。

一害通过密集饲养方法结合巢虫清的使用,基本能控制住危害。

而两种幼虫病还时有发生,中囊病由病毒引发,原来无特效药,但近几年来只偶有发现;欧幼病由细菌引起,可以用抗菌素治疗,会出现用药多次效果不佳。

自上世纪70年代中囊病暴发以来,中蜂群损失过半,有的地区难觅踪迹,几经磨难,但中蜂还是顽强生存下来,确实是个奇迹。

中蜂顽强的生命力从何而来?这还要归功于中蜂的生存本能——迁徙。

一旦中蜂群受到病虫害侵袭,生存的危机感迅速传递,整个群体会在未严重衰败时弃巢而逃,迁徙到新居安身立命,繁衍后代。

新环境避免了病虫害进一步扩散,重新开始繁殖分群,生生不息。

如此反复,不断迁徙,淘汰弱者,这是优胜劣汰的结果。

幼虫病至今没有消亡,时重时轻,两者互相依赖、并存。

我地2010年春季暴发中囊病和欧幼病后,每年不断人工育王,优中选优培育抗病品系,历时10年,可以说初见成效。

近几年幼虫病发生越来越少,达不到彻底消灭,只是暂时被隔断和减少。

无症状蜂群不见得没有病毒和细菌,因抗病力加强,不出现症状而已。

一、大面积暴发幼虫病防治方法当发病蜂群数量较多,发病面积较大时,应采取以下措施:1.囚王烂子严重情况下,多产子多育虫,病虫也越多,应全部囚禁蜂王,减少病原,积存蜂力。

2.人工育王在本场或周边蜂场选择无病幼虫育台。

3.合并子脾,介绍王台第9天将一半囚王群的全部子脾合并到另一半蜂群中,即两群为一组,一群无子,一群有子,第10天将有子群导入王台。

4.换脾放王将无子蜂群中的巢脾全部抽出,放入1张消过毒的空脾,或1张无病害的封盖子脾,使蜂多于脾。

最好将老王剪翅,以免飞逃。

当晚饲喂糖浆,第二天早上观察糖浆搬运情况。

全搬进巢房的飞逃可能性较小,不吃糖浆肯定飞逃,最好放1张封盖子。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方法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方法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方法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一种常见的蜜蜂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会严重影响蜂群的健康和产量。

以下是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方法: 1. 提高蜂群健康水平:保持蜂箱内部的清洁卫生,定期更换蜜蜂的饲料和蜜蜂巢,增强蜜蜂的抵抗力,预防蜜蜂患病。

2. 合理饲养蜜蜂:保证蜜蜂的营养均衡,提供足够的蜜水和花粉,避免过度饲养和过度密集的养殖,防止蜜蜂群体生病传染。

3. 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定期检查蜂群,发现中蜂囊状幼虫病及时进行治疗,使用药物进行消毒和灭菌,防止病情扩散和蜂群死亡。

4. 加强环境管理:避免蜂群受到恶劣的环境影响,减少蜜蜂患病的可能性,保持蜜蜂的生态环境。

总之,预防中蜂囊状幼虫病是蜜蜂养殖的重要工作之一,要加强蜂群管理,提高蜜蜂健康水平,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保障蜜蜂的健康和产量。

- 1 -。

中蜂养殖技术|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方法

中蜂养殖技术|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方法

中蜂养殖技术|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方法囊状幼虫病是中蜂主要的病害。

病原是一种直径为28~30nm的圆形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通过蜜蜂本身传播,蜂蜜、巢脾和蜂具都能沾染病毒。

刚死的幼虫体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只幼虫尸体所含的病毒,可使3000只以上健康幼虫致病。

幼虫四季均可感病,一般在春秋气温26℃以下时容易流行,特别是群势弱小、饲料不足和保温不良的蜂群更易感病。

发病死亡的多是6日龄的幼虫,大约有1/3死于封盖前,2/3死于封盖后。

死虫直卧巢房下方,头部翘起,体色先变黄白后转棕色,头部呈灰黑色,外皮成为坚韧而透明的囊,内部组织液中出现颗粒状物。

死虫的房盖下陷,常被工蜂啮开或穿孔。

腐臭病在发病初期,少量死虫立即被工蜂清除,随后蜂王重新产卵而使子脾出现“花子”,与欧洲幼虫病初期的病状相似。

患病群因新蜂少逐渐变弱,很容易发生逃群。

中蜂对囊状幼虫病的抵抗力较弱,一经感病就容易蔓延流行。

但实践证明,只要加强饲养管理,选用抗病蜂群育王繁殖,结合药物治疗,是能够控制此病的蔓延和危害的。

加强饲养管理,经常维持较强的群势。

做好蜂群的保温,不随便互调子脾,是预防此病的前提。

为了减少病毒对幼虫连续感染,可利用蜂群从分群到新王产卵这段时间的断子期,或人为地幽闭蜂王。

造成一段时间的断子期,来打断囊状幼虫病的流行环节,这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

此外,在野外粉源不足的发病季节,用少量酵母片或维生素B加入糖浆饲喂蜂群,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在平时应注意选择抗病的强群来培育蜂王,以更换病群的蜂王,可以大大提高蜂群的抗病力。

另外,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原不耐高温,蜂具和饲料蜜可用煮沸消毒。

蜂箱清洗干净晒干后,再用硫磺烟熏10~15min,也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患病蜂群可采用下列某一种药物防治:继以微火续煎15~20min,滤渣后,趁热配成浓糖浆,于傍晚可喂8~10框蜂,每隔5~7(一)枝莲(狭叶韩信草、向天盏)用干草50g,加入适量清水,先以猛火煮沸,天喂1次,直至病好为止。

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俗称勾勾病倒驱病蜂瘟等。

1971年我国首次发现此病,此病爆发时,传播速度极快,危害性很大,可造成30%~90%的蜂群损失。

现在已经迅速蔓延至全国的中蜂饲养区。

近些年来,随着辽宁省中蜂饲养量的增加,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已经发现了一些蜂场出现了囊状幼虫病的典型症状,因此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综合防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1】1:症状蜂群感染上囊状幼虫病后,6日龄大虫死亡,30%死于封盖前,70%死于封盖后,发病初期出现花子,接着即可在脾面上出现尖头(图1),抽出后可见不甚明显的囊状物(图2)。

体色由珍珠白变黄,继而变成褐色、黑褐色。

封盖的病虫房盖下陷、穿孔。

虫尸干后不翘,无臭,无黏性,易清除(图3)。

【图2】【图3】2:传播途径病虫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工蜂的饲喂活动传播至健虫。

早春及初冬,被感染的工蜂则是传染源。

传染是经口进行,病毒随食物进入幼虫体内。

【图4】3: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一种病毒传染病,在防治上至今未找到特效的治疗药物。

因此只能采取加强管理结合药物治疗的综合防制措旋。

3.1选育抗病品种广大的中蜂饲养者要充分认识到同种不繁,近亲退化的生物繁殖规律,应有计划的定期引进新的中蜂品系,与本地品种进行杂交选育。

在目前,尚无治愈中蜂囊状幼虫病特效药的情况下,避免中蜂近亲杂交,选育抗病高产良种是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根本途径。

3.2适时换王针对发病高峰期适时换王,特别是中蜂,换王也是生产上的需要。

换王抑制病害的意义在于:①断子,箱内缺少寄主,切断传染的循环,减少主要传染源;②群内带毒工蜂无虫可育,出巢采集,新出房的工蜂因群内无病虫,无需清除病虫,不会受到感染,在哺育下一批新王产卵孵化的幼虫时不成为传染媒介;③通常新蜂王生活力强,带毒也少。

3.3加强饲养管理3.3.1加强保温温度低,温差大,蜂群保温差,易发病,特别是早春寒流侵袭后,病害发展更为迅速。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症状及防治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症状及防治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症状及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一种来势猛、病期短、传播快的急性病,在我国的中蜂中发生普遍严重,蜂群一经染上难以救活,尤其对蜂王与工蜂摧残特别严重,目前对中蜂囊状幼虫病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症状及防治吧!一、诱发病原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病毒中国毒株引起的中蜂大幼虫病害,1971年起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始发病,病情严重并很快蔓延至全国,至今仍是中蜂饲养地区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中蜂病害,甚至是制约一地中蜂饲养的最重要的病害。

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与西方蜜蜂囊状幼虫病病毒除形态大小相似外,两者在交互感染试验及血清学反应中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异性。

二、发病症状中蜂囊状幼虫病患病6天大幼虫死亡,30%死于封盖前,70%死于封盖后,发病初期出现“花子”,接着即可在脾面上出现“尖头”,抽出后可见不甚明显的囊状,体色由珍珠白变黄,继而变褐、黑褐色,封盖的病虫房盖下陷、穿孔,虫尸干后不翘,无臭,无黏性,易清除。

三、发生规律中蜂囊状幼虫病的传染是经口进行,病毒随食物进入幼虫体内,气候变化大,温湿度不稳定,蜂群又处于繁殖期时容易发病,广东、福建病害终年可见,但发病高峰期一般从当年10月至翌年的3月,以当年11~12月及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为最,4~9月通常病害下降,夏季常自愈。

发病严重与否主要与气温有关,温度低、温差大、蜂群保温差易发病,特别是早春寒流袭击后病害发展更为迅速。

四、防治方法1、选育品种:在病害流行季节发病轻或不发病的蜂群可作种群培养蜂王,在选育过程要注意杀死病群的雄蜂,经过连续几代的筛选后就能大大提高蜂群对此病的抗病力。

2、断子清巢:蜂群发病时一定要断子清脾,可通过幽禁蜂王或换王的方法人为造成一段时间断子,让工蜂清扫巢脾,减少幼虫重复感染,同时对蜂箱和巢脾进行消毒。

3、加强管理:合并弱群做到蜂多于脾,加强保温、保持蜂群有足够的饲料,必要时进行救助饲喂,救助饲要用白砂糖,不要用蜂蜜,同时喂一些蛋白质饲料和维生素类等。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疾病防治中蟀橐狄幼虫痣的威病规轉&防治措施♦兰凤明杨春红(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吉林吉林132108)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为害我国中蜂生产的主要 疾病。

中蜂对该病毒抵御力弱,感染时传播速度 快,死亡率高,危害性大,严重时会导致全场蜂群死 亡,或数十公里区域内中蜂灭绝。

1 中蜂囊状幼虫的病原、症状及发病规律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原为囊状幼虫病毒,对外 界环境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带病毒的成蜂是病害 的传播者,被污染的伺料是病害的传播来源。

传播 可由工蜂抚育幼虫、外勤盗蜂、工蜂迷巢等情况导 致。

其典型症状为死亡幼虫白色,无臭味、无黏性; 体内组织液化,形如小褒;子脾呈卵、虫、蛹错杂的 “花子现象”。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与环境温、湿度及蜜源 情况息息相关。

当蜜源条件正常,蜜蜂有采花,能 正常维持蜂群繁殖时,就不易发病。

而当环境温、 湿度不稳定、变化大时,外勤蜂无法采集蜂群繁殖 所需的蜜粉饲料,蜂群在繁殖期极易发病。

南方蜂 群发病高峰期在早春3 ~ 4月和晚秋11 ~ 12月,北方 5〜6月为多发期。

而早春蜜源缺乏、蜂群内缺少饲 料时,易发病,且病情较重。

而当外界蜜源丰富、巢 内蜜粉充足、蜂脾相称时,发病轻微且能自愈。

所以,在外界条件不足时,设法给蜂群补充足够的生 活条件,是预防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关键。

2 防治措施2.1预防为主注意蜂场周边的消毒工作,保持蜂场清洁卫 生。

用石灰粉在蜂群出窖前对蜂场进行彻底消毒, 对蜂箱、蜂机具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刮除上面的蜂 蜡、蜂胶等残留物,在阳光下暴晒或用喷灯喷烤,清 理的蜂尸要销毁或深埋。

2.2选择抗病蜂种选择发病蜂场无病群培育新王,同时淘汰病群 中的雄蜂。

用培育的新王替换病群的蜂王,经过反 复选育,可降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率。

2.3换王或断子,避免重复感染选蜂王适宜选在交尾时期,淘汰病王。

换箱换脾,诱入新王,待其羽化出房,新蜂王交尾产卵后, 蜂群重新营造巢脾,恢复育虫。

中蜂囊状幼虫病防治技术分享

中蜂囊状幼虫病防治技术分享

中蜂囊状幼虫病防治技术分享病虫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工蜂的饲喂活动传播至健虫。

早春及初冬,被感染的工蜂则是传染源。

传染是经口进行,病毒随食物进入幼虫体内。

每当气候变化大,温湿度不稳定,蜂群又处于繁殖期时容易发病,广东、福建病害终年可见,但发病高峰期一般从当年10月至翌年的3月,以当年11~12月及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为最高峰,4~9月通常病害下降,夏季常自愈。

发病严重与否主要与气温有关。

温度低,温差大,蜂群保温差,易发病,特别是早春寒流袭击后,病害发展更为迅速。

患病6天大幼虫死亡,30%死于封盖前,70%死于封盖后,发病初期出现“花子”,接着即可在脾面上出现“尖头”,抽出后可见不甚明显的囊状。

体色由珍珠白变黄。

继而变褐、黑褐色。

封盖的病虫房盖下陷、穿孔。

虫尸干后不翘,无臭,无黏性,易清除。

1、传播途径我们在蜂场检查过程中发现, 有些养蜂员不注意操作规范, 蜂具不进行严格的消毒,随意调换巢脾, 病毒从患病蜂群传播至健康蜂群。

另外, 盗蜂、迷巢蜂甚至巢虫等也会成为囊状幼虫病毒的携带和传播者。

由于囊状幼虫病毒可以在工蜂体内繁殖而不引起明显的症状, 所以工蜂就成为蜜蜂群内的主要传播者, 尤其是幼年工蜂在清理搬运病死幼虫时会吞下含有大量病毒的病虫体内容物,这些病毒会在这些工蜂的咽下腺中大量累积, 并通过工蜂的饲喂活动传染给健康的幼虫。

2 、发病规律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与气候及蜜源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通过对发病蜂群的调查了解, 发现广西有两个发病高峰期, 即4 ~ 6 月和10 ~ 12 月, 当时外界蜜粉源丰富, 蜂群大量繁殖幼虫, 子脾面积增大, 当有阴雨天气, 气温变化大时,若密集程度不够, 幼虫受冻, 抵抗力下降, 则极易发病;蜂群内缺乏蛋白质饲料, 幼虫营养不良, 体质下降,也极易患病。

“轻病型”蜂群若没有立即采取治疗措施会转变为“重病型” 。

温差大的山区, 如八步区、昭平县、蒙山县、陆川县, 发病较严重, 不易治愈;日夜温差小的平原地区, 如钦北区、贵港市、横县病情较轻, 较易治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摘要在调查昭平县养蜂生产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病特点与规律,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期有效控制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

促进养蜂业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病特点;发病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s895.1+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310-01
昭平县地处广西东部,总土地面积3273km2。

群众养蜂历史悠久,多以定地为主,少数小转地。

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没有越冬期,1月下旬开始春繁。

6月初为乌桕蜜花期。

夏至到小暑为小夏繁。

7~8月进入炎夏,外界蜜源缺乏,为蜂群停产期,此时需要补饲白糖或乌桕蜜。

处暑(9月初)前后秋繁,五倍子花期为繁殖高峰。

立冬前40d培育适龄蜂,11月中旬至翌年1月为鸭脚木蜜花期,是全年最重要的生产季节。

养蜂业具有优越的自然和资源条件,目前昭平县养殖中华蜜蜂(简称中蜂)达到3万群,名列广西前茅。

然而,自1978年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中囊病)传入昭平县之后,在中蜂养殖区反复发生,成为制约养蜂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 中囊病发病特点
中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主要侵害中蜂等东方蜜蜂。

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我国于1971年冬首先在广东省
佛冈、从化、增城等地发生,翌年起迅速蔓延到福建、广两等12
个省、区,造成近百万群中蜂死亡。

目前在中蜂养殖区基本都有流行。

中囊病病毒主要感染2~3日龄幼虫,能引起蜜蜂幼虫内部器官和组织的病变。

潜伏期5~6d。

患病幼虫多在8~9d封盖时死亡。

病虫死亡后,巢房盖呈暗黑色、下凹,有穿孔,尸体由白色变成淡黄色至褐黑色,头部离开巢房壁翘起似龙船状。

死虫无臭味、无粘性,容易被工蜂清理。

病虫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工蜂的饲喂活动传播至健虫。

早春及初冬,被感染的工蜂则是传染源。

传染经口进行,病毒随食物进入幼虫体内。

中囊病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南方发病高峰期大都在2~4月与11~12月,北方一般在5~6月。

发病高峰期的出现与外界气温和蜜源条件密切相关,气温不稳定、外界蜜源丰富,蜂群进入大量繁殖期往往是多发期。

中囊病与巢内贮蜜和蜂群强弱以及转地放蜂也有一定关系。

中囊病还有反复发生的特点,可能是本病发生历史不长,蜂群免疫力不巩固,容易反复。

2 发病规律
中囊病暴发流行之后,随着蜂群抗病性增强和加强防治,发病率逐年降低,但该病在部分蜂场仍会反复不断,每年在部分蜂场有发生。

中囊病可明显分为2个发病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在2~3月。

昭平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气温冷暖交替极不稳定,这时春暖花开,外界蜜源逐渐增多,蜂场通常1月下旬开始春繁,蜂
群大量繁殖。

受早春寒流影响,容易暴发本病,且传播迅速,病情重。

4月起随着气温升高、趋于稳定,病情逐渐减轻,炎夏季节蜂群完全停产、蜂王不产卵断子而自愈。

第2个发病高峰期出现在9~10月。

主要粉源植物五倍子花期刚好在9月,非常有利于蜂群秋繁,而此时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温差变化很大,如果蜜蜂群势弱、巢内贮蜜不足、管理不善等常可导致发病。

待到11月中旬鸭脚木开花泌蜜,进入采蜜盛期,蜂王产卵力下降,巢内幼虫减少时容易治疗,并有自愈现象。

调查发现中囊病还有以下规律:一是新病区较老病区流行剧烈,老病区间隔3~4年会突然重新短暂暴发。

二是发生与取蜜频繁有关,频繁取蜜巢内蜜粉缺乏,幼虫营养不足,抵抗力下降;同时造成幼虫机械损伤,常表现为每摇1次蜜,病害加重1次。

三是春季比秋季病情重。

四是群势强(蜂多于脾)、贮蜜足(有封盖蜜)的蜂群发病率低、病情轻、易治愈,反之发病率高、病情重、难治愈。

3 防治措施
3.1选育抗病品种
选育抗病蜂王,利用其抗性,从根本上抵御病毒。

选择抗病力强、生产性能好、能维持强群的无病蜂群培育蜂王。

或从外地引进抗病品种为母本,与本地易感病中蜂杂交。

培育杂交抗病蜂王。

选育时要动员周围养蜂户把非种用和病群中的雄蜂全部淘汰,杜绝蜂王与不具有抗中囊病基因的雄蜂交配,保证蜂王优良种性。

尽量不
从发病蜂群中选择蜂王培育,杜绝中囊病复发。

选择在大流蜜到来期间开始育王。

育王期间不要取蜜,保持蜜粉充足。

3.2加强饲养管理
一是注意保温,饲养强群。

早春和晚秋季节气温低,要加保温物,紧缩巢脾,保持蜂脾相称,减少群内温度变化幅度。

蜜蜂繁殖时,根据蜂群、蜜粉源和天气情况,适时加入空睥或巢础扩大蜂巢,饲养强群,增强群体抗病能力。

二是备足饲料。

在乌桕、鸭脚木花期2个采蜜季节,最后1批封盖蜜应留在巢内贮存。

7~8月炎夏季节外界蜜源枯竭,巢内饲料不足,这时需要补饲营养物质,每隔一晚趁天气转凉时,用乌桕蜜或1:1的白糖和水加热制成糖浆饲喂蜜蜂;同时,加喂花粉和适量维生素。

三是搞好清洁、消毒。

中蜂清巢能力弱,工蜂又有咬旧脾的习惯,蜡屑堆积箱底,是中囊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要及时清除箱底、箱壁污垢。

利用阳光曝晒、安全高效的化学消毒剂等对蜂具、巢脾、场地等进行定期消毒。

四是勤换新脾。

中蜂有喜新脾厌旧脾的习性,为控制咬脾,使蜂群保持旺盛的繁殖状态,每年最好更换2~3次新脾,1张巢脾使用时间最长不超过1年。

3.3幽王、换王断子
新蜂王蜂群不易感染中囊病,一般每年换王1~2次。

而一旦蜂场发病,要立即把病群搬到10km以外,坚决换王、换箱、换脾,消毒蜂箱、蜂具、场地,可采用幽王、换王断子措施让蜂群重新繁
殖,一种方法是幽王,即将产卵王幽闭在王笼内,控制蜂王产卵10d 左右;或除去病群蜂王,换上1个无病群培育的成熟王台,10d以后由新蜂王产卵。

这样人为地给蜂群造成一段断子期,切断传染的循环,彻底清巢,减少主要传染源。

3.4药物防治
该病药物防治以中草药为主,结合病毒灵等抗病毒药物,疗效良好。

如华千斤藤每10框蜂用药8~10g,加适量多维;半枝莲每10框蜂用5g干药;七叶一枝花0.3g、五加皮0.5g、甘草0.2g等方剂,经煎汤、过滤、浓缩,配成1:1白糖水,用量500ml/群次,连续或隔日喂4~5次为1个疗程,停药几天再喂1个疗程,直至痊愈。

为避免产生抗药性。

方剂可交叉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