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建议.doc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掌握本文的新闻结构和语言表达。
(2)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3)赏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叙事方式,学习记者对重大事件的敏锐洞察力和精彩呈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体会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并理解课文,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赏析文中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意义和航天人精神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新闻的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赏析感悟法: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语言、描写手法和叙事方式,感悟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和航天人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中国航天发射的视频或展示一些航天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航天的壮丽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新闻报道的特点和本文的背景,引出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介绍本文的作者和新闻背景,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来源和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表达。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
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
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
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
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
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2、发放导学案第一课时: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重温新闻这一刻: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1)画图解惑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
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
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索》教材第七章“航天与航空”第三节“飞向太空的航程”。
详细内容包括: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火箭的原理与构造、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太空生活的特殊性、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掌握火箭的基本原理与构造。
2. 理解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标准及太空生活的特殊性。
3.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火箭的原理与构造,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
难点:火箭的工作原理,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火箭模型、航天员模型、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神舟十号飞船发射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与构造。
3. 例题讲解:讲解火箭的工作原理,分析火箭各部分的构造与功能。
4. 课堂互动:让学生模拟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体会航天员的艰辛。
六、板书设计1. 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2. 火箭的原理与构造火箭的工作原理火箭的各部分构造与功能3. 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4. 太空生活的特殊性5.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火箭的工作原理。
(2)列举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主要内容。
(3)描述太空生活的特殊性。
2. 答案:(1)火箭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推进剂燃烧产生的气体反作用力,使火箭向前飞行。
(2)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主要包括:身体素质选拔、专业知识培训、心理素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等。
(3)太空生活的特殊性体现在:无重力环境、极端温差、辐射防护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航天技术的基本知识。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加强课堂组织与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最新的航天动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
创新驱动在推动产业发展中重要性
创新驱动的内涵和意义
创新驱动是指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在太空科技应用与产业中,创新驱动是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创新驱动在太空科技应用与产业中的实践案例
例如,SpaceX公司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了火箭发射成本,推动了商业航天的发展;同时,一些创业公司也在探索新的商业 模式和应用场景,如太空广告、在轨制造等。
如小行星采矿等。
04
太空旅游与商业化
随着商业太空旅游的发展,未 来太空探索可能更加多元化和
商业化。
04
飞行器设计与制造技术探 讨
飞行器总体设计思路和方法
确定任务需求和性能指标 根据飞行任务的不同,明确飞行器的 性能要求,如航程、载荷、速度等。
选择合适的构型和布局
根据任务需求和性能指标,选择适合 的飞行器构型和布局,如翼型、机翼 位置、尾翼布局等。
创新驱动对太空科技应用与产业的影响 创新驱动可以加速技术进步和应用拓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同时,创新驱动还可以促进跨界融 合和协同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链。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太空探索历程
从早期的火箭试验到现代的载人航天,了解人类 飞向太空的重要里程碑。
太空科技原理
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 要素的状况,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 决策支持。
太空旅游和商业化运营前景分析
太空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目前,太空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未来太空旅游将逐渐普 及化,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
商业化运营在太空探索中的作用
THANKS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发展。
2. 掌握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基本构造。
3.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2. 分析航天器的发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1. 人类对太空的早期探索2. 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3. 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课时:航天器的发射原理1. 火箭原理2. 航天器发射过程3. 发射场的建设与运营第三课时:航天器的构造与功能1. 航天器的基本构成2. 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3. 航天器的科研与应用第四课时: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1.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2. 我国航天器的发射与试验3. 我国航天科技的国际地位第五课时:航天事业的意义与展望1. 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贡献2. 航天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 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三、教学资源:1. 教材:《飞向太空的航程》2. 网络资源:有关航天事业的新闻报道、纪录片、科普文章等。
3. 实物资源:模型火箭、航天器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构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实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航天事业的认知水平。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太空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索》教材第七章第三节《飞向太空的航程》。
内容详细阐述了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包括航天飞机的构造、发射原理,以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还将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2. 掌握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重点: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图片、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飞船是如何飞向太空的吗?”2. 新课内容:(1)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通过PPT展示航天飞机的各个部分,讲解其功能。
(2)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播放发射过程视频,结合教材讲解。
(3)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太空环境对宇航员身体的影响。
(4)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讲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随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2. 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3. 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4.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航天事业的看法。
答案要点:(1)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青少年要关注航天事业,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2. 课后拓展:收集有关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制作手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航天飞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让学生了解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事件。
2. 准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复制件。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题目,以及讨论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导入:1. 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事件。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阅读与理解:1. 分发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复制件,让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2. 学生可以自由阅读,也可以师生共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标记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地方,以便后面讨论时解答疑问。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题目,然后将讨论结果汇报给全班。
2. 小组讨论的题目可以包括:- 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太空探索对人类的影响有哪些?- 你有没有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为什么?3. 讨论过程中,老师记录学生的观点和思考,可以通过画表格或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讨论结果。
写作练习:1. 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太空探索的短文。
2. 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逻辑和结构,以及语言的表达清晰简明。
展示和分享:1.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短文展示给全班,或者与小组成员分享。
2. 全班同学可以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提建议,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学习。
总结反思:1. 和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总结所学的内容和体会。
2.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对太空探索有了什么新的理解?你在讨论和写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希望下一次还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拓展延伸:1. 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航天博物馆或参加一些与太空探索相关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太空探索的了解和体验。
2. 学生可以自行搜索相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太空探索的最新进展,或者探索其他的科学领域。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 学生能够理解太空探索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解决与太空探索相关的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关于太空的基础知识,如地球、月球、太阳系等,以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2. 前导知识(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飞向太空的航程,包括太空飞船的发射、升空、进入轨道和返回等过程。
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和观点。
3. 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15分钟)讲解太空探索的相关知识,如火箭的工作原理、轨道的稳定和调整、宇航员的训练和生活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4. 讨论与合作(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飞向太空的航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重力、空气阻力、重返大气层等。
要求学生通过集思广益,提出解决方案。
5. 实际操作(2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简易的“火箭模型”并进行测试。
学生可以调整模型的参数和角度,观察其飞行的效果,以了解飞向太空的航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关键要素和挑战,并发表个人观点。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
7. 课后延伸(5分钟)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教师可以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电影或游戏,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学评估:1. 老师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个人化的反馈和指导。
2. 学生合作小组的讨论和展示,评价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学生制作的火箭模型的实验结果和总结报告。
《飞向太空的航程(科技与梦想)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科技与梦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科技的力量和人类的梦想。
2.分析文章的新闻结构和语言特色,学习新闻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航天历程分析和新闻结构解读。
2.难点: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科技导入法、文本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中国航天发射的视频或图片,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2.文本分析
(1)梳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明确关键事件和时间节点。
(2)分析文章的新闻结构,如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品味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3.主题探讨
(1)结合文章内容,讨论科技与梦想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航天事业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4.讨论与分享
(1)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对科技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展望。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和为实现梦想所做的努力。
5.总结归纳
总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新闻结构和主题意义。
6.作业布置
(1)写一篇关于科技与梦想的短文。
(2)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最新动态,写一篇新闻报道。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发展。
掌握太空探索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资源来研究太空探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太空探索的起源1.1 人类对太空的向往1.2 太空探索的历史背景1.3 太空探索的重要人物第二章:太空探索的重要事件2.1 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2.2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2.3 航天飞机的诞生和发展第三章:中国的太空探索3.1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3.2 中国航天器的发射和成就3.3 中国航天科技的特点和优势第四章:太空探索的挑战与机遇4.1 太空探索的技术难题4.2 太空探索的经济投入4.3 太空探索的社会影响和机遇第五章:太空探索的未来展望5.1 太空探索的发展趋势5.2 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5.3 学生对太空探索的思考和建议三、教学资源教材:《飞向太空的航程》参考资料:相关书籍、文章、视频、图片等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论坛、新闻报道等四、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学生作业和小组合作: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对太空探索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五、教学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太空探索的最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国际太空合作6.1 太空探索的国际竞争6.2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6.3 主要的国际太空合作项目第七章:太空探索的科学研究7.1 太空物理和天文观测7.2 生命起源和火星探索7.3 太空环境和对地球的影响第八章:太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8.1 火箭技术和航天器设计8.2 卫星通信和导航系统8.3 太空旅游和商业太空探索第九章:太空伦理与法律问题9.1 太空资源开发与利用9.2 太空垃圾和环境保护9.3 太空军事化和武器化问题第十章:太空探索对人类社会的启示10.1 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10.2 太空探索与教育10.3 太空探索与可持续发展七、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讲解太空探索的相关知识和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4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总结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2. 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3. 能够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教学难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复习。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激发学生对于航天知识的兴趣。
Step 2 理解课文1. 学生阅读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b. 人类为什么有飞向太空的梦想?c. 为什么航天事业是一项困难而又充满挑战的事业?d. 飞船发射和进入太空需要哪些条件和技术支持?e. 为什么人类要探索太空?Step 3 分析观点和论证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2. 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b. 作者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c.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何看法?Step 4 总结归纳1. 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将其写成一篇小结文章。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小结文章。
Step 5 表达思想和观点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
Step 6 课堂展示1. 随机抽取几位学生,让他们在全班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共同评价和讨论。
Step 7 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学生在阅读和表达方面的提升。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困惑。
Step 8 课后作业1. 学生要求阅读下一篇课文《宇宙漫游者》,并做好阅读笔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力量训练目标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同学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教学设想一、本文字里行间布满了这种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长到课外,引导同学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育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洁,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晰,要求同学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相互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英勇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胜利,但他的探究精神令人鄙视。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日我们的航天人最终实现了飞天梦。
(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引导同学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介绍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日,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幻想的实现。
当举国庆祝"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骄傲,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及【学习目标】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学习从新闻材料中提炼信息的方法。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学习重点】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学习从新闻材料中提炼信息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堂导入】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虽然不久前“神舟”六号也已经发射成功,但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2003年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设计意图:概括文意。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1.给加点字注音翌年(yì)横亘(gèng)橘红(jú)九霄(xiāo)....酝酿(yùn)(niàng)嫦娥(cháng)(é)揽星摘月(lán).....设计意图:积累重要的字音。
2.本文的标题很有特色,读了课文后,你能说说本文标题的含义吗?明确:①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的过程。
②我国航天人为实现航天梦奋斗的历程。
设计意图:了解标题的作用,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理解题目的含义。
【合作交流】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学生朗读相关段落,以把握读新闻的语气)明确:1―3段①交代了神州五号发射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场面和意义。
2.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明确:①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对课文中的语言点进行讲解,包括生 词、短语和句型等。
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中国航天事业的意义、影响和未来发展。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关键人物,模拟历史事件,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
内容回顾
总结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情感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到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探索精神。
。
互动教学
采用问答、小组讨论等 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
效果。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 题的准确性和创新性,以及小组讨论 的贡献等。
作业和测验
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以检验学生对 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项目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与太空相关的项目或实 践活动,评价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 协作精神。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与太空探索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 识。
理解《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中涉及 的航天科技原理和太空探索的基本概 念。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 里程碑。
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参与度如何
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是否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
。
改进措施
明确并细化教学目标
重新审视教学目标,确保其具体、可衡 量,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优化教学方法
尝试引入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案 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增强学生的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的】1.潜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2.知识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潜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教学难点】1.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2.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教学准备】彩图系列《万户飞天》《嫦娥奔月》《太空风光》《神六双雄》【教学过程】(一)导入: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然而,只有到了这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明白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这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
.那么,就让我们立刻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盼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好处。
(描述式+评论式)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航天大事记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1980年,回到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1986年,863计划出台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资料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群众力量的可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一、整体把握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国力的富强,科技水*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事实,即20xx年10月壹五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的**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
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
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二是1960年*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太空。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建议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建议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了解太空探索的目的和意义,培养学生对航天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未来科技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了解太空探索的目的和意义。
难点:培养学生对航天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太空图片,引起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好奇心,与学生共同探讨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
2.知识讲解(15分钟)向学生介绍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包括火箭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地球轨道探测,月球探测等。
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激发学生对太空的兴趣。
3.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a.太空探索的目的是什么?b.为什么要进行载人航天飞行?c.你会选择参与太空探索吗?为什么?4.小结(10分钟)让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并鼓励他们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思考。
五、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太空探索的看法,包括你对未来科技的期望和梦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太空图片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成功激发了他们对太空探索的思考。
通过PPT和相关素材的展示,学生对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有了初步认识,并了解到太空探索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加深了对太空探索的理解。
最后的小结环节,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太空探索的认识和思考。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可以更加巧妙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其次,在知识讲解环节,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或模型展示,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再有,对于小组讨论环节,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度和空间,让学生能够更主动地思考和交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后作业,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辅导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建议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2020-02-05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2020-02-05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2020-02-05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2020-02-05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2020-02-05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2020-02-05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