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主观题之论证分析
2022全国卷中主观题的6个题: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 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2. 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你的看法 。 3.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4.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5.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当堂练:4.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山东高考《古怪的重水》(节选)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而 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 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重水这名字, 便是打这儿来的。普通的水在0°C结冰,在100°C沸腾。然而,重水却 在3. 8°C结冰,在101.42"C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C时最大,重水的 密度在11.6°C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 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 则减少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 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 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 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论述类阅读:建构的内部要素童庆炳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
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童庆炳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
”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
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
但是,刘勰所说的那种“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并非是对所有的人来说的。
不同时代拥有不同观点的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不以为然,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们可能提出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
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
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总是制约着、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认为文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力的变动,而与作家、作品的状况无关。
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
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
清代所产生的言情、人情世态、才子佳人小说很多,可并没有成为经典,只有《红楼梦》被后世建构为文学经典,这难道不是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密切相关吗?在作品艺术价值方面,还必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
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如李煜的词(后期的词)也被列入文学经典,这是因为“作者从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境地出发,对整个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年华的易逝、命运的残酷……感到不可捉摸和无可奈何……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的‘身世之戚’的范围,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带有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实际上,许多描写山水、田园、乡土的诗词和其他作品虽历久而不衰,一直被当作文学经典来看待,其中主要涉及“共同美”的问题。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文本细读”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
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
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
王先需、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
”受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
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作品被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
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
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不合理的。
美国文论家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对此亦有反思。
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
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并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
”这就是说,韦勒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的,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的文本。
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
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
在细读式批评中,联系作家本人、社会背景,对深入、准确地理解文本,是有益而无害的。
浅析经典文学中大众传媒的影响和作用
浅析经典文学中大众传媒的影响和作用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接受信息最重要的方式,并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影响着大众的感观。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经典文学不可避免地也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一方面,大众传媒促进与发展着经典文学,表现在促成经典文学的民间回归与增强了经典文学的传播影响力两方面上;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冲击与解构着经典文学,表现在弱化经典文学的主题意义、削弱经典文学的艺术美感和背离经典文学的教化功能三方面。
要让经典文学在新时代下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典文学中大众传媒的这种促进与冲击作用。
关键词:经典文学大众传媒传播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大众传媒是指“有组织的传播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向广大受众进行信息符号的复制和传播时所凭借的传播手段、工具、途径和渠道,它是借助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载体,向公众进行知识传播的一种传播形式。
经典文学是指超越时空,具有永恒性的文学作品。
童庆柄在《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一文中指出:“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它们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经典具有永恒性,也具有变动性、建构性。
在童庆柄看来,经典文学的永恒性是绝对的,它也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与发展,经典文学不可避免地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势必造成经典文学的内部变革及经典文学的当代形态的重构。
大众传媒的发展,既促成了经典文学的民间回归,增强了经典文学的时代影响力,又不断冲击与解构着经典文学,削弱了经典文学的主题意义,艺术美感,教化功能。
一大众传媒对经典文学的促进与发展由于大众媒体的强大介入性,经典文学势必受媒介的诱惑与主导,经典文学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
但是理性地分析大众传媒对文学经典的影响,发现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与发展着文学经典。
具体来说,报刊、网络、影视、手机短信等的兴起与发展,扩大了经典文学的传播范围,促成了经典文学的平民回归,增强了经典文学的时代影响力。
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品读经典感悟人生千百年来,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
艺术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并使人类的思想得以延续和发展。
可以说,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都凝聚在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艺术文本之中。
文学经典便是经典艺术文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经典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阻隔,把最美好的意境、最珍贵的情感、最精彩的故事和最甜蜜的回忆呈现在所有热爱生命并以文学艺术见证心灵世界的人们面前。
品读文学经典,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与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大师和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从而占据精神的制高点,来认识个体生命的尊严、价值和意义,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关爱和敬畏。
一、什么是文学经典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在一篇文章中说,“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它们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它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
也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这部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类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他认为,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并非一劳永逸。
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多种多样,至少涉及六个要素: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可阐释的空间、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观念、发现人(又可称为“赞助人”)。
(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载《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文学经典是浩瀚的文学艺术作品经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
文学经典的意义在于它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都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
孟德斯鸠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都以其生花的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作品,经过时间的磨砺,这些文学作品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不朽的文学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的陶冶和精神上的享受。
纪实文学的属性是“文学”还是“纪实”?
纪实文学的属性是“文学”还是“纪实”?主持人:纪实文学作为一种文体,自上世纪80年代已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随着这一文体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诸如“‘言说’与‘戏说’”、“纪实文学作品是以纪实为主还是以文学为主”、“纪实文学理论研究滞后吗”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邀请当下纪实文学实力派作家王波,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评论家王宗仁,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评论家家李炳银,总参高级指挥学院教授范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冯斌,河北读者张一弓,针对当前纪实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共同为新时期的纪实文学号脉。
范畴:我是纪实文学作家王波的忠实读者,一直跟踪他的创作。
我觉得他在处理了纪实文学的“言说与戏说”问题上,有作家特有的真诚和对待作品的严谨态度。
他自上世纪80年代陆续出版了纪实文学《女秘书去毛家湾》《将军浮沉记》《彭德怀入朝作战纪实》《爱神与邪魔》《越狱大王》等作品。
这些作品激情充沛,有感而发,发行量都很大。
他每跟一个老将军,就出一本书。
最近出版的《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一)》《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二)》完成了一个飞跃,成功塑造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尤其《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一)》,逐日叙述了毛泽东在出兵前半个月的所思所想所为,填补了国内外抗美援朝学术界的空白,在文学画廊独树一帜。
张一弓:王波老师的纪实文学作品我看到一本买一本,《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一)》是在丹东买到的,作品里有我爱看的将帅和领袖的鲜为人知的事件。
我给王波老师提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创作将帅和领袖的纪实作品,又是如何处理“言说”与“戏说”关系的?”王波:纪实文学是基于它有着客观历史的真实。
我所写的纪实文学,都是描写的历史关键时刻将帅和领袖的心理和行动。
比如毛泽东发起解放战争的具体时间、地点、决心,还要出示关键的文献,是我对读者的告知和披露,有报告事项,动笔,而且有原始文献为证。
几个证据可以构成一个事实的链条,使读者的期待心里得到某种满足。
山东省烟台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摘编自关欣《2018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和就业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参考报》2019年3月4日)
④中国园林设计同时注重人的情感需求。宋代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中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这句话本来体现了中国文人在绘画中对“理想自沐山水”的追求,后来被挪植到园林营造中,成为中国园林修建的基本思想。在这样园林中人不但可以居住,还可以供游玩、闲行和欣赏,足不出户便能够满足自己休闲需求。拙政园初入园门便是一条狭窄的巷道,驻足其间犹如步入绝境,出腰门有一座假山挡住视线,不使一览无遗,是“障景”的表现。到达主体建筑远香堂后才豁然开朗,创设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理想之境。一放一收,欲杨先抑,从而使人得到更强烈的视觉感受.而西方园林更重视形式感,在设计领域大都表现为对人的生理需求的关怀。设计师们更多是在建筑的材料和风格形象市场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服务于大众的建筑仅仅满足起码的居住和使用功能而已,很少有设计师能够从大众的情感、心理去设计建筑.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园林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类型之一,其本质在于通过对山、水、建筑、植物等园林四要素以及道路等的有机构成,组织成一个富有情趣、饱含艺术意境的美的空间。
②中国园林的经营布局追求诗情画意,即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意境"。不管在绘画中,还是在建筑中,对意境的表达和营造成为了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园之妙处,在于虚实相互,大小对比,高下相称.钱梅溪在《履园丛话》中所说的“造园如作诗文,必 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很好地体现了园林设计中对意 境的理想追求.颐和园中有座亭子叫“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亭 子外整个园林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进入亭子仿佛进入了这幅大画一样。中国园林的 经典之作都十分注重这种气氛的营造,将客观景物作为主观情思的象征,以自然的景象来 表现我们胸襟中无尽的灵感气韵。西方园林则完全不同,大多轴线对称、纵横有致,追求 规整的布局和华丽的装饰。意大利吉奥斯迪庄园、法国凡尔赛宫苑都极具代表性,显得宏 伟壮观、富丽堂皇。
高二实用类文本必做题(附解析)
高中语文资料第1页(共24页)高二实用类文本必做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
这里“见”字最紧要。
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
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第一,诗的“见”为“直觉”(intuition)。
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perception)。
要产生诗的境界,“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
所见对象本为生糙凌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
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广电,和它们临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
这形象是“见”的活动所赐予那七颗乱点的。
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
凡“见”都带有创造性,“见”为直觉时尤其如此。
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一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
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
同时,我们也不知不觉地肃然起敬,竖起头脑,挺起腰杆,仿佛在模仿山的那副雄伟峭拔的神气。
前一种现象是以人人情衡物理,美学家成为“移情作用”(empathy),后一种现象是以物理移人情,美学家称为“内模仿作用”(innerimitation)②移情作用是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结果,它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境随时随人而异。
直觉有不发生移情作用的,下文当再论及。
不过欣赏自然,即在自然中发现诗的境界时,移情作用往往是一个要素。
“大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
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童庆炳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
”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
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
但是,刘勰所说的那种“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并非是对所有的人来说的。
不同时代拥有不同观点的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不以为然,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们可能提出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
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
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总是制约着、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认为文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力的变动,而与作家、作品的状况无关。
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
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
有清一代所产生的言情、人情世态、才子佳人小说很多,可并没有成为经典,只有《红楼梦》被后世建构为文学经典,这难道不是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密切相关吗?在作品艺术价值方面,还必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
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如李煜的词(后期的词)也被列入文学经典,这是因为“作者从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境地出发,对整个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年华的易逝、命运的残酷……感到不可捉摸和无可奈何……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的‘身世之戚’的范围,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带有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实际上,许多描写山水、田园、乡土的诗词和其他作品虽历久而不衰,一直被当作文学经典来看待,其中主要涉及“共同美”的问题。
语文79C答案
#"(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本题引导考生理性思辨!常识%与!改变常识%之间的关系&常识是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项$用汉文帝与冯唐的故事$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 边疆抗敌&+项$!垂钓%虽然用了姜太公典故$但毫无痕迹&' 项$运用 宋文 帝 刘义 隆的典 故$警 告主 战 权臣 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 项$用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表达人生如梦(往事 如 烟 之 意&根 据 文 中!反 对 "用典#之风$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的表述可知$只有 +项最符合钟嵘!雕 而无露%的观点&
#!(居然也出现了微塑料的身影微塑料的危害也逐渐浮出水面由于微塑料污染看不见)每处#分$ 其他答案符合语境的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补写的能力补写句子应注意前后语境$如第处$根据前文!随着各种研究的深入% 及后文!微塑料会威胁水生生物$还会与环境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进行推断&
晋文公向咎犯问道谁人可以派去做西河的郡守咎犯回答说虞子羔可以晋文公问不是你的仇人 吗咎犯回答说国君问的是可以做西河郡守的人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虞子羔拜见咎犯并感激说多 承您赦免了我的过错向君王推荐了我使我能做西河郡守咎犯说我举荐你是为了公事我怨恨你是因 为私事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 页共"页
从龙场悟道至天泉证道——王阳明经典疏解的过程
从龙场悟道至天泉证道——王阳明经典疏解的过程1、相关定义1.1、过程定义过程的定义有很多种,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看:一种输入能量到另外一种输出能量的操作,基于科学工作流的协同仿真过程同样具备三要素:输入、输出与操作,其中输入指设计资源,如人力、时间、计算资源等,输出指成果,如产品、结论等,操作指流程组,包括流程、规则约束以及逻辑关系,逻辑关系由于各个流程间数据流通情况与资源使用情况产生。
为了清晰的定义过程,本节通过三元组<x,y,z>的形式来表示协同仿真过程。
定义1 基于科学工作流的协同仿真过程指根据设计需求,将输入转换为输出的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操作。
其中设计过程为DP,输入为I,输出为O,操作为p,索引为i,操作个数为n,关系为在一个协同仿真过程中包含的设计过程的个数不定,其中每一个设计过程中包含操作的个数不定,以P表示操作的集合,从动态角度看,操作也可以被称为设计过程,则: 一个给定设计过程的操作集合P和操作P,二者间的关系为p∈P,或者p ∉ P,这被称为设计过程的确定性。
一个给定设计过程的操作集合P={p_i,p_j,p_k },若p_i,p_j,p_k具有约束关系,则三者不可以随意顺序出现;若无关系,可以随意顺序出现。
一个给定设计过程的操作集合P_a={p_i,p_j,p_k },其中P_b={p_i,p_j },则P_a={P_b,p_k }。
1.2、车站瓶颈的概念瓶颈,通常是指一个整体中的关键限制因素。
生产中的瓶颈,则是指那些限制工作流整体水平(包括工作流完成时间,工作流的质量等)的单个因素或少数几个因素。
(1)从紧急疏散角度:有学者认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瓶颈,是指车站在紧急疏散条件下,疏散流程中客流流动最慢的环节。
(2)从集散能力角度:有学者指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瓶颈,是指车站在正常日常运营条件下,由于通行能力不足、流线交织等原因而造成客流拥堵的设施或区域。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析作品结构》规范训练(含答案)
第二单元散文阅读第一节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结构(A)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张謇是一方风水卞毓方①阳光从头顶白花花、明晃晃地喷洒下来,仿佛蓝天无穷无尽的诉说。
它沐浴着、抚慰着大地全部敏感的神经。
有一刹那,它刺痛了我的瞳孔。
因为你不得不仰起头,眯了眼,打量矗立于大道中央的这位状元——张謇的铜塑。
紫褐色的身姿挺拔在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座,那起点就攒足了气势。
太阳的光芒聚焦在他的圆颅、方肩,飞弹出一派银色的光辉。
张謇一手拄了文明棍,一手插在大氅的口袋,气定神闲,蔼然远视——如果乡人不说,我会当他是孙中山,反正他们生活的背景相近,衣着神态也八九差不离。
②我在张謇的铜塑前沉思,想要离开却挪不了步——你无法从他的目光中逃遁。
他唤醒了我关于“根”的一连串记忆,以及帮我重新扫描知识阶层在新一轮世纪之交的多元光谱。
③张謇是光绪二十年的状元。
大魁天下不久,就遇上了“唤起中国四千年之大梦”的甲午血战,他的脑袋,应该是既空虚又清醒。
④苦读了三十多个寒暑,足下终于踏了青云,这一天实在来之不易。
就好像披星戴月、胼手胝足、精疲力竭地爬上华山峰巅,回望来路,禁不住眼花欲坠。
全国有多少怀笔如刀的士子啊,而状元只有一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士成功也是万骨朽啊!⑤但张謇本人却不这么想。
皇帝亲赐的翰林院修撰,拢共才对付了三个来月,拍拍身子就想走人。
说什么“謇天与野性,本无宦情”!说什么“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不想当官你还拼命考它干吗?莫不是验证了一种既得心理:世人面对欲望中的高峰,未攀之前,常常是心向往之,寤寐求之;及至登高凌绝,待最初的惊喜消退,便会觉得实际的乐趣也不过尔尔?⑥都不是。
这是一个躁动于主体意识迅速觉醒的时代精英,我相信他一定是听到了历史车轮越来越快的铿锵撞击声。
那钢与铁的交奏,总叫他坐卧不安。
有朝一日,人类如果发明一种“望时镜”,那么,我们就会看张翰林如何皱眉蹙额,绕着狭小的天井徘徊,一会儿走到一株老态龙钟、筋骨毕露的国槐前,拿拳狠命擂它的干,用双手使劲撼它的根,一会儿又仰起脸,透过枯黄稀疏的叶片,怅望灰蒙蒙、虚幻幻的苍天……⑦张謇很快就溜回了南通老家。
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真题答案与解析之00022( 文学经典的构建 )
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真题答案与解析之00022(文学经典的构建)试题答案与解析:崔学峰(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1——3题①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
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切合他们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
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很多文学作品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②读书人各种各样,不同读书人有着不同的文学标尺,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套形成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读书人对“经典”也会有相近的认识。
这样,有些作品的“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的边界,有些作品的“经典性”只在特定区域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
这些读书人所共有的爱恨情仇,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教。
③这印证了一种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④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常常离不开政治、区域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而较大的公约数则有赖于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⑤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
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抓人眼球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经典化”的好运气?甚至捞不到一个较小的公约数?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精英们来随心所欲。
在罗兰·巴特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
这也许没错。
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至尊国宝。
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
这就是事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
⑥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
云南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云南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抵御“愚乐文学”遏制文学世俗化趋势周思明中国当代文学60多年的曲折历程,实际上就是文学核心价值观不断体现的过程。
应该看到,世纪之交以来,文艺世俗化的趋势已然显在。
应该承认,世俗的文学拥有相对广大的接受群体,这是因为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相对紧密,与普通读者的消费心理比较吻合。
将世俗文学纳入当代文学的版图必然会冲击原有的文学格局,但只有这样,新世纪的文学生态链条才是完整的。
与集中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精品建构相反的是低俗文学。
在娱乐至死、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崇高、信仰、悲悯、关怀等这些曾经被文学写作者视为神圣美好的概念,在一些作家笔下已变成明日黄花,文学已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亵渎的伟大事业,他们用生花妙笔殚精竭虑地传达着快感,书写着利益,表现着“愚乐”,叙述着卑微,以迎合市场,迎合某些审美趣味不高的读者,这种远离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偷袭了读者的心灵,污染着社会的风气。
原本,针砭生活中的阴暗与冷酷,鞭挞现实中的不良和鄙陋,应是为文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为文者的不二选择,其目的是为了向世人昭示人性的善美与纯真,激发人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崇高的无悔追求,但不幸的是,大量的低俗文学作品的蜂拥出现,使得人们读了之后,变得卑微而消极、悲观而厌世。
作家们努力建构文学精品,是时代生活的要求,也是读者的殷切期望。
人们希望并渴求文学精品的不断涌现,是希望在经济不断增长、生活走向富足的同时,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我们知道,人的生存与发展,仅仅有“历史的经济阐释”是不够的,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是不够的,还应该关照到精神的更高层面。
所以,作为肩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崇高使命的作家,有责任从人的精神层面表现和升华民族生存状态。
作家们用心建构文学精品,更是民族文化的希望所在。
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6_1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屯溪第一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汲取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HY、方法与观念的滋养,较之20世纪文学,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从手法更新上都已获得长足进步乃至超越。
那么,为什么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少了呢?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文化格局和构造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内部、外部以及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讨论此种现象的原因。
②从文学内部开展而言,新时期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逐渐形成一套“纯文学〞话语,倡言文学的自律性和主体性。
这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开展到极致,那么出现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专事注重技巧的形式主义,与公一共性脱离的个人主义以及娱乐取向的消费主义,它们一共同指向思想性和主体性价值的缺失。
这无疑会导致对重大社会议题的无视乃至无视,使一局部创作者日益走向半封闭的圈子,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③详细到小说门类上,社会的急速变革极大冲击了虚构写作。
人们的认知常常赶不上社会变革的速度,这种不同步让小说滞后于热点话题,其传播空间被迅速崛起的各类新兴媒体上时效性更强的“非虚构〞所挤占。
当然,小说不同于新闻写作,本可以借助总体性把握、深度考虑和价值观念的创设赢得更为长效的结果,但遗憾的是,在快节奏变革和聚焦短期注意力的语境中,当下不少小说失去定力,没能发挥所长。
④小说创作、流通与承受的外部环境,无疑也在发生持续性裂变。
以媒体而言,从口头文学形态的人际互动,到超越地域和时间是限制的书面印刷文学,再到全媒体时代全球范围内“全民写作〞式的即时交互,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在这种语境中只是人类抒情、达意、表达、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更多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
⑤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而言,现实社会生活无疑决定文学的形态。
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无疑是人,随着消费、传播和阅读款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承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发生移形换位或者者说互为主体,作者的权威在消失;读者的参与和介入,让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得到彰显;读屏时代的到来,让具有反刍意味的沉潜涵泳的阅读方式转向快捷、直观、感受体验主导的阅读方式。
人教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 第二单元 苦难与新生 第二单元检测
第二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经典应该具有历史、思想、诗性三个方面的创造性特征,是史、思、诗的结合体。
在历史层面,呈现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时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像,具有“史”的风范;在思想层面,具有深广的思想意蕴或特殊精神内涵,闪烁“思”的光芒;在诗性层面,提供前人没有提供的原创性艺术经验,体现作家对世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照,是一个人心沟通、诗心沟通、文心沟通的审美结晶体。
经典文学是作家对文学对象有思想深度的审美审视与独特而生动的艺术表达。
经典既是一个实在本体,也是一个关系本体,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可阐释空间,经典延传是一个被不断阐释与建构的过程。
文学经典研究,就是要从史、思、诗的结合中,深入揭示经典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史”的特质,要求重返经典文学现场;“思”的特质,呼唤关于文学内蕴丰富性、复杂性的现代对话;“诗”的特质,则回应重返文学本体研究的诉求。
经典的形成常常需要漫长时间的检验,许多经典作家的作品都是经过若干时代的阅读、阐释和淘洗之后才存留下来的,那些只经过少数人或者一两代人认可的作家作品还很难成为经典。
对现代文学经典的重释,是对新文学传统意义的再发现,对现代文学思想文化资源、艺术资源的再激活。
当代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创作实践,都需要从传统文学经典包括现代文学经典中汲取养料,获得新机。
(摘编自王泽龙《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释的路径探究》) 材料二在我们的文学经典作品序列中,有一部分属于红色文学经典。
红色文学经典是经过大浪淘沙的历史积淀和千锤百炼的时光筛选,留存下来的旨在传承红色精神基因的作品,并且是那些最具代表性、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
这些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与思想引领力,总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绽放新光彩、释放新能量、彰显新魅力。
“红色经典”的现实主义创作立场对当下文学写作具有镜鉴意义,即文学书写如何紧扣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精神方式参与国家和民族聚力前行的历史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童庆炳
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
”所谓“经”,就是
永恒不变的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
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
籍(特别是作品)。
但是,刘勰所说的那种“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并非是对所有的人来说的。
不同时
代拥有不同观点的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不以为然,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们可能提出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
作为经典。
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
经典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
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总是制约着、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认为文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
就是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力的变动,而与作家、作品的状况无关。
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
能够建构为文学经
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
有清一代所产生的言情、人
情世态、才子佳人小说很多,可并没有成为经典,只有《红楼梦》被后世建构为文学经典,这难道不是与作品本
身的艺术价值密切相关吗?
在作品艺术价值方面,还必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
某
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
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如李煜的词(后期的词)也被列入文学经典,这是因为“作者从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
幸境地出发,对整个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年华的易逝、命运的残酷,,感到不可捉摸和无可奈何,,这种
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的‘身世之戚’的范围,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
和触及到一些带有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实际上,许多描
写山水、田园、乡土的诗词和其他作品虽历久而不衰,一直被当作文学经典来看待,其中主要涉及“共同美”的
问题。
其次,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也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必要条件。
文学作品本身描写世界是否宽阔,作品所蕴含
的意味是否深厚而多义,对文学经典的建构是十分重要的。
曹雪芹的《红楼梦》由于它所描写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达到极致,艺术表现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所产生的巨大张力等,使它成为一部具有广阔阐释空间的作品,经得起不
同意识形态的冲刷和解释。
虽然各种意识形态赋予《红楼梦》各不相同的意义,但它们都不能不说是这样或那样
地抓住了《红楼梦》的部分意义,而《红楼梦》作为“文学经典”的地位不但始终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在争论中
更见荣耀。
各种意识形态都承认《红楼梦》是文学经典,都从《红楼梦》里发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且都有
一定的理由和说服力,这说明了作品本身的广阔阐释空间,是作品建构为经典的一个必要条件。
(选自《天津社会科学》,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认为,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永恒不变而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B.经典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被某个时代某些人奉为经典的作品,有可能得不到另一个时代另外一些人的承认。
C.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虽然一直在制约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但它并不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
D.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都是文学经典构建的必要条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是因为它们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从而引起人
的共鸣。
B.虽然经典文学处于不断的建构之中,不同时代对经典的看法见仁见智,但作品本身的状况永远是建构经典首
先要考虑的因素。
C.相对来说,意识形态、文化权力是文学经典的建构的外部因素,而作品的艺术价值、言说空间是经典建构的
内部言因素。
D.《红楼梦》描写社会生活既有一定的广度,也有一定的深度,因此成为一部具有广阔阐释空间的作品。
[来源:学§科§网Z§X§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