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题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57a42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6c.png)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把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然后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改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答案: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
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本文运用的是驳论据的批驳方式。
作者在第3-5段中,先是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又针对对方提出的三个论据,层层批驳,指出在XXX的错误引导下,中国人早就失掉自信力了,现在是在发展“自欺力”。
三、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答案:1.三个“事实”,构成排比,使句式整齐,加强了语气。
三个“事实”是对对方论据的否定,为下文揭示对方论据与论点之间缺乏必然联系作铺垫。
2.他信力指相信别人,而不相信自己。
它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新词,属于修辞中的仿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反动派当局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形象,极具讽刺性。
3.上文呼应的话:(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XXX,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XXX,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b8c3a56c175f0e7cd137ec.png)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同步达纲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
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 ,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1.第一句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2.最后一句最初发表时被删去了,你认为是删去好,还是不删好?3•文中加“△”的“这”指代什么?【创新能力训练】傅雷家书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想写信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
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哩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
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有宗教信仰,至此不由得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
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
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你走后,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文及练习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文及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a5731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1e.png)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文及练习答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①,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练习答案一、你也许从历史课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
想一想,如果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你将怎样批驳?再熟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怎样从对方论据不能推出论点来直接批驳,又怎样提出正面论点作间接批驳?从中你获得哪些启示?此题意在培养学生把握驳论的能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阅读练习(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阅读练习(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https://img.taocdn.com/s3/m/bf7d2d1b7e21af45b307a8a8.png)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阅读练习[课内语段精读]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面语段的敌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A直接批驳B通过驳论据来驳敌论点C通过驳论证来驳敌论点D间接反驳(通过下面立论来驳论点)5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欺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A.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7.文中第二、三节中的两个“中国人”的含义相同吗?请写出其具体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如果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你将如何去批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美文赏读]我的信念玛丽·居里①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习题及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362657580216fc710afd20.png)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一、阅读课文完成题目1、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A.诓骗(kuāng)渺茫(miǎo)B.玄虚(xuán)脂粉(zǐ)C.宰相(zhǎi)麻醉(zhuì)D.省悟(xǐng)脊梁(jí)2.阅读①、②段,分析作者摆出了论敌什么样的论据和论点。
(1)论敌的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论敌得出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文章③~⑤段,作者层层剥茧,直接批驳论敌的论点和论据,并分析推导论敌的论证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即:失掉的是(),发展着的是()。
这两句话,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格,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4.第⑥段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针锋相对的论点?5.阅读⑦~⑧段,分析作者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1)用大量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是为()(2)用来间接反驳论敌的观点,是为()6.阅读第⑨段,分析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文中画线的“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分别指的是什么?(1)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2)筋骨和脊梁(3)状元宰相”7.本文的语言即有辛辣嘲讽,又有热烈的赞颂,能否找出文章中一两个例子加以剖析。
8. 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有何种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
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答案及解析
![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3047e650e2524de5187e6f.png)
(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10.(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章第一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2)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之外,还明示了民族自信力在当时的作用,请你在文中找到并摘抄下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习题精选(附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习题精选(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ea02d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2.png)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习题精选(附答案)同步自测一一、语言积累和运用1.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A.诓骗(kuāng) 渺茫(miǎo)B.玄虚(xuán) 脂粉(zǐ)C.宰相(zhǎi) 麻醉(zhuì)D.省悟(xǐng) 脊梁(jí)2.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史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文,完成3~10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内语段阅读题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内语段阅读题2](https://img.taocdn.com/s3/m/901e6bd2e53a580216fcfe52.png)
课内语段阅读二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③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中多次提到的“中国的脊梁”具体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为什么说“‘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一切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第③段。
(1)第③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用了______的修辞,表达了______的感情。
(2)第③段中加点的词与文章开头的______一词相呼应。
并揣摩它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试分析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中的许多语句,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请举一例谈自己的理解。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就是充满自信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不息,奋不顾身,坚忍不拔,坚强不屈的人。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阅读答案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2a56442cc58bd63186bdc0.png)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阅读答案阅读《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的片段,选出1—3题的正确答案。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对文中“脊梁”一词的意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指从古以来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
B.人或动物背中间的骨头。
也指物体中间高起、形状像脊柱的部分。
C.指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他们是民族的中坚。
D.指那些对民族生存和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真正能代表我们民族的人。
2.上述文段要证明的观点是[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一切罢了。
B.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D.要论中国人,必须看看他们的筋骨和脊梁。
3.选文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参考答案:1.B ;2.B ;3.A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1e21c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75.png)
第14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部分: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②“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④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⑤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选文作者针对错误论点提出了什么论点?(2)文中划线的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3)敌论的错误根源在于()A.捏造事实B.以偏概全C.不明真相D.以小见大(4)作者写的“这一类人们”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打了一个比方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与品格,这个句子是什么?(5)选文第②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A.例证法B.引证法C.对比论证法D.比喻论证法(7)文中画线句中“简直”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8)说说最后一节的意思,想想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含蓄?(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带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aa00f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e.png)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带答案)第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带答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原名_______,字_____。
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是________,小说是________。
本文采用________的论证方式,以批驳_______为突破口,采取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2.品味语言,说说加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3.文中论敌的论点是什么?论敌的论据是什么?4.“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5.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A.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6.文章③~⑤段,作者层层剥茧,直接批驳,分析推导论敌的论证,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即:失掉的是(),发展着的是()。
这两句话,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格,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7.“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8.“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是什么?9.作者批驳论敌的论点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的自己的论点是什么?能证明作者论点的论据是什么?10.“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中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11.写驳论文,要善于找出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它,就能击中其要害。
联系全文,作者是以什么为突破口?为什么?12.阅读第⑨段,分析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文中“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分别指的是什么?13.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4.课文中加黑的字是文章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检察机关删去的,试着说说被删去的原因和重新发表又加以恢复的作用。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习题与解析)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习题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23e99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a.png)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miè。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惧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搽.( chá ) 脊.( jǐ )梁诬miè( 蔑 )(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不足为惧”,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不足为据”。
(3)“诓骗”中“诓”的意思是哄骗。
(4)将选段中画线句子改为陈述句,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不少。
2.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 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 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
D. 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解析]怀古伤今:怀念古代,哀叹现在。
表示对现状不满的怀旧情绪。
用在此处语义不当。
3. 调整下列语序,组成语言连贯的一段话,将所选句子的序号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①而实力,才是撑起信心的最重要支柱。
②相信自己行,才能大胆尝试,接受挑战。
③尝试的事情并不都能做成,这时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增强实力上。
④为此,我们要回忆过去成功的经历,从中体验信心。
⑤不仅如此,更要多做,力争把事情做成,从中受到更多的鼓舞。
序号:②④⑤③①4. 九年级(1)班开展以“歌颂民族脊梁,弘扬爱国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爱国素材集】小安组搜集到了下列“民族脊梁”们的故事,其中可以作为体现“爱国精神”的素材来用的有③④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题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966bfd58fafab068dc021e.png)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题答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共一课时)一、基础驿站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渺茫(miǎo)搽(chá)诓骗(kuāng)B.玄虚(xuán)脂粉(zǐ)拜佛(fó)C.宰相(zhǎi)麻醉(zhuì)慨叹(kǎi)D.省悟(xǐng)脊梁(jí)倘若(tǎng)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渺茫:离的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
)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前仆后继:(2)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原名,字。
我们以前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小说。
本文运用的论证方式,采取和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二、综合园地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这句中“他信力”加上引号,所起的作用是()A.表示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特殊称谓D.表示讽刺否定鲁迅先生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6.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分别是:①“筋骨和脊梁”是指:②“状元宰相”是指:③“地底下”是指:7.“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都指的哪些人?请你结合自己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写出这些人的代表,如“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理解答案解析【2019年黑龙江省绥化市】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理解答案解析【2019年黑龙江省绥化市】](https://img.taocdn.com/s3/m/b5ce6042ff00bed5b9f31d68.png)
10.(4分)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回答各题。
【2019年黑龙江省绥化市】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对方的事实论据是信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信地、信物、信国联)。
(2)今年正值“五四”百年纪念,前人用他们的青春诠释了“中国的脊梁”的真正含义。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如何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含义?【分析】本文列举中国人两年前、不久以及现在信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的变化引出文章的论点,接着通过驳论的论证方式来论证观点,最后列举从古以来种种努力向上等的人来指出什么是中国的脊梁。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论证方式。
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先列举了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的观点,然后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故本文的论证方式的驳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3fd88af12d2af90342e643.png)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答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确立的观点又是什么?(4分)2..文章由直接反驳转到间接反驳起过渡作用的是第几段?它在内容上是怎样承上启下的?请结合原文作答。
(5分)3..联系全文,对“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共同特征概括错误的一项是()(2分)A.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内语段阅读题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内语段阅读题1](https://img.taocdn.com/s3/m/73b7766b376baf1ffc4fadca.png)
课内语段阅读一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却也是事实。
......,怀古伤今了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和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他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第①段中反复强调“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试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在文中指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有过‘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试分析“他信力”和“自欺力”的具体意义和文中对应的句子。
他信力:__________________自欺力: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中提到“一条新生路”,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下面两首诗,谈谈你的发现和感悟。
江南春贾生杜牧李商隐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强调“是事实”,是“真”的,但由此推出的论点却是荒唐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阅读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ae2b87f01dc281e43af04b.png)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阅读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阅读答案
【原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鲁迅
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③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问题】
13.对文段的内容或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选部分通过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敌论。
B.文章最后一句,作者把“状元宰相”与“地底下”加以对比,表现了强烈的爱憎。
C.作者把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形象地比喻成“中国的脊梁”。
D.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后的三周年,选文部分三处所说“中国人”的意思是相同的。
14.第③段中划线的内容所指的对象是什么?(须引用原文作答)它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3、D
14、所指的对象是“中国的脊梁”。
作者对那些摧残“中国的脊梁”的统治者给予强烈的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
A.表引用 B.表强调 C.表特殊称谓 D.表讽刺否定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4.本文题目有什么妙处?(3分)
15.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3分)
16.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有何种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3分)
答案:
11. 讽刺否定。1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13.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 尖锐泼辣的语言,极富讽刺意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14. 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以问句形式出现,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感情强烈。15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16.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抗战结束后,坚持回到祖国,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雷锋传人”郭明义20年献血6万毫升,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最美教师张丽莉放学时在路边疏导学生,一辆客车失控轧向学生,她奋力将学生推开,自己却被压在车底,失去了双腿。罗阳,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6、不行,它指出了敌论据的错误与荒谬,是不能证明敌论点的。
7、指所有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10.D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思该如何理解?
将军及征夫们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当然,也有功业难成的哀伤,这里的悲怆情调也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1.“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起什么作用?(1分)
12.文中敌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2分)
13.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一段加点词“总”“只”“一味”中任选一词加以赏析。(3分)
(一)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完成11―15题(15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1、论据:①自夸“地大物博”②希望“国联”③一味求神拜佛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3、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4、举例论证、反证法
5、(1)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脊梁”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往往来自下层,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状元宰相”指的是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题
———————————————————————————————— 作者:
———————————————————————————————— 日期: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作者鲁迅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1、阅读①、②段,分析作者摆出了论敌什么样的论据和论点。
3、第⑥段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针锋相对的论点?ﻫ
4、阅读⑦~⑧段,分析作者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5、阅读第⑨段,分析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文中画线的“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分别指的是什么?
7、文中第二、三段中的两个“中国人”的含义相同吗?请写出其具体含义: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