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周易》“天道”与“人道”思想

合集下载

易经解析之天人合一探讨易经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易经解析之天人合一探讨易经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易经解析之天人合一探讨易经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卦象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

易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天人合一。

本文将对易经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进行探讨和解析。

天人合一是易经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在易经中,天代表自然界的力量和规律,人则代表人类社会的活动和行为。

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首先,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易经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例如,易经中的卦象变化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人们可以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此外,易经还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获得健康和幸福。

其次,天人合一思想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易经认为,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

然而,这些个体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易经中的卦象变化也可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例如,易经中的“乾卦”代表着刚健的阳刚之气,而“坤卦”则代表着柔顺的阴柔之气。

在人际关系中,有时需要阳刚的力量,有时又需要阴柔的包容。

只有在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进步。

此外,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还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

易经认为,人应该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

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心灵,人才能与天地万物相通,与自然界达到和谐的状态。

易经中的“君子”就是追求道德完善和精神升华的典范。

君子不仅要修养自己,还要影响和帮助他人,以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

综上所述,易经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关系的综合性思想。

它强调了人类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丰富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

它不仅是一本卜筮之书,更是一部揭示人生哲学的智慧之典。

本文将通过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探索易经国学之道。

一、天人合一:天道人道相应易经中最基本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人的思想与行为必须与自然法则相应。

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描述了天地之间阴阳的变化和相互影响。

八卦是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代表了天地自然万物的两种基本状态——阴与阳。

易经通过八卦的变化组合,揭示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天道人道相应的道理。

二、阴阳平衡: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易经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自然界相对而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调和、平衡相处是推动世界变化的根本动力。

易经中阐述的“阴阳交感”思想,强调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阴阳两个方面,而阴阳的平衡则是事物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人的生活中,也需保持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以实现和谐发展。

三、变通无穷:灵活应对的哲学思想易经主张的变通无穷的哲学思想,强调了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易经认为,世界是一个变化不居的整体,变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唯有随机应变,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

易经中的卦爻变换,展示了变通无穷的智慧。

卦爻的变动代表着事物的不断变化,通过灵活应对,才能在变化中找到机遇,并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之道的哲学思想易经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道德观念。

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易经作为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人崇尚自然的思维方式。

易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了顺势而为、顺应自然的原则。

易经认为,只有适应自然之道,才能获得成功,并实现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宏观与微观的哲学思想易经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思想。

易经认为,个体的修身需要通过养性、修养和道德修行来实现。

周易的义理内涵与哲学思想

周易的义理内涵与哲学思想

周易的义理内涵与哲学思想《周易》是古人在当时智力条件下,探索自然与人类社会奥秘的文明成果。

其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探明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即天道,并以此作为人事活动的有效指导。

其旨在天人合一的人道关切。

总的来说,先民作《易》的活动方式、探索结果及逻辑推衍,符合人类基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周易》的宇宙观“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个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句话摘自周易《系辞传》上。

周易的《易经》和《易传》可以说是周易的技术,而《系辞》就是科学基础,上述一句话前部分表明了周易的宇宙观,但“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又表明它的目的是人,周易决没有脱离人单纯讨论自然的问题,与西方科学由物出发再到人的途径从来与东方的想法无关。

《易经》认为:“易”是阴阳合一的宇宙初始表象(易在象形上是上“日”下“月”的合体)。

儒家称之为太极,即阴阳和合的混沌体。

道家称之为“道”。

在对《易经》思想的继承中,道家重在天道哲理层面,而儒家重在人道伦理层面,由此形成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儒道两大学派,其文化源头在《易经》。

二、《周易》的法治思想《周易》中专门有一卦——“讼”讲诉讼问题的,但卦义却不鼓励人们争讼,更不教人们如何取得诉讼的胜利。

而是作为一个忠实诚信的人,即使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委屈,也应保持内心平静,戒骄戒躁,能不诉讼就不诉讼;如果迫不得已非要诉诸法律时,也要保持冷静,不可采取过激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吉。

“终凶”,卦中指上九,上九有终极其讼之象,也就是说,把官司彻底打到底的意思,这种行为无论胜诉还是败诉,皆凶;在《周易》看来,无讼为最理想境界,虽有争讼出现,但经过调解而平息争讼也不错,不听劝解把诉讼进行到底最不好。

“君子以做事谋始”,与“终凶”对应,从另一个角度告戒人们,与其争讼不止,不如一开始就谨慎从事,理顺各种关系,从根本上杜绝诉讼。

三、《周易》的辩证法思想易就是探究阴阳之道的。

论《易经》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时代意义

论《易经》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时代意义

论《易经》中“天⼈合⼀”的哲学思想及时代意义第⼆届易经哲学论坛于2011年6⽉17⽇在⼴州成功召开,现公布参会学者优秀论⽂⼀篇,与⼤家共勉。

论《易经》中“天⼈合⼀”的哲学思想及时代意义陶卫伟《易经》是世界上最古⽼、最有影响、最著名的经典之⼀。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她历经种种坎坷和考验,或褒或贬,时衰时兴,却依然默默地为中华⽂化和世界⽂化做出贡献。

作为《易经》哲学中核⼼部分的“天⼈合⼀”思想,更是蕴含着许许多多⾼深哲理和⽆穷智慧。

那么,“天⼈合⼀”思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我们⼜有何时代意义呢?这历来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由于学者所处的环境与时代不同,政治倾向和学术观点不同,知识构成和个⼈情趣不同,见解⾃然不同。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易经哲学的基本精神,更好地取其精华⽽服务时代。

我们有必要对“天⼈合⼀”思想做⼀番研究。

⼀、“天⼈合⼀”哲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在现代⽇常⽣活中,“合”字具有多种含义,如:“结合”“合作”“合理”“符合”等等。

这个字已被⼴泛运⽤到⼈类社会各个领域中,并被全⼈类社会接受和认同。

那么,“合”字最远古的意义⼜是什么呢?在原始的古汉字中,“合”是指在太阳系中,当⾏星运⾏到与太阳、地球成⼀直线,并且地球不在太阳与该⾏星之间的位置时,叫做“合”。

由此可知,“合”的含义在古时期并没有运⽤到⼈类社会中来,⽽是单纯讲天道,即讲⽇⽉星晨运⾏的⼀种理想模式。

后来先哲们运⽤易经中兼⾔天道与⼈道的哲学思维模式后,“合”⽂化思想内容才慢慢引⽤到⼈类社会中来。

反映在易经哲学中的世界观有⼀特点,即认为天道和⼈道具有⼀致性或同⼀性。

《易传》有很多地⽅讲易道⽆所不包,认为包含在易经中的原理具有普遍性。

《系辞》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准的意思是等同,弥纶是遍包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易经中的道理与天地齐等,普遍包括天地之道。

《说卦》则具体说明了道的含义:“⽴天之道⽈阴与阳,⽴地之道⽈柔与刚,⽴⼈之道⽈仁与义。

谈谈易经中的天、地、人三道

谈谈易经中的天、地、人三道

谈谈易经中的天、地、人三道谈谈易经中的天、地、人三道易经中的天、地、人三道是什么呢?《易经》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而儒门之外,对中国的风水学说有着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易经中的天、地、人三道,欢迎阅读!孔子说:“一阴一阳为道”,昼夜为阴阳,白天为阳,太阳升起,夜晚为阴,月亮出来,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形成了天地阴阳自然现象,所以也叫天道阴阳。

古代人绘画了个阴阳图,叫太极图,就是表达了日月循环往复的阴阳观念。

我们大家都知道,太阳每秒发出的光的能量非常巨大,对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万物生长靠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月亮(太阴)是围绕地球旋转的一颗卫星,为地球起着呼吸吐纳的作用,其能量相当巨大,海水的潮长潮落,女人月经的每月周期,人的每时每刻的呼吸运动,都与月亮的作用密不可分。

人的身体温度36,5度,是地球围绕太阳一圈365天的10:1的比例,人的呼吸运动每一呼一吸,是人身体脉搏跳动四次,人的血脉在身体循环一次为4分钟,是月亮围绕地球一圈30天的360度的9:1的比例。

人类离开了太阳、月亮的特定生存环境,就无法生存,这是天道。

地球就是大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由于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影响,形成了自然物象,一年四季五行运动,比如五天一候,一年72候,一月30天,五天一行,就是6个周期,一年十二月360天,72个周期。

形成了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四季现象,24个节气,一个节气15天,一元5天,三元15天,15天三候。

自然现象构成了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寅卯,木气行正、二月,夏天巳午,火气行四、五月,秋天申酉,金气行七、八月,冬天亥子,水气行十、十一月,四季月辰未戌丑,土气行三、六、九、十二月。

五行气场的能量,形成万物生命的五个基本元素。

对人的影响则木气通于肝脏,火气通于心脏,金气通于肺脏,水气通于肾脏,土气通于脾脏。

木为树木可释放氧气,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呼吸氧气;火为太阳可释放热能,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身体温度;金为微量元素可释放人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铁可造血,钙可造骨等等;水为生命之源泉,人离不开水,七天不喝水人就的死亡;土生万物供养生命,无土就会生物灭绝,人就会无法生存。

周易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周易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周易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通过对周易的研究,深刻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典籍,被誉为“易经”,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即宇宙和人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一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首先,周易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与宇宙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周易中,宇宙被视作一个大系统,由天、地、人三者构成。

天象、地理、人事等因素都受到宇宙的支配和影响。

人类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共鸣和互动。

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的敬畏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其次,周易强调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根据周易的观点,宇宙是一个充满变化的系统,但其中存在着一种自然的秩序和规律。

人类应该通过顺应宇宙的变化和运行规律,来实现与宇宙之间的和谐。

周易中的“易”即变化,人类应该通过观察和理解变化,来适应宇宙的变化,并在变化中寻求平衡和发展。

这种观念强调了人类与宇宙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适应。

再次,周易主张人类应该追求内在的道德和美德。

在周易的哲学观中,人类应该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以达到与宇宙之间的和谐。

周易中的“道”是指人类应该追求的理想状态,它与宇宙之间的道德秩序相一致。

通过修身养性,人类可以达到与宇宙之间的合一,实现内外的和谐。

最后,周易还强调了人类与宇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在周易中,人类的行为和思想被认为会对宇宙产生影响,而宇宙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境遇。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人类自身力量和宇宙力量相互作用的认识。

人类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养,积极参与到宇宙的运行之中,实现与宇宙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它强调了宇宙和人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了和谐、平衡和道德的追求。

天道,地道,人道——易经的世界观

天道,地道,人道——易经的世界观

天道,地道,⼈道——易经的世界观易学世界,⽆论是占⼘还是⼋字命理,开篇⽴论第⼀步,必先阐述⼀样东西道何为道?道是中国⽂化为认识⾃然为⼰所⽤的⼀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道者有三,天道,地道,⼈道。

天道者,太极阴阳之道。

欲识阴阳万法宗,先观帝载与神功。

阴阳本乎太极,是谓帝载,五⾏播于四时,是谓神功。

天道讲的是阴阳,四时,万物遵循的最本质规律。

地道,从属五⾏,物质,⽅位,社会局势,⽣活⼯作环境。

坤元合德机缄通,五⽓偏全定吉凶。

⼤哉乾元(天道),万物资始;⾄哉坤元(地道),万物资⽣。

⼈道,为⼈之道,处事之道,勤德奋⽃之道,⽐如你的家庭,出⾝,能⼒,性格,追求,社交等等。

⼈道在⼋字中为⼲⽀,⼈能戴天覆地,得五⾏之全,属万物之灵。

因此,命理探索必须遵循天地⼈顺序的格局之道,顺应阴阳五⾏之⽓,⽓定⼤局,形论细节。

天地阴阳之⽓通过四时⽉令流通于⼲⽀五⾏之间,五⾏之顺与悖,意味着吉凶。

所以⼈的⼋字,最好的状态是五⾏在四柱之间流通转化,⽣⽣不息,五⾏偏枯,四柱缺陷则是⼤忌。

同理,⽇常⽣活中,我们为⼈之道,必先在遵循天地之道的基础上,⾏使每个⼈的智慧和主观能动⼒。

⽽⼤部分⼈,却模糊了天地之道和⼈道的定和顺序,因此错误的判断了对⾃⼰,对时局,对⼤势的认知。

⽐如“天时地利⼈和”,“谋事在⼈成事在天”,这⾥的⼈即为⼈道,⽽天,即天地之道,天地之道是优先于⼈道的。

并且天命并⾮宿命,⽽是凌驾于⼈类命运之上的规律法则,就是说⾯对⾃然规律,⼈类渺⼩⾄极。

⽐如“⽣死有命,富贵在天”,出⾃《论语·颜渊》。

颜渊也就是颜回,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字⼦渊,春秋末期鲁国⼈。

⼗四岁拜孔⼦为师,终⽣师事之,是孔⼦最得意的门⽣。

孔⼦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

颜回如此有才,孔⼦如此赏识颜回,可惜,天意弄⼈,颜回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早早离开⼈世,孔⼦年长颜回30岁,⾃⼰的得意门⽣却先⾃⼰⽽去,孔⼦当时的⼼情是可以理解的,如同丢掉了⼿⾜⼀般,⽐丧⼦之痛更为难受,世间再也不会有第⼆个知⼰,第⼆个颜回。

周易人生哲理

周易人生哲理

周易人生哲理人生是一场不断变化的旅程,我们时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和挑战。

而《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里面蕴含的哲学思想可以给我们指引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困惑和迷茫。

下面,我将从《周易》中选取几个重要的人生哲理,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天人合一的观念《周易》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天人合一。

这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天道,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当我们与自然保持和谐,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而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则会遭受到不幸和痛苦的结果。

二、阴阳平衡的思想《周易》中的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代表了自然界的两个对立面,如太阳和月亮、白天和黑夜等。

《周易》告诉我们,只有当阴阳保持平衡时,世界才能运行得顺畅。

同样,人生也需要保持阴阳的平衡。

我们应当懂得适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既要努力工作,也要适度休息,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三、变通应变的能力《周易》中的卦辞中经常提到“变”。

变通应变是人生中必备的能力。

正如《易经》所说:“君子以时变则通。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时,我们需要随机应变,灵活变通,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积极进取的精神《易经》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当有坦荡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只有积极进取,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五、善于思考的智慧《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领悟其中的哲理。

善于思考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本质。

六、正直诚实的品德在《周易》中,诚实和正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品德。

只有诚实正直的人,才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当保持真诚和坦率,不说谎言,不欺骗他人。

如何解读《周易》中的天人合一

如何解读《周易》中的天人合一

如何解读《周易》中的天人合一如何解读《周易》中的天人合一中国目前社会的发展是以“和谐”为中心进行推进的,而一提到“和谐”自然不可绕过“天人合一”这一主题,如今嘴上挂着、笔下写着“天人合一”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但究竟什么是“天人合一”?它的深刻内涵又是什么呢?这恐怕真正领悟的人并不是太多。

下面就从《周易》的四个方面来谈谈天人合一的关系:一、《周易》的“天人合一”观,既追求天与人的和谐统一,同时又肯定天与人的区别。

《周易》的特点是:它自身是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客体之间的中介,它一头联着客体,描摹着客体,恰如《系辞传》中所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书是以天地为准则,所以能包罗天地万物的规律),“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易》书所包含的道理十分广大,从远处说则没有止境;从近处说,则止于一身即可验证;从天地间的事物说,则无所不备),“夫《易》何为者?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的作用是什么?它是用来揭示事物内在的道理以判断事体,概括天地间的规律,如此而已),“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总之,是用《易》来明白天道,细察民事的)。

这些论述,都说明《周易》是认识对象的反映,它以描摹客体为务;而它的另一头又是联系着认识主体,是主体赖以认识客体的依靠。

又恰如《系辞传》中所言:“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书的产生,是“圣人”穷极了深奥的抽象理论,所以才能开通人的思想;唯其研究了极其微细的运动变化,所以能够判定天下的具体事物;唯其变化之快,所以不急走却迅速,没有看到行动却早已达到了目的)。

“圣人”就是这样利用《周易》所揭示的事理,去认识世界。

《周易》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就反映了《周易》把“天”和“人”是区别开来的,这正是《周易》明显有别于先秦其他著作的突出特点。

《周易》的天人合一

《周易》的天人合一

《周易》的天人合一阴阳,物极必反,太极。

这些观念中太极是宇宙的本源。

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最高存在。

太极就是世界本源。

孔颖达元气说。

衍生两仪。

王弼太极是“无”。

朱熹太极就是理。

阴阳。

一阴一阳谓之道。

举例天地否卦,内阴外阳,内小人而内君子。

闭塞不通。

举例泰卦,与此相反。

感悟天地而理解人。

主体性是人,君子。

周易的天人观念是一体化的,认为天是怎么样的,人就是怎么样的。

这个过渡是怎么形成的。

天的独立性和人的主体性都没有发挥出来。

天的独立性是不管人怎么样,天还是按照自己的规律性进行的,这里人只有效法天的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人始终跟在天的后面,再也没有别的出路,人自身的特殊性也没有显现。

古人认识的天的知识很少,仅仅以观念性的模拟预感天是怎么样,这实际还是主观观念的天,不是自然的天,这里,天只是人的观念模板,是为了使人借此衔接天----实际还是观念之天。

这样实际是观念与观念的合一,还不是纯粹的天何人的合一。

观念性的天在周易中是被主观处理了的,也就是被赋予各种属于人的特性而出现。

天人合一实际是---观念和观念的合一,最高观念与一般观念的合一。

这才是哲学的思维。

由于古人没有科学的知识,对天的理解不是出于客观的天的知识,而是自我主观的观念模拟。

天,就是最高观念,人是一般观念。

实际上在这样的处理中,人就早已包含在最高观念之中了。

阴阳也是在观念之天中脱胎出来的。

阴阳被赋予无所不能的,无处不在的作用。

本体观念产生出两个对立观念,以此作为世界推动的模式。

这里最主要的是,天不是真正的自然之天,不是天文学的天,而是人文的被改造了的观念之天,这里的天就是最高观念。

在政治哲学中,人被包含在最高观念之中。

这实际还是主观观念。

从天到人的过度,实际是概念到观概念的过度,概念与概念的联系就是观念。

这个观念既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那样,就看是怎么设计的。

先规定是怎么样,存在就是怎么样。

这里天没有完全被客观化,而是把自我观念赋予自然之天,这里的过度实际是观念到观念。

天道地道人道的解释

天道地道人道的解释

天道地道人道的解释一、天道欲识三元万法宗,先观帝载与神功。

原注:天有阴阳,故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季土,随时显其神功,命中天地人三元之理,悉本于此。

天道讲的是天干,天干主外,主动,用事之神在天干方显其效,就好比一个人要做一件大事就必须要别人看到,让别人认可。

要想知道三元(天元,地元,人元)万法(一切事物)的道理,首先要观察阴阳五行(自然界的力量)。

二、地道坤元合德机缄通,五气偏全定吉凶。

原注:地有刚柔,故五行生于东南西北中,与天合德,而感其机缄之妙。

赋于人者,有偏全之不一,故吉凶定于此。

地道讲的是地支,地支主内,主静,为一个人的根据地(实力),用神在天干的旺衰完全取决于地支对他的作用。

坤元为地支,为天干的根气,需要机缄流通,即天干为用,地支要相生相帮,天干为忌,地支要相克相泄。

四柱中最旺和最衰(或没有)的五行可以断一个人的吉凶。

南方为火,北方为水,西方为金,东方为木,中心为土,观一个人的命局应该同时参考这个人的出生地。

三、人道戴天覆地人为贵,顺则吉兮凶则悖。

原注:万物莫不得五行而戴天履地,惟人得五行之全,故为贵。

其有吉凶之不一者,以其得于五行之顺与悖也。

人道讲的是地支藏干,也叫人元。

天干地支要相互帮扶克制。

天干为用地支支撑,地支为用天干帮扶。

顺应命局用神(精神,所用的人或事物)则吉,逆向命局用神就为凶。

四、知命要与人间开聋聩,顺逆之机须理会。

原注:不知命者如聋聩,知命于顺逆之机而能理会之,庶可以开天下之聋聩。

不知命的人如同聋聩,懂命理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奋斗,什么时候该执着,什么时候应该适可而止,什么时候该忍让。

这就是懂得顺逆的道理。

周易中的天人合流观点

周易中的天人合流观点

周易中的天人合流观点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学派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一些心得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天人合流的观点进行分析。

周易中的天人合流观点是指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天是宇宙的总体,代表着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而人则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代表着人类的存在和行为。

天人合流观点认为,人应该与天地保持和谐,与自然界相互融合,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首先,天人合流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周易中,天地被视为一个整体,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相互依存。

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只有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人才能够获得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其次,天人合流观点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

在周易中,人被视为宇宙的微观,人的行为和思想会影响整个宇宙的运行。

因此,人应该修养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智慧。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人才能够与天地合流,达到身心的和谐。

此外,天人合流观点还强调了人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在周易中,人被视为自主的存在,有能力自主选择自己的行为和命运。

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理性来选择,而不是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只有通过自觉的行为和选择,人才能够与天地合流,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最后,天人合流观点还强调了人的责任和担当。

在周易中,人被视为宇宙的一部分,有责任和担当去维护宇宙的秩序和和谐。

人应该关心社会和他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只有通过积极的行动和贡献,人才能够与天地合流,实现自己和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周易中的天人合流观点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人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以及人的责任和担当。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从周易中汲取智慧,与自然界保持和谐,追求身心的和谐和健康,以及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论《周易》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及其影响

论《周易》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及其影响

论《周易》中“天⼈合⼀”思想的意义及其影响摘要:《易经》中含有我国最早出现的 “天⼈合⼀ ”观念,孔⼦作《易传》深刻发掘和发展了这些观念并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摘要《周易》的 “天⼈合⼀ ”思想包括四个主要内容,在我国传统的 “天⼈合⼀ ”思想系统中占有⾄关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周易》;天⼈合⼀;天之道;⼈之道关键词“天⼈合⼀ ”,是中国传统儒学中表现⼈与⾃然关系的⼀个核⼼命题。

它强调⼈与⾃然,即⼈类这个主体与⾃然界客体之间的协调统⼀。

在现代⼯业⽂明和科技⽂明所产⽣的负⾯效应越来越明显的今天,重新检讨 “天⼈合⼀ ”思想的精神与特点,对于构建⼈与⾃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天⼈合⼀ ”这四个字成为⼀个语词出现得很晚,到北宋的张载才明确提出来。

但 “天⼈合⼀ ”的观点却很早就有了,最早明确地出现于《周易》中[1]。

《易经》虽然没有明确表述天⼈关系,但已经蕴涵着⾃然界与⼈类社会融为⼀体的观念。

卦辞、⽘辞尽管有许多地⽅记述的是⼈事,但也有许多地⽅记述的是⾃然现象,不但将⼈事与⾃然现象合在⼀起来说明吉凶,⽽且算卦时也往往拿卦辞、⽘辞中所谈的⾃然现象来回答求问的⼈事问题,把⾃然现象和⼈事视为同类。

孔⼦作《易传》,将《易经》中固有的 “天⼈合⼀ ”的内蕴准确地阐述和发挥了出来,其中包含着⼀系列朴素⽽⼜精辟的思想。

⾸先,⼈是⾃然界的⼀部分,这是《周易》追求天⼈合⼀的逻辑起点。

天、地、⼈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周易》的哲学思想⽆不通过天、地、⼈三个概念构成的命题表达出来。

根据《易传》的解释,⼋卦的性质、六画卦的构成和六⼗四卦的排列结构都体现着天、地、⼈三者的关系。

⽐如⼋卦中乾的性质是“健 ”,健也就是天的性质;坤的性质是 “顺”,顺也是地的性质。

尽管⼋卦取象可以灵活多样,但乾、坤两卦取象天地是主要的。

⼋卦重为六⼗四卦,三画卦变为六画卦,也正是为了表达天、地、⼈的意义。

六画卦的初、⼆、三、四、五、上六画中,五、上在上代表天,初、⼆在下代表地,三、四在中间则代表⼈。

谈谈《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谈谈《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谈谈《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一、天人合一的含义“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

它不但是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思想体系如道家、中国化的佛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医家,以至风水、气功、武术等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儒家所谓天人合一,有二层意义: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类。

天人相通的学说认为,天之根本性德,即含于人的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实一以贯之。

宇宙本根,乃人伦道德之根源。

本根有道德的意义,而道德也有宇宙的意义。

性是天之所命,即人道之根源。

道由性出,性由天授。

道、天、心、性、命,只是一事。

学者们认为,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发端于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大成于宋代道学,而由张载开其端。

天人相类,则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

天人相类认为,天与人在形体、性质上皆相似,天所有者,人亦有之;人所有者,天亦有之,天人相副。

董仲舒提出了一个完备的“天人感应论”,把天上的一切都与人间的一切相比附,比如说“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

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由此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确认皇帝应当“法天而治”的理论。

董仲舒的观点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这个理论的影响之大,可以从司马迁写的《史记》上面看出来。

司马迁为了“凡举事无逆天数”,而因“天有十二辰而作十二本纪;天有十干,作十表;天有八方,作八书;……”。

更有甚者,北京的故宫就是“象天设都”的典型代表,地上的紫禁城完全是与天上的紫微垣相对应的。

二、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其实,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初来源于八卦。

《易传》中早有论述:“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对于《易经》思维曾给予极高评价,并把它命名为“同步原理”思维。

浅析《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通用8篇

浅析《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通用8篇

浅析《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通用8篇天、地、人三才――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篇一《易传》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三才指的是天道、地道、人道。

它认为六画卦就是三才的化身,卦中的五、六两爻代表天,三、四两爻代表人,初、二两爻代表地。

这说明一个道理,即天、地、人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但它们又各具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对人来讲,其行动是否能获取成功,关键看他的行为是否与天地之道相符合。

当然,它认为,一般人很难能主动地去适应天地之道,去寻找天地之道的。

所以他主张“圣人以神道设教”,“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上)。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境地。

《易传》认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它是否与天地之道相合。

《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所谓“先天”,是说先于天时到来而行动,即能预测天时的变化,为天时变化之前导;所谓“后天”,是说天时到来之后又按天时的变化而行动,即在自然变化既已发生之后,又注意适应。

此种天人合德说,不只是顺应自然,而且是利用和控制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也即“裁成辅相”说。

“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就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努力,对自然物的变化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以成就自然化育万物的功能。

此说可以称为天人谐调论。

毫无疑问,《周易》没有看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处处把自然和人相比附,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都遵循着共同的规律,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而不是各不相关、互不相容的,两者之间绝没有不可超越的鸿沟。

《周易》中“天地,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序卦)的这些看法,实质上都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产物。

易经中的道德与人性观念

易经中的道德与人性观念

易经中的道德与人性观念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基”。

其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道德与人性观念。

在易经的世界中,道德被视为人类行为的准则,而人性则被视为孕育道德的根基。

本文将探讨易经中的道德与人性观念,探寻其深刻内涵与意义。

一、道德观念在易经中的体现1. 天道之德易经中强调了天道的至高无上,将其视为人们行为准则的根基。

天道被视为超越个体的普遍准则,体现了绝对的正义与公平。

在易经的世界观中,遵循天道的原则才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2. 恒常不变的德易经认为德是不变的,并将其视为宇宙之道的体现。

在易经中,德被看作是与天道一致的原则,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无论是个体的道德修养还是社会的道德建设,都离不开恒常不变的德的指导。

3. 相互依存的德易经中的德以互动关系为基础,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易经的世界观中,个人的道德实践不仅需要个人的自我约束,还需要社会的共同支持。

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融,才能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道德体系。

二、人性观念在易经中的体现1. 人性善良的观念易经中认为,人性本善。

每个人都天生具备良好的品质和良知,并有着实现自我完善的潜力。

易经强调了人性的善良,鼓励个体通过道德修养去发挥人性的优秀特质。

2. 人性的完善与提升易经中提倡人性的完善与提高,呼吁人们积极主动地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品德和素养。

通过修身养性、明辨是非、克己奉公等行为,个体能够逐渐完善自我,并发挥出人性的优秀特质。

3. 人性与社会的互动易经中强调人性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组成者。

个体的人性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人性的锻造具有重要影响,易经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培养和促进优秀的人性品质。

三、易经中的道德与人性观念的意义1. 个体层面易经中的道德与人性观念对个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德观念可以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个人的自我完善与提升。

《周易》说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周易》说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周易》说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周易》谦卦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天道、地道、鬼神之道,人之道,可以说都在一个“谦”字里了。

谦卦是《易经》之中唯一一个六爻全吉的卦象。

卦体中山本高大,但处于地下,高大显示不出来,此在人则象德行很高,但能自觉地不显扬。

由于天地人神的本性都是亏盈而益谦的,所以“谦”者有福了。

其所作所为天地人神共佑助之,故能“亨通”,这就是中国人为何将谦虚视为美德的原因所在。

谦卑,守住低处。

《周易》上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牧就是守,卑以自牧谓以谦卑自守。

一个君子应该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

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

水总是往低处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试想一下,一个人颐指气使甚至飞扬跋扈地与你交谈舒服些,还是战战兢兢、低眉顺眼与你交谈舒服些?显然是后者,同时谦卑并不是卑微。

谦虚,自强不息谦虚的本意是不自满,而绝非是一种处世的客套话。

“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谦的反义词就是盈,就是满。

而谦则是要我们永远都不能够自满,正因为永远不自满,所以还有能进取的空间。

“盈”为满而将外溢;“谦”为不满而能接受。

天道是要使盈者亏损而补偿不满者;地道也是要使盈者溢出而流向不盈的一方;鬼神的本性也是损害盈满者而福荫那些空虚者;而人的本性也是讨厌满盈者而喜好不满者。

“谦”的本质含义是一种永不自满,永远进取的精神,与退让消极以及形式上的谦逊骨子里却狂妄自大的伪君子作风是不相干的。

谦有如大海,已然宽广博大矣,却位于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

谦和,谦以容物谦和,就是以谦的姿态去待人接物。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谦和的境界,则必然心胸宽广,有容人容物之雅量,正所谓“道生于静逸,德生于谦和”。

周易的基本法则

周易的基本法则

周易的基本法则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人生哲学和道德准则的思考。

周易的基本法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天道和人道的统一:周易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规律和法则,而这些规律和法则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因此,人类社会必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遵循天道和人道的统一。

2. 阴阳平衡:周易中的“阴阳”是指一切事物中的相对两面,如日夜、男女、阴阳等等。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有平衡才能保持事物的稳定和发展。

3. 八卦变化:周易中的“八卦”是一种符号系统,可以表示天地万物中的各种状态和变化。

通过对八卦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4. 五行相生相克:周易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以归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只有保持平衡才能保持稳定和发展。

5. 善恶报应:周易强调行善积德,行恶必遭报应。

因此,人们应该积极做好事,避免恶行,以获得良好的报应。

这些基本法则贯穿于周易的各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人生哲学和道德准则的指导。

- 1 -。

《周易》讲天道、地道、人道:道生一,三生万物

《周易》讲天道、地道、人道:道生一,三生万物

《周易》讲天道、地道、人道:道生一,三生万物《周易》讲天道、地道,主要讲人道。

“道”的本义是路,后来,由本义引申出很多相关含义。

天地之“道”指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指天地万物的本体,天地万物都由“道”派生。

人之“道”是人类活动的法则,《周易》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究竟是怎样的。

《系辞传》说:“曲成万物而不移”。

宇宙的法则是没有直线的,现代科学也证明,万物的成长都走曲线。

老子受《周易》的启发,也讲“曲则全”。

周易有人想一生都不走弯路,这是不可能的。

由于各人所走的路不同,主客观因素有差别,结果不一样。

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正确对待人生。

《周易》中经常出现吉、凶、悔、吝、无咎等判断之辞,理解它们的基本含义很重要。

比如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行驶时,人懂得了《周易》的道理,就不会抱怨道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而且会随形就势地把握好方向盘,控制好车速度。

周易:天道、地道、人道如果平平安安回家,亲人团聚就是“吉”。

出了车祸,车毁人亡就是“凶”。

稍不留神走了岔道就有“悔”。

途中遇养路工人抢修路面,不得不减速慢行就是“吝”,吝指行动困难。

走错道后打个转,回到正道就是“无咎”,“咎是责备、追究的意思。

易经的哲学智慧吉、凶、悔、吝、无咎是人生中经常碰到的,《系辞传》说:“吉凶者,言乎其得失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吉凶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结果,得即吉,失即凶。

得表示成功,失表示失败,非此即彼。

悔、吝、无咎是人在活动中的几种状态,悔指有小的过失后有悔意,吝指有过失后行事困难,无咎是善于弥补过失。

心净、心静、心境《周易》告诉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如何趋吉避凶,当有悔吝时如何改过从善。

天地生成人类,虽然给人以“万物之灵”的地位,但没有包揽一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道与人道”一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论是远古神话传说,还是春秋子集,亦或是历代哲学著作,都不可回避此问题。

作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的《易经》中关于天的叙述很多,天的内涵也丰富,大抵有自然之天,宗教之天,道德之天三类。

都说西方文化偏重实证分析,其中“二元论”是比较盛行的思维模式,而中国文化偏重整体感知,但自近代以来,不论西人或国人,大多以“二元论”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解读诠释。

自然避免不了“二元论”,“二元论”思想缺点早已被西方哲人们论证过,至于在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弊病,在此不复赘述。

“天人合一”四字成语虽然直到北宋才被哲学家张载提出,但“天人合一”的观念却早已有之。

最早可追溯至《周易》。

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的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但就是这样的哲学命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就会产生尴尬的情景。

“民族的神”的境遇
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在历史的发轫之初,人类的生存能力极端低下,生存状态极为恶劣。

电闪雷鸣,山洪爆发,火山地震,流星赶月等自然的现象,总会被幼稚的人类披上神秘的外衣,赋予神灵的色彩,而人类群体的普遍心理总是诚惶诚、战战兢兢的。

此时,为了寻求精神的慰藉与寄托,宗教的产生成为可能。

至于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是找不到自我,丧失了自我的人的自我欺骗和满足”,这样的说辞固然有理,却失之偏颇。

宗教最根本之特点即超越虚象,达到彼岸世界。

通常崇拜人格化的神,而所有的蹊跷便在这里。

远古人类在平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却给不出合理的解释,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这迫使远古人类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而最终探索的结果便是对神的崇拜,对天的崇拜。

而所有的行为活动的最终归旨就是寻求一种解释自然、解读自然的方法,寻求一条摆脱困境与恐惧的途径。

就象神话传说,便是远古人类只是为了解除外象强加给自身的一种恐惧感而给出一种看似合理性的解释。

这样的神话故事,往往在解决了疑惑后,使人类在某种程度、某些方面获得暂时的心理平息,这种为摆脱困境、恐惧的应激性的本能反应,源自于一种跳出现实存在的束缚的牢笼的生存的渴望。

而这渴望背后起终极性的决定作用的是,人类自身的征服的欲求,不过这种征服的欲求的表现形式,却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把神“人格化”的方法实现的。

神话,表面看来是人类恐怖的虚幻的产物,但最终极的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欲望,以及为生存而进行的征服压迫的活动。

当这样一种对神灵的崇拜行为社会化后,便自然会产生特定的神灵崇拜的文化心理。

由于特定地域的状况不尽相同,于是所崇拜的神灵体系也不尽相同。

恩格斯曾解说:“在每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江堰市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空上界限以外就由别的神无可争辩地统治了。

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

这些民族衰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死灭亡。


有别于西方国家对宗教的崇拜,华夏民族显得早熟,对宗教并没有狂热的崇拜,反而神被背景化、模糊化。

麦克斯·缪勒:“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在不同的时候几乎都选中‘明朗的天空’这个名称,难道说‘天空’能充分表达人们心思中需要表达的那个思想吗?人的心思因此感到满足了吗?人的心思承认天空是神吗?全然不是这样。

人们很明白自己用可见到的天空来表达什么。

那个第一个找到‘天空’这个名称的人,在到处寻找以后,迫不急待地抓住这个名称,不过是寥胜于无,他心里明白他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可悲的失败。

当然明朗的天空是最崇高的,它是
世界上唯一没有变化和没有限度的存在,而且有了这个名称,它就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借给那个使人心神不宁,但还未出世的关于‘无限’的观念。

现在我们看得很清楚,选中‘天空’这个名称的人并不认为,也不能认为这个可见的天空就是他所要的,不能认为这个蓝色的天盖就是他的神。


尽管如此,但是天的权威是不容许挑战的,“推天道明人道,推人道达天道”,“天道”与“人道”之间的特定关系注定在以天道来作为人道存在依托的时代,神灵的不可亵渎性与庄严神圣性。

一旦否定了“天道”,也就意味着“人道”的寄托与基点的丧失与摧毁,那么“人道”也终将不复存在。

通过添油加醋,把自然的天渲染成宗教的天,道德的天,来证实世俗政权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一定时期里自然是必然的。

但过分的宣扬天道,扼杀生命,则根本上是荒谬的。

而在中国,正是这样,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不断把自然的天渲染成宗教的、道德的天,来进行日益专制的独裁统治。

中国的伟大哲人们所进行的所谓的开创性的工作就是把“天道”引入人类社会,为世俗政权存在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制造权力话语。

“君权神授”宛如一把利剑时刻架在百姓的脖颈上,黎民百姓稍有异心,便是人头落地。

统治者强烈呼吁把“天”宇宙一切事物存在的终极根据,皇权自然也在其中。

但他们清楚地明白,所谓的“天”只是为了欺骗万民,从而稳稳地坐着万里江山。

不只是把自然的天宗教化,更是道德化,按照统治阶级利益的分割对人们的并不纯正的信仰肆意的进行阉割。

强制性地把外在的天道运行的模式内化为、塑造为人们内在的心理模式,即被阉割的道德,适合统治者口味的道德。

“存天理、灭人欲”这样的口号也在封建政权奄奄一息之际冠冕堂皇地呼喊出来。

这样,稍有异心或不满,便首先从自己内心进行强烈的谴责,还有群体性的批判、批斗。

违反天理的人,即便是五马分尸、凌迟处死也死不足惜。

因为天理杀人是根本没错的,谁也不管这天理是对或错,是完整的还是被阉割的。

谁也不能,谁也不想,谁也不敢。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后世历代各家的本体论不尽相同,但都不像康德所主张的世界之外独立存在一个理式,可以实现外在的超越。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要取消人类与自然的差异,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