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风险内部技术研究
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法律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
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法律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然而,在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法律风险与安全隐患,因此,如何防范这些法律风险成为了移动互联网行业重要的问题之一。
一、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法律风险1.用户个人信息泄漏风险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使用移动应用软件或互联网服务时,需要登陆注册账户提交一些个人信息。
这些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电话号码、住址等等,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移动应用软件还收集了更多的个人信息,如手机通讯录、短信等。
这些个人信息的泄漏将使用户面临着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2.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使得许多企业和个人将重心转向互联网,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展营销和交易活动。
在此过程中,一些企业和个人往往容易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例如侵犯商业机密、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造成企业经济和声誉的损失。
3.网络诈骗风险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也会带来网络诈骗风险,这些诈骗活动包括诈骗信息、虚假广告、电信网络诈骗等等。
这些网络诈骗将会对个人的财产和信任产生不良影响。
4.盗用、篡改和删除数据风险移动互联网行业需要处理许多数据,其中包括用户登陆信息、交易记录和用户个人信息的存储。
如果这些数据被黑客、病毒或其他犯罪分子攻击,那么数据将可能被篡改或删除,导致用户的数据丢失或不完整。
二、防范法律风险的策略1.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在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方面,移动互联网企业应该确保他们的信息安全性。
要在应用程序中设立个人信息保护的功能,并对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管理。
如果出现个人信息泄漏事件,应该及时通知受影响的用户,并采取必要措施挽救局势。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移动互联网企业应该严格遵守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使用技术手段进行维护,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银行卡业务法律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银行卡业务法律风险防范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银行卡业务法律风险防范展开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首先对银行卡业务法律风险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内部监管和对客户身份验证的重要性。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在总结了研究内容,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银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加强对银行卡业务法律风险的认识,促进银行业务发展,维护金融安全。
【关键词】银行卡业务、法律风险、防范对策、内部监管、客户身份验证、风险分析、问题、建议、总结、展望、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银行卡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的支付和资金管理提供了便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银行卡业务也日益复杂。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法律风险和安全隐患。
银行卡业务涉及到资金流动和个人信息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将对银行和客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研究银行卡业务法律风险防范对策,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障客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银行卡业务法律风险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
一方面,新型的电子支付方式不断涌现,给传统的银行卡支付方式带来挑战,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技术和身份信息盗窃手段进行非法活动,加大了银行卡业务的法律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对银行卡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研究银行卡业务的法律风险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内部监管和客户身份验证等对策,有助于提高银行卡业务的风险防范能力,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客户的利益。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银行卡业务法律风险的深入分析,揭示当前存在的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防范对策,以保障银行卡业务的正常运作和客户资金安全。
具体而言,研究目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深入了解银行卡业务法律风险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探究其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为后续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2. 分析目前银行卡业务存在的法律风险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盗刷、假冒、信息泄露等情况,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基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商业模式的法律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商业模式的法律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本文立足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投资和运维实际,聚焦项目全业务链条中的关键风险环节和诉讼应对策略,从投资主体视角,通过现场实地调研、司法案例检索、重大文献参考等形式深入开展研究,重点分析出在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中,投资主体面临的光伏发电电费拖欠、光伏电站提前终止运营等法律风险,梳理需重点关注的11个法律风险诱因,建立项目投资的安全“金字塔”,制定8项风险防控措施,并对既有的管控模式提出合理化意见和闭环管控措施,能够有效指导投资主体合法合规参与项目投资,为项目决策、投资、运维提供坚实法律保障。
1、研究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
2021年6月,国务院《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提出要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展。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新建工业园区、新增大型公共建筑分布式光伏安装率达到50%以上。
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12894万千瓦,同比增长145%;截至2023年9月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2亿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2.25亿千瓦。
由此可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已经步入“快车道”,对其开展法律问题研究与实践应用场景广阔。
一是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发展、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可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为国家加大能源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更好地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商业模式专项法律研究,为新能源并网、综合能源投资提供高质量法律意见,有利于服务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战略目标高效落地、稳健发展,助推国家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生物技术的法律问题研究
生物技术的法律问题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愈发广泛。
然而,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本文将从生物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的法律风险以及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等角度来探讨生物技术的法律问题。
一、生物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基因编辑、基因检测、生物医药、农业生产等方面。
其中,基因编辑是近年来生物技术的热点领域之一。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将人类基因组中的某些部分进行修改或替换,从而达到治疗遗传病的目的。
这一技术虽然具有很大的潜力,但也涉及到一些伦理和法律问题。
例如,如果误用这一技术,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生物技术的法律风险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风险。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安全问题。
随着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生物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何防止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被恶意利用,以及如何加强对生物技术研究机构的监管等都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知识产权问题。
在生物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有可能会侵犯到他人的知识产权。
如何在保护创新的同时,实现生物科技领域的共享和合作,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3.伦理道德问题。
生物技术虽然有很多的应用前景,但有些应用涉及到伦理和道德问题。
如何平衡生物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伦理和法律底线,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法律环境也是其中之一。
如果在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可能会对生物技术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建立健全的法律框架和监管机制,对于生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生物技术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为建立健全的生物技术法律体系提供支持。
结论本文探讨了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带来的法律问题,包括生物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的法律风险以及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等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生物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加强法律环境的建设和监管机制的完善对于保护个人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律风险分析报告总结(通用16篇)
法律风险分析报告总结第1篇今年,风险处在深圳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紧扣“发挥传统优势,建设大局强局;创新机制模式,打造一流口岸”两大工作目标,抓好“千方百计保安全,一心一意促发展,聚精会神抓建设”三大重点任务,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着力解决民主生活会整改问题和基层反映问题,全力推动风险管理处各项工作开展,确保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风险处高度重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贯穿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坚决不走过场,通过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密切联系基层,认真查摆和梳理“sf”问题,全力解决民主生活会涉及风险处的2个问题、分支机构提出的5方面问题和企业反映的3个问题,以及风险处牵头解决的业务督察4个问题,全年共制修订7项规范性文件,科学制定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并将质量体系内审同业务工作质量检查有效结合开展。
同时,针对自我剖析发现的“sf”问题,风险处党支部班子,通过制定15条整改措施,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主动改变一切不适应基层愿望的做法,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工作实效。
二、完善制度,全面规范风险管理工作一是风险评估系统规范稳定。
通过制定系统操作规范和维护作业指导书,将3类进口动物产品,2类进出口植物产品,2类进出口食品,36类进出口轻纺产品,7类出口化矿产品、160类机电产品以及ccc入境验证产品等纳入第一批系统适用范围,确保业务规则在业务处室的严格控制下准确指导一线工作。
同时,制定风险布控工作要求。
截止今年底,系统实施一级布控1条,二级布控38条,三级布控612条,为进出口产品实施及时有效检验检疫监管提供了有理保障。
二是风险管理工作规范受控。
结合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引入iso31000《风险管理原则和指南》的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工作嵌入到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建立《风险管理控制程序》,并对全局开展培训工作,确保各单位风险评估工作规范受控,今年各单位报告较大以上业务风险24项。
移动支付安全及法律风险研究
移动支付安全及法律风险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支付逐渐成为人们支付的主流方式之一。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随着移动支付市场的不断扩大,支付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同时,由于移动支付的发展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过程,其相关法律法规也相对滞后,这为移动支付使用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法律风险。
本文将就移动支付安全及法律风险问题进行探讨。
一、移动支付存在的安全问题1.密码泄露问题在进行移动支付时,通常会要求用户输入密码进行身份验证。
如果用户的密码被泄露,那么不法分子便可利用该密码进行不法活动。
因此,保护密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2.交易信息泄露问题在进行移动支付时,其交易信息会经过网络传输,而互联网的信息传输并非完全安全可靠的。
一旦交易信息泄露,那么不法分子便可利用该信息进行诈骗等不法活动。
3.APP漏洞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APP进行移动支付。
但是随着移动支付市场的不断扩大,APP开发商对手机安全意识缺乏。
因此APP漏洞问题也愈加突出,不法分子可通过攻击APP来获取用户信息,甚至可以伪造运行界面进行诈骗等不法活动。
4.移动设备丢失问题移动设备的丢失可能会给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该设备的密码等信息来进行不法活动。
二、移动支付的法律风险1.数据安全风险在进行移动支付时,用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可能会被不法分子窃取,这将对用户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运营商和支付机构需要采取措施加强用户信息的保护,避免用户信息泄露的风险。
2.金融风险作为一种财务管理工具,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与其金融风险密不可分。
目前,大多数移动支付产品在法律上并无完善的监管机制。
因此,一旦出现金融风险问题,一方面用户缺乏有效的维权手段,另一方面移动支付机构往往难以及时处理。
3.合规风险由于移动支付的发展相对较新,其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其合规风险是非常大的,可能会造成相关机构的违规操作。
三、移动支付安全的解决方式1. 增强密码保护对于用户来说,保护好个人密码非常重要,应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较为安全的密码。
公司诉讼风险防范探究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公司诉讼风险产生影响。比如市场竞争加剧、政策法规变化等,都可能对公司经营活动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增加诉讼风险。
员工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问题也是影响公司诉讼风险的重要因素。如果公司员工缺乏职业道德,或者素质低劣,就容易出现违法行为,从而导致公司陷入诉讼漩涡。
【关键词】
公司诉讼风险、风险防范、重要性、定义、分类、研究背景、成因分析、防范策略、应对措施、关键技巧、实践案例、展望、结语。
1. 引言
1.1 公司诉讼风险防范探究的重要性
公司诉讼风险是企业经营中不可避免的挑战之一,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和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加强对公司诉讼风险的防范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案例二:一家跨国公司在涉外合作中出现了合同纠纷,对方企业提起了诉讼。该公司及时启动法律程序,通过律师团队进行法律分析和辩护,最终成功避免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
3. 案例三:一家互联网企业在产品上线后出现了知识产权纠纷,被他家公司指控侵权。该企业立即停止涉嫌侵权的行为,并与对方协商达成和解协议,避免了长时间的法律纠纷和不良影响。
这些案例表明,有效的公司诉讼风险防范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保护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实践中应该及时应对风险、加强合规意识,才能更好地避免诉讼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
3. 结论
3.1 公司诉讼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再强调
公司诉讼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再强调是非常关键的。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公司可能随时面临各种法律诉讼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如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侵权、劳动纠纷等。如果公司不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一旦陷入诉讼,可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声誉和经营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
云计算及IDC系统集成业务法律风险防范研究课件
成本支出主要为 设备和房屋租赁、 电费、运维费用 等,利润来源主 要为机柜、带宽、 IP地址的租赁收 入。
从租赁方租赁 的设备和场地 产权归属租赁 方,,涉及知 识产权的由双 方通过协议约 定归属。
三、IDC业务模式法律风险防范研究
(二)相关法律概念及规章制度
(1)机房承租有关法律问题
机房建筑出租方通过承租方式取得房产使用权
品体系
云计算 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网 络统一组织和灵活调 用ICT资源,实现大 规模计算的信息处理
方式。
联通的云产品体系分为 计算类产品体系、存储 类产品、网络及应用类 产品、行业云解决方案 四大类。
云计算产 品的订购 及收费模
式
一、沃云-云空间产品 (目前免费,未来提供 的增值业务收费)
二、云计算业务法律风险防范研究
(三)云计算业务的法律关系
买卖或信息技术服务合同法律关系: 该种法律关系存在于合作共营模式下联通与 合作商之间;
委托代理法律关系 该种法律关系存在于联通与渠道代理商之间, 云数据业务一般为直接代理,由被代理人即 联通承担代理结果。
客户
联通
合作方
信息技术服务合同法律关系:
三C、lIiDcCk业务T模o式E法d律i风t险T防i范tl研e究le
(五)与合作方间法律风险点及防控举措
2.房屋产权 共有但未通 过共有人同
意出租
1.房屋建筑 未通过竣工 验收或违规
3不.合具2作备. 方机
柜设备经 营资质
4.机柜设 备安装、 维保责 任归属 不当
风险表现
防
控
5.机柜空 举
置率过 高导致
该服务合同的标的是各类云计算服务,包 括为用户提供虚拟化的资源,提供云平台 安装调测、软件安装、域名解析服务、主 机系统故障处理、运营服务和运营管理等。 根据用户具体需要还可以提供包括网络安 全监控、服务器存储监控、数据库监控等 服务。
对供电企业进行法律风险防范和管理的探讨
1 供 电企业存 在 的主要 法律风 险
1 . 1 电力营销风险
( 1 ) 电费回收法律风险。随着 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和影 响, 一些生产 型企业尤其 是高能耗企业停止生产, 伴随而来的就是 电费回收的法律风 险。居民住宅小区电费法律风险, 大多是 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与服务 的质量不太高, 或者与业主、 业主委员会有逐步加深的积怨 , 从而 出现拖 欠 供 电 企 业 的 电 费现 象 。
而 以企业 的建筑安全管理为具体的实施方法 , 将宣传和检查有机统 一结 合起来 。通过宣传检查 , 可 以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 、 企业经营者以及广大 建 设职 工对安全生产重要 性的认识 。综合运用 国家和企业 共 同监 督管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7 3 4 4 ( 2 0 1 3 ) O 1 — 0 0 1 2 — 0 2
对供 电企业进行法律风 险防范和管理的探讨
哈 九 才
( 太 和 供 电公 司 安 徽 省 阜 阳 市 太 和 县 2 3 6 6 0 0 )
摘 要: 目前许多供 电企业 并没 有建立相应 的法律风 险防范机制 , 法律风 险防范能 力有待提高 , 其重要性 和紧迫性毋庸 置疑 。本 文就如何在基层供 电企业进行法律 风险防范与管理进行 了阐述分析 。 关键词 : 供 电企业; 风险防范; 电力营销风险
涉及的环节 流程化 、 内容格 式化及 规范化, 减少人为变动的随意性 , 在预 防法律风险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 . 2 专 职 法律 管 理 人 才
法律风险预防, 必须有法律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支撑 。①必须保 障 法律工作人员不缺位。当前, 很多企业均设立法律专责 , 但是 , 法律专责 身兼数职 , 把法律专责 当做 秘书、 文书 、 保密 管理员及 v I 管理 员等综 合 性事务处理人员。根本无法从 日常琐事 中脱离出来开展法律工 作。如此 将不利于整个系统法律工作 的开展 , 势必导致法律水平停 留不 前, ( 2 ) 以 欺 诈 手 段 签 订 供 用 电合 同逃 避 窃 电 电费 与 违 约 使 用 电费 的法 下去 , 将很大地阻碍依法经营工作 的开展 。② 必 律 风 险 。 以欺 诈 手 段 , 骗 取 签 订 供 用 电合 同 以逃 避 窃 电 电费 与 违 约 使 用 法律工作人员的权威性 降低 , 应通过组织兼职法律工作人员对合 电费的法律风险开始出现 。一些被查处窃 电行为 的客户尤其是租赁他人 须充分发挥好法制工作网络的作用 。 同管理、 招投标等相 关知识进行培训 , 同时建立兼职法律 工作人员 常态 场地或 者房屋 , 以窃 电人 名义报装用 电的, 在被 查处窃 电行 为后一走 了 让兼职法律工作人员更 多介入本部 门相关法律事 务的处理工 之, 如 果土地使用权人或 者房屋业主不 交清 电费和违约使用 电费 , 供 电 工作机制 , 作, 有效加强各部 门法律风 险重 点环节 防范效果 。这样 可以将 专职 法律 企业 一般不予受理新装用电业 务。 工作人员从 日常 事务中解脱 出来 , 专心 致力于法律工作 中去, 推进法 律
技术开发合同面临的风险有哪些
技术开发合同⾯临的风险有哪些技术开发合同是指当事⼈之间就新技术、新⼯艺和新⼯艺的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所订⽴的合同。
技术开发合同是指当事⼈之间就新技术、新产品、新⼯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所订⽴的合同。
那么,技术开发合同⾯临的风险有哪些呢?接下来,店铺⼩编为您简单介绍⼀下。
技术开发合同⾯临的风险有哪些⼀、技术开发风险责任约定不明确的法律风险技术开发是⼀项探索性活动,蕴藏着开发不能的危险。
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如果当事⼈⼀⽅或者双⽅已尽了最⼤努⼒,但仍因科技知识、认识⽔平或试验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出现⽆法克服的技术困难,致使研究开发全部或者部分失败。
由于技术开发存在着这些风险,风险⼀旦出现,将使技术开发合同⽆法履⾏,给当事⼈造成损失。
因此,当事⼈应当在订⽴合同时明确约定风险责任的承担。
如果当事⼈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就会引发纠纷。
因此,建议企业在律师的协助下,签订完善的合同,以防范其中的法律风险。
⼆、技术开发成果权属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1、所有权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法律规定,委托开发和合作开发完成的技术秘密应当由当事⼈约定确定归属。
约定不明,⼜⽆法订⽴补充协议,或也不能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时,则确定为共同所属。
共有⼈没有约定的,任何⼀⽅都可以使⽤⾮专利技术成果,由此获得的利益归实施使⽤⽅,但⼀⽅转让技术,必须得到另⼀⽅或者其他各⽅的同意,由此所获得的利益由各⽅等额分享。
如果企业约定不明,就会在技术归属上产⽣纠纷。
因此,建议企业签订合同时予以明确约定,以防范其中的法律风险。
2、受益权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案例:江苏某包装机械⼚⼀直在寻找⼀种不破损、透⽓好、可回收的⽔泥袋来替代传统的四层⽔泥袋,但由于本产技术⼒量不⾜,研制⼯作未取得成效。
经介绍,机械⼚与本省某材料研究所正式签订了⼀项委托开发合同。
合同规定,机械⼚委托研究所设计研制⽔泥包装袋及设备,所需经费由机械⼚全部承担,并提供⼀切实验条件。
团队成员研究以及分工职责
团队成员研究以及分工职责研究目的本文档旨在介绍团队成员的研究以及分工职责,以确保团队协作高效有序,并实现项目目标。
团队成员研究团队成员应对相关领域进行研究,以提升对项目所涉及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每个成员应根据自身专业特长进行研究,并在团队内分享所获得的知识和见解。
以下是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1. 法律法规研究:作为法学硕士,我将负责对项目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这包括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框架、法律条款和案例等。
我将确保团队在项目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预防法律风险的发生。
2. 市场调研:我们需要一个成员负责对市场进行调研,包括目标市场的规模、竞争对手、消费者需求等。
这将帮助我们确定项目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定位。
3. 技术研究:我们需要一位成员负责对与项目相关的技术进行研究,包括现有技术的应用情况、新兴技术的趋势等。
这将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合项目需求的技术方案。
4. 数据分析:我们需要一位成员负责对项目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洞察。
这将为项目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并帮助我们优化业务流程和策略。
分工职责为了确保团队协作高效有序,我们将根据成员的研究方向和个人能力进行分工。
以下是团队成员的职责分配:1. 法律法规专家:负责解读和分析与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为团队提供合规建议和法律风险评估。
2. 市场调研专员:负责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和分析市场数据,并为团队提供市场定位和商业模式建议。
3. 技术研究员:负责对与项目相关的技术进行研究和评估,并提供技术方案和实施建议。
4. 数据分析师:负责对项目所涉及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为团队提供数据支持和业务优化建议。
通过以上分工职责,我们将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和能力,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并最大程度地实现项目目标。
“食物银行”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风险问题研究论文
“食物银行”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风险问题研究论文食物银行是指一种非营利组织,通过收集食品捐赠来供应经济困难的个人和家庭。
作为一种温暖的公益行动,食物银行起到了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作用。
然而,食物银行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法律风险问题。
本论文将对食物银行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减少这些风险。
一、食物安全法律风险问题1. 食品过期与变质:食物银行通常接收来自企业和个人的食品捐赠,其中可能存在过期和变质的食品。
如果这些食品被分发给需要帮助的人群,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和其他食品卫生问题,从而导致法律纠纷和责任追究。
2. 食品标签和成分:食品银行在收集和分发食品时,很难对每个捐赠的食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鉴定。
这可能导致食品银行分发的食品存在标签不符、成分不明确等问题,进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和相关的法律纠纷。
3. 捐赠者责任:食物银行与捐赠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法律关系。
如果捐赠者提供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并且这些食品被分发给需要帮助的人群,食物银行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 食品分发:食物银行在食品分发过程中,需要考虑人群的需求和食品的合理分配。
如果在食品分发过程中存在歧视、不公正的行为,可能引发仇恨犯罪和相关的法律风险。
二、降低食物安全法律风险的建议1. 检验与记录:食物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食品检验和记录体系,对每批捐赠的食品进行检验并进行详细记录。
只有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才能被分发,避免食品过期、变质等问题。
2. 合作与培训:食物银行应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合作,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和监督。
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对食品银行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技能。
3. 协议与责任:食物银行应与捐赠者签订明确的捐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捐赠者应承担相应的食品安全责任,并提供符合标准的食品。
4. 透明与问责:食物银行应保持透明度,向公众公开食品收集、分发等相关信息。
同时,建立食品安全投诉和问责机制,及时处理投诉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法律风险调查报告
法律风险调查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某公司的法律风险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款的研究和公司内部运营的审查,我们将针对以下几个关键领域进行分析:劳动法合规、合同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法规遵守以及公司对违法行为的执法和监察。
一、劳动法合规我们调查发现,公司存在一些劳动法合规的隐患。
首先,在员工合同中,一些条款存在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例如加班费和工资支付等方面存在模糊性。
此外,公司需要加强劳动法培训,以确保员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职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二、合同管理在合同管理方面,我们发现一些合同存在风险。
公司在与供应商和客户签订合同时,缺乏详细的条款和条件,未能充分保护公司的利益。
我们建议公司与法律顾问合作,完善合同模板,并确保所有合同符合相关法律要求。
三、知识产权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
虽然公司已经注册了部分商标和专利,但核心技术的保护还不够完善,存在被侵权的风险。
我们建议公司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加强技术保密和知识产权的申请和维权。
四、环境法规遵守在环境法规遵守方面,公司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测和管理。
我们发现公司在废水处理和废物处理方面存在不合规的情况。
公司应与环境保护机构合作,制定符合法律要求的环境保护计划,并确保公司全面遵守相关法规要求。
五、对违法行为的执法和监察在违法行为的执法和监察方面,我们建议公司建立健全的内部合规机制。
公司应明确违法行为的举报渠道,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此外,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应加强对员工行为和业务活动的监督,确保高风险领域得到有效治理。
结论通过本次法律风险调查,我们对公司的法律合规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们建议公司与法律顾问合作,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并建立法律合规团队,负责监督和推动合规工作的落实。
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法律合规措施,公司将能够降低法律风险,保护自身利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附录:1. 员工合同样本2. 合同管理流程图3. 知识产权保护策略草案4. 环境保护计划草案5. 内部合规机制建议。
新时代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法律风险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法律风险研究摘要:该论文旨在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法律风险,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文章首先介绍了大学生创业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法律风险的概念和种类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市场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劳动用工风险等。
接着,论文分析了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法律风险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加强法律意识教育、规避风险、合理选择经营方式等。
最后,文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风险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鼓励支持,新时代大学生创业实践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创新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创业平台、孵化器等创业服务机构也不断涌现。
同时,新技术、新产业的快速崛起,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然而,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法律风险、缺乏实践经验、资金不足等。
大学生创业者需要在创新创业的同时,注重法律合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创业素养,积极寻找支持和帮助,规避创业风险。
另外,学校、社会、政府等各方应共同发挥作用,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服务,提供更加全面、专业、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健康发展。
一、新时代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法律风险首先,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素引起的风险。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市场规模等因素,以此来制定营销策略。
如果未能正确判断市场趋势,或者未能适应市场变化,就可能出现销售下降、产品滞销等问题,进而导致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
其次,知识产权风险。
知识产权是创业者的核心资产,包括商标、专利、著作权等。
但是,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可能会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或者被他人侵犯自己的知识产权,从而导致知识产权风险。
为避免知识产权纠纷,创业者需要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确保自己的知识产权安全。
第三,劳动用工风险。
物流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研究
物流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研究华北电力大学 刘立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张东摘 要:物流企业提供的综合化物流服务提高了整个经济体的运行效率,而物流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本文阐述了物流企业合同的主要特征及类型,分析了物流企业合同面临的法律风险,探讨了物流企业合同的风险防范途径。
关键词:物流企业 物流合同 法律风险 防范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1)01(b)-138-021 物流企业合同的主要特征及类型物流合同是物流提供服务方(物流企业)与物流接受服务方(客户)共同约定物流服务的各项具体内容,明确双方物流服务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的契约,物流合同是物流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物流企业合同的主要特征1.1.1 物流合同具有双务性、有偿性合同的双务性指双方当事人处于平等地位,双方共同享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合同的有偿性指双方当事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即权利与义务是平衡的。
对于物流合同而言,物流企业有提供物流服务和收取报酬的义务与权利,客户享有接受物流服务和支付报酬的权利与义务,双方之间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同时,物流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者,追求最大化利润是其核心目标,所以其提供的物流服务必然是有偿的。
1.1.2 物流合同是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相比较而言,物流合同只需要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合同即成立和生效,而不是以物流企业最终完成物流服务的所有内容为物流合同正式成立和生效的要件。
1.1.3 物流合同是劳务性质的合同物流服务的性质为劳务性,物流企业并不拥有物流对象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物流企业向客户提供的是物流服务行为。
尽管在物流企业物流服务的实践中,物流企业在保管或运输服务过程中的某一地点或某一时间段可能占有标的物,但标的物最终物权都归属于货物的所有者,作为服务中介的物流企业没有任何处理标的对象的法律权利,而是必须按照客户要求提供最完善的物流服务。
“深度伪造”技术的法律风险及其协同治理研究
摘 要 : “深 度 伪 造 ” 独 有 的 仿 生 技 能 逐 渐 在 医 疗 、教 育 等 领 域 崭 露 头 角 ,但 也 带 来 法 律 风 险 。基 于 各 方 利 益 的 考 量 ,
应 当 采 取 以 下 措 施 , 首 先 , 法 律 层 面 而 言 , 不 宜 扩 大 既 存 的 违 法 犯 罪 圈 ,恪 守 法 律 谦 抑 性 本 色 ;其 次 ,技 术 层 面 来
2.1 “深 度 伪 造 ” 的 技 术 原 理 本 世 纪 初 ,图像和音频识别迎来了大数据时代
和复杂模型时代。一 方 面 ,计算机的运算能力继续 提 高 ,研究人员能够尝试计算更大的复杂模型;另 一 方 面 ,数字化摄影技术深人改变了人脸图像的获 取 手 段 ,极 大 降低了人脸图像的获取成本,使得大 数据的识别算法成为可能。 自摄影技术诞生,人类 便致力于寻找操作或控制媒体介质的方法,最早可 以 追 溯 至 19世 纪 6 0 年 代 。典型例子便是拉罕•林 肯 的 肖 像 ,这张照片实际上是林肯头部和约翰•卡 尔霍恩身体的照片的结合[8]。 由此可见,利用诸如 多次曝光和组合印刷等技术对图像进行修改早已不 再 是 “独门秘籍” ,而 后 来 Photoshop软件甚至可以 改 变 图 像 实 质 结 构 ,实 现 摄 影 艺术家的夙愿。 “深 度 伪 造 ” 技 术 的 关 键 是 使 用 “神 经 网 络 ” ( Neural Network) 进行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初期以节点网络 为 特 征 ,而节点网络是由一组随机设定的数值标准 控 制 。正 如经验 可 以 细 化 大 脑 的 神 经 节 点 ,实例可 以训练神经网络系统一样,如果网络处理大量的样 本 ,它就可以创建越来 越 精 确 的 模 型 。例 如 ,华盛 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用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一 段 视 频 来 演 示 这 项 技 术 ,使人觉得他说了一些无法 理 解 的 话 [9]。就其本身而言,借助神经网络方法的 机器学 习 将 预 示 着 创 建 假 图 像 、视频和音频的能力
可行性研究报告法律风险评估
可行性研究报告法律风险评估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某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从而为项目的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
主要包括对项目所处的法律环境进行分析,评估项目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二、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常常会选择实施一些新的项目或业务。
然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
因此,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和文献综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案例的分析,全面了解项目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四、法律环境分析1.政策法规:根据相关政策法规,项目可能需要取得一些特定的许可证或资质,如环保证书、建设许可证等。
2.知识产权:项目涉及的产品或技术是否存在知识产权风险,是否需要进行专利申请或技术转让等。
3.劳动法律: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劳动合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风险。
4.合同法律:项目涉及的合同是否合法有效,是否存在漏洞或风险,是否需要进行修订或重新谈判。
五、法律风险评估1.环保风险:项目可能面临环保法规方面的风险,如未经环保部门批准擅自施工等。
2.知识产权风险:项目涉及的技术或产品是否存在知识产权纠纷风险,是否会受到他人的诉讼起诉。
3.劳动风险: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劳动纠纷风险,如员工加班权益等。
4.合同风险:项目涉及的合同是否存在诉讼风险,是否需要加强合同履行的监督。
六、法律风险应对策略1.及时了解政策法规,确保项目合法合规运行。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自己的技术或产品不受侵权。
3.加强员工培训,防范劳动纠纷风险。
4.加强合同管理,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七、结论与建议通过对项目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风险,避免因为法律问题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建议企业在项目实施前制定详细的风险评估计划,加强与专业律师的沟通,保持对法律环境的敏感性,及时调整策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目前,人脸识别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然而,基于技术的算法漏洞以及信息处理过错中的非法性,人脸识别技术会给自然人带来信息泄露、算法歧视、人格权、财产权受侵害的风险。
平衡技术带来的风险与效益、切实保护自然人的生物识别信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将结合人脸识别技术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场景,通过分析当前法律规制的现状困境,来探寻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合理路径,以此来应对技术风险带来的挑战。
二、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法律规制的困境数字化时代下,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立法进程,在宏观层面形成了由《民法典》引领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三位一体的信息数据保护体系”。
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又颁布了《人脸识别规定》,专门对人脸识别技术运用的相关问题做出了规定。
尽管如此,司法实务中因人脸识别而产生纠纷的案件数量在却逐年增加。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法律规范仍存在着操作性不强、体系不严密、缺乏针对性等困境,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知情同意原则的失灵“《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4条和《民法典》第1035条构建了以‘告知—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知情同意,是信息主体在完全了解信息处理的整个流程后,基于自愿而明确给出的表示同意的真实意思表示。
然而,人脸识别技术自身的“无感性”以及算法的安全漏洞使得人脸信息可以因无感隔空收集、秘密窃取而被强制收集,从而规避知情同意原则。
此外,知情同意也会因信息处理者、信息主体之间实质地位的不平等而流于形式。
首先,信息处理者告知的内容通常繁琐冗长,且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术语。
作为弱势一方的信息主体,其可能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并不能真正理解人脸识别技术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相关法律的规定,这决定了其必然无法基于真正的知情而做出有效的同意。
其次,为维护自身利益,信息处理者往往仅在形式上履行告知义务,而对其收集的具体信息及目的做出模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2022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数字时代生物识别信息使用监管体制研究——以人脸识别为研究对象》(2022R412A023)研究成果谢沁怡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200糊性的概括表述。
基于大数据的法律风险评估与管理
基于大数据的法律风险评估与管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各行各业都在探索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在法律领域,基于大数据的法律风险评估与管理也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所采用。
一、大数据与法律风险评估大数据,是指以日益增长的海量数据为基础,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从而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价值。
法律风险评估,则是指在面对复杂的法律问题和风险时,通过对风险因素、可能的前因后果、相关法律规定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估,为企业或机构提供决策支持。
而大数据技术在法律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采集和分析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网络爬虫等方式,收集大量与目标企业或机构相关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公司财务信息、知识产权信息、资产变动信息等。
然后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筛选、排序等处理,生成清晰而有价值的数据报告。
2. 风险识别和预警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从企业或机构的历史经营数据中识别出潜在的风险点和异常情况。
例如,在企业财务数据中,如果出现了大量的资金流转异常或虚假报账,那么就可能暗示着企业存在财务风险。
通过及时的风险预警和加强风险监控,可以避免风险的扩大和发酵。
3. 法律规则挖掘和分析大数据技术可以将法律规则和相关案例进行分类和整理,提取关键词、实体和事件,从而形成法律知识图谱。
企业或机构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这个知识图谱中查找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案例,为自身的法律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
二、基于大数据的法律风险管理实践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已经开始采用基于大数据的法律风险评估和管理技术。
例如,在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领域,已经涌现出了很多提供风险评估和管理服务的企业和机构。
以金融领域为例,很多公司都会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客户的信用记录、财务状况、资产变动情况等,对客户进行评估和风险预测。
同时,法律团队也会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客户相关的法律条款进行挖掘和分析,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服务。
风险分类及应对
一、公司面对的风险种类(一)外部风险1.政治风险(1)政治风险是指完全或部分由政府官员行使权力和政府组织的行为而产生的不确定性。
(2)政治风险常常分为:①限制投资领域;②设置贸易壁垒;③外汇管制规定;④进口配额和关税;⑤组织结构及要求最低持股比例;⑥限制向东道国的银行借款;⑦没收资产。
2.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1)定义:合规风险是指因违反法律或监管要求而受到制裁、遭受金融损失以及因未能遵守适用法律、法规、行为准则或相关标准而给企业信誉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自身经营行为的不规范或者外部法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导致不利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2)类别:法律风险通常包括以下三方面:①法律环境因素,包括立法不完备、执法不公正等;②市场主体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在经营活动中不考虑法律因素等;③交易对方的失信、违约或欺诈等。
(3)区别:合规风险侧重于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承担,而法律风险则侧重于民事责任的承担。
3.社会文化风险(1)定义:文化风险是指文化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影响。
(2)类别:从文化风险成因来看,文化风险存在并作用于企业经营的更深领域,主要有以下方面:①跨国经营活动引发的文化风险。
②企业并购活动引发的文化风险。
③组织内部因素引起的文化风险。
4.技术风险(1)定义:从技术风险范围考察,技术风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技术风险是指某一种新技术给某一行业或某些企业带来增长机会的同时,可能对另一行业或另一些企业形成巨大的威胁。
例如,高性能塑料和陶瓷材料的研制和开发严重削弱了钢铁业的获利能力。
②狭义的技术风险是指技术在创新过程中,由于技术本身复杂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变化的不确定性而导致技术创新遭遇失败的可能性。
(2)类别:从技术活动过程所处的不同阶段考察,技术可以划分为技术设计风险、技术研发风险和技术应用风险。
①技术设计风险是指技术在设计阶段,由于技术构思或设想的不全面性致使技术及技术系统存在先天“缺陷”或创新不足而引发的各种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风险内部技术研究1引言许可使用是图书馆获得数字资源使用权的主要方式,图书馆通过支付一定对价获得在特定时间、地域范围内,按照约定的方式使用数字资源的权利。
数字资源出版商或提供商(以下简称数据库商)为了维护自身的市场垄断地位,十分注重对数字资源内容的保护,往往会在许可协议中对数字资源的使用严加限制,不仅限制使用的地域、使用者身份,而且限制使用数量、使用方式以及复制和传播的途径。
在数字资源许可使用法律关系中,图书馆代表本机构读者与数据库商签约。
但图书馆并非最终用户,对于大学图书馆而言,终端用户不仅包括本校师生、临时的访学研究人员,还包括一定数量的社会读者。
对于数字资源的访问权限,读者与图书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读者不了解每个数据库许可协议中对于使用行为的具体规定,图书馆对读者的具体使用行为也无法知情、引导及控制。
尽管有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图书馆只要尽到告知义务便可以免责[1],但是在工作实践中由此引发的读者盗用、滥用数据库等违规使用行为的问题均要图书馆协调解决。
图书馆不仅要应付数字资源管理和服务中的问题,而且还面临着违反约定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构建防控数字资源违规使用行为的内部控制机制,从而降低此类风险的发生,一直是图书馆技术部门致力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图书馆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就控制数字资源违规使用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本文在对国内外电子资源使用进行统计分析和控制研究的基础上,以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内部控制平台搭建和使用为依据,对数字资源许可合理使用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2国内外防控数字资源违规使用的现状2.1数字资源违规使用行为概述。
数字资源违规使用主要是指违反电子资源授权许可协议中约定的使用者、使用范围、使用方式等条款的所有行为。
违规使用的划分是以“授权用户”为基点,包括“盗用”和“滥用”两种类型。
其中“盗用”是指非授权用户的非法使用行为(本文暂不讨论)。
“滥用”是指授权用户的不当使用,其具体行为包括“超量下载”“系统下载”“使用网络下载工具”等。
数字资源的“滥用”问题是困扰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难题[2]。
许可协议中通常对“滥用”行为做了严格的禁止性规定,数据库商也在技术上进行了防控,大多数据库平台都对机器人、蜘蛛、爬虫等自动多线程下载和自动搜索、抓取、深链接等使用做出限制并在数据提供端进行检测和阻止。
虽然对于超量下载没有明确规定,但通常认为超过正常阅读速度或浏览速度的下载即为超量。
尽管大多数图书馆都在电子资源合理使用的规范中对这两种使用方式进行了提醒和禁止性声明,尽到了告知和提醒的义务,但这种方式依然是被动式的防控,在以往的管理工作中效果不佳。
图书馆需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以事前预防为目标,以主动式的内部控制机制预防违规使用行为的发生,确保机构用户的正常使用,规避因此导致的法律风险。
2.2目前防控违规使用行为的技术机制实践状况。
国外学者在防控数字资源违规使用方面实践探索的基本技术路线是通过使用网络服务监控软件,采用远程登录到被监控机器上或者安装代理软件等方式,进行网络流量监测,并根据设置的参数进行阻断或放行,如SolarWinds公司的OrionNetworkPerformanceMonitor、网路岗、聚生网管等软件,均是按此思路设计并实现的。
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此方面所做的实践与国外略有不同,通常不采用安装代理软件,主要是通过流量采集卡或者其他硬件设备抓取读者使用行为数据,监控数字资源使用原始流量数据,自动分析读者使用行为,对违规行为进行预警和阻断,及时防止数字资源违规使用情况的发生。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通过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会话劫持技术,在正常TCP的会话里注入额外的第三方信息,当系统按照默认阈值判断违规主机与外部数据库通讯时,违规封禁程序会侦听相应报文并采取措施来重定向页面或终止该TCP连接[3]。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访问管理与控制系统针对用户和数字资源间的已知协议(主要是http协议)进行抓取分析,获取用户访问内容,在用户端利用客户端代理软件Privoxy获取访问数据库的URL全文信息,当读者访问内容超过系统设置的违规阈值时,系统自动发送提醒页面,多次提醒后会终止该IP访问[4]。
复旦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一个对常用网络服务、电子资源服务平台、常用数据库服务、图书馆专有的Z39.50等服务综合监控的平台,自动捕获用户访问、浏览、下载行为,从而监控读者使用网络服务的情况,对数字资源访问故障及时发邮件和短信通知系统管理员,全文下载量达到系统规定阈值后,管理员在后台切断访问进程并自动通知读者进行处理[5]。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对网络流量进行采集处理,构建了一个基于目标IP地址网络分析的统计和控制综合服务平台,对用户超量使用数据资源自动进行阻断[6]。
孟晓蓓、陈默等学者利用netflow分析技术,构建了一个针对特定数据库的控制单个IP流量以及并发数的流量监控系统,以控制恶意下载及规避知识产权风险[7-9]。
流量监控系统与使用统计系统是相辅相成的,有部分国内高校图书馆虽未构建单独的流量监控系统,却构建了使用统计系统以对数字资源的使用行为进行数据抓取和分析。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引进了360Counter统计平台,图书馆可以通过一个用户友好界面查询并下载在线电子资源使用量统计报告,搜集期刊采购决策的可靠数据[10],也可以发现违规使用情况,但缺少及时预警和阻断的效果。
深圳大学图书馆的USSER通过收集DRAA (DigitalResourceAcquisitionAllianceofChineseAcademicLibraries,高校数字资源采购联盟)平台、OpenERMS系统、第三方知识库、数据库商使用统计平台等的统计数据,为图书馆提供一个深度挖掘和比较数字资源统计利用的平台[11-12]。
从国内外研究及实践可以看出,现有的数字资源防控主要针对用户使用流量进行分析,按照系统预先设置的阈值对用户违规使用行为进行事前干预和限制,避免违规使用。
本研究综合并吸取了国内外在防控数字资源违规使用行为方面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以数字资源使用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预先设置阈值对违规使用行为自动做出判断,并提前做出适度预警,及时阻断严重违规行为的机制。
这种机制不仅可以有效防控违规使用法律风险,同时可以利用收集到的使用统计数据,分析不同学科用户的使用特征,灵活分配数据库访问控制流量,适度调整这部分用户的预警阈值,充分满足其对文献的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本馆获取的使用统计数据与数据库商提供的使用统计数据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的差异点,及时发现数据库商未按照许可协议约定使用国际通用统计标准的情况,并督促其纠正,以防范数据库商在限制图书馆合理使用权问题上的权利滥用,从而维护图书馆和读者的合法使用权益。
通过双向调节,达到防控数字资源违规使用、提高数字资源使用效益的目的。
3数字资源违规使用内部控制机制构建思路对于图书馆而言,技术机制的构建应以优化管理、改善服务为基本出发点。
数字资源管理强调合同管理,即围绕数字资源展开的一切管理和服务行为都要依据许可协议进行。
对于违规使用行为的防控应以协议中数据库商与图书馆达成的一致性条款为基础。
由于不同数据库商对违规使用的判定不同,无论是超量下载的数量,还是不当使用的行为均无统一标准,协议条款的约定也各不相同,因此若以某种信息化系统来实现防控目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3.1能够获取相对准确的数字资源使用统计数据。
超量下载是以单位时间内的下载量来判定的,因此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即为可以获取相对准确的数字资源使用统计数据。
通常情况下,数字资源提供商会提供COUNTER、E-Metrics、ICOLCGuideline等规范格式的统计数据。
同时,读者访问数字资源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访问日志和原始访问记录,这些记录以规范化格式存储在本机构网关服务器上。
两种途径都为数字资源使用提供了基础分析数据,结合这两方面原始数据,基本可以较为完整和准确地获取本机构数字资源使用统计数据。
3.2能够针对不同数据库的个性化要求设置访问许可规则。
数据库许可协议是图书馆与数据库商之间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文本,目前对违规使用行为的判定并无行业认定的统一标准,在许可协议中不同数据库对违规使用行为的描述和惩罚措施都不一样,有的简单描述为超过正常阅读速度即为违规使用,有的规定不可一次下载超过内容的1/3,有的规定不可从封面到封底(cover-to-cover)整本下载,有的规定不能用网络蚂蚁、迅雷等点对点工具下载,有的规定一次登录不能下载超过30篇……因此,防控机制需要具有针对不同数据库要求的阈值设定功能,需要由数据库采访人员根据许可协议的具体要求逐一进行配置,对于要求不明确的数据库按照经验阈值进行配置,配置的精确度会直接影响系统预警和阻断违规使用行为的效果。
3.3能够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设置合理使用规则。
不同学科的读者对不同数据库访问的需求不尽相同,图书馆在应用技术机制防控违规使用行为的同时,应促进读者更加有效地利用数字资源。
因此防控机制需要在合理规避许可协议禁止性条款的基础上,为读者构建特色化的访问规则,如NEJM、OVIDPrimalPictures、中华医学会电子期刊等生物医学类型数据库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以生物医学学科为研究对象的用户,防控系统可以在分析使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平衡网关负载设置,将主要来源于生物医学类资源的读者访问需求进行负载平衡,以提高生物医学类资源使用效率,在许可协议范围内,为普通读者、特色学科用户提供差异化流量控制。
4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统计与防控实践2010—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构建了电子资源利用统计网关系统和电子资源流量控制系统[6,13],实现了基于使用统计数据分析的数字资源违规使用防控机制,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流量控制系统从校园网出口获取所有图书馆购买的数字资源的http访问流量,根据系统设置的访问阈值,实现电子资源流量控制。
随着Wi-Fi、VPN、移动图书馆访问等多种数字资源访问途径的出现,校园网网络环境复杂化程度增加,原有防控系统不能更好地满足复杂环境下读者多途径、多方式访问数字资源的需求。
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构建基于使用统计分析的可灵活设置预警阈值、动态实现负载平衡的使用统计与防控系统。
4.1数字资源统计与防控平台方案。
基于数字资源管理实践中的新问题和新需求,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功能上的优化和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了数字资源统计与防控功能。
该平台将数字资源基于读者使用日志分析的流量控制与数据库商使用平台的COUNTER统计数据统一整合,同时,通过对读者使用流量阈值的限制,实现对数字资源违规使用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