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上显风流——浅析《登岳阳楼》(其一)(八年级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登岳阳楼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1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古诗简介《登岳阳楼二首》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组诗。

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

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翻译/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注释⑴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

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

⑹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⑺杪(miǎo)秋:晚秋。

⑻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⑼白首:白发。

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

⑽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一、课程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

(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

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

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老师带读诗文。

四、诗文赏析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

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

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

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

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

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

八年级语文《登岳阳楼》(其一)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登岳阳楼》(其一)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登岳阳楼》(其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登岳阳楼》是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五篇课文诗四首当中的其中一篇,这一单元的文章及诗作都是脍炙人口的文章和诗作。

编者在单元提示中提出: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由于初中生正处于一个需要教师正确引导的年龄阶段,并且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于诗歌不分,更是要带领学生反复品味朗读。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两个目标:第一,反复诵读诗歌,品味其中诗句的意境;第二,感悟其中哲理,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从学习方法上来说,我将尽力使用课程标准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于是,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我将我的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预习环节,学生代表PPT展示预习成果环节,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环节,教师提问设疑环节,学生交流探究环节,课外拓展环节。

首先说一下预习环节。

所谓预习是中学生按照要求处理一些常规问题的环节,把诗中不认识的字词查清楚,因为这是一篇古诗,因此文中很多注释的熟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还有对作者陈与义及当时时代背景的了解等等。

其次,学生代表PPT展示预习成果环节。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最主要的是老师事先将全班同学分组,然后每个小组的同学课前共同寻找材料和制作PPT,到了课堂上每组同学请代表上台展示本组PPT,这个环节不但让学生自主积累了知识、还学会了筛选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锻炼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能力。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篇1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及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登岳阳楼》赏析

《登岳阳楼》赏析

《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描绘登临岳阳楼的场景,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起伏的感慨和思考。

本文将对该诗进行赏析。

杜甫在《登岳阳楼》一诗中以壮丽的景色和宏大的背景烘托出了他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诗中首先描绘了岳阳楼的高耸和雄伟,以及楼顶俯瞰四周的景色。

"CANG山明/青江无数楼台”(1-2),杜甫通过极具形象感的词语,展示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致。

接着,他以"与天地/而九州”(3-4)的文字形容,凸显出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作为通往天地九州的通道之一。

这种通达性的象征意义,折射出杜甫对突破困境和追求更广阔世界的渴望。

通过地理位置的描述,杜甫隐约透露出他对时代变迁的洞察和思考。

紧接着,诗中通过描绘楼顶上的峡江、江山和险峻山谷,展示了岳阳楼的独特之处。

"峡江流/花烟瘴/云销雨霁”(6-8),这些意象描绘了岳阳楼周围大自然的风光,生动地展示了山水之美和变幻之态。

同时,这样的描绘也展示了杜甫对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热爱和敬畏。

在诗的最后几句中,杜甫以“数落”;“谈瑞/功今始”(13-14)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他对时代荣耀和功绩的渴望。

可以看出,杜甫借助描绘山水之美,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展现出他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此外,杜甫通过极富情感的语言,以及细腻入微的描写,将读者引入他的内心世界。

他运用了对景色和地理环境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整首诗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展现了杜甫的诗歌魅力和才华。

诗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文之美的赞美,对人生起伏与变迁的思考,读来令人心生共鸣。

总之,《登岳阳楼》是一首富有诗意和思考的作品。

它通过描绘高山峻岭、江河美景,展示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同时也通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自我的思考。

通过诗人的情感表达,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成为唐代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

杜甫《登岳阳楼》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杜甫《登岳阳楼》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杜甫《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杜甫《登岳阳楼》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杜甫《登岳阳楼》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与要求】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复习导入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

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感伤时势、忧国忧民。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先教师范读,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三、赏析指导(一)知人论世,了解生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二)初知意象,大体了解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壮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三)置身诗境,深切体会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

《登岳阳楼》(其一)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八年级必修)

《登岳阳楼》(其一)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八年级必修)

一、文本解读:由语入文:怎一个“悲”字了得全诗紧紧围绕“悲”字展开。

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大处着笔,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

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看到这气势非凡的语句,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出一副宁静的画面,“帘旌不动夕阳迟”,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铺于水面,湖面一般冷绿一半红,看上去风平浪静,有些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凉。

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

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为什么偏偏会忆起吴蜀之战,那是因为诗人在历靖康之变后饱尝战争之苦:万里逃难,南奔襄汉,颠沛湘湖,流离失所。

这正是诗人悲之所在啊。

“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读之让人感慨万千。

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

这无边无际的愁绪当“望远”“凭危”时更如一江秋水滚滚而出。

如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远怀乡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况饱尝无限家国之痛的诗人呢?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

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忧国,感时,伤怀,思乡,念己……个中情怀,怎一个“悲”字了得!由文入史:怎一个“登”字了得诗人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登岳阳楼的?登的是名扬天下的岳阳楼,历史上还有哪些文人墨客用诗文传达登岳阳楼的感受?天下名楼、不知名的楼,数不胜数,而登者亦多矣。

岳阳楼上显风流——浅析《登岳阳楼》(其一)(八年级教学论文)

岳阳楼上显风流——浅析《登岳阳楼》(其一)(八年级教学论文)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的春天,随着开封城破,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北宋灭亡。

和北宋南宋交替时期的大多数文人一样,被誉为“近逼山谷,远谐老杜”(方回《瀛奎律髓》卷一)的陈与义,也被迫南迁,过上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

鉴于这段惨痛的人生经历,陈与义的创作风格也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相对于在北宋时,虽也遭贬谪,左迁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但好歹离家不远,尚无黍离之悲。

谁知北宋灭亡,陈与义流亡到洞庭湖,离家千里,身背亡国之痛,不禁登高凭危,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抒心绪的诗篇,《登岳阳楼》(其一)就是其中的开篇之作。

颔联看似与首联一致,属于“承”部分。

同样是介绍岳阳楼的位置,但是角度不尽相同。

“吴蜀横分地”说明这里原也曾是三国时期东吴和西蜀争夺天下的地方,这厚重的历史让人不禁思接千年,想当年,三国时群雄并起,何等的慷慨激昂,而如今,一个统一的北宋已经灭亡,南宋偏安于江南一隅,统治者丝毫无北伐之意,陈与义这个落魄书生又有何作为呢?只能“徙倚湖山欲暮时”罢了,从“夕阳迟”到“欲暮时”,中间已过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从“登临”到“徙倚”,心中郁闷的陈与义已从岳阳楼上下来,围洞庭湖徘徊排谴心绪,却又平添了几多惆怅。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可以说是“转”了,前两联以描景和叙事为主,这一联就是最为强烈的抒情了。

身为洛阳人,早年过着“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的惬意生活,而如今呢,北宋灭亡,身不由己,被迫流落到湖北、湖南一带,现又登上岳阳楼,真真是离家万里之遥。

从徽、钦二帝被掳走至今已有三年了,可是南宋小朝廷已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林升《题临安邸》),哪里会顾及南迁百姓的思乡之情,而金兵则是日益南下,汉人天下已朝不保夕,正是“百无一用是书生”,除了凭高楼而北望,聊解相思之苦外,还有什么作为呢?正如他在自己的词作《临江仙》中提及的“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他的南迁生活真是报国无门,无聊之极,所以三年的苦闷、万里的乡愁,促使诗人不禁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痛呼出声,有了感时伤乱,沉郁悲壮之气,颇具杜甫诗风,以致后来杨万里说他“诗宗已上少陵坛”(《跋陈简斋奏章》),认为他已得杜诗之真传。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0篇)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0篇)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0篇)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

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

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

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

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浅析杜甫《登岳阳楼》诗

浅析杜甫《登岳阳楼》诗

浅析杜甫《登岳阳楼》诗作者:张姝燕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1期摘要:杜甫的《登岳阳楼》不仅诗体工整,而且厚重绵长。

其即物名篇的方式,形成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极大。

文章就诗的人物背景、文本分析、格律创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力求简括诗的语意及文本特色。

关键词:杜甫;岳阳楼;唐诗;律诗古来文人素爱登高眺远,赋诗为念。

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是历代文人心之所好。

如果说,李白的诗作是洒脱淡宕,浪漫派之集大成者;杜甫的诗便是镜照全唐的纪实写照。

《登岳阳楼》一诗,是杜甫由四川溯返长安,船过湖南小舟暂歇时在岳阳楼所作的登高杰作。

该诗以简约质朴的笔法,描写了诗人初登岳阳楼时的视觉震撼和情感抒发,表达了作者对大唐帝国日益式微的深沉感慨与对自身多舛命运的无限悲凉。

换言之,该诗既是对唐代社会文明缩影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彼时诗人内心活动的一次真实写照。

原诗节录如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 杜甫其人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其于盛唐降生,同这个朝代一起经历了历史的变革。

他以现实主义手法,纪录唐王朝的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以诗为凭,表达对人间世事的观照感悟。

杜甫的祖父是高宗时咸亨进士杜审言,曾有“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名联万古。

父亲更曾在《宗武生日》中给予点提:“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①可见其家学渊源之深厚。

纵观杜甫一生,即便才高八斗,能“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依然抵不过科考不顺,四十左右才迎来仕途。

安史之乱前后,战争的辗转更让他感到触目惊心。

无论是“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又或者“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都只能是“少陵野老吞声哭”“愁坐正书空”的遗憾。

到肃宗收复旧土,杜甫获左拾遗。

再至蜀地居、离之漂泊。

最终,生命的休止符落在了小舟初过的湖南。

作为诗人的晚年力作,《登岳阳楼》自然也具备了一定的时代特性和内涵意义。

登岳阳楼杜甫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赏析登岳阳楼,面对茫茫沧海和滚滚东流的长江,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雄浑壮阔的七律。

登岳阳楼古往今来的诗人们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但惟有这首诗却赢得了“诗史”的美称,且在艺术上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作者通过对洞庭湖水、波涛汹涌的湖面、日夜相对的阴阳、茫茫的江水,构成了一幅阔大无比的场景,同时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并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之情,使本诗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诗的第一联:“登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首句点明登临地点,既交代了自己正置身于千古名楼岳阳楼,又暗示了眼前壮阔雄奇的场景,为后文描绘气势磅礴的画卷,做好了铺垫。

后两句描绘气象阔大的景物,气吞宇宙,气魄极其宏伟,令人心胸豁然开朗,如临其境。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为下文描绘更具体的画面做好了铺垫。

杜甫是历经磨难和忧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也随着国家的兴衰而起伏变化。

据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唐玄宗天宝初年,唐玄宗听信杨贵妃的谗言,宠幸了杨氏姐妹,杜甫非常愤怒。

当权者嫉妒杜甫的才能,将他外放,他的妻子不久便死去了,他的家境越发贫困。

天宝十四年(755)秋,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

七月,玄宗仓皇逃出长安。

八月,肃宗即位,改元至德。

次年五月,肃宗诏诸道节度使入援。

六月,杜甫从鄜州(治所在今陕西富县)前线只身回京,投奔灵武。

途中为叛军俘获,押送长安,过了十个月的俘囚生活,才得到释放,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然而杜甫的思想感情又不是纯客观的。

尽管他曾被迫卷入叛军的阵营,并随叛军转战各地,饱尝了人世间的艰辛,可他毕竟还抱有一丝幻想。

虽然他的忠君思想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始终没有停止过。

因此当他看到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处于深重的灾难之中时,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炽热感情喷薄而出,因而写下了这篇诗史。

诗的尾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宫。

”极力渲染洞庭湖上空浓云密布,骤雨袭来的情形,与前两句相映衬,烘托出诗人焦虑不安、如坐针毡的心境,为下文的忧愤埋下了伏笔。

《登岳阳楼》诗歌评析

《登岳阳楼》诗歌评析

《登岳阳楼》诗歌评析《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

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岳阳楼》诗歌评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解】: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韵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评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登岳阳楼》赏析

《登岳阳楼》赏析

《登岳阳楼》赏析摘要:杜甫作为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的诗作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风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

关键词:登岳阳楼;忧国忧民;壮丽诗篇尽管杜甫胸怀大志,但终生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

他天宝年间来到长安,由于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入仕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了一个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爆发,他到处流亡,竟然被叛军捕获;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不久弃官西行,辗转来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举家东迁,途中在夔州停留二年,后又漂泊,最终贫病而终。

他的《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创造于诗人生命的最后阶段,诗作表现了诗人终于实现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登上岳阳楼,尽赏江山美景,而诗人内心仍牵挂国家安危的悲喜交加之情。

公元765,杜甫的好朋友严武忽然去世,他不得不告别暂时安稳的草堂生活,再次离开成都,带着一家人,乘一叶小舟顺江而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登上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不能自已而写了这首诗,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丽阔大,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相互映衬。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雄伟的。

首联虚实相映,古今对比,从而大大拓展了了作品的艺术跨度。

诗人很小就听说洞庭湖的美名,可是一直到了今天才实现一睹为快的夙愿,看起来写有初次登临名楼之欣喜,实质在于表达早年立下宏图、至今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情。

上句为下句铺垫,其最终目的是为下文描摹洞庭湖制造气氛。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书写了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划开了两个大国的边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的漂浮在偌大的湖水中一般。

登岳阳楼 赏析 登岳阳楼 赏析

登岳阳楼 赏析  登岳阳楼 赏析

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赏析_[登岳阳楼]赏析_[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赏析范仲淹《岳阳楼记》写的是想象自己登上岳阳楼,激发出自己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杜甫的《登岳阳楼》,写的也是登上岳阳楼的感兴。

那么他的观感有什么不同于范仲淹的特点呢?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今上”“、“,意思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来到。

这好像是大白话,没有什么特别的诗意,有点煞风景。

这在杜甫的诗中,似乎不是个别现象。

杜甫号称“诗圣”,却往往不讲究开头。

春夜喜雨》的开头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望岳》的开头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都是很平谈的文字。

律诗一共八句,一般说,每一句都不能轻易放过。

但这里却基本上是叙述,没有形容,没有夸张,没有抒情。

当然,一开头就激动,杜甫不是不会(像《登高》那样:“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

”),可是总不能每一首都激动。

以平静的感情,以朴素的文字开头,是不是也自有其魅力呢?杜甫对此好像有点偏爱。

又如《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登兖州城楼》《: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别房太尉墓》《: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都很平静,并不是很激动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诗的体裁,都是五律。

而同样是杜甫的律诗,七律就很少这样(如上述《登高》的开头两句)。

这可能不是偶然的。

五言诗虽然只比七言诗少两个音节,但是其风格要比七言高雅古朴得多。

这表现在文字朴素无华,在情感上则内敛,不事张扬,不轻易激动,更不轻易以文采取胜。

再看下面的句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鉴赏 《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优秀6篇)

杜甫《登岳阳楼》鉴赏 《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优秀6篇)

杜甫《登岳阳楼》鉴赏《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优秀6篇)《登岳阳楼》赏析篇一《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高兴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

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是名句。

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

意境壮阔,气势极大。

写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写得极为生动。

杜甫这两句与孟浩然的四句相比,还略胜一筹。

孟诗中“撼”用得有声势,杜诗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

登岳阳楼赏析

登岳阳楼赏析

登岳阳楼赏析范文一:我们今天要来谈谈登岳阳楼的赏析,相信大家都听过唐朝诗人杜甫的《登高》吧,那首诗就是描写杜甫登上岳阳楼后的感受。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市中心,是个很有历史意义的地方。

那么,我们该如何欣赏这座古老的建筑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岳阳楼的历史。

岳阳楼始建于唐代,那时候是一个木质建筑,后来被毁于战乱。

明代时,当地人为纪念岳阳楼而重建了这座楼。

再往后,清朝时期又有过多次的修缮。

现在的岳阳楼是1958年重建的,是一座水泥混凝土的建筑。

其次,我们要欣赏的是岳阳楼的建筑风格。

岳阳楼属于江南楼阁风格,它有五层组成,一层一层递进,形成了一个高低错落的建筑风格。

楼顶是十字形的,两边还有翘起的角,看上去有些像一头鬣狗。

整座楼给人的感觉是结实而又威严,层次分明。

最后,我们要赏析的是登上岳阳楼后的美景。

登上岳阳楼可以俯瞰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还可以远眺市中心的建筑,俯瞰江南水乡的美景。

在楼上,你可以看到鸟瞰岳阳楼的全貌,也可以近距离欣赏楼上的精美彩画,观赏历史文物及传统文化。

总之,欣赏登岳阳楼需要了解其历史、建筑特色和周围的景观,这样才能更好地体验这座古老建筑的魅力。

写作重点:文章结构清晰,按照时间顺序体现历史变迁,介绍了岳阳楼的建筑特色和周围美景。

用词分析:用词准确生动,通俗易懂。

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来描绘岳阳楼的特色和景色,如“高低错落,形成了一个结实而又威严的建筑风格”,“可以俯瞰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等。

范文二: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登岳阳楼赏析心得。

岳阳楼是位于湖南岳阳市市中心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它不仅是一座旅游胜地,更是一座让人沉迷的文化宝库。

首先,岳阳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建筑特色。

整座楼共有五层,形状独特,楼顶两侧钩角翘起,像一头鬣狗,威武雄伟。

在楼内,我们可以看到层层叠叠的青砖绿瓦,楼梯边跑马道,有些地方还有玻璃地板,让我们走到楼顶,仰望蓝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彩。

这座楼给人的感觉是古老而又活力十足,有种不可言喻的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的春天,随着开封城破,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北宋灭亡。

和北宋南宋交替时期的大多数文人一样,被誉为“近逼山谷,远谐老杜”(方回《瀛奎律髓》卷一)的陈与义,也被迫南迁,过上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

鉴于这段惨痛的人生经历,陈与义的创作风格也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相对于在北宋时,虽也遭贬谪,左迁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但好歹离家不远,尚无黍离之悲。

谁知北宋灭亡,陈与义流亡到洞庭湖,离家千里,身背亡国之痛,不禁登高凭危,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抒心绪的诗篇,《登岳阳楼》(其一)就是其中的开篇之作。

颔联看似与首联一致,属于“承”部分。

同样是介绍岳阳楼的位置,但是角度不尽相同。

“吴蜀横分地”说明这里原也曾是三国时期东吴和西蜀争夺天下的地方,这厚重的历史让人不禁思接千年,想当年,三国时群雄并起,何等的慷慨激昂,而如今,一个统一的北宋已经灭亡,南宋偏安于江南一隅,统治者丝毫无北伐之意,陈与义这个落魄书生又有何作为呢?只能“徙倚湖山欲暮时”罢了,从“夕阳迟”到“欲暮时”,中间已过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从“登临”到“徙倚”,心中郁闷的陈与义已从岳阳楼上下来,围洞庭湖徘徊排谴心绪,却又平添了几多惆怅。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可以说是“转”了,前两联以描景和叙事为主,这一联就是最为强烈的抒情了。

身为洛阳人,早年过着“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的惬意生活,而如今呢,北宋灭亡,身不由己,被迫流落到湖北、湖南一带,现又登上岳阳楼,真真是离家万里之遥。

从徽、钦二帝被掳走至今已有三年了,可是南宋小朝廷已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林升《题临安邸》),哪里会顾及南迁百姓的思乡之情,而金兵则是日益南下,汉人天下已朝不保夕,正是“百无一用是书生”,除了凭高楼而北望,聊解相思之苦外,还有什么作为呢?正如他在自己的词作《临江仙》中提及的“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他的南迁生活真是报国无门,无聊之极,所以三年的苦闷、万里的乡愁,促使诗人不禁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痛呼出声,有了感时伤乱,沉郁悲壮之气,颇具杜甫诗风,以致后来杨万里说他“诗宗已上少陵坛”(《跋陈简斋奏章》),认为他已得杜诗之真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