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6音乐之声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16、音乐之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16、音乐之声
有人说《音乐之声》与《猫》和《歌剧魅影》并称为“三大必看音乐剧”,而《音乐之声》是其中当之无愧的“老大哥”。7月17日至23日,这部曾当选为“史上最伟大音乐剧”的“老大哥”、被称为“百老汇”代名词的经典音乐剧,将首次来到深圳,在深圳大剧院连演8场。
灵感来自普通一家人。
自1959年诞生至今,《音乐之声》在世界各地上演了2000多场,并获得6项托尼奖;1965年,电影版《音乐之声》在第3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10项提名,最终囊括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5项大奖;1963年1月15日《音乐之声》风光下档,并被英国、澳大利亚等地重新改编,登台上演。原剧下档30多年后,1998年又登上百老汇舞台;20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认定《音乐之声》是“重要文化象征”,并选入美国国家级收藏;2007年,《音乐之声》在“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开展的调查中,以15%的得票率当选“史上最伟大音乐剧”;2008年,《音乐之声》展开中国巡演,第6站就是深圳。
谈谈自己的想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
找出文中的矛盾冲突,分析这些冲突产生的原因。
分析景物描写语句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理解人物感情倾向。
用歌声打动了所有人。
1958年,美国音乐剧泰斗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姆斯坦把《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改编成音乐剧。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合作写出了四部音乐剧,《音乐之声》则是两位巨匠合作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出名的作品。经过一年的筹备,《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正式上演,造成轰动,不但连续演出1443场,并获得6项托尼奖的殊荣,其中包含最佳女主角奖、最佳音乐剧奖等重要奖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教案内容预览:16 音乐之声(节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1.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2.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

(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二、资料助读电影文学剧本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

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

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

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三、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学习本文。

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6课《音乐之声》课件(共23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6课《音乐之声》课件(共23张PPT)

……
玛利亚像一阵风似的跑进院子,她把衣服往地上一扔, 腾出两只手来,飞快地按两下抽水机的手柄,又用双手 赶紧接住水管里流出来的水,胡乱地往脸上抹了一把, 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院长的面前。
示例
富有个性的行动描写,突出了玛利 亚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的特点。 …… 用反问句式,再次强调了 表情各异的修女们: 众人对玛利亚毫无办法。 叫人怎么能够抓住皎洁的月光?
任务一:组内展学,小组过关(5) 1背景概要 2我会认,我会读。(给生词注音) 鳞次栉比( )伫立( )山麓( ) 众说纷纭( )嬷嬷( )按捺( ) 峥嵘( ) 涟漪( ) 忏悔( ) 虔诚( ) 远眺( )
给生词注音 鳞次栉比( zhì)伫立( zhù)山麓( lù ) 众说纷纭( yún)嬷嬷( mó mo )按捺( nà) 峥嵘( zhēng róng) 涟漪( lián yī )
谈收获
达标练习
• 《音乐之声》是历史上一部经典的 (音乐故事片 )。在本文中,塑造的主人公是 ( 玛利亚 )。 • 课文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利亚 活泼自由 ( 热爱歌唱 )、( )、( )、 心灵美好 (纯真快乐 )地性格。 • 从玛利亚的歌声中,你听出了人物怎样的内心 世界? 热爱自然、热爱歌唱、活泼自由。
chàn qián tiào 忏悔( ) 虔诚( ) 远眺( )
任务二: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说说音乐故事片 《音乐之声》围绕谁写了几个场景?每个场景 写什么?3+3
萨尔茨堡野外的玛丽亚:
天真活泼、纯真快乐、热爱生活、喜欢歌唱、 渴望自由、充满活力的姑娘。
任务三:合作探究一
阅读第一个场景内容,回答下 列问题。10+6+8
1. 剧本开头是怎样描写阿尔卑斯山的风光的? 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答:全方位由远而近,由高而低地描写。这一环 2. “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与玛利亚的歌唱相映衬,情景 3. 玛利亚放声歌唱《音乐之声》表现了什么? 留恋得忘记返回。表现了主人公对大自然的无比 交融,烘托出玛利亚的自由快乐。 热爱。 4. 这个场景的最后一句“忽然……跑下山来”运 答: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展示了她 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表现了玛利亚怎样的性格? 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ppt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ppt课件
zxxkw 学科网 学 科网
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 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 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 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 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 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 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 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 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 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 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zxxkw 学科网 学 科网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 亚,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 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 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 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 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 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 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 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zxxkw 学科网 学 科网
检查预习
给生字注音 鳞次栉比( ) 山麓( lù) zhì) 伫立(zhù yún)嬷嬷( mó mo nà) 众说纷纭( ) 按捺( zhēng róng ) yī 峥嵘( 涟漪( lián) qián) 远眺(tiào) 忏悔(chàn ) 虔诚( 解释词语 流连忘返: 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 遐思:悠远的思索或想象。 肃穆:严肃安静。 款步: 缓慢地步行。 虔诚: 恭敬而有诚意。
感知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
文中共有8个人物,包括旁白有9位同学 朗读: 旁白 玛利亚 院长 贝尔塔 玛格丽塔 贝尔尼斯 卡塔林 阿格塔 索非亚
zxxkw 学科网 学 科网

2024年初中九年级语文《音乐之声》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中九年级语文《音乐之声》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中九年级语文《音乐之声》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音乐之声》的故事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2.难点:理解《音乐之声》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音乐之声》原文、教案、PPT等。

2.学生准备:预习《音乐之声》原文,准备笔记本、笔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音乐之声》的作者、故事背景及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二、原文阅读1.学生齐读《音乐之声》原文第一部分,理解故事梗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马利亚:善良、乐观、热爱音乐。

上校:严肃、负责、关心家庭。

2.讨论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马利亚与上校之间的感情变化。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预习《音乐之声》原文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二、原文阅读1.学生齐读《音乐之声》原文第二部分,理解故事的发展。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探讨马利亚如何影响上校一家的生活。

2.讨论音乐在故事中的作用,如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预习《音乐之声》原文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之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二、原文阅读1.学生齐读《音乐之声》原文第三部分,理解故事的结局。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分析故事结局,探讨马利亚与上校一家的感情升华。

2.讨论音乐在故事中的作用,如何体现主题思想。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音乐之声》的读后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音乐之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音乐之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与文字的结合之美,提高实践能力。
在《音乐之声》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文学鉴赏和音乐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音乐之声》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音乐之声》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音乐之声》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音乐之声》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之声》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学鉴赏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音乐之声》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音乐之声》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音乐之声》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音乐之声》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音乐之声》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文化理解与尊重:学生将了解西方音乐文化,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高文化素养。

人教版九下语文第16课《音乐之声(节选)》ppt课件)

人教版九下语文第16课《音乐之声(节选)》ppt课件)

☆课堂提高☆
做的怎样?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 “我”心痛的事?
☆课堂提高☆ 找到窍门了吗?
响收成,孩子上学没有学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你知道吗?
☆课堂提高☆
3.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 点敲下来……
☆课堂提高☆
你知道吗?
【答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
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生怕不小心敲断树枝,影响收
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
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
☆课堂提高☆
灵活运用哟
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
☆课堂提高☆
你知道吗?
(17)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
起来吧,我吃一个!”
(18)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原文有删节)
你知道吗?
☆课堂提高☆
1.请分析选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3分)
☆课堂提高☆
你知道吗?
【答案】关爱子女,重视教育,坚韧,吃苦耐劳。(答出三点
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
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
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
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逃散而去。

九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版16_音乐之声1ppt课件(精选)

九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版16_音乐之声1ppt课件(精选)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 顶礼膜拜: mó 文中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 弥撒:
mísa天主教的主要宗教仪式。
• 2、根据课文填空。
• (1)《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
的 音乐故事片 ,作者勒曼是
作家。 美

• (2)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描写
以及环境描写,并将 描写与
描写
相结正合面,栩栩如生地刻侧画面了一个
热爱歌唱、心灵美好、的活少泼女自玛丽亚。 由、纯真快乐
• 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像的视觉形 象,这就是影视剧本的画面感。
• 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歌时的环境描写、动作 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表情描 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 3、将人物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 文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 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侧面 写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 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 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侧面描写
• 玛丽亚 • 天性活泼,热爱歌唱; • 不守常规,无拘无束; • 纯真快乐,自由自在; • 自己快乐,给别人快乐; • 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学案_77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学案_77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 16 课《音乐之声》教案内容预览:16 音乐之声教案徂阳学校王美教师寄语:在真实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觉,比言词更好得多。

--门德尔松学习目标:1.领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绘和侧面描绘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品尝课文中的环境描绘,人物语言描绘和动作、表情描绘。

2.推测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觉课文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点。

基础知识:1、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剧作者是国剧作家(姓名)。

2、为以下加红的字注音。

峥嵘()山巅()山麓()涟漪()遐思()屹立()忠诚()弥撒()3、解说以下词语的含义。

峥嵘:山麓:恋恋不舍:鳞次栉比:顶礼跪拜:不认为然:理解研究:4、用简短的语言归纳节选部分两个场景的内容。

5、从节选部分剧情看,主人公玛利亚有如何的性格特点?6、课文开头部分,大段环境描绘对塑造玛利亚形象有什么作用?7、课文是如何将正面描绘和侧面衬托相联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合作释疑:8、本文有哪些内容是对玛丽亚的正面描绘,哪些是侧面描写?9、本文的描绘特别丰富,有语言描绘、动作描绘、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绘,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各找一例,并领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10、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洁白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合适吗?为何 ?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课内阅读:阅读下边的一段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院一位戴眼的修女:“你,卡塔林麽麽,你得利怎么?”卡塔林:“ 姑娘才好呢⋯⋯ 可有候⋯⋯”院又另一位修女:“阿格塔麽麽?”阿格塔:“ 利很招人喜,就是有候⋯⋯有点怪。

”院而又:“索菲麽麽,你呢?”索菲:“哦,我特别喜她,可她是,你能否是?”她向其余各位修女道。

塔:“她的一点都不。

”修女唱《利》:塔(唱):她爬,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唱):做弥撒,跳跳,嘴里吹着口哨。

塔(唱):罩底下留着一卷。

卡塔林(唱):修道院里把歌儿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禁止。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6课《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6课《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6课《音乐之声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题 音乐之声 单元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积累词语,正确掌握“峥嵘、嬷嬷、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音、形、义。

2、感受人物玛丽亚这一人物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3、理解电影剧本与电影的区别。

重点仔细品味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精神美,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难点揣摩文章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音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学导入时音乐中的得到丽亚他没足的通生忧伤这篇听节课容的学初读述出而且到山跑回在寻讨论法概括容2、课文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这个片段给我们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玛丽亚在萨尔茨堡野外纵情歌唱,快乐游玩时的画面;另一个就是修道院里嬷嬷们对玛丽亚的议论。

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电影文学剧本。

电影文学也属于戏剧文学的一种。

电影文学剧本是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

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

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

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作者介绍玛丽亚,美籍德国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

就学于柏林,师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M.马林格。

她在歌剧演出方面有极高的天赋,1916年成为维也纳歌剧院的主要演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音乐之声》课文原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音乐之声》课文原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之声》课文原文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

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残雪斑斑点点,山风阵阵呼啸。

乐声在旷野中荡漾响。

钟声嘹亮。

山麓下。

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座落在绿树浓阴中。

山上。

流连忘返的玛丽亚在山坡草地上远眺群山,她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俯身拾起一块石子丢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涟漪。

她又向前走去,一面放声歌唱《音乐之声》:群山洋溢着音乐之声,群山唱着古老的歌儿,群山把音乐之声充满我心房。

我的心要把听到的歌儿欢唱。

我的心想要像鸟儿从湖上飞回森林,它的翅膀不停地扑腾;我的心想要像小天使随风飘出教堂,深深地叹息;像在石头上翻滚的溪水一样欢笑;像初试歌喉的云雀通宵达旦地啼唱。

每当我的心感到寂寞,我要到山里去,我又会听到过去听到过的歌儿,我的心又会充满音乐之声,我又会放声歌唱。

玛丽亚伫立良久,隐隐听到修道院传来的钟声,她陷入遐思。

忽然,她猛省过来,用手一拍自己的额头,急忙拔腿就跑,没跑上几步,又转身奔回捡起地上的外衣,发出一声惊呼:“哦!”急速地跑下山来。

古老的修道院优雅、肃穆,从院里传来阵阵唱圣诗的和谐女声。

修道院内。

修女们从各处走来,端庄严肃的修道院院长、大嬷嬷贝尔塔和玛格丽塔三人正容款步走入经堂,一起虔诚地做日常功课。

钟声响起,院长顶礼膜拜,众修女齐声唱起《哈利路亚》。

院场上。

贝尔尼斯嬷嬷急匆匆走来,对院长说:“院长嬷嬷。

”院长:“贝尔尼斯嬷嬷。

”贝尔尼斯不无抱怨地说:“哪儿都找不着她。

”院长问:“玛丽亚?”贝尔尼斯:“她又跑到外头去了。

”大嬷嬷贝尔塔生气地:“也许……应该在她脖子上拴个铃铛。

”玛格丽塔大嬷嬷对贝尔尼斯说:“牲口棚去过吗?你知道她最喜欢牲口了。

”贝尔尼斯:“我到处找遍了,想得到的地方都去了。

”院长:“贝尔尼斯嬷嬷,别忘了这是玛丽亚,就应该到想不到的地方去找找。

”院长和两位大嬷嬷边走边接着谈论这件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音乐之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音乐之声》教案

第四单元16:《音乐之声》学习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和特点2.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式和技术3.学习欣赏电影并加以评论。

依据新课标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有关阅读的方面制定教学重点为:学习欣赏依据学生的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评论电影。

学情分析:学生喜爱音乐,但关于电影艺术的欣赏水平有限。

讲课时数:1课时学习进程:一、导入音乐,是人类发自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的艺术结晶,是人类情感最美好的表达方式之一。

喜爱音乐的人是欢乐的,有音乐相伴的人一辈子是幸福的。

今天课文中将与咱们见面的确实是一个与音乐缔结了生命联盟的姑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向大伙儿描述你心中的玛丽亚形象。

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的开头部份,和你心中的形象做一个对照,说说女主角的扮演者是不是正是你心目中的玛丽亚的形象,她是不是专门好地表现了那个人物。

课文为咱们呈现的是一个本性活泼率直的姑娘,她在音乐里浸着,在欢乐里浸着,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最舒适的心灵栖息所;她拒绝同意条框规章对自己本性的修改,她在不经意间嘲讽了所有的压抑与限制;她是那么善良,毫无心机,她是那么个性鲜明,让人头疼更引人喜爱……应鼓舞学生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独出胸臆的明白得。

文本为咱们的多元解读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

而电影在令人物形象呈现更为具体生动的面貌的同时,也终止了咱们在头脑中构思人物的进程。

先给学生充沛的余地去构思,然后谈谈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再与电影中的形象加以对照,在吻合与不吻合的讨论中,人物形象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慢慢鲜明和立体起来。

三、探讨性阅读1.课文中的修女们用什么来比喻玛丽亚?你以为如此的比喻适当吗?什么缘故?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洁白的月光”和“天上的云彩”,真是抓住了她的神韵之所在!学生必然有更多新颖新颖充满妙趣的比喻,尽情去欣赏和称赞他们吧,因为小孩是与诗最接近的人。

若是有的学生感到困难,能够点拨他从扣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或强调她的灵动不羁,或强调她的能歌善舞,或强调她的不拘末节,或强调她的仁慈可爱──重在体会和表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神似意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音乐之声(节选)知识与技能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过程与方法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重点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难点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朗读品味赏析法、讨论法、点评法。

多媒体课件、《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段。

1课时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

两年内放映收入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

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几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排第三位。

勒曼:美国剧作家。

1.背景知识。

《音乐之声》是根据百老汇一出上演四年而盛况不衰的歌舞剧改编的。

该片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5项奖。

该剧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以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部影片成为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

剧中广为流传的经典音乐有:《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多来咪》《晚安,再见》等。

1960年“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以一百万美元购得歌舞剧的改拍权,但附带一个条件:在百老汇未结束演出之前,影片不得上映。

拍摄工作从1963年开始,起先由威廉·惠勘执导,后来则由制片人罗伯特·怀斯兼任导演。

影片是在萨尔茨堡市内及周围的山区、平原拍摄的,耗资一千万美元。

当时招致了一些非议,但很快就被大加赞扬。

影片上映后,单在北美,头十个月就收入二千万美元。

打败其他影片,成为当年最高票房收入的影片。

2.影视剧本的特点电影文学剧本是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

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

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

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段,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章。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语言概括。

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这一例行宗教仪式时,跑到野外游玩,后来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匆忙赶回修道院,而此时,修道院正乱作一团,众嬷嬷正在寻找玛丽亚,并谈论她是否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突然赶回时,她们就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2)课文有两个场景,请划分两个场景,概括两个场景内容。

第一个场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纵情歌唱。

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1)仔细品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

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

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

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

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

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是人间仙境。

(2)体会其作用。

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

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展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

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

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

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明确:玛丽亚闯进来时的一连串动作要匆忙、慌张、快捷;在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的注视下,玛丽亚的表情应由羞愧转为无奈。

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①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②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

也有侧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

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

特别是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通过侧面描写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5)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

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

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银幕上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

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中玛丽亚歌唱片段。

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

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以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

《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

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

这部影片能取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4.《音乐之声》曾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一度风靡美国,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呢?(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

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2)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

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通,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们就可以共同起舞。

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倒。

(3)剧中众修女活泼风趣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5.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玛丽亚形象?课文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天性活泼率直的姑娘,她在音乐里浸着,在快乐里浸着,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最舒适的心灵栖息所;她拒绝接受条框规章对自己本性的束缚,她在不经意间嘲讽了所有的压抑与限制;她是那么善良、毫无心机,她是那么个性鲜明,让人头疼更惹人喜爱……6.课文中的修女们用什么来比喻玛丽亚?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和“天上的云彩”,真是抓住了她的神韵之所在!7.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

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8.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概括玛丽亚的精神实质,它会是什么?爱音乐、爱自然、爱孩子、爱生活,无处不得欢乐,无处不可放歌,这是一个与音乐联谊的心中充满爱的姑娘,她身上散发着圣洁的爱的光辉。

9.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

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外,还有:(1)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2)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

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3)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

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4)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全文共有两个场景,分别是:第一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