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中考题-生用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6835866af7ec4afe05a1df1d.png)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
(13分)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答:答案:9. D 10. C 11. B 1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鱼我所欲也《孟子》(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 (1)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 (1)](https://img.taocdn.com/s3/m/674902029ec3d5bbfc0a7414.png)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二、(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孟子》二章
![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孟子》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4cbaf226be23482fb4da4cdb.png)
201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汇编《孟子》二章【安徽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⑴百里奚举.于市举:⑵必先苦其.心志其:⑶曾.益其所不能曾:⑷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⑸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⑵人恒过然后能改。
17.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分)18.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答案】15.⑴被选拔,被任用;⑵他,他的;⑶通“增”,增加;⑷了解,明白;⑸在国外(或在外面,指国外)(共5分。
每小题1分)16.⑴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⑵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17.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练。
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共2分,意思对即可)【甘肃省兰州市】(二)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10-13题。
(18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孟子二章中考题
![孟子二章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3d6f7638a32d7375a4178058.png)
《孟子》二章中考阅读真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 10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3分)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凭借)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4分)3、翻译下面句子。
( 3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8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
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3分)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14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二章典型例题
![《孟子》二章典型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bfee8a0fb52acfc789ebc93d.png)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孟子》二章典型例题鱼我所欲也一、用课文原句填空。
(1)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2)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二、解释下列粗体字。
(1)二者不可得兼(2)故不为苟得也(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4)故患有所不避也(5)贤者能勿丧耳(6)蹴尔而与之三、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四、阅读实践(一)2011北京中考题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①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为“辩”。
③有教材为逗号。
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
⑥有教材为逗号。
⑦有教材为“乡”。
⑧有教材为冒号。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蹴尔而与之蹴:(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2分)呼尔而与之翻译: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参考答案:1.(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2)停止。
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放弃;止)2.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二)09 内蒙古赤峰市中考题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https://img.taocdn.com/s3/m/a17161cc168884868662d61b.png)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姓名 _______ 学号 _______ 成绩 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8-21题。
(共10分)(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____________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18. (1)奋起,指有所作为 (1分)(2)经常(1分)(共2 分)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
共2分)20. (1)内有法家拂士( 2 )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 分)10 .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 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 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孟子两章中考题 生用
![孟子两章中考题 生用](https://img.taocdn.com/s3/m/51457268a8114431b90dd8b9.png)
1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2006 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 题。
(共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臵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 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二、(2006 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 小题(15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育资料】《〈孟子〉两章》近几年相关中考试题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孟子〉两章》近几年相关中考试题学习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f1a8b1bea58da0116c1749ee.png)
《〈孟子〉两章》近几年相关中考试题天津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6、句中黑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17、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18、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黑体的成语。
(4分)(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分)⑴ 多助之至:。
⑵ 失道者寡助:。
1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⑤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
〖参考答案〗16、(2分)C17、(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18、(4分)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19、(3分)D20、(3分)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
《孟子》二章中考题一网打尽
![《孟子》二章中考题一网打尽](https://img.taocdn.com/s3/m/a1e8ffcf551810a6f4248609.png)
2009年《孟子》两章中考题一网打尽(6题)24北京市(09)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
(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5大连市(09辽宁省)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二章》试题
![〈孟子〉二章》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0889609f90f76c660371a52.png)
〈孟子〉二章》中考试题精选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 题。
(共10分)(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答案1. (1)奋起,指有所作为(1 分)(2)经常(1分)(共2 分)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重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 分,“苦”字解释正确1 分。
共2分)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 分。
共2分)4.(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 分。
共2 分)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一个人生哲理是 _____________ 。
(用原文语句回答)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所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等人的经历,给你什么有益的启示?答案: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8、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中考真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中考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9a070db8bceb19e8b9f6ba0a.png)
中考真题-《孟子》二章一、综合性学习(共3题,共6分)1.(2020·湖南长沙中考)综合运用。
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
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______(2)【成话大搜集】《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
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
(只填序号)①温故知新②舍生取义③愚公移山④择善而从⑤任重道远⑥诲人不倦⑦一鼓作气⑧见贤思齐______(3)【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______二、文言文阅读(共4题,共17分)1.(2020·福建莆田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悬,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选自蔡襄《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注】①支:通“肢”。
②使:假使。
孟子二章中考题
![孟子二章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fb1b867ff242336c1eb95e45.png)
《孟子二章》中考题(2009——2011)(一)2011湛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1)夫环.而攻之环:(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3)委.而去之委:(4)寡助之至.至: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二)2011绍兴见上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8.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3分)答:(三)09山东省临沂市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孟子两章中考题.doc
![孟子两章中考题.doc](https://img.taocdn.com/s3/m/49517bd9fd0a79563c1e72f0.png)
《孟子两章》中考题(一)默写1. 门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
(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
2.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o ” (2003年青海省,无锡市)3. 寡助之至,口口口口。
口□□□,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套助》)(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4. 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 ”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山东省2003年)5. 《〈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 "。
(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木能。
(2002年荆州市,上海)7. 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
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
(2004年玉林市)8. 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
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
(课内外皆可)(2004年济宁市)%1孔子的:;%1孟子的:o9. 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乂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
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的道理。
(用《孟子二章》原文作答)(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2)亲戚畔之(3)池非不深也(4)宾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7)成夫下不以兵革之利(8)域民木以封碉之界•(9)是天时不如地利也(10)•夫环而攻之2、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2003-2011年)
![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2003-2011年)](https://img.taocdn.com/s3/m/242e7c9731b765ce04081428.png)
2003-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2003年山东淄博市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
(6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解释加点的字。
(3分)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二、2004年泰安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答:甲文的主要观点:乙问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三、2004年贵阳实验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2006 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 题。
(共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臵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 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二、(2006 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 小题(15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 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 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 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2 取得成功。
1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9 分,每小题3 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2006 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 题。
(15 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 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 分)(1)举.:(2)任.: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入/则无法家/拂士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 分)(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
(2 分)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 分)五、(2004 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8—21 题。
(10 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2 分) ①故.:②是.:19.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2 分) 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 分) 21.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3 分) 【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 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
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六、(2004 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 分,共10 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 1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1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十、(2003 年湖北咸宁市中考试题)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20—24 题。
(15 分)天时不如地利……故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必胜矣。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3 分) ①池.非不深也( ) ②委.而去之( ) ③故君子有.不战( )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2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
(2 分) 2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2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4 分)十一、(2003 年重庆中考试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 题。
(15 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 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4 要。
(用原文回答)(2 分) 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不超过20 个字)(4 分) 十二、(2004 年天津中考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0 题。
(14 分)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6.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17.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2 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18.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
(4 分)(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 分)①多助之至.:②失道者寡.助:1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 分)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 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十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是家的经典之一。
你还知道该学派的哪些经典?请再举三部: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3.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