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拓展练习1
《曹刿论战》练习(2篇)

曹刿论战练习二姓名班级(一)【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用兵之法:高陵①勿向②,背丘③勿逆④,佯北⑤勿从⑥,锐卒勿攻,饵兵⑦勿食,归师勿遏⑧,围师⑨必缺⑩。
穷寇⑩勿迫⑩。
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今译》) 【注释】①陵:山头。
②向:仰攻。
③匪:高地。
④逆:迎击。
⑤佯北:假装失败。
⑥从:追逐。
⑦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
⑧遏:阻击。
⑨囤师:包围敌方部队。
⑩缺:让条出路。
⑨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
⑥迫:逼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 (2)公将驰.之(3)既克. (4)望其旗靡.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
根据甲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用自己的话叙述)。
4.“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
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5.甲文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乙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6.结合“长勺之战”,对乙文“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丛分人。
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智慧对决,也是兵法中的经典之一。
曹刿以智慧和谋略击败了强大的敌军,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下面是一些关于曹刿论战的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练习题一:曹刿如何利用地形优势来取胜?答案:曹刿在论战中,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来取得胜利。
他选择在狭窄的长坂坡上布阵,使得敌军无法发挥骑兵的优势。
同时,曹刿还在坡上设下伏兵,使得敌军在攻击时受到了重创。
通过合理利用地形,曹刿成功地削弱了敌军的实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练习题二:曹刿如何利用心理战术来击败敌军?答案:曹刿在论战中巧妙地利用了心理战术来击败了敌军。
他派出使者向敌军传递了一封密信,声称自己部队内部存在不和,士气低落。
这样一来,敌军对曹刿的部队就产生了轻敌之心。
曹刿趁机出击,配合地形优势和伏兵,成功地打乱了敌军的阵型,最终取得了胜利。
练习题三:曹刿如何运用谋略削弱敌军的实力?答案:曹刿在论战中巧妙地运用了谋略来削弱敌军的实力。
他在坡上设下伏兵,使得敌军在攻击时受到了重创,士气大幅下降。
同时,曹刿还利用心理战术,使得敌军产生轻敌之心,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实力。
通过这些手段,曹刿成功地削弱了敌军的力量,为自己取得胜利创造了条件。
练习题四:曹刿论战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答案:曹刿论战给我们的启示是智慧和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曹刿通过合理利用地形、运用心理战术和谋略,成功地打败了实力强大的敌军。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强敌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力量和武力,而是应该运用智慧和谋略。
只有通过合理的策略和巧妙的手段,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胜利。
练习题五:你认为曹刿论战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答案:在曹刿论战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智慧和谋略。
曹刿通过巧妙地利用地形,运用心理战术和谋略,成功地击败了敌军。
这表明,在战争中,智慧和谋略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无论实力如何强大,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谋略,就很难取得胜利。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何人?A. 一位著名的军事家B. 一位政治家C. 一位文学家D. 一位历史学家2. 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提出了哪些战术思想?A. 以逸待劳B. 以守为攻C. 以攻为守D. 以战养战3.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A. 武器装备B. 士兵数量C. 战术策略D. 天时地利4. 曹刿论战中提到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味着什么?A. 军队可以失去领导,但个人不能失去信念B. 军队可以被打败,但个人意志不能被摧毁C. 军队可以被征服,但个人精神不能被征服D. 军队可以被领导,但个人不能被命令5.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如何对待战争?A. 以战止战B. 以和为贵C. 以攻为守D. 以守为攻答案:1. A 2. C 3. C 4. A 5. A二、填空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是曹刿论战中的经典名言。
3. 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了________的战术思想。
4.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________,还取决于________。
5. 曹刿论战中,曹刿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1. 战术策略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 以攻为守4. 武器装备,战术策略 5. 个人信念三、简答题1. 简述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术思想。
2.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如何论述战争胜负的?3. 曹刿论战中,曹刿对个人信念的重要性是如何强调的?答案:1. 曹刿在论战中提出了以攻为守的战术思想,强调在战争中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防守。
2. 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和士兵数量,更重要的是战术策略和个人信念。
3. 曹刿强调个人信念的重要性,认为即使军队可以失去领导,但个人不能失去信念,个人意志不能被摧毁。
四、论述题1. 结合曹刿论战,谈谈你对战争胜负因素的理解。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001]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001]](https://img.taocdn.com/s3/m/b48e87f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7.png)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问题一:曹刿是谁?
曹刿,字子文,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赵国人,被尊称为战国四大谋臣之一。
他在赵国为政期间,以聪明才智和出色的军事战略而闻名,被誉为“战国第一谋士”。
问题二:曹刿的论战方式有哪些特点?
曹刿在论战中有着独特的方式和特点:
1.善于观察和分析:曹刿能够准确把握战场形势、敌我优劣势,并根
据这些观察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战略。
2.善于应变和调整策略:曹刿擅于根据战场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灵活
应对。
3.注重心理战术:曹刿懂得利用战场上的心理因素,能够通过舆论、
谣言等手段来激发士气,瓦解敌军意志。
4.重视政治影响:曹刿在论战中注重政治影响力,善于利用宣传和外
交手段,争取国内外的支持。
5.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曹刿在论战中注重整体的协调和合作,善于
发挥团队力量,实现最佳战略效果。
问题三:以下是曹刿论战练习题,请选择正确的选项。
1.曹刿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人物?
–[ ] 春秋时期
–[ ] 战国时期
–[ ] 隋唐时期
–[ ] 明清时期
答案:选择。
《曹刿论战》练习题 答案完全版

《曹刿论战》复习(一)1、文学常识填空(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着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
伐:攻打(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指猪、牛、羊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6)既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7)彼竭我盈。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8)夫大国,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3、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庄公做出的急躁行为做了铺垫。
(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
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如: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这里是养的意思)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怎么,哪能)(2)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曹刿论战》翻译拓展练习

《曹刿论战》翻译句子。
何以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战,勇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
②笈(jí):书箱,有时也指书籍。
③庵:茅草小屋。
④麻蒿(hā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2分)(1)负.笈从师_______(2)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1)人若不学,则何以..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⑴背⑵即使2、(1)人若不学,则何以..成?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借..成就事业?..什么(2)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一个人爱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不学习的人,即使活着,(也只能)称他行尸走肉罢了。
(夫:发语词,置于句首,引发议论或说明,无实在意义。
)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
成语故事出处:晋·王嘉《拾遗记·后汉》卷六,参考译文——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
九年级语文下册 20《曹刿论战》巩固练1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知识1.作品简介。
《左传》,旧传为时期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春秋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2.背景探寻。
《曹刿论战》记载了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孙无知自立为君。
后来,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君位空置。
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争相赶回齐国。
公子小白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是为齐桓公。
鲁国以大军送公子纠返国争夺君位,齐桓公在乾时“以兵拒之”,鲁国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齐桓公借机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不听主政大夫管仲的意见,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支持公子纠争夺君位的宿怨,并企图一举征服鲁国,扩张齐国的势力范围。
这就是本文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
3.知识链接。
编年体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编排史实。
它以时间为经,以史实为纬,能够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都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参考答案1.春秋左丘明2.长勺之战重点1.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
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是略写或不写。
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练习

A、城非不高也
B、池非不深也
D、米粟非不多也
C、兵革非不坚利也
31、《曹刿论战》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 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请你: 一鼓作气, (1)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 辙乱旗靡 _______________。(1分)
(2)写出类似于“长勺之战”的历史上两个著名 的战例: 淝水之战,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官渡之战
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
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
重庆市2004年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 要依据实情来处理。第(1)句语意基本正确记1分, 翻译 “狱”“虽”“以”“情”译对两个记1分,不记 0.5分;
9.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 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 括。
答: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 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 证。
2005年广东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C )。(2分)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挑拨离间 B.①遂逐齐师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①望其旗靡 ②所向披靡 D.①忠之属也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未遍及百姓,百姓不 译文: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专项练习(含答案)

曹刿论战左丘明〔先秦〕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遍同:徧)(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实用 好用)《曹刿论战》练习(含答案解析 新)

《曹刿论战》练习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安,有“养”的意思B.小信来孚孚,信服C.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D.遂逐齐师遂,于是,就2.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又何间焉(间,参与)B.必以信(信,相信)C.虽不能察(察,明察)D.小大之狱(狱,案件)3.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何陋之有何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言语粗鄙鄙C.患之属也神情与苏黄不属属D.下视其辙其如土石何?其4.选出下而各组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未能远谋弗敢加也未弗B.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安C.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加D. 望其旗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登轼而望之临溪而渔(《醉翁亭记》)而B. 战于长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于C. 何以战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命》)以D. 乃入见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乃6.曹刿的“远谋”表现有误的一项是()A. 政治公平,取信于民B. 精于谋略,知己知彼;善于观察,把握时机C. 洞察时政,进谏献言D. 急躁冒进,取胜心切7.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拓展练习(pdf)新人教版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
②在宋城上面待楚寇.矣(《公输》) (
)
(2)“安”“寇”都是“宀”部首,表明这两个词语较早的意义与哪一事物有
关?(
)
2.(2018 山东聊城中考,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共 12 分)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请你阅读课文第三段,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第②空用原文回答)
在本段中,曹刿论述了①
;抓住了②
的有利战
机,后发制人,进攻齐军;看到齐军③
后,果断做出追击齐军的决定。从这两
处,我们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④
解析 详写内容要根据对文章行文思路及内容的把握简洁作答。《左传》的特点可从 叙事的内容、侧重点等角度归纳。 3.答案 (1)孤实不敬/天降之灾 /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 (2) ①C ②B (3)(示例)我认为鲁庄公并不“鄙”。如选文里记叙的那样,鲁庄公大度,对乡人身份的 曹刿虚心纳谏,不厌其烦,只因曹刿所言有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鲁庄公勇敢,如材料 二中“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鲁庄公仁爱,宋国发生水灾,他派使者前去慰问。 解析 (1)首先明确句意,然后断句。该句可翻译为:我对上天不敬,上天降下灾难,又让 贵国君主担忧,承蒙关注,实不敢当。故可断句为: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 命之辱。(2)①例句中的“以”解释为:因为。A.用。B.认为。C.因为。D.用。故选 C。 ②例句中的“其”是语气词,表揣测语气。A.他的。B.用在“如……何”后加强反问语 气。C.其中的。D.他们的。故选 B。(3)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鲁庄公能够在和曹 刿的交谈中,发现曹刿是人才,说明他有识人的能力;虚心接受曹刿的意见,说明他也是 一个“不鄙”之人;鲁庄公能做到“执政为民”,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这说明他是个明 君;材料中“宋大水。公使吊焉”写出了鲁庄公仁爱。所以鲁庄公“不鄙”。
(完整版)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完整版)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曹刿论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bó móu fú(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军队(讨伐,攻打)(2)齐师败绩..(大败)(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虚报夸大)(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诉讼案件)(即使)(明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战则请从.(跟从,跟随)3曹刿请.见(请求)4、又何间.焉(参与)战则请.从(请允许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5、其.乡人曰(他的)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公与之.乘(代曹刿)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登轼而望之.(代齐军)(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作动,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进军)(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3、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4、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5、小大之狱.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7、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8、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六)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九年级语文下册 《曹刿论战》拓展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曹刿论战》拓展练习一、往年中考题精选。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1.选出下列各组中黑体子意思相同的一组()A.悍吏之来吾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殚其地之出出郭相扶将。
C.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我致死,有子存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君将哀而生之乎3.用简明的语言说说蒋氏“汪然出涕”的原因。
二、中考题精选。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
”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2.翻译下面的句子。
(5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用原文语句答题。
(3分)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二)读《<论语>八则》,完成下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拓展阅读练习2
祢衡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
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融亦深爱其才。
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操。
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
(黄)祖长子射尤善于衡,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
衡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
”因书出之,射驰使写碑,还校,如衡所书,莫不叹伏。
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①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
”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
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②将出,欲加棰。
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
射徒跣来救,不及。
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
衡时年二十六,其文章多亡云。
【注】①卮:酒器。
②五百:执杖行刑之人。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数.称述于曹操( ) ②射徒跣
..来救( )
③而衡素.相轻疾()④还恨.不缮写()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射)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
3、祢衡其人,后世毁誉参半,你如何评价他?
参考答案:
祢衡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
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融亦深爱其才。
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操。
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
(黄)祖长子射尤善于衡,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
衡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
”因书出之,射驰使写碑,还校,如衡所书,莫不叹伏。
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①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
”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
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②将出,欲加棰。
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
射徒跣来救,不及。
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
衡时年二十六,其文章多亡云。
【注】①卮:酒器。
②五百:执杖行刑之人。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数.称述于曹操( 屡次) ②射徒跣
..来救( 光脚)
③而衡素.相轻疾(向来、素来)④还恨.不缮写(后悔)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射)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
(黄射)曾经与称衡一同游玩,一起诵读蔡岂所写的碑文,黄射非常喜欢他的文辞,回来后后悔没有抄写碑文。
3、祢衡其人,后世毁誉参半,你如何评价他?
我欣赏他的为人。
因为他才华横溢,潇洒磊落;不媚权贵,痛快淋漓;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翻译:祢衡只认为鲁国人孔融及弘农杨修是人才。
常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
其余的儿子都碌碌无才,不算什么。
”孔融也十分爱惜祢衡的才华。
祢衡才二十岁,而孔融已四
十岁,与他交为朋友。
孔融赞赏祢衡的才华,多次在曹操面前夸赞祢衡。
曹操因而想见见祢衡。
但祢衡平日看不起曹操,自称有狂病,不肯去,又多次说一些狂妄的语。
黄祖的大儿子黄射,更与祢衡相好。
曾经与祢衡一同去游玩,一起诵读蔡邕所作的碑文,黄射非常喜爱蔡邕的文辞,回来后后悔没有抄写碑文。
祢衡说:“我虽然只看一遍,还能记得,只是碑石上缺了两个字,不明白罢了。
于是就写了出来,黄射派人抄写碑文,回来校对,完全如祢衡所写,没有不叹服的。
黄射这时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给黄射,黄射举杯对祢衡说:“请先生作赋,让众宾客娱乐。
”祢衡就操笔作文,文章没有删改,辞采很是华丽。
后来黄祖在蒙冲船(一种战船)上,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宾客,祢衡出言不敬,黄祖感到羞愧,于是呵斥他,祢衡怒视他,说:“死老头,你在说什么呢?”黄祖大怒,命令侍从把他押出去,打算施杖刑。
祢衡依然大骂,黄祖非常恼怒,于是就命令把他杀了。
黄射光着脚来救,已经来不及了。
黄祖也后悔不该杀他,于是厚加棺殓。
祢衡这时二十六岁,他的文章大多散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