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儿童心理与障碍
听力残疾的概念、分类、特点及教育对策
听力残疾的概念、分类、特点及教育对策【中文摘要】:听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从而很难同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对这些聋生的施教是在回归主流教育大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
以下赘述了听力残疾(听障)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
【关键词】:听障概念;听障分类;听障特点;听障教育对策中图分类号:c913.69【正文】:一、听障概念:俗话说“十聋九哑”。
那么,聋和聋哑是不是一回事呢?称聋童,聋生为“聋哑儿童”“聋哑学生”是否正确?其实这不仅仅是个习惯问题,而且涉及到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
聋与聋哑是两种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现象。
聋指的是听觉方面的问题,哑指的是言语方面的问题。
一个儿童如果在出生前或学语前,以及刚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双耳发生严重耳聋,他就基本上不能或完全不能感受到外界的声音刺激,特别是语言的刺激。
这样就无法通过听觉来模仿发音说话,或者刚刚学到的词语也因此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表现出既聋又哑的状态。
可见,聋童不会说话的原因,一般不是嘴、舌头国内外、声带等言语器官出了毛病,而是听觉器官又了毛病。
把耳聋学生统统说成聋哑学生,显然与事实不符,应是聋生,甚至我们的学校叫呼兰区聋哑学校都是错误的,应改成呼兰区聋校。
二、听障分类我国把听力残疾分为两类,四级。
即聋和重听,其中聋又分为一级聋和二级聋,重听又分为一级重听和二级重听。
说明的一点:如果一只耳朵为聋或重听,而另一只耳朵的听力损失等于或小于40分贝,就不属于听力残疾。
实际上,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按照听力损失时间可以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聋;按照病变的部位分为传导性聋、感音性聋和混合性聋;按照病变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功能性聋、器质性聋和混合性聋。
三、听障特点1、身体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朴永新等人的调查来看,听力残疾儿童的身体形态,总体上的发育水平不如普通。
但由于儿童由于听力残疾有时河内耳的损伤有关系,而内耳同时又是人体的平衡器官,因此有一些聋儿的平衡能力比较差,很容易摔倒,这是一部分聋儿的特点。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听觉障碍是一种影响儿童听力的疾病,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语言、认知和社会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儿童需要特殊的心理和教育支持,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成为成功的个体。
心理问题听觉障碍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儿童可能会感到孤独、难以与他人交流,有时也会感到沮丧和失落。
因此,儿童需要得到额外的关注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发展积极的心态。
以下是一些听觉障碍儿童可能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1. 低自尊听觉障碍儿童可能会感到自我价值低,因为他们可能无法像其他儿童一样与他人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2. 社交障碍缺少交流经验可能导致儿童难以适应社交环境。
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甚至可能不知道如何与其他儿童交朋友。
3. 沮丧和情绪问题由于听觉障碍儿童更容易受到排挤和歧视,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情绪问题。
教育支持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支持,以帮助他们处理听觉障碍。
以下是一些教育策略和支持方法:1. 辅助通讯技术(AAC)辅助通讯技术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和表达语言。
这些技术包括手势、肢体语言、图片字和电脑软件等。
2. 提供支持和鼓励儿童需要得到支持和鼓励,以帮助他们克服听觉障碍带来的挑战。
在学校,老师和同学可以为听觉障碍儿童提供额外的支持和鼓励。
3. 教育演示教育演示是一种让儿童参与学习的方法。
这可以帮助听觉障碍儿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4. 个体化的教育计划个体化的教育计划可以根据儿童的需要进行调整,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
听觉障碍儿童需要额外的关注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处理心理和教育问题。
辅助通讯技术、教育演示以及个体化的教育计划都是有效的支持方式。
通过提供这些支持,我们可以帮助这些儿童成为自信、成功和积极的个体。
特殊教育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特殊教育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从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哪些教育的需要,为第三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认知特点(一)感知觉特点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觉损失,所以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我们从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视觉的优势地位以及缺陷补偿三个方面来了解听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特点。
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一是指我们在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来加工信息时,由于缺少听觉的参与而使信息变得不完整,例如,看电影的过程;二是指单独用听觉来加工时,及时佩戴助听设备,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支离破碎的。
因此运用其他感官(尤其是视觉)进行补偿就变得迫切和必要了。
2、视觉的优势地位由于听觉上的障碍,聋生的眼睛就成为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儿童观察敏锐,辨别细小物体或远处物体的技能高于听觉健全的同龄幼儿。
国外也有研究表明:聋童在一年级时,视觉反应速度比正常儿童慢,但到了三年级,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与正常儿童的差距缩小了,到了六年级时,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甚至超过正常儿童。
3、缺陷补偿听觉损伤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而缺陷补偿可以帮助聋童发展语言。
例如在早期语言康复训练中,通过眼睛观察说话者发音时口形和舌位的变化,利用触觉和动觉感知发音时是否送气、声带是否振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参与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
但是,视觉等其他感官对听觉缺陷的补偿作用还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取代听觉。
因此,在缺陷补偿的同时,不能忽视听觉障碍学生听觉技能的培养。
(二)注意的特点什么是注意,以及注意的分类在上一章中已介绍,本章不再赘述。
注意,特别是有意注意是开展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
但是在整个学龄期,听力障碍儿童注意的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比正常儿童缓慢,且无意注意占优势。
鲜明的颜色、生动的形象、突然出现的事物和有明显变化的事物都会引起听觉障碍儿童的无意注意。
为了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有意注意,使其能更集中的参与到康复、训练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具和活动场所的新颖性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课堂、学习、活动变成一件有兴趣的事情,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逐渐培养有意注意。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作者:史威来源:《参花(下)》2017年第11期摘要:根据听力障碍儿童群体的认知、情绪情感及意志特点,本文分析了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且就如何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听力障碍儿童心理问题教育对策近些年,随着融合教育和全纳教育思想的宣传与普及,整个社会对特殊人群尤其是障碍群体的关注度越来越大。
而障碍群体中又有这样一部分群体,他们虽然先天的智力水平及语言潜能和常人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双耳失聪导致无法与人正常交流,以至于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思维等其他心理特质的正常发展,渐渐与主流社会偏离得越来越远,甚至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行为,如聋人犯罪就成为近些年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所以,如何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而很多的心理问题在儿童时期就开始体现,所以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问题预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听力障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一)听力障碍儿童的认知问题分析1.敏感、固执、多疑由于听力方面的损伤或缺陷,导致语言及抽象思维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影响该群体正常的社会交往,以至于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
听力障碍儿童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理解问题,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综合看问题。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意识到自身的缺陷,慢慢会出现较强的防御心理,有时会放大他人对自己的偏见,甚至会对他人的行为产生误解,导致社会适应困难,变得敏感、多疑且固执,从而造成适应环境的困难。
2.过度的自尊与自卑听力障碍儿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比常人更多的挫折与困难,在与周围正常儿童的交往过程中,由于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又找不到能快速弥补的办法,所以很容易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除了自卑心理,由于抽象思维发展滞后及社会经验的缺乏,部分听力障碍儿童可能会因为自己具备某些方面的特长,从而过度关注自身的优势,变得妄自尊大。
浅谈听力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
浅谈听力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沧州市第二幼儿园高玉凤胡春旭摘要:家庭作为儿童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最为深远,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康复以及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是接触听力障碍儿童时间最多,最了解听力障碍儿童的人,因此在帮助听力障碍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地位及重要性绝不亚于教师或相关专业人员,父母的角色与任务也是他人所不能取代的。
本文通过现实案例,提出了对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听力障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社交活动听力障碍,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家庭作为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较为深远。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范围内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孩子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常言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两个“一”表明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特殊以及重要的地位。
孩子的未来掌握在父母手中,听障儿童的教育和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
父母是接触听障儿童时间最多,最了解听障儿童的人,因此在帮助听障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地位及重要性绝不亚于教师或相关专业人员,父母的角色与任务也是他人所不能取代的。
所以,听力障碍儿童的家长很有必要端正对待孩子的态度,认识到自己在听障儿童早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掌握科学、正确的方法对听障儿童进行教育。
本文就所接触的听力障碍儿童山林为例,谈一谈关于听力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
一、家长要正视现实,给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和睦的家庭氛围2015年9月,山林上中班,被查出听力问题,正常人10分贝能听到的声音,他需要110分贝才能听到,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多么的不幸,但是他的家长果断地选择让他退学,带领他到北京进行手术治疗,植入了人工耳蜗,手术非常成功。
首先,要正视现实。
作为一个听力障碍儿童的家长,应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情况,尽早让孩子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不要让孩子错过学龄前最佳的康复期。
略谈新入学听力障碍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略谈新入学听力障碍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作者:胡月梅来源:《教育观察·中旬》2013年第12期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听力障碍儿童刚入学时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恐惧、焦虑、抑郁和自卑等心理现象。
因此,研究新入学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动态,探索解决思想问题的有效方法,对于促进听力障碍儿童尽快适应校园环境以及以后的思想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听力障碍儿童;心理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 G6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08-03作者简介胡月梅(1973—),女,江苏宿迁人,本科,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学一级。
一、听力障碍儿童入学时的心理问题及现状分析(一)刚离家时的失落心理现在普遍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大量的“留守听力障碍儿童”被送入学校。
这些听力障碍儿童有的由爷爷奶奶看管,有的由自己的亲戚看管。
他们长期见不到父母,情感上出现了极度的“亲情饥渴”。
还有的听力障碍儿童生活在离异家庭,有的只有母亲照顾、有的只有爷爷奶奶照顾。
家庭的不健全使得他们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孤寂、自卑的心理。
(二)家校不同地方带来焦虑心理听力障碍儿童入学前在家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思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到学校后,生活上几乎不能自理,出现了烦躁、紧张的不安的情绪。
(三)新环境下自我保护的封闭心理听力障碍儿童在入学前,他们大都是在家里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和别人的交际范围较小。
来到学校以后,有不少听力障碍儿童仍然封闭在自我的小天地里,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出现“闭锁性”的心理特点。
(四)对家校教育形式改变带来的紧张心理在进入学校前,大多数家长对听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家长过分溺爱型,另一种是家长不管不问型。
孩子在家中没有任何约束,而孩子进入学校后,受学校里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约束,心理极度紧张。
针对听力障碍儿童因适应不良而造成的上述心理问题,下面从班主任、教师、生活指导老师、家长等方面谈谈听力障碍儿童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况
(5)听力残疾儿童的思维特点:
——思维活动带有明显的形象性特征。
可编辑版
10
(三)听力残疾儿童的情感与个性特点
没有明显的特点,学龄期后在情感和个性会表现出不 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特殊感;交往障碍而自卑、萎 缩等情感特点及退缩、孤僻、自私的性格特点。
二级重听
8 2 4 1 50 31 254 16 65 432
8
(一)听力残疾儿童的生理特点
据调查表明,听力残疾儿童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 的发育规律与普通儿童基本一致。虽然在身高、体质、胸围、 肺活量等主要指标上不及同龄普通儿童,但年龄越小,差距越
不明显。 学龄期,在肩宽均数、臂粗上许多年龄组听力残疾儿童
可编辑版
13
(二)视力残疾的分类 (1)医学的标准 (2)教育的标准:生理视力和功能视力
生理视力指的是视敏度(中心视力)和视野测得的视力。
功能视力是指生理视力运用时的实际有效视力。
可编辑版
14
医学的标准分类
最佳矫正视力
无光感 <0.02-无光感; 或视野半径<5° <0.05-0.02;或 视野半径<10°
可编辑版
28
截肢学生
• (1)定期调整或重装假肢 • (2)教师对假肢的基本结构、安装及保养有所了解 • (3)课桌、椅高度调节适当 • (4)课桌、椅的摆设位置 • (5)在相关活动中加强对接近截除部分关节的训练 • (6)注意截肢学生的坐姿和步态的矫正 • (7)保持残肢的卫生 • (8)提供必要的阅读和书写用具——持笔器、翻书器等
• (9)课程要求允许做适当的改变
可编辑版
29
浅谈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李婧婧
浅谈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宁夏特殊教育学校李婧婧【摘要】: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育的重心正逐步沿着教书向着育人的轨迹上发生着变化。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健康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而听障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心里健康的维护显得尤为特殊、棘手和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特教工作者首先要对聋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研究出系统化的心理辅导教育及心理干预的方式方法,并用我们的热情、关爱,无私奉献的精神照亮聋生心中,给予他们温暖,指引他们成长。
【关键词】:听障儿童心理障碍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所指出的:“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听障儿童作为人口基数较大的一个特教生分支,他们特殊的生理决定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他们在认知、学习、交往等诸方面的困难和心理偏差,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是一件极具有必要性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如何正确认识聋生的心里障碍,正确引导聋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挑战和人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本文主要研究的议题。
一、听障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听障儿童、即听力障碍儿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因而听不到或者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以及言语声的儿童。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听力语言残疾人2057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34.28%其中14岁以下的约200多万,每年还有3万多新增聋哑儿童。
有研究表明,聋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接近30%。
在关于聋生心理障碍的一系列调查中,集中体现了以下一些问题:聋生在特教学生中占据着相当高的比例,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大群体,而聋生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听障儿童的心理特点
(一)听力障碍儿童的感知觉
听觉残疾给听力 障碍儿童的整个认知 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影 响,使他们的感知活 动与正常儿童相比表 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
1、听力障碍儿童感知活动的特点
视觉 触觉 言语运 残余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是产 生的情感体验。
听力障碍儿童的理智感大多与具体的事物 相联系、更多局限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集中 在一个题目的对错、老师的具体评价上面,对 具体形象的材料更感兴趣,而对一些抽象的材 料兴趣就差得多。理智感也不够深刻,他们往 往把老师、书本作为真理的化身。
5/26/2020
理智感 美感
1)听力障碍儿童道德感发展的特点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 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
听力障碍儿童的道德感比较幼稚直观、 模糊和狭隘,其表现形式主要处于知觉的 情感体验和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 体验两个阶段。
5/26/2020
2)听力障碍儿童理智感发展的特点
2、心理需要障碍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 Nhomakorabea分依 赖、固执、任性等。
很多听力障碍儿童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里, 尤其对母亲。当听力障碍儿童已产生孤僻、胆怯等 情绪障碍时,这种依赖心理更为明显。
有的听力障碍儿童渴望情感交流与表达,当这 种心理需要被听力言语障碍所影响,家长又可能忽 视他们的这种需求时,可能会有较明显的固执、任 性等表现。
3)听力障碍儿童美感发展的特点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 的情感体验。
听力障碍儿童的美感比较简单、直观、 肤浅,很难懂得自然美和艺术作品的美;对 于艺术作品更注意具体情节和人物,而对深 刻的思想内涵作品的艺术价值却很少注意, 难以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幼儿园听力障碍儿童教育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听力障碍儿童教育教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儿童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特殊儿童在幼儿园教育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裙体,其中听力障碍儿童更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和重视的对象。
针对幼儿园听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教案编制至关重要,下面将分别从幼儿园听力障碍儿童的特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幼儿园听力障碍儿童的特点1.听力障碍儿童的智力发育一般正常,但由于听觉障碍,导致其语言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他们在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2.他们对声音的感知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其他感官来获取信息。
他们对于视觉刺激的依赖性较强。
3.听力障碍儿童在交流交流中存在一定的障碍,需要借助手势、口型、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符号来进行交流。
4.他们在认知和学习能力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没有明显差异,但需要通过一定的辅助手段来获取信息。
二、教育目标1.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促进听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语言基础,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3.提升听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帮助他们获取知识。
4.增强听力障碍儿童的社交能力,帮助他们融入集体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语言和交流能力培养(1)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图片、动画等形式帮助听力障碍儿童理解和学习语言知识。
(2)进行口语训练,通过模仿、操练等方式提高听力障碍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
(3)开展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认知和学习能力提升(1)利用触摸、视觉等感官进行教学,帮助听力障碍儿童理解和掌握知识。
(2)采用游戏化教学方法,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激发听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兴趣。
(3)设置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根据听力障碍儿童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3.生活自理能力培养(1)开展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如自我清洁、穿衣、饮食等,帮助听力障碍儿童提升自理能力。
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因素分析及教育策略
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因素分析及教育策略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自身生理缺陷、家庭、学校、社会因素等四个方面。
通过对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具体方法和建议。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自我意识一、前言近几年,如何有效地对听觉障碍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国家、社会、家庭、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1.自身生理缺陷因素由于听力的损失或障碍,导致听觉障碍儿童对自我意识较为敏感,缺乏正确的自我观念和健康、健全的情绪生活,使得他们的学习、交往等方面遇到更多的困难,经受更多的挫折,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方式及文化程度等方面。
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他的心理发展状况和行为活动特点。
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听觉障碍儿童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
如果听觉障碍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也会对他们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如在自责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会产生较显著的不良影响。
3.学校因素学校因素包括教师的因素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等方面。
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评价态度、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的心理健康又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儿童的评价,平时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方法都将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对听觉障碍儿童所持的态度、听觉障碍儿童的就业状况等。
在现实中发现,社会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评价听觉障碍儿童,对他们的态度往往走向极端,使得听觉障碍儿童心灵遭受创伤,发生扭曲,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就业难、难就业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儿童心理压力增大,思想包袱沉重,产生悲观、失望、自卑、缺少自信或反社会的心理。
三、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1.学校及教师要提高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目前听觉障碍儿童学校往往忽略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简述听障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简述听障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听障儿童是指存在某种形式的听力损害或听力损伤的儿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听力损伤被定义为“听阈(临界值)低于年龄和种族平均值的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超过50亿听障人口,其中有大约1.1亿听障儿童,占儿童总人口的1.4%。
在发达国家,听力损害影响的儿童的比例通常会更高。
因为听力损害,听障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特征不同于其他儿童。
在语言发展方面,听障儿童的发育可能落后通常儿童,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口头指令,表达能力也较弱落后。
另外,一些听障儿童也可能表现出言语发展障碍,异常,或者不典型的语言发展。
听障儿童常常显示出其他形式的发展障碍,例如学习障碍及言行表现障碍等,而这可能与听力损害有关。
因此,听障儿童普遍表现为发展不足,注意力缺乏,以及言语及认知表达能力不足等。
此外,一些听障儿童也可能表现出社交障碍,因为他们无法听懂别人的言语,也无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社交互动。
大多数听障儿童也容易被紧张和焦虑所困扰,尤其是在新的环境里,因为他们害怕他们听不懂别人的言语。
与其他儿童相比,听障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往往较弱,他们也更容易暴躁,抑郁,及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来表达他们的情绪。
此外,由于听力损害,听障儿童缺乏合适的学习环境,因此他们缺乏适当的教育和发展。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学校中表现学习不良,甚至排斥学习。
听障儿童也可能会在许多方面受到歧视,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等,并有可能会出现负面情绪。
因此,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看,听障儿童通常与正常儿童略有不同。
他们可能会在语言发展,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时甚至会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如抑郁、焦虑、暴躁等。
因此,需要给予听障儿童适当的关注,以确保他们能够拥有如正常儿童一样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环境。
特殊儿童心理学重点整理
特殊儿童心理学重点整理第一部分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论1.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旨在研究特殊儿童心理现象,揭示特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内在规律。
2.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感官障碍儿童(视觉障碍儿童和听觉障碍儿童)、智力异常儿童(智力落后儿童和超常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自闭症儿童这几类更为典型的特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特点。
3.国内特殊儿童心理研究历史:(1)最早撰文阐述特殊儿童心里发展问题的是陈鹤琴先生,他对耳聋儿童、口吃儿童和低能儿童的心理进行了一些开创新的研究。
(2)新中国成立以后停顿状态。
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重视。
朴永馨1983年出版《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学》移动了国内的相关研究。
(3)进30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陆续出版有关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研究的教材。
二是在心理学系设置了特殊教育专业。
三是由相关学科人员组成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队伍逐渐壮大,他们都开始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聚焦于特殊儿童心理研究,获得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
4.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单一被试研究法。
第二部分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一)视觉障碍儿童的感觉特点:1.听觉是视觉障碍儿童认识世界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视觉障碍儿童学习、交流、活动的主要途径。
2.人们认为视觉障碍儿童的听力天生地自然而然地比正常儿童灵敏,其实,这是人们的误解。
相反,视觉障碍儿童的听力损失比正常儿童还要大。
3.盲人用手指认字、聋童靠振动觉欣赏音乐、利用了肤觉来补偿视觉和听觉的缺陷。
4.动觉也叫运动觉,它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在视觉障碍儿童中,常发现许多人会表现挤眼、摆动身体、绕圈子转、注视光源、玩弄手指等习惯,这些习惯是视觉障碍儿童寻求自我刺激的一种方式。
这是由于盲童缺乏大量视觉信息的刺激,只能通过自我身体部位的运动刺激来弥补。
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
(三)听力测验的方法
一般,在教育情境中常见的听力测验有纯音 听力测验、言语听力测验和行为测听等。
第二节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 点
一、认知特点 (一)感知觉特点
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 由于得不到听觉刺激,听觉障碍儿童对复杂 的事物和环境感知不完整,缺乏听觉信息加工, 知觉信息加工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视觉、触觉等其 它感觉通道接受信息。这样,听觉障碍儿童知觉 信息加工的整体性和理解性受到制约。
三、智力发展特点
到目前为止,对聋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仍有两种不 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聋生因语言发展的落后而引起 思维发展的落后,从而也影响智力的发展。另一种意 见则认为,思维不一定要靠语言,与语言概念相关的 思维发展可能受到一些影响,但与语言关系不大的动 作思维、表象思维则不会受到影响。总的来讲,聋生 的智力发展、学习的潜能都是存在的,但需要采用各 种方法加以培养和训练。从学业情况的调查材料来看, 聋生在阅读方面较差,而数学方面的学业成绩较好。
二、语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关于口语和手势语的争论 • 19世纪中叶,一些聋教育者对手语教学的目标产生疑虑。 1867年开始,争论的升级导致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彻底 分化。 • 1880年,国际米兰会议后,口语教学便占据了聋教育的主 导地位。 • 20世纪的上半叶,关于使用“口语”和“手势语”利弊的 争论一直很激烈。 20世纪70年代中期,聋教师罗伊· 霍尔库姆第一个提出 了“全面交流”(total communication)的方法,“要求 把听觉、手势语和口语交往方式结合起来运用,以保证同 听觉障碍者及在听觉障碍者之间进行有效的交往”。全面 交流法允许聋儿使用口语、看话、手势语、书面语、提示 语、体态语等各种利于聋儿交流的方式。即口语和手势语 结合的教学方法获得成功后,这一争论才告一段落。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疏导及辅助措施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疏导及辅助措施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也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与启示。
孩子成长中,时刻需要身边老师的扶助,尤其智力低下、身体有缺陷、多动症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班主任与心理辅导老师的心理疏导与关爱。
作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我们要善于抓住面谈中潜藏的许多资源,辅助学生一起去探索问题与困扰,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茁壮成长。
【案例背景】贝贝是一名聪明可爱的四年级随班就读女生,今年11岁了。
因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听力测评为听力一级残疾,她只好戴着耳蜗来学校学习。
但耳蜗也只能助她依稀听到身旁2米以内的微弱声音。
听力影响了言语,逐渐产生了言语障碍,她无法正常的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学习。
慢慢地,她在性格上逐渐产生了自卑、胆小,不言语、孤独,不合群等特点。
去年十月的一天,笔者走在校园的大道上遇到她,她带着一脸的愁苦,用哀求的眼神看着我,我朝她热情地笑笑。
她用含糊的言语低声地对我说:“老师,我想去心理辅导室,我有悄悄话要和您说。
”我摸着她的小脑袋,笑着说:“中午刚好我值班,心理室的门敞开着,你来吧,欢迎你来校心理辅导室坐坐。
”那日饭后,她急不可待地走进了心理辅导室。
【辅导过程和情境】一、面谈交流:明确心理困境,探讨深层原因。
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开展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而会谈是心理咨询中最为常用的基本方法。
在心理咨询面谈过程中,笔者除了积极营造热情、温暖的气氛,更是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她的情感与思维,把握学生的心理和具体问题的实质,把自己的共情传给对方。
以下是那次她在心理咨询中与笔者的一段对话:心理咨询师:孩子,你今天看上去挺失落的,老师为此也感到难受,你能说说现在你有什么烦恼吗?求助者:同学们无缘无故的总是不和我玩,和我保持距离。
下课的时候没人和我玩,我很孤独,很伤心,很无聊。
心理咨询师:哦,你觉得很孤独,有点无聊,没有玩伴,是吗?求助者:是的,她们都不理我。
最近,老师也很少和我说话的。
我没有人理睬,很孤单,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很无聊,就只好画画了。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教学大纲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教学大纲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of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课程编码:16302190 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计划学时:52其中讲课:44 实践/实验:8 上机:0适用专业:特殊教育专业推荐教材:王志毅主编:《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天津参考书目:1.张宁生主编:《听力残疾儿童教育与心理》,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大连2.贺荟中主编:《听觉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北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聋教育中的各类教育现象、特点及其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有关听力残疾儿童心理特点的知识和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有关课程和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是研究听力残疾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以此为基础的聋教育中的各类教育现象、特点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听力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基本原则、相应的课程设置、教育设施及教具等。
课程的基本要求1、通过课堂教学和小组讨论,使学生系统掌握听力障碍儿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2、领会运用听力残疾儿童的各种认识活动特点;3、掌握听力残疾儿童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及其特点,了解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正确培养听力残疾儿童形成健康向上的情绪、情感和意志;4、解听力残疾儿童个性特点的概貌、自我意识的特点、个性倾向性及个性特征;理解学校教学与学校生活对其个性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掌握发展、完善听力残疾儿童个性的教育措施。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基本的听觉原理、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明确听力残疾的概念、听力残疾的分类,明了导致听力残疾的主要原因,掌握听力测查的方法及原理,会看听力图。
简述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简述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1)言语与语言发展。
俗话说“十聋九哑”在听力受损儿童成长过程中,语言是他们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
听觉障碍儿童的说话声音容易有异常现象,如鼻音化,嘶哑声等。
(2)认知与思维听觉障碍儿童的智力问题是专家们争议不休的焦点,对此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
另外一些研究发现,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有滞后的现象。
(3)社会化发展语言是人们之间交往最重要的工具。
听障儿童在交往方面还有一个特点,他们倾向于与同类儿童交往,使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等交流系统。
听力障碍儿童观察记录
听力障碍儿童观察记录D是一个10岁的男孩。
根据个案史。
分娩和发育都正常。
健康史正常,小儿期有些小病,但没有明显的中耳病史。
D在一周岁后,父母注意到他的听力问题。
但是,去看儿科医生时,医生告诉他们不必担心。
到18个月时,父母再一次担心他的听力问题,请听力学家做了一次全面评价。
听力测查结果证明有明显的双侧感觉神经性聋,2岁起配戴助听器并在家里开始接受语言训练,很快,他在2周岁后说出了第一个可清楚辨别的词语。
3岁时,他进了听力障碍儿童幼儿园,直到8岁。
2年前,他进入一个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每天有2小时由一位聋校教师帮助他补习阅读和语言课,其余时间都和听力健全同学在一起。
普通班教师和聋校教师都报告。
D被要求做他认为太难的作业时就常常发脾气。
他常在教室里扔东西(如书包)并拒绝做任何功课。
家长也报告小孩在家里很难管理。
D的母亲说他的父亲很凶,脾气不好,家里经常吵架。
在评估过程中,D基本能合作,但是要多加鼓励。
知觉测验听力检查表明双耳属严重感觉神经性聋,右耳和左耳的纯音听力损失分别为66dB和90dB。
言语接受阈(SRT)右耳和左耳分别为66dB和90dB,与纯音测听的结果极为一致。
右耳在40dBSL上用幼儿园语音平衡(PB-K)词汇表测验,言语辨认得分为80%。
他的右耳只能理解高冗余度的非常熟悉的话语。
D的言语接受阈是在戴上耳背式助听器时测的。
双耳戴上助听器时,言语接受阙为45dB,右耳戴助听器重测时言语接受阙为25dB。
双耳戴上助听器在50dBHL用幼儿语音平衡材料测量。
他能重复单音节,得分50%。
他在右耳戴上助听器重测时得分为80%。
这个结果提示,他一侧耳戴上助听器时成绩明显好些。
在噪音背景中重测一耳助听听力,他的辨认得分下降为65%。
双耳配戴助听器在噪音背景下再测,他的辨认得分下降到25%。
这些发现证实,他的右耳助听成绩最好,如果环境很安静,他的作业成绩明显要好。
最后,言语材料在噪音背景下以听和视输入方式呈现给他时,他的言语接受成绩改善为95%,提示D需要有一个便于看说话人的好位置,以便获得最多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听力残疾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语言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语言障碍,从而难以与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2、听力残疾人口: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2010年第二次人口普查。
1987年第一次特殊人口普查;2006年第二次特殊人口普查。
2006年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人口普查,据调查数据推算,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
3、听力障碍的分类:(一)按听力损失的程度:可将听力障碍分为聋和重听两种;(二)按听力障碍的性质:分为器质性耳聋和功能性耳聋两类;(三)按听力障碍发生的部位:分为传音性(传导性)耳聋、感官神经性耳聋、混合性耳聋和中枢性耳聋几类;(四)按听力障碍发生的时间: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两类;(五)按听力障碍发生的频率范围:高频率的听力损失,低频率带的听力损失和缺失语言频率带。
4、造成儿童听力障碍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诊断?1)先天因素:①遗传因素②孕程 2)后天因素:①用药②疾病③外伤④生理卫生⑤用耳卫生;听力障碍的诊断包括行为观察法和听力检查法。
常用的主观测听法有语声侧听、哨声侧听和击掌侧听。
专业人士的主观测听法有音叉测听、纯音听力计测听、儿童听力计测听和语言测听等。
常用的客观测听法有电反应测影、声导抗测听、无条件反射测听法、条件反射测听法等。
5、香港听力儿童教育:⑴四所聋校⑵分类为聋校和弱听学校;⑶教学特点:①传统教育上重视口语②每班学生不超过10人③设发音训练室④重视音乐律动训练⑤重视课外活动。
⑷特色:①重视早期教育②注重发挥残余听力和助听器的使用③提倡全面参与及机会均等。
④重视师资培训。
6、台湾听力儿童教育:⑴四所聋校:一个私立,三个公立。
⑵特点:①学制完备,幼稚部、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设沟通训练和生活教育);②重视职业教育,藤工、木头制鞋、缝纫、手工艺、应用美术、印刷、摄影、打字、理发、金工、烘烤、竹工、广告、陶瓷、计算机;③资源班和普通班是回归普通学校的趋势。
⑶教学方法:以手语教学为主,提倡笔谈,读唇。
⑷近年来聋教育进步:①聋校分校;②更改校名;③启聪学校减少,启聪班人数增加;④公布课程纲要,确定教育目标;⑤改进课程内容;⑥改进教学方法;⑦编辑启聪教育专用教材;⑧统一手语;⑨加强听障生升学机会。
7、如何全方位的防控听障儿童的发生率:①发生率指某特定时间内,在一定人口中以存在的某种类型的患者人数。
②及时预防由于家族因素导致的遗传的可能性③在女体受孕过程中要及时预防因为用药和疾病导致的病因;在生产过程中新生儿窒息、器械伤、缺氧等;出生后进行筛选、跟踪预防,及时提访用药、疾病和社会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8、建国以来我国聋教育发展的十件大事:1、1954年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聋哑学校语文教学座谈会,会议确定推行口语教材是我国聋教育改革的方向。
2、60、70年代以后,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列入三项康复工作。
3、设立了聋人普通高中的聋人高等教育机构,令有相当数量的聋人大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
4、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中以聋人技术教育的比重占最多。
5、进行手语改革和推广工作。
6、编写了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包括语文、数学、劳动技术等10个科目。
7、1987年10月,中国教育机会、特教研究会在烟台聋哑学校举行了中国聋哑学校100周年纪念活动。
8、1992年1月21日,江泽民主席视察常州聋哑学校并题词:特殊教育造福后代。
9、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新制定的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本。
10、2000年11月,在南京召开了规模空前的聋教育专业性会议——21世纪中国聋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
9、未来聋教育最可能发生的令人向往的10件大事:①学前教育和家长教育将成为聋教育中的标准做法;②聋人的学业成就和社会顺应将有改善;③职业教育和职业需求将越来越受重视;④在家长和婴儿训练方面将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⑤学校将增加家庭生活和性教育的内容;⑥为多重残疾聋人教育计划将日益增加。
⑦更多的利用现代化手段(电视)为聋人编织节目;⑧向聋人提供的翻译服务将持续扩大;⑨继续改进助听器技术;⑩需要更多教师向多重残疾聋人施加有效地影响。
第二章听力障碍儿童的认知1、听力障碍儿童的残余听力:⑴残余听力障碍儿童中的现状:①听力障碍儿童中有残余听力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②有残余听力的听力障碍儿童听觉功能的发挥受到条件的限制;③有残余听力的听力障碍儿童对语音的感知难度大;④有残余听力的听力障碍儿童对客观世界丰富多样的声音刺激的感知受到局限。
最敏感:1000HZ-4000HZ,日常语言:300HZ-3000HZ,正常音频:500HZ-2000HZ ⑵残余听力的利用与训练:①残余听力的利用;②(如何)残余听力的训练:ⅰ有意识倾听能力训练:训练目的是帮助有残余听力的听力障碍儿童主动形成主动倾听的愿望与习惯。
训练方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各种声音刺激;训练要点是每天让孩子听大声音,不论对声音有反应还是基本上没有反应。
ⅱ辨析性倾听能力训练:训练目的是提高听力障碍儿童对声音感知指向性、准确性。
练习难度不断加深。
ⅲ理解性倾听能力的训练。
2、听力障碍儿童记忆能力的培养:⑴要使听力障碍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和记忆⑵培养听力障碍儿童借助词语进行记忆的能力⑶帮助听力障碍儿童掌握良好的识字方法,提高识记效果:①培养有意识记的能力;②力求听力障碍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意义识记,克服机械识记的倾向;③指导听力障碍儿童利用部分识记、整体识记和综合识记的方法,教会他们把反复识记与尝试回忆结合起来;④组织合理复习,预防遗忘:ⅰ复习要及时ⅱ正确分配复习时间ⅲ复习方式多样化,避免单调机械的重复。
3、听力障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⑴提高听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⑵丰富听力障碍儿童的感性经验⑶加强思维机能训练:①思维流畅性训练②思维的变通性训练③思维的独创性训练④思维的辩证性训练;⑤思维的直觉性训练;⑥思维的形象性训练。
第三章听力障碍儿童的情感与意志1、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情感:㈠创设情境,以境生情:⑴道德感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集体活动中发展起来的;⑵理智感主要是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首先通过各种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渗透情感教育因素,情理交融,丰富体验,让学生在各科学习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和进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其次,教师要创设一种愉快和和谐的气氛来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第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各方面的学习兴趣,并注意尽可能的创造各种条件,引导他们的兴趣向纵深发展;第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⑶美感主要是在有审美特点的活动中得到发展:一是通过各种艺术活动;二是设计美观的环境。
㈡发展语言,以理育情㈢倾注爱心,以情动情:师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第二,教师要把理智与责任感作为爱的动力;第三,教师要把激励与宽容作为爱的方式。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听力障碍儿童的意志培养:⑴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⑵加强常规教育,养成良好习惯:①从常规坐起,在困难中磨练意志;②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处处做学生的表率⑶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①向听力障碍儿童提出的任务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②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③活动结束后,应及时总结、评议,并提出新的目标要求,这样才能使意志活动取得成效④根据听力障碍儿童意志品质的类型差异和年龄特征组织有针对性的不同层次的锻炼活动,提出不同要求。
⑷加强自我锻炼:①教会听力障碍儿童确定自我意志磨练的目的;②指导听力障碍儿童学会自我控制;③指导听力障碍儿童学会自我监督。
⑸加强耐挫教育。
第四章听力障碍儿童的个性1、自我需要: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态的意识。
2、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3、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4、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
5、能力:是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6、性格:是人们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五章听力障碍儿童的品德心理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述。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一个人按照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征。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自我约束、协调关系、褒善贬恶的行动准则的总和。
2、听力障碍儿童道德品质形成:有四个要素,即知、情、意、行。
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3、听力障碍儿童品德不良的矫正:①首先要抓住提高道德认识这个关键,使他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
教师对有品德不良问题的学生要提出严格的要求,赏罚分明。
严格要求,实际是给他们的行为确定一种规范。
凡符合规范的就及时表扬,不符合的就给予批评。
②道德教育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
道德教育的一致性,要求从学校的领导、教师,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要求、教育内容等方面取得共识。
道德教育的连贯性,是指教育环境发生变化,如换了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要求、教育内容等方面仍然要按既定的目标来贯彻实施。
③根据听力障碍儿童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对因远离父母、长期住校,正常的生活需求未得到满足而犯错误的学生,则应一方面进行批评教育,另一方面提醒和要求家长定时来校看望孩子,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关心。
教师也要像父母一样注意照顾这些学生,使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
第六章听力障碍儿童的教育目的与任务1、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要求的人的规格和质量的总体设想或标准,反映着社会对教育的总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新中国的听力障碍儿童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①对旧的聋校进行接管和整顿。
②逐步制定了聋校教学计划。
③规定了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教育内容、课程设计、以及入学条件、学习年限等方面。
3、我国听力障碍儿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使听力障碍儿童得到全面发展,补偿生理和心理的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基本的文化知识、健康的体质和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能够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4、现阶段,我国听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制度是什么样:①学前教育:目前我国没有正式的听力障碍的幼儿园,但是有一些聋校设置了听力障碍儿童学前班、聋儿康复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