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听觉障碍是一种影响儿童听力的疾病,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语言、认知和社会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儿童需要特殊的心理和教育支持,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成为成功的个体。
心理问题听觉障碍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儿童可能会感到孤独、难以与他人交流,有时也会感到沮丧和失落。
因此,儿童需要得到额外的关注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发展积极的心态。
以下是一些听觉障碍儿童可能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1. 低自尊听觉障碍儿童可能会感到自我价值低,因为他们可能无法像其他儿童一样与他人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2. 社交障碍缺少交流经验可能导致儿童难以适应社交环境。
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甚至可能不知道如何与其他儿童交朋友。
3. 沮丧和情绪问题由于听觉障碍儿童更容易受到排挤和歧视,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情绪问题。
教育支持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支持,以帮助他们处理听觉障碍。
以下是一些教育策略和支持方法:1. 辅助通讯技术(AAC)辅助通讯技术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和表达语言。
这些技术包括手势、肢体语言、图片字和电脑软件等。
2. 提供支持和鼓励儿童需要得到支持和鼓励,以帮助他们克服听觉障碍带来的挑战。
在学校,老师和同学可以为听觉障碍儿童提供额外的支持和鼓励。
3. 教育演示教育演示是一种让儿童参与学习的方法。
这可以帮助听觉障碍儿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4. 个体化的教育计划个体化的教育计划可以根据儿童的需要进行调整,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
听觉障碍儿童需要额外的关注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处理心理和教育问题。
辅助通讯技术、教育演示以及个体化的教育计划都是有效的支持方式。
通过提供这些支持,我们可以帮助这些儿童成为自信、成功和积极的个体。
特殊教育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特殊教育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从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哪些教育的需要,为第三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认知特点(一)感知觉特点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觉损失,所以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我们从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视觉的优势地位以及缺陷补偿三个方面来了解听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特点。
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一是指我们在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来加工信息时,由于缺少听觉的参与而使信息变得不完整,例如,看电影的过程;二是指单独用听觉来加工时,及时佩戴助听设备,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支离破碎的。
因此运用其他感官(尤其是视觉)进行补偿就变得迫切和必要了。
2、视觉的优势地位由于听觉上的障碍,聋生的眼睛就成为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儿童观察敏锐,辨别细小物体或远处物体的技能高于听觉健全的同龄幼儿。
国外也有研究表明:聋童在一年级时,视觉反应速度比正常儿童慢,但到了三年级,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与正常儿童的差距缩小了,到了六年级时,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甚至超过正常儿童。
3、缺陷补偿听觉损伤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而缺陷补偿可以帮助聋童发展语言。
例如在早期语言康复训练中,通过眼睛观察说话者发音时口形和舌位的变化,利用触觉和动觉感知发音时是否送气、声带是否振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参与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
但是,视觉等其他感官对听觉缺陷的补偿作用还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取代听觉。
因此,在缺陷补偿的同时,不能忽视听觉障碍学生听觉技能的培养。
(二)注意的特点什么是注意,以及注意的分类在上一章中已介绍,本章不再赘述。
注意,特别是有意注意是开展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
但是在整个学龄期,听力障碍儿童注意的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比正常儿童缓慢,且无意注意占优势。
鲜明的颜色、生动的形象、突然出现的事物和有明显变化的事物都会引起听觉障碍儿童的无意注意。
为了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有意注意,使其能更集中的参与到康复、训练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具和活动场所的新颖性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课堂、学习、活动变成一件有兴趣的事情,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逐渐培养有意注意。
听力障碍学生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听力障碍学生约占在校学生的2%,这一群体由于听力障碍,在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
为了帮助听力障碍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我国教育部门实施了一系列特殊教育政策,旨在提高听力障碍学生的教育质量。
本案例以一位听力障碍学生为例,探讨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关注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
二、案例介绍(一)学生情况小明,男,12岁,听力障碍学生,就读于某特殊教育学校。
由于出生时患有先天性耳聋,小明一直佩戴助听器。
他的听力状况为中度听力障碍,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但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他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
(二)教育现状小明所在班级共有10名学生,其中听力障碍学生3名。
学校针对听力障碍学生的特点,开设了听障教育课程,采用个别化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语言、认知、生活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育策略(一)关注个体差异,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针对小明听力障碍的特点,教师为其制定了个别化教学计划。
在课堂上,教师会根据小明的听力状况,适当降低语速,使用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以便小明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此外,教师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小明直观地理解知识。
(二)强化语言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针对小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师采取以下措施:1. 语音语调训练:教师通过示范、纠正等方式,帮助小明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2. 词汇积累:教师引导小明在生活中多听、多说,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语法教学:教师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语法知识,帮助小明掌握语法规则。
(三)注重生活技能培养,提高自理能力1. 生活自理:教师教授小明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衣、洗漱、整理床铺等,提高他的自理能力。
2. 社交能力: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小明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四)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1. 文艺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合唱、舞蹈、书法等文艺活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治疗ppt课件

(二)听障教师方面 1. 用爱感染儿童 2.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3. 应做好听障儿童家考虑生活事件对听障儿童的影响
与其生活相关的负性事件,如受惩罚、学习压力、人际关系 等
2. 考虑社会支持对听障儿童的影响
3. 考虑个性特征对听障儿童的影响
长期的压抑和自我保护,使其难与普通 学生建立友情
3. 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仅依靠其自身的视角 来感知世界、不能意识到他人可能具有 不同视角和观点的倾向性。
人际交往中,听障儿童容易只考虑自己 的感受;听顺耳的话;以个人的好恶为 标准,缺乏正确是非观;偏激
1(. 自三卑 )个性发展问题
提供积极联想环 境,联想表达自 己内心的美好状 态
三、听障儿童心理治疗注意事 项
(一)治疗师方面
1. 治疗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表里一致、精力充沛、冷静耐心、同情关心、掌握手语
2. 治疗师必须详细、全面了解听障儿童 的病史
纵向:生长发育、个性发展情况、疾 病史、治疗史、兴趣爱好等
横向:家庭情况、周围环境、风俗习 惯
意志品质的训练不能通过社会生活的耳 濡目染实现
自我评价较低,对自己缺乏自信,
2. 逆反
逆反心理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对客观事 物表现出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 验或行为倾向
它是一种单向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使 人无法客观、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 目,经常、反复地呈现,容易使人构成 狭隘的心理定势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治疗
听力障碍(简称“ 听障”),是指由 于药物、遗传、感 染、疾病、环境噪 音污染、意外事故 等各种原因导致双 耳听力丧失或听力 缺失,听不到或听 不清周围环境声及 言语声,从而难以 进行正常的言语交
一、听障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听障教育教学设计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进步。
听障儿童作为特殊教育群体,其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障碍,无法通过听觉途径获取外界信息,因此在语言、认知、情感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为了帮助听障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教育水平,本文将针对听障教育教学设计进行案例分析。
二、案例目标1. 帮助听障儿童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沟通能力。
2. 培养听障儿童的认知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
3. 增强听障儿童的情感体验,提高心理素质。
4. 培养听障儿童的社交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案例内容1. 教学对象:某听障学校一年级学生,共20人。
2. 教学内容:汉语拼音、简单词语、句子表达、基本认知能力、情感体验、社交能力。
3.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个别辅导法。
四、教学过程(一)汉语拼音教学1.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画片,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感受拼音的发音特点。
2.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展示拼音的音标、声母、韵母,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拼音的构成。
3. 游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拼音接龙”游戏,巩固所学拼音。
4. 个别辅导: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确保其掌握拼音。
(二)简单词语、句子表达教学1. 情境导入:教师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词语。
2.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展示常用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3. 游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词语接龙”、“句子接龙”游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 个别辅导: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基本认知能力教学1. 情境导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2.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展示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认识事物。
3. 游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找不同”、“连连看”等游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4. 个别辅导: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听障儿童教育

二、听力障碍的出现率
儿童期听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在所有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为
0.1%-0.3%
,其中重度及极重度听力障碍约占
0.1%
。但在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中,
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
2%-4%
2001
)报告:每
1000
人中有
95
人有慢性听力损失,美国大概有
2000
万人在听觉交流的加工和接受上存在困难。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2006
)报告: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
8296
万人,听力残疾有
2004
万人,占
24.16%
。男童发生率高于女童,农村发生率高于城市的发生率。
三、听力障碍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和不同的标准,听力障碍有不同的分类
(
2
)急性传染病病毒和细菌感染:腮腺炎、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
脑膜炎
等
脑膜炎是引起后天耳聋的首要原因,
滤过性病毒或细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会破坏内耳灵
敏的声学组织。儿童有脑膜炎引起的耳聋大多数是重度听力损失,同时还会出现平衡能力损坏
或是其他残疾问题。
(
3
)药物中毒:儿童因治病而是用的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
听见父母声音时停止活动
对叫自己的名字有反应
开始正确地使用单个的词,如“妈妈”或
“爸爸”
能对声音发出伴随的笑声
睡觉时会被周围的声音吵醒
模仿声音和单词
理解一些相近的短语或词
对音乐或歌声有反应
呀呀学语的类型和数量增加
18
幼儿园听力障碍儿童教育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听力障碍儿童教育教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儿童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特殊儿童在幼儿园教育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裙体,其中听力障碍儿童更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和重视的对象。
针对幼儿园听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教案编制至关重要,下面将分别从幼儿园听力障碍儿童的特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幼儿园听力障碍儿童的特点1.听力障碍儿童的智力发育一般正常,但由于听觉障碍,导致其语言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他们在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2.他们对声音的感知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其他感官来获取信息。
他们对于视觉刺激的依赖性较强。
3.听力障碍儿童在交流交流中存在一定的障碍,需要借助手势、口型、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符号来进行交流。
4.他们在认知和学习能力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没有明显差异,但需要通过一定的辅助手段来获取信息。
二、教育目标1.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促进听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语言基础,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3.提升听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帮助他们获取知识。
4.增强听力障碍儿童的社交能力,帮助他们融入集体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语言和交流能力培养(1)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图片、动画等形式帮助听力障碍儿童理解和学习语言知识。
(2)进行口语训练,通过模仿、操练等方式提高听力障碍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
(3)开展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认知和学习能力提升(1)利用触摸、视觉等感官进行教学,帮助听力障碍儿童理解和掌握知识。
(2)采用游戏化教学方法,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激发听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兴趣。
(3)设置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根据听力障碍儿童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3.生活自理能力培养(1)开展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如自我清洁、穿衣、饮食等,帮助听力障碍儿童提升自理能力。
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因素分析及教育策略

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因素分析及教育策略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自身生理缺陷、家庭、学校、社会因素等四个方面。
通过对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具体方法和建议。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自我意识一、前言近几年,如何有效地对听觉障碍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国家、社会、家庭、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1.自身生理缺陷因素由于听力的损失或障碍,导致听觉障碍儿童对自我意识较为敏感,缺乏正确的自我观念和健康、健全的情绪生活,使得他们的学习、交往等方面遇到更多的困难,经受更多的挫折,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方式及文化程度等方面。
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他的心理发展状况和行为活动特点。
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听觉障碍儿童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
如果听觉障碍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也会对他们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如在自责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会产生较显著的不良影响。
3.学校因素学校因素包括教师的因素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等方面。
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评价态度、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的心理健康又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儿童的评价,平时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方法都将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对听觉障碍儿童所持的态度、听觉障碍儿童的就业状况等。
在现实中发现,社会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评价听觉障碍儿童,对他们的态度往往走向极端,使得听觉障碍儿童心灵遭受创伤,发生扭曲,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就业难、难就业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儿童心理压力增大,思想包袱沉重,产生悲观、失望、自卑、缺少自信或反社会的心理。
三、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1.学校及教师要提高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目前听觉障碍儿童学校往往忽略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第一章绪论听觉的重要性人类接收外界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依靠听、看、触摸和嗅等实现的。
其中听和看是最主要的方式。
先天的听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出生前,我们虽然看不见却能听见,即使是在深度昏迷中,人们常常能听见周围发生的事情。
听觉又会影响语言的习得,内容提要:听力障碍的概念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听力障碍的分类听力障碍的原因与诊断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听力障碍的概述一、听力障碍的概念特殊教育词典(1996):听力障碍又称聋、重听、听觉障碍、听力残疾等,是指“因听分析器病变或损伤,导致听力减退或丧失的状态。
“残疾”一般是医学或生理学上的名词,“障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名词。
但二者在我国现阶段都被当做同义词来使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希望大家都使用“听力障碍”这一术语。
二、听力障碍的出现率儿童期听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在所有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为0.1%-0.3%,其中重度及极重度听力障碍约占0.1%。
但在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2%-4%。
听力残疾发生率的确定,涉及到标准、检查技术和仪器设备等问题,同时也与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福利有关。
由于调查的方法、对象、年龄、地区的不同,其结果不完全一致。
世界卫生组织:1985年全世界有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残疾者1180万,到2000年时达到1630万,且不包括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残疾者。
美国言语语言听力协会(2001)报告:每1000人中有95人有慢性听力损失,美国大概有2000万人在听觉交流的加工和接受上存在困难。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报告: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听力残疾有2004万人,占24.16%。
男童发生率高于女童,农村发生率高于城市的发生率。
三、听力障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和不同的标准,听力障碍有不同的分类(一)听力损失程度:聋和重听表1-1各种听力残疾的标准听力损失程度 (dB ,听力级) 中国标准WHO 、ISO 标准 残奥会标准类别 分级分级 程度 >110 聋一级聋 G 全聋 可以参加残疾人奥运会91-110 F 极重度 71-90 二级聋 E 重度56-70 重听 一级重听 D 中重度 41-55 二级重听C 中度 26-40B 轻度 0-25A正常表中听力损失程度是指三个频率(500Hz 、1000Hz 、2000Hz )听力损失的平均值。
聋和重听均指双耳损失,若双耳听力损失不同,以听力损失较轻的一耳为准。
(二) 听力障碍发生的部位(声音产生的原因)传导性耳聋:外耳、中耳异常或并发症导致的耳聋。
感觉神经性耳聋:内耳听觉神经纤维或其他敏感组织的损害造成的耳聋。
中枢性耳聋 混合性耳聋表1-2 按病变部位的耳聋分类病变部位 外耳中耳耳蜗听神经听神经核和大脑听觉中枢耳聋类别传导性耳聋 感觉神经性耳聋中枢性耳聋混合性耳聋图1-1 人的听觉系统机构示意图(三) 听力发生的时间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学语前耳聋和学语后耳聋(4岁)四、听力障碍的原因和诊断(一)听力障碍发生的原因先天原因:指在出生前造成儿童听力障碍的原因(1)遗传因素: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传导性耳聋是由基因导致的。
染色体隐性遗传占80%(特殊教育导论:P306)。
如果家族中有聋人,那么其子女为聋人的概率要高。
(2)胎儿在胚胎发育时期听觉器官没有发育或发育不全(早产儿听力损失出现率要高)(3)母亲在妊娠期间患风疹或其他传染病:遗传性巨细胞病毒麻疹和巨细胞病毒(4)母亲在妊娠期间使用某些能致聋的药物等后天原因:指儿童出生后造成听力障碍的各种原因。
(1)外伤和中耳炎:分泌物堆积或造成鼓膜破裂,从而引起传导性耳聋(2)急性传染病病毒和细菌感染:腮腺炎、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脑膜炎等脑膜炎是引起后天耳聋的首要原因,滤过性病毒或细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会破坏内耳灵敏的声学组织。
儿童有脑膜炎引起的耳聋大多数是重度听力损失,同时还会出现平衡能力损坏或是其他残疾问题。
(3)药物中毒:儿童因治病而是用的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
(4)噪声性听力损失:噪声污染,现代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副产品。
长期暴露在高分贝环境中将增大听力损失的可能性,这些高分贝环境如工业噪声、直升飞机、枪声、高分贝的音乐等。
由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时最普通的职业病,也被认为是职业损伤中占第二位的损伤之一。
过度噪声的警告性标志特征:在噪声环境中,三步之内需要对某人大叫才能让人听见声音;在离开噪声环境后发生耳鸣;在离开噪声环境一两个小时候才能听到轻柔的声音。
(年轻人戴耳机听音乐,结合个人经历谈噪声对听力的影响)(二)听力障碍的诊断一名儿童是否有听力障碍,障碍发生在什么部位?属于什么性质?障碍程度如何?这些均需经过听力检查才能做出诊断。
诊断的目的是为听障儿童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科学的依据。
听力障碍诊断得越早,儿童接受早期干预或训练的机会也越大,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儿童语言和交流功能的发展。
儿童的听觉障碍往往是由家长、托儿所或幼儿园老师最先发现,然后再到医院检查确诊。
因此家长和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了解一些听力检查的方法显得非常必要,也很现实。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听力检查方法。
1、行为观察法观察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受到声音刺激后有无相应的行为反应,而间接地推断其听力是否正常的方法。
该方法比较适用于年龄较小,还不懂事的婴幼儿。
表1-3列出了健听幼儿常有的听力行为,不能做出相应行为的婴儿意味着有听力问题,应该做听力检查。
1个月✧有很大噪声时的反应时跳跃或震惊✧开始发出咯咯声✧对人声有反应3个月✧咕咕地叫✧转向有声音的方向✧当熟悉的声音靠近耳朵时能安静下来✧当较大的声音发生在周围时会从睡梦中醒来6个月9个月✧独自一人时会发出声音,用声音玩乐✧转向生声源处,当自己名字被叫到,而叫他的人又不在场时仍然转向声源处✧当有人直接对其说话时,他能使用声音与之交流✧模仿说话✧对高兴或愤怒的声音做出不同的反应✧试图模仿他人的声音✧呀呀学语开始发展变化12个月✧在转头时确定声音的来源位置(不论声音来自于旁边、上方还是下方)✧听见父母声音时停止活动✧对叫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开始正确地使用单个的词,如“妈妈”或“爸爸”✧能对声音发出伴随的笑声✧睡觉时会被周围的声音吵醒✧模仿声音和单词✧理解一些相近的短语或词✧对音乐或歌声有反应✧呀呀学语的类型和数量增加18个月✧当被叫到时,会走来✧对“不”有反应✧遵循简单的命令✧除了“妈妈”或“爸爸”以外,还使用4-10个词24个月✧词汇量多于50个✧能同时使用两个词✧能遵循简单的指导✧对有韵律的音乐有反应✧使用声音应对具体的目的✧能理解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许多短语✧与发出声音的物体玩耍✧发声有升降调✧用自己的名字指代自己✧给一个图片或物体命名2、听力检查法听力检查法是由检查者对被检查者主动实施听力检查,因而是一种直接检查听力状况的方法。
根据测查时是否需要被测者主观配合,听力检查法可以分为主观测听法和客观测听法两大类。
主观测听法是测查时需要被测者对声音刺激主动做出反应的测听方法。
常用的有语声测听、哨声测听和击掌测听。
它们简便易行,但所得出的结果准确性较低,适合家长和教师做粗略的检查。
在医院等专门机构的专业人士常用的主观测听法有:音叉测听、纯音听力计测听、儿童听力计测听和语音测听。
客观测听法是测查时不需要被测者主观配合的测听方法,不受被测者主观意识影响,其结果更加客观、可靠。
常用客观测听法有:电反应测听、声导测听、无条件反射测听和条件反射测听法等。
第二节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一、国外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魔鬼附身,被杀戮、遗弃奴隶社会后期,宗教势力的发展,认为听力障碍的缺陷是上帝给予有罪的人的惩罚,他们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厌恶,禁止参加社会活动,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17世纪以后,文艺复兴,社会发生很大的变革,在人道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打破了以往的观念,聋人获得和正常人一样的平等地位,可以参与社会活动,并获得了受教育权。
1770年神父莱佩在法国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以聋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特殊教育学校。
继法国之后,英国在1771年建立了聋校,1778年德国的海尼克在莱比锡建立了聋校,1864年美国在华盛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聋人大学——加劳德特学院,随后在1887年又建立了聋幼儿园。
至此,各个学段的聋校建立,聋教育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以后,有很多国家开始实行听力障碍儿童的义务教育,如英国实行对5-16岁听力障碍儿童的义务教育。
学段的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不断完整,各级各类学校的出现和各种听力障碍研究机构对听力障碍儿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
教育师资的重视。
二、我国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古代:《礼记.礼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的影响,影响了我国对聋人等残疾人在教育方面的思想。
19859年,太平天国时的洪仁轩,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兴跛盲聋哑院,……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
”这是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为残疾人兴办教育的想法。
但后来随着天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这种想法也就未得以实现。
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在山东登州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聋校,名为“启学馆”,后迁至烟台,即现在的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
以后各国教会纷纷以慈善事业的形式,在上海、武汉、广东、福建等地开办了聋校。
辛亥革命后,我国的一些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也开始私人创办特殊教育学校。
如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张謇于1916年在南通创办了盲哑学校。
此外,在杭州、长沙等地陆续有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特殊学校。
旧中国的聋哑学校多半是私立学校,或由一些慈善、救济机关开办的学校。
在1945年中国教育年鉴的统计,我国解放前有盲聋学校42所,学生2380人,教工360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51年10月,周恩来总理签署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
1953年中央教育部设立了专门主管全国特殊工作的管理机构——盲哑教育处。
国家制订了聋哑学校的教学方针和任务,并制订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了专用教材,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汉语拼音手指字母方案,通用手语,使聋校教育教学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的道路。
十年动乱期间,特殊教育整个受到了很大影响,被干扰和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聋教育等特殊教育逐渐恢复起来,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期。
党中央的文件中,国家法律明确提出发展特殊教育,并将其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中。
特殊教育从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体系正逐渐形成。
办学形式也从单一的特殊学校,改变为特殊学校、普校特殊班、随班就读等多种形式。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也走上正规化、系列化道路,有了专门的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和特殊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