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动、植物的特性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披针叶黄华的生长、繁殖特性及其对管理措施的响应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披针叶黄华的生长、繁殖特性及其对管理措施的响应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披针叶黄华(学名:Saussurea medusa Maxim.)是一种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的植物。
它生长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草甸地带,是该地区特有的植被类型之一。
披针叶黄华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较发达的根系和厚实的叶片。
它的生长习性适应了高寒草甸的极端环境条件。
披针叶黄华的生命周期长达5-7年,每年的生长期约为3-4个月。
在这个生长期内,它经历了苏醒、生长、花期和成熟等不同的生长阶段。
披针叶黄华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种子繁殖是其主要的繁殖方式,一年产生的种子量较大。
它的种子表面具有须毛状结构,利于风传播。
同时,披针叶黄华还可以通过地下茎的蔓延和分蘖来进行无性繁殖。
披针叶黄华对管理措施的响应主要表现在适宜的土壤养分供应、牧草管理和火灾控制等方面。
高寒草甸地区的土壤氮磷钾含量较低,对植物生长有一定限制。
因此,通过施肥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养分供应,促进披针叶黄华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披针叶黄华对牧草管理也有一定的要求。
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地的退化,减少植物的生存空间,从而影响到披针叶黄华的生长和繁殖。
因此,在管理中适当控制牲畜的数量和放牧强度,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于维护披针叶黄华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火灾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的一种常见自然灾害。
虽然火灾会破坏植被,但对于披针叶黄华来说,它也有促进繁殖的作用。
由于披针叶黄华的种子受到火灾的刺激,其休眠状态得到破解,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因此,在合适的条件下,适度的火灾可以促进披针叶黄华的更新和繁殖。
除了对管理措施的响应外,披针叶黄华还具有抗寒性较强的特点。
由于生长环境的严酷,披针叶黄华能够在高寒条件下存活和生长,适应了高原地区的低温、强风等极端环境。
这为其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适应性。
总之,披针叶黄华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的特有物种,其生长和繁殖特性受到了环境条件的限制。
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特征
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特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其边缘区由于高海拔、隆起的地形、极端的气候等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殊的高寒草甸植物群落。
以下将从植物物种组成、生态特征、适应策略等方面介绍其特征。
植物物种组成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丰富,有苔藓植物、草本植物、低矮灌木和乔木等,其中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构成。
典型的草本植物有藏婆芷(Potentilla fruticosa)、鸢尾属植物(Iris)、雪灯笼花(Primula)、紫花耳草(Oxytropis)等。
生态特征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态环境极为恶劣,昼夜温差大、风、雪等自然因素导致植物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
因此,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矮小的生长形态:草原的树木基本不超过两米,灌木也大都低矮。
草本植物的茎叶都比较短,且生长迅速,灌木平均高度仅为0.5-1.5米,草本植物平均高度仅为20-50厘米。
(2) 深根系统:高寒草甸植物根系深达50厘米至1米左右,有的植物根系甚至深达3米以上,这是适应高原气候的特殊策略,能够获取到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3) 植物被覆盖度高:高海拔区域草原的分布受降水影响,植被覆盖度极高,往往达到90%以上,种植物数量超过100种以上。
适应策略高寒草甸植物群落通过适应策略来适应极端的高原气候和环境:(1) 冬眠:冬季气温极低,高原动物会进行休眠保护自身。
(2) 抗寒性:植物无法进行正常光合作用,需要适应低温环境,以防止叶片冻死,具有较强的抗寒性。
(3) 减少水分的损失:寒冷干燥的环境,植物要减少蒸腾作用,根部更加发达以吸收更多水分。
总之,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具有丰富多样的物种组成和优良的生态特征,在适应恶劣环境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适应策略。
青藏高原植物资料
整个青藏高原区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据粗略估计高等种子植物可达10,000 种左右,如果把喜马拉雅山南翼地区除外也有约8,000 种之多。
但是高原内部的生态条件差异悬殊,植物种类数量的区域变化也十分显著。
如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自山麓河谷至高山顶部具有从山地亚热带至高山寒冻风化带的各种类型的植被,是世界上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区域,高等植物种类在5,000 种以上。
而在高原腹地,具有大陆性寒旱化的高原气候,植物种类急剧减少,如羌塘高原具有的高等种子植物不及400 种,再伸进到高原西北的昆仑山区,生态条件更加严酷,所采到的植物种类也只有百余种。
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虽然海拔高度低至3,000 米上下,但气候极端干旱,盆地内种子植物约300 种,加上周围山地,种类可在400 种以上,至于新疆和西藏交界的阿克赛钦和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则出现大面积裸露的无植被地段,所能找到的植物种类就更少了。
可见,整个高原地区植物种类的数量是东南多、西北少,呈现出明显递减的变化趋势。
显著的区域差异按照植物种类的地理成分,青藏高原各地也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青藏高原南缘,东喜马拉雅南翼的低海拔地区属古热带植物区,热带地理成分占优势,种属数虽较多,每属内所含的种数却较少,说明这里处在古热带植物区的北部边缘,属热带亚洲成分,起源大都比较古老。
如三尖杉科的印度三尖杉,买麻藤科的买麻藤金缕梅科的阿丁枫、龙脑香科的羯布罗香等。
高原东南部属森林植物区系,以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为主,含有数量众多的木本植物,组成各种类型的森林,如壳斗科、茶科和樟科的一些常绿树种,高山栎类植物以及针叶林中的代表树种,如高山松、乔松,多种冷杉和云杉等,杜鹃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也就在这里。
独特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在高原内部则以青藏高原成分占支配地位,它有着年轻的、独立发展的历史,有许多种、属是在高原强烈隆升过程中逐渐适应于寒冷干旱的生态条件而发展起来的。
典型代表植物如小蒿草、紫花针茅、固沙草、西藏蒿、垫状驼绒藜等。
青藏高原地区动物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研究
青藏高原地区动物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中国独有的高原。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这里拥有着独特而多彩的动植物群落。
在这里,大量的动物物种适应了高原特殊的生存条件,通过进化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的改变。
而这些变化则是通过遗传机制而实现的。
一、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对动物的适应性进化产生了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原地区之一,海拔超过4,000米。
高原内部地形复杂,气候严酷,氧气含量低,温度变化大,白天太阳强烈,夜晚寒冷,降水量极少,因此,其环境条件对动物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经过数百年的进化适应,适应青藏高原环境的动物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和形态上的变化,以适应特殊环境。
比如,一些高原特有的动物适应人畜共居的环境。
它们缩小了身体体积,变得更加精瘦,四肢更细长,这让它们在高原适应。
例如:青藏高原兔。
二、适应性进化是通过遗传机制实现的形态的改变往往是通过遗传机制实现的。
遗传学研究表明,环境的变化会经常引起基因的改变,这种基因改变可以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在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中,适应性突变往往能够被保存和积累,而不适应的突变则会被淘汰。
这就是所谓的适应性进化。
例如,在适应高原氧气含量低的环境下,动物身体里的细胞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包括改变组织、细胞、器官和分子的功能。
这些变化包括氧化还原平衡、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细胞调节等。
这些适应性进化变化可以被突变和重组遗传给后代。
三、遗传机制研究的意义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的研究对于理解物种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的进化意义和机理至关重要。
而高原环境下动物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的研究则可以为新物种的进化和适应环境提供解释。
此外,对于保护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和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遗传学领域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应用,已经为研究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青藏高原地区动物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显著的进展。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具独特性和代表性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之一。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生态系统功能复杂而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分析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产力和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内在机制与运行规律。
本文将概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包括其气候、土壤、植被等基本条件,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背景。
文章将详细介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种间关系等方面,揭示其丰富多样的生物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
接着,本文将重点探讨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以及对生态服务功能的贡献等方面。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生物多样性水平下的生态系统功能表现,揭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机制。
本文将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
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多个方面。
植物方面,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拥有众多特有的高原植物种类,如藏亚菊、藏嵩草、垫状驼绒藜等。
这些植物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通过长期的适应和演化,形成了独特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位。
它们不仅为高原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还通过不同的生活型、生长周期和生态策略,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动物方面,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这里生活着大量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亚洲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它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并且气候特征鲜明。
本文将讨论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带您了解这片土地的奇特之处。
首先,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给这里带来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这片高原雄伟壮丽,地形起伏不平。
东部是高耸入云的雪山和深谷,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喜马拉雅山脉。
西部则是广阔的高原草原和湖泊,辽阔而富饶。
由于高原地势的高低差异,这里生活着众多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如藏羚羊、雪豹、藏獒、青稞等。
青藏高原也是众多江河的发源地,例如长江、黄河、澜沧江等重要的河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也非常独特。
由于高原地势的缘故,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高原气候特点。
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各个季节的气温差异悬殊,一天之间的气温波动也十分剧烈。
此外,由于其地处靠近赤道的中纬度地带,阳光辐射较强,导致高原的日照强度很大,紫外线辐射也相对较强。
这种高原气候条件对于植被生长和人类生活都产生着深远影响。
然而,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受到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例如大气环流系统。
青藏高原位于季风区域,季风的形成和变化对其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季节的变化,普遍的风向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降水分布和气温分布。
尤其是夏季,高原上大量的蒸发水汽会形成雨云,导致高原地区的降雨集中在夏季。
这种季节性的降水分布对当地的农业和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季风的影响,青藏高原还受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影响。
这座雄伟的山脉阻挡了从印度洋和太平洋吹来的湿润气流,形成了受阻型降水,即所谓的“喜马拉雅阻挡型降水”。
这种降水主要集中在山脉南坡和近山地区,导致南坡地区较为湿润,而高原西侧则较为干旱。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给这片土地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高原地势和激烈的气候条件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大气稀薄、气温波动大以及降水不均等因素限制了高原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
青藏高原形容词
青藏高原形容词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势最险峻的高原地区之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杰出特点:1. 幽静壮美青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地貌区内,具有宏伟奇丽、幽静壮美的自然景观。
这里山峦重叠,雪峰耸立,多山稜、冰川和高山湖泊,风光绝美,尤其是在日出和日落时分,有着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2. 清新宜人青藏高原地区的空气清新、湿度低,晴空万里,通常呈现着天空湛蓝、云层白晃的优美景色。
另外,在这里的生态环境也非常良好,栖息着大量的独特动植物,比如瞪羚、藏羚羊、野牦牛等,以及罕见而美丽的高山植物,如陨石草、雪莲花等。
3. 厚重神秘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唯一一块由造山带原因形成的高原,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没有人不为之所折服。
这里保存着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物和自然遗产,如雅丹地貌、珍稀动植物、古楼房、古道等等。
这些坚实的历史遗存,与其浩瀚恢弘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增添了青藏高原神秘的氛围。
4. 多姿多彩青藏高原地区是中国和世界上特有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风情。
土著的藏族、羌族、回族等,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艺术表现方式,美轮美奂的舞蹈、艳丽多彩的服饰、奇妙灵异的神话故事,形成了多姿多彩、奥妙无穷的人文景观。
5. 自然特色青藏高原地区由于特定的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呈现出独特的自然特色。
这里拥有草原、荒漠、高山峡谷、冰川等多种自然类型,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著名的草原、高山湖泊和冰川,是这里自然景观的代表,常常成为摄影师和旅游爱好者的重点拍摄对象。
总之,青藏高原是一个充满神秘而又壮丽的地方,它的天然美景与人文历史底蕴相得益彰,无论是对于游客还是研究者,都是一个值得一去的朝圣之地。
青藏高原高山植物与环境适应性的研究
青藏高原高山植物与环境适应性的研究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天然资源宝库,同时也是一个兼具生态、环境和气候多种特征的生态系统。
其中,高山植被是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该地区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高山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是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高山植物的生存环境青藏高原地处高原和山地交错的地带,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干燥,特别是高山地区海拔高达3000米以上,地形十分复杂。
由于地势的独特性,高山植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应对很多特殊的因素。
首先,这里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变化,春夏气温较高,秋冬季气温则非常低,在这样的环境下,高山植物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维持自身的存活状态。
其次,青藏高原是一个高原盆地,地形起伏较大,上下水循环不良,水资源相对匮乏。
在这种干旱的环境下,高山植物需要通过深入地下寻找水源、蓄水来确保自己的生存。
此外,青藏高原的环境中还存在着寒冷、高氧、强辐射、冰雪等多种特殊因素,高山植物需要应对这些复杂环境的影响。
二、青藏高原高山植物与环境适应性的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青藏高原高山植物与环境适应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学者们通过采样、实验观测、分析数据的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究高山植物的生存环境和适应方式。
例如,近些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雪山植物的采样和测量,发现了其在生长过程中对于球藻的共生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雪山植物与球藻之间会发生共生作用,并能够促进雪山植物的生长,这种共生作用也是青藏高原高山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之一。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高山植物的光合适应和逆境适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究了光合适应参数对高山植物适应性的影响。
三、高山植物适应环境的机制探究上述研究成果的取得,为探究高山植物适应环境的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从学术上来讲,高山植物适应环境的机理有多种方式,最为普遍的是基因调控方式和形态结构适应方式。
海拔梯度上的植物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
海拔梯度上的植物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海拔梯度对植物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海拔梯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分布、种类、生长速度和生理特征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综述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海拔梯度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理生态特性,以期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和生态系统的响应。
本文将概述海拔梯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光照、水分和土壤等环境因素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不同海拔梯度下植物生长的动态变化。
本文将关注海拔梯度对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植物在适应不同海拔环境的过程中,其生理生态特性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利用效率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我们将从生理生态学角度,深入探讨这些特性如何随海拔梯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植物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本文将对海拔梯度上植物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的关系进行总结和展望。
通过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我们将揭示海拔梯度对植物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的综合影响,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将为理解植物适应机制和生态系统响应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海拔梯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水分和土壤质地等都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植物生长产生深远影响。
海拔梯度不仅影响植物的分布和种类,还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生物量和生产力。
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这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
低海拔地区的植物通常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生物量,而高海拔地区的植物则可能面临生长迟缓或矮小化的问题。
这种温度胁迫可能导致植物在生理生态上产生适应性变化,如增加叶片厚度、提高叶绿素含量或调整气孔开闭等。
光照强度也随着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
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更强烈,这可能导致植物叶片受到伤害。
因此,高海拔地区的植物可能具有较厚的叶片表皮和较多的叶绿素,以减少紫外线伤害并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高中地理教案: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高中地理教案: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一、青藏高原的概述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西部,包括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省区。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决定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具有鲜明的特点。
二、气候与水文特点1. 高原气温低:由于海拔较高,山顶常年被冰雪覆盖,气温普遍低于平原地区。
2. 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在东南部和西南部多雨;干旱在北部和西北部普遍存在。
3. 高度不对称性:西藏多雪,年降水量相对较多;青海则相对干燥。
三、植被分布1. 裸岩与草甸带:位于海拔5000米以上,没有植被覆盖或者只有极少且低矮的植物。
2. 灌木草甸带:位于4000-5000米之间,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要组成,蓝藿属、针茅属等为典型植物。
3. 高寒草甸带:位于3000-4000米之间,以高寒草本植物为主要组成,如红毛菜、藏茴香等。
4. 针叶林带: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3000米之间,主要有云杉、冷杉等。
5. 山地常绿阔叶林:位于2000米以下的低山地区,主要有樟树、水曲柳等。
四、动物资源保护1. 野生动物保护区:青藏高原被誉为“中国的动物王国”,各类珍稀动物众多,例如西藏狐、珍稀的黑颈鹤等。
政府设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来保护这些宝贵的生态资源。
2. 人工喂养与繁殖:为了保护珍稀濒危动物,一些野生动物被人工喂养,如大熊猫等。
此外,还进行了人工养殖和培育技术的研究。
五、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1. 水土流失:由于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造成的过度放牧、畜禽养殖等,土壤容易流失,加速了水土的侵蚀。
2. 湿地退化和沙漠化:气候干燥和人类活动导致湿地退化,河流干涸,湖泊面积缩小,导致生态系统恶化。
同时,部分地区遭受严重的沙漠化问题。
3. 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是全球三大冰川集中地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原上的冰川持续融化。
这将给全球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带来严重影响。
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 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政府在青藏高原以及周边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网络,限制开发行为,并对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
青藏高原知识点
青藏高原知识点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全球最大、最年轻的高原。
它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使得它成为了世界自然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青藏高原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东临四川盆地,南接喜马拉雅山脉,西邻帕米尔高原,北界昆仑山脉。
它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地貌多样,包括高山、高原、盆地、河谷等地形。
其中,珠穆朗玛峰、唐古拉山、昆仑山等是青藏高原上的著名山峰。
二、气候特点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呈现出明显的高原气候特征。
由于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日照强烈,气温昼夜差异大。
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受到季风的影响,夏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
三、生物多样性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植被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带状分布特征。
青藏高原上的植物种类繁多,包括高山草甸、高寒草原、高山湿地等。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世界上许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如藏羚羊、雪豹、藏狐等。
四、水资源和环境保护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也是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等。
青藏高原的冰川和雪峰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储备,对中国和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和水资源减少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因此,环境保护对于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五、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之一。
在青藏高原上,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如藏族、羌族、土族等。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形成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文化景观。
此外,青藏高原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
总结:青藏高原作为中国西南部的重要地理特征,具有丰富的地理、气候、生物和人文资源。
青藏高原的神奇生物——藏羚羊
青藏高原的神奇生物——藏羚羊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之一。
高原上的生
态系统十分独特,拥有着许多神奇的动植物。
其中,藏羚羊便是让人们大为惊叹和喜爱的动物之一。
藏羚羊是一种灵活、美丽、适应性极强的动物,生活在海拔3500-5500米的高
海拔地带。
千百年来,生活在高寒、荒漠和草原中的藏羚羊一直是藏民族及其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藏羚羊是被广泛保护的一种物种。
人们已经对他们进行了大量的保护工作。
藏
羚羊常年栖息在高原草原上,意外打扰它们会很危险。
所以,尽管景区让游客看到了藏羚羊,可这种观赏是固定的坐标观赏,并不允许人员跑近藏羚羊打扰它们。
藏羚羊的身体特点十分奇特。
它们的足爪很长,毛发非常厚密,以离心式排列,中心向四周延伸,并且柔软而轻盈。
藏羚羊和撒哈拉小狮子一样,需要极低的水分和温度来生存。
由于它们食用的植物主要在海拔3500-5500米之间,所以最好的时
间观察藏羚羊一般是在夏天的早上和晚上。
藏羚羊的群体生态并不稳定。
被科学家保护的藏羚羊数量不断增加,但是新的
问题也接踵而至。
因为过度捕杀,以及现在被称为藏羚羊瘟疫的疾病(望穿山羊分枝杆菌性肺炎),它们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藏羚羊也因其美丽和著名的降压特性,经常被猎杀。
但是,无论如何,藏羚羊仍然是一个神奇的生物,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保护。
神奇的藏羚羊,让我们感受到高原草原上的日出日落,也让我们惊叹于藏羚羊的活力和生命力。
让我们共同保护这种神奇的生物,保护整个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平衡。
青藏高原的简介
青藏高原的简介青藏高原的简介一、概述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也是亚洲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东起青海省,西至西藏自治区,南接喜马拉雅山脉,北界昆仑山脉。
海拔3000米以上的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是全球自然环境条件最恶劣、生命活动最为艰难的地区之一。
二、地理特征青藏高原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高原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是世界上大陆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山脉层峦叠嶂,峰峦耸立,有许多超过8000米的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等著名山峰,被称为“屋脊之上”。
三、气候环境青藏高原气候干燥、寒冷,日夜温差大,风力强,降水少。
高原上有大面积的冰川、雪峰和高山草甸,是中国最大的冰川蓄水库。
高原植物丰富多样,有高山植物、荒漠植物、草原植物等多种类型。
四、生态环境青藏高原是中国和世界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高原野生动物种类丰富,有西藏猕猴、青海藏羚羊、藏野驴、藏狮、黄鼠狼等珍稀物种。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高原生态环境正在受到破坏。
五、人文历史青藏高原是中国和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历史文化遗址均分布在高原上。
高原上还有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佛教文化遗址,是佛教徒朝圣的圣地。
六、旅游资源青藏高原是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有广阔的自然风景区、人文景观区等。
著名的旅游景点有珠穆朗玛峰、纳木错、阿里地区、贡嘎山、青海湖等。
特别是大规模的“环青藏线”旅游路线,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线路之一。
总结:青藏高原是中国和世界的重要地理、生态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然而,高原生态环境脆弱,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提供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也才能更好地保障青藏高原的永续发展。
青藏高原的特殊生物环境和生物资源
青藏高原的特殊生物环境和生物资源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青藏高原拥有着独特的生物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种类,构成了独特而宝贵的生态系统。
首先,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寒冷而干燥,气温常年低于零度,多年均降水量不足,加之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形成了极端的高原环境。
然而,正是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青藏高原成为了一片宝贵的草原生态系统。
在这里,长有着大片的高寒草甸和高山草甸,生长着以崖黄草、藏毛茛、藏斑竹等为代表的高原特有植物。
这些植物对于维护高原土壤的稳定、水源的保护以及保护地球生态平衡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由于高原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温度低,氧气含量也相对较低,这种高原大气环境意味着生物在这里的生存条件更为苛刻。
然而,青藏高原却生活着许多适应了这种环境的特殊生物。
在这里,生活着麝香、藏狐、藏羚羊等动物,它们具有耐寒、耐饥、耐缺氧的特点,以及对高寒低氧环境下的适应性能力。
同时,青藏高原还是世界上最后一片野生藏羚羊和雪豹栖息地,被誉为"地球上最后的净土"。
这些动物的繁衍生息,为这片高原增添了独特的生物景观。
此外,青藏高原丰富的水资源也为生物提供了宝贵的生存条件。
高原上众多的湖泊和河流为这里的动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水源。
其中著名的青海湖、纳木错等湖泊以及长江、黄河等河流,不仅是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物种的宝贵家园。
这里有着各种鸟类、鱼类和植物,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的湿地资源不仅维系了当地动植物的生存,也对整个地区的气候和水资源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青藏高原的特殊生物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令人赞叹。
它积蓄了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宝贵生态系统,是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这片独特的生态环境,保护这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保护措施,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片宝贵的生物资源,使其得到永续发展,为后代留下一片更美好的自然遗产。
青藏高原的基本特征
青藏高原的基本自然特征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约300—400万年内,青藏地区大面积大幅度地抬升至现在的高度,经历了由低海拔热带、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发展的剧烈演变,除受到全球性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冷暖波动的影响外,海拔高度剧增对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也起着主导的作用。
因而,在我国形成了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并列的格局,在主要的自然特征方面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
(一)地势高亢、历史年轻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且有许多超过雪线、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
在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总轮廓中有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地势阶梯,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由此向东逐级下降,最后经由我国东部低地及浅海大陆架没入太平洋海盆。
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高原南部及东南部是频繁的地震区,又是强大的地热带,抬升运动一直延续至今。
在高原边缘普遍存在着地势抬升、河流深切的地形,河流纵剖面有几个显著的裂点与谷中谷的形态。
其它如寒旱化趋势增强、湖泊消退、水系变迁、内部夷平、外部陡切以及土壤剖面分化简单、矿物风化程度浅等都显示出高原自然地理过程的年轻性。
(二)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空气稀薄、大气干洁的青藏高原上,太阳总辐射高达130—190千卡/厘米2·年,比同纬低海拔地区高50—100%不等。
但高海拔所导致的相对低温和寒冷是突出的。
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10——15℃,与我国温带地区大体相当。
暖季,我国东部夏季风盛行,最热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30℃之间,且南北差异不大,唯独青藏高原成为全国最凉的地区,7月平均气温竟与南岭以南的1月平均气温相当,比同纬低地降低15—20℃。
与同纬低地相比,高原上气温日较差大一倍左右,具有一般山地与高山的特色。
因受强烈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气温年较差也不小,或与我国同纬低地接近,表明它与热带高山有根本不同的温度特点。
青藏高原的畜种和野生动植物
青藏高原的畜种和野生动植物【青藏高原主要牲畜】畜牧业在青藏高原的经济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农业总产值中牧业约占五分之二。
在农区,不仅耕畜、役畜、农家肥料,副业收入等要靠畜牧业,而且部分饮食(肉食、酥油、奶茶、干酪等)和衣着也离不开畜牧业。
据典型调查材料,农区人民的食物结构中,畜产品约占食物总热量的20—30%。
在青藏高原的十多种牲畜中,牦牛和绵羊的数量最多,黄牛、山羊次之,其它畜种数量较少。
(一)高原之舟——牦牛牦牛被人类驯养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古老的、高原特有的原始畜种,青藏高原现有牦牛约1200万头。
牦牛适应低温、缺氧的能力强,具有耐高寒、喜湿润的生理生态特性,但却不耐干旱和炎热。
牦牛胸部宽阔、心肺发达,气管软骨环间的距离大,能适应频速呼吸,血液中载氧工具——血红蛋白含量高,红血球数量多。
所以它在空气稀薄的高海拔草场上仍能正常采食和驮运。
牦牛全身披毛并随季节而变化,入冬后,粗毛间丛生不同细度的绒毛,身体各突出处生长着又密、又长、又粗的裙毛,同尾毛一起裹着躯体,几乎垂到地面,好似裙子一样。
由于毛间空气层厚、保暖性能好,加上皮下组织发达,便于脂肪积累,并且汗腺发育差,保温能力强,在气温低达—30——40℃的严冬,没有棚圈仍可露天安全过冬。
牦牛的用途很广泛,能提供乳、肉、毛、绒、皮张等畜产品。
牦牛毛可作帐篷、编织和制绳索等用,绒用作高级精纺原料,牦牛皮则可制革;牦牛尾大毛长、外形美观,可作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牛粪也是农牧民的主要燃料和肥料。
牦牛体格健壮、结实,耐粗放,能攀登高山峻岭,善走崎岖小路,也能踏雪履冰,可用于驮运、挽车、耕地、乘骑等。
牦牛是广大牧区的主要运输工具,在高原上的地位与作用犹如沙漠地区的骆驼,被誉为“高原之舟”。
冬春大雪覆盖草场时,牦牛能踏开或用面部撞开雪层进行采食,它可啃食低矮的牧草。
其他牲畜不能利用或难以到达的高山草场,牦牛都能很好地加以利用。
牦牛广泛分布在青藏高原各地,其放牧上限可高达海拔5500—5700米,下限在海拔2500—3000米左右。
青藏高原几种典型高山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_师生波
青藏高原几种典型高山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师生波 李惠梅 王学英 岳向国 徐文华 陈桂琛(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 810001)摘 要 选用西宁地区人工栽培的高山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 m )、山莨菪(A nisodus tanguticus )和麻花艽(G entiana str aminea ),比较了3种高山植物之间光合作用的光响应和CO 2响应特性,叶片光合色素以及UV _B 吸收物质的差异;并以低海拔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为对比,分析了高山植物与低海拔植物的差异。
结果表明:与低海拔植物菘蓝相比,3种高山植物光合作用的表观量子效率(A Q Y )都偏低;唐古特大黄叶片的A Q Y 、羧化效率(CE )和光呼吸速率(R p )都很低,净光合速率(P n )的光响应曲线在全日照光辐射范围内并没有达到完全饱和,这与单位面积叶片具有较高的光合色素以及UV _B 吸收物质有关;麻花艽植物与唐古特大黄一样,具有较高的UV _B 吸收物质和光合色素含量,但其R p 较高,加之P n 受气孔限制较为明显,故其光合作用的饱和光强很低,P n 相对于其它3种植物也较低;山莨菪与低海拔植物菘蓝的光合特性很相似,都具有较高的A Q Y 和CE 。
这些结果表明,3种高山植物的光合特性有较大差异,但并没有一致的相对于低海拔植物的共性。
4种植物P n 的胞间CO 2浓度(C i )响应曲线在CO 2饱和点以后都表现为无机磷(P i )再生限制,其R p 的变化与CO 2饱和点以后的最大P n 的变化基本一致。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山植物 药用植物 光合特性C OMPARATIVE STUDIES OF PHOT OSY NTHETIC CHARAC TERISTICSIN TYPICAL ALPINE PLA NTS OF THE QINGHAI _TIBET PLATEAUSHI Sheng _Bo LI Hui _Mei W ANG Xue _Ying YUE Xiang _Guo XU Wen _Hua and CHEN Gui _Chen(N or thw est Plat eau Institute of Bi ol ogy ,C hinese Academy of Sc ienc es ,Xining 810001,China )A bstract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medicinal alpine plants ,Rheum tanguticum ,A nisodustanguticus and G entiana straminea ,were studied and compared to a lo w land species ,Isatis indigotica .The response of net photosynthesis rate (P n )to intercellular C O 2concentrations (C i )and photon flux density (PFD )was deter mined using a LI _6400photosynthesis system .The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and UV _B _ab -sorbing compounds also were deter mined in the four species in order to evaluate differences in their photosyn -thetic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hree alpine plants had relatively lo w photosynthetic quan -tum yields (A Q Y )as compared to the low land species of I .indigotica ,and A Q Y ,carboxylation efficiency (CE )and photorespiratory rate (R p )were the lowest in R .tanguticum .Ho wever ,P n did not r espond strongly to changes in PFD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and UV _B _absorbing compounds in the leaves .Similar to R .tanguticum ,the alpine plant G .straminea also had higher contents of UV _B _absorbing compounds ,chlor ophyll and carotenoids ,but its R p was higher and P n was limited by stomatal conductance in response to P FD and P n was lo wer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lpine species ,A .tanguticus ,was similar to the low land species ,I .indigotica ,both of which had a high A Q Y and CE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though ther e were some differ ences among the three alpine species ,no corresponding characteristics appeared in photosynthetic advancements .The response of P n to C i exhibited Pi regeneration limitations after reaching full CO 2saturation .The changes of R p in the four species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maximum P n in photosynthetic C i response .Key words Qinghai _Tibet plateau ,Alpine plant ,Medicinal plant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高山地区的生存环境相对恶劣,高山植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适应过程中,不断与环境相互协调,形成了一系列对严酷自然条件的适应机制。
青藏高原珍稀草本植物的介绍
青藏高原珍稀草本植物的介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
它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西藏和青海两省区,被誉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许多珍稀的草本植物。
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植物。
1. 藏红花藏红花是一种珍贵的草本植物,被誉为“红色的黄金”。
它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和草原上,花朵呈鲜艳的红色,具有独特的香气。
藏红花除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外,还是一种重要的香料和天然染料,被广泛用于烹饪和纺织工艺中。
2. 高山樱桃高山樱桃是一种生长在青藏高原的小型灌木,它的果实酸甜可口,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
高山樱桃通常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耐寒性强,适应高海拔的低温环境。
它的果实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加工成果酱、蜜饯等食品。
3. 红景天红景天是一种多肉植物,生长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和岩石缝隙中。
它的叶片呈鲜艳的红色或紫色,花朵小巧而美丽。
红景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耐受寒冷和干旱的环境,被广泛用于园艺和药用。
4. 高原莲花高原莲花是一种生长在青藏高原湖泊和河流中的水生植物。
它的花朵洁白如玉,香气扑鼻,被誉为“湖泊的明珠”。
高原莲花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湖泊,适应寒冷和高原缺氧的环境。
它的根茎富含淀粉和蛋白质,是一种重要的食用植物。
5. 雪莲雪莲是一种生长在青藏高原高山草甸和岩石缝隙中的草本植物。
它的花朵洁白如雪,形态优美,被誉为“高原之王”。
雪莲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具有很强的抗寒能力。
它的根茎和花瓣富含药用成分,被广泛用于中药制剂中,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
以上介绍了青藏高原一些珍稀草本植物,它们在高原的恶劣环境下生长,具有独特的生态适应性和药用价值。
这些植物不仅丰富了青藏高原的植物资源,也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药用和食用资源。
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珍稀草本植物的保护和研究,促进其可持续利用,以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青藏高原的资料
青藏高原的资料青藏高原是位于中国西部和西南部的一个广阔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亚洲最大的高原。
其地势复杂多样,山脉林立,河流纵横交错,气候条件恶劣。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之一,也是全球水源涵养和气候调节的重要区域。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生物多样性、资源状况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介绍青藏高原的资料。
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中部,纵横跨越中国西部和西南部的五个省份,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
作为全球居高不下的高原,其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高峰如云的山脉给高原带来了丰富的地形特点。
青藏高原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冰川群体,包括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北部的昆仑山脉。
同时,高原上分布着一些世界最高的山峰,如珠穆朗玛峰和卓奥友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和探险者。
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以寒冷干燥为主要特点。
由于海拔高度的缘故,青藏高原上的气温极低,冬季常常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以下。
此外,高原的降水量较少,年平均降水量普遍在500毫米以下。
然而,尽管气候条件恶劣,青藏高原上还是存在着多样的生物资源。
青藏高原生物资源丰富,拥有多样的生物多样性。
高原上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很多珍稀濒危的物种。
例如,藏羚羊、雪豹、藏獒等是青藏高原的独特物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此外,高原上还生长着一些特殊的高山植物,如杜鹃花、藏红花等,这些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青藏高原的资源状况也备受关注。
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铜、铁、锌、锡、煤炭等。
此外,高原上还有丰富的水源资源,是中国主要河流的发源地之一,如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
然而,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当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资源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一方面,严格限制高原地区的资源开发,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和监管;另一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源涵养和土地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的动、植物的特性
高原牧畜以耐高寒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为主。
4,200公尺(13,780呎)以下的河谷可以种植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圆根、油菜等耐寒种类为主。
雅鲁藏布江河谷纬度低,冬季无严寒,小麦可安全越冬。
加以光照条件好,春夏温度偏低,延长了小麦生长期,拉萨冬小麦亩产有1,638斤的纪录。
西藏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
全区草场类型多,90%以上为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牧草营养价值高,但产草量低。
西藏那曲朝阳区高寒草地围栏内的BM(生物量)高于围栏外的,但各种营养成分含量围栏内外差异不显著。
对日喀则和山南地区家畜主要粗饲料作物秸秆(青稞、油菜、土豆、小麦、玉米和燕麦)、精饲料作物籽粒,以及57种天然草地、栽培牧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秸秆营养类型均为粗蛋白、灰分含量低,而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高的碳型和碳氮型,营养价值较低。
1、桃
因为西藏的特殊气候,西藏野桃矿质元素含量丰富,如钙、钾、锌等含量均比内地桃丰富,而铜的含量则低于内地桃。
其次,西藏野桃的维生素C含量比内地桃高10倍以上,但糖分却远远低于内地桃,西
藏大学农牧学院的一位专门研究高原野生水果的教授曾给出过结论:西藏野桃的含糖量之低,甚至糖尿病人也可以少许食用。
所以,西藏野桃的水果价值虽日渐下滑,但其开发成其它产品的价值却比内地桃要高。
至今,一些农牧学专家根据西藏野桃自身的营养优势和产量优势,已开发有一些野桃产品,比如野桃果脯、野桃汁、野桃罐头、野桃茶等。
2、牦牛
牦牛属地球之巅的高寒、无任何污染环境(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罕见的洁净未受任何污染、空气清洁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半野生半原始珍稀动物,与北极熊、南极企鹅共称为“世界三大高寒动物”。
目前,全世界存栏的牦牛为1400万头,其中95%集中在中国,每年全世界牦牛出栏仅100万头,平均5500人才能供应一头。
牦牛终身无劳役,逐水草而居的半野生放牧方式、原始自然的生长过程,一生中摄入大量的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草药,使牦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牦牛肉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特别低,热量特别高,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
牦牛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其他牛肉所无法比拟的,在当今港澳和西欧市场上,牦牛肉被誉为“肉牛之冠”。
牦牛肉以富含蛋白质和低脂肪而名列肉类前茅,是国际市场上稀少的高级肉类,它以名、优、稀、特征服了世界各地的消费者。
3、鱼
青藏高原区鱼类最主要的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是青藏高原区中丰富的水系在鱼类区系组成上所表现出来的高度一致性和单一性,青藏高原上所有河流及湖泊鱼类区系的主体,都无一例外地由鲤科的裂腹鱼亚科和鳅科的高原鳅属鱼类所组成,使青藏高原区成为一个复杂水系与区系组成单一相统一的特殊地理单元。
其次是与区系组成单一相应的物种贫乏,青藏高原区的鱼类仅包括鲤科裂腹鱼亚科的9属约60种,鳅科的高原鳅属约33种,山鳅属1种,鱼兆科7属约14种及鲑科哲罗鲑属 1 种。
第三是高原鱼类在分布上呈明显的异域性,同一属鱼类中的不同种或同种中的不同亚种常分布在不同的水系,使得在青藏高原各水系中都有自己的特有种甚至是特有属。
第四是区系分化水平低,其分化主要是在属、种甚至是亚种的等级上进行,缺乏科及科以上的分化等级,亚科成为最高的分化等级。
第五是高原鱼类的演化集中体现在对高寒、高海拔、强辐射等高原严酷自然环境条件的适应上,表现出高原鱼类由高原边缘向腹地特化的分布格局。
(这个没找出来相关资料,再接着找。
)
4、鸡
藏鸡(又名藏香鸡)生活在西藏高原三千五百米至五千五百米海拔高度,其外貌接近中国古代的原鸡(藏鸡体型轻小,较长而低矮,呈船形,好斗性强。
翼羽和尾羽发达,善于飞翔)。
此海拔带野生动植物繁多,盛产虫草、藏红花、雪莲、红景天、黄蘑菇、松茸等名贵藏药及珍稀野生菌类。
藏鸡白天野外采食虫草,晚上栖息于树枝,所
产藏鸡蛋营养全面且含有多种活性营养因子,食后可抗高寒缺氧、降压理气、活血通脉,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多种功效,是老少皆宜、强身补体的营养佳品。
5、鸡蛋
藏鸡蛋的主要营养价值:
1)、氨基酸——藏鸡蛋中蛋氨酸含量特别丰富,赖氨酸也相当充足,而豆类和谷类分别缺乏这两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所以,将藏鸡蛋与谷类或豆类食品混合食用,能提高后两者的生物利用率;
2)、蛋白质——藏鸡蛋含丰富的优质蛋白,每百克藏鸡蛋含16.8克蛋白质,1个藏鸡蛋所含的蛋白质大致相当于三两鱼或瘦肉的蛋白质。
藏鸡蛋蛋白质的消化率在牛奶、猪肉、牛肉中也是最高的。
3)、微营养素——藏鸡蛋中含有铁、铜、锌、钾、钠、镁、磷、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生物素等丰富的营养素。
特别是蛋黄中的铁质达12毫克/100克。
宝宝食用蛋黄,再同时食用促进铁吸收的维生素C,可以有效补充奶类中铁的匮乏,脂溶性维生素A、D、E、K与蛋黄中的脂肪共存,容易被机体吸收利用。
4)、尼克酸——藏鸡蛋中含有的尼克酸(脑黄金的重要成分)作为人体两种重要的辅酶成分,对大脑和视网膜发育起重要作用,在细胞呼吸中对心肌梗塞等心脏病人有保护作用。
5)、硫胺素——硫胺素是抗神经炎和抗多种炎症的维生素;
6)、维生素E——维生素E是安康能够氧化剂,是人体多余自由基的清除剂,在抗衰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7)、胆固醇——藏鸡蛋中胆固醇的含量为零。
胆固醇偏高是动脉粥样化的直接原因,时间较长者会造成血栓的形成,最终导致冠心病、血压升高、心肌缺血、脑部供血不足、脑血栓,症状是胸闷、心脏不适、头晕、还能带来肾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