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

合集下载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挑战。

构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并进行有效应用,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

一、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现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土地草原退化、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目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土壤保护、水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但在整体技术体系上尚存在不足和薄弱之处。

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1.植被恢复技术针对草原退化问题,结合当地植被特点,引入草原植被改良和恢复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牧草种类、采取合理的放牧方式、进行人工种植和植被保护等措施,以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土壤保护技术采取措施减少土地草原退化所导致的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包括进行草原覆盖增加、土地固定化、水土保持等技术手段,保护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土壤质量。

3.水资源管理技术针对高寒地区水资源稀缺的状况,需要构建一套针对当地特点的水资源管理技术,包括开展高效灌溉、水资源循环利用、湿地恢复等措施,以确保当地生态系统的水资源供给。

4.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因人为因素引起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减少,需要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监测与管理等措施,保护当地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与数量稳定性。

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应用1.技术体系的整合应用各项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应形成技术整合体系,建立起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技术系统,以提高整体效益。

2.科学决策与政策支撑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的支持和引导,明确政策方向,提供政策激励,推动技术体系的落地与应用。

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特征

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特征

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特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其边缘区由于高海拔、隆起的地形、极端的气候等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殊的高寒草甸植物群落。

以下将从植物物种组成、生态特征、适应策略等方面介绍其特征。

植物物种组成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丰富,有苔藓植物、草本植物、低矮灌木和乔木等,其中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构成。

典型的草本植物有藏婆芷(Potentilla fruticosa)、鸢尾属植物(Iris)、雪灯笼花(Primula)、紫花耳草(Oxytropis)等。

生态特征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态环境极为恶劣,昼夜温差大、风、雪等自然因素导致植物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

因此,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矮小的生长形态:草原的树木基本不超过两米,灌木也大都低矮。

草本植物的茎叶都比较短,且生长迅速,灌木平均高度仅为0.5-1.5米,草本植物平均高度仅为20-50厘米。

(2) 深根系统:高寒草甸植物根系深达50厘米至1米左右,有的植物根系甚至深达3米以上,这是适应高原气候的特殊策略,能够获取到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3) 植物被覆盖度高:高海拔区域草原的分布受降水影响,植被覆盖度极高,往往达到90%以上,种植物数量超过100种以上。

适应策略高寒草甸植物群落通过适应策略来适应极端的高原气候和环境:(1) 冬眠:冬季气温极低,高原动物会进行休眠保护自身。

(2) 抗寒性:植物无法进行正常光合作用,需要适应低温环境,以防止叶片冻死,具有较强的抗寒性。

(3) 减少水分的损失:寒冷干燥的环境,植物要减少蒸腾作用,根部更加发达以吸收更多水分。

总之,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具有丰富多样的物种组成和优良的生态特征,在适应恶劣环境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适应策略。

青藏高原植物资料

青藏高原植物资料

整个青藏高原区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据粗略估计高等种子植物可达10,000 种左右,如果把喜马拉雅山南翼地区除外也有约8,000 种之多。

但是高原内部的生态条件差异悬殊,植物种类数量的区域变化也十分显著。

如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自山麓河谷至高山顶部具有从山地亚热带至高山寒冻风化带的各种类型的植被,是世界上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区域,高等植物种类在5,000 种以上。

而在高原腹地,具有大陆性寒旱化的高原气候,植物种类急剧减少,如羌塘高原具有的高等种子植物不及400 种,再伸进到高原西北的昆仑山区,生态条件更加严酷,所采到的植物种类也只有百余种。

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虽然海拔高度低至3,000 米上下,但气候极端干旱,盆地内种子植物约300 种,加上周围山地,种类可在400 种以上,至于新疆和西藏交界的阿克赛钦和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则出现大面积裸露的无植被地段,所能找到的植物种类就更少了。

可见,整个高原地区植物种类的数量是东南多、西北少,呈现出明显递减的变化趋势。

显著的区域差异按照植物种类的地理成分,青藏高原各地也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青藏高原南缘,东喜马拉雅南翼的低海拔地区属古热带植物区,热带地理成分占优势,种属数虽较多,每属内所含的种数却较少,说明这里处在古热带植物区的北部边缘,属热带亚洲成分,起源大都比较古老。

如三尖杉科的印度三尖杉,买麻藤科的买麻藤金缕梅科的阿丁枫、龙脑香科的羯布罗香等。

高原东南部属森林植物区系,以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为主,含有数量众多的木本植物,组成各种类型的森林,如壳斗科、茶科和樟科的一些常绿树种,高山栎类植物以及针叶林中的代表树种,如高山松、乔松,多种冷杉和云杉等,杜鹃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也就在这里。

独特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在高原内部则以青藏高原成分占支配地位,它有着年轻的、独立发展的历史,有许多种、属是在高原强烈隆升过程中逐渐适应于寒冷干旱的生态条件而发展起来的。

典型代表植物如小蒿草、紫花针茅、固沙草、西藏蒿、垫状驼绒藜等。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㊀㊀第49卷㊀第4期测㊀绘㊀学㊀报V o l.49,N o.4㊀2020年4月A c t aG e o d a e t i c ae tC a r t o g r a p h i c aS i n i c a A p r i l,2020引文格式:陈建军.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J].测绘学报,2020,49(4):533.D O I:10.11947/j.A G C S.2020.20190402.C H E NJ i a n j u n.R e s e a r c ho n c h a n g e o f f r a c t i o n a l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o f a l p i n e g r a s s l a n d a n d i t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m p a c t f a c t o r s o n t h eQ i n g h a iGT i b e t a nP l a t e a u[J].A c t a G e o d a e t i c a e t C a r t o g r a p h i c a S i n i c a,2020,49(4):533.D O I:10.11947/j.A G C S.2020.20190402.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陈建军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广西桂林541004R e s e a r c h o n c h a n g e o f f r a c t i o n a l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o f a l p i n e g r a s s l a n da n d i t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m p a c t f a c t o r s o n t h eQ i n g h a iGT i b e t a nP l a t e a uC H E NJ i a n j u nC o l l e g eo fG e o m a t i c sa n dG e o i n f o r m a t i o n,G u i l i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G u i l i n541004,C h i n a㊀㊀青藏高原作为长江㊁黄河㊁雅鲁藏布江和恒河等河流的发源地与水源供给地,对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社会㊁经济和生态意义.青藏高原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显著的气候变暖,且增温幅度明显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气候变暖必然导致该地区的多年冻土与生态系统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对当地的生态环境㊁水文过程产生较大影响.为了更深入地认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变化过程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本研究以野外实测数据㊁遥感数据㊁冻土分布数据㊁土壤水热以及气温降水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环境因子在其变化过程中的作用,绘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长限制因子的空间分布图.主要结论如下:(1)在卫星遥感像元尺度,无人机航拍法获得植被覆盖度的精度最高,地面样方法的精度随样地中样方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与下垫面异质性成反比.与传统的地面样方法相比,利用无人机航拍法获得的植被覆盖度进行大尺度遥感反演其精度和效率更高,特别是在下垫面异质性较大的区域.(2)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反演精度可以通过对比优化来提高,但每类反演方法的最高反演精度差异并不显著.尺度转换将会降低植被覆盖度反演结果的精度,增加反演结果的不确定性.下垫面异质性㊁植被在生长季的波动等因素会影响植被覆盖度的反演精度.(3)裸地斑块的地表砾石含量远高于植被斑块的地表砾石含量,且地表砾石含量与植被覆盖度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砾石含量的增加不利于植被生长.高原鼠兔的挖掘行为导致顶层土壤的土壤水分㊁土壤硬度㊁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减少,这将有利于土壤侵蚀,此外,它还会导致顶层土壤的砾石含量增加,不利于植被恢复.(4)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大部分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在1981 2012年间没有显著变化,植被覆盖度显著变好的区域多于显著变差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植被覆盖度显著变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以南的青藏高原中部地区;植被覆盖度显著变差的区域非常少,且分布较分散;其余大部分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没有显著变化.在不同草地类型区,高寒草原植被覆盖度显著变好㊁无显著变化㊁显著变差的面积比分别为17.86%㊁80.72%㊁1.42%,高寒草甸植被覆盖度显著变好㊁无显著变化㊁显著变差的面积比分别为16.59%㊁82.37%㊁1.05%.(5)降水增加与气温升高并不能解释整个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变化特征.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土壤养分是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其次为土壤水分㊁土壤温度.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西部㊁西北部与西南部地区限制植被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土壤养分;青藏高原中部㊁东部㊁东北部与东南部地区限制植被生长的环境因子较为复杂,有土壤水分㊁土壤养分及土壤温度;还有部分区域,植被生长的环境限制因子无法评判.在面积比例上,青藏高原高寒草地52.25%的区域植被生长主要受土壤养分限制,23.44%的区域植被生长主要受土壤水分限制,4.63%的区域植被生长主要受土壤温度限制,另有19.68%的区域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无法评判,需进一步分析.中图分类号:P95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1G1595(2020)04G0533G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01030);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8G X N S F B A281054)收稿日期:2019G09G23作者简介:陈建军(1987 ),男,2017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宜树华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态遥感.A u t h o r:C H E N J i a n j u n(1987 ),m a l e,r e c e i v e d h i s d o c t o r a l d e g r e e f r o m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o n J u n e2017,m a j o r si n e c o l o g i c a l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EGm a i l:c h e n j j@l z b.a c.c n。

高寒草甸

高寒草甸

高寒草甸1概述高寒草甸(Alpine meadow)是亚洲中部高山及青藏高原隆起之后所引起的寒冷、湿润气候的产物,指以寒冷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而形成的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林线以上、高山冰雪带以下的高山带草地,耐寒的多年生植物形成了一类特殊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北自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冻原带,南至南极附近的岛屿上均有草甸出现。

不过,典型的草甸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和温带分布特别广泛。

草甸在中国主要散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类型多样,尤其是青藏高原上大面积的高寒草甸是中国植被的特点。

高寒草甸在中国以密丛短根茎地下芽蒿草属(Kobresia)植物建成的群落为主,是青藏高原和高山寒冷中湿气候的产物,是典型的高原地带性和山地垂直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高原东南缘高山以及祁连山、天山和帕米尔等亚洲中部高山,向东延伸到秦岭主峰太白山和小五台山,海拔3200-5200m(王秀红,傅小锋,2004)。

2气候气候因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的环境条件,同时对于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格局)、种类组成、发育节律、层片结构和群落的生物生产量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气温是地区热量高低的表述,热量条件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当光照、水分和养分条件基本满足时,温度往往成为植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长、发育、结构、生物生产力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驱动因素。

根据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可以看出,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殊异(戴加洗,1990)。

青藏高原上有三个相对温暖的地区,即柴达木盆地、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和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与三江谷地。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墨脱和察隅地区是热量最高的地区,而位于西藏东北部的昌都(海拔3240.7m)因纬度偏北,年平均气温7.6℃,最冷月平均气温-2.5℃,最热月平均气温16.3℃,极端最低气温-19.3℃,极端最高气温33.4℃。

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区高寒草甸地带输电线路植被恢复方案浅析

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区高寒草甸地带输电线路植被恢复方案浅析

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区高寒草甸地带输电线路植被恢复方案浅析摘要:文章着重介绍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区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施工后植被恢复的专项方案。

通过我公司在格尔木-拉萨±4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中的植被施工恢复情况,让大家对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区高寒草甸地带植被恢复过程和技术有较详细的认识和了解,在今后的相应工程施工中可以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永久冻土区高寒草甸地带植被恢复施工方案?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1981 概述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格尔木-拉萨±4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缓解藏中电网近期缺电局面,满足远期西藏电网社会经济对电力发展的,提高西藏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加快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经济及政治意义。

青海段施工标段共分6个标段,线路总体为东北至西南走向。

我公司所承建的格尔木-拉萨±4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第6标段),起于雁石坪分界塔位(4087#)开始,沿着G109国道向南,跨过雅廷曲,至布玛德站,青藏铁路又一次跨过G109,在其东侧与G109平行走线,线路没有跨过G109,而是沿着其西侧继续走线,直到布雅格站(温泉);线路在布雅格站北侧跨过G109国道,避开障碍物,走在G109与青藏铁路之间,在104道班处线路跨过布曲,向南前行约4km,此处青藏铁路跨过G109后向西,与G109分开,因此线路跨过青藏铁路,一直沿着G109东侧走线,至巴斯错鄂共玛湖附近,由于湖边地面水坑密集,对冻土基础不利,线路跨过G109后,沿着其西侧走线至本标段终点(4299#)唐古拉山口。

线路沿线海拔高度在4450m~5000m之间。

线路经过的四个地形地貌单元,广泛分布多年冻土,冻土工程地质条件极差,容易受到扰动,热稳定性极差。

沿线主要是寒旱生的垫状驼绒黄占优势,这一类型组成种类贫乏,植株矮小。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_贺有龙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_贺有龙

如矮嵩草、小嵩草以及藏嵩草,伴有禾草和一些杂类 草[2],植被覆盖度通常超过 85%,并且没有明显裸露 的土地斑块。在轻度退化草地上,早熟禾、垂穗披碱
几乎每个大中型的哺乳动物都已受到威胁。
草、羊茅是优势种,取代了嵩草。嵩草和一些非禾本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丢失许多本 科草本植物成为伴生种,草地开始退化并且小的裸露
茉苓草等等,禾草和莎草的比率非常低。一些重度退 化草地有明显的裸露景观特征。在这个阶段,啮齿类
1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的基本信息
动物通过挖掘和过度撕咬毁灭植被,风和水的侵蚀现
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有关“黑土”的现象是最早被 Ekvall[6]报道的,这在 30 年代是一种特别严重的高原
象同时出现。这些草地不再适合放牧,不能维持牧民 的生计。总的来说,随着退化的水平由轻到重,地表
“黑土滩”退化草地 “黑土滩”退化草地占 退化草地比例 (%)
面积 (×104 hm)2 退化草地的比例 (%)
1980 s
1990s
1980s
1990s 1980s 1990s
1980s
1990s
西藏
6 636.12
1 202.59 1 990.84
18.12
30.00 184.60 327.33
关键词:草地退化;过度放牧;气候变暖;害虫破坏;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S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03(2008)11-0001-09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大约占中国土地面积 的 25%,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北部、 甘肃省南部。青藏高原的形成和进化影响了欧亚大陆 中低纬度的大气循环模式,促使了高原季风的形成, 并自第三纪以来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1]。青藏高原 的高寒草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放牧生态系统和最大 的草地系统之一,大约有 1.3 亿公顷的牧场和 7 000 万的家畜。

氮添加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共存的机制

氮添加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共存的机制

氮添加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共存的机制氮添加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共存的机制摘要: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的高寒生态系统之一,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植物的共存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而过量的氮添加可能会改变高山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本文综述了氮添加对高寒草地植物共存机制的影响,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1. 引言青藏高原是全球陆地上最大的高寒草地区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

植物的共存机制是高山草地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氮添加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其可能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共存产生重要影响。

2. 氮添加对高寒草地植物共存的影响2.1 氮添加对植物种类丰富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过量的氮添加可能会导致高寒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的降低。

这是因为氮添加会改变土壤氮素的含量和比例,从而影响了不同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2.2 氮添加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氮添加还可能改变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研究发现,过量的氮添加会导致优势种的竞争优势增加,从而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可能导致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的改变。

3. 氮添加影响高寒草地植物共存的机制探讨3.1 氮添加对土壤氮素状况的影响氮添加可能会改变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中氮素的状态和分布。

研究表明,氮添加会增加土壤氮素的含量和比例,从而改变了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3.2 氮添加对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植物和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高山草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氮添加可能会改变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而影响高寒草地植物的共存机制。

4. 进一步研究展望虽然已经有一些研究关于氮添加对高寒草地植物共存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但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1) 氮添加对高寒草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制;(2) 氮添加对植物共存机制的长期影响;(3) 氮添加对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等。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具独特性和代表性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之一。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生态系统功能复杂而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分析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产力和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内在机制与运行规律。

本文将概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包括其气候、土壤、植被等基本条件,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背景。

文章将详细介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种间关系等方面,揭示其丰富多样的生物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

接着,本文将重点探讨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以及对生态服务功能的贡献等方面。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生物多样性水平下的生态系统功能表现,揭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机制。

本文将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

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多个方面。

植物方面,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拥有众多特有的高原植物种类,如藏亚菊、藏嵩草、垫状驼绒藜等。

这些植物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通过长期的适应和演化,形成了独特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位。

它们不仅为高原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还通过不同的生活型、生长周期和生态策略,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动物方面,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这里生活着大量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

青藏高原两种特殊的植被类型: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两种特殊的植被类型: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两种特殊的植被类型: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邹珊1吕富成2 (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北碚400715; 2.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摘要: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是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两种非地带性的植被,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阐述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的定义与分布,讨论两种植被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论述青藏高原上的生态工程和科研平台建设,探讨高寒草地的保护对策,最后,强调非地带性植被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期刊名称】地理教学【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5【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带性分异规律;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形成最晚的高原,面积约253×104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6%。

随着气候变化成为不争的事实,青藏高原特殊的的高寒植被类型——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成了政府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文主要围绕两种植被类型的定义与分布,高寒草地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青藏高原的生态工程和科研平台建设,高寒草地的保护措施以及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地理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一、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的定义与分布青藏高原是我国天然高寒山地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天然高寒草地面积达1.28×108hm2,其中草地生态系统占总面积约50%,高寒草甸面积达5824.7×104hm2,高寒草原面积达3737.4×104hm2(见图1)。

高寒草原(Alpine Steppe)是在高海拔地区长期受寒冷、干旱气候的影响,由耐寒耐旱的多年生密丛型禾草、根茎型苔草以及垫状的小半灌木植物为建群种构成的植物群落。

我国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和南部、帕米尔高原及天山、昆仑山和祁连山等亚洲中部高山。

高寒草甸(Alpine meadow)是指以寒冷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而形成的植物群落,植物种类组成较简单,主要由莎草科的嵩草属和苔草属的植物组成,主要分布在林线以上、高山冰雪带以下的高山带草地,耐寒的多年生植物形成了一类特殊的植被类型。

2021届 高三地理之青藏高原专项练习

2021届 高三地理之青藏高原专项练习

2021高考地理之青藏高原专项练习植被返青期、枯黄期和生长季是重要的植被物候现象。

下图为青藏高原11个生态地理分区,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与海拔存在关联,且不同生态区的高寒草地物候也存在差异。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整个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A. 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B. 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推迟C. 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推迟D. 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提前2.在海拔2600-3500m的地区,②生态地理区的高寒草地返青期明显晚于①生态区,与之最为密切的因素是A. 夏季风B. 年降水量C. 纬度因素D. 地势起伏3.①、②、③、④四个生态地理区中,高寒草地返青期最迟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极地或高山冰川退缩区形成的冰川裸地是研究植被原生演替的理想场所。

海螺沟冰川退缩区(29°34′N,102°59′E)位于贡嘎山东坡,青藏高原东南缘,在长达2km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从裸地到先锋群落再到顶级群落的连续植被原生演替序列。

下表示意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不同演替阶段样地植被特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海螺沟冰川退缩区,种间竞争力最强的树种是A. 川滇柳、冬瓜杨B. 云冷杉、沙棘C. 冬瓜杨、云冷杉D. 沙棘、川滇柳5.在植被原生演替过程中A. 植被郁闭度升高B. 地表径流流速加快C. 气温日较差增大D. 土壤发育趋于成熟6.与同一演替阶段北美冰川退缩区相比,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单位面积植被生物量大是由于海螺沟 A. 生物群落结构较稳定 B. 水分和热量条件较好C. 植物的种类复杂多样D. 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小在青藏高原东端黄河干流发生了大转弯,形成“U”形的“黄河第一湾”,河岸植被以典型的亚高山草甸草原为主,而河间湿地则主要发育灌木林。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河段的主要补给来源是A. 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B. 山地降水、地下水C. 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D. 地下水、湖泊水8.与河岸相比,河间湿地主要发育灌木林的原因是A. 地势较低,热量条件好B. 气候湿润,空气湿度好C. 地势开阔,光照较充足D. 泥沙堆积,土层厚度大9.灌木林对河间湿地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 植物蒸腾,增加湿度C. 减少侵蚀,稳定形状D. 减少淤积,保持原状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及分布特征_张蓓蓓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及分布特征_张蓓蓓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 (2): 93–101 doi: 10.17521/cjpe.2015.0406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及分布特征张蓓蓓1,2刘芳1丁金枝2,3房凯2,3杨贵彪2,3刘莉2,3陈永亮2李飞2,3杨元合2*1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呼和浩特 010051; 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 要准确评估土壤无机碳库的大小及其分布特征有助于全面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关系。

然而, 由于深层土壤剖面信息匮乏, 使得目前学术界对深层土壤无机碳库的了解十分有限。

该研究基于342个3 m深度和177个50cm深度的土壤剖面信息, 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估算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无机碳库大小,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土壤无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

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0–50 cm、0–1 m、0–2 m和0–3 m深度的土壤无机碳库大小分别为8.26、17.82、36.33和54.29 Pg C, 对应的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别为7.22、15.58、31.76和47.46 kg C·m–2。

研究区土壤无机碳密度总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增加的趋势; 高寒草原土壤的无机碳密度显著大于高寒草甸的无机碳密度。

整体上, 不同深度的高寒草原无机碳库约占整个研究区无机碳库的63%–66%。

此外, 深层土壤中储存了大量无机碳, 1 m以下土壤无机碳库是1 m以内无机碳库的2倍。

两种草地类型土壤无机碳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 对高寒草原而言, 0–50 cm土壤无机碳所占的比例最大; 但对高寒草甸而言, 在100–15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出现富集。

这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深层土壤是一个重要的无机碳库,需在未来碳循环研究中予以重视。

藏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高寒草甸植被指数与环境温湿度的关系

藏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高寒草甸植被指数与环境温湿度的关系

藏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高寒草甸植被指数与环境温湿度的关系沈振西;孙维;李少伟;何永涛;付刚;张宪洲;王江伟【摘要】藏北高寒草甸是全球高寒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植被类型之一。

关于高寒草地植被指数与环境温湿度因子的关系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这限制了准确预测高寒草地植被生长对将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定量化高寒草地植被指数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利于预测将来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的影响。

该研究基于相关分析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藏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度(4300、4500和4700 m)的高寒草甸2011─2014年每年6─9月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的相互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3种海拔的NDVI(4300 m:r=0.79,P=0.000;4500 m:r=0.80,P=0.000;4700 m:r=0.52,P=0.005)和EVI(4300 m:r=0.61,P=0.001;4500 m:r=0.66,P=0.000;4700 m:r=0.53,P=0.004)都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加显著增加;3种海拔的NDVI(4300 m:r=-0.68,P=0.000;4500 m:r=-0.56,P=0.002;4700 m:r=-0.40,P=0.037)和EVI(4300 m:r=-0.56,P=0.002;4500 m:r=-0.49,P=0.008;4700 m:r=-0.46,P=0.014)都随着饱和水汽压差的增加显著降低;植被指数与环境温湿度因子的相关系数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NDVI和EVI与环境温湿度因子的相关系数存在差异。

多重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湿度一个因子解释了3种海拔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海拔4300和4500 m的增强型植被指数的变异,而海拔4700 m的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共同了解释了增强型植被指数的变异,其中土壤湿度的贡献较大。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原因与防治措施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原因与防治措施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原因与防治措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面积达5.2万平方千米。

其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和地球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现象,给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的原因以及可能的防治措施。

造成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不断上升,降雨量也在减少。

这导致了高寒草地的水源减少,土壤湿度下降,植被生长受到限制。

同时,气候变化还引发了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等,更加剧了高寒草地的退化。

除了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也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放牧是其中最主要的人为因素之一。

青藏高原是牧民居住的地区,牧民们依赖畜牧业为生。

然而,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放牧方式导致了大量的草地过度利用和过度退化。

牲畜过量食用草地,超过了草地可持续承载的能力。

不仅如此,过度放牧还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加速了高寒草地的退化。

此外,未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也是造成高寒草地退化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农田、道路和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无序的城市化和农业活动侵占了大片草地。

未进行适当的规划和管理,导致了草地面积减少和植被破坏,进一步加剧了高寒草地的退化。

为了防治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采取以下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

各国应共同努力,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加大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加强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减少其对高寒草地的影响。

其次,加强保护和管理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地。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退化草地的修复和保护力度。

同时,加强对畜牧业的管理,限制牲畜的数量和放牧区域,制定合理的放牧政策和管理措施。

第三,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加大对高寒草地退化机理和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推动科学技术在草地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652
1北亚热带
灌木层主要由柃木属、山矾属、杜鹃属 等组成.常绿、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 拔400~500m以下的丘陵,而在西部秦 岭可上升到1800m的中山地带,在海拔 700m以下马尾松林普遍分布.
653
2中亚热带
中亚热带的典型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组成林木层的优势种主要是壳斗科的青冈属、
641
三森林特点
本区域内天然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但森林的 比重很少,并且多为次生林,今后本区应以恢 复森林为主,并在已有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 林.在平原地区,目前,仅在村庄、河岸、渠旁、 路边有栽培的阔叶树,常见的有槐、臭椿、 刺槐、榆、毛白杨、旱柳、梧桐、合欢、桑 树等.今后应大力发展平原林业,建立高标准 的农田林网.
656
3南亚热带
林下植物均由热带科、属种类所组成. 本地带次生林以马尾松群落为最普遍,面
积最大,它在此已属边缘分布区,过南界 即与热性的海南松相交替,越出西界则由 云南松替代.
657
2.西部半湿润常绿 阔叶林亚区域
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的典型群 落主要由壳斗科的青冈属和栲属的一些种组 成.
北纬31°以北,常绿阔叶林逐渐向暖温带过渡, 相应出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构成一条狭 窄的过渡带.
另一方面,从中亚热带向南移,约在北回归线附 近出现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包括滇
中南、桂中南、粤中南、闽南和台湾北半部等
地.
649
三森林特征
本区域的西部地区,北倚青藏高原,没 有北亚热带存在,只可划分出中、南 两个地带.
止或逐步减少对天然落叶松林的采伐,加以
保护.
626
二、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
一地理位置 二气候特征 三森林特点
一地理位置

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汇总.

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汇总.

青藏高原植被的特点
1 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界限高 2 大陆性强,植被旱生性显著 3 植被宽带广 4 高原上的植被垂直带明显
1 热量丰富,植被布界限高
青藏高原海拔高,晴天多,降水少,这种地理环 境使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
地表温度高于大气温度,六月温差最大
夏季青藏高原受到强烈的加热
青藏高原植被带的特殊性
青藏高原植被具有巨大的内部连续性和一致性和水平地带植被相似。
4.高原上的山地植被垂直带明显
有明显的地带分 化,大致由东南 向西北,随着地 势升高,依次分 布着:山地森林 ---高寒灌丛,高 寒草甸---高寒草 原---高寒荒漠。
覆盖度也出现梯度变化
高原地带性
• 西藏高原的植被不同于一般的“ 水平地带” 植被, 也不同于山地的“ 垂直带” 植被。 它是属于“ 准平原式” 的垂直带植被, 我 们称这种具有;平面形式的植被垂直带称 为 高原地带性。
因为夏季温度高,所以高原有效热量较同纬 度与同高度山地丰富,植被高度界限较高。
2.大陆性强,植被旱生性显著
由于“青藏高压”的存在和南部喜马 拉雅山系的雨影作用以及高原上空大气 中水汽含量较少的原因,青藏高原的降 水大为减少,因此,青藏高原的植被是 以干旱性的植被占较大优势。
青藏高原植物
在高原内部则以青藏高原成分占支配地 位,它有着年轻的、独立发展的历史,有许 多种、属是在高原强烈隆升过程中逐渐适应 于寒冷干旱的生态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典型 代表植物如小蒿草、紫花针茅、固沙草、西 藏蒿、垫状驼绒藜等。高原的西北部和柴达 木盆地等干旱区域则以亚洲中部荒漠成分为 主,如驼绒藜、膜果麻黄、合头草、蒿叶猪 毛菜、沙生针茅等。典型的温带和高山成分 如金露梅、羊茅、珠芽蓼等在高原上分布比 较广泛,常为高山灌丛和草甸的组成成分。

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

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

精品文档 欢迎下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大陆性强,植被旱生性显著
由于“青藏高压”的存在和南部喜马 拉雅山系的雨影作用以及高原上空大气 中水汽含量较少的原因,青藏高原的降 水大为减少,因此,青藏高原的植被是 以干旱性的植被占较大优势。
青藏高原植物
在高原内部则以青藏高原成分占支配地 位,它有着年轻的、独立发展的历史,有许 多种、属是在高原强烈隆升过程中逐渐适应 于寒冷干旱的生态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典型 代表植物如小蒿草、紫花针茅、固沙草、西 藏蒿、垫状驼绒藜等。高原的西北部和柴达 木盆地等干旱区域则以亚洲中部荒漠成分为 主,如驼绒藜、膜果麻黄、合头草、蒿叶猪 毛菜、沙生针茅等。典型的温带和高山成分 如金露梅、羊茅、珠芽蓼等在高原上分布比 较广泛,常为高山灌丛和草甸的组成成分。
1 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界限高 2 大陆性强,植被旱生性显著 3 植被宽带广 4 高原上的植被垂直带明显
1 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界限高
青藏高原海拔高,晴天多,降水少,这种地理环 境使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
地表温度高于大气温度,六月温差最大
夏季青藏高原受到强烈的加热
因为夏季温度高,所以高原有效热量较同纬 度与同高度山地丰富,植被高度界限较高。
高原地带性形成的原因
这些高原地带性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高原巨大幅度的隆升及其所引起的特殊的大 气环流状况。而潮湿的西南季风乃是西藏东南部热带和亚热带山地森林发育的基本 因素。高原面处在西风环流和“ 青藏高压” 控制下, 在这种大陆性高原的气候条件 下, 形成了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植被。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紫花针茅 垫状驼绒藜
固沙草 西藏蒿草
3.植被带宽广

不同放牧模式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差异

不同放牧模式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差异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0-0678唐刘燕,国慧,杨振安. 不同放牧模式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差异. 草业科学, 2021, 38(7): 1209-1217.TANG L Y, GUO H, YANG Z A. Differences in plant community and soil of alpine meadow under different grazing pattern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Pratacultural Science, 2021, 38(7): 1209-1217.不同放牧模式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差异唐刘燕1, 2,国 慧3,杨振安1, 2(1. 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南充 637009;2.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3. 西华师范大学实验与设备管理处,四川 南充 637009)摘要:不同放牧模式会对草原植物群落和土壤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少有研究系统关注冬季、夏季和全年放牧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影响的差异。

本研究以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省红原县境内的全年放牧(AG)、冬季放牧(WG)和夏季放牧(SG)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种放牧模式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结果表明:1) AG模式下草甸的群落盖度和物种数均显著低于WG和SG (P < 0.05);AG和SG模式下草甸的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显著低于WG (P < 0.05),而杂草类牧草比例相反;同时根冠比在这3种放牧模式下无显著差异(P >0.05)。

2)植物群落优势种在3种放牧模式下发生明显变化,即AG模式下以菊科和毛茛科植物为主,WG则以禾本科、毛茛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而SG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

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响
王谋;李勇;黄润秋;李亚林
【期刊名称】《生态学报》
【年(卷),期】2005(025)006
【摘要】研究区高寒植被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表明气候环境对高原腹地植被具有明显的控制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植被样方的研究,对该区植被在高原气候暖干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暖干化的气候(环境是区域植被退化的主因,并对研究区植被退化速率进行了推算(14.2km/10a).以样方数据分析为依托,重新拟定了研究区内干旱湿润区分界线,获得该区植物碳同位素值拟合干湿界限的支持.通过对年代间干湿分界线位置的比较,对高原气候暖干化模式下植被的退化趋势进行了模拟.
【总页数】7页(P1275-1281)
【作者】王谋;李勇;黄润秋;李亚林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油汽藏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43;Q948
【相关文献】
1.气候变暖对高寒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J], 霍小红;张文凯
2.气候变暖对高寒地区植物生长与物候影响研究 [J], 徐践
3.休牧对西藏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特征的影响 [J], 高小源; 鲁旭阳
4.未来气候变暖对羌塘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牧草青草期的影响 [J], 杜军;周刊社;高佳佳;次旺顿珠
5.青藏高原腹地不同退化程度高寒沼泽草甸生长季节CO2排放通量及其主要环境控制因子研究 [J], 王俊峰;王根绪;吴青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花针茅
固沙草
垫状驼绒藜
西藏蒿草
b
11
3.植被带宽广
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
·大面积的高山灌丛 ·高寒草甸 ·高寒草原,高寒荒漠 ·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 ·高山垫状植被
荒漠草原区
高山草原区
草丛草甸区
针叶林区
b
12
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草地连绵 : 青 藏高原地形平缓, 植被带在水平方向 上分布幅度很大。 可以看到大面积的 高寒草甸和高寒草 原。
b
3
青藏高原植被的特点
1 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界限高 2 大陆性强,植被旱生性显著 3 植被宽带广 4 高原上的植被垂直带明显
b
4
1 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界限高
青藏高原海拔高,晴天多,降水少,这种地理环 境使青藏高原成为我国b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 5
地表温度高于大气温度,六月温差最大
b
6
夏季青藏高原受到强烈的加热
b
18Thank yoFra bibliotek for your attention
b
19
b
13
青藏高原植被带的特殊性
青藏高原植被具有巨大的内部连续性和一致性和水平地带植被相似。
b
14
4.高原上的山地植被垂直带明显
有明显的地带分 化,大致由东南 向西北,随着地 势升高,依次分 布着:山地森林 ---高寒灌丛,高 寒草甸---高寒草 原---高寒荒漠。
b
15
覆盖度也出现梯度变化
b
16
高原地带性
• 西藏高原的植被不同于一般的“ 水平地带” 植被, 也不同于山地的“ 垂直带” 植被。它是 属于“ 准平原式” 的垂直带植被, 我们称这种 具有;平面形式的植被垂直带称为 高原地 带性。
b
17
高原地带性形成的原因
这些高原地带性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高原巨大幅度的隆升及其所引起的特殊的大
气环流状况。而潮湿的西南季风乃是西藏东南部热带和亚热带山地森林发育的基本 因素。高原面处在西风环流和“ 青藏高压” 控制下, 在这种大陆性高原的气候条件下, 形成了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植被。
因为夏季温度高,所以高原有效热量较同纬 度与同高度山地丰富,b 植被高度界限较高。 7
2.大陆性强,植被旱生性显著
由于“青藏高压”的存在和南部喜马 拉雅山系的雨影作用以及高原上空大气 中水汽含量较少的原因,青藏高原的降 水大为减少,因此,青藏高原的植被是 以干旱性的植被占较大优势。
b
8
b
9
青藏高原植物
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
b
1
地形复杂 分布着高山、 峡谷、 水系、 湖 泊、 盆地、 冰川与冻土等多种地貌
气候类型独特而复杂多样, 东南暖热、 湿
润, 西北寒冷、 干旱
既有平缓的地势又有纵横的山脉 有“地球第三极”之称
b
2
复杂的地形与气候造就了多种植被
高寒草甸, 草原为主 西北有荒漠 东南有针叶林 阔叶林
在高原内部则以青藏高原成分占支配地 位,它有着年轻的、独立发展的历史,有许 多种、属是在高原强烈隆升过程中逐渐适应 于寒冷干旱的生态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典型 代表植物如小蒿草、紫花针茅、固沙草、西 藏蒿、垫状驼绒藜等。高原的西北部和柴达 木盆地等干旱区域则以亚洲中部荒漠成分为 主,如驼绒藜、膜果麻黄、合头草、蒿叶猪 毛菜、沙生针茅等。典型的温带和高山成分 如金露梅、羊茅、珠芽蓼等在高原上分布比 较广泛,常为高山灌丛b 和草甸的组成成分。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