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课程编码:B1210学分:2.5总学时:40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业工程概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人因工程学是通过人-机-环境系统优化来达到提高系统生产率,保证人健康、安全、舒适工作的学科。

人因工程学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

人因工程学课程的内容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解决生产系统设计及设置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企业对工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工程的角度掌握人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对人及其与机具、环境相互关系有比较全面了解和认识,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并能从适合于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对工程设计、工作安排、环境布置等提出科学的建议和要求,为人-机-环境系统建立一个合理可行的实用方案,使作业者获得舒适,健康、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力求提高作业者的作业能力,以提高生产率、安全性、舒适性和有效性。

并为学习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人因工程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

3、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应用和相关设计。

4、要求学生具备进行人因工程应用实践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人因工程学概述: 2学时本章教学目标:掌握人因工程学定义及研究方法和步骤。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发展。

理解人因工程学研究方法。

掌握人因工程学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章教学重点:人因工程学概念及学科内涵。

第一节人因工程学定义及人因工程学发展0.5学时第二节人因工程学研究方向与应用领域0.5学时第三节人因工程学研究方法和步骤1学时第三章微气候环境: 2学时本章教学目标:掌握微气候环境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以及微气候环境设计与改善问题。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人体对微气候的主观感受和微气候对人的生理及心理影响。

理解微气候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微气候环境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因工程课程代码:INDE3008英文名称:Ergonomics and Human Factors课程性质:专业核心基础课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开课学期:第5学期适用专业:工业工程、机械工程、设计类专业先修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基础工业工程后续课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先进制造技术与系统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匡绍龙大纲执笔人:匡绍龙大纲审核人:杨宏兵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课程性质:人因工程是工业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该课程基于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生理学、心理学、基础工业工程等先期课程基础上,针对工业生产现场设备与设施、以及人机交互设备及工具,从人的能力及限制条件出发,运用合理的方法,探讨其设计的合理性、可用性、健康性和舒适性能问题。

并为后续课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数控等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组织和人力资源提供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工程的角度掌握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对人及其与机具、环境相互关系有比较全面了解,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并能从适合于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对工程设计、工作安排、环境布置等提出必要的数据和要求,为人、机具、环境系统建立一个合理可行的实用方案,使作业者获得舒适,健康、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力求提高作业者的作业能力,以提高生产率、安全性、舒适性和有效性。

并为学习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最终能使相关人员解决大系统、作业空间、工作站、人机界面等人因问题及面向人因的设计与改善问题。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人机交互过程中人的信息处理结构和处理模型,掌握常用生理学、心理学等用于认知负荷的测量与评估方法,掌握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特征和极限,掌握人的运动特征及运动能力限制,学会应用上述特征进行显示器、控制器的设计与合理布局,实现人机交互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效率,解决人机界面设计中的人因问题;2.掌握在生产、生活及使用工具作业中人的解剖学、肌肉骨骼系统业疲劳等进行测量和评估;并结合掌握人体测量学方法,以及理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及作些能力了的影响及控制策略,实现对工作空间布局、工作站设计进行指导和改善,从而实现安全、健康的作业设计,解决空间布局、体力作业的人因问题;3.掌握人体生物节律及人机系统中作业特点及规律,掌握事故成因及分析方式,从而设计合理的工作轮班制度、团队与任务的分配和有效沟通方式、作业规则及作业制度,建立人机和谐共存的人机系统,解决大系统人因问题。

【人因工程学】人因工程学-教学大纲

【人因工程学】人因工程学-教学大纲

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因工程学英文名称: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课程类型:专业模块总学时及学分:48学时 3学分适应对象:本科工业工程专业主要先修课程:无执行日期:2014年秋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性质:人因工程是基于对人、机器、技术和相关环境的深入研究,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通过对于工具(用具)、机器(设施)、系统、任务和环境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生产(包括日常生活中人的活动)效率、安全性、健康性和有效性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任务:作为主干课和特色课,本课程为实现工业工程专业“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及服务性行业从事工业工程工作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及学生课外实践,使学生掌握人因工程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技术,达到教学目的。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工程的角度掌握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对人及其与机具、环境相互关系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了解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并能从适用于人的生理与心理的角度出发,对工程设计、工作安排、环境布置等提出科学的建议和要求,为人、机具、环境系统建立一个合理可行的实用方案,使作业者(使用者)在健康、安全、可靠、舒适的作业环境中,提高作业能力(使用效率),进而提高生产率、安全性、舒适性和有效性,并为学习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五、建议积极采用课堂启发式提问、讨论、举例、案例分析、微视频、课堂实验与设计等教学策略与方法。

六、考核评价方法及要求课堂参与、考勤、平时作业占30%;结课闭卷考试占70%(卷面100分)。

七、教材与主要教学参考资源1.教材:孙林岩主编. 人因工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参考资料:1)(美)Mark S. Sanders,Ernest J. McCormick著. 于瑞峰,卢岚译. 工程和设计中的人因学(第7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郭伏,钱省三主编. 人因工程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廖建桥主编. 人因工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丁玉兰编著. 人因工程学.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5)张广鹏主编. 工效学原理与应用.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6)刘志坚编著. 工效学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美)沙尔文迪(Salvendy,G.),孙林岩,马士华主译. 工业工程手册(第3版)·第2分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制定者:傅惠敏 2015年9月7日审核者:年月日批准者:年月日。

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因工程课程代码:INDE3008英文名称:Ergonomics and Human Factors课程性质:专业核心基础课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开课学期:第5学期适用专业:工业工程、机械工程、设计类专业先修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基础工业工程后续课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先进制造技术与系统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匡绍龙大纲执笔人:匡绍龙大纲审核人:杨宏兵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课程性质:人因工程是工业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该课程基于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生理学、心理学、基础工业工程等先期课程基础上,针对工业生产现场设备与设施、以及人机交互设备及工具,从人的能力及限制条件出发,运用合理的方法,探讨其设计的合理性、可用性、健康性和舒适性能问题。

并为后续课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数控等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组织和人力资源提供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工程的角度掌握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对人及其与机具、环境相互关系有比较全面了解,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并能从适合于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对工程设计、工作安排、环境布置等提出必要的数据和要求,为人、机具、环境系统建立一个合理可行的实用方案,使作业者获得舒适,健康、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力求提高作业者的作业能力,以提高生产率、安全性、舒适性和有效性。

并为学习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最终能使相关人员解决大系统、作业空间、工作站、人机界面等人因问题及面向人因的设计与改善问题。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人机交互过程中人的信息处理结构和处理模型,掌握常用生理学、心理学等用于认知负荷的测量与评估方法,掌握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特征和极限,掌握人的运动特征及运动能力限制,学会应用上述特征进行显示器、控制器的设计与合理布局,实现人机交互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效率,解决人机界面设计中的人因问题;2.掌握在生产、生活及使用工具作业中人的解剖学、肌肉骨骼系统业疲劳等进行测量和评估;并结合掌握人体测量学方法,以及理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及作些能力了的影响及控制策略,实现对工作空间布局、工作站设计进行指导和改善,从而实现安全、健康的作业设计,解决空间布局、体力作业的人因问题;3.掌握人体生物节律及人机系统中作业特点及规律,掌握事故成因及分析方式,从而设计合理的工作轮班制度、团队与任务的分配和有效沟通方式、作业规则及作业制度,建立人机和谐共存的人机系统,解决大系统人因问题。

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241079课程名称:人因工程英文名称:Human Factors开课学期:7学时/学分:36 / 2 (其中实验学时:4)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开课专业:工业工程选用教材:孙林岩主编《人因工程》中国科技出版社 2001.6 第一版主要参考书:1、丁玉兰主编《人机工程学》(修订版)北理工出版社20002、刘金秋等编著《人类工效学》高教出版社19943、浅居喜代治《现代人机工程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924、Martin Helander, 《A Guide to the Ergonomics of Manufacturing》,London,Talor&Francis,1995执笔人:郑午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人因工程学是基于对人和机器、技术的深入研究,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通过对工具、机器、系统、任务和环境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生产率、安全性、舒适性和有效性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人因工程学涉及到的领域包括宇航系统、城市规划、工厂运作、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家具制造、服装、生活用品制造等等。

因此,人因工程学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学生只有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下列能力:1、掌握人因工程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了解人体的基本特征、人体测量方法;3、掌握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的基本方法;4、学会作业空间设计的基本方法;5、通过实验了解人体疲劳测定的基本方法。

6、通过实验掌握应用MOD法进行动作分析的能力。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人因工程学概述(4学时)第一节学科概述第二节人因工程学的重要性及应用第三节人因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第四节人因工程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人体生理特征(4学时)第一节神经系统与感知第二节人体的运动系统第三节能量代谢第四节心血管与呼吸系统第五节人体的忍耐力第三章人体测量(4学时)第一节人体测量简介第二节静态测量第三节动态测量第四节典型标准第五节人体测量的应用第四章累积损伤疾病与操作工具设计(2学时)第一节累积损伤疾病及其原因第二节与手有关的累积损伤疾病第三节累积损伤疾病的预防与合理的工具设计第五章方法研究第一节工作研究简介(2学时)第二节方法研究概述第三节过程分析(4学时)第四节动作分析第六章作业测定(4学时)第一节作业测定概述第二节预定时间标准法第三节工时利用分析第七章作业空间设计(4学时)第一节作业空间设计概述第二节作业空间设计的视觉要求第三节作业空间设计第四节工作台设计(4学时)第五节座椅设计第六节虚拟车间与虚拟工厂第七节作业空间的设计评价实验1、人体疲劳测定(2学时)2、模特法(MOD)应用(2学时)四、实验:1.实验目的与任务①人体疲劳测定实验人体疲劳测定是人因工程课程中第二章人体生理特征的重要内容。

人因工程学教学大纲

人因工程学教学大纲

人因工程学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简称HFE)是一门研究人与机器、环境之间交互关系、面向人的设计和控制的跨学科科学,旨在提高人与系统的匹配度和性能效率。

本课程主要介绍HFE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本课程适合工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

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目标:1.了解HFE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实践;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人因工程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因工程对人与系统交互关系的影响;4.熟悉相关工具和技术,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工程设计和分析;5.促进学科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在领域间的应用和交叉能力。

课程内容1.HFE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HFE的定义及其研究的范围•HFE的历史发展和现状2.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人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人员分类和人员匹配3.人因工程的设计原则•人因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人员作业分析和评估4.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用户界面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人机交互的模型和设计方法5.设备和工作环境的设计•设备与工作环境的适应性评估•设备人机接口和环境交互6.人机系统的评估方法•任务分析和人员工作负荷评估•人机系统的任务效率评估7.其他相关领域的交叉学科•认知科学和人机协同学•车辆人机工程和交通管理系统课程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以下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1.考勤和课堂表现(20%)2.期中考试(30%)3.课程项目(25%)4.期末考试(25%)参考文献1.Wickens, Christopher D., and John Lee.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Pearson Education, 2016.2.Salvendy, Gavriel. Handbook of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Wiley, 2012.3.Sanders, Mark S., and Ernest J. McCormick. Human factors i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McGraw-Hill Science/Engineering/Math, 1992.4.Norman, Donald A..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Basic books, 2013.5.ISO, 2000. ISO 9241-11 Ergonomic requirements for office work with visual display terminals (VDTs), Part 11: Guidance on usability.。

《人因工程学》教学大纲

《人因工程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人因工程学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工业工程使用教材: 郭伏,钱省三主编. 人因工程学[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二、课程性质及地位人因工程学是通过人-机-环境系统优化来达到提高系统生产率,保证人健康、安全、舒适工作的一门多学科交叉性应用学科。

人因工程学是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课程内容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解决生产系统设计及优化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企业对工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工程的角度掌握人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对人与机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比较全面了解和认识,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并能从适合于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对工程设计、工作安排、环境布置等提出科学的建议和要求,为人-机-环境系统建立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使作业者获得舒适,健康、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力求提高作业者的作业能力、系统生产率、安全性、舒适性和有效性。

并为学习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

四、课程教学任务(1)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人因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应用领域;人—机-环境系统优化的主要理论;人因设计原则和方法。

(2)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人因工程理论方法的理解,掌握实验测试手段,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3)通过课程设计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的结构本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三部分:各部分内容及要求如下:1、理论教学部分(30学时)理论教学分为15个知识模块,模块的安排主要考虑各知识模块之间知识的连续性及人的认知规律,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安排。

(注:由于所使用的教材第二章“人的因素”由学生自学,所以模块排序与教材中的章的排序数有区别,演示文稿(PPT课件)中章的序数与教材对应)模块1:人因工程学概述(1.5学时)知识点:人因工程学科的命名及定义;人因工程学科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研究方法和步骤;人因工程学的相关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0341001
课程英文名称: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人因工程学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应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涵盖范围很广,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是一门很有应用价值的学科,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这门课主要研究人—机—环境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恰当的设计和改进这些关系,使工作系统获得满意的效果,同时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工作场所环境评价的方法以及作业空间设计的原则等一些人因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通过在相关实验中亲自动手,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做准备。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系统掌握人因工程学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学会运用人因工程学的方式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旨在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从多学科角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种系统的观点和综合的能力,并通过实验环节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增强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本课程宜采用多媒体教学,以便更好地展示学科的研究成果、使用设备及应用案例。

2.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工作环境衡量指标的测定、评价和改善,体力工作负荷与脑力工作负荷的测定、疲劳的消除,并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进行作业空间设计、人机系统与人机界面的设计与评价。

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学时,课时分配表可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具备一定的数学、机械、管理、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已修完相关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结合所学内容安排1-2次习题,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本课程共有8学时实验,实验环节的安排如下所示:
生理因素实验2学时
测定人在不同色彩及光强的闪光融合频率值;测定响度绝对阈限值。

反应时测试实验2学时
对声音和光信号左右手简单反应时测定;对不同光信号的选择反应时测定。

环境照明与生产效率关系测定实验2学时
描述等照度曲线;测定并计算平均照度;简单方法测定和估算反射率;描述照明—工作效率曲线。

环境噪声测定实验2学时
用HS5633B型通用声级计测量工业企业或周围环境的噪声值。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2.考核目标
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了衡量及改善环境要素的方法;是否具备了衡量作业负荷及安排适宜劳动强度的能力;是否掌握了作业空间、人机系统、人机界面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是否掌握了对人机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的方法。

3.成绩构成
学生总成绩由平日成绩、实验成绩、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各部分成绩所占比例依次约为20%、10%、70%,其中平日成绩取决于上课出勤率、上交作业情况及回答问题情况等。

(七)参考书目
《人因工程学》,郭伏、钱省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
《工效学原理与应用》,张广鹏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
《人因工程》,孙林岩、崔凯、孙林辉编,科学出版社,2011.8
《人因工程》,蒋祖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
二、中文摘要
人因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应用学科。

该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有机地融合了生理学、心理学、医学、卫生学、人体测量学、劳动科学、系统工程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标准和规范,研究和应用范围广泛并具有综合性。

该学科的研究目的在于设计和改进人-机-环境系统,使系统获得较高的效率和效益,同时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部分人因工程学概述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人因工程学的命名及定义;人因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人因工程学的相关学科
重点:
人因工程学的定义、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第2部分人的工作环境
总学时(单位:学时):14 讲课:10 实验:4 上机:0
第2.1部分微气候环境(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人体的热交换与平衡;微气候对人的影响;改善微气候环境的措施
第2.2部分照明环境(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光的物理性质及度量;视觉特性;照明对作业的影响;工作场所照明;照明标准;照明环境的设计、改善和评价
第2.3部分色彩环境(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色彩混合与色彩表示方法;色彩对人的影响;色彩调节与应用
第2.4部分噪声及振动环境(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声音及其度量;噪声及其对人的影响;噪声测量及评价标准;噪声控制;振动环境;特殊工作环境
第2.5部分空气环境(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几种现代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其危害;空气污染物浓度及相关标准;粉尘;空气中二氧化碳;工作场所通风与空气调节
重点:
微气候环境的综合评价;光的度量;照明环境的综合评价;色彩的构成;色彩混合与色彩表示方法;声音的物理度量;人耳对声音的主观感觉;空气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全面通风换气量的计算
难点:
微气候环境的综合评价;色彩表示方法;全面通风换气量的计算
实验:
环境照明与生产效率关系测定实验(实验2学时);环境噪声测定实验(实验2学时)
习题:
全面通风换气量的计算
第3部分人的工作效能
总学时(单位:学时):13 讲课:9 实验:4 上机:0
第3.1部分体力工作负荷(讲课3学时)
具体内容: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作业时的氧耗动态;劳动强度;体力疲劳及其消除
第3.2部分人的信息处理系统(讲课4学时)
具体内容:
人的信息处理系统模型;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人的信息输出
第3.3部分脑力工作负荷(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脑力负荷定义及影响因素;脑力负荷的测量方法;脑力负荷预测方法;应激;脑力疲劳及其消除
重点: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注意的认知理论;中枢系统的信息加工;脑力负荷的测量方法;脑力负荷预测方法
难点:
注意的认知理论;中枢系统的信息加工;脑力负荷的测量方法;脑力负荷预测方法
实验:
生理因素实验(实验2学时)、反应时测试实验(实验2学时)
第4部分人体测量与作业空间
总学时(单位:学时):5 讲课:5 实验:0 上机:0
第4.1部分人体测量(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人体测量概述;常用的人体测量数据;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
第4.2部分作业空间设计(讲课3学时)
具体内容:
作业空间设计概述;作业空间设计中的人体因素;作业姿势与作业空间设计;工作场所性质与作业空间设计;座椅设计
重点:
人体测量的基本术语;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作业姿势与作业空间设计;工作场所性质与作业空间设计;座椅设计
难点:
作业姿势与作业空间设计
第5部分人机系统与人机界面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第5.1部分人机系统(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人机系统概述;人机系统设计思想与程序;人机系统评价概述;人机系统分析评价方法
第5.2部分人机界面设计(讲课4学时)
具体内容:
人机界面概述;显示器设计;控制器设计;控制-显示组合设计;累积损伤疾病与工具的设计
重点:
人机系统分析评价方法;仪表显示设计;听觉显示设计;主要控制器的设计;与手有关的累积损伤疾病;手握式工具设计原则
难点:
人机系统分析评价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