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热的诊断及处理
急诊发热病人处理流程
急诊发热病人处理流程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指腋下体温超过37.2℃。
在急诊科工作中,处理发热病人是一项常见但又极为重要的工作。
正确的处理流程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救治效率。
下面将介绍急诊发热病人处理的流程。
1. 评估患者病情。
首先,护士或医生需要对发热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询问病史、测量体温、观察症状等。
通过评估,可以初步确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2. 快速降温。
对于高热的患者,需要尽快进行降温处理。
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冷毛巾敷额头、腋下等部位,或者使用退热药物。
在降温的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降温过快或过慢引起不良反应。
3. 采集检查样本。
在处理发热病人时,需要及时采集相应的检查样本,如血液、尿液、痰液等,以便进行相关检查和分析。
这有助于明确病因,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4.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可能需要进行X光、CT、MRI等影像学检查,或者进行血液生化、病原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
这些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5. 给予适当的治疗。
根据评估和检查结果,医生会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
可能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退热药物等。
在给药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6.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症状的变化。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7. 指导患者及家属。
在处理发热病人的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及家属相应的指导。
包括疾病知识、饮食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指导,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以上就是急诊发热病人处理的流程。
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同时,也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高热的急救措施
高热的急救措施引言高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通常表示体内发生了某种异常情况。
高热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感染、药物反应、中暑等。
不论高热的原因是什么,在给予医疗救助之前,急救人员应采取一些紧急措施来帮助患者稳定体温,并减轻可能的身体损害。
本文将介绍高热的急救措施,对于不同的高热原因,医疗救助有所区别。
在进行急救处理之前,应先确认高热的原因,并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急救措施1.调整环境温度–高热患者应尽量置于凉爽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
–打开窗户,提高通风效果。
–使用扇子或空调等工具调整室内温度,帮助患者降温。
2.补充液体–高热会导致身体水分的丢失,因此需要补充足够的液体。
–可以给患者提供冷水、凉茶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
–注意避免饮用含有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因为它们会加重脱水情况。
3.使用湿毛巾–将一块湿毛巾放在患者额头上,可以帮助散热。
–定期更换湿毛巾,以保持湿度。
4.脱衣服–高热患者应脱去多余的衣物,以增加散热的表面积。
–使用冷毛巾或喷雾器在患者身体上喷水,也能提供降温效果。
5.避免过度活动–高热情况下,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活动,以防止体温进一步上升。
6.使用退热药物–在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下,可以给高热患者使用退热药物。
–常见的退热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但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年龄,药物剂量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咨询医生指导。
同时,应遵循药物的使用说明。
7.寻求专业医疗救助–在进行急救措施后,如果高热没有缓解或情况恶化,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医疗专业人员将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注意事项1.避免使用过冷或过热的水–急救时用于湿毛巾或喷雾器的水温应适中,避免刺激患者。
2.注意呼吸道通畅–高热患者常常呼吸急促,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3.观察体温变化–监测高热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调整急救措施。
4.预防感染传播–在与高热患者接触时,急救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洗手并佩戴手套。
2023医院发现不明原因肺炎(高热)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2023医院发现不明原因肺炎(高热)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2023医院不明原因肺炎(高热)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背景近日,我们医院发现了一种不明原因的肺炎,主要症状为高热。
此病症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对我们的医院及社会公众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该疫情,救治患者,保障医务人员和公众的安全,制定本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目标- 快速隔离和确诊患者,减少传播风险。
- 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救治,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 确保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 加强与公共卫生部门的合作,及时分享信息和资源。
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1. 突发疫情监测和报告- 设立疫情监测岗位,负责监测医院内外疫情动态。
- 发现可疑病例,立即向疾控部门进行报告,并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2. 患者筛查和隔离- 临床医务人员应积极向患者询问是否出现高热等症状,及时排查可疑病例。
- 对疑似患者,立即进行隔离。
- 为患者提供隔离病房,确保病房内设备、药品和耗材的充足供应。
3. 诊断与治疗- 由专家组成诊断团队,对病例进行仔细检查和确诊。
- 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定期召开专家会诊,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和科学的治疗。
4. 病房管理- 加强病房消毒工作,确保病房内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 隔离病房内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个人防护措施,佩戴相关防护设备。
- 病房内的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病毒核酸检测。
5. 物资保障- 及时调配和增加必要的医疗设备、药品和防护用品等物资。
- 设立分发中心,统一管理物资的分配和消耗情况。
- 加强与相关供应商和采购部门的沟通,确保物资供应的稳定性和及时性。
6. 应急演练和培训-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 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于不明原因肺炎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 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于疫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7. 信息共享和合作- 加强与公共卫生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及时分享疫情信息。
急诊医学高热病例的急救处理及常见并发症防范
感染控制方法探讨
感染预防
加强病房消毒隔离措施,减少探视人 员,避免交叉感染;对于高热患者应 常规进行血培养、尿培养等病原学检 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控制感染源。
控制方法
根据感染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严重感染 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增强剂提高机 体抵抗力。
多器官功能衰竭风险评估
降低并发症风险
通过多学科协作,可以及时发现并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风险,减少患者 在急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急救处理方案的完善
通过本次项目,我们成功完善了高热病例的急救处理方案,包括快 速降温、病因诊断、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惊厥/抽搐,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 舌咬伤、误吸等;同时给予镇静药物控制抽搐,并密切监测生命 体征变化。
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纠正策略
脱水识别
观察患者皮肤弹性、口腔黏膜湿 润度、尿量等指标,及时发现脱 水迹象。
纠正策略
根据脱水程度和电解质紊乱类型 ,给予相应的补液治疗,如口服 补液盐、静脉输液等,以恢复体 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体格检查
评估患者一般状况,检查皮肤 黏膜有无皮疹、出血点,淋巴 结是否肿大等。
初步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体查及辅助检 查结果,初步判断发热原因。
快速降温措施应用
01
02
03
物理降温
采用冰袋、冰帽、冷毛巾 湿敷等方法降低体温,注 意避免冻伤。
药物降温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 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 氨基酚、布洛芬等。
高热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高热体温在39℃以上统称高热。
可由很多疾病引起,绝大多数急性高热为感染性发热,主要属于中医学外感实证发热的范畴,常见于温病的病程中。
多因外感六淫,尤其是温热火邪所引起。
由于病情的轻重不一及其演变发展,所以在病理阶段上表现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者的不同。
一般初起邪势轻浅者多见卫分证,继则传入气分,进一步表现热甚的现象,如再传入营分、血分,则可发生热极化火或热极生风的危重证候。
有的因邪热内闭,可以出现热传心包证。
至于具体情况则因病而异,必须在辨证的同时结合辨病,除针对高热采取紧急措施外,还当尽快明确诊断,针对病因治疗。
必要时当中西医结合抢救。
【诊断】1.要注意起病的季节,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有无接触史,以往得过什么传染病,接受过哪些预防注射。
2.要了解起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和演变经过,以协助分析高热原因。
大多数感染性发热起病急骤,病程较短。
根据体温波动情况,不同疾病可出现不同热型。
例如:①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C左右,达数日或数周,一天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多见于伤寒极期、中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②弛张热(体温在39C以上,但波动幅度大,一天内体温差别达2℃以上),多见于化脓性感染、伤寒极期、败血症、急性血吸虫病等;③间歇热(体温呈规律性波动,突发寒战、高热、出汗,热退后正常,间歇1~2日复作),多见于良性疟;④回归热(突发高热,稽留数日后自退,隔周后再同样发作,可反复多次),为回归热病所特有;⑤波状热(与回归热不同之点为体温逐渐升高又逐渐下降,缓解数天至数周后再度发热,体温曲线呈波状起伏,可反复多次),多见于布氏杆菌病;⑥不规则热(体温波动无规律性),可见于风湿热、某些感染性发热的初期或经治疗后及肿瘤等。
但由于抗感染药物的及时应用,现临床上已少见上述典型热型。
3.了解伴随的不同系统和器官的症状,结合全面体格检查所发现的阳性体征,分析高热的原因。
必要时当配合有关的化验、X线检查及B超检查等。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体温在 39℃以上,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2)伴有面赤,心烦口渴;或咽喉有腐烂白点,颈项肿胀;或咳喘胸痛,痰多黄稠;或小便黄赤、频急涩痛;或大便秘结或腹泻黄臭稀水,腹胀满,腹痛拒按,烦躁谵语;或斑疹隐隐。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 13 版)(陈灏珠、林果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及《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08 年)。
(1)脓毒症诊断标准:原发感染灶的症状和体征; SIRS 的表现;脓毒症进展后出现的休克及进行性多器官功能不全表现。
(2)SIRS 的表现,指具有 2 项或 2 项以上的下述临床表现:体温>38℃或<36℃;心率>90 次/分;呼吸频率>20 次/分或 PaCO2<32mmHg;外周血白细胞>12×109 /L 或<4×109/L 或未成熟细胞>10%。
(二)证候诊断1.卫气同病证:壮热、口渴、心烦、汗出,伴有恶寒、身痛。
舌苔薄白微黄或黄白相兼。
2.气分实热证:高热不恶寒,口渴,汗出,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腹泻黄臭稀水,面赤,心烦,谵语,抽搐等。
舌红苔黄燥或灰黑起刺,脉沉数有力。
3.气分湿热证:身热不扬,身重胸闷,腹部胀痛,渴不欲饮,小便不畅,大便不爽,或伴腹泻。
舌苔黄白而厚腻,脉濡缓。
4.气营两燔证:壮热、烦渴、神志昏迷、斑疹隐约可见。
舌绛苔黄燥等,脉数。
如斑疹较多,或有吐血、衄血、便血,抽搐。
5.气虚发热证:发热日久,面色淡白或萎黄,乏力气促,腹胀泄泻,下肢浮肿。
舌淡苔白,脉大无力。
二、治疗方法— 32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1.卫气同病证治法:清气透表。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
最新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课件PPT
调定点学说
发热的机理
•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pyrogene)作 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LPS、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 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内生致热原(EP):IL-1、IL-6、IF、TNF等
发热的机理
分析举例
反复出现一过性畏寒、 寒战,继之高热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菌血症
询问、寻找“定位”线索
局部感染灶
如牙龈红肿、溢脓、皮肤疖肿;心脏杂音、 肺部呼吸音改变及罗音、腹部压痛等
病例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重肝患者,每日午后 高热,伴菌血症表现, 血像明显升高
有局灶感染
未发现病灶
两次 B 超检查 腹腔感染可能性大
(一)起病姿态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一般感染性疾病起病较急,尤其是细菌、病毒感染 伤寒、结核等除外
•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相对较慢 恶组、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 病,可以表现为急骤起病,且病情凶险
★ 不能以发病的急缓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二)热 型
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产热器官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直接导致 发 热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散热器官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发热的机理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散热反应
前部 下 丘 脑
刺激
少数冷觉感受器
产热反应
后部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 位 体温调节中枢
高热的处理方法
高热的处理方法什么是高热?高热是指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状况。
通常,人体体温的正常范围为36.5°C (97.7°F)至37.5°C(99.5°F)。
当体温超过37.5°C(99.5°F)时,我们通常认为出现了发热的症状。
高热的原因高热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1.感染: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会使体温升高。
2.疫苗接种:有些疫苗会引起轻微的发热反应。
3.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高热。
4.中暑: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身体无法有效散热,导致体温升高。
5.其他因素:如甲亢、缺水、肿瘤等。
高热的处理方法1.观察体温变化当发现体温升高时,首先应该进行体温观察。
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体温,并记录下每次测量结果。
这样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及治疗效果。
2.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有助于降低体温,预防脱水。
应饮用足够的水,并多吃含水分高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等。
同时,避免饮用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因为它们可能导致脱水。
3.调整室温如果高热是由于环境温度过高引起的,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室温来降低体温。
打开空调或者使用风扇可以提供清凉的环境,促进散热。
4.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迅速降低体温。
常见的物理降温方法包括:•冷敷:将温水浸湿的毛巾敷在额头、腋下和腿肚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可迅速降低体温。
•冷水浴:将患者置于凉水中,以帮助散热,但要避免温度过低导致体温过低。
•使用降温贴:贴在额头等部位,可通过蒸发或化学反应降低体温。
5.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物理降温可能无法有效控制高热,这时需要使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但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剂量使用,避免滥用。
6.寻求医疗帮助如果高热持续时间较长,伴有其他严重的症状或者无法有效控制,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医生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高热的诊断及处理修订稿
高热的诊断及处理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高热的诊断及处理一、高热的病因(一)感染性疾病l.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疱疹病毒脑炎、皮疹后脑炎、腮腺炎病毒炎、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毒脑炎、巨细胞包涵体脑炎等。
2.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脑炎、脑梅毒回归热等。
3.立克体氏体感染:地方性及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
4.寄生虫感染:脑型疟、脑内阿米巴病、脑血吸虫病、弓形体病,脑旋毛虫病、嗜酸性脑膜炎等。
5.绑菌性感染:化脓性脑脊髓膜炎、脑脓肿、急性菌痢,细菌性心内膜炎、肝脓肿、结核病、败血症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1.结缔组织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脂肌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2.物理性疾病:中暑、烧伤等。
3.中枢性疾病:脑血管病、脑外伤、癫痫持续状态、颅内压增高症等。
4.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5.恶性肿瘤 :肾癌、肝癌、胃癌、淋巴瘤及白血病等。
6.血液病: 急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减少症、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7.药物反应: 恶性症状群、抗生素药物、抗癫痫药物等药品产生的药物反应。
诊断二、高热的诊断(一)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对发热原因的诊断常能提供重要线索,一般而言。
急性感染性疾病起病比较急骤。
常有受凉、疲劳、外伤或进食不洁等病史,如发热前有明显寒战者,多属于化脓性细菌性感染或疟疾,而一般非感染性发热,以及结核、伤寒、副伤寒、立克次氏体和病毒感染多有寒战。
(二)热型发热性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疾病具有独特的热型,如稽留热(一日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多见于乙脑、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弛张热(一日内体温波动2℃以上)多见于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白血病等;间歇热(发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多见于疟疾、化脓性局灶性感染等;波状热(热型变化量波浪起伏状)多见于布氏杆菌等;不规则热(热型有一定规则)多见于风湿热、流感等。
高热的诊断及处理
高热的诊断及处理一、高热的病因(一)感染性疾病l.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疱疹病毒脑炎、皮疹后脑炎、腮腺炎病毒炎、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毒脑炎、巨细胞包涵体脑炎等。
2.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脑炎、脑梅毒回归热等。
3.立克体氏体感染:地方性及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
4.寄生虫感染:脑型疟、脑内阿米巴病、脑血吸虫病、弓形体病,脑旋毛虫病、嗜酸性脑膜炎等。
5.绑菌性感染:化脓性脑脊髓膜炎、脑脓肿、急性菌痢,细菌性心内膜炎、肝脓肿、结核病、败血症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1.结缔组织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脂肌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2.物理性疾病:中暑、烧伤等。
3.中枢性疾病:脑血管病、脑外伤、癫痫持续状态、颅内压增高症等。
4.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5.恶性肿瘤 :肾癌、肝癌、胃癌、淋巴瘤及白血病等。
6.血液病: 急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减少症、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7.药物反应: 恶性症状群、抗生素药物、抗癫痫药物等药品产生的药物反应。
诊断二、高热的诊断(一)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对发热原因的诊断常能提供重要线索,一般而言。
急性感染性疾病起病比较急骤。
常有受凉、疲劳、外伤或进食不洁等病史,如发热前有明显寒战者,多属于化脓性细菌性感染或疟疾,而一般非感染性发热,以及结核、伤寒、副伤寒、立克次氏体和病毒感染多有寒战。
(二)热型发热性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疾病具有独特的热型,如稽留热(一日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多见于乙脑、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弛张热(一日内体温波动2℃以上)多见于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白血病等;间歇热(发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多见于疟疾、化脓性局灶性感染等;波状热(热型变化量波浪起伏状)多见于布氏杆菌等;不规则热(热型有一定规则)多见于风湿热、流感等。
(三)伴随症状发热伴寒战常见于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败血症等;发热伴咳嗽、吐痰、胸痛、气喘等,常见于肺炎、胸膜炎、肺结核或肺脓肿;发热伴头痛、呕吐,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发热伴上腹痛、恶心、呕吐,常见于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等;发热伴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常见于细菌性痢疾;发热伴右上腹痛,厌食或黄疸等,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或胆囊炎;发热伴关节肿痛,常见于风湿热或败血症等;发热伴腰痛、尿急、尿刺痛,常见于尿路感染、肾结核等;发热伴有局部红肿、压痛,常见于脓肿、软组织感染等;间歇性发热伴寒战、畏寒、大汗等,常见于疟疾或伤寒等病;发热伴皮下出血及黏膜出血,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重症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或急性白血病等。
高热原因分析及处理
一、超高热原因
(三)恶性高热 为一种遗传性疾病,以高代谢 为特征,病人接触到某些麻醉药物后触发。发 病可在麻醉后数小时。
二、超高热的处理
(一)物理降温 1、酒精擦浴:用30-50%酒精反复擦拭大动脉经
过出,促进周身皮肤血管扩张,加速散热。 2、冰敷: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处用冷
但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大汗促使低血容量性休克。 2、亚冬眠治疗:冬眠灵(氯丙嗪、异丙嗪)各1mg/kg/次肌
注或加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静滴。 3、激素:各种超高热都可以应用,常用中等剂量地塞米松
或氢化可的松静脉给药。
二、超高热的处理
(二)药物降温 4、硝普钠:能扩张外周血管,对顽固性高热效果
(五)麻醉引起的恶性高热 停用引起高热或致病的药物,静脉给予1mg/kg 丹曲林,5min一次,最大剂量10mg/kg;还可 使用多巴胺激动剂(左旋多巴)
超高热
THANK YOU!
较好,开始0.2ug/kg.min,用5%葡萄糖稀释后静 滴,可每5min增加0.1-0.2ug/kg,直到获得疗效 或血压有所下降。应用时注意监测血压。 5、中药治疗:常用芳香开窍类中成药,超高热伴 有惊厥、抽搐、谵语均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 丸、至宝丹等,或用醒脑静注射液2-4ml/次肌注。
二、超高热的处理
毛巾或冰袋冷敷;但要交叉间歇进行,以防冻伤。 用冰帽、冰枕能减轻脑水肿,减慢或制止脑细胞 的损伤及控制脑细胞损害后产生的反应性高热。 3、浸浴:当体温超过39℃,病人有寒战、四肢厥 冷可用32-35℃温水浴或酒精浴。
二、超高热的处理
(一)物理降温 4、冷盐水灌洗胃:4℃的生理盐水250ml注入胃内,
(四)对症治疗 1、给予氧气吸入,减轻缺氧损伤。 2、对昏迷者进行气管插管或左侧卧位,保持呼吸
高热患者的处理措施
高热患者的处理措施引言高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体温升高,通常指口腔体温超过38℃或腋下体温超过37.4℃。
高热患者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严重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因此,高热患者的处理措施十分关键。
处理措施1. 稳定患者的体温高热患者的体温必须及时进行降温。
常见的体温降温方法包括:•生理降温:给予高热患者冷却剂,如使用冷毛巾敷在患者的前额、脖子和腋窝等部位,以促进散热。
•药物降温:口服或静脉注射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物理降温: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水中浸泡,冷水浴或冷敷。
2.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处理高热患者时,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能需要进行以下监测:•体温: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同时记录下来以便于后续的医疗评估。
•心率和呼吸: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呼吸频率,以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稳定。
•血压: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以确保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神经系统评估:评估患者的神经状态,包括意识水平、反射和运动功能等,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
3. 提供适当的护理和舒适度高热患者通常需要额外的护理和舒适度,包括:•水和营养摄入:饮食调整以提供高热患者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
•舒适的环境:确保高热患者处于舒适的环境中,例如提供温和的室温和安静的休息环境。
•休息和睡眠:提供患者所需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以帮助恢复,减轻疲劳和乏力感。
4. 寻求医疗咨询和治疗对于高热患者,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应立即寻求医疗咨询和治疗。
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一步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
结论高热患者需要及时的处理和护理,以稳定体温并提供适当的护理和舒适度。
同时,在处理高热患者时,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及时寻求医疗咨询和治疗。
高热患者的处理措施对于预防严重后果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家人应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以确保高热患者得到适当的护理和治疗。
体温过高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体温过高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体温过高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对于体温超过39摄氏度的患者,可给予以下相关措施:
一、加强观察,对于高热患者可采取四小时测温一次,以了解体温波动变化状况。
二、降温处理,体温超过39摄氏度时,可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头部,若体温超过39.5摄氏度还可用稀释后的酒精擦拭机体大动脉,以起到降温散热效果。
同时可结合退烧药物辅助退烧,半小时后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
三、卧床休息,减少患者身体的能量消耗。
四、补充充足营养,加强高蛋白、维生素丰富食物的摄入,同时多增加饮水,必要时可以静脉输注或鼻饲。
五、须加强保暖,对于体温上升期患者应及时调节室温,穿衣适当,覆盖被褥。
六、口腔护理,当患有口腔黏膜发生改变时,应给予常规护理,局部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
七、皮肤护理,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时调换翻身,防止发生褥疮以及预防溃疡、炎症等。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本文将从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两个方面介绍登革热的相关知识。
一、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高热(通常持续2-7天)、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等症状。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出血倾向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发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降低、肝功能异常等指标异常。
3. 流行病学史:患者有被登革热病毒传播媒介蚊虫叮咬史,或与登革热疫区人员密切接触史。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信息,可以对登革热进行初步诊断。
但需要注意的是,登革热的症状和体征与其他病毒感染或病毒性出血热类似,因此必要时需进行病毒学检测以明确诊断。
二、处理原则1. 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控制发热、缓解头痛、肌肉酸痛和关节痛等不适症状。
2. 补液纠正:由于登革热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和血管渗漏,严重病例可发生休克,所以对于重症患者,应及时给予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3. 注意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密切关注血小板计数、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如有必要,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4. 预防措施:对于登革热疫区的居民,应加强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等。
同时,对于疫区的蚊虫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5. 早期干预: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等,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防止病情进展。
6. 注意并发症:登革热的并发症包括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病情会更为严重。
因此,对于高危人群或病情恶化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及时处理。
登革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三个方面的综合判断。
在处理原则上,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对症治疗,并进行补液纠正。
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和早期干预,以及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登革热的治疗和防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对登革热的了解,并引起人们对该病的重视和关注。
高热的诊疗常规
高热的诊疗常规高热指体温在39.1—41°C,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强烈反应,一般分为感染性、非感染性两大类。
【诊断】(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1.败血症:(1)若是稽留热、弛张热伴有皮脂,皮肤黏膜出现点,心内膜炎、栓塞现象,关节肿痛、贫血,有多发性化脓病灶,白细胞计数常在15000以上,有核左移,中毒颗粒者应考虑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2)弛张热、双峰热伴有寒战、大汗、早期出现休克征象且持续时间长,可伴有相对缓脉,白细胞计数基本为正常,应考虑为革兰氏阳性菌杆菌败血症。
2.结核病:浸润型肺结核、粟粒性肺结核可有高热伴咳嗽、咳痰、乏力、纳差、消瘦、盗汗,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分类增加,可行胸片及痰菌检查。
肺外结核如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淋巴结核的高热也常见。
3.伤寒副伤寒:体温先呈梯形上升,继而为稽留热,同时伴有表情淡漠、玫瑰疹、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应考虑该病。
确诊需做肥达氏反应试验及血培养。
4.疟疾:夏秋季节,发热前有明显寒战,继而出现高热、大汗、白细胞计数减少、贫血、脾脏肿大,血或骨髓涂片可找到疟原虫,必要时可做诊断性治疗。
5.呼吸系统感染:高热时伴有咳嗽、咳痰、胸痛,胸片可以帮助诊断。
6.肝脓疡:细菌性或阿米巴性肝脓疡可表现为高热、畏寒、肝区疼痛、肝肿大,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CT、X线透视、B超有助于诊断、定位。
7.尿路感染:高热伴畏寒、腰酸、尿路刺激症状,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脓球。
8.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高热伴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及偏瘫者考虑该病,及时做脑脊液检查、脑CT检查明确诊断。
(二)常见非感染性疾病1.风湿热:发热伴关节红肿,心率加快、心律失常、少数病可出现环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黏蛋白增高、抗“O”增高应考虑该病。
2.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热伴多脏器受累(如肝、肾、心、肺等),面部碟形红斑,关节炎,贫血乏力,血沉增快,抗核抗体阳性,骨髓或血中检出狼疮细胞则确诊。
高热患者的病情评估和急救护理
整理课件
4
热型
1.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 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多见于大叶肺炎、伤寒、斑疹伤寒、恶性肺结核等。 2.驰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 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恶性症、风湿热、心内膜炎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 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如间日疟、三日疟等。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 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多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等。 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何杰金氏病、 鼠咬热等。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 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高热病人的病情评估和急救护理
整理课件
1
高热的定义?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高热(High Fever)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小 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 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肛温虽比腋温准 确,但因种种原因常以腋温为准。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 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 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整理课件
8
辅助检查
WBC14.4×109/L,N 0.57,RBC 4.56 × 1012/L,Hb 122 g/L,Hct0.35。PLT 425×109/L; GLU 10.8 mmol/L; pH 7.47,PaCO2 24.1 mmHg,PaO2 88.1 mmHg,BE - 6.4 mmol/L, Na+135.7 mmol/L,K+2.55 mmol/L,C1)重症手足口病; (2)急性支气管肺炎; (3)心肌炎?
高热的原因和处理办法
高热的原因和处理办法高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通常是由于疾病、感染或其他身体异常引起的。
高热不仅会给人体带来不适,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了解高热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热的原因高热的原因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感染:感染是引起高热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都可能导致高热。
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流感、肺炎、扁桃体炎等。
2. 免疫系统异常:免疫系统异常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失常,进而引起高热。
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都可能出现高热症状。
3.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使用后可能引起高热。
例如,抗癫痫药物、某些抗抑郁药物等可能导致体温升高。
4. 肿瘤:某些肿瘤可以分泌一些激素,导致体温异常升高。
5. 中暑:在高温环境下过度劳累或暴露于高温下,可能引起中暑,导致高热。
二、处理办法面对高热,我们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缓解不适和降低体温。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处理办法:1. 观察与整理:在高热发作时,我们应该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及时记录体温。
此外,要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整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 药物治疗:对于由感染引起的高热,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来消除病因并降低体温。
然而,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药。
3. 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是常用的处理办法之一。
可以通过使用冷毛巾、冷敷、冷水浸泡等方法来帮助降低体温。
但是,在使用物理降温方法时,应注意不要让水过于冷,以免引起其他问题。
4. 补充水分:高热时,人体会大量出汗,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水分,以防脱水。
可以饮用温开水、淡盐水、绿豆汤等清凉饮料。
5. 休息与调整饮食:在高热发作期间,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并避免剧烈运动。
此外,可以适当调整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以帮助身体恢复。
6. 就医治疗:对于高热的病例,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急诊科高热患者的紧急评估与处理
实验室检查
血清电解质、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可以反映患者的脱水程度。尿 比重和尿渗透压也可以提供参考。
感染征象的识别
咽喉红肿
上呼吸道感染时,咽喉可能出 现红肿和疼痛,甚至出现白色 或黄色斑点。
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会引起咳嗽、气促 、胸痛或呼吸音异常。
皮肤感染
皮肤感染可能表现为红肿、疼 痛、发热,或出现脓肿、水泡 等。
脑膜刺激征
检查是否存在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判断是否存在脑膜炎或脑脊髓炎。
呼吸系统评估
呼吸频率 1
每分钟呼吸次数
呼吸深度 2
每次呼吸的深度
呼吸音 3
正常或异常呼吸音
呼吸努力度 4
呼吸困难的程度 评估患者呼吸系统状态,包括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音和呼吸努力度。 观察患者呼吸是否困难,是否有气促、喘息、胸痛等症状。
腹部感染
腹部感染可能表现为腹痛、恶 心、呕吐、腹泻等。
神经系统状态的评估
意识水平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使用GCS评分进行量化,并注意意识变化趋势。
瞳孔反应
观察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应,判断是否存在颅内压增高或神经受损。
肢体运动
评估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观察是否存在肌无力、瘫痪、抽搐或异常活动。
言语功能
判断患者能否清晰表达,是否存在言语障碍或认知功能下降。
病史采集
1
询问患者的近期接触史、旅行史、手术史、基础疾病等。
体格检查 2
检查患者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是否存在异常。
实验室检查 3
血常规、尿常规、血培养、痰培养等检查有助于明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 4
胸部X线、CT、超声等检查可以帮助定位感染的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热的诊断及处理
一、高热的病因
(一)感染性疾病
l.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疱疹病毒脑炎、皮疹后脑炎、腮腺炎病毒炎、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毒脑炎、巨细胞包涵体脑炎等。
2.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脑炎、脑梅毒回归热等。
3.立克体氏体感染:地方性及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 热等。
4.寄生虫感染:脑型疟、脑内阿米巴病、脑血吸虫病、弓形体病,脑旋毛虫病、嗜酸性脑膜炎等。
5.绑菌性感染:化脓性脑脊髓膜炎、脑脓肿、急性菌痢,细菌性心内膜炎、肝脓肿、结核病、败血症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
1.结缔组织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脂肌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2.物理性疾病:中暑、烧伤等。
3.中枢性疾病:脑血管病、脑外伤、癫痫持续状态、颅内压增高症等。
4.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5.恶性肿瘤:肾癌、肝癌、胃癌、淋巴瘤及白血病等。
6.血液病: 急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减少症、急性再生障碍
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7.药物反应: 恶性症状群、抗生素药物、抗癫痫药物等药品产生的药物反应。
诊断
二、高热的诊断
(一)病史
详细询问病史对发热原因的诊断常能提供重要线索,一般而言。
急性感染性疾病起病比较急骤。
常有受凉、疲劳、外伤或进食不洁等病史,如发热前有明显寒战者,多属于化脓性细菌性感染或疟疾,而一般非感染性发热,以及结核、伤寒、副伤寒、立克次氏体和病毒感染多有寒战。
(二)热型
发热性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疾病具有独特的热型,如稽留热(一日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多见于乙脑、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弛张热(一日内体温波动2℃以上)多见于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白血病等;间歇热(发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多见于疟疾、化脓性局灶性感染等;波状热(热型变化量波浪起伏状)多见于布氏杆菌等;不规则热(热型有一定规则)多见于风湿热、流感等。
(三)伴随症状
发热伴寒战常见于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败血症等;发热伴咳嗽、吐痰、胸痛、气喘等,
常见于肺炎、胸膜炎、肺结核或肺脓肿;发热伴头痛、呕吐,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发热伴上腹痛、恶心、呕吐,常见于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等;发热伴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常见于细菌性痢疾;发热伴右上腹痛,厌食或黄疸等,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或胆囊炎;发热伴关节肿痛,常见于风湿热或败血症等;发热伴腰痛、尿急、尿刺痛,常见于尿路感染、肾结核等;发热伴有局部红肿、压痛,常见于脓肿、软组织感染等;间歇性发热伴寒战、畏寒、大汗等,常见于疟疾或伤寒等病;发热伴皮下出血及黏膜出血,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重症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或急性白血病等。
(四)体征
1.生命体征:如发热伴随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多提示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如发热伴血压降低、脉速、烦躁等要警埸感染性休克或败血症。
2.面容:一般急性感染多呈急性面容、表情淡漠。
无欲状见于伤寒、副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和斑疹伤寒则面部潮红似醉酒状;感染性休克者表现为面色苍白;活动性红斑狼疮可有面部蝶形红斑;口角疱疹常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疟疾。
3.皮肤:皮肤的环形红斑和结节性红斑有助于对患者诊断;皮下结节是风湿热的主要体征之一;出血性皮疹或出血素质常提示重症感染或血液病;皮肤或软组织有化脓性病灶常提示为人为原因或败血症的来源;发热伴皮肤黄染(黄疸)要注意肝胆道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肝炎和急性溶血等。
4.淋巴结:局部淋巴结肿大常提示局部有急性炎症;全身淋巴结肿大要排除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结结核等。
5.胸部:如闻及肺部干湿性罗音或实变体征者,则应该考虑呼吸系统感染;原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心杂音发生明显改变时,应注意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热伴心包积液体征常提示心包炎。
6.肝脾肿大:发热伴肝脾肿大应考虑血液病、风湿性疾病和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伤寒以及肝胆道感染等;如伴有腹部体征应考虑为消化道系统疾病。
7.肾区叩击痛:发热伴肾区叩击痛,结合泌尿道刺激症状.应考虑肾盂肾炎、肾周围炎或肾周脓肿等。
8.关节肿痛:发热伴关节肿痛应考虑风湿热、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局部感染;发热伴腓肠肌剧痛常提示钩端螺旋体病。
9.发热伴器官损害体征:常为全身性疾病或败血症。
(五)辅助检查
(1)血、尿、粪常见检查为筛选的首选项目。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多考虑为细菌性感染;减低者则多为病毒或杆菌感染。
若怀疑败血症、肠道及泌尿道感染,需分别送血、粪、尿培养。
各种穿刺液除常规检查外,有时需送培养或涂片检查。
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皮肤瘀点及脑脊液涂片检查可找到
脑膜炎奈瑟菌,疟疾患儿血涂片可查找疟原虫,白喉假膜涂片检查白喉杆菌。
(2)必要时检查肥达反应、外斐反应、嗜异性凝集试验、冷凝集试验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风湿热或类风湿病分别进行抗链球菌溶血素O或类风湿因子检查。
免疫缺陷病致反复感染者可行血清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免疫与补体测定。
血液病宜行骨髓象检查。
怀疑结核病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
怀疑胆道感染者行十二指肠引流液的检查与培养,可获得有意义的结果。
总之,可按病情需要进行有关检查,但需注意分析检查结果时,要除外由于取样或操作过程等误差与污染而致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三、高热的治疗
(一)病因治疗
高热病因确定后,针对病因给予治疗,如过敏则抗过敏治疗,细菌性感染则给予抗生素治疗。
(二)减温措施
1.物理降温一般可采用冷毛巾湿敷额部每5~l0分钟变换一次,将冰袋置于额、枕后颈、腋和腹股沟处降温,也可用25%一50%的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对于过高热(>41.1℃)尚可用冰盐水保留灌肠。
将患者置于冰水浴盆中或空调病房内,或用冰盐水洗胃,也可静脉注射冰化葡萄糖生理盐水,不仅可补充水份和热量,且能迅速降温。
2.药物降温视发热程度可用口服或肌注解热镇痛药,如乙酰
水杨酸等。
对未成熟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解热剂降温。
常用的解热剂有APc5—10mg/(kg?次),或阿鲁散1—2岁婴儿每次l一2片(每片含阿司匹林0.06克、鲁米那0.015克)。
也可用小儿退热散(扑热息痛栓),l一6岁,1粒/次,一日1~2次,将栓剂塞入肛门。
对于过高热伴惊厥、谵妄者可行冬眠疗法,按病情可采用冬眠l号(氯丙嚷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100mg、5%葡萄糖液250ml),冬眠2号(杜冷丁100mg、氢麦角碱0.6—0.9mg、5%葡萄糖液250ml)或冬眠3号(普鲁卡因3—5g、司巴丁0.2—0.3mg、硫酸镁6g、生理盐水150ml)静滴。
3.针刺降温常用穴位为曲池、台谷、大椎、少商等。
4.其他对症处理高热时不显性水分丢失增多,加之食欲减退,应及时补充水份和电解质。
口服有困难者给予静脉补液,并注意热量的供给,使用1:4(含钠液:葡萄糖)液,可适当予以钾盐等。
四、高热的预防
(一)、预防
1、衣着要凉爽,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的办法。
2、居室空气要流通,必要时用电扇来回吹风,千万不可关窗闭户不让孩子见风。
3、鼓励饮水,保持口舌滋润,小便通畅。
4、注意营养,不要随意忌口,无明显咳嗽的可多吃点水果,尤其西瓜,既能补充水分、糖分和维生素,又有清热的功效,此
外还应注意大便通畅。
(二)、饮食
宜
1.宜吃寒凉性的食物;
2.宜吃低脂肪的食物;
3.宜吃高维生素C的食物;
4.宜吃清淡的食物。
忌
1.忌吃热燥的食物;
2.忌吃对大脑有刺激性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