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仕与归隐-----陶渊明诗歌的飞鸟意象及其审美内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第4期(总第105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ll瑚a】0fQi酵1aiN0nrlalUmvers毋(P}lilo呐andS0cialScienc酋)

No.4.2004

GellamN0.105

出仕与归隐

——陶渊明诗歌的飞鸟意象及其审美内蕴

吕海英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西宁810012)

[摘要]鸟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文中鸟的“原型意象”,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两类: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一是选择退守,是疏离群体的个体自由。这两种“原型意象”陶渊明诗中兼而有之,可以看作是其人生转换的前后标志。而陶渊明思想转变可以从飞鸟意象中得到证实。

[关键词】陶渊明;飞鸟意象;出仕;归隐

[中图分类号]您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阻5102(2004)悼0089-04

魏晋时期玄言诗盛行一时。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而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自然与自由相关,陶渊明及魏晋人士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代表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及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这种渴望在两汉经学统治相对松弛之后,变得尤为突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陶渊明对自然的追求与鸟大有关联。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应该说是有其深刻的时代内涵的。

鸟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周易》中的《中孚》、《明夷》、《渐》、《小过》等卦中均有鸟的影子,这里的鸟大体上象喻着坚贞自守,远遁自晦的高蹈情怀。《诗经》中的鸟意象更是举不胜举。“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象征自由、和谐;“交交黄鸟,止于棘”则暗示了不得其所的意味。此外,《庄子》“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则是远大理想的象征。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文中鸟的“原型意象”。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两类: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一是选择退守,是疏离主流群体的个体自由。两种鸟的“原型意象”,陶渊明诗中兼而有之,可以看作是其人生转换的前后标志。陶渊明思想转变可以以鸟意象贯穿始终。

六朝社会很重视世族与门第。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门第观念影响。受大环境影响,陶渊明形成了一定的门第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门第观念也与用世之心紧密相联。受儒家传统观念影响,振兴家族、光耀门庭,并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六朝世族士人大多将个体功业的建立与家族命运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体与家族休戚与共,共损共荣。清代东方树说过这样的话:“昔人云:读杜诗当作一部小经书读。余谓陶诗亦然。但何必云小也。”【1]可见,他把陶诗当作儒家经典来推崇的。这种看法在历代并不罕见,如宋代的真德秀就曾说过:“以余观之,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故形

之于诗,有不可掩。《荣木》之忧,逝川之叹也;绞士》之咏,箪瓢之乐也……”[2J此说绝不是空

[收稿日期]2004—04一06

[作者简介]吕海英(1967一),女,汉族,河南许昌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讲师。

一89—

匮乏而承受身心的双重折磨?陶渊明为生存而出仕的举动中又深深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其次是“孝”的观念,在当时人看来,满足“孝”这一价值需要是人生的最高精神需要,“孝”为“仁”之本(《论语·学而》),其他都为其次。如在《德行》第26、29、42、45、46、47条,《识鉴》的第十条中都提到并推崇“性至孝”的名士。社会舆论和自我心灵都使真性情的人奉“孝”为人生价值第一要义,生活在封建文化背景下的陶渊明也是如此。

至于陶渊明出仕的另一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通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以实现自我的需要。陶渊明虽处在个性觉醒的时代,但并未抛弃两汉时代的传统价值观念。陶渊明少年时即“猛志逸四海”(《杂诗十二首》之五),只是由于艰难生活的压力,才使他把这“猛志”压在心底,而只言出仕是为了生存和“孝养”。特别是在母亲孟氏去世后,为实现“孝”的精神而出仕的想法随之消失,而为了建功立业的想法则由潜层上升到显层。四十岁左右时,陶渊明还想一展宏图。但是各种因缘条件阻碍了他在仕途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所以他退而“独善其身”。

其次,陶渊明归隐是由于对古代贤达归隐行为的个体心灵感悟。这一感悟是基于对社会的认识和自我的认识。返观历史,方正刚介之士,因看不惯现实,往往出言“违众”,发语“迕风”,自致祸害。陶渊明有自知之明,故日“性刚才拙”,又有社会之知,故日“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二十首》之二十)“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序》)在这样一个动乱无道的社会上,如果放任自己违俗的个性在社会上闯荡,必遭后患。明哲保身,见微知著,趋利避害。古之贤达早已做出榜样,陶渊明从他们身上悟出了人生进退保身的哲理,其《归去来兮辞》云:“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飞”。看到了个体生命的宝贵,于是抛弃进入社会建功立业的想法,这也就是陶渊明所谓“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可见陶渊明的“明哲保身”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以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负责为前提的,它立足于个体自我,又超越了自我。陶渊明归隐与鸟之行踪相似,其思想转换仍以鸟意象贯穿,陶渊明对鸟如此情衷,特别是日夕归鸟在其笔下频繁出现。因为“鸟是自然的化身,日出而作,Et落而息,与宇宙自然相俯仰,此最为人类欣羡。”鸟最富自然情趣,与人生具有质的相似性。同时鸟与陶渊明的生死观、义利观还有莫大的联系。鸟Et出飞林,远近觅食,象征着人生在世奔波求活,自有酸甜苦辣;鸟日落而息,象征人之止息或死亡,回归本原,无怨无悔。陶渊明向来“视死如归”,《归去来兮辞》、《杂诗》、《挽歌诗》中都表现了此意“家为逆旅客,我如当去客”,另鸟日出而作,相约寻食,自食其力;只要果腹便足,决不纵欲逐利。此点与他的义利观如出一理。可见,他所需求的不过是正当衣食之需,这又与鸟性相通。可见,陶渊明与鸟确实有着极大的缘分。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杂诗》其五)陶渊明一生的寻觅与求索,如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止泊”即寻找精神的故乡与归宿。

陶渊明终于归田了,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找寻到诗意生存后的陶渊明,其笔下的鸟则是另一种形象,《归鸟》一诗最具代表性:“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避路诚悠,性爱无遗。”诗中之鸟,生机盎然,跃动,真纯,无忧无虑,它不必再耽心遭罹网罗,不会在日暮时飘泊无依。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的树林,这是它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翼翼归鸟”其实就是陶渊明思想成熟的写照,他终于找到了止泊之处——田园——他精神与生命的依托之所。此时的鸟“因植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哀。托身已所得,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同样,《读山海经》其一道:“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用鸟比兴,陶渊明之心表露无遗。《饮酒》其七“El人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回应《归鸟》一诗。然而最能表达陶渊明深意的当属《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Et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王士祯《古学千金谱》曾析此诗:“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

一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