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氯苯甲酸
有机化学(冯骏材编)课后习题答案
(2)e<f<a<d<b<c
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1)
(2)
(3)
5、(1)首先分别用卢卡斯试剂检测,立即是反应溶液出现浑浊的是正戊醇,数分钟后才出现浑浊的是戊-2-醇,1h后仍无现象的是戊醛和戊-2-酮;然后用银氨溶液检测,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戊醛,无现象的是戊-2-酮。
(2)
6、A:B:
C:
7、
8、A:B:
C:D:
E:
第九章
1、(1)2,4,4-三甲基戊酸(2)3-甲基-2-羟基丁酸
(3)2-羟甲基苯乙酸(4)3-苯基-2-溴丙酸
(5)3-丁炔酸(6)2,5-二甲基己二酸
(7)反-2-甲基-3-戊烯酸(8)4-乙酰基苯甲酸
2、(1)
(2)
(3)(4)、
(5)
(6)
3、(1)苯甲酸>环己基甲酸
(2)对硝基苯甲酸>间硝基苯甲酸>间氯苯甲酸>对氯苯甲酸
(3)丙炔酸>丙烯酸>丙酸
(4)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
(5)对硝基苯甲酸>苯甲酸>对甲氧基苯甲酸
4、(1)
(2)
(3)
(4)
(5)
(6)
5、(1)
(2)
(3)
6、(1)首先用FeCl3溶液检测,出现显色反应的是邻羟基苯甲酸;再用Br2/CCl4溶液,能使溶液褪色的是3-苯基丙烯酸,另一种一种即为丁酸。
氯代苯甲酸合成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相转移催化氧化合成氯代苯甲酸学院名称专业化学工程姓名学号起讫日期2013.2~2013.5指导教师2012 年 5 月12 日相转移催化氧化合成氯代苯甲酸目录摘要 (4)ABSTRACT (5)第一章文献综述 (6)1.1 氯代苯甲酸的用途和合成方法概述 (6)1.1.1 氯代苯甲酸的用途 (6)1.1.2氯代苯甲酸的合成方法 (6)1.2 相转移催化反应 (7)1.2.1 相转移催化法的基本原理 (7)1.2.2常用相转移催化剂 (8)1.2.3相转移催化反应的应用及发展 (10)1.3相转移催化剂(PTC)法合成氯代苯甲酸的反应机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实验部分 .. (12)2.1实验设备 (12)2.2 实验药品 (13)2.3 氯代苯甲酸的制备 (13)2.3.1 制备步骤 (13)2.3.2 制备的工艺流程图 (15)2.4 产品分析测试 (16)2.4.1 熔点分析 (16)2.4.2 得率的测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结果与讨论. (17)3.1 相转移催化剂(PTC)的选择和用量对得率的影响 (17)3.2 不同相转移催化剂(PTC)的选择和用量对得率的影响 (17)3.2.1催化剂PEG-600用量对得率的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催化剂PEG-800用量对得率的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催化剂PEG-1000用量对得率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有机过氧化物(危化品名录)
第2项有机过氧化物52001 2,2-过氧化二氢丙烷[含量≤27,带有惰性固体]217852002 2,5-二甲基-2,5-过氧化二氢己烷[含量≤82%,含水]217452003 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丙烷[在溶液中,含量≤52%]288352003 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丙烷[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带有A型稀释剂≥13%]288452004 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在溶液中,含量≤52%]211152005 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己烷[工业纯]215552005 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己烷[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15652006 2,2-双-(4,4-二叔丁基过氧化环己基)丙烷[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216852007 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2-乙基己酰)己烷[工业纯]215752008 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3,5,5-三甲基己酰)己烷[在溶液中,含量≤77%]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异壬酰)己烷306052009 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工业纯]217252009 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含量≤82%,带有惰性固体];217352009 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含量≤82%,含水]295952010 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工业纯]217952010 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52%]289752010 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在溶液中,52%<含量≤77%]218052010 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带有A型稀释剂≥13%]288552010 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27%,带有A型稀释剂≥36%和乙基苯≥36%] 306952011 1,1-双-(过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工业纯]214552011 1,1-双-(过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57%]214652011 1,1-双-(过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含量≤57%,带有惰性固体]214752012 过氧化乙酰磺酰环己烷[含量≤82%,含水≥12%]乙酰过氧化磺酰环己烷208252012 过氧化乙酰磺酰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32%]208352013 过氧化双-(1-羟基环己烷)[工业纯]214852014 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工业纯]216552014 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在溶液中,含量≤52%]216752014 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16652015 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3-己炔[工业纯]215852015 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3-己炔[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15952016 过氧化氢异丙基52017 过氧化氢叔丁基[含量≤80%,带有氢过氧化二叔丁基和/或A型稀释剂]过氧化氢第三丁基;过氧化叔丁醇209252017 过氧化氢叔丁基[含量≤72%,含水]209352017 过氧化氢叔丁基[72%<含量≤90%,含水]209452017 过氧化氢叔丁基[含量≤82%,含水≥7%,含氢过氧化二叔丁基≥9%]]307552018 过氧化氢叔戊基[在溶液中,含量≤88%,含水≥6%]306752019 1,1,3,3-四甲基丁基过氧化氢[工业纯]过氧化氢叔辛基216052020 过氧化氢异丙苯[工业纯]过氧化羟基茴香素;枯基过氧化氢211652021 过氧化氢二异丙(基)苯[在溶液中,含量≤72%]217152022 过氧化氢二叔丁基异丙(基)苯52023 过氧化氢蒎烷[工业纯]过氧化氢-2,6,6-三甲基降蒎基216252024 过氧化氢(对)孟烷[工业纯]212552025 过氧化氢四氢化萘[工业纯]213652026 过氧化二叔丁基[工业纯]210252027 过氧化叔丁基苯[工业纯]52028 过氧化叔丁基异丙(基)苯[工业纯]209152029 1,3-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工业纯]211252029 1,3-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52029 1,4-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工业纯]52029 1,4-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52030 过氧化二异丙苯[工业纯]过氧化二枯基;硫化剂DCP212152030 过氧化二异丙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52031 过氧化异丁基甲基甲酮[在溶液中,含量≤62%,带有A型稀释剂]212652031 过氧化异丁基甲基甲酮[含A型稀释剂≥19%和含甲基异丁基酮≥19%]52032 过氧化甲乙酮[在溶液中,含量≤45%,含有效氧≤10%]过氧化丁酮液;催化剂糊M255052032 过氧化甲乙酮[在溶液中,含量≤52%,含有效氧>10%]256352032 过氧化甲乙酮[在尼龙酸二异丁酯中,含量≤40%,含有效氧≤8.2%]306852033 过氧化乙酰丙酮[在溶液中,含量≤42%,含水≥8%,含A型稀释剂≥48%,含有效氧≤4.7%]2080 52033 过氧化乙酰丙酮[糊状物,含量≤32%,含溶剂≥44%,含水≥9%,带有惰性固体≥11%]3061 52034 过氧化环己酮[在溶液中,含量≤72%,含有效氧≤9%]211852034 过氧化环己酮[含量≤91%,含水]211952034 过氧化环己酮[糊状物,含量≤72%,含有效氧≤9%]289652034 过氧化环己酮浆,如:52034催化剂糊H52034催化剂糊HCH52035 过氧化甲基环己酮[在溶液中,含量≤67%]304652036 过氧化二丙酮醇[在混合物中,含量≤57%,含水≥8%,含二丙酮醇≤26%,含过氧化氢≤9%,含有效氧≤10%]216352037过氧化(二)乙酰[在溶液中,含量≤27%]208452038过氧化(二)丙酰[在溶液中,含量≤27%]213252039过氧化(二)异丁酰[在溶液中,含量≤52%]218252040过氧化(二)正辛酰[工业纯]212952041过氧化(二)正壬酰[工业纯]213052042过氧化(二)异壬酰[工业纯]过氧化二-(3,5,5-三甲基己酰)212852043过氧化(二)癸酰[工业纯]212052044过氧化十二(烷)酰[工业纯]过氧化(二)月桂酰;引发剂B212452044过氧化十二(烷)酰[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2893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工业纯]2085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085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糊状物,含量≤72%]2087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77%<含量<95%,含水]2088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32%≤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089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含量≤77%,含水]2090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含量≤62%,带有惰性固体≥28%,含水≥10%]3074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油膏52046过氧化二-(2-甲基苯甲酰)[含量≤87%,含水]过氧化二-(邻甲基苯甲酰)259352047过氧化二-(2-氯苯甲酰)[含量≤77%,含水]过氧化二-(邻氯苯甲酰)52047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含量≤77%,含水]过氧化二-(对氯苯甲酰)211352047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糊状物,含量≤52%]211452047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在溶液中,含量≤52%]211552048过氧化二-(2,4-二氯苯甲酰)[含量≤77%,含水]2,4,2,4-四氯过氧化二苯甲酰;硫化剂DCBP2137 52048过氧化二-(2,4-二氯苯甲酰)[糊状物,含量≤52%]213852048过氧化二-(2,4-二氯苯甲酰)[在溶液中,含量≤52%]213952049过氧化乙酰苯甲酰[在溶液中含量≤45%]乙酰过氧化苯(甲)酰208152050过甲酸过蚁酸52051过乙酸[含量≤43%,含水≥5%,含乙酸≥35%,含过氧化氢≤6%,含有稳定剂]过醋酸;过氧化乙酸;乙酰过氧化氢213152051过乙酸[含量≤16%,含水≥39%,含乙酸≥15%,含过氧化氢≤24%,含有稳定剂]304552052过氧化(二)丁二酸[工业纯]过氧化双丁二酸;过氧化丁二酰;过氧化(二)琥珀酸213552052过氧化(二)丁二酸[含量≤72%,含水]296252053双过氧化壬二酸[含量≤27%,含壬二酸≥13%,含硫酸钠≥53%]295852054双过氧化十二烷二酸[含量≤42%,含硫酸钠≥56%]306352055过氧化氢苯甲酰过苯甲酸52056过氧化-3-氯苯甲酸[57%<含量≤86%,带有3-氯苯甲酸]过氧化间氯苯甲酸275552056过氧化-3-氯苯甲酸[含量≤57%,含水和3-氯苯甲酸]308152057过苯二甲酸52058叔丁基过苯二甲酸52059过氧化乙酸叔丁酯[在溶液中,52%<含量≤77%]过氧化醋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乙酸酯2095 52059过氧化乙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209652060过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过氧化二乙基醋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二乙基乙酸酯52060过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工业纯]214452060过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33%,带有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33%]255152061 3,3-双-(过氧化叔丁基)丁酸乙酯[工业纯]218452061 3,3-双-(过氧化叔丁基)丁酸乙酯[在溶液中,含量≤77%]218552061 3,3-双-(过氧化叔丁基)丁酸乙酯[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59852062过氧化异丁酸叔丁酯[在溶液中,52%<含量≤77%]过氧化叔丁基异丁酸酯214252062过氧化异丁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256252063 4,4-双-(过氧化叔丁基)戊酸正丁酯[工业纯]214052063 4,4-双-(过氧化叔丁基)戊酸正丁酯[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14152064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在溶液中,67%<含量≤77%]过氧化叔丁基新戊酸酯211052064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67%]304752065过氧化新戊酸叔戊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叔戊基新戊酸酯295752066过氧化新戊酸异丙基苯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异丙苯基新戊酸酯;过氧化新戊酸枯基酯2964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2-乙基己酸酯2143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含量≤31%,含2,2-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36%,含钝感剂≥33%] 2886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含量≤12%,含2,2-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14%,含A型稀释剂≥14%,带有惰性固体≥60%]2887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288852068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戊酯[工业纯]过氧化叔戊基-2-乙基己酸酯239852069过氧化-2-乙基己酸-1,1,3,3-四甲基丁酯[工业纯]过氧化-1,1,3,3-四甲基丁基-2-乙基乙酸酯;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辛酯216152070过氧化-3,5,5-三甲基己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异壬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3,5,5-三甲基己酸酯210452071过氧化新癸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新癸酸酯259452071过氧化新癸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217752072过氧化新癸叔戊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叔戊基新癸酸酯289152073过氧化新癸酸异丙基苯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异丙苯基新癸酸酯;过氧化新癸酸枯基酯296352074过氧化丁烯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叔丁基丁烯酸酯;过氧化巴豆酸叔丁酯2183 52075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顺式丁烯二酸酯;过氧化马来酸叔丁酯2099 52075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210052075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糊状物,含量≤52%]2101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苯甲酸酯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工业纯]2097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2097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2098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89052077过氧化苯甲酸叔戊酯[在溶液中,含量≤92%]304452078过氧化邻苯二甲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210552079双-(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工业纯]210652079双-(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在溶液中,含量≤52%]210752079双-(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糊状物,含量≤52%]210852080过氧化异丙基碳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碳酸酯210352081过氧化十八烷酰碳酸叔丁酯[工业纯]叔丁基过氧化硬脂酰碳酸酯306252082 2,4,4-三甲基戊基-2-过氧化苯氧基乙酸酯[在溶液中,含量≤37%]2,4,4-三甲基戊基-2-过氧化苯氧基醋酸酯296152083 3-过氧化叔丁基-3-邻羟甲基苯甲酸内酯[工业纯]3-过氧化叔丁基-3-苯基酞内酯259652084过氧化二碳酸二乙酯[在溶液中,含量≤27%]过氧化二乙基二碳酸酯217552085过氧化二碳酸二正丙酯[工业纯]过氧化二正丙基二碳酸酯217652086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异丙基二碳酸酯213352086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在溶液中,含量≤52%]213452087过氧化二碳酸二正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过氧化二正丁基二碳酸酯216952087过氧化二碳酸二正丁酯[在溶液中,含量≤27%]217052088过氧化二碳酸二仲丁酯[工业纯]过氧化二仲丁基二碳酸酯215052088过氧化二碳酸二仲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215152089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2-乙基己基)二碳酸酯212252089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在溶液中,含量≤77%]212352089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206052090过氧化二碳酸二(异十三烷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异十三烷基)二碳酸酯288952091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四烷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十四烷基)二碳酸酯259552091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四烷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289252092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六烷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十六烷基)二碳酸酯216452092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六烷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289552093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八烷基)酯[含量≤87%,含有十八烷醇]过氧化二(十八烷基)二碳酸酯;过氧化二碳酸二硬脂酰酯259252094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工业纯]过氧化二环己基二碳酸酯215252094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含量≤91%,含水]215352095过氧化二碳酸-二-(4-叔丁基环己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4-叔丁基环己基)二碳酸酯215452095过氧化二碳酸-二-(4-叔丁基环己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289452096过氧化二碳酸二苯甲酯[含量≤87%,含水]过氧化苄基二碳酸酯214952097过氧化二碳酸-二-(2-苯氧基乙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2-苯氧基乙基)二碳酸酯305852097过氧化二碳酸-二-(2-苯氧基乙基)酯[含量≤85%,含水]305952098过氧化二-(3,5,5-三甲基-1,2-二氧戊环)[糊状物,含量≤52%]259752099过氧化蒎烯52100土荆芥油藜油;除蛔素;除蛔油。
邻氯苯甲酸合成工艺
邻氯苯甲酸合成工艺邻氯苯甲酸合成工艺介绍•邻氯苯甲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染料等领域。
•合成邻氯苯甲酸的工艺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不断进行工艺改进以提高产率和降低成本。
常见合成方法1.氯苯与苯甲酸的酸氯化反应:–氯苯和苯甲酸反应生成邻氯苯甲酸。
–该方法需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一般使用金属催化剂如铁、铜等。
–优点是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是一种常用的合成方法。
2.苯甲酰氯与氯苯的加成反应:–苯甲酰氯与氯苯直接加成生成邻氯苯甲酸。
–该方法反应条件较苛刻,需要有机碱的存在,如三乙胺、吡啶等。
3.其他方法:–还有一些相对较新的合成方法正在得到广泛研究,如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法、微生物法等。
–这些方法在提高合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潜力。
工艺改进的研究方向•对于氯苯与苯甲酸的酸氯化反应,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以下方面:1.催化剂的优化:寻找更有效的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2.反应条件的优化:探索更适宜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参数,降低能耗。
3.废物处理:针对该反应产生的废物,研究如何进行高效、低成本的处理和回收。
•苯甲酰氯与氯苯的加成反应方面,研究者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1.反应条件的改进:如何减少有机碱的使用量、调整反应温度等,提高合成效率。
2.原料的优化:寻找更便宜、可持续的原料,降低成本、减少环境影响。
•针对新的合成方法,研究者们还在努力探索:1.反应机理的研究:深入理解反应过程,为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2.新材料的研发:开发更高效、更稳定的催化剂或阴离子交换膜等材料,提高合成效率。
结论•邻氯苯甲酸合成工艺的不断改进和研究,有助于提高产业化生产的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通过合适的催化剂、优化反应条件以及废物处理,可以实现邻氯苯甲酸的高效、可持续合成。
•各种研究方向的不断尝试与发展,为邻氯苯甲酸的合成工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为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未来展望•邻氯苯甲酸合成工艺的改进仍有许多挑战和机会待发掘。
126种危险化学品氧化剂
52002
2,5-二甲基-2,5-过氧化二氢己烷[含量≤82%,含水]
2174
52003
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丙烷[在溶液中,含量≤52%]
2883
52003
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丙烷[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带有A型稀释剂≥13%]
2884
52004
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在溶液中,含量≤52%]
过氧化氢二叔丁基异丙(基)苯
52023
过氧化氢蒎烷[工业纯]
过氧化氢-2,6,6-三甲基降蒎基
2162
52024
过氧化氢(对)孟烷[工业纯]
2125
52025
过氧化氢四氢化萘[工业纯]
2136
52026
过氧化二叔丁基[工业纯]
2102
52027
过氧化叔丁基苯[工业纯]
52028
过氧化叔丁基异丙(基)苯[工业纯]
高碘酸钠
51513
仲高碘酸钠
仲过碘酸钠;一缩原高碘酸钠
51513
偏高碘酸钠
51513
高碘酸钾
51513
仲高碘酸钾
仲过碘酸钾
51513
偏高碘酸钾
偏过碘酸钾
51515
碘酸
51516
五氧化二碘
碘酐
51517
碘酸铵
51517
碘酸钠
51517
碘酸钾
51517
碘酸钾合一碘酸
碘酸氢钾;重碘酸钾
51517
碘酸钾合二碘酸
红矾钾
51520
重铬酸铯
51520
重铬酸钡
51520
重铬酸铝
51520
重铬酸铜
期末考试有机合成题
1.利用格氏试剂从丙烯合成叔丁醇;2.由丙炔制备1-溴丙烷;3.由甲苯制备间氯苯甲酸;4.由乙炔合成1-丁醇;5.由苯制备2-苯基乙醇;6.以乙炔和乙烯为原料,合成3-丁炔醇CH CCH2CH2OH7.由2-甲基-1-溴丙烷制备2-甲基-1-溴-2-丙醇;8.由环己烯制备1,6-己二醇9.由2-甲基-1溴丙烷制备2-甲基-2-丙醇;10.由1-溴丙烷制备2-己炔;11.由环己酮制备顺-1,2-环己二醇;12.由苯制备正丙苯;13.由甲苯制备2,6-二溴甲苯;14.由丙酮制备CCH3H3COCH2CCH3COOH15.由丁烷制备2-氯丁烷(不含1-氯丁烷);16.2. 由 CH3CH CH2合成CH3CH COOHCOOH2;17.由1-丙醇制备1-丁醇;18.由CH3CH2CH CHCHO制备CH3CH2CH CHCHOOH OH19.由苯合成4-甲基-3,5-二溴苯磺酸;20.由苯及1,2-二氯丙烷合成Cl C=CH2CH3;21.由1-溴环戊烷制备CHO;22.由丙酮及1-氯乙烷制备2-甲基-2,3-二溴丁烷;23.由对溴苯酚制备D OH;24.用乙酰乙酸乙酯及1,2-二溴乙烷合成OO25.由2,3-二甲基丁烷制备;26.由2-甲基-1-丙烯制备(CH3)3CCH2C C H2C H3;27.由丙烯制备丁醛;28.由对甲基苯甲醛合成HOOC CHO29.由溴乙烷制备1-丁醇;30.由环己烷制备环己酮;31.由甲苯制备苯乙酸;32.由环己酮制备COOH OH33.由1-丁烯制备顺-2,3-丁二醇;34.由甲苯制备邻硝基苯甲酸;35.由环己醇和氯苯制备Ph;36.由乙炔合成3-己炔;37.用甲苯为主要原料合成对硝基苯甲酸38.由BrCH2CH2CHO合成CH2CHCHOOH OH39.CH3COOH CH3CO。
有机化学毕博平台题目汇总(最终版)
2014级有机化学毕博平台题目汇总烷烃1.CH3)2CHCH2Cl与(CH3)3CCl是什么异构体?A. 官能团异构B. 位置异构C. 碳架异构D. 互变异构2.1-甲基-4-异丙基环己烷有几种异构体?A. 3种B. 2种C. 5种D. 4种3.4.5.光照下,烷烃卤代反应的机理是通过哪一种中间体进行的?A. 协同反应, 无中间体B. 自由基C. 碳正离子D. 碳正离子6.下列化合物中不能使Br2/CCl4溶液褪色的是()A. 环丙烷B. C2H2C. C6H6D. C2H47.下列环烷烃中加氢开环最容易的是A. 环己烷B. 环丙烷C. 环戊烷D. 环丁烷8.下面四个同分异构体中哪一种沸点最高?A. 2-甲基戊烷B. 2,3-二甲基丁烷C. 2,2-二甲基丁烷D. 己烷9.乙醇与二甲醚是什么异构体?A. 碳干异构B. 位置异构C. 官能团异构D. 互变异构10.在下列哪种条件下能发生甲烷氯化反应?A. 甲烷与氯气在室温下混合B. 先将氯气用光照射再迅速与甲烷混合 C. 甲烷与氯气均在黑暗中混合 D. 甲烷用光照射,在黑暗中与氯气混合烯烃和炔烃1.CH3CH=CHCH2CH=CHCF3 + Br2 (1 mol) 主要产物为:A. CH3CHBrCH=CHCH2CHBrCF3B.CH3CHBrCHBrCH2CH=CHCF3C. CH3CHBrCH=CHCHBrCH2CF3D. CH3CH=CHCH2CHBrCHBrCF32.下列化合物中不能使Br2/CCl4溶液褪色的是A. C2H4B. 环丙烷C. C2H2D. C6H63.4.5.6.7.CH3CH2C≡CH与CH3CH=CHCH3可用哪种试剂鉴别?A. 三氯化铁溶液B. Br2的CCl4溶液C. 硝酸银的氨溶液D. 酸性KMnO4溶液8.9. (CH3)2C=CH2 + HCl 产物主要是:A. CH3CH2CH2CH2ClB.(CH3)2CHCH2ClC. (CH3)2CClCH3D. CH3CHClCH2CH310.11.α, 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与共轭二烯反应得环己烯类化合物,这叫什么反应?A. Sandmeyer反应B. Hofmann反应C. Perkin反应D. Diels-Alder反应12.CH3CH=CH2 + Cl2 + H2O 主要产物为:A. CH3CHClCH2Cl + CH3CHClCH2OHB. CH3CHOHCH2Cl + CH3CHClCH2ClC. CH3CHClCH2ClD. CH3CHClCH3 + CH3CHClCH2OH13.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能与顺丁烯二酸酐反应,生成固体产物?A. 对二甲苯B. CH2=C(CH3 )CH=CH2C. CH3CH2CH=CH2D. 萘14.15.16.17.BrCH2CH2Br的优势构象是:A. 部分重叠构象B. 对交叉构象C. 全重叠构象D. 邻交叉构象18.CH3CH=CH2 + HBr产物主要是A. 不能反应B. CH3CHBrCH3C. CH3CHBrCH3 与 CH3CH2CH2Br 相差不多D. CH3CH2CH2Br19.下列化合物中哪些可能有顺反异构体?A. 1-戊烯B. 2-甲基-2-丁烯C. CHCl=CHClD. CH2=CCl220.sp杂化轨道的几何形状为A. 直线型B. 四面体C. 球形D. 平面型21.下列化合物不能被酸性KMnO4作用下氧化成苯甲酸的是?()A. 乙苯B. 叔丁苯C. 甲苯D. 环己基苯22.23.CF3CH=CH2 + HCl 产物主要是:A. 不能反应B. CF3CH2CH2ClC. CF3CHClCH3 与 CF3CH2CH2Cl 相差不多D. CF3CHClCH324.下列化合物中哪些可能有E,Z异构体?A. 2,3-二甲基-2-丁烯B. 2-甲基-2-丁烯C. 2-甲基-1-丁烯D. 2-戊烯25.sp2杂化轨道的几何形状为A. 平面型B. 直线型C. 球形D. 四面体立体学基础1、(R)-2-氯丁烷与(S)-2-氯丁烷的哪种性质不同A. 比旋光度B. 折射率C. 熔点D. 沸点2、1,1-二甲基环丙烷与反式-1,2-二甲基环丙烷的相互关系是A. 构造异构体B. 对映体C. 构型异构体D. 非对映体3、1,2-二甲基环丙烷有几个立体异构体A. 无立体异构体B. 三个,一对对映体和一个内消旋体C. 二个,一对对映体D. 四个,二对对映体4、 3-丁烯-2-醇能产生的立体异构体为A. 无顺反也无旋光异构体B. 有顺反和旋光异构体C. 无顺反异构体,有旋光异构体D. 有顺反异构体,无旋光异构体5、SN1表示()反应A. 双分子亲核取代B. 单分子亲核取代C. 双分子消除D. 单分子消除6、一个化合物虽然含有手性碳原子,但化合物自身可以与它的镜像叠合,这个化合物叫A. 内消旋体B. 外消旋体C. 对映异构体D. 低共熔化合物7、下列化合物中,哪些不存在内消旋化合物?A. 2,3-二氯丁烷B. 2,3-二氯戊烷C. 2,4-二氯戊烷D. 2,3,4-三氯戊烷8、下列化合物即能产生顺反异构,又能产生对映异构的是A. 2,3-二甲基-2-戊烯B. 4-氯-2-戊烯C. 3,4-二甲基-2-戊烯D. 2-甲基-4-氯-2-戊烯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具有R构型的化合物是右旋的。
苯和氯苯
四、Friedel-Crafts 反应
1. 烷基化反应(Alkylation)
在路易斯酸如无水FeCl3或AlCl3作用下,苯
与卤代烷发生的反应。
AlCl3
+ CH3CH2Cl
+ CH3
CH3 C Cl CH3
AlCl3
CH2CH3
+ HCl
CH3 C CH3 CH3
+ HCl
注意: + CH2 CH Cl
代基时,按下列顺序确定主官能团。
-OH,-NH2与苯环一起构成母体“苯酚”
和“苯胺”。-OH以前的基团与苯环相连时, 苯环作为取代基命名。
–X、–NO2和–NO等只作为取代基。
3. 一取代苯的命名
以苯环为母体的化合物
–X、–NO2、–NO和简单烷基
Cl
NO2
NO
CH3
氯苯 硝基苯 亚硝基苯 甲苯
Cl
+
不反应 不反应
(1)烷基化反应机理
CH3CH2Cl + AlCl3 + CH3CH2
CH3CH2 AlCl4
H CH2CH3
+
AlCl4
CH2CH3
+ AlCl3 + HCl
亲电试剂是碳正离子,反应可能伴随着碳 正离子的重排。
+ CH3CH2CH2Cl AlCl3
CH3
CH
+
CH3
CH2CH2CH3
亚硫酸氢钠淬灭间氯过氧苯甲酸的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亚硫酸氢钠淬灭间氯过氧苯甲酸的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能包括:亚硫酸氢钠(NaHSO3)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它能够与氧化剂发生反应,将其还原为较低的氧化态。
间氯过氧苯甲酸(m-CPBA)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
然而,当亚硫酸氢钠与间氯过氧苯甲酸发生反应时,会出现淬灭现象,即产生的氧化剂活性降低或完全消失。
本文将就亚硫酸氢钠对间氯过氧苯甲酸的淬灭作用进行探讨。
首先,将介绍亚硫酸氢钠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其化学结构、物理性质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其次,将介绍间氯过氧苯甲酸的性质和作用,主要包括其结构、物理性质以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通过对这两种化合物的性质和作用进行详细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重点分析亚硫酸氢钠对间氯过氧苯甲酸的淬灭作用机制。
我们将通过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来探讨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并尝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这种淬灭现象的应用前景及其在化学领域中的意义。
通过对亚硫酸氢钠淬灭间氯过氧苯甲酸作用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对这种反应的机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应用于有机合成的设计和优化中。
这不仅对于改进现有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还有望在新的反应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通过对亚硫酸氢钠淬灭间氯过氧苯甲酸的作用进行介绍,让读者对本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
首先介绍亚硫酸氢钠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其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以及在化学实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
然后介绍间氯过氧苯甲酸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其结构、特点以及在药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等方面。
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
首先总结亚硫酸氢钠对间氯过氧苯甲酸的淬灭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各类化合物或写出化合物的结构式
习题一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各类化合物或写出化合物的结构式一、烷烃(CH3)2CHCH2CH2CH(CH2CH3)2CH2CHCH2CH3CH3CHCH22CH33)35.(CH3)2CHC(C2H5)2CH2CH2CH37. 甲基乙基异丙基甲烷8. 2,5-二甲基-3,4-二乙基已烷9. 新戊烷10. 3-异丙基戊烷二、烯烃和炔烃CH3CH2C CH CH3CH2CH3(CH3)3CC CHCH33CH3C C CCH CH2CHCH2CH3(CH3)2CH CH CH CHCCH3CHCH3CH2C CCH3CIBrHHCCH3HCHCH3CCCH2CH C CH2CH310. 反-4-甲基-2-戊烯11. 2,3-二甲基-1-丁烯12. (3Z,5E)-2,4,5,6-四甲基-3-乙基-3,5-辛二烯13. 2,4-辛二炔14. 2,2,5,5-四甲基-3-已炔15.(E)-6-甲基-4-乙基-5-辛烯-2-炔16. 乙烯基17. 烯丙基18.丙烯基19. 异丙烯基三、脂环烃1.2.C H 3CH 3CH 3CH 3.CH 2CH 3CH 3 4.5.CH 3HCH 3H6.C(CH 3)37.HCH 3H CH315. 顺-1-甲基-3-乙基环丁烷 16. 1,4-二甲基双环[2,2,2]辛烷 17. 螺[2,2]戊烷 18. 双环[4,4,0]庚烷 19. 螺[4,5]-1,6-癸二烯 20. 1-环已烯基环已烯 四、芳烃及其衍生物C 2H 5CH(CH 3)2CH 2CHCHCH(CH 3)2C 2H 5O 2NBrCH 3CHCH 2CH 2CH 2CH 3SO 3HNO 2CH 3ClCH 32CH 3CH 3BrICH3OCHCOOH311. 本苯甲烷 12. 间氯苯基乙炔 13. 异丙苯 14. 1,5-二硝基萘 15. 对氯苄氯 16. 9-溴代菲 17. β-蒽醌磺酸 18. 2-硝基-3′-氯联苯19. 间二乙烯基苯 20. 3-环已基甲苯五、卤代烃的命名CH2ClCH 2CH 2CH 2ClCH(CH 3)2ClBrClBrCH 3BrCH 3ClClC CCH 3H HCH 2BrBrCH 3F 2CCF211. 烯丙基氯 12. 叔丁基溴 13. 4-甲基-5-氯-2-戊炔 14. 偏二氯乙烯 15. 二氟二氯甲烷 16. 1-苯基-2-溴乙烷 17. 苄氯 18. (Z)-3-溴乙基-4-溴-3-戊烯-1-炔 六、醇、酚、醚OHC CH 3CH 3CH 3HOCH 2CH 2CH 2OHOHOHOHCH 2OH(CH 3)2CHCH2CHCH 2OH39.OH CH 3NO 210.OH OH11.OC 2H 512.CH 3OCH(CH 3)213.C 6H 5CH 2OCH 2CHCH 214.CH 33OH15. 异戊醇 16. (E)-4-溴-2,3-二甲基-2-戊烯-1-醇17. 5-硝基-1-萘酚 18. 对硝基苄基丙基醚 19. α,β-二苯基乙醇 20. 季戊四醇 七、醛、酮CH 2CHCCH 2CH 3O (CH 3)2CHC CH 2CH 3OCCH 3O CHOCH 3OCH 3CCH 2CCH 3OOCCH 2Br OCH 3CHCH 2CHO2CH 3CHOO(CH 3)2CCHCHCHO11. 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2. 水杨醛 13. β-羟基丙醛 14. 反-2-氯-4-甲氧基环戊酮 15. 2,4-戊二烯醛 16. 二苯甲酮 17. 1,3-环已二酮 18. 环已基甲醛八、羧酸及其衍生物1.CH 3CH(CH 3)C(CH 3)2COOH2.CH 3CHCOOH3.HOOCCHCH 2COOH4.CH 2CHCH 2COOH5.COOH HOOC 6.COOH7.COOC 2H 5COOH8.COOHCH 39.2H 5O 10.O OOCH 311.COClO 2NO 2N 12.OONH15. 草酸 16. 苯乙酸苯甲酯 17. 3-苯基丙酸 18. ε-已内酰胺 19. 肉桂酸 20. 醋酸苯酯 21. N-苯基苯甲酰胺 22. α,r-二甲基-β-戊酮酸 九、含氮化合物CH 3CH 3CHCH(CH 3)2NO 2CH 2CH 2CHNH 2NCH 3C 2H 5NHC 2H 5CH 3H 2N NHC 6H 5(CH 3)23)3C6H5SO 2NHCH 33)3(CH 3)2NNOCH 2CHCN(CH 3)2NC 12H 25CH 26H 5HSO 4CH 3NHNH CH 3NOHCH 3NNN(CH 3)2CH 3NCH 317. 间硝基乙酰苯胺 18. 甲胺硫酸盐 19. N-甲基-N-乙基苯胺 20. 对甲苄胺 21. 1,6-乙二胺 22. β-奈胺 23. 2-氨基-4-甲氨基已烷 24. N-环已基乙酰胺 25. 偶氮二异丁腈 26. 对二甲氨基偶氮苯磺酸钠 十、杂环化合物1.OCOOH2.NNH 2N NN NH 2CH 3N 3.OCH 3CH 34.BrCOOHCH 3 5.O2CH 36.NCH 2CH 37.8.CH 2CH 3+9.OCH 310.+-11.N12.NN CH 3CH 314. α-噻吩磺酸 15. 糠醇 16. 碘化N,N-二甲基四氢吡咯17. β-吲哚乙酸 18. 4-(对氨基苯磺酰胺基)-6-甲氧基嘧啶 19. 3-乙基异噁唑习题二1.用构造式表示下列各化合物经硝化后可能得到的主要一硝基化合物(一个或几个):C 6H 5Br C 6H 5NHCOCH 3C 6H 5C 2H 5C 6H 5COOH C 6H 4(OH)COOH CH 3C 6H 4COOH C 6H 4(OCH 3)2C 6H 4(NO 2)COOHC 6H 4(OH)BrCH 33CNp-m-(1)(2)(3)(4)(5)(6)(7)(8)(9)(10)(11)(12)(13)对甲苯酚OCH --m-o o2.用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间氯过氧苯甲酸药物中间体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836662.6(22)申请日 2017.09.17(71)申请人 成都奥卡特科技有限公司地址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久北巷8号(72)发明人 严义达 (51)Int.Cl.C07C 407/00(2006.01)C07C 409/30(2006.01)(54)发明名称间氯过氧苯甲酸药物中间体的合成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间氯过氧苯甲酸药物中间体的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反应容器中加入间氯苯乙酰胺,硝酸钠溶液,控制搅拌速度230-260rpm ,溶液温度至10-16℃,加入甲基正丁基醚溶液,1,4-丁二醇溶液,在20-40min内分批次加入N-溴代乙酰胺,继续反应60-90min;然后加入水溶液,氟化锌粉末,控制搅拌速度310-330rpm ,继续反应3-4h ,加入氯化钠溶液洗涤30-50min ,3-庚醇溶液洗涤20-40min ,在硝基乙烷溶液中重结晶,脱水剂脱水,得成品间氯过氧苯甲酸。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CN 108239009 A 2018.07.03C N 108239009A1.间氯过氧苯甲酸药物中间体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在反应容器中加入间氯苯乙酰胺,硝酸钠溶液,控制搅拌速度230-260rpm ,溶液温度至10-16℃,加入甲基正丁基醚溶液,1,4-丁二醇溶液,在20-40min内分批次加入N-溴代乙酰胺,继续反应60-90min;B:然后加入水溶液,氟化锌粉末,控制搅拌速度310-330rpm ,继续反应3-4h ,加入氯化钠溶液洗涤30-50min ,3-庚醇溶液洗涤20-40min ,在硝基乙烷溶液中重结晶,脱水剂脱水,得成品间氯过氧苯甲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间氯过氧苯甲酸药物中间体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硝酸钠溶液质量分数为10-16%。
苯合成间氯苯甲酸化学方程式
苯合成间氯苯甲酸化学方程式
苯合成间氯苯甲酸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C6H6 + Cl2 → C6H5Cl + HCl
在这个方程式中,苯和氯气反应生成间氯苯和盐酸。
这个反应叫做苯的氯化反应。
苯是一种芳香烃,氯气是一种强氧化剂,它能将一个氯原子引入苯环中,生成间氯苯。
同时,氯气的还原产物为盐酸。
苯合成间氯苯甲酸的步骤有以下几步:
1. 将苯和氯气加入反应容器中。
苯是无色液体,而氯气是黄绿色气体。
2. 反应容器中的苯和氯气开始反应,生成间氯苯和盐酸。
3. 反应完成后,通过冷却和减压等操作,将产物分离出来。
间氯苯甲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7H6ClCOOH。
它是一种白色固体,并具有芳香气味。
它常用作有机合成的中间体,可以被用于制备其他有机化合物,如药物、染料和农药等。
总结起来,苯合成间氯苯甲酸的化学方程式为C6H6 + Cl2 → C6H5Cl + HCl。
这个反应是苯的氯化反应,生成的间氯苯甲酸可用于制备其他有机化合物。
对氯苯甲酸用途
对氯苯甲酸用途介绍对氯苯甲酸,化学式为C₆H₄ClCOOH,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它有苯环和甲酸基。
本文将介绍对氯苯甲酸的用途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农业领域1.农药生产:对氯苯甲酸作为原料,可以合成多种农药,如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
2.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氯苯甲酸可以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料,用于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等。
化工领域1.合成其他化合物的原料:对氯苯甲酸可以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制备出其他有机化合物,如对氯苯甲酸乙酯、对氯苯甲酸酯等,这些化合物在化工领域有广泛的用途。
2.染料工业:对氯苯甲酸可以用作染料中间体,用于合成各种有机染料。
医药领域1.药物合成:对氯苯甲酸是一些药物的合成原料,如某些非类固醇抗炎药物。
2.高血压药物:对氯苯甲酸可以用于合成某些高血压药物,具有降低血压的功效。
日化领域1.化妆品:对氯苯甲酸可以作为化妆品中的抗菌剂和防腐剂,用于保护化妆品的质量和延长其使用寿命。
2.个人护理产品:对氯苯甲酸可以添加到护发产品和口腔护理产品中,具有抗菌和抗炎的作用。
其他领域1.涂料工业:对氯苯甲酸可以作为涂料中的添加剂,改善涂料的附着性和抗腐蚀性能。
2.电子化学材料:对氯苯甲酸可以作为电子化学材料的原料,用于制备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
总结对氯苯甲酸在农业、化工、医药、日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
它可以用于农药生产、植物生长调节剂、染料工业、药物合成、化妆品、涂料工业等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氯苯甲酸的用途还会不断拓展和应用于更多的领域。
注:以上内容所述只为对氯苯甲酸在不同领域应用的一般介绍,并未对具体的生产工艺、用途和市场情况做深入探讨。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遵守国家相关法规和规定,确保安全使用并保护环境。
苯甲酸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苯甲酸与氯气的取代反应1取代反应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制备有机化合物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是由原子或官能团被替换成另一种原子或官能团而产生新的有机分子为特征的反应。
其中,苯甲酸和氯气取代反应是一种经典反应,也是常见的取代反应之一。
2反应原理苯甲酸与氯气的取代反应是由先进的羟基在位置上发生Kabachnik-Fields反应所形成的。
在正常条件下,Kabachnik-Fields 反应通常发生在一种含有一个碳键及依附羟基(-OH)羧基的有机化合物中,即苯甲酸,残留的碳键上的氧原子可以被替换氯原子,形成氯甲酸的衍生物。
简言之,这一取代反应就是苯甲酸在受到酸性条件下,通过活性氧化物氯气在位置上替换衍生物,最终形成氯甲酸。
3反应过程在反应过程中,氯气通过氧化发生重要的反应,气体HCl在酸性条件下催化反应,活性氧化物氯气、水以及酸强度的变化均影响着氯甲酸的形成。
具体的反应过程是:羟基氯化,即苯甲酸受到酸性条件以及氯气的影响,其羟基会发生氯化反应,形成了一个碱性的中间体(羟基氯酸),氯化和水解反应,此时中间体会受到水以及HCl的影响而发生氯化和水解反应,依次生成氯甲酸。
4反应应用苯甲酸和氯气取代反应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反应,它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有:一是合成燃料由此制备汽油和柴油;二是制药反应,它可以用于合成药物中间体;三是染料反应,有机染料及有机合成物的合成;四是其它用途,诸如绝缘塑料的制备等。
5总结苯甲酸和氯气的取代反应是有机反应的一种常见方式,它可以用来制备有机化合物,并在燃料、药物制造、染料合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另外,它的反应原理主要是氯气通过氧化发生重要的反应,气体HCl在酸性条件下催化反应,活性氧化物氯气、水以及酸强度的变化均影响着氯甲酸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氯苯甲酸化学品安全技术
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间氯苯甲酸 化学品英文名称:m-chlorobenzoic acid 中文名称2:3-氯苯甲酸 技术说明书编码:1810CAS No.:
535-80-8 分子式:
C 7H 5ClO 2分子量:156.57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本品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
受高热分解,放出腐蚀性、刺激性的烟雾。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
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
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间氯苯甲酸 535-80-8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中国M AC (m g /m3):未制定标准前苏联M AC (m g /m3):未制定标准TLVT N:未制订标准TLVW N:未制订标准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定期体检。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白色粉末。
熔点(℃):157沸点(℃):无资料相对密度(水=1):1.50(25℃)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无资料饱和蒸气压(kP a ):无资料燃烧热(kJ /mol ):无资料临界温度(℃):无资料临界压力(MP a ):无资料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闪点(℃):无资料引燃温度(℃):无资料爆炸上限%(V /V):无资料爆炸下限%(V /V):无资料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甲醇、乙醚。
主要用途:用于有机合成和用作染料中间体。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禁配物:强氧化剂、强酸、强碱。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LD 50:>500 m g /kg(兔经皮)
L C50:无资料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其它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有机酸易在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变化中形成酸雨。
因而当P H 值降到5以下时,会给动、植物造成严重危害,鱼的繁殖和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流域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金属可被溶解进入水中毒害鱼类。
水体酸化还会导致水生生物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耐酸的藻类、真菌增多,而有根植物、细菌和脊椎动物减少,有机物的分解率降低。
酸化后会严重导致湖泊、河流中鱼类减少或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废弃物性质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与燃料混合后,再焚烧。
焚烧炉排出的卤化氢通过酸洗涤器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危险货物编号:无资料 包装类别:Z 01包装方法:无资料。
运输注意事项: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
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
严禁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车辆运输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急性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