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别了语文课原文赏析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简单

别了语文课原文赏析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简单

别了语文课原文赏析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简单不知道大家对于语文课的印象怎么样?应当大部分女孩子都很喜爱上语文课,但是每个人对于事情的看法不同,所以这也不是肯定的,在六班级语文下册大家要学习习作例文,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简洁以及原文赏析。

【别了语文课原文赏析】自从我第三次默书不合格后,班主任张先生就给我调了位,从第四排第三行调到最前排的第一行。

这样,上国语课的时候,张先生拿着课本讲书,总是不经意似的站在我的位子前边。

这样,我就不能竖起课本,用它来挡着先生的视线,在下边画公仔了;我不能偷偷写些笑话,把纸团传给坐在后边的同学了;我甚至不能假装俯下头看书,实际上在闭上眼睛打瞌睡了。

“陈小允。

”张先生突然叫我的名字,我心里“扑扑”地跳,站起来了。

“你回答我的问题,这一课寓言是谁?”张先生在向我提问。

我张着嘴要答话,但只能“嗯嗯”的发声,眼睛四处张望,盼望有谁给我一点提示。

我观察坐在侧边的叶志聪,他有意咧着牙齿,双手像要拉紧一个绳索。

他真是我的救星!他的动作唤起我预习时的记忆,他“依”起牙齿拉绳索,对了,我赶忙回答说:“是伊索。

”张先生叫我坐下,我偷偷嘘一口气,回头对志聪眨刺眼睛,是对他感谢的眼色。

放学的时候我拉着志聪的手一起走,志聪对我扮个鬼脸说:“你怎么搞的?坐在最前排也听不到先生讲书?你今日差点儿要留堂了。

”“别提了!说实在的,我不喜爱国语课,什么主题中心,什么词语解释,什么标点符号,什么文章体裁,这些东西都叫我发闷。

”这是我的心里话。

“你不喜爱国语?我倒跟你相反,我觉得那是最好玩的一科,而且你不喜爱也得啃,这是主要科,你不合格休想将来考到升中试!”提起升中试,我就狠狠地把脚前一块石子踢得远远的。

志聪要拐个弯向那边走了,我说了声再见,便独自走我的路。

我心里想:我实在并不是非常厌烦国语,但是提起默书就可怕,又要听默,又要背默,每次总有十来二十个字不会写,每次派簿回来,张先生就把我叫到她身旁,责怪我一番。

《别了,语文课-何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别了,语文课-何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别了,语文课-何紫》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何紫的生平和成就;2. 理解何紫的诗歌风格和主题;3. 分析何紫的代表作品《别了,语文课》中的意境和情感;4. 探讨何紫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和态度。

导学内容:1. 何紫的生平和成就何紫,原名何秀娟,生于1950年,祖籍湖南长沙,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作家、翻译家。

她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星星》杂志编辑,后在《人民文学》杂志任编辑、主编。

何紫的诗歌作品多以现代主义为主,风格清新简洁,主题广泛而深刻,被誉为“湖南女诗人的代表”。

2. 何紫的诗歌风格和主题何紫的诗歌风格简洁明快,语言清新自然,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她的诗歌主题涉及生活、情感、人性等方面,既有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又有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

3. 《别了,语文课》中的意境和情感《别了,语文课》是何紫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中表达了对语文课的眷恋和怀念。

诗人通过对语文课堂的描写,展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温馨互动,以及对语文教育的珍视和尊重。

诗中的情感真挚动人,让人感受到了对美好回忆的追忆和珍惜。

4. 何紫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和态度何紫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作家,对语文教育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

她认为语文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语言文字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深刻。

何紫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和教育实践,传递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和坚守,引导学生用心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导学活动:1. 分组讨论何紫的生平和成就,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2. 阅读何紫的诗歌作品,分析其风格和主题,写下自己的感悟和评价;3. 朗读《别了,语文课》,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讨论诗中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4. 小组展示对何紫的理解和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和体会,共同探讨何紫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和态度。

导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何紫的生平和成就,理解她的诗歌风格和主题,分析《别了,语文课》中的意境和情感,探讨何紫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和态度。

部编本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本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本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三单元
总(8)课时
课题
习作例文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书中习作例文,总结写文来自抒发真实情感的方法。2.体会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3.选择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写几句话表达当时的情感。
(2)集体交流: “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由厌恶到喜欢)
(3)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种变化的?
①用具体事例突出变化。
“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纸的内文了。”
“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
4.背诵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及难点
联系书中习作例文,总结文章抒发真实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资源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学习例文《别了,语文课》
1.默读例文《别了,语文课》,关注文章旁的批注,边读边思考:“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1)生默读课文,做好批注;
②以“老阳儿”为贯穿全文情感的线索,表达出母爱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阳光,给人温暖与光明。
5.总结:看,感情原来可以这样表达。当我们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之中,看似平淡的叙述流露出的是柔软绵长、感人至深的真情实感。
三、分层作业
A优等生: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去。
B中等生:积累相关阅读方法。
C潜能生:积累好词佳句。
①母亲把太阳叠进被窝帮“我”御寒;

五年级下册语文《别了,语文课(一)》语文A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别了,语文课(一)》语文A版
整。
人物塑造技巧探讨与借鉴
01
02
03
正面描写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 描写手法,直接展现人物 的个性特征。
侧面描写
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环 境等描写手法,间接表现 人物的个性特征。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性格 特点,突出主要人物的个 性特征。
语言风格特点及其影响分析
01
02
03
04
平实自然
文章语言平实自然,贴近生活 实际,易于读者理解。
生动形象
文章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 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
象。
幽默风趣
文章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轻松
愉悦的氛围。
含蓄委婉
文章运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表 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使读者
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课后练习与拓展阅
06
读推荐
课后练习题解析与答案参考
课后练习题解析 解释题目背景
个人经历
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离开学校 ,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这篇文章 是他对语文教育的回忆和告别,表达 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介绍
作者生平
作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 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 献。
主要作品
作者的作品涉及广泛,包括小说 、散文、诗歌、教育理论等。他 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 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人物形象分析
03
张先生人物形象特点及作用
特点
张先生是一位严谨、认真、负责的语文老师,他非常热爱语文学科,并致力于培 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用
张先生作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形象特点贯穿整个故事,对故事情节的 发展和主题的展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形象特点也反映了当时语文教育的一 些问题和现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别了,语文课》语文教学设计

《别了,语文课》语文教学设计

《别了,语文课》语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别了,语文课》是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主人公"我'在即将离开祖国时对语文课产生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细腻而真实的传达出我或悲伤、或焦虑、或自责、或欣喜、或感动的情感状态,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语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的依依不舍之情。

通过对牧羊人形象的塑造,赞美了无私奉献的大爱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习这篇小说要通过"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理清段落层次'等方法来进行。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学习本文心理描写的方法。

3.体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华侨和)(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陈小允对语文课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2)从哪儿可以看出陈小允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3)"我'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从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课前活动:学生课前交流预习情况,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提出疑惑。

华侨,侨居外国的中国公民。

中国政府派往外国的公务人员、留学生、劳务人员和出国访问、考察、讲学、游历的人员以及经常出入境的中国边境地区的居民,不是华侨。

已经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人是外国公民(亦称外籍华人),也不是华侨。

(二)了解:何紫(1938年1991年),原名何松柏,广东顺德人。

在澳门出生,幼年随母亲来港定居,在港接受教育。

曾任教师三年,香港著名儿童文学家。

(三)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上语文课是在学习我们的母语,如果有一天你忽然不能学习语文了,你会有什么感受?(自由发言)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一个将要离开祖国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故事,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让我们共同学习著名作家何紫的《别了,我的语文课》。

《别了,语文课-何紫导学案》

《别了,语文课-何紫导学案》

《别了,语文课-何紫》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何紫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

2. 分析何紫的代表作品《别了,语文课》的主题和意义。

3. 理解何紫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和观点。

4. 提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二、导学内容1. 何紫简介何紫,原名何瑞琴,生于1942年,中国闻名作家、教育家,曾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

作品涉及散文、小说、散文随笔等多个领域,以其奇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2. 《别了,语文课》简介《别了,语文课》是何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其中学老师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反映了当下语文教育的问题和挑战。

小说以幽默、奚落的笔调揭示了教育现实中的矛盾和荒诞,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 主题分析《别了,语文课》主要探讨了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批判了应试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损害,呼吁人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

4. 思考与讨论- 你认为何紫在《别了,语文课》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你对当前的语文教育有何看法?有何建议?- 你觉得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成长有何影响?三、导学活动1. 阅读与讨论阅读《别了,语文课》相关章节,结合教室讨论,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

2. 创作与表达请同砚们以何紫的视角,写一篇关于语文教育的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 观影与分析观看与教育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结合课后讨论,深入探讨教育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课后延伸1. 阅读何紫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

2. 参与学校语文社团或活动,积极参与语文教育改革。

3. 关注教育热点话题,积极参与社会讨论和建设。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导学,同砚们对何紫的生平宁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语文教育的意义和挑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进修和生活中不息探索,不息进步,为建设美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统编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例文》精品教学设计

统编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例文》精品教学设计

习作例文【教学目标】进一步了解例文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教学重点】了解表达情感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说说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文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设计意图:学生回忆表达情感的方法,便于更好地学习例文。

二、例文《别了,语文课》。

默读课文。

说说“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1.一开始:不喜欢上语文课。

不能学语文,心里难过——痛语文课上:(噙着泪——擦拭着泪水——呜咽——泪水模糊了眼睛——心里非常难过) 告别语文课:“我”热泪盈眶。

2.课文通过几个具体事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1)两次默书都得到八十分,张先生鼓励“我”,“我”却哭了。

(2)同学们给“我”的纪念册留言。

(3)告别语文课,老师留言,同学送书,“我”热泪盈眶。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通过三个事例来表达感情。

三、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

1.题目是“阳光的两种用法”,阳光有哪两种用法?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阳光的两种用法。

①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②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2.文中塑造了两位母亲的形象,通读全文,想一想,她们各自有哪些特点?又有哪些共同之处呢?请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勤俭、朴实、有智慧和温暖的心。

3.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有智慧和温暖的心。

通过两件事来表达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两件事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两个例文,更进一步了解了表达情感的方法,我们可以仿照这些例文,把感情渗透到习作中去。

【板书设计】(一)《别了,语文课》通过三个事例表达情感:1.两次默书都得到八十分,张先生鼓励“我”,“我”却哭了。

2.同学们给“我”的纪念册留言。

3.告别语文课,老师留言,同学送书,“我”热泪盈眶。

(二)《阳光的两种用法》①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②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别了,语文课》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别了,语文课》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别了,语文课》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课时:一课时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基于识字与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基于习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情感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习作有一定速度。

(4)基于口语交际: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学情分析(1)基于识字写字: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但是在写字和习作过程中学生还做不到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

(2)基于阅读:学生学习了浏览和默读,能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和中心意思,但对文章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展开描写体会不够,要做到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意思,还需要指导与训练;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重点词句,能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交流感受,但对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关注不够,对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不深。

(3)基于习作:学生习作有一定速度,能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但是要做到语言规范、内容具体、表达清楚还需训练,特别是不清楚如何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不懂得如何从不同方面或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语文教案《别了,司徒雷登》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别了,司徒雷登》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批判性思考,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司徒雷登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关注社会现象,关注人生百态。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的结构分析和作者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 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的了解。

3. 对课文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抽象概念。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用一段话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结构,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4. 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结构和作者论证方法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提出和论证。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解释。

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分析并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3.感受新闻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1.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新闻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难点1.新闻结构的分析。

2.新闻语言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阶段学过的新闻,思考新闻的特点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了解新闻的基本内容。

2.同学们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同学们关注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新闻的结构,包括、、、背景等部分。

2.教师结合课文,分析新闻的语言特点,如客观性、简洁性、准确性等。

四、课堂讨论a.课文中的是如何引起读者兴趣的?b.课文中的是如何展开叙述的?c.课文中的背景是如何补充说明的?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一篇新闻案例,要求同学们分析案例中的新闻结构和语言特点。

六、课堂小结2.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新闻的理解和感受。

七、作业布置2.下节课分享并讨论同学们的新闻作品。

八、课后拓展1.请同学们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

2.收集一篇感兴趣的新闻,分析其结构和语言特点,下节课分享。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让同学们对新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和拓展环节,旨在培养同学们关注时事、锻炼写作能力的习惯。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同学发言不够积极,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同学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新闻结构的分析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新闻通常由哪些部分组成。

比如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它的、、和背景是如何安排的?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找一找。

”2.新闻语言的理解和体会教师提问:“新闻语言通常要求准确、简洁、客观。

《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

《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

《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相关推荐《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主要情节。

2、学习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衬托人物心理等多角度的心理描写方法。

3、抓住文中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衬托我的心理等多角度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1、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衬托我的心理活动等多角度的心理描写方法。

2、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2、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但是有一个小孩在刚刚爱上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时,却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机会,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随着他笔下的人物一起进入语文课堂。

(板书:别了,语文课)二、默读课文,走进文本默读课文。

引导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自由阅读。

三、交流阅读感受1、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最感动或者也有同感的地方。

四、整理归纳,多层次读文1、分角色朗读。

2、表演再现。

五、质疑悟读1、陈小允为什么不喜欢语文课?表现在哪些方面?2、重点品读有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段,分析我的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

3、存疑总结:当得知自己即将和家人移民海外时,我的心里不禁为自己可以不用默写而窃喜,可见我对语文是厌恶到了极点。

可是,面对张先生的鼓励和礼物,我的心里又产生了哪些变化呢?我是不是依然讨厌语文呢?备课拓展《别了,语文课》作者简介何紫(1938—1991),生于澳门,广东顺德人。

别了 语文课 初中教案

别了 语文课 初中教案

别了语文课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中作者对语文课的感慨和思考。

2. 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观点。

2. 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1. 课文《别了,语文课》的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语文课上的学习经历,思考语文课对自己的影响。

2. 提问:你们认为语文课的重要性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别了,语文课》,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讨论语文课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教师总结并点评学生的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语文教育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评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语文课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教师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语文课的感悟和思考的文章。

2. 收集一些关于语文教育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深入讨论语文课的重要性,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案《别了,司徒雷登》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别了,司徒雷登》教学教案

《别了,司徒雷登》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认识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和选择。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司徒雷登的生平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身份和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2 课文内容分析:分析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司徒雷登的态度和立场。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解释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司徒雷登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司徒雷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如填写课文中的空白处,回答问题等。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互相交流和学习。

3.4 探究学习: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学生通过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的相关作业和练习,如课文填空、问题回答等。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的教材包括课文文本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新课程教学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课程教学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

[陕西省高中新课程语文(必修一)课程教学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陕西师大附中语文组张炳勇一、[教学教材分析]高中语文课程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课程标准》中提到,实用文体的概念,应侧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其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准确解读文本内容和正确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

对于新闻类实用文体而言,教育者要着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与目的][教材概述]:《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加以渲染,仅仅是按照时间线索,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背景之中,使香港回归这件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纵深感。

字里行间洋溢着香港回归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

引导学生把握这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新闻强调事实,关注的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

(注:在整个的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单独割舍某一个环节。

个人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方法引导,而于此同时学生获得知识,在精神上得到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教学重点]:筛选新闻事实,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对策]:通过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结合新闻文本资料进行整体性阅读。

[教学难点]:1、充分理解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之间的关系。

2、体会作者对事件的主观评价在新闻中的作用。

[对策]:1、给学生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针对文本,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筛选信息。

2、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分析新闻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07《别了,语文课》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07《别了,语文课》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07《别了,语文课》名师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别了,语文课》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作者在学校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不得不离开语文课的故事。

课文内容真实感人,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同时也能了解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文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爱,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和惋惜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取信息,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3.作业设计: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别了,语文课》。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别了’这个词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要说‘别了,语文课’。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7《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7《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7《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琢磨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结合资料,深入文本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查找海外华侨学习国语的事例。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2.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但是有一个小孩在刚刚爱上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时,却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机会,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随着他笔下的人物一起进入语文课堂。

板书:别了,语文课二、默读课文,走进文本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自由阅读。

三、质疑,研读课文1.陈小允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2.你对他的变化有什么感情?3.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从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对于语文课,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你又有了怎样的认识?结合一些海外华侨不忘学习国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交流阅读感受1.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谈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最感动或者有同感的地方。

五、总结升华是啊,这是作者热爱祖国的表现,是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所以当他离开中国那一刻,再一次深情地呼唤着——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

“我”深情的告别,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这种爱国情有着一股绵绵不息的力量,它激励着我们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同学们,我们都深切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就像我们深切地爱着我们伟大而慈祥的母亲,而亲爱的祖国就是我们最伟大的母亲。

而今天作者要漂洋过海,离开母亲,怎能不深情地呼唤——别了,语文课。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抓住描写陈小允心理活动的语句,品味他对语文课由讨厌转变为喜欢到最后舍不得离开的心理变化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体会陈小允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感情。

4、教育学生不要做“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宝贵”的人,培养学生爱语文、爱老师、爱祖国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过程:一、铺垫情感,揭示课题。

1、导入:孩子们,我们每天都上语文课,每天都学语文,每天都在说语文,用语文,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那么,语文究竟代表着什么,它究竟有多么重要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一个将要离开祖国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故事,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

谁能用合适的语调朗读课题。

2、板书课题:《别了,语文课(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陈小允起初对语文课是什么态度,后来,又有了什么变化生:陈小允起初非常讨厌语文课,后来在出国前又有点喜欢语文课。

(板书:讨厌喜欢)三、边读边悟,感受陈小允对语文课的讨厌,明确描写“心理活动”的几种方法。

1、自读自悟,找出表现陈小允讨厌语文课的语句。

师:同样是陈小允,同样是对待语文课,态度怎么能说变就变呢看来陈小允这孩子很值得研究。

下面,咱们出声读课文第一部分(1——10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讨厌语文课。

2、师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明确指出描写“心理活动”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陈小允讨厌语文课谁先说生:“我不能…我不能…我甚至不能…“从这里我可以看出他就想着搞小动作,根本无心听讲。

可见他讨厌语文课。

师:左一个“我不能”,右一个“我不能”,最后还说个“我甚至不能”谁都听得出来,他就是愿意——他愿意做什么谁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生:我愿意…我愿意…我甚至愿意…师:你真比我还了解陈小允啊!同学们请看,这么多“我不能”重复出现,这在修辞方法上叫什么啊(课件2)生:排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主要情节
2.学习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衬托人物心理等多角度的心理描写方法
3.抓住文中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衬托我的心理等多角度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衬托我的心理活动等多角度的心理描写方法
2.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但是有一个小孩在刚刚爱上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时却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机会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随着他笔下的人物一起进入语文课堂(板书:别了语文课)
二、默读课文走进文本
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自由阅读
三、交流阅读感受
1.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最感动或者也有同感的地方
四、整理归纳多层次读文
1.分角色朗读
2.表演再现
五、质疑悟读
1.陈小允为什么不喜欢语文课表现在些方面
2.重点品读有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段分析我的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
3.存疑总结:当得知自己即将和家人移民海外时我的心里不禁为自己可以不用默写而窃喜可见我对语文是厌恶到了极点可是面对张先生的鼓励和礼物我的心里又产生了些变化呢我是不是依然讨厌语文呢
备课拓展《别了语文课》作者简介何紫(1938—1991)生于澳门广东顺德人在香港高中毕业后当过三年教师后任《儿童报》编辑、《华侨日报》编辑、《幸福画报》特约撰稿人1971年办儿童图书公司1981年创办山边社出版普及读物和儿童图书曾任香港儿童文艺协会会长出版有《四十儿童小说集》《儿童小说新集》《儿童小说又集》《二十六短篇童话集》《我的儿歌》《那一棵榕树》《我的童话》等在大陆出版的作品集有《别了语文课》《臭水沟旁的城堡》《何紫作品选》等
忆读书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时候
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
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gng)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
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
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
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
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
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
分质朴浅显的篇章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