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和经济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四节 社初阶段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 一、社初阶段收入分配制度
1、社初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 不劳动者不得食——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才能参与分配; 按劳分配的对象是个人消费品而不包括生产资料,而且是经过必 要扣除后的个人消费品; 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必须有质和量上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实行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 保障事业社会化 • 保障对象普遍化 • 保障资金基金化 • 资金来源多元化
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P16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我国发展生产力重要意义:
–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
了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矛盾、社会差别和重 大的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解决,都有赖于生产力的发 展。 –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同样 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 – 第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经济上保证国 家的独立自主。 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关 键是发展经济。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经济制度篇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本章主要内容
6.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6.2 社会主义的本质
6.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6.4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过程:新民主主义社会
途径:三大改造 •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没收 和平赎买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
全民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
• •
4、防止收入差距过的基本方针:

第六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六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六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和发展。

到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达到了15个,占有世界土地面积的1/4,占有世界人口数量的近1/3。

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确立和实施社会主义外交政策,对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国家和苏联发生剧变,对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冲击和震荡。

但中国等国家的改革和探索,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6.1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成就6.11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一、战后初期的革命形势社会主义有一个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也可以说是三次大的飞跃。

1917年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暴力革命取得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如资本主义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小岛。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才先后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建立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欧各国人民利用苏联军队和同盟军击败德国侵略,通过武装起义和武装斗争,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欧洲其他国家也出现了革命形势。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国际形势对越南、朝鲜、中国等亚洲国家的革命形势十分有利,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民族独立运动也不断高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对美蒋的军事进攻给予坚决反击。

到一九四八年六月底共歼灭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二万人,解放土地十五万五千平方公里、人口三千万。

到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终于击溃蒋家王朝,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美帝国主义随之也从中国大陆被赶走。

二、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战后总共有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民主德国8个欧洲国家,和越南、朝鲜、中国和老挝4个亚洲国家,还有拉丁美洲的古巴总共13个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加上二战前建立的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总共为15个社会主义国家。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洲经济的发展PPT课件 人教版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洲经济的发展PPT课件 人教版
第54讲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洲
经济的发展
基础落实
一、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国家 1.战后初期的苏联 ①195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
②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水平;
(1)成就 ③国防工业:1946年建成原子能反应堆, 1949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 美国的核垄断。
量遭到严重削弱; ①原因 各国无产阶级政党 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 的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强有力的援助。
②政权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 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 。
③主要国家:南斯拉夫 、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 、
保加利亚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 匈牙利和德意 志民主共和国 。 本质认识 “二战”后东欧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 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 党派的联合专政。
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民
族经济的道路;世界形势缓和,国际环境改善; 多极化趋势增强,亚洲国际地位上升;区域联 系加强;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 密集型产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
6.战后亚洲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1)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与争夺加剧了亚洲
局势的不稳定性。
易混易错 “亚洲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发展速度很
快,经济增长率一度居世界的最高水平,所以其 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 综合国力是一个综合指标,它由许多的方面组成, 如国土面积、人口、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经济
实力等,所以其综合国力还不能排在世界前列。
(二)印度经济的发展
1.措施:推行 国营经济和 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 2.成就 (1)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实现了 粮食的基本自给。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习题答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习题答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思考题:一、战后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抢进推动2各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3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4国际经济协调对世界经济作用。

二、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由于各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不同的境遇。

在发达国家占尽经济全球化发展先机的同时,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却是利弊共存,机遇与挑战并存。

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投资贸易和技术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南北经济技术差距不断扩大,总体上消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

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加紧推行政治文化霸权和经济上的新殖民主义,导致南北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更加不平等,势必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导致国际经济社会的动荡,因此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三、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当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具体说,首先,由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其次,大量外资经济进入我国,各国垄断组织也纷纷进军中国市场。

再次,每年我国的经济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最后,当前经济全球危机尚未消退,贸易壁垒高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面对上述各种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一,加强自己的技术和人才创新,利用好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发展潜力产业。

二是加强与各类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联系和交流。

三做好人才创新的举措,能够很好的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思考题:一、什么是雅尔塔体制?它对战后世界产生了那些影响?主要指美国苏联赢过三国领导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维护战后和平等问题,在雅尔塔会议为主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秘密达成的,主要维护美苏两大国利益的谅解和协议所规定的原则与机制的总称。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全笔记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全笔记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全笔记第 1 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一、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企业、跨国公司、国家、区域和国际经济组织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行为主体。

在当代世界经济中,世界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

当今主要的世界经济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它们共同构成了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成为国际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

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的世界经济中,这些组织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它们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因此在运作中较多地向发达国家的利益倾斜,有时甚至被少数国家用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约束和限制。

区域性经济组织主要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此外还有众多的经济集团遍布世界各地,跨洲际的集团之间的联系也十分密切。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 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 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总之,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

当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市场、亚太经济贸易区这三大地区集团化方向发展。

三、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

它正在给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

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 、平等、公平、共存的全球化。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者既有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则是并行不悖的。

2、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3、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4、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5、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6、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7、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8、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它有利于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第四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较快增长及其原因(一)、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经历1、恢复阶段(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2、高速发展时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3、“滞胀”阶段(1973-1982年)4、调整阶段(1983-冷战结束)5、结构性转变时期(冷战结束至今)(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位和发展特点1、在世界经济的许多方面占居主导地位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3、发展的波动性越来越小4、产业结构产生了深刻变化(三)、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原因1、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2、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3、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和经济协调的加强。

4、对第三世界廉价原材料的掠夺5、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6、同社会主义国家竞争的推动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一)、调整了产权关系(二)、调整了劳资关系(三)、调整了分配关系(四)、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计划化(五)、在各种国际经济活动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联系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模式(一)、美国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三)、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四)、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困难和深层矛盾(一)、现实困难 1、经济周期停滞和经济危机的痼疾2、失业率居高不下3、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持续扩大(二)、深层矛盾1、个别企业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2、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一)、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1、议会制度2、行政制度3、司法制度4、政党制度5、选举制度(二)、政体的主要类型1、君主立宪制2、民主共和制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一)、政治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二)、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三)、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四)、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五)、政党的纲领和政策趋向中庸(六)、利益集团和大众媒体在当代西方政治生活中作用加强(七)、分权制衡机制发生变化,行政权力膨胀(八)、主流政治思潮和非主流政治思潮出现了新的特点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及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一)、资产阶级民主只是形式上的民主(二)、政治冷淡主义突出(三)、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四)、两极分化(五)、种族问题突出(六)、精神和信仰危机(七)、社会犯罪(八)、极右翼势力抬头第三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战略和政策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实质(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中一致和协调是主要的(二)、其它发达国家对美国的霸道行径也进行了一定的批评和斗争(三)、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和变化(一)、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1、杜鲁门时期(1945—1953年)2、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年)3、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年)(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1、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年)2、卡特时期(1977—1981年)(三)、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1、里根时期(1981—1989年)2、布什时期(1989—1992年)3、克林顿时期(1993—2000年)4、小布什时期(2001年—)三、西欧的对外政策(一)、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二)、60年代联合与自主的倾向增强(三)、70年代到80年代末期,西欧的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增强(四)、冷战结束后,欧洲联盟力争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四、日本的对外政策(一)、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的“经济外交”(三)、70年代的“多边自主外交”(四)、80年代后,谋求政治大国步伐加快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1、联盟关系2、合作关系3、竞争关系(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第五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及其意义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及其标志(一)、第三世界的含义(二)、“第三世界”概念的提出与发展1、1952年法国学者索维首次提出第三世界的概念2、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3、1974年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会议作了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四)、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1、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2、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3、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是促使世界格局演变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二)、维护世界和平的支柱和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三)、第三世界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市场(四)、第三世界的兴起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经验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成就(一)、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1、发展的准备阶段(1945—1955年)2、起飞阶段(1956—1965年)3、高速增长阶段(1966—1973年)4、开展石油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阶段(1973—1980年)5、停滞阶段(1981—1989年)6、持续增长阶段(1990—1997年)7、调整阶段(1998年-现在)(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的成就1、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获得高速增长2、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3、进出口结构有所变化,对外贸易额有较大的增长4、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5、民族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自主性不断增强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二)、进口替代战略(三)、出口导向战略(四)、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五)、可持续发展战略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调整与改革(一)、战略调整(二)、结构调整(三)、体制改革(四)、对外开放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债务问题(二)、粮食问题(三)、人口问题(四)、环境问题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和教训(一)、国家宏观调控必须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二)、必须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三)、必须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四)、必须把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五)、必须把政治经济变革和社会稳定相统一(六)、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改革相适应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进步与存在的问题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党制度(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1、共和制政体(1)、议会共和制(2)、总统共和制2、君主制政体(1)、议会君主制(2)、绝对君主制(3)、二元君主制3、军人政权4、政教合一神权政体5、部落酋长制政体6、党政合一制(二)、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度1、一党制2、一党优势制3、两党制4、多党制5、无党制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思潮(一)、民族主义(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四、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定及其因素(一)、民族问题(二)、宗教问题(三)、政治派别和政治权力的问题(四)、专制独裁统治(五)、外国的干涉及国际的影响问题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对外关系一、发展中国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南北关系(一)、南北关系的由来与发展(二)、冷战后南北关系的新特点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南南合作(一)、南南合作的主要形式1、建立了各种区域性合作组织2、贸易合作3、货币金融合作4、劳务和技术合作(二)、南南合作的意义1、发展民族经济2、实现经济独立3、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四、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一)、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新型的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二)、发展中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联合反帝、反霸的主要和基本的依靠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三)、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六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及其巨大贡献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突出发展1、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发展速度比较快(2)、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3)、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在政治上,各国废除了旧的剥削制度,建立了具有本国特点的无产阶级政权,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3、社会主义国家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就(二)、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进步与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1、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人类社会进步力量2、对世界经济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3、对世界民主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4、促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5、社会主义是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力量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一)、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二)、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探索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动因与实质(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动因1、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苏联模式阻碍了各国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动因2、东欧国家想摆脱苏联的控制也是一条重要动因3、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和在苏联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4、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及其领导人洞察到世界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促使其改革的动因(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经历的阶段1、尝试阶段(50年代初期-60年代初)2、深入发展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中)3、全面改革并遭受挫折阶段(70年代中-80年代末)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调整(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1、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二)、1、朝鲜2、越南3、老挝4、古巴第三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和教训(一)、东欧剧变的原因1、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2、各国执政党建设存在严重问题,经济、政治政策失误,是东欧剧变的内在原因3、长期以来苏联东欧关系的不正常和戈尔巴乔夫调整东欧政策对东欧剧变产生了深远与直接的影响4、西方多年来对东欧进行和平渗透,以及在1989年东欧剧变中的推波助澜是东欧剧变的外部原因(二)、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1、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动摇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是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根本原因2、苏联党长期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3、苏联长期实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庞大的军费开支与援外开支使得国家经济不堪重负,也是促使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4、新的国际形势下,西方国家加强了“和平演变”攻势,是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外部因素(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1、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集中全力发展生产力,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必须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3、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接受群众监督4、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5、必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颠覆活动高度警惕二、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一)、苏东剧变只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次曲折,不能改变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局部失败,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展(三)、苏东剧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四)、在经历了挫折和磨难之后,只要我们能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必将使社会主义更加成熟和充满活力,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课题(一)、新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和机遇(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二个重大的挑战和机遇(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三个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四)、苏联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四个重大挑战和机遇(五)、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进行的自身改革带来的重大挑战和机遇第七章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一、东欧国家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前景(一)、经济转轨的方式1、激进的休克疗法2、渐进的经济转轨(二)、经济转型付出巨大代价的原因1、认识上的失误2、各国政策失误造成的管理混乱和失控3、长期积存下来的结构性障碍4、政治制度转型与经济转型同时并进,政局动荡多变1、西方承诺迟迟不兑现(三)、经济转轨仍面临许多问题1、各国制度建设滞后2、市场机制不健全3、基础设施薄弱4、经济增长缺乏后劲2、政府宏观调控不力二、东欧国家政治转轨与社会政治发展趋势(一)、政治转轨的几个阶段1、多党制建立阶段(1989~1992年)2、多党议会民主框架形成阶段(1993~1995年)3、多党议会民主制巩固和完善阶段(1996年至今)(二)、存在的政治社会问题1、社会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加剧2、贪污腐化、社会犯罪问题严重3、人民的政治热情趋于冷淡,政府威信降低三、东欧国家外交政策调整与外交关系走向(一)、战略目标西移,东欧国家普遍把“回归欧洲”作为首要的政治和外交目标(二)、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保持正常国家关系,中东欧国家之间加强区域合作(三)、加强与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关系四、独联体与独联体国家政治经济概况(一)、独联体与独联体国家政治经济概况(二)、独联体各国对独联体政策的演变1、成立之初,各成员国存在着强烈的“独”的倾向2、自1993年以来,独联体内部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联”的趋势(三)、独联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虽签订了大量的协定,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却寥寥无几2、如何实行一体化,各国存在很大分歧3、在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关系中矛盾多,且俄罗斯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独联体其它成员国对俄罗斯存在着戒备心理第二节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外交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一)、俄罗斯经济体制的转轨1、实行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2、通过经济自由化,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3、通过大规模私有化实现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造(二)、经济一波三折,逐步走向恢复(三)、普京政府振兴经济的基本构想和政策二、俄罗斯的政治转轨与社会政治状况(一)、确立以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西方民主政治体制(二)、进入普京时代的俄罗斯政治1、采取措施进一步改革和加强联邦制2、加强了总统权力的政党基础3、重点惩治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的非法行为,使国家政权重新“国有化”4、重拳打击车臣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三、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对外关系(一)、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演变1、“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破产2、“双头鹰”外交政策的出台3、普京外交政策的特点(二)、俄罗斯的对外关系1、俄罗斯不断巩固与独联体的关系2、外交重点在欧洲3、重视改善俄与美国的关系4、俄罗斯不断发展与亚太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第八章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第一节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一、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对外关系(一)、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期:联苏反美,结成反帝统一战线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二)、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末期:“两个拳头打人”(三)、从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一条线”战略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一)、中国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1、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确立了战争与和平的新观念2、中国调整了“一条线”战略,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内容,即真正不结盟的方针3、中国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新构想(二)、中国外交的新局面1、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取得巨大发展,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最稳定的时期2、中美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3、中国同西欧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后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4、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不断加强第二节中国对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一)、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四、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一)、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三)、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出发点是谋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五、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战略问题的思想(二)、关于中国永远不称霸,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三)、关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思想(四)、关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五)、关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思想(六)、关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领土争端的思想(七)、关于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的思想(八)、关于新旧格局转换时期“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思想六、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的发展(一)、全面把握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时代主题的判断,高举和平和发展两面旗帜(二)、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全方位地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关系(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四)、把握科技革命发展的新趋势,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五)、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六)、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七)、致力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谋求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第三节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作用一、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一)、新中国的成立,是战后雅尔塔体制中唯一一个不是由美苏安排的大事件,粉碎了美苏控制中国的阴谋(二)、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三)、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革命斗争,促进并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高涨,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瓦解(四)、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二、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与作用的扩大(一)、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惟一的发展中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二)、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稳定国际局势,抑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三)、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经验;在政治上,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四)、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多边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积极而主要的作用三、中国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中国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机遇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和平就是发展的最大机遇2、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我们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提供了重要条件3、国内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内部保障4、高新技术革命和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二)、中国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在不断发展,世界和平还面临着威胁2、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势必面临激烈的来自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实力方面的竞争压力3、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对立将会使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面临一定的困难4、从国内来看,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仍然是基本国情5、至今,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11。

2007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7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前言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基本属性和特点(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文科专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公共理论课程。

具有综合性、理论性、现实性、政策性很强的特点。

(二)学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演变和发展趋势,正确的判断国际环境;分析不同社会类型国家及主要世界战略力量的发展变化及原因,增强爱国意识和国际责任意识。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的主要内容与教学目的1.课程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由导论和八章构成: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与基本特点和趋势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与基本特点和趋势第三章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第四章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五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六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七章冷战后东欧国家与独联体成员国的经济与政治第八章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对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进行宏观概括和综合分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等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对外战略进行分类介绍和分析,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发展变化、对外战略思想以及对外关系进行重点分析。

2.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体会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发展特点、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外战略;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政策、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的研究对象与学习方法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研究对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
第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 辨证关系。
第四,正确认识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 会主义的辨证关系。
本章思考题: 1.如何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2.试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始改革,但效果却不明显。1987年戈尔巴乔 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提出了要从政 治上彻底变革苏联。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 倡导多元化与民主化;提出了人道的、民主 的社会主义概念,强调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1990年苏共中央做出了几项重大决定:1.修 改宪法,取消苏共法定领导地位,把政权转 交苏维埃;2 .准备实行多党制;3 .设立国 家总统职务。戈尔巴乔夫据此成为总统。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1. 经济上
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经 济特征,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国家所有制 和集体农庄所有制两种 。优先发展重工业 的工业化战略实行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
系的计划经济。
2. 政治上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一 党专政,苏联共产党是唯一的政党,党 内民主被破坏。
3.文化上 苏联在文化上也实行高度集
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了《走向人道
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决议,进一 步提出改革的目标:经济上实行“完全的市 场经济”,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 意识形态上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 实行多元化;对外关系方面,本着外交为内 政服务的原则,实现全球战略退却。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及苏联解体。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紧紧抓 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经济建 设搞上去。
第三,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四,发扬民主,加强法制,搞好执政党自 身建设。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与 前进性的辨证关系。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考试题及答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考试题及答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习题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主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3、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 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1、国家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2、影响当代国际政治的基本因素?3、战后世界政治的形成和发展?4、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基本面貌?5、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第三章当今世界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科学依据?2、两大时代主题提出的重大意义?3、为什么说维护和平是当代世界的根本问题?促进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4、请谈谈国际旧秩序的消极影响?5、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主张?6、如何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第四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特点。

3、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

4、西欧国家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其两重性。

5、日本政治大国战略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实质。

第五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1、亚非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2、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如何?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4、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运动取得了哪些成就?5、试述南南合作的意义。

第六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1、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对20世纪人类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2、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是什么?为什么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一定要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3、分析苏联解体和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其教训4、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的特点是什么,怎样处理好这种关系,它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何种意义?第七章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1、独联体的形成和影响?2、东欧国家社会制度转型的原因?3、俄罗斯经济政治的基本走向?4、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基本评价?第八章中国与当代国际社会1、中国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是怎样发展的?2、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全面调整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是什么?3、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4、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5、怎样看当今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自测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一分,共20分)1、提出超越遏制战略的美国总统是()A,里根 B,卡特 C,尼克松 D,老布什2、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A,贸易自由化 B,外汇自由化 C,世界贸易组织 D,跨国公司3、中国最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 ,2002年4、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应当是()A,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世界各国平等合作D,充分联合国的作用5、2001年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的城市是()A,莫斯科 B,上海 C,东京 D,墨西哥城6、欧联盟的正式建立是在()A,1989年 B,1991年 C,1993年 D,1995年7、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全球战略是()A,遏制战略 B,超越遏制战略C,参与和扩展战略 D,和平战略8、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A,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B,独立自主 C,友好与合作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9、解决南北问题,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A,积极开展南北对话 B,进一步发展南南合作C,加快发展中国家发展步伐 D,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10、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A,1972年 B,1949年 C,1978年 D,1971年11联合国安理会现有理事国为()A,16个 B,10个 C,5个 D,15个12、1945年联合国宪章制定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在()A,纽约 B,巴黎 C,旧金山 D,雅尔塔13、两极格局终止、苏联解体是在()A,1989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14、中美正式建交时的美国政府是()A,尼克松政府 B,福特政府 C,卡特政府 D,老布什政府15、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成立是在()A,1990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4年16、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A,1989年 B, 1982年 C,1991年 D,1992年18、欧盟的前身是()A,欧洲经济体 B,欧洲共同市场C,欧共体 D,欧洲煤钢共同体19、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在()A,新德里 B,开罗 C,万隆 D,贝尔格莱德20、国际旧秩序的最主要特征是()A,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 B,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C,强权政治霸权主义 D,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21、属于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A,联合国大会 B,秘书处C,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E,国际法院22、第三世界发展的几个重要标志是()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C,不结盟运动 D,七十七国集团 E,坎昆会议2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同()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A,老挝 B,泰国 C,印度 D,缅甸 E,越南24、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之初提出的外交决策是()A,另起炉灶 B,自力更生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E,独立自主25、邓小平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时提出的我国外交方针是()A,冷静观察 B,稳住阵脚C,沉着应付 D,有所作为 E,等待观望26、下列国家或地区属于亚洲“四小龙”的是()A,香港 B,新加坡C,马来西亚 D,台湾 E,韩国27、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有()A,两德统一 B,华约解散C,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 D,苏联解体E,日本和西欧成为经济中心28、当今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是()A,东盟 B,欧盟C,非洲统一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 E,亚太经合组织29、雅尔塔体制是在下列哪几次会议的基础上形成的?()A,德黑兰会议 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 D,雅尔塔会议 E,波茨坦会议30、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有()A,1947年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B,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C,1949年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D,1950年中苏结盟E,1955年华沙条约的签订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3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2、第三世界 33、不结盟运动四、简述题(每题8分,共24分)34、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35、亚非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36、简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洲经济的发展概述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洲经济的发展概述
❖ 1.战后初期的苏联
❖ 2.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
❖ 3.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 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几点认识
❖ (1)社会主义阵营是苏联军事援助和各国 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先后出现了一系 列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在此基础上走 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 (2)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龙头,东欧七 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主阵地,亚洲四国是 社会主义阵营的侧翼。社会主义阵营就是 欧亚12个社会主义国家所组成的地跨欧 亚的政治军事集团。
❖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高潮、四种模式
❖ (1)三次高潮:①50年代初,以南斯拉夫 的改革为发端,包括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 革、波兰、匈牙利改革等等,除南斯拉夫 外,都未能对旧体制实行根本改革;② 6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改革,主要 特点是围绕改革经济管理的手段与方法, 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仍没有涉及体制本 身的弊端,这次高潮由于苏联入侵捷克斯 洛伐克而遭到严重挫折;③70年代末80 年代初,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
❖ (3)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 义阵营对抗,奠定了战后初期至50年代 中期以两大阵营的全球对峙为内容、以 “冷战”为特点的世界格局。
❖ (4)1948~1949年的所谓“南斯拉夫事件” 是第一次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导致了社 会主义阵营出现裂痕。1956年的波兹南 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对苏联控制的又一次 抵抗,动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基础。60 年代中苏两党的大辩论和两国关系的破裂, 是对苏联大国主义的强烈反抗和斗争,导 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1968年苏联
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领导人。他
们执政时的改革都
()
❖ A.调整国民经济投资比例
❖ B.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第六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六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积极扩张 勃列日涅夫时期: 战略(既缓和又对抗) 战略(既缓和又对抗)
• 目标:要在全球范围内同美国争夺世界霸 目标: 权 • 总体:“以缓和为手段,以军事实力为支 总体: 以缓和为手段, 以欧洲为战略重点, 柱,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以美为主要对 手”,大举向第三世界扩张 • 勃列日涅夫主义:实质是将社会主义阵营 勃列日涅夫主义: 看作一个整体, 看作一个整体,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 大国是当然的领导者, 大国是当然的领导者,应代表社会主义阵 营对他国进行干预, 营对他国进行干预,体现了苏联的大国霸 权主义和大党主义。 权主义和大党主义。
第六章 战后社会主义 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探索 苏联、 苏联、东欧国家的变化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 史进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 探索
•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 •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 革与探索 • 三、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收缩妥协 戈尔巴乔夫时期: 政策(全面缓和) 政策(全面缓和)
• 外交“新思维” 外交“新思维” • 国家的变化 苏联、
• 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 东欧剧变、 • 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东欧剧变、
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 东欧剧变、
二、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
老挝 古巴 中国 越南 朝鲜
第三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 的历史进程
•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 统一 • 二、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 进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6章 社会主义国家-H

第6章  社会主义国家-H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走上改革之路的是南斯拉夫。 从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先 后经历了三次程度不同的改革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从50年代中期到 年代初 第一次浪潮是从 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 年代中期到 年代初。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在1956年 的苏共二十大上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迷 信”和肃反扩大化错误。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行了一些局部性的改革为以后的改革开拓了道 路。
(5)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过去那种人民无 ) 权的地位,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权的地位,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各社会主义国家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建立 了民主的政治制度,如苏联的苏维埃制度,中国 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相 继建立了代表团制、国民大会制、国民议会制、 联邦议会制等等。 (6)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 )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 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持坚定的反 帝国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立场,这对亚非拉人民 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一种极大的鼓舞。而且在物质 上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第三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 低潮。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复存在。 社会主义国家从15国减少为5国--中国、越南、 朝鲜、古巴和老挝。 全世界共产党的数量由180多个减少到120多个, 党员人数由9100万减少到6000万。
第二次浪潮是从60年代中期到 年代中期 第二次浪潮是从 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年代中期到 年代中期。 匈牙利在60年代后半期全面展开对经济体制 的改革。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 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苏联在1968年8月20日派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软禁了捷共主要领导人,迫使捷克放弃了改革。 苏联在60年代中期也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其中心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引进经济管理手段, 加强物质刺激,以及完善计划管理方法。这些改 革措施收效仍然不大,到1975年就难以推行下 去,不得不停止。

同等学力加试考试大纲

同等学力加试考试大纲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分数与题型1、总分 100分2、论述题一、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考试内容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考试要求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2.掌握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作用。

3、了解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

二、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考试内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考试要求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政治格局演变过程。

2.掌握当今的国际局势。

3.掌握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区别。

三、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考试内容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建立国际新秩序考试要求1.了解国际政治、经济新、旧秩序的基本内容。

2.掌握世界主要行为主体对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四、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考试内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考试要求1.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

2.掌握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日本、欧盟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

五、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经济考试内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考试要求。

1. 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

2.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

六、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考试内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探索苏联、东欧国家的变化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考试要求1. 了解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

2. 掌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与历史教训。

3.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七、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考试内容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俄罗斯经济、政治的转型考试要求。

1. 掌握俄罗斯经济、政治的转型。

2. 掌握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八、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考试内容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考试要求1. 掌握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洲经济的发展概述(PPT 50张)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洲经济的发展概述(PPT 50张)

• (5)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苏联 的战略利益,而随着苏联大国主义、霸权 主义的恶性发展,它的解体就不可避免了。
• 【例1】 回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人 们发现社会主义阵营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 要的作用,那么,当初这个阵营能够建立 的关键因素是 ( ) • A.东欧诸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 B.苏联成为军事政治强国 •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D.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 • 【解析】 社会主义阵营是以苏联为主导 的,苏联是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 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扶植者,因
• 1.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时 期
赫鲁晓夫时期
勃列日涅夫时期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成为社会发展的 障碍
背 斯大林逝世后,人 景 心思变,革故鼎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给苏联造成了混 新、涤除时弊的 乱局面 要求蔚成潮流
重 点 农业方面 重工业方面
经济增长较快,政治 局势稳定,人民生
• 2.东欧的变革
• 3.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 议正确总结了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 方面的经验,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 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社会主义 建设的巨大成就。
•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高潮、四种模式 • (1)三次高潮:①50年代初,以南斯拉夫 的改革为发端,包括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 革、波兰、匈牙利改革等等,除南斯拉夫 外,都未能对旧体制实行根本改革;② 6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改革,主要 特点是围绕改革经济管理的手段与方法, 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仍没有涉及体制本 身的弊端,这次高潮由于苏联入侵捷克斯 洛伐克而遭到严重挫折;③70年代末80 年代初,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
标 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并开展广泛的合作,形成地跨 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 主 苏联、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 要 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 国 利亚、阿尔巴尼亚、中国、朝鲜 家 、越南、蒙古等12国 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 意 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洲经济的发展PPT课件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洲经济的发展PPT课件

易混易错 “亚洲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发展速度很
快,经济增长率一度居世界的最高水平,所以其 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 综合国力是一个综合指标,它由许多的方面组成, 如国土面积、人口、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经济
实力等,所以其综合国力还不能排在世界前列。
(二)印度经济的发展
1.措施:推行 国营经济和 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 2.成就 (1)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实现了 粮食的基本自给。
弊端;被开 南斯 实行社会主 除出情报局 铁托 义 自治制度 拉夫 后走上 独立 探索 的道路 实行中央计 苏共“二十 哥穆 划和企业自 大” 的影 波兰 尔卡 治相结合的 波兹南 响; 方针,扩大 事件发生 企业自主权
摆脱了 成功 苏联的 束缚
未取 得明 显成 效
苏联模式 的弊 中央管理与商品 端;苏共“二十 市场积极 卡 关系 、 人 匈牙 大”的影响; 达 作用有机地联系 民群众的要求; 利 尔 起来 匈牙利事件 的发 生
1.怎样理解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的原因及其利 弊。 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是由特殊的历史条件
决定的,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胜利,是本国革
命和苏联援助相结合的结果,双方结成社会主 义同盟有其历史必然性;战后初期,东欧各国 无所借鉴,只能向苏联学习。另外,苏联将东欧 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强行推行自己的模式,
②原因 苏联把东欧看做自己的势力范围,强行 推行自己的模式。
为 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经济曾起到过 一定的积极作用,初步改变了这一地 区的落后面貌;
③影响
以后逐渐 束缚社会主义各国的发展,弊
端日趋暴露,为日后 国民经济的发展
埋下了隐患 。
3.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①1946年初,中国政府承认蒙古独立。 (1)蒙古 ②1958年,由畜牧业国家转变为农业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匈牙利的改革与探索
• 1968年匈牙利开始实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 • “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中央计划与市场机制 有机结合,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市 场,将企业看作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 场主体;在物质利益为基础的计划经济条 件下,承认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匈牙利的 这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 改革与探索
第一次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以南斯拉夫
建立自治制度和赫鲁晓夫的改革为标志 ;
第二次是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苏联、东
欧开始新一轮的尝试 ;
斯 大 林 模 式 社 会 主 义
第三次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等亚洲国家、
苏联、东欧、古巴都进行了改革 。
第六章 战后社会主义 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Fra bibliotek第二节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探索
苏联、东欧国家的变化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
史进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 探索
•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
•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
革与探索 • 三、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
资 本 主 义 一 统 天 下
三、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
(一)斯大林时期:积极防御战略
以防御为重点,将“和平共 处”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 本原则 ,与美国尖锐对抗
积极防御战略主要内容
• 1、巩固战争胜利成果,确保国家安全,创造有利 的国际和平环境,争取恢复和发展国民经。 • 2、积极维护世界和平,揭露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战 争政策。 • 3、加强同东欧国家的关系,积极帮助他们进行民 主改革,相互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经济 合作,进行经济和军事援助,建立苏联与东欧国 家的集体安全体系。 • 4、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支持被压 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壮大社会主义力量。
4、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与探索
• 1968年4月,捷共中央发布的《行动纲领》首次 较系统地提出了经济政治改革设想,创造性地将 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宣布 “给予社会主义发展以新的形式”。 • (1)政治上实行党政分离,政治协商和联合执政, 民族阵线内各政党团体都参加政策制定,并建立 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法律作用。(2)经济上根据 “竞争性市场经济”理论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 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捷克斯洛伐克迎来了“布 拉格之春”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收缩妥协 政策(全面缓和)
• 1、外交“新思维”,其主要目标是:缓
和同各国特别是美国的对抗关系,为政治 经济体制改革创造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 在利益均衡基础上继续维持大国地位;以 经济外交为重心,争取发达国家的经济援 助。
2、战略收缩 (1985年3月-1989年底)
• (1)仍然将对美国的关系置于首位,恢复中断了6年的苏 美最高级别的接触,此后两国首脑频频会晤,对各方面进 行商讨。(2)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提出两种制度的国 家之间合作。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于1985年10月首先走访 了西方的法国,与英国、西班牙、联邦德国之间的互访也 随之频繁,摆脱苏联在国际上长期的孤立地位。(3)逐 步放弃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承认社会主义世界和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的多样性,让其自由选择发展道路,并积极改善 同亚太地区尤其是同中国的关系,使中苏关系正常化。 (4)对第三世界采取收缩政策,放弃第三世界最终选择 社会主义的提法。(5)改进攻性军事战略为防御性战略, 主动从阿富汗撤军,削减军备数量,保持“合理足够”的 军事装备。
• 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
• 东欧剧变
(一)东欧剧变
• 1、波兰率先拉开东欧剧变的序幕。 • 于1980年成立了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 在 1989年 6月的大选中败北,1990年1月,波兰统 一工人党改组,成立“社会民主党”。同年12月, 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当选波兰总统,波兰政权易帜。 • 2、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6国也相继发生剧变。 • 罗马利亚是唯一发生流血政变个国家;阿尔巴尼 亚发生政变最晚也最快。
2、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调整
• (1)经济方面,他实行了“新经济体制” 改革。 • (2)在政治方面,勃列日涅夫采取了"稳定 政局"的方针,取消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更 新制度",保持干部队伍基本稳定。
3、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转折性变化
•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对人事进行大调整, 任用一批具有改革意识的新人。在1986年2月25 日至3月6日,苏共召开了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 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改革全面展开。 • (1)在经济方面,要求改进经营管理机制,扩大 企业自主权,并颁布了《个体劳动法》和《合资 企业法》,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 (2)在政治方面,提出“民主化”、“公开性”, 对领导班子进行更换。
勃列日涅夫积极扩张战略的具体表现
• 1、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苏美关系趋向缓和,在限制进攻 性武器问题上签订了一系列议定书,并在贸易、科技、环 境、卫生等各个不同领域进行合作。 • 2、在对西欧政策上,苏联一方面实行怀柔拉拢政策,苏 联领导人对法国和德国进行了多次访问,签订各种合作协 定;另一方面又加强军队部署,进行军事威慑。 • 3、对东欧的控制上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有短暂放松, 但苏联从冷战思维出发,带领华约5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 以武力镇压了捷克出现的 “布拉格之春”。 • 4、在第三世界采用经济援助、意识形态渗透等手段加紧 对其扩张和渗透,将其纳入争霸轨道。
(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 • • • •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改革之路正误交织,充满曲折 。 (2)邓小平 的改革开放。 2、越南的革新 越南从1986年越共六大上确立革新开放路线后,进入实质 性的改革时期。首先从革新观念入手,将全党的工作重心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以经济改革与建设为中心的国 家发展战略,并逐步推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集 体承包制,在工业上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在商业上放宽 对商品流通的控制,来刺激经济发展。同时在政治、文化、 社会生活各领域制定措施,推进革新。
(四)古巴的改革
• 大致分三个阶段:(1)1990年至1993年为第一 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抵制苏东巨变影响, 坚守和捍卫马列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道路,加强 和改善党的领导,改变国民经济发展重点,放宽 经济政策,维护社会公平和福利。(2)1993年 至1996年为第二阶段。古巴开始进一步改革体制, 加快开放步伐,改善政府领导和政治气候,宣布 美元合法化,扩大个体经济,开放自由市场等。 (3)1996年至今为第三阶段。深化国企改革和 税制、银行体制改革,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循序 渐进的改革开放之路克服了危机,社会经济开始 逐渐恢复。
从演变方式来看则有所不同,大致 有三类
• 一是由于执政党领导层内讧和分裂,使共 产党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在国内反对派和 国外势力夹击下丢失政权,如匈牙利、南 斯拉夫;二是在内外反对派、国际敌对势 力的压力下,执政党自身步步退让、妥协 而最终被迫下台,如波兰、民主德国、捷 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三是由于执政 领导人思想保守僵化、独断专行引起社会 矛盾激化,人民反抗、军队倒戈而政权不 保,如罗马尼亚。
经 济 上 高 度 集 中
政 治 上 高 度 集 权
改革
(一)东欧国家的改革
• 主要有三种类型: • 一是国家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模式 (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民 主德国) • 二是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模 式(南斯拉夫) • 三是计划指导和市场相结合的模式(匈 牙利)
1、南斯拉夫的改革与探索
(二)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 (1)在经济上一改过去长期忽视农业的做法,开 始强调农业发展。 • (2)在政治领域,赫鲁晓夫首先对冤、假、错案 进行平反,释放大量在押政治犯;设立新的国家 安全委员会,缩小内务部权力,加强法制和监督 机关的职能;恢复党代会,按时召开党的代表大 会和中央委员会;实行干部任期制,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干部特权。政治改革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 会紧张的政治气氛,使民主有所增强。
第 一 个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 展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苏联 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展
欧洲 波兰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 朝鲜 中国 亚洲 越南 其他 ……
(二)历史贡献
• 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推动了人类历史 的发展与进步。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积极扩张 战略(既缓和又对抗)
• 目标:要在全球范围内同美国争夺世界霸 权 • 总体:“以缓和为手段,以军事实力为支 柱,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以美为主要对 手”,大举向第三世界扩张 • 勃列日涅夫主义:实质是将社会主义阵营 看作一个整体,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 大国是当然的领导者,应代表社会主义阵 营对他国进行干预,体现了苏联的大国霸 权主义和大党主义。
(二)赫鲁晓夫时期:“苏美合作主宰 世界”战略(既对抗又对话)
• 实行以和解为主兼用对抗的方针,推行渗 透扩张战略 • 目标:实现“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 “三和”总路线:和平共处、和平竞赛、 和平过渡
赫鲁晓夫对外政策的调整的主要表现
• 1、“三和”理论的基础上,苏联认为战争可以避 免,主张以对话取代对抗,战略重点由战争转向 经济建设,开始积极参加国际事务,缓和同西方 尤其是同美国的关系,以解除苏联受到的经济封 锁和贸易歧视 ; • 2、同被压迫民族建立合作关系,向其提供经济和 军事援助,并向亚非拉地区渗透扩张。 • 3、一方面调整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另一方 面又加紧对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控制。
• 最早走上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是南斯拉夫。其改革过程大 致分三个时期:1950年到1963年的工人自治时期;1964年 到1970年的社会自治时期;1971年以后的联合劳动时期。 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1)改国家所有制为“社会所有 制。(2)在管理体制上,完善“自治”,实行组织生产 和经济活动的联合劳动制。(3)实行“自治社会计划体 制”,把市场机制与计划指导有机结合起来。(4)企业 是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实体。(5)商品的价格由企业根 据市场供求关系自行决定,充分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 • 南斯拉夫的这种自治经济体制的探索,是突破苏联模式的 一次大胆的尝试,推动了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