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学术与政治

合集下载

读书笔记(9篇)

读书笔记(9篇)

读书笔记(9篇)二年级读书笔记篇一最近,我迷上了《笑猫日记》这本书。

我刚刚看,所以只看了一本小白的选择。

里面有善良的小白,美丽的女主人,判若两人的啊贝哥,蒙着黑纱的女人,酷爱打扮的菲娜,会听人话的笑猫。

小白和菲娜都是贵妇犬,小白在笑猫的帮助下,在樱花巷的一户好人家住下。

而小白在樱花巷的经历竟然如同一场又一场的噩梦!最后小白看见了美丽的女主人,并和她相依为命。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写的非常生动有趣,让我念念不忘就像“心灵鸡汤”温暖了我。

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篇二《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的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在信息智能化、思想自由化的今日。

出现许多前人无法预料的新情况,例如金融市场的日趋成熟、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普选与代议制、第三产业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

这些变化正是今日“现代性”、“后现代性”等思潮出现的原因。

对于三大理论系统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在耀眼的意识形态背后更加有必要追本溯源的研究其科学性。

无疑,《共产党宣言》①可以提供一个契机。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意识形态性。

自然科学可以沿着追求终极真理的大路迈进,而社会科学似乎“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是深深的打上阶级的烙印。

尤其使对于构建未来社会的学说,因为其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显得更为扑朔迷离。

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虽然革命年代的神圣光环已经逐渐消褪,但马克思主义依然不能像一般西哲一样“纯学术”。

在改变开放已三十余年的今日,其实质是学术与政治之辩。

马克思主义似乎被置于一种尴尬的局面,年轻一代谈“马”色变,在青少年中物质享乐与自由价值观已深入骨髓。

基于此背景,在学术上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理论的回归与历史发展的实践相比较显得尤为重要。

一、《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特征人很难预测未来,但是我们回溯过去,可以对今日和未来提供借鉴。

这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而起草的纲领,正式发表于1848年,当时马克思正步入而立之年,而恩格斯才28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研究》读书笔记模板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研究》读书笔记模板

一意识形态的形象话语 二美国价值观念的载体
一流行广告语的演变 二流行广告语:意识形态话语变迁的符号 三意识形态话语变迁的深层剖析 四用流行广告语传递主流意识形态
一犬儒式络话语之形 二络话语犬儒化之谬 三络话语去犬儒风之思
一络历史虚无主义话语的三重面具 二话题“小明你出去”成为络热门话题的原因 三络话语权建设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四关于络话语权建设的反思
一从潜在的话语到公开的话语 二主导信仰话语从一国到多国 三信仰话语从苏东的变异抛弃到中国的坚守发展 四夯实话语内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一中国人信仰话语体系的概念 二中国人信仰话语体系的特征 三 “中国梦”丰富了当代中国人的信仰话语体系
一 “人民”话语解读中的四种疑惑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解读 三作为非实在性和实在性相统一的“人民”话语
一政治和学术双重话语交织的“共产主义”概念 二以严谨的学术话语构筑共产主义理论逻辑体系 三科学共产主义话语的新发展——两个阶段论
一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二共产主义是实现高度发达生产力的客观历史进程 三探索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及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四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阶级和国家的消亡
一当代意识形态话语的中国特色 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的世界影响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国际挑战
一国情咨文报告中经济话语的三个转变 二国情咨文报告中经济话语转变的原因
一对报道的话语分析 二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建设
一外媒对中国梦的负面报道 二中国梦话语的丰富内涵 三唱响中国梦
第十五章当代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话语体系的研究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政治读书笔记

政治读书笔记

幻想的价值----读《乌托邦》有感最早听说乌托邦这个词是在电视剧中,那时只模模糊糊地知道它用来指不切实际的幻想,形容理想中的世界。

直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道这个词出自莫尔所著的《乌托邦》一书,才从学术的角度真正了解它。

“乌托邦”一词是拉丁文“Ubopia”的音译,源出希腊文,由两个希腊字拼成,“乌”(ou)的意思是没有,“托邦”(topos)意思是“地方”,“乌托邦”意为“没有的地方”(乌有之邦),现在逐渐成为“空想”的同义语。

莫尔一生光明磊落,是一位具有渊博学识和正直激进的人文主义者,他一生写了200多首诗,而为人们所记忆的主要是他写的《乌托邦》。

他所处时代“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变革的序幕、是在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和十六世纪最初几十年演出的”,这正是这一历史巨变的过渡时期。

那个时期,工业生产主要以工场手工业生产为主,社会上还存在大量的小生产者,在小片土地上经营的大部分农民是个体劳动者,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还很缓慢,小生产者的阶级意识还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

小生产者向往的社会安定、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理想对莫尔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英国当时的特殊的历史环境和阶级状况也是其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

莫尔生活的年代尽管已开始了“圈地运动”,但农民却认为依靠王权可以阻止大地主的掠夺,其斗争仅局限于自己的工场之内,并未形成统一的阶级联合。

阶级意识尚在萌芽之中,而无产者当时数量少,反抗斗争处于萌芽状态。

资产阶级是刚刚从一部分封建主转化过来。

同王权既有矛盾,同时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国王对资产者也是采取利用政策。

当时的英国都锋王朝是最为专制的王朝。

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也在慢慢传播并在英国立足,英国文艺复兴的序幕已经揭开,广大人民群众渴望美好生活与城市中产阶级渴望自由的思想相结合、产生了“乌托邦”的思想,这可以说是莫尔“乌托邦”思想产生的丰厚的思想土壤。

莫尔又是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以古希腊作品为武器,反抗封建思想。

政治学说史 萨拜因读书笔记2000字

政治学说史 萨拜因读书笔记2000字

萨拜因读书笔记一、概述萨拜因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学家之一,他的作品《政治学说史》是政治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萨拜因的这部著作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试图深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政治学思想。

二、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1. 政治学的起源和发展在《政治学说史》一书中,萨拜因对政治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他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的政治学理论发展历程,系统地阐述了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里程碑,使读者对政治学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2. 政治学的主要学派和思想家萨拜因在书中介绍了政治学的主要学派和思想家,包括现实主义、自然法学派、利己主义、马基雅维利主义、理想主义等。

他对每个学派和思想家的政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评价,为读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3. 政治学的核心概念萨拜因在《政治学说史》中对政治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的剖析。

他从权力、国家、社会契约、公民权利等方面阐述了这些概念的内涵和演变,为读者深入理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 政治学的现实意义萨拜因不仅关注政治学理论的发展,也关注政治学的现实意义。

他在书中深入探讨了政治学在解释现实政治现象、指导政治实践方面的重要作用,为读者展现了政治学对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现实意义。

三、萨拜因政治学思想的影响1. 对当代政治学的启示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为当代政治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对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为当代政治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2. 对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影响萨拜因在书中对政治学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强调了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重视,为当代政治学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对政治实践的指导作用萨拜因的政治学思想也对政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在书中强调了政治学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指导作用,为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四、结语通过对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我们不仅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对其对当代政治学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篇一】《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政治学之父,而他的经典著作《政治学》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首先把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讨论的著作。

全书的结构明朗,逻辑清晰,以及作者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正义观念也同样使人震撼,但对于已经深受当前快餐文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政治学》无疑还是比较艰深的。

笔者花了数周才真正看完,但要说读的通透尚未达到。

只能就通读一遍的观感,写一些个人理解。

《政治学》一书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城邦的问题,即“城邦政治学”。

首先运用溯源方法,从城邦的单个分子家庭开始论述分析,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深受生物学的影响。

他认为我们城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达成至善,即通过合理的运作方法来使一个城邦的人民获得“优良”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样要显现在精神道德层面上来,这样就把城邦统治者与家长、奴隶主之间的工作区别开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人数的多寡。

亚氏认为不同的单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村坊,村坊组成城市,而城市以亚氏的观点来说就是“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

他将此比作动植物必须经过完全的自然生长才能最终完美地体现其“本性”,人类社会由家庭的小范围逐步演化为城邦的过程也是完全这个生长自然规律的。

而符合自然是亚氏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下文还会提到。

由此他得出了著名观点“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即人趋于城邦生活是符合自然的。

在此前提下,继而论述家务管理的目的,分析各种致富技术,也辩证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何为自然奴隶等问题。

当然论述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感受到亚氏是想将其上升到城邦阶层。

他认为家务管理重在培养善德。

而美德也是亚氏的另一重要观点,城邦政治学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美德政治学,因为政治的追求即是至善。

将家庭和家务管理等问题透彻详解后,亚氏终于开始论述理想城邦和现实城邦。

他批判了苏格拉底提倡的“共和国”思想、柏拉图理想城邦理论,分析了法勒亚的法制和希朴达摩的法制。

我们可以看出亚氏认为一个城邦应当是财产私有,高度自给,实行法制,达到至善。

大一政治课读书笔记摘抄

大一政治课读书笔记摘抄

大一政治课读书笔记摘抄在大一的政治课上,我们阅读了多本与政治学相关的书籍,这些书籍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加深了我对政治学的理解。

以下是我从这些书籍中摘抄的一些读书笔记:1. 政治的本质是权力的分配和使用。

在《政治学原理》一书中,作者强调了权力在政治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

2. 民主制度的核心是公民参与和决策过程的透明性。

通过阅读《民主的细节》,我了解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要求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并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

3. 政治哲学探讨了政治行为的道德基础。

在《政治哲学导论》中,作者讨论了正义、自由和平等等概念,以及它们在政治实践中的重要性。

4. 政治制度的设计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政治制度比较》一书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制度,分析了制度如何影响国家的治理效率和公民的生活质量。

5. 国际关系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国家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我学习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的理论视角,以及它们对国际政治现象的解释。

6. 政治经济学探讨了经济因素如何影响政治决策和政策。

《政治经济学基础》一书分析了市场、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政策如何影响社会福利和政治稳定。

7. 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行为和社会态度的重要因素。

在《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中,作者探讨了文化价值观、信仰和传统如何塑造政治偏好和行为模式。

8. 政治发展是研究政治体系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过程。

《政治发展与变迁》一书通过历史和比较的视角,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体系的变迁路径。

9. 政治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在政治环境中的心理过程。

《政治心理学》一书讨论了认知偏差、情感和动机如何影响政治态度和行为。

10. 政治沟通是政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信息的传递和接收。

在《政治沟通与公共政策》中,我学习了媒体、公众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政治议程和政策结果。

大学政治学读书笔记摘抄

大学政治学读书笔记摘抄

大学政治学读书笔记摘抄政治学作为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学科,它不仅关注国家和政府的运作,也关注个体与集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在大学阶段,深入学习政治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和政治过程,从而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我在阅读政治学相关书籍时所做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希望能够为对政治学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国家。

国家是一个具有特定领土、人民和政府的政治实体。

它通过法律和政策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国家的存在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因为它是政治权力和政治决策的中心。

其次,政府是执行国家意志的机构。

政府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民主制、君主制、共和制等。

不同的政府形式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它们在权力分配、决策过程和公民参与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再者,政治权力是政治学中另一个关键的概念。

权力可以是强制性的,也可以是协商性的。

在政治体系中,权力的分配和运用是影响政策制定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权力的平衡与制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原则之一。

此外,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通过选举、公共讨论和抗议等方式参与政治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公民参与不仅能够增强政策的合法性,还能够促进社会公正和民主发展。

政治制度是政治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制度包括法律、规则和程序,它们规定了政治行为的框架和限制。

有效的政治制度能够促进政治稳定,保障公民权利,同时也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需求。

在国际政治方面,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构成了国际政治的核心内容。

国际组织、外交政策和国际法等都是影响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这要求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

最后,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政治学研究通常采用历史分析、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和定量分析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政治现象,从而得出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结论。

马克思·韦伯《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

马克思·韦伯《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

马克思·韦伯《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专业班级:行政管理2班所属课程:《行政管理文献选读》学号: 20110163姓名:成绩:时间:2014年5月8日马克思·韦伯《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一、作品版本与作者简介(一)作品版本介绍【著作名称】《以政治为业》【原文作者】{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者】钱永祥【文章相关信息】《学术与政治:韦伯选集(1)》,台北:远流,2005年五刷(二)作者简介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就读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

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二、本书的内容概要(一)韦伯演讲的背景《学术与政治》一书中收录的两篇演讲《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作于1919年,其时正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历史走向的拐点——一战结束,德国战败,大繁荣,大萧条……都在这一年前后陆续铺开。

整个时代的精神是焦灼不安的,理性被质疑,意义被颠覆,非理性的、萎靡颓废的风气在蔓延。

在这种历史性转折点的关头,德国学者的思想力度往往能放射出浑朴而有质感的光芒来。

这本书并没有拯救日后陷入法西斯泥淖的德国,但二战的乌云散去后,它的价值如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最终为世所公认。

中国近些年兴起的韦伯热,实际上是在补课。

关于市民社会的思考,“为思想祛魅”,都是我们非常需要的声音,虽然它们已经显得那么古老,用词和例证都显得那么过时那么不合时宜。

(二)韦伯演讲的具体内容这篇演讲稿,作者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有资格以政治为志业?以政治为志业的人,能否在现实中找到意义,为世界创造价值?译者将文章分成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政治”和“国家”进行了界定,阐释了国家存在“正当性”的类型:传统型、超凡魅力型、法制型。

学术与政治 读后感

学术与政治 读后感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作者:马克斯·韦伯、冯克利暂无简介学术与政治在线阅读地址学术与政治读后感第(1)篇“荡气回肠,充满敬畏”,这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最为直观的感受。

还是大学时代,作为一个学生,第一次读到“以学术为业”、“以政治为业”这两本小册子时,虽然懵懵懂懂,但仍有“荡气回肠”之感。

这些年来,为了“生计”,暂时性地远离了“学术”、远离了“政治”,但这个火苗从未熄灭。

如今,作为一个工作很多年的人,再次读到这本小册子时,“荡气回肠”之余多了几分“敬畏之心”。

韦伯这两篇演讲诞生在那个“上帝已死”的时代,西方精神世界被工业分割得七零八落、普适性的价值系统分崩离析、理性主义和实验精神遭受普遍质疑、生命没有终极意义……整个世界变成了“文明的碎片”,时代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这两篇演说的时代背景,大抵如此。

不过韦伯本人的科学训练,使他不易接受这样的思想立场。

韦伯认为,价值断裂不止发生在近代,而是一直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历史命运,是一个数千年来从未间断的“除魅”过程。

韦伯不想去“拯救上帝”、“拯救信仰”,他觉得这样的努力注定是徒劳的,相反,他坦然接受了这个矛盾的价值世界,“任何没有勇气承认这一事实的人,都是自欺欺人的懦弱表现”。

在韦伯看来,那个信仰与理性统一的时代已经成为往事,一个以学术为志向的知识人,便绝对不可以再去充当新时代先知的丑角了。

他应当做的,也是唯一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力求保持“头脑清明”,并努力传播这种清明(虽然,清明之路的终点让人不寒而栗)。

如今,一百年过去了,韦伯这两篇演讲的“现代性”之争,仍然困扰着世界。

我们从五四的德先生、赛先生之争,跟韦伯的演讲诞生于同一时代,在“西方价值危机”时,我们的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并努力吸收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精神,我们努力让国人相信欧洲已经不太相信了东西。

何其哀哉!(当然,毫无谴责民国启蒙大师们的意思,只是慨叹个人在时代中的渺小)历史在轮回。

这个问题貌似都困扰世人一百多年了,还一直困扰着。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上)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上)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上)展开全文对于国史之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

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引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材料。

然而中国之国民却是极其缺乏历史智识的。

所谓历史智识即是让历史材料服务于当今社会,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历史材料为前人积累,而现代人需挖掘出有补于时代的东西。

故先有尚书,后人结合当时所需,又弄出春秋,又弄出左传、史记。

事情终是那些事情,而历史智识却大不相同。

为什么说现代人缺乏历史智识,就以当今(成书之时,下同)历史诸学派言之:当前历史学派分为三类,传统派、革新派、考订派。

以下分别论述其不足。

传统派擅长记诵,与当前现实没有什么关系,然至少尚能修养品性;考订派假借“科学方法”之名割裂史实,以活的人事换死的材料;而革新派,往往急于求智识,怠于求材料,常常用胸中臆测的全史来指导当今的现实。

综上,三类史学派并没有推进历史智识。

下面以当前最热门的革新派来举例。

为了改革政体,提出“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

《中国史纲(国民阅读经典)》读书笔记模板

《中国史纲(国民阅读经典)》读书笔记模板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张荫麟(1905年11月-1942年10月24日),出生于广东东莞,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著名学者、历史学家。他 是“文学院四才子”之一,曾在《学衡》《清华学报》《东方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和学术短文40多篇,其代表 作有《中国史纲》。1942年10月24日凌晨3时,张荫麟在贵州遵义病逝,享年37岁。
第九章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纯郡县制的重建 第二节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 第三节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 第四节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第十章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道家学说的全盛及其影响 第二节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 第三节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响
第十一章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外戚王氏的专权 第二节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节从王莽复起至称帝 第四节王莽的改革 第五节新朝的倾覆 第六节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3
第十一章改制 与“革命”
4
附录
5 《国民阅读经
典》(平装) 书目
第一章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第一节商代文化 第二节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第三节周朝的兴起 第四节周代与外族
第二章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封建帝国的组织 第二节奴隶 第三节庶民 第四节都邑与商业 第五节家庭 第六节士 第七节宗教 第八节卿大夫 第九节封建组织的崩溃
第三章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楚的兴起 第二节齐的兴起(附宋) 第三节晋楚争霸 第四节吴越代兴 第五节郑子产
第四章孔子及其时世
第一节鲁国的特色 第二节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第三节孔子与其时世 第四节孔子与政治 第五节孔子与教育 第六节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第二节魏文侯李克吴起 第三节秦的变法 第四节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第五节国际局面的变迁

学术与政治读书笔记

学术与政治读书笔记

《学术与政治》读书笔记一、引言《学术与政治》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一部重要著作,首次出版于1919年。

在这部作品中,韦伯探讨了学术研究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

作为一位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韦伯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二、主要内容学术与政治的界限韦伯认为,学术研究与政治活动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学术研究追求的是客观性和真理性,而政治活动则追求的是权力和利益。

因此,他将学术研究者和政治家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群体,认为他们应该各自坚守自己的领域和职责。

知识分子的责任韦伯认为,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他主张知识分子应该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他也强调知识分子应该保持独立性和批判性,不被权力和金钱所收买,勇于揭露和批判社会的不公和腐败。

学术自由的价值韦伯非常重视学术自由的价值。

他认为,学术自由是保障学术研究质量和创新性的重要条件。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学者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探索未知的领域,推动学术进步。

因此,他主张政府和社会应该尊重和保护学术自由,为学者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

三、思考与感悟读完《学术与政治》,我深感韦伯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

他对于学术与政治的界限、知识分子的责任以及学术自由的价值等问题的阐述,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他的思想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

首先,我认为韦伯对于学术与政治的界限的划分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者或政治家跨越自己的领域去干涉对方的事务,结果往往导致混乱和无效。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各自的领域和职责,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其次,韦伯对于知识分子的责任的强调也让我深感认同。

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我们确实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读书笔记——《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

读书笔记——《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

读书笔记——《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是一部高校教材,也是一部政治学的科研专著。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中国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同时,也是我们国关学子研究、学习外国政治必不可少的相关教材之一。

这本书作为大二的课程教材,在学习之后,我有以下几点认识:一、第一,从本书的内容看,作者基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系统而深入地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权力组织结构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在政府运作中的角色,立法与监督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与限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行政机构的权力结构关系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中不同的行为模式,作为“非政府政治”的国家——社会关系,统治结构中的单位体制和农村基层政治改革中的变化与问题。

第二,从本书的结构看,作者运用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把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过程和政治决策程序介绍给读者。

全书既包含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方面,又追踪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型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有静态的制度描述,又有动态的过程分析,且穿插了不少经典案例,资料丰富、条理分明、论述精确,是全面、动态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入门之作。

第三,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详尽描述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尤其是被大部分政治学研究者忽略的归口管理体制;他与时俱进地增加了“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这一章节,提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推动了行政改革的口号;对政府与政治制度的优点缺陷分析得当而精彩。

二、从本书的内容、结构与亮点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在《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的后记中第一条写到:在教学、研究和对中国政治的观察过程中,作者深切体会到,写作中国政府类的著作或教科书,首先离不开对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权力组织结构中的角色的深度研究,否则,就很难把中国政府或中国政治交代清楚。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研究中国政府时,无论怎么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下功夫挖掘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都不为过。

10月份读书报告-《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

10月份读书报告-《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

寻求得救之道-读马克斯.韦伯的《学术与政治》教育学原理孙景景 21303002《学术与政治》收录了马克斯.韦伯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而编成的一本著作。

关于这篇演讲发表的日期,各种文献的说法不一。

但基本上可以确定在1918-1919年间。

我所读的《学术与政治》是收录在一套《韦伯作品集》中,这套《韦伯作品集》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新桥译丛》中精选出来的十余种韦伯论著组成。

与85年版由张汉裕先生节译本和钱永祥先生编译的《学术与政治:韦伯选集(Ⅰ)》更有可读性。

一、作品版本与作者简介(一)作品版本介绍i书名:学术与政治作者:(德)韦伯著,钱永祥等译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9-1版次:1页数:340字数:267000印刷时间:2010-9-1开本:大32开纸张:胶版纸印次:1I S B N:9787549500529包装:精装21090795(二)作者简介1、韦伯的生平和性格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

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ii《学术与政治》导论一就是韦伯小传,出生在爱尔福特城的韦伯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较好的家庭环境中,父亲是名训练有素的法律家,并且担任参议员,母亲是个开明而有教养的基督教徒,韦伯居住之地所比邻者都是学界与政界知名人士。

这些文化资本iii无疑对韦伯成为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奠定了基础。

但韦伯父母对许多社会问题意见的分歧而导致的日益疏远的夫妻关系也对其矛盾的性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读书笔记(通用7篇)政治学读书笔记1每个人可能都听过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对他都不陌生,但是在读书之前,我还是先搜了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毕竟对他只是一知半解。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政治学》一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政治论述著作,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

下面我谈一下我的读书感想。

(一)主要内容全书共分8卷,我整本书通读下来,并没有把握住一个清晰的脉络,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每一卷都有其论述重点,下面我就一卷一卷分开来谈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第一卷可以说是该书的序言,以论述“共同体”和“城邦”的含义,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而“城邦”也是该书进行论述的基本载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

他随后紧接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将政治家、君王、家长以及主人同一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人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而在形式上是不无差别的。

为了对该观点进行反驳,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解构成最简单的基本单位,即个人和家庭,在对家庭管理以及国家统治进行比较后,得出两者的不同,从而得出前面的问题的答案。

第二卷开卷的第一句话,即“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就已经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区别于其老师的最大特点与不同。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风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〇黄宗智1.阅读方法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

读 书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 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 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 贵的参考书。

我这里关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 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 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 作者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 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 根据。

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 了没有?为什么?(更有进者,如果由你来写这 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读书习惯也 是为自己做学术研宄,写学术专著的一种锻炼。

能够清楚掌握好的专著的设计和结构,才有可能 自己撰写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样的读书习惯另外有一个很实用的考虑,就是为了积累自己将来研究和教学的可用材料。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看书之后,在个把星期 到几个月之中,对一本书的记忆是比较清晰完整 的,之后便逐渐模糊,几年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在 脑袋里作详细的找回检索。

因此,我们要在记忆 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这本书以备将来之用。

而这样的总结,不是被动的摘抄,而是积极的消 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按照上述的 方法精确地掌握这本书并对之进行系统思考。

那 样,将来可以随时找回检索使用。

我自己要到30岁之后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记忆(或仅仅把书排 列在书架上)的不可依靠,开始积累笔记。

有不 少在研宄院时候读过的书,后来都得回去重看。

2.理论学习前人有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是有 用的资源。

我自己提倡的途径是要掌握主要不同 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

阅读时要求与之对 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

而对话、决定取舍的最 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 材料有用没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 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 实际脱节点上,或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 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

比较政治学读书笔记

比较政治学读书笔记

读《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姓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美]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一.作者简介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1938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同时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

他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1976年退休后为斯坦福大学政治学习荣誉教授,还曾担任过美国政治学会的会长。

阿尔蒙德是一位跨世纪的多产的学者,其一生除有一段时间担任政府公职外,都是从事教学研究和有关学术工作,直到2002年去世,始终孜孜不倦地进行科研写作,在其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先后出版过18本著作,发表过数以百计的论文。

他的主要著作有:《发展地区的政治》(合著)、《公民文化》(合著)、《政治发展》等。

阿尔蒙德是当代比较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并创立了比较政治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他用于比较政治学的结构—功能主义深受英国人类学结构—功能主义奠基人马林诺夫斯基以及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和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等人思想的影响。

在比较政治学的研究中,阿尔蒙德认为其核心概念是“政治体系”,它包括环境、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等部分的系统。

主张政治发展就是政治功能的发展,强调政治结构必须适应功能以实现功能,把结构分化当做功能发展的基本方式,通过结构分化达到政治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功能的完善,最终实现政治发展。

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是20世纪晚期一代政治学家对人类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结晶。

二.本书简介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教授和小G.宾厄姆·鲍威尔教授合著的《比较政治学》先后出过八版。

本书是根据美国利特尔-布朗公司于1978年出版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这个版本翻译的。

它在比较政治学研究中着重于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在学术上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

柏拉图《理想国》标准读书笔记

柏拉图《理想国》标准读书笔记

一、柏拉图生平介绍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哲学家, 同时是苏格拉底学生和亚里士多德老师。

柏拉图出身于名门望族, 其父是雅典最终一名君主克德鲁斯后代, 母亲则是雅典著名改革家梭伦后代。

柏拉图父亲早逝, 母亲改嫁于其叔父并育有一子——安提丰。

柏拉图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阿德曼托斯和格劳孔, 常见与其对话篇之中。

长兄阿德曼托斯是柏拉图幼年时期监护人, 二哥格劳孔是一位早熟青年, 色诺芬在《回想录》中说她不满20岁就试图发表参政演说, 在《理想国》中则被描述为“见义勇为”、“好胜心强”、赋有“荣誉政体”性格青年。

其姐姐之子斯彪西波继承了其所创建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城邦衰落时期, 刚刚结束伯利克里统治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雅典是全希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转而进入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旷日持久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 所以柏拉图青少年时期就是在这场长久、酷烈战争中度过, 并亲眼目睹了雅典和希腊各城邦危机与衰落。

20岁之前柏拉图是一个热爱诗歌文艺青年, 20岁以后八年与苏格拉底相识真正奠定了她哲学取向和政治志向。

在此期间雅典政体经历了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反复更迭, 最终伴随老师苏格拉底被民主政体处死而根本改变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见解。

“三十僭主”政体暴政统治和民主政体蜕化变质, 使柏拉图内心深受震撼并深深体察到希腊城邦制度危机。

随即28岁柏拉图开始了长达游历生涯。

她离开雅典, 周游地中海地域, 包含小亚细亚燕燕伊奥尼亚一带, 及意大利南部若干希腊殖民地城邦, 到过北非洲、埃及、西西里岛等地。

曾因在西西里大肆批判当初僭主戴奥尼修统治而被卖为奴隶, 后在好友帮助下返回雅典。

返回雅典后, 在好友帮助下, 创办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阿卡德米学园。

同时也开启了柏拉图创作生涯。

《理想国》创作就完成于这一时期。

柏拉图受到导师苏格拉底启蒙, 并目睹了雅典政权不停更迭和民主政治弊端, 加之她在游历各国后对多种政治制度反思, 全部这些经历都成为她创作《理想国》智识之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以政治为业的方式”的思考
以政治为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为”政治而生存,二是“靠”政治生存。

“为”政治而生存的人,从内心里将政治作为他的生命。

他或者是因拥有他所行使的权力而得到享受,或者是意识到服务于一项“事业”而使生命具有意义,从而滋生出一种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感觉。

力求将政治作为固定收入来源者,是将政治作为职业,“靠”它吃饭,没有如此打算的人,则是“为”政治而活着。

从对政治的态度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方式是没有大的区别的。

但是,从从业者的经济水平上来看,这就是有区别的。

“为”政治而生存的人是没有经济负担的,说明其家庭条件很好,或是其他。

而“靠”政治生存的人就不是这样的在生活中有充裕的金钱,以至于他把政治当作是一种职业,靠政治而生活着。

这并不难理解,对于我们来说。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说到这两种以政治为业的方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在实践中两者兼而为之,但是,不难看出,作者更赞同前者——“为”政治而生存。

因为,“靠”政治为业的人会在其工作中,因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会利用其政治的支配权力而为自己谋求利益。

而“为”政治而生存的人则不会这样,原因是,他根本就不需要。

于是,有了这样一个结论——“食利者”应该是“为”政治而生存的人。

“食利者”是完全具备“闲暇”条件的人,他不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在生活中的琐事上。

观点一:
作者的这些观点我都能理解,但是,我还是会有这样的疑问。

如果说,是一个“食利者”来为我们把握国家发展方向,制定政治政策,会不会因为其不懂下层民众的辛苦,而做出只对中上层公民有利的决定。

我是有这样的问题的,我认为,一个一直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人,是不能做出一个倾向于社会中弱者的决定的。

所以,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我自己的论述。

显然,我个人是不赞成由一个“食利者”来担任“为”政治而生存的人的。

在这样的疑问下,我认为自己必须确定一下“政治”的定义。

之前看过朱光磊先生的《政治学概要》,引入其书中政治的定义。

政治,就是一定的阶级、阶层、民族等社会集团和政党、利益集团等社会政治存在形式,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为建立或巩固自己的国家政权,并运用这种政权的力量处理社会关系,统治和管理社会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根据这个政治的定义,作为以政治为业的人,在做决策的过程中,都会维护自身阶层的利益。

在对政治的定义有了了解之后,将它放在作者对以政治为业的两种方式中,似乎又是正确的。

按照作者的论述,“靠”政治生存的人,把政治作为一种职业,而换取酬金而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靠”政治生活的人可能会因为短期的利益而在其判断的过程中做出错误的决定。

所以,作者认为,一个没有经济基础的人是不能成为“为”政治而生存的人。

在“为”政治而生存与“靠”政治生存这两种方式的前提都是在
为政治的情况下,在清楚地认识了政治之后,我接受了作者的一部分观点——“为”政治而生存的这种方式更好。

但是,对于“食利者”是“为”政治而生存的最好人选,我还是不能赞同的。

我在想,如果有一个完善的制度,国家有足够多的金钱,那么“靠”政治生存的这种方式就不会存在。

如果说,能够让一个以政治为业的人在其工作岗位上,没有腐败的欲望,没有腐败的机会,没有腐败的能力,让这些人“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那以政治为业的方式是不是只会有一种。

观点二:
“食利者”,作者是这样描述的,他的收入不必依靠他本人持续不断地将精力和头脑完全用于、或至少主要用于经济收益的经营上,他有足够闲暇的时间来以政治为业,而他的主要收入则是从股份、债券或类似来源获得红利,这就是“食利者”。

而我在网上查找的有关定义是:食利者,又称食利族、食利阶层,是指随着民间借贷的发展,社会上出现的靠放贷为生的人群。

这个人群的大多数人,拥有百万元或者更多的现金,他们自己不从事实业经营,依靠放贷的利息为生。

食利族成千上万的民间资本曾给诸多中小企业雪中送炭,在金融危机下,无力支付高额利息的企业出现倒闭,大量的民间集资出现崩盘,食利族的损失惨重。

根据这个定义,我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食利者不应该因为他有足够多的“闲暇”时间而成为“为”政治而生存的最佳人选。

“食
利者”,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知道,“食利者”也是会为自己的利益而欺诈别人的利益的。

如果说,他的财富收到损害或是威胁,他也会为自己的利益而使用其政治权力去为自己的做事。

我说这个是想要证明,“食利者”并不是以政治为业的人。

其次,在现代的社会,还有“食利者”吗?以政治为业的人中是不应该有食利者的。

而且,现在的社会下,也是不适用的。

同时,如果让我说现在的哪一个阶层比较像“食利者”的话,我会说是富二代这样的阶层属于有经济基础,同时有“闲暇”时间的人。

但是,富二代真的适合以政治为业吗?我很怀疑,同时,我本人持有否定的观点。

从网上的新闻可以知道,富二代的知识、道德很多都是值得考虑的。

而且,我还是一直在思考,没有经历过困苦的人,怎么可能制定出一个针对这个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的好的政策、计划?
记得左老师上课的时候说过,大多数被抓的贪官都是家庭条件差的,在其小的时候家庭条件是比较差的,所以在以政治为业的过程中,没有抵挡住诱惑,从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但是,我认为,这不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原因,而是当今社会的制度有问题。

每一个人都有欲望,只是在生活中,每个人处的位置不同,欲望也就不一样了。

而在以政治为业这个特殊的行业中,以政治为业的人也有不同的欲望,大小也是不一样的。

而在从政的这个过程中,要使人们不去因为自己的欲望而做出错误的事,首先就要减少从政者的欲望。

欲望怎么减少,“靠”政治生存的人怎样成为“为”政治而生存的人,我认为,主要是使从政者“不想”腐败。

而“不想”,就必须
给从政者提供优越的工资、福利等。

如新加坡的“高薪养廉”这个措施。

其次,是让从政者“不敢”腐败,这个主要是需要制度的建设,让从政者知道腐败后果的严重性。

最后,是让其“不能”腐败,这个需要政治制度的健全,监督机制的良好,同时也需要公民积极地监督起来。

这些制止腐败“三部曲”的想法并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借鉴一个许老师的观点,我认为很好,所以就一直记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