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风学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风学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摘要:教风和学风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教学制度改革的滞后,作为教风和学风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教师考核标准的引导使得教师群体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倾向;另一方面,课堂知识与用工需求的脱节也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意识淡化。如此背景下,未来的教风与学风建设将面临巨大挑战。对此,本文结合已有研究及现实思考,尝试对现今教风、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教风;学风;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继续和计划分配制度的终结,高校教育与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引起了高等教育领域研究者对此的广泛讨论(吕荣娟1,2008;闫震普2,2015)。

大学生作为层次较高的劳动力群体,市场经济下,就业同样来自于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供给方面,高校连年扩招,部分行业和地区已呈现“过度教育”特征(张晓蓓和亓朋3,2010;缪宇环4,2013);需求方面,新常态下市场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有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特征突出。在该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是不可避免的难题。对此,高校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风和学风是关系高校教育的根本。

一、高校教风问题及制度原因探究

所谓教风,也就是教师风范(李兵5,2014)。对一所高校而言,教风的最终结果来自全校多数教师的个人选择,而这种选择,建立在既有制度规则下的效用最大化基础之上。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突出(缪章艳6,2013)。该现象的产生,根本上说是现有制度下教师最优化选择下的一种均衡。

纵然高校教师群体中存在缺乏职业道德、不规范教学及不注重自身修养的存在(谢华等7,2007),但如此普遍的“重科研轻教学”问题很难归结到个人因素中去,更多的问题应当从制度方面找原因。用经济学框架看,则是要考虑影响教风的外生因素。

首先是教师考核制度。相比于教学,科研和课题成为教师考核的重心,也成为影响教师收入的重心。现今的考核体制下,原本经济不宽裕或有更多盈利追求的教师,自然会选择追求更多课题项目来获得自身收益。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限精力的分配会导致教育的课题导向,具体表现为:以课题为核心培养学生。当然,一般意义上,所申请课题都是某领域的热点或重点,在研究生专业教育层面,导致完全可以引导自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并让学生借助此平台获取相应的

知识。然而,如果以课题为导向,将课题引入本科生教学或研究生公共基础教学,这种做法就略显不妥。

其次是教师日常管理问题。日常管理上,应做到该抓的认真抓,不该抓的认真放。高校作为一个小而全的社会缩影,内部包含着多层次的机构。总体而言,管理的核心目标在于服务客户,而高校的客户根本上说是学生,而不是其他。让学生在学校平台上,尽可能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确立人生目标,实现人生理想应当是教学管理的根本导向。但从现实看,尽管高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依然存在职能部门职能模糊,行政化问题突出等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报销难、盖章难、办事难等现象占据了教师的不少精力,影响着教师教风方面的改善动力(丁家源8,2012)。

第三是新老师招聘制度方面。近年来,科研指标成为决定一个毕业博士生能否进入高校任教的重要方面。其次考虑的,则是性别及高校出身(马明霞等9,2014;武勤和蒋惠敏10,2015)。学术指标导向的招聘机制,简化了高校用人考察,提升了可操作性,但也带来了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例如,财政学或金融学每年毕业的博士生很少,虽然有高校需要该方面的老师进行课程讲授,但是由于来应聘的该专业的博士生无法满足科研指标要求,最终学校选择了其他经济学二级学科的博士生到该校任教,并担任财政学或金融学课程的讲授工作。众所周知,博士生教育是精英教育,另一个方面看也是窄口径教育,三年的博士科研生活基本集中在本学科的某一个较小的领域(张文静11,2014)。该条件下如此跨学科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校学风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学风主要指学生与教师的行为风范和思想道德表现,是一种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金文斌12,2013)。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苗洪霞、王志华和刘群13,2016)。近年来,高校学风方面也逐步显现出一定问题,读书上课无用论在校园盛行(皮锋和秦荣廷14,2007;张立静15,2015)。“有偿代课”、“伪造假条”、“代考”等现象盛行,这些现象表面上体现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投入欠佳,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深层次反映出一种不诚信不健康的学风,甚至可以说高校学风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教育的启蒙环境。“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衣食无忧,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般表现为共同的特点:自信、自我、功利、叛逆、创新,在学习上表现为:盲目自信、眼高

手低、挑战课堂、追求个性、大胆创新。

(二)网络因素

马云说“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以其快捷、便利、充分等优势席卷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和学习,在海量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一方面,过于便捷的上网方式,增加了部分“90后”大学生的依赖性以及我行我素的个性特征(万美容、夏博艺、曾兰16,2013)。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性较差,课上课下接触的零碎化知识偏多,不能获得一定的系统性学习知识,另外,网购、视频、游戏等APP软件以便捷、快速、创新著称,使得大学生可以不受限制的在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此种学习风气充斥大学课堂。另一方面,为博眼球众多媒体推送“无道德”“无底线”新闻,在无法准确评价和认识信息可信度的前提下,给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在冗杂繁多的信息覆盖和影响下,“无营养”“快节奏”“快餐式”的思考方式成为社会主流。

(三)市场因素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下,结构简单、单一文化塑造出从众型人格;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下,异质化因素塑造出个体性人格。(万美容、夏博艺、曾兰16,2013)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渐渐渗透到高校中,使部分大学生上课、考试带有强烈的功利性(段艳17,2010)。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课堂学习尤其是基础科目学习的兴趣(魏伟18,2011),突击式应试型“人才”大量产生。

(四)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相对于家庭因素、网络因素、市场因素更为关键。引导象牙塔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单纯依赖于“教风决定学风”是存在弊端的,太过片面化。就教育本身而言,其不仅仅是促进生命体简单累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促进生命体内在知识结构和内在价值观不断重构的复杂文化现象。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内部要素有校风和教风。校风对学风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直接引导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模式。而教风是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此种价值取向的积累一方面源自于自身,另一方面源自于校风。(熊发政,墓塔里夫·阿赫迈德,陈鑫19,2015)。除了校风、教风影响学风之外,课程配置也是一个关键因素,部分课程确实陈旧,不太符合现今的社会潮流,需要做一定调整(汪霞和钱小龙20,2012)。

三、教风、学风的完善思路与建议

针对以上教风学风问题的产生原因,笔者对完善教风学风方面做了一定思考,尝试为教风学风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