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
欣赏 森林狂想曲-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欣赏森林狂想曲-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材中的一堂课程,主题为“欣赏森林狂想曲”。
本课程旨在通过音乐欣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体验音乐的表现力和韵律美。
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欣赏森林狂想曲,领略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2.能理解森林狂想曲的意象表达;3.能够形象表演提取的乐曲片段。
二、教学内容1. 欣赏森林狂想曲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领略音乐的韵律美和表现力。
2. 理解森林狂想曲的意象表达先让学生听该曲值得关注的几部分,询问学生对其中一部分所表达的意象、情感的理解,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3. 形象表演提取的乐曲片段挑选该曲的几个重要部分,让学生听后进行形象的表演,体验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三、教学过程1. 欣赏森林狂想曲1.老师播放森林狂想曲,让学生仔细聆听,感受到曲调风格,鉴赏其中的表现力和韵律美。
2.学生们听完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分析和解构,比如用什么乐器、曲调的起伏和变化、速度等方面。
旨在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乐曲的表现方式和意义。
2. 理解森林狂想曲的意象表达1.在游乐场中提取歌曲片段,并要求孩子们在听的时候注意歌曲所表达的意象;2.鼓励学生描述出这个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3.分享并组织学生家对孩子阐述了如何理解这个意象。
3. 形象表演提取的乐曲片段1.选取乐曲中比较容易形象化的几部分进行演奏,可以运用学生熟知的比如自然物种的形象来进行演奏;2.让学生根据乐曲中的音符来进行舞蹈,体验和领略音乐的表现力和韵律美。
四、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围绕这部分进行分组,设置小组资深领导,制定五年级的“森林狂想曲”合唱团;2.组织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自然风光拍摄照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照片展示和自我诠释。
五、教学效果评价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森林狂想曲,领略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理解森林狂想曲的意象表达,能够形象表演提取的乐曲片段。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欣赏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4)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欣赏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 (4)一. 教材分析《欣赏森林狂想曲》是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和生活场景,歌词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歌曲的旋律优美,节奏变化丰富,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逐渐提高。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喜欢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生动有趣的音乐作品更感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在音乐理论知识方面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欣赏森林狂想曲》。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3.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4.加强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乐表现。
2.理解歌曲主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为学生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有趣的森林场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欣赏森林狂想曲》的乐谱和歌词。
2.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3.准备音响设备、钢琴等乐器。
4.准备教学卡片、黑板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森林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歌曲的乐谱和歌词,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
每组学生进行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欣赏 森林狂想曲》教案 (4)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欣赏森林狂想曲》教案 (4)一. 教材分析《欣赏森林狂想曲》是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和生活场景,歌词富有想象力,旋律优美动听。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同时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旋律、节奏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五线谱的阅读和理解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森林狂想曲》。
2.培养学生对五线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4.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五线谱的阅读和理解。
2.歌曲中的节奏和音高变化。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意境。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用琴演奏歌曲,让学生跟随演唱。
2.讲解法:教师讲解五线谱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听、唱、动等方式感受歌曲意境。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五线谱、歌曲图片、动画等。
2.乐器:钢琴、吉他等。
3.教学音频:歌曲《森林狂想曲》及其他相关音乐素材。
4.练习册:配合教材的歌曲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森林狂想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妙。
然后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五线谱,讲解五线谱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节奏和音高变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演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
针对歌曲中的节奏和音高变化,进行针对性练习。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类似的歌曲。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欣赏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4)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欣赏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 (4)一. 教材分析《欣赏森林狂想曲》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和植物,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歌曲旋律优美,节奏变化丰富,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乐于实践,但对于音乐中的一些技巧和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大自然的认识和热爱有助于他们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和投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森林狂想曲》的音乐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2.通过学习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音乐中的节奏变化和旋律特点。
2.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动画等引导学生进入森林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练习,培养协作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动画等教学素材。
2.教学录音机、音响设备。
3.乐谱、钢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动画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森林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
2.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森林狂想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妙。
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变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
在学唱过程中,教师可以分段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整个曲子。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提高演唱水平。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探讨歌曲中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语描述歌曲所描绘的景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欣赏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欣赏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欣赏森林狂想曲》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这首歌曲以生动活泼的旋律和富有想象力的歌词,展现了森林中各种动物的生活场景。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同时,歌曲中的旋律和节奏变化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音乐作品。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森林中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对旋律和节奏的感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森林中各种动物的生活场景,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关爱动物的情感。
2.学会歌曲《欣赏森林狂想曲》,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对旋律和节奏的感知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能够熟练演唱。
2.理解歌曲中的歌词含义,感受森林中动物的生活场景。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现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森林情境,感受动物的生活。
2.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分组合作法: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讨论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森林和各种动物的生活场景。
2.音乐播放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背景音乐。
3.乐谱:分发给学生,方便学习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森林和各种动物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欣赏森林狂想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学生跟随演唱。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姿势。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森林狂想曲》教案
《森林狂想曲》教案第一篇:《森林狂想曲》教案欣赏《森林狂想曲》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乐曲中A B C 三个音乐主题的变化,听辨各段主题曲调的出现顺序,提高音乐记忆能力。
2、听辨每段旋律的主奏乐器,区别三种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方法, 启发学生想象各自代表的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1.听辨三段旋律出现的顺序。
2.感受三种乐器(笛子、小提琴、吉他)不同的音色教学难点:乐曲中三段旋律的主奏乐器依次出现的顺序教具准备:钢琴、课件、吉他、小提琴、笛子、录音机、卡片若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反复播放乐曲)师生音乐问好(播放森林图片)在美丽的宝岛台湾南部的热带雨林中,树木茂盛,气候湿润,森林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树蛙、飞鼠、猫头鹰等,更有经常出现的风声、雨声和终年不断的流水声。
如果能让我们亲身感受大森林的神奇,亲身聆听来自大自然的音响的话,那该有多好啊!可是我想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包括老师在内这样的机会都不多,那今天为了弥补这个小小的遗憾呢,老师特地为大家准备了一首乐曲,希望这首乐曲能给大家带来一种深处大森林的神奇感受!1、师问: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美妙的大森林。
(播放音乐)有谁能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动物的叫声?生:青蛙、蟋蟀、蝉、鸟、猫头鹰等师:同学们的小耳朵非常的灵敏,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乐曲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器乐合奏曲《森林的歌声》。
(出示课题)二、讲授新课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李老师这里有三段乐谱,让我们一起来开一场森林音乐会吧!(出示A段)① 第一次用“啦”唱② 第二次用“咕”唱,尾声加上“呱呱”男女生分组练习,女生用布谷鸟的声音唱,男生模仿青蛙。
师生接龙唱谱。
2、下面我们来听一首乐曲,刚才的那三段旋律在乐曲中反复出现,请你仔细听, 它们是按什么顺序出现的?请你来填一填3、全班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A B C 三个旋律, 当旋律A出现的时候,请 A组的同学把纸板高高的举起来, 依次进行。
4、学生活动请学生听辨三段旋律出现的顺序, 当每个旋律出现的时候, 组派一名同学拿着纸板上台展示.5、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各种动物在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它们在愉快的歌唱,在举行森林音乐会呢!你听到乐曲中有哪些乐器在演奏呢?生:笛子、钢琴……师:看来大家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你们听出来这么多乐器,其实这个乐曲只有三个主奏乐器,笛子、小提琴、吉他。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欣赏 森林狂想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欣赏森林狂想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欣赏森林狂想曲》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和植物,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歌曲旋律优美,节奏变化多样,富有特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
但部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仍需加强。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欣赏、表现、创造音乐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欣赏《森林狂想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增进学生对动物和植物的关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感受并理解《森林狂想曲》的旋律、节奏和表现手法。
2.运用音乐表现手段,展示自己对森林狂想曲的理解和想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森林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魅力。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森林图片、音乐播放设备、歌词展示等。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
3.教学素材:关于森林、动物、植物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森林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森林的认识和印象。
然后简要介绍《森林狂想曲》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森林狂想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妙。
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暂停,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旋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森林狂想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欣赏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欣赏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欣赏森林狂想曲》是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和生活场景,歌词富有诗意,旋律优美动听。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五线谱的阅读和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逐步掌握五线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森林狂想曲》的歌词和旋律。
2.培养学生对五线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五线谱的阅读和理解。
2.歌曲《森林狂想曲》的歌词和旋律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森林场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
2.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分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合唱、合奏等实践活动。
4.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森林狂想曲》的五线谱、歌词、图片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教学示范。
3.乐器:钢琴、吉他等,用于教学伴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森林图片,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森林?你们能想象在这样的森林里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歌曲《森林狂想曲》的五线谱和歌词,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教师讲解五线谱的基本知识,如五线谱的构成、音符的时值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歌词中的韵脚和旋律的起伏。
学生分组进行合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上台,运用乐器伴奏,演唱歌曲。
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掌声。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二单元《欣赏 森林狂想曲》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聆听《森林狂想曲》,分析其中的旋律、节奏特点,以及如何通过音乐表达森林中的各种声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乐曲的主旋律和节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切分节奏、附点音符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音乐表现森林中的动物和景象”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森林狂想曲》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通过引导他们聆听、分析和创作音乐,我看到了他们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精神面貌。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关于音乐要素的讲解,我意识到在讲解节奏、旋律等基本概念时,需要更加生动形象地举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如在讲解切分节奏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节奏的变化和趣味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音乐创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森林狂想曲》的基本概念、音乐要素和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音乐。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森林狂想曲》大班音乐教案3篇
《森林狂想曲》大班音乐教案3篇《森林狂想曲》大班音乐教案1活动目标:1.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根据图谱拍出相应的节奏型,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2.尝试小组合作,探索配器方案,并会分声部进行轮奏、合奏。
3.能积极愉快地和同伴合作商量讨论配器的方法,体验演奏的快乐。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重难点:会分声部进行轮奏、合奏。
尝试小组合作,探索配器的方法,尝试即兴演奏。
活动准备:1.森林狂想曲音乐、指挥棒、乐器(铃鼓,圆舞板、小铃)、教学图谱。
2.在椅子四周提供探讨配器时的桌子、乐器、图谱。
活动过程:一、欣赏乐曲,感受节奏(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告诉小朋友们一个好消息,今天晚上森林里要开音乐会了,许多小动物都想要来参加,那么到底都有谁来呢?仔细听听音乐就知道啦。
”(二)分析图谱,掌握节奏1.“有谁来参加音乐会了?谁能用有、还有的句式来告诉我?”(有青蛙,有小鸭子还有孔雀)2.“小青蛙表演唱歌、小鸭子表演跳舞、孔雀会带来什么表演呢?谁来学一学?”(学习孔雀开屏的动作)二、借助图谱,配乐演奏(一)初次“彩排”,看指挥,徒手练习1.“小演员们表演节目的节奏都不一样,你能听着音乐把它演奏出来吗?”2.“在音乐结束的地方,节奏发生了什么变化?”(重点注重休止符)3.“看,这次老师的指挥有变化了。
”(尝试即兴演奏)4.“在森林音乐会开始之前要进行彩排,请小演员们看着指挥,听着音乐进行演奏。
”(重点学习结束部分的节奏,再次完整演奏一次)(二)幼儿合作讨论,设计配乐方案1.“现在要进行第二次彩排,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种乐器,有小铃、圆舞板、还有碰铃。
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张节目单。
请小朋友想一想哪个地方可以配小铃,哪个地方可以配圆舞板,哪个地方可以配铃鼓?2.请幼儿把这些乐器标志贴在节目相对应的位置上,把它编成一张完整的节目单,由谁来演奏小铃、谁来演奏铃鼓、谁来演奏圆舞板?(三)分组表演各自的设计方案,看指挥,分声部轮奏、合奏1.哪组愿意把你们的配器方案拿给大家看一下?2.还有哪一组跟他们不一样?敢于挑战?三、正式“演出”,提升难度,完整演奏1.刚才小演奏家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演奏方法,真动小脑筋,可是现在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指挥员这里也有一种演出方案,一起来看一看吧!”2.“小青蛙这儿用的是铃鼓和小铃,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演奏呢?3.最后结束时用了三种乐器又表示什么意思,如何表演?”4.交换位置,交换乐器,快乐演奏。
鲁教版(五四制)音乐四上《欣赏 森林狂想曲》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音乐四上《欣赏森林狂想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欣赏森林狂想曲》是人音版鲁教版(五四制)音乐四年级上册的一首欣赏曲目。
这首曲目具有生动活泼、富有想象力等特点,通过描绘森林中各种动物的形象和动作,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歌曲采用管弦乐的形式,旋律优美,节奏变化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曲目时,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识谱、理解简单的音乐符号。
但部分学生对管弦乐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乐曲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将有助于他们对这首乐曲的喜爱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欣赏《森林狂想曲》,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管弦乐的特点,认识各种乐器,并能够辨别它们在乐曲中的作用。
3.通过学习乐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乐曲的结构,分析各个乐章的特点和联系。
2.让学生掌握乐曲中的重点音符和节奏,体会音乐的表现手法。
3.深入了解森林中各种动物的形象和动作,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聆听、分析、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乐曲。
2.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乐曲内容。
3.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电脑、投影仪等。
2.准备与乐曲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准备乐谱,让学生跟随乐曲一起演奏或唱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然后简介《森林狂想曲》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播放《森林狂想曲》完整版,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结构、节奏、旋律等方面的特点。
《森林狂想曲》教案及教学反思《森林狂想曲》
《森林狂想曲》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森林狂想曲》的音乐特点和魅力。
2. 通过学习《森林狂想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演奏和合唱,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欣赏《森林狂想曲》的音乐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分析《森林狂想曲》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特点。
3. 学习《森林狂想曲》的演奏技巧和合唱编排。
4. 进行《森林狂想曲》的音乐创作和表演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播放《森林狂想曲》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2. 讲解:教师详细介绍《森林狂想曲》的背景、创作意图、旋律、节奏和和声特点。
3. 示范:教师演奏《森林狂想曲》或展示合唱编排,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演奏和合唱技巧。
4. 练习: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森林狂想曲》的演奏和合唱,教师逐一指导并纠正错误。
5. 创作:学生进行《森林狂想曲》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森林狂想曲》的音乐特点和魅力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音乐演奏和合唱的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森林狂想曲》的音乐特点和魅力。
2. 教师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提高演奏和合唱能力。
3. 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森林狂想曲》的音乐特点。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相关音乐作品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分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协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七、教学资源:1. 《森林狂想曲》的音乐作品及其相关背景资料。
小学音乐《森林狂想曲》教案
小学音乐《森林狂想曲》教案篇一:小学音乐《森林狂想曲》教案1音乐研究性教学案例阳光小学王丽2021、 11欣赏《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欣赏《森林狂想曲》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森林狂想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感情。
2.通过欣赏乐曲,学生能记忆主题旋律并能正确分辨乐曲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聆听,学生能记忆乐曲旋律,分辨乐曲不同乐段。
2.通过欣赏,学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创造性地为乐曲进行伴奏。
教材分析:《森林狂想曲》这首乐曲由A、B、C三个乐段轮番演奏,首尾和中间穿插有实地录制的“音效”。
三个乐段均为五声羽调式,B、C段是A段的变奏。
A段上句结束在属音“3”,下句结束在主音“6”上,具有呼应关系。
B段一开始似乎转到了大调,但随后又转到了羽调式,使乐曲增添了新鲜感。
在C段中各乐句改为弱起,并且都在较高音区盘旋,但仍保留了许多A段的因素。
这首乐曲既有电声乐器,又有森林中各种动物、昆虫的鸣叫声和风声、雨声、流水声的录音,使人听来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整支乐曲充分表现了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今天的音乐课呀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段音乐,同学们仔细聆听,听听有什么声音?这些声音使你联想到什么地方呢?教师播放引子部分。
(生回答:各种昆虫、鸟鸣的叫声、还有风声、流水声)2.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我们听到的这些动物声音都是自然界真实声音的再现,在音乐中被称为“音效”。
音效的作用就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呢?那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森林之旅即《森林狂想曲》。
二.欣赏乐曲,感受音乐1、小动物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他们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森林音乐会来欢迎我们,那就让我们听着音乐出发吧。
教师播放ABC三段旋律,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听。
(1)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音乐中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我们以前学过乐器分为两类,谁知道哪两类?那你认为笛子是?小提琴是?)2.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了森林深处,小动物们已经在等我们了。
《森林狂想曲》教案及教学反思《森林狂想曲》
《森林狂想曲》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森林狂想曲》的基本背景和创作特点。
2. 欣赏并分析《森林狂想曲》中的主题和旋律。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4.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
二、教学内容1. 简介《森林狂想曲》的作曲家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森林狂想曲》的结构和音乐特点。
3. 欣赏《森林狂想曲》中的重要片段,引导学生关注主题和旋律。
4. 对比分析《森林狂想曲》与其他作品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森林狂想曲》的背景、结构和音乐特点,欣赏并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旋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森林狂想曲》的背景、结构和音乐特点。
2.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森林狂想曲》的音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欣赏和分析。
2. 准备相关乐谱,以便于讲解和对比分析。
3. 准备投影仪,以便于展示乐谱和相关图片。
教学反思:1. 学生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旋律。
2.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森林狂想曲》的音乐特点,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
3.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能够跟随音乐节奏,感受到作品带来的情感共鸣。
4. 部分学生在分析作品时,对于某些音乐术语和技巧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六、教学过程1. 引入:简要介绍《森林狂想曲》的作曲家及其创作背景。
2. 欣赏《森林狂想曲》:播放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旋律。
3. 分析作品结构:讲解作品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各个乐章的特点。
4.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森林狂想曲》。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奏,感受作品带来的情感共鸣。
森林狂想曲音乐欣赏教案
森林狂想曲音乐欣赏教案森林狂想曲》教案一、教学内容:欣赏《森林狂想曲》二、教学内容分析森林狂想曲》是苏少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欣赏曲,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台湾乐曲。
是台湾留美制作人XXX及其团队深入台湾山林实地录音,耗时5年,共收集台湾鸟类、蛙类、蝉类、虫类、猕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自然声音,与音乐巧妙地结合,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互吻合,奏出了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同时也表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
是自然声音与音乐融合的一部佳作。
乐曲由A、B、C三段旋律组成,在乐曲的开始、中间、结尾处插入了真实的“音效”。
第一乐段,羽调式。
在一片森林鸟声的背景中,笛子奏出了轻快的主题,旋律清新、跳跃,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
这个主题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旋律基本相同,只是在最后一小节的结束音上不同,第一句结束在mi上,第二句结束在la 上。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前半句的节奏基本相同,由于旋律向上进行到了sol,所以比第一乐句的情绪略加高涨。
第三乐段的节奏有了很大的变化,较为舒展,特别是连续两拍的最高音la,并加进了丰富又热闹的鸟鸣,把情绪推向了。
整首乐曲就是由这三段旋律的反复构成的,其间插入音效,使乐曲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全曲的结构为:音效A ABAB CA音效ABAB CA音效1三、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音响。
笛子、打击乐器、蛙鸣筒等四、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乐曲轻松欢快的情绪。
2、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人与自然的协调。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为画面配音乐,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2、通过听、唱、动结合记忆主题,分辨乐曲的结构,并演唱第一主题。
3、通过音乐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为画面配乐。
2、能分辨乐曲的结构。
3、能听辨乐曲的音色,感受乐曲的情绪。
五、教学过程一、初听乐曲阶段目标:初步感受乐曲,了解乐曲的背景。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欣赏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欣赏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 (3)一. 教材分析《欣赏森林狂想曲》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这首曲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描绘了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和生活场景。
通过这首曲子,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动物的和谐共处。
同时,这首曲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适合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音乐欣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喜欢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于森林和动物的认知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丰富他们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欣赏《森林狂想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动物的和谐共处。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了解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和生活场景,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完整地欣赏《森林狂想曲》,并对其中描绘的动物和生活场景有所了解。
2.难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从曲子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动物的和谐共处。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反复欣赏《森林狂想曲》,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动物的和谐共处。
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森林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曲子中的各种动物和生活场景。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曲子的理解和感受。
4.创作教学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森林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森林动物和生活场景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音响设备:确保音响设备正常运行,以便播放《森林狂想曲》。
3.分组讨论道具:准备用于学生分组讨论的道具,如图片、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森林动物和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森林的认识。
同时,播放《森林狂想曲》的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曲子的氛围。
第2单元《欣赏 森林狂想曲》(教案)-2021-2022学年音乐五年级上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乐曲结构与形式:使学生掌握森林狂想曲的基本结构,包括引子、主题、变奏、尾声等,了解音乐作品的组织方式。
-举例:分析主题旋律的重复与变奏,理解音乐结构的层次感。
-音乐元素辨识:培养学生辨识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的能力,提高音乐感知水平。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探讨了《欣赏 森林狂想曲》,我觉得整体的教学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通过引导学生聆听、分析和创作音乐,他们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辨识音乐要素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和声的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2.增强文化理解素养:了解森林狂想曲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音乐表达的自然景象与情感,提高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创意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运用音乐元素创作属于自己的自然主题音乐作品,激发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4.强化团队协作意识:在合作演奏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音乐作品的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森林狂想曲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部描绘森林景象的音乐作品,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了解这些音乐要素,能够提高我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聆听森林狂想曲,分析其中如何运用音乐手法表现森林的生动景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乐曲结构和音乐元素的辨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和声辨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森林狂想曲》教案(优秀3篇)
《森林狂想曲》教案(优秀3篇)《森林狂想曲》教案篇一森林狂想曲课型:欣赏课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森林狂想曲》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节欣赏内容。
该作品流传非常,表现了热带雨林里各种动物、昆虫丰富、奇异而和谐的呜叫声,“奏”出了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同时也表现了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
这首乐曲中有竖笛、电声乐器,还有森林中各种动物、昆虫的呜叫声和风声、雨声、流水声的录音,音响效果丰富多彩。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森林狂想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充分的体验与合作探究,感受作品独特的风格,并培养学生用生活中的声音为音乐作品配音效的创编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记忆乐曲主题,了解乐曲结构。
教学重点:欣赏《森林狂想曲》,并记忆其中的主旋律。
教学难点:听辨不同的主奏乐器。
教学准备:课件、小提琴、吉他、竹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呈现热带雨林的图片,学生聆听《森林狂想曲》中的结尾部分,说说听到了热带雨林中都有哪些动、植物。
二、欣赏《森林狂想曲》(一)初听,感受乐曲表达的意境1、聆听乐曲中的特色声音,学生想象乐曲表达的意境。
2、让学生给乐曲命名,然后揭示题目。
(二)复听,熟悉乐曲旋律1、带领学生学习三条主题旋律。
2、复听的同时,为乐曲的旋律排列顺序。
3、总结曲式结构:引子+第一部分AABABCA+间奏+第二部分ABABCA+尾声(三)听A旋律1、听辨第一部分A旋律每一次出现的演奏乐器。
(竖琴+笛子+小提琴+笛子)2、再听时模仿相应的乐器演奏动作。
3、打击乐器伴奏第一、二遍:三角铁或碰钟,节奏型:X ---|第三、四遍,鼓或木鱼,节奏型:0 X 0X |(四)听B旋律1、思考:和A旋律相比,B旋律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情绪略高涨)2、模唱曲谱,体会大小调交错(五)听C旋律1、思考:和前两个主题旋律相比,旋律C在速度、节奏、音区等方面有什么变化?(由原来的稍快变为中速;稀疏与密集的节奏相间;音区提高;鸟鸣声更丰富、热闹,情绪更加热烈;演奏乐器增多)2、用自制打击乐器模仿森林里的声音三、综合表演完整聆听作品,第一部分用刚才学习的方式表现,第二部分自由选择动作或打击乐器表现。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欣赏《森林狂想曲》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2.熟悉乐曲各部分的主题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3.了解民族乐器曲笛,进一步了解小提琴音色,感受乐器音色的丰富表现力。
4.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感受,能用深情、和谐的歌声、乐声表达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一起生活多愉快”的欢乐心情。
并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创造和谐的乐声——《森林狂想曲》。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分辨主题旋律出现的顺序,在了解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一、组织教学导人。
阶段目标:开门见山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今天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你们听……这是哪?听到了蝉声、蛙声、鸟声和溪水……引出题目《森林的歌声》二、完整听赏全曲1、与森林共赏:今天我们要随着这首乐曲来一次奇妙的森林音乐之旅。
播放《森林的歌声》的音乐师:听的时候,你可以用点手心的方式感受乐曲的速度。
并思考问题:乐曲给你什么感受?你听到一个怎样的森林?生:乐曲轻快、流畅生:一个热闹的欢乐的森林。
师:从始至终都很热闹吗?安静—热闹—安静2、与森林共奏:师:乐曲中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动物声、乐器的声音)师:乐曲中主要用到了三种乐器,请同学们听一听第一种、第二种……?生:笛子、小提琴、吉他播放:笛子、小提琴、吉他的音色,并用动作模仿演奏姿势。
三、分析乐曲:与森林共舞——听乐曲结构1、我们对乐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后。
让我们一起仔细聆听乐曲的第一段旋律,请听这段音乐的情绪怎样?你听到了什么乐器在演奏?学生:活泼欢快的情绪是笛子演奏的能模仿吹笛子的姿势并跟着音乐用DU声模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赏《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欣赏《森林狂想曲》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2.熟悉乐曲各部分的主题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3.了解民族乐器曲笛,进一步了解小提琴音色,感受乐器音色的丰富表现力。
4.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感受,能用深情、和谐的歌声、乐声表达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一起生活多愉快”的欢乐心情。
并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创造和谐的乐声——《森林狂想曲》。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
分辨主题旋律出现的顺序,在了解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教学用具:钢琴、字母图片、竖笛、音响、打击乐器、有关乐谱、多媒体课件等。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森林狂想曲》是拥有全世界第一张台湾大自然音乐的光碟,是荒野探险家徐仁修、自然录音专家刘义骅、自然观察家杨雅棠、留美制作人吴金黛、金曲奖制作人及演奏音乐奖得主范宗沛,全心全意为台湾森林量身打造的自然音乐创作。
制作过程耗时5年,深入全台山林实地录音,共收集台湾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羌、猕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台湾自然声音;新颖并充满创意的制作概念,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合无间。
现在大家听到的是这张专辑的第一首曲子《森林狂想曲》。
本曲由三个不同的主题旋律伴着多种自然声音组成的音效交替而成,乐曲开始由弱到强似由远及近的鸟声、蛙声……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热带森林。
随即奏响的第一主题节奏明快,旋律跳跃,似森林深处的溪水、山泉,紧接着曲笛和小提琴轮流奏响主题,虽然一中一洋,但不感到异样,配以轻快的伴奏配器,似乎带有一丝喜悦的感觉,似乎是一个热闹的开场白。
你可以听听各种大森林的动物,合着曲子有节奏地叫着,还有蛙的声音。
一场森林音乐会就要开始了….
笛子、小提琴与腹斑蛙、中国树蟾,白腹秧鸡、褐鹰鸟、山飞鼠等20种声音对唱,山中精灵也疯狂……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人。
阶段目标:开门见山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今天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首先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做三个热身运动。
你们的做的真不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那神奇而又美妙的世界吧,你们听……
二、完整听赏全曲
教师播放全曲1次(课件1)。
学生聆听乐曲,初步感受乐曲情绪。
师:谁能告诉老师,在这首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在乐曲中你听到了几处没有音乐旋律伴奏的声音?(教师提示是在乐曲开始、结尾、还是中间?)
生:听到了蝉声、蛙声和溪水……乐曲开始、中间、结尾共三处。
师:大家再来听一听这神奇的声音。
听一听这三处的力度有什么不同?好像什么?
教师分别播放乐曲开始、中间、结尾的音效。
(课件2)
师:谁能来学一学这好听的声音?
生1:吹口哨学鸟叫。
(可能)
生2:学布谷鸟叫。
(可能)
师:他们学得太棒了!我们大家都来学一学好吗?可以用你的小乐器或竖笛。
学生即兴演奏、模拟蛙鸣鸟叫。
师:大家学得简直比音乐家现场录的还像,老师都陶醉了。
师: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你们觉得这首乐曲应该叫什么名字?
生: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
师:同学们请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
(可能有:《美丽的大森林》《森林的早晨》等)
师:同学们给乐曲起的名字真好听,音乐家也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森林狂想曲》。
教师出示课题——《森林狂想曲》
师:同学们知道吗?台湾有一位音乐家,有一天看了一则“残忍”的生态故事:在南美洲有一种体积很小的鸟类,每年都从南美洲飞到北美洲的森林区里去产卵,并固定在森林中
下蛋。
而政府为了经济利益,将森林部分地区开垦成牧区,而以牧区牛身上虫子为食的游牧鸟,自己不会筑巢,便将自己的蛋下在这种季节鸟的鸟巢中,还把巢中原有的蛋拨走。
由于游牧鸟的体积很大,蛋孵化之后,老是跟季节鸟的幼鸟抢食,季节鸟的幼鸟老是吃不到母鸟喂的食物,食物都给游牧鸟的幼鸟霸占去了。
一个多礼拜之后,只见游牧鸟的幼鸟茁壮成长,季节鸟的幼鸟却眼眶凹陷,身处饥饿,丝毫没有成长。
后来生态学家仔细研究之后,才知道是开垦森林的结果。
这位音乐家看到了这段故事,不禁热泪盈眶,眼看着生命就这样一个一个没有了,一种对自然的感动与保存之心油然而生。
为留下宝贵的森林原始声音,他邀请了荒野保护协会理事长徐仁修,跋山涉水,历时5年,深入热带森林,共收集蛙鸣、鸟叫、溪流近100种自然声音,再配以悠扬的乐曲,创造了这动听的乐曲。
让我们大家都来做保护大自然的小卫士吧!
三、听辩情绪
师:这首乐曲这么好听,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第一主题。
师:这个主题的速度是什么样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教师播放第一主题。
(开始的A段)(课件3)
生:速度稍快,旋律跳跃。
师:大家用啦模唱这个主题,感受它欢快的情绪。
四、听辨结构
阶段目标:听辨乐曲结构,了解曲式特点。
1.记忆第一主题
师:现在我们在来完整地欣赏一遍音乐。
当听到第一主题时用一种动作表示,如拍腿或拍手等。
听听A主题出现了几次?(课件4)
教师播放全曲2次。
学生用动作表示第一主题,并回答共出现了7次。
师:当听到主题A时,用“啦”模唱,再听一听还有几个和第一主题不同的旋律?
教师播放全曲3次。
(课件5)
学生用“啦”演唱主题A,并回答还有两个和第一主题不同的旋律。
2.听辨多段体结构(可机动: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听辨结构)
师:同学们听辨得非常准确,全曲共由三个主题交替构成。
我们分别用字母ABC表示三个主题。
现在我请两位同学来到前边,将三个主题曲式结构用字母排列出来。
其他同学听音乐表演(第一主题坐着拍手,第二主题起立二人对拍,第三主题可离开座位转圈等,音效部分模拟自然声音)。
除三个主题外,听到的声音用你喜欢的图案表现。
如:≈
教师播放全曲4次。
(课件6)
学生活动:听音乐表演。
学生板书。
师生评价:结构图正确与否。
五、听辨音色
阶段目标:分辨民族乐器——曲笛和西洋弓弦乐器——小提琴的音色魅力及演奏方式。
师:这首乐曲的主题多次出现,欢快的旋律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那明快的音色你们知道是什么乐器主奏的吗?让老师告诉你们吧!
乐曲主题是由两种不同类别的乐器主奏的。
一是民族吹管乐器——笛子;还有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西洋弓弦乐器——小提琴。
它们同属于高音乐器,音域很宽,高音明亮,表现力非常丰富。
现在老师播放两段音乐片段,你们听一听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可以模仿一下这种乐器的演奏姿势。
教师播放主题A,播放主题B。
(课件6)
生:主题A是用笛子演奏的,主题B是用小提琴演奏的。
师:作者用笛子和小提琴一中、一洋两种乐器,轮流奏响主题,似一个热闹的开场白。
六、创造
师:乐曲这么动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吗?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分组表现主题或音效。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表现一个主题。
学生活动:
第1组律动表现第一主题。
第2组在座位上演唱主题并拍手伴奏。
第3组吹口哨模拟鸟叫。
第4组竖笛创造模拟动物界、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第5组奥尔夫节奏乐模拟动物界、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七、展示
师:音乐家将自然界原音与音乐天然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也学他们,将你们喜欢的好听的声音与今天我们熟悉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好听的《森林狂想曲》吧!
学生分组创作插部主题(学生模拟鸟叫、竖笛模拟小鸟对唱、打击乐器——蛙鸣筒模拟自然界声响等做为插部主题)。
乐曲组合展示:A B A C A D A(可由学生安排顺序)
八、小结
师:让我们大家在这动听的乐曲的伴奏下,走进那神奇的世界吧!
教师播放全曲的flash动画(课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