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到底有哪些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哪些
检测机构作为质检战线的排头兵,其检验结果是人们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检验结果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些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已被国际经济组织认可,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检测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风险:超能力范围检验按照《计量法》规定,对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试验室必须经过试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和/或CNAS认可,而资质认定和/或CNAS 认可是限定试验室能力范围的,试验室只能在能力范围限定的产品(参数)范围内出具带相应标识的检验报告,检验使用的标准不在能力范围者,我们称之为超范围检验。
超范围检验主要有三种形式:1、故意超能力范围检验试验室或试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试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试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
2、标准变更后未及时进行能力确认近年来,不管是产品标准还是方法标准,标准的变更非常频繁。
按照试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试验室使用的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因此,试验室不能使用作废标准开展检测工作。
试验室采用新标准开展工作,则必须及时到试验室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的发证机构进行标准变更。
目前,有的试验室怕麻烦,往往等到复评审或监督评审时才进行标准变更。
在新标准开始实施到通过试验室复评审或监督评审之间如果按新标准开展检验工作,则是超范围检验。
还有一种隐性超能力范围的情形。
试验室通过的检验能力范围时,实际隐含的意思是包括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也通过试验室评审。
当其引用标准出现标准变更尤其是检验方法、环境设施有实际变化的情况下,其产品检验的实际检验能力有可能出现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试验室不能按现行有效标准正常开展检验工作。
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之为“隐性的”超范围检验。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一、风险的识别风险可能存在于检测和校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实验室应根据开展的检测或校准项目的特点,识别出最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
在实际运行中,以下几个方面都有可能存在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保密、公正性、诚信、合同评审、样品处置、方法选择、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能力、计量溯源性、人员能力、记录控制、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符合性声明、安全、客户、内审和管理评审。
二、风险的评估检测或校准活动中风险和机遇并存,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是改进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检测和校准活动工作质量的机遇。
因此有效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评估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实施相应的措施可以预防不符合的发生,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因此,实验室所有人员均应注意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风险的应对措施对于影响数据结果准确性及实验室公正性所涉及的风险点,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合同评审、设备、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方法选择、样品处置、安全等方面。
实验室应重点监控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1.超出认可范围开展工作的风险超出认可范围开展工作是实验室面临的严重风险,会带来暂停认可能力、撤销认可资质等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要把“核对认可能力”这项工作,贯穿整个检测或校准进程。
1)源头防范:合同评审在条约评审进程中,要做好资质和技术能力切实其实认工作。
对不具备技术能力的项目,不能接收客户的拜托;对于具备技术能力但尚未获得相关资质的项目,应明白告知客户实验室获得资质情况,得到客户许可后,方能接收拜托。
对于客户的特殊请求,应做好相关技术能力切实其实认工作,并在条约中注明相应的特殊请求。
2)过程控制:方法的选择开展检校工作前,检测或校准人员应核对条约,确认客户有没有特殊请求;选择适合样品、现行有效的检测或校准方法,并依据附表中认可的能力范围开展工作。
3)结果控制:出具报告或证书依据检测或校准成效出具敷陈或证书,核验人员必须依据认可的能力附表检查敷陈或证书,确保敷陈的成效未超出认可能力范围,并正确使用认可标识和声明认可状态。
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探讨
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探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检验检测机构在保障人们的健康、环境安全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承担了风险识别与控制职责的机构,其自身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
检验检测机构在开展工作时,可能遇到的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在检验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和误差,如仪器设备的准确度、人员的专业素质等。
为了降低技术风险,机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方法,并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人员培训和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也是保证技术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管理风险则主要体现在机构的组织管理、人员配备、工作流程等方面,机构需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并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工作过程的规范性和效率性。
检验检测机构还需要面对市场风险和声誉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可能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如市场需求的变化、业务拓展面临的竞争等。
机构需要密切关注市场的动态,不断调整自身的业务结构和服务模式,满足市场需求。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是缓解市场风险的关键。
声誉风险则是指机构在检验检测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公信力和声誉问题,如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隐私保护等。
机构需要建立诚信意识和道德底线,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开工作情况和检测结果,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
政策风险也是检验检测机构需要注意的一项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法律法规和政策变化对机构运营和业务发展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
政府在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时,需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可能会对机构的经营环境和业务规则产生影响。
机构需要及时了解政策动态,做好政策风险的预测和应对,积极与政府进行沟通和合作,争取政策的支持和保护。
检验检测机构作为风险识别与控制的重要力量,自身也面临一定的风险。
机构需要加强技术和管理能力,提高检测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实验室应对检测和校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制定应对风险的措施以减小或降低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ISO/IEC:2017《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增加了“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这个要素,以满足客户的工作需要,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一、风险的识别风险可能存在于检测和校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实验室应根据开展的检测或校准项目的特点,识别出最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
在实际运行中,以下几个方面都有可能存在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保密、公正性、诚信、合同评审、样品处置、方法选择、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能力、计量溯源性、人员能力、记录控制、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符合性声明、安全、客户、内审和管理评审。
二、风险的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是改进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检测和校准活动工作质量的机遇。
因此,实验室所有人员均应注意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有效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评估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实施相应的措施可以预防不符合的发生,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三、风险的应对措施对于影响数据结果准确性及实验室公正性所涉及的风险点,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合同评审、设备、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方法选择、样品处置、安全等方面。
实验室应重点监控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1.超出认可范围开展工作的风险超出认可范围开展工作是实验室面临的重大风险,会带来暂停认可能力、撤销认可资质等非常严重的后果。
因此,在合同评审过程中,要做好资质和技术能力的确认工作,对于不具备技术能力的项目,不能接收客户的委托。
对于客户的特殊要求,应做好相关技术能力的确认工作,并在合同中注明相应的特殊要求。
2.方法的选择开展检校工作前,检测或校准人员应核对合同,确认客户有无特殊要求;选择适合样品、现行有效的检测或校准方法,并依据附表中认可的能力范围开展工作。
3.出具报告或证书实验室应确保出具的报告或证书准确无误,符合客户的要求和相关法规要求。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哪些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哪些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哪些?对实验室安全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尽量避免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
实验室应进行风险评估,需要按照下列内容进行评估:1)化学、物理、生物等风险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过往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2)与实验室本身或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借鉴过往和其他实验室的案例;3)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如:合同方人员)的活动;实验室的活动,例如检测活动,采购,清洗器皿等都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和这些活动相关的人员都要纳入风险评估的范围;4)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风险需要评估,包括设备本身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风险;5)适用时,实验动物相关的风险;某些实验室会涉及到实验动物;6)人员相关的风险;比如人员的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7)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8)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9)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识别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有助于更好控制风险;集中主要力量对应风险。
10)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11)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后果分析;12)确定可接受的风险;13)消除、减少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及采取措施后残余风险或新带来风险的评估;14)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适应程度评估;15)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16)为确定设施设备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开展运行控制提供的输入信息;17)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18)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适用性等的综合评估。
在以下情况,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采用新设备、材料、方法、人员、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改变实验室结构功能时包括:物质存储或使用的实验室分区执行的任务发生改变之前变更检验工作流程发生安全事故或事件后风险控制措施在控制风险时,按有效顺序选择可以获得的最有效的控制措施,顺序如下:消除来自实验室的危险源采用替代物或者替代方法来减少风险隔离危险源来控制风险应用工程控制抑制或者减少接触。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在进行检测过程中,检测机构可能存在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1.操作错误:检测过程中的操作错误可能导致测试结果的失真。
例如,操作人员可能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或者误操作导致样本的污染或丢失等问题。
2.仪器问题:检测所使用的仪器可能存在问题,例如精度不高、故障或校准不准确等情况。
这种情况下,检测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差异。
3.样本问题:样本的选择和处理可能引入偏差。
例如,样本可能不代表整体群体,或者在采集、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损坏,从而影响测试结果。
4.人为主观因素:检测结果可能受到操作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例如,对测试结果的解读可能因操作人员的经验、知识水平或个人偏见等因素而产生差异。
5.数据处理问题:数据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错误或偏倚,例如数据录入错误、计算错误或统计方法不当等因素。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对测试结果的误解或错误的结论。
6.质量控制问题:质量控制措施可能不完善或不严格,导致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
例如,没有进行适当的校准、质量控制样本的使用不恰当或质量控制措施的执行不到位等。
7.误报和漏报问题: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误报或漏报的问题。
误报是指将阴性样本错误地报告为阳性,或将阳性样本错误地报告为阴性,而漏报是指将阳性样本错误地报告为阴性或完全遗漏检出。
8.伦理问题:检测过程中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知情同意和伦理要求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未经测试对象同意,将其个人信息用于测试;或者处置样本时未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
为了尽量减少这些风险,检测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严格的操作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能够正确、规范地操作。
2.定期检测和维护仪器设备,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并且,设立质量控制系统,进行定期校准、质量控制样本的使用和执行质量控制措施等,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到底有哪些检测机构作为质检战线的排头兵,其检验结果是人们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检验结果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些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已被国际经济组织认可,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检测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检测过程的风险是检验全过程风险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检测过程的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超能力范围检验按照《计量法》规定,对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实验室必须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和/或CNAS认可,而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是限定实验室能力范围的,实验室只能在能力范围限定的产品(参数)范围内出具带相应标识的检验报告,检验使用的标准不在能力范围者,我们称之为超范围检验。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执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分类监管办法》以及其他规定中也都明确规定实验室不得超能力范围开展检测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个别检验机构超能力范围检测情况时有发生。
超范围检验主要有三种形式:1.故意超能力范围检验实验室或实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实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实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
近年来,质检总局、认监委、省市质监局对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处罚都非常严厉,甚至停止个别实验室的检测活动。
因此,实验室应将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后果向每一位员工宣传,不能为经济利益或所谓的为企业着想而故意超能力范围检测;同时实验室还应认真梳理实验室的能力范围,对确实有设备、具备检验能力而不在能力范围内的标准,应尽快进行扩项,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2.标准变更后未及时进行能力确认近年来,不管是产品标准还是方法标准,标准的变更非常频繁。
检验机构在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设备及环境设施是实验室开展检验的必备工具,设备及环境设施是否满足标准,将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对检验结果和判定有重大影响。设备及环境设施不能满足要求的原因主要有:
1.量值溯源未按规定
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是保证其测量准确性的主要手段之一,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仪器设备使用前应经过检定或校准,必要时,在二次检定或校准之间应进行期间核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但部分实验室未按规定将仪器送计量部门进行检定或校准,造成仪器失准,还有个别检定/校准实验室不经检定/校准就出具证书。实验室内经常会有仪器设备是没有检定规程或校准方法,计量部门往往图省事,仅对仪器使格则不做综合判定,使得设备显示的数据是否准确不得而知。如果此时不采用能力验证或实验室比对的方法对仪器进行验证,则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超能力范围检验
按照《计量法》规定,对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实验室必须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和/或CNAS认可,而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是限定实验室能力范围的,实验室只能在能力范围限定的产品(参数)范围内出具带相应标识的检验报告,检验使用的标准不在能力范围者,我们称之为超范围检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执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分类监管办法》以及其他规定中也都明确规定实验室不得超能力范围开展检测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个别检验机构超能力范围检测情况时有发生。超范围检验主要有三种形式:
1.故意超能力范围检验
实验室或实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实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实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
近年来,质检总局、认监委、省市质监局对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处罚都非常严厉,甚至停止个别实验室的检测活动。因此,实验室应将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后果向每一位员工宣传,不能为经济利益或所谓的为企业着想而故意超能力范围检测;同时实验室还应认真梳理实验室的能力范围,对确实有设备、具备检验能力而不在能力范围内的标准,应尽快进行扩项,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哪些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哪些?一、超能力范围检验按照《计量法》规定,对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实验室必须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和/或CNAS认可,而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是限定实验室能力范围的,实验室只能在能力范围限定的产品(参数)范围内出具带相应标识的检验报告,检验使用的标准不在能力范围者,我们称之为超范围检验。
超范围检验主要有三种形式:1、故意超能力范围检验实验室或实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实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实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
2、标准变更后未及时进行能力确认近年来,不管是产品标准还是方法标准,标准的变更非常频繁。
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实验室使用的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因此,实验室不能使用作废标准开展检测工作。
实验室采用新标准开展工作,则必须及时到实验室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的发证机构进行标准变更。
目前,有的实验室怕麻烦,往往等到复评审或监督评审时才进行标准变更。
在新标准开始实施到通过实验室复评审或监督评审之间如果按新标准开展检验工作,则是超范围检验。
还有一种隐性超能力范围的情形。
实验室通过的检验能力范围时,实际隐含的意思是包括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也通过实验室评审。
当其引用标准出现标准变更尤其是检验方法、环境设施有实际变化的情况下,其产品检验的实际检验能力有可能出现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实验室不能按现行有效标准正常开展检验工作。
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之为“隐性的”超范围检验。
由于标准变更后需要重新进行能力确认,个别实验室怕麻烦,往往会等到监督评审或复评审时才进行确认,从而导致超能力范围检验。
因此,实验室应关注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能力未确认前,不得使用新标准开展检验。
对于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的变更,实验室更应关注,以免采用作废标准开展检验而造成检验结果的误判和可能带来的检验风险。
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一、背景介绍检验检测机构是负责对产品、物品或样品进行检验、测试和验证的组织或机构。
其主要职责是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并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产品信息。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也常常会发现一些检验检测机构存在问题,例如检测结果的不准确、操作不规范、管理不严格等。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存在的问题1. 检测结果的不准确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不高或检测设备不精密,导致检测结果存在误差。
这可能会导致产品的质量评估不准确,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
同时,不准确的检测结果也会影响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2. 操作不规范有些检验检测机构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例如操作流程不清楚、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低下、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检测数据的不可靠性,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
3. 管理不严格一些检验检测机构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例如对检验人员的资质要求不高、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检验检测的可靠性,还可能给机构带来信誉危机。
三、问题分析1. 检测结果的不准确问题分析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主要原因包括:技术水平不高、设备老化、操作不规范等。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 更新和升级设备,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 完善操作规范,确保操作流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操作不规范问题分析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误差,严重时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建立标准的操作规程和工作指南,明确操作流程和要求;- 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掌握操作技能和知识; -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3. 管理不严格问题分析管理不严格可能导致检验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利益和消费者的权益。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等方面; - 提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管理水平; - 加强内部审计和业务监督,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检验检验机构存在的风险
检验检测机构存在这七大类风险问题人员管理存在的风险:1.关键岗位人员无授权任命,岗位职责及权限不明确;2.检验检测人员能力未进行确认就上岗(无记录或上岗证);3.各类人员岗位交叉,岗位职责划分不明确;4.关键人员无监督计划或记录,监控不到位;5.技术和管理人员无培训计划或记录,技能不能持续保持;6.人员技术能力档案资料内容不全,对标准理解不准确;7.授权签字人资格不满足(职称和学历达不到要求),能力差不能胜任;8.技术负责人职称和学历达不到要求,不能胜任该职;9.检测人员无大型设备操作证,对设备和结果度不利;10.人员的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跨度太大,继续教育和考核跟不上。
仪器设备存在的风险:1.仪器设备相互有影响放置在一起,相互干扰,数据不准;2.仪器设备不检定/校准/核查,准确性没有保障;3.仪器设备不按要求实施期间核査,性能不能保证稳定;4.仪器设备无状态标识或标识混乱,不容易识别,易造成错用;5.仪器设备无安全保护装备,对操作员有安全风险;6.气瓶没有分类贮存,无固定和防漏设施,有爆燃隐患;7.仪器设备气路交叉杂乱,存在火灾安全隐患;8.仪器设备无出入库及使用记录,出現异常无法追溯;9.仪器设备档案信息不全,对使用和维护造成影响;10.仪器设备无强排风装置,对操作人员的健康有伤害。
环境设施控制存在风险:1.实验室环境条件不满足标准要求,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2.无“三废”收集处理装置,对环境及人员造成严重威胁;3.实验室布局不合理,环境和设施无保证,杂物乱放,台面凌乱,环境感官不佳,有粉尘污染实验的危险;4.实验室无强制通风设备,无防火、防水、防腐和急救设施,有人身安全感风险;5.废旧和长期停用设备未清出检测现场,有误用风险;6.检测工作时无环境条件记录,检测结果无法复现;7.微生物学实验室物流与人流未分开,一更、二更和三更不规范,有交叉污染风险;8.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无生物安全装置,对操作人员有病菌感染风险;9.相互有影的工作空间没有有效隔离,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10.办公室、检测室、仪器室混用,相互交叉污染,存在安全隐患和结果准确性风险。
检验机构检测过程风险分析与对策
还 有 一 种 隐 性 超 能 力 范 围 的
超 能力范 围检验
省 市 质 监 局 对 超 能 力 范 围 检 测 的处 情 形 。 实 验 室 通 过 的检 验 能 力 范 围
按 照 计 量 法 ) 定 ,对 社 会 罚都 非常 严厉 ,甚 至停 止个 别实 验室 时 ,实际 隐含 的意 思是包 括产 品标准 )规 出具 具有证 明作 用的数 据实验 室必 须 的 检 测 活 动 。 因此 ,实 验 室 应 将 超 能 中 引 用 标 准 也 通 过 实 验 室 评 审 。 当 其 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 ( 量认 证 ) 计 力 范 围检 测 的 后 果 向每 一 位 员 工 宣 引 用 标 准 出现 标 准 变 更 尤 其 是检 验 和/或 CNAS 可 ,而 资质 认 定和 / 传 ,不 能为经 济利益 或所 谓的为 企业 方 法 、环 境 设 施 有 实 际变 化 的情 况 认
可 ,在 我 国对 外 经济 贸易 中发挥 了重 满 足客户 要求 ,为 实验室 争取 经济利 行标 准变更 。 目前 ,有 的实验 室怕麻 要 作用 ,因此 ,加强对检 验机 构 自身 益 ,对不 在能力 范 围 内的产 品开展 检 烦 ,往 往等 到复评 审或监 督评 审时 才
的风 险防范 工作就 显得尤 为重 要 。检 验 工作 ,出具带 标识 的检验 报告 ;或 进 行标 准变 更 。在新 标准 开始 实施 到
量 的 重 要 标 准 , 随 着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检 验结 果科学 性 、公正性 、准确 性 的社 会影 响力越 来越 大 ,有 些检验 1 .故意 超能力 范 围检验 开展工 作 ,则 必须及 时 到实验 室资质
机 构 的检验结 果 已被 国际经济 组织认
风险控制-检测过程中易存在七大类风险问题
检测过程易存在七大类风险问题一、人员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1、关键岗位人员无任命文件,职权不明确。
2、检测项目无人员上岗证,能力不确认。
3、各类人员岗位交叉,岗位职责不明确。
4、新上岗检测人员缺乏有效监督,监控不到位。
5、技术人员无培训计划或记录,技能不能持续提高。
6、人员技术档案与人事档案混淆,对标准理解不准确。
7、授权鉴字人职称和学历达不到要求,不能担任该职。
8、技术负责人职称学历达不到要求,不能担任该职。
9、检测人员无大型设备操作证,对设备和结果不利。
10、人员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跨度太大,必须继续教育和考核。
二、实验室仪器设备方面的风险1、相互有影响的仪器设备放置在一起,相互干扰,数据不准。
2、仪器设备未按规定量值溯源(检定或校准),准确性无保障。
3、仪器设备不做期间核査,性能不撑控。
4、仪器设备无状态标识或标识混乱,容易错用。
5、仪器设备无安全保护装备,对操作员有安全风险。
6、气瓶没有分类贮存,无固定和防漏设施,有爆燃隐患。
7、仪器设备气路交叉杂乱,有火灾安全隐患8、仪器设备使用无记录,出現异常无法追溯。
9、仪器设备档案信息不全,对维护造成困扰。
10、仪器设备无排风装置,对操作人员有伤害。
三、化学药品及耗材方面的风险1、没有合格供应商名录,耗品质量无保障。
2、剧毒药品未实现双人双锁和使用跟踪监督制度,有剧毒药品外泄风险。
3、易制毒药品未实现双人双锁管理,有易制毒药品外泄风险。
4、试剂药品无领用登陆记录,试剂药品管理不到位。
5、试剂贮存与操作间同室,对检测人员健康有害。
6、试剂瓶标识信息不足,试剂过期失效不掌控。
7、标准试剂配制时未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标准溶液无法配准。
8、批量采购或用量大试剂未再检测验证,试剂不合格会造成巨大损失。
9、耗材质量无风险分析评估,耗材质量不合格会造成巨大损失。
10、试剂没分类贮存,有交叉污染风险;试剂室或试剂柜无强排设施。
四、样品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1、样品编号混乱,无统一唯一性编号,易混淆。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到底有哪些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到底有哪些?检测机构作为质检战线的排头兵,其检验结果是人们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检验结果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些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已被国际经济组织认可,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检测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检测过程的风险是检验全过程风险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检测过程的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超能力范围检验按照《计量法》规定,对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实验室必须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和/或CNAS认可,而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是限定实验室能力范围的,实验室只能在能力范围限定的产品(参数)范围内出具带相应标识的检验报告,检验使用的标准不在能力范围者,我们称之为超范围检验。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执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分类监管办法》以及其他规定中也都明确规定实验室不得超能力范围开展检测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个别检验机构超能力范围检测情况时有发生。
超范围检验主要有三种形式:1.故意超能力范围检验实验室或实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实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实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
近年来,质检总局、认监委、省市质监局对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处罚都非常严厉,甚至停止个别实验室的检测活动。
因此,实验室应将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后果向每一位员工宣传,不能为经济利益或所谓的为企业着想而故意超能力范围检测;同时实验室还应认真梳理实验室的能力范围,对确实有设备、具备检验能力而不在能力范围内的标准,应尽快进行扩项,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2.标准变更后未及时进行能力确认近年来,不管是产品标准还是方法标准,标准的变更非常频繁。
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实验室使用的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因此,实验室不能使用作废标准开展检测工作。
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探讨
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检验检测机构在保障产品质量、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如伪造数据、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设备设施不合格等问题层出不穷,对检验检测机构的信誉和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对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检验检测机构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风险识别1.数据伪造风险数据伪造是检验检测机构面临的一大挑战和风险。
在一些没有诚信意识的机构中,为了追求利益或者应付检验检测项目,往往会出现数据伪造的现象,严重危害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加强对检测数据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完善的数据审核机制,对重点领域的检测数据进行双重检查,是防范数据伪造风险的首要任务。
2.技术水平不符风险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但也往往成为风险的源头。
一些机构可能会出现技术人员能力不足、技术设备陈旧、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甚至出现错误。
检验检测机构要不断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更新和完善检测设备,从源头上杜绝技术水平不符风险的发生。
3.设备设施不合格风险设备设施不合格是检验检测机构面临的另一大风险。
一些机构可能因为成本考虑或者管理不善等原因,会存在检测设备老化、损坏、不合格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对检测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检查,更新升级关键设备,建立设备档案和管理制度等措施是预防设备设施不合格风险的关键。
二、风险控制1.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是风险控制的基础。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遵循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定,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从人、货、场、法、管五个方面全面管理和控制风险,确保检验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人员是检验检测工作的核心,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是风险控制的重点。
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探讨
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质量安全问题愈发突显,检验检测机构在质量安全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检验检测机构也同时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于技术、法律、经济等多个方面。
因此,检验检测机构需要加强风险识别,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风险控制与防范。
一、风险识别针对检验检测机构所面临的风险,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技术风险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着技术风险,一方面技术手段可能存在漏洞,无法完全检测出产品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也可能导致检验检测手段的滞后。
因此,检验检测机构应该加强技术的更新和升级,尽可能完善技术手段。
同时,定期对技术手段进行维护和检修,预防故障的发生。
2、法律风险检验检测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其检验结果对于企业或个人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因此,检验检测机构也面临着法律风险。
在检验过程中应遵守法律、规章和标准的规定,对检验结果负责,严格执行批准的检测方法,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信誉风险4、经济风险检验检测机构同样面临着经济风险,如资金不足、拖欠款项、赊账等问题,可能会对机构的正常运作产生影响。
因此,机构需要合理制定预算,科学运作经费,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经济风险的发生。
二、风险控制与防范面对检验检测机构所面临的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和防范措施,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1、规范化管理检验检测机构需要加强对内部管理的规范化。
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加强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保证检验人员具有专业技能,同时也应该制定操作规程和标准化操作程序,保证检验过程的规范化。
2、技术升级面对技术风险,检验检测机构需要不断更新升级技术手段,以适应市场需求。
同时,采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以完善检验检测工作,以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验检测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加强对风险进行评估。
比如,在组织品质检测中,要对不同的检测项目进行科学评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措施,以确保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风险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究竟有哪些?检测机构作为质检战线的排头兵,其查验结果是人们权衡产质量量的重要标准,跟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查验结果科学性、公正性、正确性的社会影响力愈来愈大,有些查验机构的查验结果已被国际经济组织认同,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增强对检测机构自己的风险防备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
检测过程的风险是查验全过程风险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检测过程的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超能力范围查验依据《计量法》规定,对社会出具拥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实验室一定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 ( 计量认证 ) 和 / 或 CNAS认同,而资质认定和 / 或 CNAS认但是限制实验室能力范围的,实验室只好在能力范围限制的产品 ( 参数 ) 范围内出具带相应表记的查验报告,查验使用的标准不在能力范围者,我们称之为超范围查验。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履行的《产质量量监察抽查管理方法》、《产质量量查验机构工作质量分类看管方法》以及其余规定中也都明确规定实验室不得超能力范围展开检测工作,但在实质工作过程中,个别查验机构超能力范围检测状况时有发生。
超范围查验主要有三种形式:1.成心超能力范围查验实验室或实验室中个他人员为知足客户要求,为实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展开查验工作,出具带表记的查验报告 ; 或实验室人员认为采纳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查验并出具带表记的查验报告。
最近几年来,质检总局、认监委、省市质监局对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处分都特别严苛,甚至停止个别实验室的检测活动。
所以,实验室应将超能力范围检测的结果向每一位职工宣传,不可认为经济利益或所谓的为公司着想而成心超能力范围检测 ; 同时实验室还应仔细梳理实验室的能力范围,对的确有设备、具备查验能力而不在能力范围内的标准,应尽快进行扩项,提升为公司服务的能力。
2.标准更改后未及时进行能力确认最近几年来,不论是产品标准仍是方法标准,标准的更改特别屡次。
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探讨
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检验检测行业作为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日益受到重视。
随之而来的各种风险也给检验检测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识别并有效控制这些风险,已成为当前检验检测机构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就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进行深入探讨。
一、检验检测机构面临的风险1. 技术风险作为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的最大风险之一,技术风险主要来自于技术水平的不足、设备的老化以及标准规范的不完善等方面。
如果一个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或标准要求,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进而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2. 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经济风险和人员风险等。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需求变化、竞争加剧等原因导致业务量下降、经济效益下降的风险;经济风险主要指由于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导致的经营风险;人员风险是指由于管理不善或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导致的风险。
3. 质量风险质量风险是检验检测机构承担的最直接的风险,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二、风险识别与控制1. 加强技术力量,提升技术水平为了降低技术风险,检验检测机构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力量,提升技术水平。
这包括加强人员培训,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制定和完善检测标准规范等。
2.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降低质量风险的重要途径。
检验检测机构应该建立起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检测过程的可追溯性,并加强对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
3. 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起风险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识别存在的风险,并针对不同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定期对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建立质量事故应急预案等。
4. 加强市场监测,预防经营风险为了降低市场风险和经济风险,检验检测机构需要加强市场监测,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开发新的检测项目,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探讨
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探讨随着国家对检验检测机构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其所面对的风险也日趋复杂和多样化。
因此,对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控制,将对机构的长期稳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和控制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检验检测机构的主要风险类型1.人员风险:检验检测机构需要拥有一支专业的检测团队,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效率和精确性。
同时,人员的离职、岗位转移等问题也会对机构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2.技术风险:检验检测机构的检测技术要求非常高,也必须不断跟进新技术以及更新检测设备,否则可能面临被取代的风险。
3.财务风险:检验检测机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设备,招聘人才等方面,同时还面临着市场风险和成本控制风险等问题。
4.法律风险:对于出现检测不准确的情况,检验检测机构有可能面临赔偿、责任和罚款等法律风险。
5.市场风险: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检验检测机构在市场上面临着风险挑战,需要不断提升识别维度和业务范围。
1.日常巡查:检验检测机构管理方应定期对机构日常运营情况进行巡查,发现瑕疵及时改进并记录,形成完整的风险档案。
2.工作记录:对于某些特殊情况,检验检测机构可以通过记录并分析工作数据来识别潜在风险。
如发现同一检验项目连续出现检测不准确的情况,则应对此记录并参照以往案例进行风险评估。
3.反馈机制: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接受客户的反馈意见,并及时进行调整。
1.培训教育:检验检测机构应不断提升以及完善员工的技术和管理能力,避免人员的纰漏导致任务完成不准确。
2.科技进步:检验检测机构应当不断引进新技术,引进先进的设备,并不断调整检测方法,降低技术风险。
3.有序管理:机构方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对机构内部的运营、规章制度及各项指标进行有序管理,避免内部风险对机构经营造成影响。
4.标准化监管:机构应完全遵循国家的相关标准和监管要求,并保持与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避免出现法律风险。
检测机构安全隐患排查
检测机构安全隐患排查一、引言作为一家专业的检测机构,我们承担着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即保障产品质量和公众健康安全。
然而,随着检测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一些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
本文旨在对检测机构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深入排查和整改,确保高质量的检测服务和公共安全。
二、检测机构存在的安全隐患1. 人员培训与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技术水平不符合要求、检测人员缺乏安全意识等问题存在且不容忽视。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严重危及产品质量和公众健康。
2. 器材设备安全一些检测机构存在着设备老化、故障率高、使用不当等问题,可能对人员和环境带来安全隐患。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检测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3. 数据管理与安全数据管理与安全是检测机构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一些检测机构存在数据存储不规范、数据安全性不高等问题,可能导致数据泄露和滥用。
4. 安全意识与文化安全文化的建设是检测机构的永恒主题。
一些检测机构存在安全意识薄弱、安全责任不明晰等问题,这可能导致违反操作规程、不良行为习惯等安全隐患。
三、排查与整改1. 人员培训与管理针对人员培训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排查与整改:- 建立健全的人员培训体系,包括新员工培训、定期技能培训、安全操作规程培训等。
- 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和管理,确保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符合要求。
- 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组织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器材设备安全在器材设备安全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排查与整改:- 制定设备定期保养和维修计划,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 强化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加强设备使用规范管理。
- 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
3. 数据管理与安全针对数据管理与安全方面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排查与整改:- 建立完善的数据存储和备份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到底有哪些检测机构作为质检战线的排头兵,其检验结果是人们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检验结果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些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已被国际经济组织认可,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检测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超能力范围检验按照《计量法》规定,对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实验室必须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和(或)CNAS认可,而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是限定实验室能力范围的,实验室只能在能力范围限定的产品(参数)范围内出具带相应标识的检验报告,检验使用的标准不在能力范围者,我们称之为超范围检验。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执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分类监管办法》以及其他规定中也都明确规定实验室不得超能力范围开展检测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个别检验机构超能力范围检测情况时有发生,超范围检验主要有三种形式:1.故意超能力范围检验实验室或实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实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实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
近年来,质检总局、认监委、省市质监局对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处罚都非常严厉,甚至停止个别实验室的检测活动。
因此,实验室应将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后果向每一位员工宣传,不能为经济利益或所谓的为企业着想而故意超能力范围检测;同时实验室还应认真梳理实验室的能力范围,对确实有设备、具备检验能力而不在能力范围内的标准,应尽快进行扩项,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2.标准变更后未及时进行能力确认近年来,不管是产品标准还是方法标准,标准的变更非常频繁。
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实验室使用的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因此,实验室不能使用作废标准开展检测工作。
实验室采用新标准开展工作,则必须及时到实验室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的发证机构进行标准变更。
目前,有的实验室怕麻烦,往往等到复评审或监督评审时才进行标准变更。
在新标准开始实施到通过实验室复评审或监督评审之间如果按新标准开展检验工作,则是超范围检验。
还有一种隐性超能力范围情形。
实验室通过的检验能力范围时,实际隐含的意思是包括: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也通过实验室评审。
当其引用标准出现标准变更尤其是检验方法、环境设施有实际变化的情况下,其产品检验的实际检验能力有可能出现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实验室不能按现行有效标准正常开展检验工作。
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之为“隐性的”超范围检验。
由于标准变更后需要重新进行能力确认,个别实验室怕麻烦,往往会等到监督评审或复评审时才进行确认,从而导致超能力范围检验。
因此,实验室应关注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能力未确认前,不得使用新标准开展检验。
对于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的变更,实验室更应关注,以免采用作废标准开展检验而造成检验结果的误判和可能带来的检验风险。
3. 乱用CNAS、CMA、CAL标识很多实验室通过了CNAS认可,也通过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而这两个认可不在同一时间进行认可,当申请扩项或标准变更时,往往是一个通过了,而另一个还要过段时间才认可。
有部分实验室尤其是部分中小实验室,取得能力范围以CMA和CAL为主,CNAS的能力范围很小,而检验报告的封面一般是将几个检测标识均直接印在封面上,这使得实验室误用标识。
因此,实验室应按通过的能力范围分别印制检验封面,按规定使用。
二. 设备及环境设施不能满足标准要求设备及环境设施是实验室开展检验的必备工具,设备及环境设施是否满足标准,将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对检验结果和判定有重大影响。
设备及环境设施不能满足要求的原因主要有:1.量值溯源未按规定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是保证其测量准确性的主要手段之一,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仪器设备使用前应经过检定或校准,必要时,在二次检定或校准之间应进行期间核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但部分实验室未按规定将仪器送计量部门进行检定或校准,造成仪器失准,还有个别检定/校准实验室不经检定/校准就出具证书。
实验室内经常会有仪器设备是没有检定规程或校准方法,计量部门往往图省事,仅对仪器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或校准,而其总体设备是否合格则不做综合判定,使得设备显示的数据是否准确不得而知。
如果此时不采用能力验证或实验室比对的方法对仪器进行验证,则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2.设备精度下降有的检验机构,尤其是中小型检验机构,由于资金的不足,使得设备长期服役,得不到及时更新。
由于设备使用年限过长,或使用环境恶劣,设备的精度下降,检验数据的可信度下降。
因此,实验室应及时更新设备,当设备一时不能更新,应增加校准的频次、做期间核查、采用实验室间比对或设备间比对等方式验证设备的可靠性,以保证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3.环境设施不符合标准要求很多试验对环境设施的要求是很高的,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但部分检验机构对环境设施不是很重视,不能很好地满足检验的要求。
如:水泥检验的水养护,水的温度规定为(20±1)℃,超出标准规定的温度范围,尤其是超出温度较多时,对检验结果影响就会很大。
而我们在评审中发现,部分水泥实验室中,水养护都是在水池中进行,水温低了加热水,水温高了加冷水,这样的温控方式无法保证水温控制精度,其养护后的检测数据也是不准确的。
因此,对环境设施要求高的试验,实验室应确保检测的环境设施符合标准要求。
三.检测过程质量缺乏有效控制由于检测过程不规范而产生的检验结论不正确或数据不准确也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1.检验和计算粗心大意:检验是一个需要专注的过程,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差错。
而随着手机的普及,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在检验或检验后的数据计算过程中接听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此以及其他的粗心造成检验失误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检验和计算过程中粗心大意造成的检验失误虽不常见,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将直接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差错。
2.对可疑数据不敏感一般而言,每一种物质都有其自身特性,其检测数据应在一定范围,如,苯板的导热系数不可能为0,采用不同铝合金建筑型材和普通单层玻璃的建筑外窗不可能达到保温窗的要求等等。
当检验人员或检验报告的批准人员发现不符合一般规律的可疑数据时,应对可疑数据进行复核,并查清是否仪器设备有问题或检验人员操作失误。
能够正确判断数据是否可疑,是建立在对被检测产品的理论和检测实践有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这也是一个成熟的检验人员,检验报告审核、批准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没有长期训练,是不可能敏感地察觉检验数据可疑的。
3.临界值的处理有偏差在检验过程中,由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检验项目在临界值的判断时有偏差。
例如:涂层厚度,对于普通装饰用铝塑板,由于涂层厚度相对较小,测量时“0”点的精确校准对于处在标准规定的临界状态的产品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用普通标准基板进行调0,则可能出现(1~2)um的偏差,这将可能导致产品由“合格”滑向“不合格”边缘。
对于普通装饰用铝塑板,可以将产品除去涂层,在其裸露的基材上进行调0,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客观性。
因此,对于有临界值的检验结果,应组织由不同检验人员或者仪器设备进行多次的比对试验,确保检验结果科学公正。
4.对标准理解有偏差检验是一项很严谨的工作,个别检验人员对于标准的理解和使用不正确也直接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氟碳涂层普通装饰板检测,GB/T22412-2008规定,对于氟碳涂层普通装饰用铝塑板,其涂层性能的检测应按照GB/T17748-2008进行。
试验中往往容易将“普通装饰用”的概念先入为主,而忽略了“其为氟碳涂层”的事实,导致采用检验标准不正确,最终导致检验结果失效。
5.新上岗检验员缺乏有效监督近年来,许多检验机构开展了新一轮的扩张,使得有经验的检验人员严重缺乏,个别实验室新进人员仅仅通过几个月的培训就上岗开展检验工作,这类检验员对检验不太熟练,对异常数据缺乏敏感,而又对这类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他们出现错误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成熟员工。
因此,使用经验不足而又缺少监督的新上岗检验员,潜在风险较大。
因此,要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对使用在培人员应有足够的监督。
实验室在使用新上岗人员或转岗人员时,除应考核上岗外,检验时实验室监督员应加强监督,防止出现检验失误。
四、检验原始记录不规范缺少可追溯性检验原始记录不规范,虽然不会改变检验结果,但原始记录是实验室检验过程的证明材料,一旦实验室与检验委托方或相关第三方发生纠纷时,检验原始记录就不能起到证据的作用,将实验室置于危险境地。
每个实验室都会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制订自己的记录管理规定,但个别实验室不能很好地执行,表现在:1.检验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记录不全检验原始记录最基本的要求是将观察到的情况、数据加以记录,这里指的观察到的情况包括从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开始到检验结束所观察到的全过程。
实验室往往对检验过程观察到的情况记录比较详细,但对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过程,如样品在恒温恒湿间的等温过程、水泥的水养护过程等过程记录不全,甚至不予记录。
按照“实验室记录应及时、准确、完整”的要求,检验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也是检验的过程,也应及时、准确、完整地加以记录,同时,对检验员要加强教育,要有完整准确地记录原始记录的意识。
2.引用数据缺少可追溯性检验后的计算过程中往往需要引用一些常数或系数。
所有引用数据都应有出处,常数主要是标准中给出,系数则是在检验前作出标准曲线后得出,标准曲线不是做出一次后永远使用,而是应定期做标准曲线,因此,在使用标准曲线时,应在原始记录中附上本次检测使用的标准曲线或注明标准曲线编号。
而有的实验室在记录原始记录时,并不将标准曲线附在原始记录中或在原始记录中注明出处,使其引用的数据不具有可追溯性。
因此,检验人员在记录检验原始记录时,应将引用的标准曲线附在原始记录中,或将引用的标准曲线的编号在原始记录中注明,使得原始记录中的引用数据具有可追溯性。
3.从笔记本上转抄检验记录检验原始记录是原始的观察记录,应该在观察时实时记录,有些检验员出于自己保留数据的原因,也有些检验员出于保持原始记录干净整洁的原因,养成了将原始记录先记录在笔记本上,过后再转抄到格式化的原始记录上。
因此,实验室有必要要求检验人员将记录及时记录在受控的格式化的原始记录表式中,不得先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转抄到格式化的原始记录上。
五、检验报告编制过程的失误检验报告是检验机构交给客户的最终产品,因此检验报告质量也应该是实验室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检验报告的错误通常有以下两种表现:1.报告编制错误检验报告编制人员在编制检验报告过程中,经常会因为疏忽出现输入性错误,如:技术要求、实测数据、单项判定等文字或数字输入错误,造成误判;委托检验日期、样品生产日期、检验日期等日期输入错误,造成时间逻辑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