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系统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DB11_1023-2013疏散用门安全控制与报警逃生门锁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DB11_1023-2013疏散用门安全控制与报警逃生门锁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本标准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公安局归口管理,北京 市公安局消防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负责具体 技术内容的解释工作。
特此通知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
-2-
2013年11月5日印发
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告
2013年标字第14号(总第139号)
以下6项北京市地方标准经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北京
及气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一
5. )BI 1/ 1026-2013 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2013-11-1 2014-5-I
方火玻璃框架系统设计,施工,
6. DB1I/ 1027-2013
及验收规范
2013-11-1 2014-5-1
注: 以上地方标准文本可登录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 ( www. b j t sb. gov. cry)或首都标准网(www. capital-std. corn)查 阅。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共同发布,现予以公布(见
附件)。 附件:批准发布的北京市地方标准目录
附件
批准发布的北京市地方标准目录
序号 地方标准编号
一 地方标准名称
代替标准号 批准扫期 实施日期

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 1. DB11/ 1ti22-2013

琉散用门安全控制与报警逃生
2. )B11/ 1023-2013- 汀锁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
,,‘4价一妻滋,、 奋李,。人1卞
刁乙示巾公女河
市规发〔20133 1737号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市公安局 关于实施北京市地方标准《疏散用门安全
控制与报警逃生门锁系统设计 施工及验收规程》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统一建筑工程中疏散用门安全控制与报警逃生门锁系统

完整版)HGT20511-2014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

完整版)HGT20511-2014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

完整版)HGT20511-2014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HG/T-2014》是我国化工行业的标准,由___主编,于201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该标准适用于规范化工系统在信号报警和联锁设计、施工和运行等方面。

总则:为了推进信号报警及联锁系统工程设计的规范化,达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目的,制订了《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HG/T-2014》。

本规范适用于化工装置新建、扩建及改建项目信号报警及联锁系统的工程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术语和缩略语:本标准中涉及的术语和缩略语包括基本过程控制系统、开关量、诊断覆盖率、故障裕度、逻辑控制器、最终元件、人机接口和联锁系统等。

其中,基本过程控制系统是指对来自过程的、与该系统相关设备的以及操作员的输入信号进行响应,并产生输出信号使过程及与该系统相关设备按要求方式运行的系统。

开关量是只有两个数值的变量,用来表示事物或事件的状态。

诊断覆盖率是指诊断测试检测的部件或子系统的失效率与总失效率之比,不包括由检验测试检测到的任何故障。

故障裕度是指在出现故障或误差时,功能单元继续执行要求功能的能力。

逻辑控制器是指执行一个或多个逻辑功能的设备,既可以是一个基本过程控制系统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安全仪表系统的一部分。

最终元件是指执行预先设定的动作,使过程达到顶定状态的设备,如阀门、电机等,它是联锁系统的组成部分。

人机接口是指操作人员与信号报警联锁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手段,如操作员站、灯屏、音响、按钮、报警器、打印机等。

联锁系统是指一种保证化工装置安全运行的系统,它通过对过程参数、设备状态、人员操作等进行监控和控制,实现对装置的保护和控制。

该标准的术语和缩略语的定义,为化工行业在信号报警及联锁系统工程设计中的规范化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执行预先设定的要求的系统,当过程参数越限、设备状态异常或操作员输入信号时,称为联锁系统。

联锁系统分为安全联锁系统和非安全联锁系统。

汽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设计规范

汽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设计规范

汽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设计规范汽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一般轿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的设计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轿车,其它车型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卜•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英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汽车罩(溢)锁系统 汽车门锁和车门保持件 汽车电动门锁装置 3术语和定义 3. 1门锁总成实现车门/盖相对于车身保持在关闭的位置,并可以按意愿开启(或操作)的装置。

3. 2开启力通过操纵机构(内/外手柄,锁止按钮等)实现门锁开启时需要的最大力。

3. 3开启角度操纵机构(内/外手柄,锁止按钮等〉实现门锁开启时绕其旋转中心运动过的角度。

3. 4锁止/解锁锁止:车门关闭后通过电动/机械执行机构操作•使门锁内/外开启机构均失效(解锁后恢复),保 证车门处于保险状态。

解锁:锁止状态下,通过电动/机械执行机构的操作,解除门锁保险状态,恢复门锁开启机构功能。

3. 5操纵机构行程操纵机构(内/外手柄,锁止按钮.锁芯等)的手柄开启到极限位置,所运动的最大距离。

3. 6门锁行程门锁装置执行开启或锁止动作时开启臂运动的距离,包括空行程,开启行程,最大行程和锁止行程。

3. 7空行程门锁装置的内/外开启臂绕其旋转中心活动的自由尺寸。

空行程的作用主要为消除制造公差和防止路而颠簸对门锁开启产生影响。

3. 8开启行程门锁装置执行开启动作时,开启摇臂从初始位置旋转到门锁开启位置所运动的距离。

3. 9最大行程门锁装置执行开启动作时.开启摇臂从初始位置旋转到极限位置所运动的距离。

3. W 锁止行程门锁装置执行锁止/解锁动作时,锁止摇臂从初始位置旋转到极限位置所运动的距离。

GB 15086-2006 GB 11568-1999 QC T 323-2007 QC T 627-19994技术要求 4.1行程配合要求操纵机构行程与门锁行程有一定的配合要求,以满足通过操纵内/外开启机构能完全打开门锁,通 过钥匙或锁止按钮实现门锁锁止和解锁,开启机构的开启角度及钥匙旋转角度应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外把手的行程为拉动外开启臂到极限开启角度所运动的最大距离。

智能门锁系统电路原理及设计

智能门锁系统电路原理及设计

智能门锁系统电路原理及设计
1. 引言
智能门锁系统是一种基于电子技术的先进门锁系统,能够通过无线通信和密码识别等方式实现开锁功能。

本文旨在介绍智能门锁系统的电路原理和设计。

2. 电路原理
智能门锁系统的电路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 输入电路: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密码或指令。

- 控制电路:对输入的密码或指令进行处理和判断,并控制开锁动作。

- 电源电路:为整个系统提供电能供应。

- 通信电路: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手机或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实现远程控制和监控功能。

3. 电路设计
在设计智能门锁系统的电路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点:
- 安全性:加密算法和密码保护等措施要确保门锁系统的安全性,防止被恶意破解。

- 可靠性:各个电路模块的设计要经过充分的测试和验证,确保系统稳定可靠。

- 低功耗:电路设计要优化功耗,延长系统电池寿命,减少充电次数。

- 用户友好性:操作界面要简洁明了,易于用户操作和理解。

4. 总结
本文介绍了智能门锁系统的电路原理和设计。

智能门锁系统通过电子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远程开锁和智能管理的功能,能够提升家居安全性和便利性。

在设计智能门锁系统的电路时,需要保证安全性、可靠性、低功耗和用户友好性等方面的要求。

> 注意:本文内容为一般性描述,具体的电路设计方案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技术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2014信号报警 安全联锁设计规范说明

2014信号报警 安全联锁设计规范说明

HG/T 20511-2014 信号报警及联锁系统设计规范本标准规定了信号报警系统;安全联锁系统等。

本标准适用于化工装置过程参数信号报警与安全联锁系统的设计。

本规范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厅科[2010]74号文)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石化联质发[2010]222号文)的要求,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委托全国化工自动控制设计技术中心站组织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修订。

本规范自实施之日起代替《信号报警、安全联锁系统设计规定》HG/T 20511-2000。

本规范在原行业标准《信号报警、安全联锁系统设计规定》HG/T 20511-2000的基础上,由全国化工自动控制设计技术中心站组织我国自动化仪表行业专家,多次召开相关会议研讨、审查,并根据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政策方针,吸取近年化工系统在信号报警和联锁设计、施工和运行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以及试行十多年来各单位的反馈意见进行修订。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第一部分为信号报警系统,包括一般要求、发讯器、逻辑控制器、人机接口和报警顺序;第二部分为联锁系统,包括一般要求、传感器、逻辑控制器、最终元件、安全联锁系统硬件故障裕度要求、独立性要求、人机接口等。

本规范与HG/T 20511-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1.增加了“术语和缩略语”章节;2.将原规定的信号报警系统中的“灯光显示单元”、“音响单元”、“按钮”、“用DCS/PLC实现的报警”章节归并为“人机接口”;3.删除“辅助输出”;4.将联锁系统的设计分为安全联锁系统和非安全联锁系统两种类型进行要求;5.增加联锁系统的“人机接口”、“安全联锁系统的故障裕度要求”等章节内容;本规范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的技术内容由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解释。

(完整版)锁系统设计规范

(完整版)锁系统设计规范

前言本标准是为我公司汽车产品全车锁系统的规范设计而编制的,标准中对设计程序、参数的输入、参照标准、结构设计、技术要求、试验要求以及试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规定,以此作为今后全车锁设计时参考的规范性指导文件。

锁系统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设计的汽车四门锁、背门锁、发动机罩锁等与整车的匹配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 11568 汽车罩(盖)锁系统GB/T 2423.4-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 循环)GB/T 5270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和化学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评述GB/T 9797-2005 金属覆盖层镍+铬和铜+镍+铬电镀层GB/T 9800 电镀锌和电镀镉层的铬酸盐转化膜GB/T 12600 金属覆盖层塑料上镍+铬电镀层GB/T 19350-2003 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为减少氢脆危险的涂覆后钢铁的处理GB/T 6461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QC/T 323-2007 汽车门锁和车门保持件QC/T 625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ISO 7637-1 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器干扰第一部分标称电压力12V的客车和轻型商用车辆一电源线引入干扰DIN 50017 气候及其技术应用,冷凝水试验气候DIN 50021 盐雾试验DIN 53157 油漆硬度测试硬度—摆锤QJ/ZX 01.15 汽车零部件标识、认证标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语适用于本标准。

3.1 门锁 door lock锁止车门的机构。

(完整版)HGT20511-2014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

(完整版)HGT20511-2014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

《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HG/T20511-2014》《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HG/T 20511-2014》是我国化工行业标准,本标准由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编,于201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HG/T20511-2014》适用于规范化工系统在信号报警和联锁设计、施工和运行等方面。

1 总则1.0.1 为了统一信号报警及联锁系统工程设计在化工行业的技术要求,推进信号报警及联锁系统工程设计的规范化,达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目的,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化工装置新建、扩建及改建项目信号报警及联锁系统的工程设计。

1.0.3 信号报警及联锁系统的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缩略语2.1 术语2.1.1 基本过程控制系统basic process control system对来自过程的、与该系统相关设备的以及操作员的输入信号进行响应,并产生输出信号使过程及与该系统相关设备按要求方式运行的系统。

该系统不应执行安全完整性等级大于或等于1的仪表安全功能。

2.1.2 开关量digital variable开关量是只有两个数值的变量,用来表示事物或事件的状态。

也称为"数字变量"。

2.1.3 诊断覆盖率diagnostic coverage诊断测试检测的部件或子系统的失效率与总失效率之比。

诊断覆盖率不包括由检验测试检测到的任何故障。

2.1.4 故障裕度fault tolerance在出现故障或误差时,功能单元继续执行要求功能的能力。

2.1.5 逻辑控制器logic solver本规范逻辑控制器是指执行一个或多个逻辑功能的设备,它既可以是一个基本过程控制系统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安全仪表系统的一部分。

2.1.6 最终元件final element本规范最终元件是指执行预先设定的动作,使过程达到顶定状态的设备,如阀门、电机等,它是联锁系统的组成部分。

指纹锁的设计与实现

指纹锁的设计与实现

指纹锁的设计与实现指纹锁是一种利用指纹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证的智能门锁系统。

它通过采集和比对用户指纹信息来验证用户身份,并实现对门锁的解锁和上锁操作。

指纹锁设计与实现的主要内容包括硬件设计、指纹识别算法设计和系统软件实现等方面。

一、硬件设计:1.主控模块:主控模块是指纹锁的核心部分,包括处理器、内存、存储器等组件。

它负责接收指纹传感器采集的指纹图像,并调用指纹识别算法进行比对。

2.指纹传感器:指纹传感器是用于采集用户指纹信息的硬件设备。

采集的指纹图像可以是光学传感器或者电容传感器获取的。

3.电源模块:负责为指纹锁提供电源供电,并实现电池充电和管理功能。

可以采用锂电池供电,也可以采用市电供电或者太阳能供电。

4.门锁控制模块:门锁控制模块用于控制门的解锁和上锁操作。

可以采用电磁锁、机械锁或者电控锁等不同类型的门锁。

二、指纹识别算法设计:1.指纹图像采集与处理:通过指纹传感器获取用户的指纹图像,然后进行图像处理,去除噪声和干扰,提取指纹图像的特征信息。

2.指纹特征提取:根据指纹图像的特征点,提取出唯一的指纹特征,并对特征进行编码和压缩,以减少存储空间和加快识别速度。

3.指纹比对和识别:将用户输入的指纹特征与已注册用户的指纹特征进行比对和识别,判断用户是否为合法用户,并实现门锁的解锁和上锁操作。

4.安全性设计:为了增加指纹锁的安全性,可以采用多种技术,如活体检测、虚拟指纹等,防止被欺骗和伪造。

三、系统软件实现:1.用户管理功能:实现用户注册、添加和删除等管理功能,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指纹特征和权限控制等。

2.记录查询和管理:记录用户的开锁记录和操作日志,支持查询和管理功能,方便管理员进行监控和审计。

3.联网功能:支持网络连接,将指纹锁与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连接,实现远程操作和控制。

也可以与智能家居系统进行集成,实现门锁与其他设备的自动化联动。

4.报警功能:当指纹锁遭遇非法入侵或其他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报警,并通过手机短信、邮件等方式通知用户或管理员。

(完整版)锁系统设计规范

(完整版)锁系统设计规范

前言本标准是为我公司汽车产品全车锁系统的规范设计而编制的,标准中对设计程序、参数的输入、参照标准、结构设计、技术要求、试验要求以及试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规定,以此作为今后全车锁设计时参考的规范性指导文件。

锁系统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设计的汽车四门锁、背门锁、发动机罩锁等与整车的匹配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8410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11568汽车罩(盖)锁系统GB/T2423.4-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循环)GB/T5270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和化学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评述GB/T9797-2005金属覆盖层镍+铬和铜+镍+铬电镀层GB/T9800电镀锌和电镀镉层的铬酸盐转化膜GB/T12600金属覆盖层塑料上镍+铬电镀层GB/T19350-2003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为减少氢脆危险的涂覆后钢铁的处理GB/T6461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QC/T323-2007汽车门锁和车门保持件QC/T625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ISO7637-1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器干扰第一部分标称电压力12V的客车和轻型商用车辆一电源线引入干扰DIN50017气候及其技术应用,冷凝水试验气候DIN50021盐雾试验DIN53157油漆硬度测试硬度—摆锤QJ/ZX01.15汽车零部件标识、认证标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语适用于本标准。

3.1门锁doorlock锁止车门的机构。

包括锁体、锁扣(或挡块)、内外操纵机构和内外锁止机构。

汽车门锁系统设计指导

汽车门锁系统设计指导

返回1汽车门锁系统设计指导1简要说明1.1门锁系统知识简要介绍锁系统主要功能为保证车主及乘客在行车、泊车过程中车主及其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

由锁体、锁扣、锁芯、钥匙、内/外把手、连接拉杆/拉线等件(或部分件)联合工作,以实现车门(盖)安全关闭开启的机电集成功能系统,集功能性、安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其中强度、碰撞安全性和耐久是系统关键特性,其次外观造型、人机工程为系统重要特性。

所有车型的锁系统布置、设计工作均需将其作为重中之重来考虑。

使这些方面性能达到最佳。

强度要求为国家强检项,必须满足GB15086强检要求,通过国家强制性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的强制认证;同时其他国家也有相应的法规要求,如FMVSS206,FMVSS401,ECE11等。

碰撞安全性主要满足GB15086中30g 加速度要求(可计算)和GB11551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20071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等。

人机工程包含了车主操作性人机工程和装配人机工程。

操作性人机工程主要为内/外开把手、保险手柄/锁止拨钮的人手抓握空间、开启行程、开启力等,装配性人机工程则考察锁系统各组成件可装配性、安装工具通过性、和装配方便性等。

另外还需考虑售后维修性,及锁体卡死无法开启时从内部开启可行性等。

外观造型是工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造型在满足工程的前提下,时尚与否将决定了顾客对车的第一印象,如某网站统计“全球前十汽车钥匙设计”(仅供参考)如下:名次车型钥匙造型1宾利Flying Spur 和大陆GT2奔驰3捷豹XK24路虎揽胜运动款和LR35奥迪6宝马3、5、6和7系7雷克萨斯8沃尔沃S809无限10凯迪拉克目前的发展趋势,结构性方面,门模块是趋势,但因价格,车型档次等限制,XX 公司目前未引入。

返回3功能性方面,高端产品向无钥匙进入、行李箱自动开启、防夹等方向发展。

1.2锁体分类按门锁所在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侧门锁(分机械锁体、电动锁体)、滑门锁、行李箱锁、前舱锁体。

汽车门锁设计规范(修订)

汽车门锁设计规范(修订)

汽车门锁设计规范汽车门锁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zkT**公司汽车门锁总成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 运输及贮存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GB/T 10125-2012 GB15086 GB 4208 GB/T6461-2002 GB 12122SJ/T1O466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门锁总成用来使车门/盖相对于车身保持在关闭的位置,并可以按意愿开启(或操作)的装置。

按是否带电 动执行器分为电动门锁总成和机械门锁总成。

3. 2电动门锁总成通过闭锁器的正反转实现锁体的锁止和解除锁止动作的车门锁装置,是锁体和闭锁器的总称,按两 者的连接形式分为整体式和分体式。

3. 3开门/开启按照操作者的意愿,通过待主的机构,使锁体与锁柱(扣)从啮合变成脱开的状态,反应在门上的 即为门的开启。

3.4关门/关闭通过外力的作用,使锁体与锁柱(扣)从脱开变成啮合的状态。

3. 5闭锁/上保险操作锁体内的特宦机构,使开启杠杆和棘爪之间的过渡杆脱离接触,从而使操作者通过拉动外开启 臂或内开启臂无法将锁体开启,此过程即为闭锁/上保险。

貝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脸方法. 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 产品包装质量保证体系搬运、贮存、包装、交付质量控制指南3.6 44. 14. 1.14.1.24.1.3 4. 1.4解锁/解除保险操作锁体内机构,使锁体从闭锁/上保险的状态恢复至原状态的过程。

技术要求 基本要求电动门锁总成为机电一体化车门锁,门锁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左。

对本标准规楚的同时国家强检要求的试验项目供方需到国家承认的试验室进行强检试验。

(完整版)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HG

(完整版)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HG

《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HG/T 20511-2014》《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HG/T 20511-2014》是我国化工行业标准,本标准由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编,于201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HG/T 20511-2014》适用于规范化工系统在信号报警和联锁设计、施工和运行等方面。

1 总则1.0.1 为了统一信号报警及联锁系统工程设计在化工行业的技术要求,推进信号报警及联锁系统工程设计的规范化,达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目的,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化工装置新建、扩建及改建项目信号报警及联锁系统的工程设计。

1.0.3 信号报警及联锁系统的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缩略语2.1 术语2.1.1 基本过程控制系统basic process control system对来自过程的、与该系统相关设备的以及操作员的输入信号进行响应,并产生输出信号使过程及与该系统相关设备按要求方式运行的系统。

该系统不应执行安全完整性等级大于或等于1的仪表安全功能。

2.1.2 开关量digital variable开关量是只有两个数值的变量,用来表示事物或事件的状态。

也称为"数字变量"。

2.1.3 诊断覆盖率diagnostic coverage诊断测试检测的部件或子系统的失效率与总失效率之比。

诊断覆盖率不包括由检验测试检测到的任何故障。

2.1.4 故障裕度fault tolerance在出现故障或误差时,功能单元继续执行要求功能的能力。

2.1.5 逻辑控制器logic solver本规范逻辑控制器是指执行一个或多个逻辑功能的设备,它既可以是一个基本过程控制系统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安全仪表系统的一部分。

2.1.6 最终元件final element本规范最终元件是指执行预先设定的动作,使过程达到顶定状态的设备,如阀门、电机等,它是联锁系统的组成部分。

汽车门锁设计规范(修订)

汽车门锁设计规范(修订)

汽车门锁设计规范汽车门锁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公司汽车门锁总成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0125-2012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GB15086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6461-2002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GB 12122 产品包装质量保证体系SJ/T10466 搬运、贮存、包装、交付质量控制指南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门锁总成用来使车门/盖相对于车身保持在关闭的位置,并可以按意愿开启(或操作)的装置。

按是否带电动执行器分为电动门锁总成和机械门锁总成。

3.2 电动门锁总成通过闭锁器的正反转实现锁体的锁止和解除锁止动作的车门锁装置,是锁体和闭锁器的总称,按两者的连接形式分为整体式和分体式。

3.3 开门/开启按照操作者的意愿,通过特定的机构,使锁体与锁柱(扣)从啮合变成脱开的状态,反应在门上的即为门的开启。

3.4 关门/关闭通过外力的作用,使锁体与锁柱(扣)从脱开变成啮合的状态。

3.5 闭锁/上保险操作锁体内的特定机构,使开启杠杆和棘爪之间的过渡杆脱离接触,从而使操作者通过拉动外开启臂或内开启臂无法将锁体开启,此过程即为闭锁/上保险。

3.6 解锁/解除保险操作锁体内机构,使锁体从闭锁/上保险的状态恢复至原状态的过程。

4 技术要求4.1 基本要求4.1.1 电动门锁总成为机电一体化车门锁,门锁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4.1.2 对本标准规定的同时国家强检要求的试验项目供方需到国家承认的试验室进行强检试验。

4.1.3 门锁总成要求锁体上永久体现3C标识。

汽车门锁设计指南(一)2024

汽车门锁设计指南(一)2024

汽车门锁设计指南(一)引言概述:汽车门锁是车辆安全和用户便利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良好的汽车门锁系统能够提供安全、可靠和高效的车辆出入控制。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汽车门锁的设计指南,包括物理安全设计、电子安全设计、用户体验、可靠性和易维护性等方面。

正文:一、物理安全设计1. 考虑车辆结构和材料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门锁类型,如传统机械锁、电子锁或者智能锁。

2. 设计坚固耐用的门锁构件,以抵御恶劣环境和外界侵犯。

例如,使用高强度材料、增加防撬机构等。

3. 门锁的连接件应具备防水防尘功能,确保在各种天气条件下正常运行。

4. 引入防盗系统,如报警器、启动限制装置等,以增加车辆的安全性。

二、电子安全设计1. 采用加密技术,确保车辆门锁的信号传输安全,防止黑客攻击。

2. 使用复杂且难以破解的密码算法,保护门锁的密码验证过程。

3. 设计门锁系统的红外传感器或摄像头,以避免非法侵入或欺骗。

4. 引入双重身份认证,如密码加指纹识别等,提高门锁的安全性。

三、用户体验1. 设计简洁明了的门锁操作界面,确保用户可以轻松理解和操作。

2. 提供方便的远程开锁功能,如智能手机APP等。

3. 考虑不同用户需求,设计门锁的人性化功能,如舒适的按键、自动开锁等。

4. 引入语音提示,指导用户正确操作门锁,提高用户体验。

四、可靠性1. 使用高品质的材料和零部件,确保门锁的长期可靠性和耐用性。

2. 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每个门锁都能够正常工作。

3. 在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如高温、低温等,以确保门锁的正常运行。

4. 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延长门锁的寿命。

五、易维护性1. 设计易于维修和更换的门锁构件,降低维修成本和时间。

2. 提供门锁系统的自检功能,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修复。

3. 提供详细的维护手册和技术支持,方便用户解决问题。

4. 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以提供及时响应和解决方案。

总结:综上所述,汽车门锁设计指南从物理安全、电子安全、用户体验、可靠性和易维护性等多个方面考虑,确保门锁系统能够提供安全可靠的车辆出入控制。

指纹识别智能锁系统软件设计

指纹识别智能锁系统软件设计

指纹识别智能锁系统软件设计一、引言指纹识别智能锁系统是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智能门锁系统,通过采集用户的指纹信息进行身份验证,以确保安全性。

本文将从系统的整体架构、功能模块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系统性能优化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系统整体架构设计1.前端硬件设备:包括指纹采集模块、指纹识别模块和门锁控制模块。

指纹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用户指纹信息,指纹识别模块用于对采集到的指纹进行比对识别,门锁控制模块用于控制门锁的开关。

2.中间层:包括指纹特征提取模块和用户模块。

指纹特征提取模块用于提取指纹图像的特征值,用户模块用于管理用户信息和指纹信息。

3.后端数据库:用于存储用户信息和指纹信息。

三、功能模块设计1.指纹采集模块功能:负责采集用户的指纹图像。

2.指纹识别模块功能:通过与已注册指纹进行比对识别用户身份。

3.门锁控制模块功能:控制门锁的开关状态。

4.指纹特征提取模块功能:提取用户指纹图像的特征值。

5.用户模块功能:包括用户身份认证、注册、删除和修改等功能。

四、用户界面设计1.登录界面:提供用户名和密码输入框,用于用户身份认证。

2.注册界面:提供用户填写用户名、密码、指纹等信息的输入框,用于注册用户信息。

3.指纹采集界面:显示实时采集的指纹图像,并提供采集按钮用于开始采集指纹。

4.用户管理界面:显示已注册用户列表,并提供删除、修改用户信息的功能。

5.门锁状态界面:显示当前门锁的开关状态。

五、数据库设计系统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用户信息和指纹信息,设计以下表格:1.用户表:包括用户ID、用户名和密码等字段。

2.指纹表:包括用户ID和指纹特征值等字段。

六、系统性能优化为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数据库索引优化:为用户表和指纹表添加适当的索引,提高查询效率。

2.并发控制优化:采用合适的并发控制策略,防止多个用户并发操作同一数据造成的冲突。

3.系统日志记录:记录用户的操作日志和异常日志,便于故障排查和系统优化。

HGT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

HGT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

HGT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设计规范1.系统概述HGT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是一种在化工厂和工业生产现场常见的安全系统,用于监测各种气体、温度、压力等信号,并在检测到异常信号时进行报警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本文将介绍HGT信号报警及连锁系统的设计规范。

2.设计原则2.1安全可靠性原则2.2灵活可扩展性原则系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可扩展性,能够根据需求进行扩展和升级。

例如,当需要增加监测点时,系统应能够方便地添加新的监测设备。

2.3统一性原则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应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以便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例如,系统中的报警设备和控制设备应属于同一品牌,并采用统一的协议和接口。

3.设计要求3.1报警检测设备要求3.1.1气体检测器应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能够准确地检测到各种气体浓度的异常情况。

3.1.2温度和压力传感器应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能够准确地检测到温度和压力的异常情况。

3.1.3检测设备应具有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的能力,能够在高温、高湿、腐蚀等环境下正常工作。

3.1.4检测设备应具有一定的防爆性能,能够在易爆环境下正常工作。

3.2报警控制设备要求3.2.1报警控制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常工作,并能够确保报警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

3.2.2报警控制设备应具有一定的智能化能力,能够自动进行报警处理和执行连锁控制。

3.2.3报警控制设备应具有较强的通信能力,能够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和控制命令的传递。

3.3报警信息显示要求3.3.1报警信息显示屏应具有较大的尺寸和清晰的显示效果,方便操作人员及时发现报警信息。

3.3.2报警信息显示屏应能够同时显示多个监测点的报警信息,并能够显示详细的报警信息,如报警类型、报警时间等。

3.3.3报警信息显示屏应具有报警声音和声光报警功能,能够在报警时发出警报并吸引操作人员的注意。

4.系统工程要求4.1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并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师进行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本标准是为我公司汽车产品全车锁系统的规范设计而编制的,标准中对设计程序、参数的输入、参照标准、结构设计、技术要求、试验要求以及试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规定,以此作为今后全车锁设计时参考的规范性指导文件。

锁系统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设计的汽车四门锁、背门锁、发动机罩锁等与整车的匹配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 11568 汽车罩(盖)锁系统GB/T 2423.4-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 循环)GB/T 5270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和化学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评述GB/T 9797-2005 金属覆盖层镍+铬和铜+镍+铬电镀层GB/T 9800 电镀锌和电镀镉层的铬酸盐转化膜GB/T 12600 金属覆盖层塑料上镍+铬电镀层GB/T 19350-2003 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为减少氢脆危险的涂覆后钢铁的处理GB/T 6461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QC/T 323-2007 汽车门锁和车门保持件QC/T 625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ISO 7637-1 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器干扰第一部分标称电压力12V的客车和轻型商用车辆一电源线引入干扰DIN 50017 气候及其技术应用,冷凝水试验气候DIN 50021 盐雾试验DIN 53157 油漆硬度测试硬度—摆锤QJ/ZX 01.15 汽车零部件标识、认证标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语适用于本标准。

3.1 门锁 door lock锁止车门的机构。

包括锁体、锁扣(或挡块)、内外操纵机构和内外锁止机构。

3.2 锁体 latch装在车门上,与门柱上的锁扣(或挡块)啮合,以保持车门处于锁紧位置的部件。

3.3 锁扣(或挡块) striker1 / 11装在车门立柱上,与锁体啮合,以保持车门处于锁紧位置的部件。

3.4 操纵机构 operation mechanism将操纵动作传递到锁体上的全部零件的总称。

3.5 锁止机构 locking mechanism在车内外将车门锁止的部件。

3.6 全锁紧位置 full latching车门完全关闭时,锁体与锁扣(或挡块)所处的啮合位置。

3.7 半锁紧位置 secondary latching车门不完全关闭时,锁体与锁扣(或挡块)所处的啮合位置。

3.8 车门反作用力 door counter force当门锁处于全锁紧位置时,由车门的密封条和缓冲部件等产生的沿车门打开方向并作用于门锁上的力。

3.9 后门 back door位于机动车辆后端的车门或车门系统,通过它乘员可以进入或离开车辆,货物可以往车辆上装卸,它不包括后背箱盖和完全由玻璃材料组成的车门或车窗,其门锁直接安装在玻璃材料上。

3.10 纵向当门锁处于锁紧位置时,在锁体与档块(或锁扣)的啮合点和门铰链的旋转中心线确定的平面内,并与铰链的旋转中心线垂直的方向。

3.11 横向当门锁处于锁紧位置时,垂直于锁体与档块(或锁扣)的啮合点和门铰链的旋转中心线确定的平面的方向。

3.12 电动门锁装置指锁体内锁止机构的锁止和开启可由电动机构控制的门锁装置,它包括电动门锁、控制器和其它门锁机构。

3.13 控制器指控制闭锁器工作的电子模块。

3.14 闭锁器指控制锁体内锁止机构的电动机构。

3.15 电动门锁指锁体和闭锁器的总成,按照两者的连接形式可分为整体式和分体式。

3.16 罩(盖)锁装置使罩(盖)与车身保持锁紧状态,并可打开的装置。

4 设计需输入相关部件以表1中零部件数模来确定锁总成中各零部件的形状、大小和内部拉线和拉杆的走向及形状。

表15 技术方案及参数确定5.1 总体方案根据所开发车型锁的特点以及价格定位,确认此车型锁的开发方向——机械锁,中控锁或是遥控中控锁。

5.2 参数确定5.2.1 根据车门内锁体的安装空间来进行锁体形状和大小的选择,以保证锁体能够在车门内相应位置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安装。

5.2.2 联系车门内实际空间及内外板形状对锁内、外扣手造型和安装方式,以及内外扣手和锁体的连接方式(拉杆或是拉线)进行选择。

5.2.3 根据锁体与拉手的距离及走向确定拉线或拉杆的长度及走向。

5.2.4 根据门内板与门框的距离以及锁体结构确定锁环的高度。

5.2.5根据锁体结构确定内、外拉手的开启行程。

5.2.6根据机盖与散热器上横梁、中网、水箱、散热器等确定的空间确定发动机罩锁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发动机罩锁环的高度。

3 / 116 开发流程惯性力校核;内外拉手、闭锁器、棘爪等的行程校核,门锁的锁止、开启的功能校核。

7 门锁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7.1 技术要求7.1.1 所有产品应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与有关技术文件制造;左右对称件在外壳上有左右件标识(L和R)或用不同颜色彩锌加以区别。

7.1.2 门锁应能够将车门可靠锁紧并能够安全打开。

7.1.3 当门锁处于锁止位置时操纵内外手柄不能够打开车门。

7.1.4 塑料件表面应平整,无气泡,无影响使用的变形。

7.1.5 金属零件的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应均匀,不得有明显缺陷。

7.1.6 锁体和挡块(或锁环)啮合开闭次数(以门锁一个完全开闭循环为一次)应能保证:侧门锁12万次正常工作;后背门锁机械部分5万次正常工作,控制器和闭锁器为3万次。

门锁所有运动件应灵活,开关车门方便,不应有异常噪声。

7.1.7 侧门锁必须有全锁紧和半锁紧两个位置。

7.1.8 汽车门锁用钥匙不同牙花组合不应少于1000种。

7.1.9 门锁设计应能防止车门意外打开。

7.1.10对门锁的有关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利用静力学分析法),以评定门锁在294.2 m/s2惯性负荷作的作用下保持全锁紧位置不变的耐惯性能力。

7.1.11 纵向负荷锁体和档块(或锁扣)在半锁紧位置应能够承受4500N的纵向负荷,在全锁紧位置应能承受12000N 的纵向负荷均不得脱开。

7.1.12 横向负荷锁体和档块(或锁扣)在半锁紧位置应能够承受4500N的横向负荷,在全锁紧位置应能承受9000N 的横向负荷均不得脱开。

7.1.13 耐腐蚀性门锁金属零件的电镀层和化学处理层应符合QC/T 625中的有关规定。

7.1.14 电压10~15V内,应在控制器输入信号后能使执行器正常工作,应能可靠的闭锁和开锁,无异常现象。

7.1.15 控制器的负载电流及维持时间按照产品设计文件的规定要求,应在控制器输入信号后能使闭锁器正常工作。

7.1.16 闭锁器在标称电压下的工作行程、输出力、行程时间、限制电流等均应满足产品的设计要求。

7.1.17 装车适应性要求中控锁系统装于车上,以5~120Km/h的速度行驶150Km,应能正常工作,无误触发。

7.1.18 绝缘介电强度控制器和执行器内互不连接的导体零部件对壳体之间应能耐实际正弦波550V、历时1 min的试验,批量生产时,允许用600V历时1s的试验代替,试验后绝缘不被击穿。

7.1.19 耐过电压5 / 11闭锁器在规定的负载下,对中控锁装置施加电压16.5V±0.3V(标称电压12V),持续工作1h后应符合基本性能要求。

7.1.20 抗过载强度将锁体内锁止机构卡住,或将执行器传动杆锁闭,放在70℃±2℃高温箱内1h,再将执行器接入15V电压10min,然后在室温下放置1h后测试应符合基本性能要求。

7.1.21 闭锁器耐久性闭锁器安装在专用试验台上,在室温下进行15000次,-40℃进行7500次,70℃进行7500次,室温15000次试验后测试基本性能,功能正常。

试验后应符合基本性能要求。

7.1.22 耐振动性将门锁固定在振动试验台上,在不工作状态下进行试验,锁闭位置时锁机构要经受X,Y,Z每个方向2小时的正弦振动,扫频范围为10Hz~60Hz逐渐增加,接着从60Hz~10Hz逐渐减少,加速度为30m/s2±2m/s2,同期为15min,扫频次数为16次。

结束后测试应符合其本性能要求。

7.1.23 耐湿热性中控锁控制器和执行器在不工作状态下按GB/T 2423.4规定的方法48h的交变湿热试验,试验后应符合基本性能要求。

7.1.24 耐低温性应能经受-40℃±3℃、电压为12V时工作100个开闭循环,结束后在室温下放置1h后测试,应符合基本性能要求。

7.1.25 耐温度变化在高低温试验箱内交替试验,先在-40±3℃的低温箱内放置2h,然后在75±2℃高温箱内放置2h为一个循环,共进行5个循环,结束后在室温下放置1h后测试基本性能,功能正常。

7.1.26 抗干扰性电动门锁的抗干扰性能按照ISO 7637.1规定脉冲信号1、2、3a、3b进行试验,试验等级为N级,试验中和试验后测试均正常。

7.1.27 防水性控制器(不装在车门上的除外)和闭锁器的外壳防水性能等级为IPX3,试验后测试基本性能。

7.2试验方法具体相关试验的试验方法按照QC/T 323-2007.5.2的要求执行。

8 发动机罩锁技术要求8.1 发动机罩锁应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与有关技术文件制造。

8.2 寿命要求5万次可靠开闭。

8.3 耐腐蚀性发动机罩锁金属零件的电镀层、化学处理层应符合QC/T 625的规定,为Fe/Ep·Zn12·C,在温度38±2℃、湿度98±2%的盐雾试验箱中经96h中性盐雾试验不出现白锈;经144h中性盐雾试验,零件表面不应出现机体腐蚀现象,其他性能应满足GB/T 9800。

8.4 关闭力125N<P<155N。

8.5 在限位块上有200N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下开启力为20~30N,无反作用力的开启力为14~18N。

8.6 轴和磨擦部分涂B6润滑脂。

9 门锁内外扣手技术要求9.1 所有产品应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与有关技术文件制造。

9.2 塑料件表面应平整,无气泡,无影响使用的变形。

外轮廓边缘应平滑,不可有倒边、毛刺及明显可见的齿形凹坑和凸起。

9.3 所有运动件应灵活,开关车门方便,在开启过程中,不应发出“吱咯”、“哐哐”等噪音。

9.4 将外把手总成安装在试验台上,做模拟开启运动,试验载荷为30 N~50N,试验行程为满行程,完成一次开启动作时间≤5 s,试验后外把手总成应无变形和损坏,并保持功能完好,啮合开闭次数(以门锁一个完全开闭循环为一次)应能保证:侧门锁扣手120000次;后背门锁扣手50000次正常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