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的理论源泉_代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的理论源泉
代 兵 程晓燕
【内容提要】 伍德罗・威尔逊的外交思想具有三个理论源泉:其一,基督教教义。威尔
逊笃信的基督教赋予其外交思想浓厚的宗教远征氛围。其二,自由主义。对自由主义的信仰使威尔逊的国际政治思想强调公意与民主的作用。其三,威尔逊对现代性的认识。现代性在加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相互依存的同时,一旦失控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是现代性要求的产物。
【关键词】 伍德罗・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美国外交【作者简介】 代兵,1972年生,法学硕士,执教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程晓燕,1974年生,法学硕士,执教于南京财经大学人文社科部。(南京 邮编:210003)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4)02-0031-05
伍德罗・威尔逊的国际政治思想是美国外交理论的重大遗产,长期以来他的思想被贴上理想主义的标签。中国学者对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研究的一般结论主要有两点:其一,它是脱离了现实的理想主义;其二,它是披着理想主义外衣的美国式的帝国主义。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加以重
新审视,开始突破理想主义的界定并产生一些重要成果。
①本文在借鉴这些新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影响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的理论源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威尔逊虔诚信奉的宗教思想;(2)自由主义理论;(3)威尔逊对其所处的国际关系现实的历史解读。
一 基督教精神
威尔逊深受基督教宗教思想的影响。他出生在美国南部一个基督教长老会家庭,父亲是一个虔诚的加尔文教徒,母亲也笃信宗教。威尔逊对宗教的虔诚可以从他的自述中反映出来:“如果我的生活不是受到宗教力量的驱策,不是忠诚、纯洁与简朴的,就没有任何意义。”即便在就任总统之后,每处逆境威尔逊均坦率承认:“如果我不是基督教徒的话,恐怕我就要疯
了,是对上帝的信仰使我坚信,正是通过人类的邪恶与错误上
帝才能完成他的计划。”②传记作家雷・斯坦纳德・贝克认为:“如
果不了解威尔逊对宗教的深刻信仰,就无法真正理解他的一生……对威尔逊而言,宗教不是次要的,而是中心。”对宗教的信仰奠定了威尔逊政治思想的基础。事实上,及至1910年威尔逊步入政坛前,他的政治思想已经形成,贝克写道:“威尔逊一生中的前54年都在准备,及至其参加新泽西州州长的竞选战时
……威尔逊的思想已经形成,其特点是极富智慧和道德性。”
③宗教思想影响下的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的总体特点是更倾向于把政治事务与道德和人性相联。威尔逊所信仰的加尔文教教义认为,人生就是善与恶的斗争。这一点威尔逊父子均
予接受。老威尔逊宣称:“基督徒的使命召唤他成为上帝的战士,去参加一场困难的战役。”威尔逊也坚信必须鼓起勇气在邪
—
1
3—国际关系理论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2期
①②③John M.Mulder ,“A G ospel of Order :W oodrow W ils on ’s Religion And P olitics ,”in John M ilton C ooper etc.,The Wilson Era ,Illinois :Harlan Davids on INC.,1991,p.224.
Cary G rays on ,Woodrow Wilson :An Intimate Memoir ,New Y ork :W in 2stonk Press ,1960,p.106.
美国对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研究成果的较新介绍可参见David
S teigerwald ,“The Reclamation of W oodrow W ils on ,”Diplomatic History ,V ol.23,N o.4,1999。
恶的世界上实现高尚的道德原则。
尽管威尔逊后来也认识到道德原则的模糊性,如善与恶、对与错不易区分,但他仍习惯性地倾向于把对错善恶区分得简单明了,并坚定地为道德、理想而战,这种习惯性倾向伴他一生,并赋予他的政治理论浓厚的道德、宗教远征氛围。如在美国兼并菲律宾问题上,最初威尔逊同许多人一样表示怀疑,然而到1898年11月,他勉强得出结论,与其让德国或俄国去取代西班牙,不如让美国去接替西班牙。实现这一思想转变的关键性因素是道德观念的作用。在威尔逊看来,美国代表“白天的
光亮,而它们(指德、俄)则是黑夜里的光亮。”
①威尔逊批判均势政治的角度之一也是道德的视角:“权力均势所代表的是专制集团之间的自私竞争,秘密罪恶的手段,残酷无情的阴谋
……”,这种体制只是“牺牲弱者,满足强者”的体制。
②另外,在美国的对外政策定位上,威尔逊源自宗教的道德眼光再度发挥决定性作用:他用“拯救”一词来描述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总之,源自宗教的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极其强调道德、人性、善恶等概念,并成为其理论基调。
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迷恋于契约、法制缔造的秩序。这一点仍源自加尔文教教义。该教义认为:上帝与人的关系是以契约形式存在的。上帝制定了两个契约,一个是对人类的慈悲,一个是自然契约。在慈悲这一契约中,上帝以对人类的原谅换取人类对宗教戒律的遵守;在自然契约中,上帝通过道德法则统治世界,政府负责在道德与自然法的基础上组织社会。加尔文教宗教传统中的核心是对秩序、结构与完整性的关注。作为这一宗教的信徒,威尔逊常常运用契约神学(C ovenant theology )对秩序与结构的强调来处理政治生活中的混乱状态,他经常借助的工具是契约或立法。1885年威尔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国会政府》。他在书中表达了一种政治期望:整合各种政治利益,在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的权力分歧中缔造秩序与统一。契约神学观同样深深影响着威尔逊关于一战后世界秩序的观点。在巴黎和会的谈判中,威尔逊谈及《国联盟约》时说道:“我希望我们可以像我们的先人们那样做一些事情,他们是一些坚定不移的契约主义者。”1918年威尔逊在给英国公众的演说中说:“我希望我们能够加入一个大联盟和一个契约,不只是为了英美,而是为了法、意和全世界。我们在加入时宣称,我们是人类的朋友,为了保持和实现我们的权
利而联合起来。”③国际联盟是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的产物,他
试图以国际契约的方式实现集体安全原则,建立起和谐的国际秩序。国联的思想发轫于威尔逊信奉的契约神学,在契约神学中,以与上帝的契约换来个人行为的节制,从而建立基督教认可的社会秩序;在国联的理念中是以国际盟约换取国家行为的克制,建立起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秩序。概言之,国际联盟是威尔逊以契约缔造秩序思想的产物。
威尔逊对秩序的追求和迷恋还体现在他对中华民国的承认问题上。承认新生的中华民国是威尔逊就任总统之后处理的第一个外交大事务。虽然威尔逊笃信民主政治,但是他认为保持中国的秩序和稳定是当务之急。也就是说,当民主和秩序发生矛盾时,威尔逊把秩序置于首位。在中国,威尔逊认为相对于热心追求民主的孙中山而言,袁世凯是“最强有力的人物”,更能保持中国的稳定与秩序,故而威尔逊决定承认袁世凯政权。
几乎终生致力于威尔逊研究的美国学者阿瑟・林克指出:“威尔逊政治思想的基础是宗教的、道德的信念和价值观,这些他从基督教的传统和他自己信奉的基督教长老会神学中继承
下来。”④约翰・M.布拉姆也指出,威尔逊的基督教信仰使他僵
硬、缺乏变通,“对他来说所有的事情都与道德、人性有关。考虑到他的思考方式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他的拂逆只会把他变成一个顽固不化的敌人。”
二 自由主义政治理论
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的第二个理论源泉来自于18~19世纪倡行于欧洲的自由主义。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伊曼努尔・华勒斯坦高度概括地指出:“威尔逊主义植根于古典自
由主义理论。”
⑤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高度推崇公意(public opinion ),强调民主制度对和平的保障作用,这体现了自由主义
政治理论的基本原则。
威尔逊高度重视公意对政治生活的作用。1910年威尔逊竞选新泽西州州长,初涉政坛,在这次竞选战中他对公意的依赖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声称竞选的基础是公意的代表者人民,而不是依靠政治大佬们。“如果大佬们犹豫不决,他只能
向人民呼吁……人民的意志所趋向的是高尚、正确与真理。”
⑥竞选战的胜利无疑加深了威尔逊对公意作用的信心。在去参加巴黎和会的途中,威尔逊继续强调公意的重要性:“如果会议不是准备遵循全人类的意志,表达人民的意愿,而仅仅是表达
—
23—
论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的理论源泉
①
②③④⑤⑥Edward Hallett Carr ,The Twenty Year s ’Crisis ,1919-1939,New Y ork :S t.M artin ’s Press ,1946,p.32.
[美]伊曼努尔・华勒斯坦等著,郝名玮、张凡译:《自由主义的终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
John M.Blum ,Woodrow Wilson and the Politics o f Morality ,Boston :Longman Press ,1956,p.36.
R.S.Baker and W.E.D odd ,The Public Paper s o f Woodrow Wilson :War and Peace ,New Y ork/London :Harper and Brothers C om pany ,V ol.1,1927,
pp.355-356.
李庆余主编:《11个美国人与现代中国》,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美]罗伊・沃森・柯里著,张玮瑛、曾学白译:《伍德罗・威尔逊与
远东政策1913-192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