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上《气温和降水》word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和降水,这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地球生物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气候的基本类型等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需要学生通过地图和数据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可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更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学会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如何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和图表;2.相关案例资料;3.投影仪和白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基本类型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气温和降水。

2.呈现(15分钟)利用教学地图和图表,呈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

3.操练(20分钟)分发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和讨论。

每组选取一个案例,从气温和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

强调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气温和降水》优教学案(第1课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气温和降水》优教学案(第1课时)

《气温和降水》优教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2.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世界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气温1.气温与生活:(1)气温的概念:大气的温度。

(2)气温的单位:摄氏度,记作___。

(3)气温的观测:观测仪器主要是放在百叶箱里的_______、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等;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一般每天在北京时间____、_____、20时、2时各进行一次。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①从纬度位置看:_____________气温逐渐降低。

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_____和_____气温不同,夏季_____气温高,冬季_____气温高。

③从海拔方面看:地势越高,气温_____。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__________。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结合“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2)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3)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达标检测】下表是某气象站观测到当地某天不同时间的气温,读后完成2~3题。

时间8时14时20时2时气温(℃)10 18 15 61.该地日平均气温是()A.12.25 ℃B.13 ℃C.11.25 ℃D.13.25 ℃2.该地气温日较差()A.等于12.25 ℃B.等于12 ℃C.小于12 ℃D.大于12 ℃3.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两极向赤道递减B.同纬度地区冬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C.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寒冷D.海拔每升高1 0 0米,气温约下降0.6℃4.世界气温分布大势: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气温逐渐降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C.洋流因素 D.地形因素5.关于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等温线是反映某地气温变化的曲线B.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表示气温变化小C.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并不一定相等D.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6.根据下图判断,甲、乙、丙三地的年平均气温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拓展阅读】体感温度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觉到的环境温度高低,主要考虑风、湿度、日照、衣服颜色对百叶箱所测气温的修正。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特点,提高对气候现象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可能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对气温和降水现象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

2.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案例材料:收集与气温和降水相关的案例材料。

3.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提供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4.板书设计: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板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这一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以及分布规律。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结合案例材料,探讨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4第2节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4)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4第2节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4)
组织各小组代表发言ຫໍສະໝຸດ 精讲点拨 强化识记 当堂检测
针对学生展示中的疑难问题讲解 组织学生强化识记主要知识点 组织学生达标检测题
熟悉学习目标,以便 在学习中有的放失。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以 培养学生任务型阅读 的习惯。
生生互动,培养学生 的合作交流能力。
反馈纠正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结合答案,自查自纠,必要时教师给以指导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兴趣
课标要求
重点
难点 教法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举列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 候的影响。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讲练结合、指导自学
教具 学具
教学挂图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导入:上节课我们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有了一定的 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资料表示气温和降水
学生活动
回忆,思考回答 倾听,激起对新知识 的探索
的分布规律
展示目标
组织学生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激情互动 激情展示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 什么是气温年较差? 2、 如何概括气温特点? 组织各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结果
气温和降水 (第 4 课时)
课题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第 4 课时)
备课人 知识 与能 力
教 过程 学 与方 目法 标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课型
新授
课时
1
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
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6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6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理解地球气候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面貌有了初步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概念抽象,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气温和降水有直观感受,但缺乏系统分析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能分析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气温和降水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制作PPT。

2.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分发给学生。

3.设计好讨论问题,准备相关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通过PPT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5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5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和降水,这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气温和降水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了解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以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和降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气温和降水的深层次规律和影响因素,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示,让学生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和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研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和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明白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深层次原因,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教具:多媒体设备、地图、图片、实例资料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这两个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3.根据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等温线图的判读。

2.根据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最热月和最冷月气温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归纳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哈尔滨遇到高温天气:看视频,哈尔滨遇到极端高温天气。

根据视频内容,说一说,本次高温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2.我国部分地区大范围降温:2024年3月13日夜间至15日,新疆中北部有雨雪天气;15日夜间至17日,内蒙古中东部、吉林、黑龙江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到暴雪。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不利影响。

想一想,低温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3.“我在北半球瑟瑟发抖,你在南半球大汗淋漓”,近来地球两头冰火两重天的模式,让遭受极端天气肆虐的民众叫苦不迭。

撒哈拉沙漠飘起了大雪,“炸弹气旋”冰封美国,同时,澳大利亚多地出现极端高温,悉尼气温创79年来最高……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讲授新课】一、气温第一个板块——议一议: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一)气温和降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那么,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课件展示气温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个板块:读一读,测一测——气温的测定。

(一)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出示气温计,观察上面的单位,学会读数。

(二)说明: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

观察百叶箱的构造,百叶箱外表是白色,有利于反射太阳光。

如果没有百叶箱,要把温度计放在哪里测量?第三个板块:算一算——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一)读87页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一天中的日平均气温通常要测量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出示课件,观察气温日变化曲线,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2.读出课本87页图中温度计的读数,并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七年级地理上册 4.2 气温和降水教案4 湘教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4.2 气温和降水教案4 湘教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气温和降水—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的分布图,加强学生读图和绘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气候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天气的关注以及了解天气和生活的关系,学会为我所用。

二、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二)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五、作业布置:
六、教学后记:。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地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包括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等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包括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降水的形式和分布,包括降水的类型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但对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引入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与学生共同回顾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老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内容,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我们知道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气温和降水这两个与气候密切相关的因素。

2. 提问:你们知道气温和降水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吗?请举例说明。

-老师:请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地方气温很高,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如果一个地方降水很多,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第二环节:知识讲解与讨论1. 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老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气温的分布规律。

首先,纬度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没错!赤道附近的地方气温较高,随着纬度升高,温度逐渐降低。

那么,海陆分布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海洋温度变化较缓慢,而陆地温度变化较快。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对地球上生物和人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1.学习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观察、实验设计、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探究和向往,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心。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的底层知识。

二、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气温1.定义气温概念。

2.气温的形成与变化。

3.气温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4.气温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2)降水1.定义降水概念。

2.降水的形成与种类。

3.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4.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多媒体等形式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发现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实验法自制气温和降水的实验装置,通过实验观察、测量、收集数据,并分析探究气温和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班会、学生交流等形式,探讨气温和降水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2. 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等形式,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 实验探究1.制作气温和降水的实验装置,收集数据。

2.分析数据,探究气温和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4. 小结回顾教学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内容。

六、教学评价1.学生学习笔记。

2.实验报告、分组讨论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评价。

3.课后作业,对学生自主思考和练习的评价。

七、教学反思本堂课上,学生参与积极,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4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4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天气和气候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以及气候类型的划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初中一年级的学习,对地理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气候类型的划分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地图、实例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会划分气候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划分。

2.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3.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及气候类型的划分。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划分等课件,以便进行直观教学。

2.地图:准备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等,方便学生观察和分析。

3.实例资料:收集相关气温和降水测量方式、气候类型划分的实例资料,用于课堂分析。

4.教学设备:确保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方便进行教学演示。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7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7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但对于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变化范围及分布规律;学会气温和降水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变化范围及分布规律。

2.气温和降水的表示方法。

3.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疑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会有所不同?进而引入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变化范围及分布规律。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表示方法,如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巩固(10分钟)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气候类型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变化,理解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气温和降水有直观的感受,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能阅读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分析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图象教学法: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其空间变化。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4.生活实践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及相关资料。

2.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图象资料。

3.相关案例资料。

4.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其分布特点及成因。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优秀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上4.2《气温和降水》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上4.2《气温和降水》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气温和降水》一、课前部分二、教学过程观察图片,提问:说一说你想去哪个地方?为什么?next2、计算两地的温差,你发现了什么?1.北的温差大约有几度?2.过什么地方?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暑假旅游】暑假家住广州的小明准备去哈尔滨旅游,他知道那里冬天比广州要冷,所以他想夏天也会凉快很多,于是他准播放广州和哈尔滨的视频资料。

【合作探究】找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小结: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是什么?2、南北方雨季的长短有什么差别?小组讨论回答:①降水集中在什么季节?②排列四个城市雨季的长短,反映了降水的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小结: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讨论:从这个反常的现象反映了降水的什么规律?提问:你能概况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吗?思考:为什么各地的植被不同?只是与降水量有关系吗?以乌鲁木齐为例分析降水量和出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降水量<蒸发量干湿地区三条分界线800400200①湿润地区②半湿润区③半干旱区④干旱地区800㎜200㎜400㎜湿润地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地区动画演示两幅图叠加在一起,比较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和等降水量线。

认识干湿地区的三条重要分界线。

【你说我说】不同的干湿地区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知识拓展】新疆葡萄干晾房江南水乡斜顶高屋草原地区的住房蒙古包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各地不同的建筑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②出示不同的农业类型、不同的饮食习惯图片,说明分种植业区畜牧业区不同的农业类型三、课后部分四、评委点评老师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解读到位,教材分析非常透彻,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通过设置问题、启发诱导、读图分析、观察对比、分组讨论等方法来精心的组织教学,教学环节的设计新颖活泼,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效率很高。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并了解它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

2.地图:准备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等相关地图。

3.问题: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状况,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3.操练(10分钟)针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为什么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为什么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4.巩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释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天气和气候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旨在让学生理解气候现象,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气候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对气温和降水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认识不够清晰。

此外,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和降水的数据,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让学生深刻理解气候现象。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准备相关的案例和数据。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数据获取方法。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湘教版地理七上《气温和降水》word学案

湘教版地理七上《气温和降水》word学案

《气温和降水》快乐导航(第一课时)年级:七年级科目:地理编制人:李芸燕学习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表示,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2、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定方法及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重难点)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69页内容,补全下列知识点1、气温指____ _______ 的温度,用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___ )表示2、说说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二、合作探究:(一)气温的测量1、读图4-7,阅读活动材料,观察四个时间点的气温情况:2占8 占14 占20 占厶八、、 2 八、、I-1■八\、厶\/ 八、、2、通过观察四个时间点计算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3、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出现在时,最低气温出现在前后4、气温差= —5、思考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2、读课本61页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上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是,除南极洲以外,寒冷区域最大的大洲是,世界平均气温分布从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3、读课本62页世界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63页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一年当中,北半球月气温高,月气温低,南半球(相同或相反),海洋比陆地拖后个月4、读图总结,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相比,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或低于)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高于或低于)海洋气温,同一地区海拔高,气温,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5、根据2、3、4题,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①从纬度位置看:(3 )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C 以下,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 10 C,主要原② 从海陆位置看: ③ 从海拔高度看:7.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为: ( )A 从高纬度向低纬度降低B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降低C 从亚洲中部向两极降低D 从海洋向陆地降低8.阿拉伯人的长袍多为白色,且十分宽大,这种服装主要是为了适应:( )A 炎热的沙漠气候B 潮湿多雨的气候C 人们的视觉感受D 终年严寒的气候9. 在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的原因是: ( )A 南半球地势比较低B 南半球海洋面积比较广C 北半球地势比较低D 北半球全是陆地10.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的是:(A 海洋B 陆地沿海地区C 极地11. 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三、巩固迁移:1. 世界上最热的大陆是:( A 亚洲B 大洋洲2. 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 A 亚洲 B 欧洲 ) C 南美洲D 非洲( )C 北美洲D 南极洲 3.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同纬度,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地区B 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C7月,世界气温最高的地区是赤道穿过的地区 4.某地7月均温20 C, 1月均温为-3 C,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 ()5.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出现在: ( )A 日出前后B 正午时分C 日落前后D 午后2时6.海拔每升高C 100米气温降低:()A 60 CB 6 CC 0.6 CD 0.06 C)D 大陆内部的沙漠地区(1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向逐渐递减(2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一般在C以上因是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导学案年级:七年级科目:地理编制人:李芸燕学习目标:1、了解降水形成的条件,掌握三种降水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课本P60-63。

内容包括“气温” 和“世界气温的分布”两部分,是气候最基本的知识,为学习本章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以及后面各章节分区地理气候特征的描述,提供必备的知识,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都对后面的学习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
世界气温分布图比较抽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此,
读图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其次,教材编排上没有先讲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理解纬度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有一定困难,因此,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不宜解释过深,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思想】
根据教学课标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二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了解气温和学会测量气温,首先媒体播报天气预报作为切入点引出气温,采取“小小气象学家”自主探究法,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以及气温的时间变化。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

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

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

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主要采用“激情引趣一—自主合作一一点拨释疑一一归纳提升”的教学模式。

通过多媒体演示,采取
《探索•发现》的推理、图文结合分析、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的方法等灵活变通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气温的概念和测定方法;了解等温线概念和特点;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找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紧张高效的去阅读课文和图,利用知识迁移,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图信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实现图文转换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温测定而得到的气温分布规律等一系列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通过联系家乡实际,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气温的测定;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难点: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播放FJ-少儿频道中“号号播天气”,并提问:①我们一般最关注天气预报中的哪些报道?生答:气温、降水等。

②为什么这么关注?举例说明。

生答:降温了多穿衣服;下雨了要携带雨具等。

由此可见,气温和降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设计意图】从播报天气预报中自然引出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既让地理回归生活,又突出了学习气温的价值。

这样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状态。

讲授新课:
板书:一、了解“气温”
【设问】我们每天都会关注气温的播报,那么气温是用什么测得的呢?生答:温度计。

教师出示一支温度计,让身边的学生读出气温数值,并及时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温度能不能作为气象部门采用的数据,来分析今天天气状况?生答:不能。

【承转】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小小气象学家,来了解气温的观测。

板书:二、学会测量气温
【小小气象学家】快速阅读课本P62 “测定气温”活动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实践操作:测量气温时,温度计要放在哪里?离地面有多高?
观测结果:请读出“一天中的4次气温观测记录(图4-7)”的数据。

数据分
析:请你分析当天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求出当日的平均气温数值。

归纳总结:一天当中,陆地最高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
拓展延伸: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推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概念。

小结: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观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设计意图】学生从图中观察出时间与气温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好和分析问题能力有帮助,使用数学方法计算气温平均值,体现学科之间知识的迁移。

【承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地方的气温是随着时间在不断变化的,那么,同一时间内,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各地气温的分布。

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媒体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4-6
指导: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温度范围,颜色的界限为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复习等高线定义。

慢慢擦去其中的“海拔”
“高”三字,用彩色粉笔补上“气温” “温”三字,成了等温线定义,接着媒体动态显示20C、10C、0C、-10 C等温线;让学生用彩笔勾画出这几条等温线,感知等温线的概念。

【承转】了解了等温线,下面我们重点从等温线的数值变化来分析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媒体展示】动画小人走的两条线路:①从北极穿赤道到南极;②在亚欧大陆穿青藏高原到太平洋。

请你们沿着这两条线路走一走,共同《探索•发现》世界气温的变化吧!
【探索•发现】体验完请你说说你能得到世界气温分布的什么特点?还有什么新发现?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规律,并追问原因,简单的引导学生了解气温分布原因。

学生A:沿着路线①,我发现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追问:为什么样?结合太阳的照射给出简单讲解。

学生B:沿着路线②或北半球20C等温线,我发现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气温不一样。

追问:为什么?结合夏季午后去海边,感觉沙滩和海水温度。

学生C:沿着北半球10C等温线,我发现亚洲陆地内部出现巨大弯曲,弯曲处出现o c等温线。

教师指出这里是青藏高原,并追问:为什么?结合学生爬山对气温的体验讲解。

学生D:我发现南半球0C等温线比较平直几乎与纬线平行。

追问:为什么?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海水性质单一。

J J
师生共同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并板书:①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②同纬度地区海陆气温不同;③同纬度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承转】这幅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年中一个地区的冷热情况,但是它不能给我们提供这段时间内的气温状态,若获得所需应使用月平均气温图,最好是1 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探究活动】分组阅读图4-8和4-9,完成课本P63活动三道题目。

小结:1、媒体展示两张穿皮袄和衬衫的圣诞老人图片加以理解,强调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2、媒体展示下列表格。

同纬度陆地和海洋的气温不同:
【设计意图】采取图文结合,让学生掌握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及隐含在图中的等温线概念,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媒体展示知识脉络,学生自我小结。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