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一.1放大镜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透镜的中央厚度有关,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放大倍数越高。
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2、老光镜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镜片是凹透镜。
3、凡是透明的、圆形的物体都有放大功能。
如水滴、圆柱形的玻璃棒、装水的杯子、哈哈镜等。
4、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
5、放大镜的特征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镜会发生折射。
6、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水晶琢磨而成的。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是由培根设计制造的。
7、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还能帮助我们看到物体(更多的细节)。
8、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⑴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⑵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9、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镜是凸透镜,它的特征是透明、中间厚边沿薄。
一.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用放大镜观察昆虫,会发现昆虫头部具单眼和复眼。
复眼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小眼组成。
复眼对光和闪烁特别敏感,复眼的功能是能成像,2、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4、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灵敏)。
5、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6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苍蝇的脚由脚毛、钩爪、爪垫爪、粘液组成。
7、认识几种昆虫的触角一.3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一样,都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单元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小。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最大)。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一是(人眼)、(观察对象)不动,只是(放大镜)在人眼和物体之间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二是(人眼)、(放大镜)不动,只是(观察对象)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5、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6、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大)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小)了;反之,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小)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大)了。
7、(培根)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看,它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圆点)组成。
9、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10、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5、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
3、放大镜下的晶体1、(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微小世界》是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组成和细胞的功能。
以下是《微小世界》的知识点:一、细胞的组成:1.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3.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4.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其中包含许多细胞器。
5.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二、细胞的种类:1.脂肪细胞:储存脂肪,提供能量。
2.毛细胞:表面有许多毛,起到吸收和排泄的作用。
3.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4.骨细胞:构成骨骼,提供机械支撑。
三、细胞的功能:1.取食作用:通过细胞膜吸收食物。
2.呼吸作用:利用氧气和食物产生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排泄作用:通过细胞膜排除体内的废物。
4.生长和繁殖作用:细胞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从而使生物体生长。
5.感受作用:感受外界刺激,传递信号给其他细胞。
6.运动作用:一些细胞具有运动能力,如纤毛细胞和肌肉细胞。
7.分泌作用:一些细胞可以产生和释放化学物质,如内分泌细胞和胰岛细胞。
四、细胞的特点: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具有独立的代谢能力,能够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3.细胞能自我复制,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4.细胞之间可以协同工作,形成完整的生物体。
五、细胞学的重要发现:1.约翰·克里斯汀·道尔顿发现了原子的存在,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
2.罗伯特·胡克观察到了第一个细胞,并提出了"细胞"的概念。
3.玛莉·莱恩提出了"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的假说。
4.雅歌利奥·花马克发现了细胞核。
六、常见的细胞器:1.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中心”,负责产生能量。
2.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平滑内质网,参与蛋白质合成和物质运输。
3.高尔基体:参与物质的包裹和运输。
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课件

学习制作电磁铁
特别提醒: 由于电磁铁本身是一个短路电路,通电时间不能
太长,实验结束应断开电源。
学习制作电磁铁
用自己制作的简易电磁铁来吸一吸回形针,看一看能吸 较多回形针的电磁铁有什么特点。
电磁铁
电能可以转换为磁能,利用电流产生磁性的 装置叫作电磁铁。
比较电磁铁与磁铁
比较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手册
学生活动手册讲解
学生活动手册
图中的热能可以通过哪几种方式传递?用红线标出来。
学生活动手册
热辐射 热传导
热对流
学生活动手册
选择题。 ( ABC)中E 均储存着化学能。 A.食物 B.植物 C.汽油等化石燃料 D.瀑布等流动的水 E.电池 F.钟摆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第一单元 神奇的能量 3.能量的转换
体验势能
下面这些物体的势能分别表现在哪里?
体验势能
拉长的橡皮筋的势能表现 在:手受到向内的拉力,松手 后橡皮筋恢复原状。
跳板跳水运动员的势能表现在: 运动员弹起后会向下坠落,同时跳 板恢复原状。
体验势能
压缩的弹簧的势能表现在:手受到 向外的推力,松手后弹簧恢复原状。
拉开的弓的势能表现在:手受到 向内的拉力,松开持箭的手后箭会 射出去,同时弓恢复原状。
吉他弹唱、 踢足球利用了人体的化学能。化学 能的一部分在人体活动时转换成机械能,其余转换 成热能。
认识能量
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虽然你看不 见它,却能感觉到它。只要有移动、发热、冷 却、生长、发光或发声等现象,其中就有能量 在起作用。
认识动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
体验动能
做撞棋游戏,体验动能。
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

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科学是我们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六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关于植物、动物和生态系统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相互关系,为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物之一,通过光合作用能够自行合成有机物质。
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学习:一、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植物的主要结构由根、茎和叶组成。
根对植物起到固定和吸收养分的作用,茎负责输送养分和支持植物体,叶主要进行光合作用。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形态特征,进一步让我们了解植物生长的原理。
二、植物的生长条件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水分、光照、温度和土壤等。
不同的植物对这些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只有提供适宜的环境,植物才能健康成长。
三、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的繁殖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通过花朵和种子进行,能够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而无性繁殖则是通过根茎、切割或营养器官的再生来实现。
通过学习这些繁殖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植物繁殖的机制。
第二章:动物的多样性和特征动物是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类群之一,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类。
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不同动物类群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一、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它们没有脊柱,数量众多,种类繁多。
通过学习不同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方式,我们能够了解它们在生物界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征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拥有脊柱和脊髓,能够对外界环境做出更复杂的反应。
每个类群都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学习它们,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和进化。
第三章: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系统。
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对于我们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六年级科学下册__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1、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有:(出生时的脚印)、(从小到大的照片)、(小衣服小鞋子)、(每年的体检卡)、(身高体重的数据)等。
2、我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主要变化有(身体长高了,体重增加了,能力提高了)。
3、(身高)和(体重)是生长发育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
4、通过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发现:(6到10岁身高、体重增长缓慢,10到12岁身高、体重快速增长)。
5、我们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因为体重太重而骨头被压碎,甚至血管破裂。
)6、人体生长发育的两个生长突增期是(到1岁)、(10到12岁)。
7、可以通过(自我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青春期的特点。
8、(青春期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青春期)是生命重要的时期。
9、(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10、女孩大约从(10岁)入手下手,将陆续进入芳华期;而男孩要稍晚一些。
在这个期间,我们的(身材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宏大的变革。
11、芳华期男女(身高)最早出现快速生长。
12、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
13、女生青春期的变化有:(身高突增)、(乳房发育)、(长出)、(月经初潮)、长出腋毛)、(臀部变宽)等。
14、男生青春期的变化有:(身高突增)、(、增长)、(出现喉结)、(长出)、(长出腋毛)、(首次遗精)、(出现胡须)等。
1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有(1)性意识骤然增长(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3)独立欲望增强(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5)兴趣爱好日益广泛(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
16、要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1)要注意月经期的卫生(2)不穿高跟鞋(3)不拔胡须(4)不吸烟、不酗酒(5)正确对待与异性交往(6)防治青春痘(7)不束胸勒腰(8)不要过度使用嗓子17、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的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18、人的一生可以大致划分为(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
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知识点精心归纳

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知识点精心归纳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知识点精心归纳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3.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4.放大镜因中间凸起且又透明,所以叫它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它还能聚焦取火.5.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物体,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而人认为物体反射的光是直线传播的.6.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楚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研究中被广泛使用.7.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电视机、电脑的屏幕,不仅图像被放大了,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而且看到图像都是由色彩点组成的.彩点有红、蓝、绿三种颜色.8.放大镜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皿的共同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装满水的玻璃怀,装满水的塑料袋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9.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反之,放大倍数小.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10.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的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的主教XXX,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XXX根据他的发起,设计并制造出了能促进视力的眼镜.11.具有放大功能的镜片的形状是:12.放大镜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特点:放大镜的镜片透明,中间厚边沿薄.因为镜片中间向外凸起,这样的镜片又叫凸透镜.凸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比方玻璃球、装满水的烧瓶.13.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答:放大镜的中间厚,边沿薄,光线在透过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看到的像都是放大的物体的虚像.因此会把物图象放大.14.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答:1公安人员用放大镜查找指纹.2精密仪器修理工用放大镜修理精密仪器.3农业科技人员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15.如何正确地使用放大镜?答: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有两种: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16.如何自制“放大镜”?答:自制“放大镜”的三种方法:(1)用透明玻璃杯装上水.(2)透明的塑料瓶装满水后,再盖上瓶盖.(3)用保鲜袋装满水,然后扎紧袋口.制作放大镜的材料:玻璃、透明塑料、透明水晶、水滴等.17.用眼睛看和放大镜看,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答:图像放大了,看到了图像是由许多点组成的.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用工具能够观察到很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蝇的(复眼)由很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很多.3.昆虫的翅膀,是膜层透明的,无色的.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分歧昆虫的触角形状分歧.如:蝴蝶的(棒状)触角,蚕蛾的(羽状)触角,蝗虫的(丝状)触角,天牛的(鞭状)触角.昆虫的触角能够嗅到气味、感触物体、平衡身体.4.苍蝇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行,与它的(脚的构造)有关.5.(蚜虫:约2毫米)的天敌是(草蛉:约10毫米),蚜虫有(针状)刺吸式口器,它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就可看清它们的肢体.蚂蚁保护蚜虫是为了吃到更多的蜜露.6.在放大镜大下观察员昆虫的眼睛,能够看到: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大多半昆虫的眼睛都是复眼,复眼由很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分歧是昆虫小眼的个数分歧.每只小眼只能看见物体的一部分,整个眼睛看物体就像拼凑.昆虫的眼睛对运动的物体非常敏感.7.草蛉和它的幼虫是蚜虫的天敌,吸食蚜虫的体液,幼虫还能把蚜虫的空壳背在身上伪装自己.8.你知道哪些昆虫?答:蚂蚁、蝗虫、蚕蛾、蚜虫、蟋蟀、蝉、蝴蝶、蜜蜂、七星瓢虫等.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玻璃不是晶体.2.很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组成.3.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4.制作晶体的方法:(1)减少水分(蒸发).(2)下降温度.5.雪花是六边形的,它的结构取决于雪花晶体穿越高空大气层时经历的温度、水汽及气流的变化情况.6.用肉眼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它们都是颗粒状的,但颗粒大小分歧.在放大镜下,它们晶莹剔透,有着各自一致的几何形体.其中,食盐、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状的,味精的晶体是粒状的.7.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划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8.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干看见.9.制作晶体的方法很多:①减少水份——制作一些浓的食盐、碱面或味精的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片上,待水份自然蒸发后,就会看到玻璃片上留下所需要的晶体.②降低温度——制作一些浓的食盐、碱面或味精的溶液,把溶液过滤后倒入一个干净的玻璃杯中,放在温度较低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后,在怀子的底部就有晶体析出,取出晶休放在玻璃片上,就可以进行观察了.10.列举四种矿物晶体:黄铜矿雪花维生素C水晶11.实验:制作晶体和大晶体(1)制作晶体:制作一杯浓的食盐、碱或味精的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上,待水分子自然蒸发后,玻璃片上就可以看见它们的晶体.(2)制作大晶体:①制作一杯浓食盐溶液;将这杯溶液过滤,注入一个清洁的玻璃杯内;②在杯中悬一根细线,细线下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并浸泡在溶液中,静置几天;③在玻璃杯底会出现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继续把细线上的晶体浸入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慢慢地生长.④晶体的增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四、如何放得更大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就是一个简易显微镜,它能够使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2.显微镜是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组成.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公式:目镜的放大倍数乘物镜的放大倍数.4.肉眼观察青苔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就像一片丛林.5.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6.(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1932年,德国)和(扫描隧道显微镜:1983年,研究DNA分子).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到200万倍.7.显微镜为什么能明显提高放大能力?答:显微镜有两个凸透镜组合而成.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8.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对人类有甚么意义.答: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能够观察、研究利用人类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拓展、延伸了人类的视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9.怎样制作简易显微镜?实验材料:2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纸筒、胶带实验步骤:①取2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②倍数大的在下面,倍数小的在上面,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的距离,直到图像最清楚为止.③用纸筒和胶带固定下来.尝试结果:做成的简易显微镜能够把图象放得更大.五、用显微镜观察(1)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的形态像(长方形的格子),我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子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3.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看得更清楚,但同时视野也小了很多.4.细胞是怎样被发现的?答:1663年,英国科学家XXX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子,就把它命名为细胞.5.观察细胞前的准备.答: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6.显微镜的使用方法:①安放: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把住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②对光: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上镜往下看,能看到一个亮的光圈为止.③上片: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中,标本给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然后用压片夹住.④调焦:调节准焦旋钮,降低镜筒,使物镜刚好在玻片标本上面.⑤观察: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旋钮,将镜筒慢慢台升,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为止.(移动玻片标本时,移动的方面与从目镜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7.怎样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1)把洋葱切成两半,掰下一块,用小刀在内面表皮上轻轻划出“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2)再按下面步骤制作显微镜装片:①在一个干净的载波片中间滴一滴净水;②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波片的水滴中心,标本要展平,不能折叠;③用盖波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中间不要有气泡;④从标本的边沿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波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⑤把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8.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实验步骤: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④调节粗准焦螺旋,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⑤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细胞为止.⑥整理器材.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被放大了,是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方格中间有一个小黑点,还看到一个大液泡.6、用显微镜观察(2)1.一切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2.(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3.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4.细胞作用: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生物细胞不仅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5.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分歧的功能).(分歧生物)的细胞是分歧的,生物(分歧器官)的细胞也是分歧的.6.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细胞的形成,功能是分歧的.统一种植物和植物,身体各个器官的细胞形成,功能也不相同.7.用显微镜观察叶的表皮,可以看到表皮上椭圆形的气孔,气孔是植物气体和水蒸气进出的通道.叶绿体呈颗粒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叶绿体里含有叶绿素,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血液中的红细胞又叫红血球,专门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口腔上皮细胞具有保护和分泌作用.8.细胞的作用?细胞对于生命体有甚么意义?答: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由细胞进行的.①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变成营养是通过细胞吸收的,细胞还排除身体产生的废物.②我们呼吸的氧气是通过细胞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红细胞好像运输兵,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③细胞把能量贮藏在脂肪中,细胞还能和细菌、病毒作战,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细胞还有遗传作用;④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氧气,是食物的真正制造工厂.七、用显微镜观察(3)1.自从XXX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生活着许很多多的微生物.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形硅藻等.3.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对情况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需要呼吸、排泄废物、都由细胞组成、吃食品或自己教学光合作用制造食品等.4.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结构简单,由一个细胞构成,身体细小.5.判断是否是生物的标准:一、是否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二、是否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三、是否能呼吸、吃食物、能繁殖;四、是否排泄废物;五、是否进行光合作用等.6.微生物是什么?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原生动物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7.微生物如何适应周围的环境?答: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8.举例申明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是甚么?答:①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我们能够出产酒、醋、酸奶、馒头和面包等食品.②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分解动植物的尸身,使它们酿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③在工业出产和医药卫生中也都离不开微生物.9.如何制作微生物装片答:制作微生物装片的方法:1.采集水样:从有机物丰富的池塘、鱼缸中,取水放入试管内.将试管对着阳光,如果看到有很多的小白点在水中游动,就说明水中含有微物物(草履虫等).2.制作:用滴管吸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的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吸掉多余的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10.怎样用甘草培养微生物?答:取一些池塘或鱼缸里的水,倒入装有甘草的烧杯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霉点,这些霉点由肉眼看不见的细菌集结而成.水中大量的微生物正是以甘草为养料的大量繁殖的.八、细小世界和我们1.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那时,人能观察到的最小植物,就是蚂蚁等昆虫.2.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3.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的世界.4.用流程图表示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20倍放大1500倍左右放大200万倍左右看到0.1-0.01纳米物体5.人类探索细小世界的成果有哪些?答:人类探索细小世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良.①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不竭改进,科学家陆续发现了很多风险人类的细菌和病毒,如伤寒、鼠疫、霍乱等,从此开始了和它们作斗争并征服了很多流行症.②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微生物对人有益,利用它们改良我们的生活.如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③农、林业上进行品种改良,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④人类利用微生物改良和净化土壤,利用微生物分解和除掉污水、垃圾中的各种有害物质.⑤克隆生物,出产胰岛素等.第二单元物质的变革XXX、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电、火、声音、动物、植物、我们自己等).2.物质是(变革)的,物质的变革是(绝对)的、物质的变革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我们认识的.3.物质是在不竭地发生变革的.有的物质变革很快,而有些物质变革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有些变革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有些变革产生了新的物质.十、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2.物质的变革有快有慢.有些变革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分歧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革称为物理变革.有些变革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革称为化学变革.弯曲的铁丝、折叠的纸张、布匹、水结成冰、水酿成水蒸气、蜡烛融化等都是物理变革了;火柴燃烧、铁生锈、蜡烛燃烧等是化学变革.3.沙的特点是:颗粒细小、无味、淡黄色;黄豆的特点是:椭圆形、颗粒较大、黄色、有豆腥味.沙和黄豆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4.观察到“没有明显变革”跟观察到“明显变革”的征象同样重要.5.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发生物理变革,即固体白糖成液体的白糖.连续加热,会发生化学变革,即白糖颜色逐步加热,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如果连续加热,炭化后的糖会燃烧.蜡烛融化是物理变革,蜡烛燃烧是化学变革.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时蜡烛融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液态的糖是物理变化,继续加热变成黑色的炭一样的焦糖是化学变化.7.说说你身边物质变革的例子.答:烧饭时米酿成了饭;写字时纸上留下了笔迹;下雨后路上的积水逐步地酿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岩石风化酿成沙子等.8.在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答:燃烧的蜡烛变得越来越短,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9.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是什么?分别举出三个例子.答:区别:化学变革产生了新的物质,物理变革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举例:化学变化:火柴燃烧、铁生锈、纸燃烧、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物理变化:把纸折成纸船、铁丝弯了、布做成衣服、易拉罐瘪了、水结冰了、水变成水蒸气……10.实验:白糖加热步骤:用长柄的金属勺子,中间加入1克白糖;勺子下面用蜡烛加热,观察白糖的变革.现象:固体的白糖融化成液体的白糖;继续加热,液体的白糖产生气泡;液体的白糖逐渐颜色加深,产生焦糊味;液体的白糖冒烟、燃烧,最终炭化.十一、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自己并不甜,在嘴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品味后,才会出现甜味.这是因为米饭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在我们品味过程,与唾液混合在一同,生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所以,本来并不甜的米饭,品味后逐步出现甜味.2.米饭、面粉的主要成份是淀粉.鉴别其物质中是否会有淀粉的方法是滴碘酒:淀粉上滴碘酒,会成蓝色.3.(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这种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注:检测马铃薯等物质,要切开后再滴上碘酒才行,绝不能滴在物质的表面.4.淀粉不溶于冷水,配置淀粉液时,要用热水.将淀粉放入热水中,经充分搅拌、静置、过滤后就得到澄清的淀粉液.用淀粉液在白纸上写字、晾干中,要想让白纸上的字显示出来,用棉球沾上碘酒,在白纸上擦几次即可.5.哪些食物含有淀粉?类别食物名称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柑桔、白糖、洋葱、6.咀嚼馒头的外皮也可以感觉到甜味吗?为什么?答:可以,因为馒头中也含有淀粉,淀粉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7.米饭在嘴里开始不甜,咀嚼一会儿就会有甜味,这是什么道理?因为米饭本身不是糖,在嘴里开始不甜,咀嚼一会儿后米饭与唾液里的淀粉酶产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麦芽糖,所以就会有甜味.十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细小晶体,溶于水.白醋的特点:无色液体,含有醋酸,闻上去有一股酸味.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实验结束留下的液体是醋酸钠,不是白醋,也不是小苏打.实验现象:①看到怀中有很多气泡产生;②听到“嗤嗤”声;③用手触摸玻璃怀的外壁,感觉比原来凉一些.3.(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饮料、蜡烛燃烧、呼吸破除的气体中都含有该气体.4、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特点?答: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5.怎样证明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中气体是二氧化碳?答:(1)把点燃的火柴头伸进玻璃怀中,燃烧的火柴头会熄灭,说明怀中的气体不支持燃烧;(2)把玻璃中的气体到在蜡烛的火焰上(注意不要把杯中的液体倒出来)燃烧的蜡烛会熄灭,说明杯中的气体比空气重.而二氧化碳具有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特点,所以说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6.实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尝试资料: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玻璃片、蜡烛、火柴、药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1.住房的基本结构:框架、承重、户型、采光等。
2.住房所具有的系统:供水、供电、排水、电路、煤气、供暖、网络等。
3.住房的各个系统之间存在整体相互作用。
如供水系统与排水系统相互关系,电路系统与网络系统相互关系。
4.住房建造的主要过程:选址、设计、建造、验收。
5.“中国天眼”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6.“鸟巢”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主体为钢结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耐火等级一级,抗震设防烈度8度,地下工程防水等级1级。
7.港珠澳大桥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给文化交流带来方便。
8.工程建设过程的基本步骤9.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
10.每一项宏大的工程都采用了大量技术,证明了工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11.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项困难和技术难关也推动着技术不断发展前进。
12.埃菲尔铁塔具有钢架镂空结构。
13.塔台竞标标书要考虑到建塔位置、使用材料、塔台的设计、成本预算、人员分工和时间分配等多种因素。
14.建立模型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工程师常通过建立模型来测试他们的设计。
15.建造塔台模型的过程:设计一→制作一→测试一→评估一→改进。
16.受到相同的外力作用时三角形框架较稳定,不易变形;四边形框架不稳定,易变形。
17.在四边形框架中添加斜杆,把一个四边形框架变成两个三角形框架,增强承重、抗震能力。
18.抗震方式(1)耐震:加大底部面积或加重底座重量。
(2)制震:塔台底部加入弹簧。
(3)免震:塔台底部加滚珠。
19.塔台设计上小下大,保证了整体的稳定性。
侧面采用镂空结构,可以提高抗风能力。
整体框架多采用三角形结构,能够提高承重、抗震能力。
底部增加4个钧码能够满足抗风、抗震的要求。
20.测试塔台模型:①用米尺测量塔台模型高度。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的一生1、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最早发现的。
3、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是单细胞原生动物。
4、洋葱表皮细胞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
(会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结构)5、细胞的种类有:血细胞、肌肉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水蕴草细胞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
6、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7、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
8、人大约在7岁时就开始换牙。
9、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
10、青春期:青少年在10—20岁时,身高、体重增长较快,这个阶段称为青春期。
11、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因人而异,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两年。
12、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13、如何健康地渡过青春期?(1)、加强锻炼(2)、合理饮食(3)、保证睡眠(4)、心理咨询14、人的一生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发育期(0—20岁)、成熟期(20—40岁)、渐衰期(40—60岁)、衰老期(60岁以上)15、遗传: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16、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做变异。
17、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
18、“龙生龙,凤生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的都是生物界中的遗传现象。
19、“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讲的是生物界中的变异现象。
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知识点20、生命离不开能量,能量是维系生命的核心因素。
我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
21、人体消耗能量的途径是:维持基础代谢,劳动消耗,生长需要。
22、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去向就是变成热能散发。
23、让身体热起来最常用的方法是:运动、烤火、吃火锅、多穿衣服等。
其中运动是使身体快速热起来的有效方法。
24、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1)北极熊有厚厚的皮毛,具有保温作用,可以抵御严寒。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课件

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教学时间可能不够:因为液体干得比较慢。 (特别是糖溶液) 2、只是观察了学生自己制作的结晶体,学生并没 有感受到晶体的世界有什么神奇,很难引发他们 的惊叹和好奇。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点建议:
在观察活动后播放一些晶体放大后的图 片,介绍一些人类对晶体开发利用的成果。 一则,可以使学生领略晶体世界的奇妙,二 则,学生在遗憾自己无法亲自观察到这么美 丽的晶体时,同时产生的是对更先进的观察 工具的渴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的目标定位:
拓展观察范围,激发观察兴趣, 在活动中体会到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 知道我们身边有一个看不见的世界,那里有 无穷的奥秘,惊叹人类的研究成果。 尝试借助显微镜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在知识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是开放性的,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希望他们有较多的发现。
难点:
1、自制显微镜的制作指导和学 生制作时出现的问题。如果导致教学 时间的不足,问题出在教师的指导和 学生的动手能力上。
2.如果学生制作占有了过多的时 间,P11的教学活动怎么处理?删掉吗?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命世界 1.7 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不要求学生做得很好,但要知道 一定的格式和要求,尽量按照要求去 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研究成果的交流
交流汇报的方式是多样的,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定合适 的形式。
课本上列举了 “蚜虫和它的天 敌—草蛉”的一个范例。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是对 蚜虫和草蛉进行比较深入的跟踪观察。 观察者从蚜虫和其天敌草蛉的肢体、 进食、伪装等几方面,以及它们的关 系,作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 的记录、描述。正是希望我们的学生 也能做这样的描述和记录。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范围称为视野。
第一课放大镜1、什么是放大镜?特点是什么?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即中间凸起)、透明。
2、放大镜的构造包括:透镜、镜柄、镜框。
放大镜的原理是光的折射原理,所以能放大、聚光、成像。
3、放大镜的作用:放大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观察到物体更多的细节。
4、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常用在公安、科技、教学、医院、农业、精密仪器维修等方面。
5、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有两种:①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上下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②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至图像大而清楚。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系,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放大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则越小。
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最大。
7、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的物体都有放大的作用,如水滴、老花镜、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水后,也有放大的功能。
8、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
9、用放大镜看物体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看物体,物体的图像放大了,而且发现物体的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如用放大镜看书报的字、图是由小点组成的;用放大镜看电视和计算机的屏幕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小点组成的,看不到图像只能看到平行和垂直的亮条纹。
10、最早提出应用放大镜装置的是谁?最早制造出眼镜的是谁?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
最早提出应用放大镜装置的是13世纪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最早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的是培根。
11、回答下列问题①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放大倍数越大)。
2023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知识点梳理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知识点梳理第1课《什么是能量》知识点1、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风筝是靠风飞上天的。
现在的高铁等电力机车,是直接通过电网输入的高压电带动发电机工作,驱动机车。
热气球是靠加热空气作为动力飞上天空的。
电容麦克风用一张极薄的金属振膜作为电容的一级,另一个距离很近的金属背板(零点几毫米左右)作为另一极,这样振膜的振动就会造成电容容量的变化形成电信号。
足球运动员是靠食物产生的能量来运动、踢球的。
2、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虽然你看不见它,却能感觉到它。
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发光或发声等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3、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
4、这些事物具有的动能分别表现在哪里:泥石流其动能主要表现在泥沙、石块的滑落过程。
龙卷风其动能主要表现在旋涡的转动及移动。
撞击保龄球其动能主要表现在球与瓶之间的碰撞,瓶与瓶之间的碰撞。
钱塘江大潮其动能主要表现在潮流的速度及冲击力上。
5、位于高处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作势能。
6、物体所处高度越高,势能越大。
7、这些物体的势能分别表现在哪里:拉长的橡皮筋:被拉长的橡皮筋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
准备跳水的跳板运动员:跳板是跳水池边伸出水面之上供跳水用的长板,它利用长板受压弯曲后产生的弹力,将人弹起。
准备跳水时的跳板,因产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
拉开的弓:一把拉开的弓,弓臂和弓弦都发生了弹性形变,有恢复原状的趋势,具有弹性势能。
压缩的弹簧:弹簧受力形状发生改变,偏离其平衡位置成了它储存弹性势能的方式。
8、动能、势能都是机械能,它们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
第2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知识点1、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机械能,还有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电磁能、化学能和核能等。
2、热能可以通过哪几种方式向周围传递:热传递又称“传热”,是指热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过程。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它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放大镜之所以能够放大,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2.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放大了,而且可以看到一些细节,例如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是由许多红、绿、蓝三色小点组成的。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4.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首先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变得大而清晰;其次,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5.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且中间较厚(边缘较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例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而与镜片凸起的程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随着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物体信息也会更多,但视野会变小。
8.使用工具可以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例如通过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例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9.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够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0.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11.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碱面、雪花等,它们的形状大多很规则。
12.制造晶体的方法包括减少水分法和降低温度法。
13.晶体包括白糖、食盐、碱面、味精、雪花、水晶等。
非晶体包括松香、玻璃、珍珠、琥珀、沥青等,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14.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5.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它把人类带入了微观世界,并成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6.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大全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大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凡是和放大镜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皿(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所看到的色彩点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2.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1)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再将放大镜靠近物体的一侧,然后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2)将放大镜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置在放大镜之下(靠近放大镜),然后沿着肉眼与放大镜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物体,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
由此可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5.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如: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蝇的眼睛是复眼,每只小眼睛都是六角形;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实际上都是扁平的细毛。
6.昆虫复眼虽有很多小眼组成,但他们的视力很差,但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很灵敏。
7.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蟋蟀和蝗虫的触角是丝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蜜蜂和蚂蚁触角是膝状。
8.蚜虫喜欢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它的大小如针眼,在1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虫及其幼虫。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我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单元 神奇的能量 3 能量的转换

实验方法: ①在瓶中放入少量小苏打。
②倒入白醋后盖上瓶塞(不要塞得太紧),观察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小苏打遇到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产生大
量气泡。气泡不断积聚,瓶塞被顶开。
实验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化学能转换为动能。
1单元 神奇的能量
3.能量的转换
体验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换。
相同
势能 动能
下落:势能→动能
势能 动能
上升:动能→势能
飞旋扣子中的动能与势能的相 互转换。
体验动能与热能的相互转换。 动能→热能
(搓手)
热能→动能
体验动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
动能→电能
实验方法: ①在直径约为 1 厘米的有机玻璃管上缠绕漆包线并在漆 包线两端连接 1 个发光二极管。 ②在有机玻璃管里放入条形磁铁,用橡皮塞塞紧两端管口。 ③挥动有机玻璃管,让条形磁铁在管道内来回移动,观察 发光二极管有什么变化。
化学能→动能
用烤箱烤面包,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用烤箱烤面包是把电能转换为热能, 热能转换为面包的化学能,从而把 面包烤熟。
电能→热能→化学能
体验能量的多次转换。
划火柴的动作:动能→热能 火柴燃烧:化学能→光能和热能
酒精燃烧:化学能→光能和热能
下图中的能量转换是如何进行的?
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六年级下册科学1我们在长大

• 青春期是一个变化时期:从儿童的身体、外貌、行 为模式、自我意识、交往与情绪特点、人生观等, 都脱离了儿童的特征而逐渐成熟起来,更为接近成 人。 • 青春期是一个反抗时期:由于身心的逐渐发展和成 熟,个人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 度,否定以前发展起来的一些良好本质。 • 青春期是一个负重时期:青春期是过渡时期,少年 要逐渐担负一部分由成人担负的工作,环境可能不 断把一些由成人来办理的事项交给他们去办理,加 重了他们的负担,但这些负担是他们成熟所不可缺 少的,如果不增加负担何人(《儿童权利公约》) • 儿童少年的发育过程分为几个年龄期:婴儿 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
• 国际确定65岁以上为老年人 • 我国界定60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
儿童的年龄阶段
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 由不同的发育阶段组成。 儿童根据这些阶段 特点,加上生活、学习环境的不同,可将儿童 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成几个年龄期;婴儿 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 2.生长发育的程序性:生长发育有一定程序,各 阶段间顺序衔接。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段 奠定必要基础;任何阶段的发育出现障碍,都 将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 小于1周岁的儿童,体重可以达到出生时的3倍。
婴儿期
• 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是人一生生长发育最旺盛的 阶段
幼儿期
• 通常指1岁至5岁的儿童,与婴儿相比,身体和体重的增长速度有 所减慢。 • 无论在体格和神经发育尚还是在心理和智能发育上,都出现了新 的发展。
• 年龄范围在6、7岁至12、13岁, 童年期 属于小学阶段
• 通常把10岁至19岁统称为青春期 青春期 • 继婴儿期后,人体生长发育第二高峰期
• 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是指个体的性机 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 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 期,也就是一个孩子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 时期。 • 青春期是一个发展时期:青春期是人的身 体发育完成的时期。青春期的快速生长发 育,被称之为青春期急速成长现象。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在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个单元中,我们将探索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星球之谜首先,让我们探索星球之谜。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但它是如何形成的呢?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大约在宇宙诞生之后10亿年。
地球上有许多不同的地貌,如山脉、平原、海洋等,这是由于地球表面的板块在移动,造成地壳的变化。
2. 太阳系奇妙之旅太阳系是我们所在的星系,它包括了太阳、地球和其他8个行星。
我们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而其他行星也有自己的轨道和特点。
例如,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一片空间,有许多小行星以不同的轨道运行。
3. 万物的能量能量是使万物运行的原动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量可以通过食物、电力等形式传递。
太阳是地球上的能源之一,它提供了光和热,让生物得以生长。
我们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利用能量,比如利用水力发电站等。
4. 海洋的奥秘地球上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着,海洋是我们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海洋中有许多奇妙的生物,如海星、海豚等。
此外,海洋还对地球的气候和氧气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地球的气候变化近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气候变化导致了地球上的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等。
科学家认为,人类的活动是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应该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
结语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关于地球、太阳系、能量、海洋和气候变化的知识。
科学让我们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未知的奥秘吧!。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知识点总结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两边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两边较薄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3、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可以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放大镜的倍数(越高).视野(越小).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蝗虫的触角是(丝状)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8、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9、晶体的形状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10、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11、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1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13、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15、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16、(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17、(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细胞的作用:(排泄、繁殖、呼吸、生长、发育、消化、遗传)等.18、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19、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20、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21、(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22、在制作微生物玻片标本时.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23、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2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25、认一认:压片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 杠杆
1、在 力的作用 下,一根像螺丝刀一样可以绕着 固定点 转动,能撬起重物的硬杆叫做“ 杠杆 ”。
杠杆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
2、在杠杆上,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 支点 ,人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做 动力作用点 , 承受重物 的点叫做 阻力作用点 。
3、杠杆三要素有:( 动力作用点 、 阻力作用点 、 支点 )。
4、画一画省力杠杆示意图,在图中注明杠杆三点。
5、当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时,杠杆 省力 .它的特点是: 省力但费距离 。
当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时,杠杆 费力 .它的特点是: 费力但省距离 。
当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时,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
6、常用的省力杠杆有 钉锤、钳子、开瓶器、指甲刀、木夹、斗车、等。
常用的费力杠杆有 镊子、火钳、理发剪刀、筷子、鱼竿、铁锨 等。
常用的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有 跷跷板、订书机、天平 等。
7、放在地上的一根木棍就是杠杆。
( × )
8、使用杠杆时,一定省力。
( × )
9、世界上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
( √ )
10、下列工具中不属于杠杆是( A )。
A 、扳手
B 、钳子
C 、镊子
11、杠杆可分为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三种。
12、为什么用螺丝刀容易打开罐盖?
答: 打开罐盖的螺丝刀是杠杆,这时的杠杆能省力。
13、用螺丝刀打开罐盖时,罐子凸起的边缘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答:支点的作用。
动力作用点
第二课 杠杆的平衡
1、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已用 杠杆 做捣谷的 舂 和在井里汲水的 桔槔 。
2、杠杆的平衡条件(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这是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发现的。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3、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 质量 的一种仪器,它是根据 杠杆平衡 的原理制成的。
是一种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杠杆。
4、杆秤是利用 杠杆平衡 的原理制成的。
5、杠杆尺平衡原理(条件): 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阻力点钩码数=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动力点钩码数 。
6.给你 2 个钩码,在杠杆尺右边怎样挂才能使下面的杠杆达到平衡呢?请在下图中画出来。
7、下图中的杠杆尺能平衡吗?为什么?
答:不能平衡,因为左边的
钩码数×格数不等于右边的
钩码数×格数。
8、下图中的杠杆尺能平衡吗?如果不能平衡,还需要在标记处再加几个钩码? 答:不能平衡,还需要在标
记处再加( )个钩码。
910”他能成功吗?为什么?
答: 他不能成功,因为找不到这个支点。
1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处于 平衡 状态或做缓慢 摆动 叫做杠杆平衡。
第三课滑轮、轮轴与齿轮
1、滑轮、轮轴与齿轮都是简单机械。
能绕中心旋转,边缘有凹槽的轮子,叫
做滑轮。
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称为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2、像方向盘那样,大轮和小轮叠在一起,由大轮带动小轮旋转,这种简单机械
我们称它叫轮轴。
3、对于螺丝刀来说,螺丝刀的柄就是轮,螺丝刀的杆就是轴。
对于一般的
轮轴,其中大的那个圆叫做轮,小的圆叫做轴。
轮和轴连接在一起,并围绕着轴心转动。
4、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一种边缘带齿的奇特轮子,这种轮子人们称它为齿轮。
5、吊车中的轮子是滑轮的应用,方向盘是轮轴的应用,钟表中的轮子是齿
轮的应用。
6、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7、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8、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了“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
的方向。
8、轮轴和齿轮分别有什么作用?
轮轴可以改变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在轮上用力时省力。
齿轮可以传递动力和改变用力的方向和大小。
9、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水龙头、方向盘、螺丝刀、门锁把手、自行车龙头和脚踏板、钥匙、碎药机转盘、车床摇把、手钻、扳手等应用了轮轴。
它们都可以省力和改变用力的方向。
10、对于螺丝刀来说,螺丝刀的柄就是轮,螺丝刀的杆就是轴;对于一般的
轮轴,其中大的那个圆叫做“轮”,小的圆叫做“轴”。
轮和轴连接在一起,并围绕着轴心转动。
11
、滑轮按组装方式不同,可分为(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12、齿轮有 传递动力 、 改变力的方向 和 大小 的作用;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转动的方向 相反 ;大齿轮的速度 慢 ,小齿轮的速度 快 。
13、把下面的滑轮用线连接起来。
并在横线上注明连接方式。
第四课 斜 面
1、人们常在低处和高处之间设一个斜坡,以便把重物从低处移到高处,这个斜
坡叫做 斜面 。
斜面也是一种 简单机械 。
2、斜面有什么作用?
斜面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3、斜面的作用是 省力 。
斜面的坡度越 小 越省力。
斜面越 长 越省力。
4、与直接他提升物体相比,斜面提升物体的好处是( B )
A 、方便
B 、 省力
C 、缩短距离
D 、费力
5、如右图,用测力计分别沿 A 、B 个面拉动同一物体至相同高度(A 、B 两个面的光 滑程度等情况一样) ,测力计的读数将( C ) 。
A 、一样大
B 、在 A 面拉动时读数大
C 、在 B 面拉动时读数要大
6、螺丝钉的螺纹是 斜面 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用力越 小 ,因为同样高度的斜面越长 越省力 。
7、人们在生活中利用了哪些简单机械?
答:夹子、剪刀、钳子利用杠杆,方向盘、石磨利用轮轴,旗杆、吊车利用滑轮,引桥、盘山公路利用斜面。
8、展开的斜面与卷起来的斜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展开的斜面与卷起来的斜面都是斜面。
都能省力。
不同:展开的斜面和卷起来的斜面形状不同。
9、螺旋就是变化的斜面,它的作用是可以省力,如盘山公路、立交桥、螺丝钉等。
10、把杠杆、滑轮、轮轴组合起来的机械是( A )
A、代鱼线轮的钓鱼竿
B、手摇削铅笔刀
C、手摇升降机
11、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盘山公路为什么修成“S”形?
盘山公路修成“S”形,是为了加长斜面长度,使山坡变得平缓,从而更省力。
第五课研究自行车
1、人们根据需要,对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进行组合,发明了各种复杂的机器,我们日常使用的自行车,就是其中一种使用广泛的机器。
2、自行车的动力的传递过程:
踏脚板→自行车大齿轮→链条→小齿轮的传动装置→后轮
3、骑自行车时,动力是怎样传到后轮的?
人施加的力从踏脚板传递到大齿轮,又从大齿轮通过链条传递到小齿轮,最后再从小齿轮传递到后轮。
4、自行车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
自行车应用了杠杆、轮轴、齿轮、斜面、等简单机械。
5、怎样才能使自行车跑的更快?
在一定的条件下,大齿轮与小齿轮的直径差距越大,自行车跑得越快。
6、简单机械在自行车上的应用:
7、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
在我国自行车是现在最普及、最便利、最有利于人
身健康和环境保护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体育运动器械。
8、怎样使自行车跑得更快?
在一定条件下,大齿轮与小齿轮的直径差距越大,自行车跑得更快。
9、自行车上应用了斜面的是( A )
A、螺母
B、车架
C、刹车把手
10、连线题
齿轮斜面轮轴杠杆滑轮
跷跷板斧头镊子方向盘钥匙手表窗帘轮子
11、常见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齿轮、斜面等。
12、如果大齿轮32个齿,小齿轮16个齿,那么大齿轮转动一圈,小齿轮转动(2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