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周易

合集下载

孔子评《周易》:“洁静精微,易教也”

孔子评《周易》:“洁静精微,易教也”

孔子评《周易》:“洁静精微,易教也”《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遗产《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遗产,也是最重要、最权威的文化典籍之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三十六计”就是从《易经》中的阴阳变理推演出刚柔、奇正、攻防、彼己、主观、劳逸关系。

这些关系既对立又相互转化,体现了极深的辩证哲理。

故“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

《周易》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历代哲学家的重视,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司马迁的家学中有易学传统,易学对司马迁史学的影响非常明显。

他含垢忍辱,奋发著书,终于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

班固的易学特点反映了东汉易学风格,他写的《汉书·五行志》,对京房易十分重视,并且运用其对历史变化作出解释。

荀悦与荀爽的易学相通,荀悦在《汉纪》中论史反映出易学的印痕。

班固两宋的史学总结历史盛衰的经验教训,以易学理论解说历史变动,把中国史学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欧阳修是大史学家,在易学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他写的《易童子问》等,反映出对易学的深刻认识,着重从义理上解易进而认为,史学的代表人物,其易学与史学相通。

李光、杨万里在易学上是以史证易的代表,他们把史学纳入易学体系中去。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完成了使史学“会归于理之纯粹”。

史学、易学都成为朱熹构建的理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元明时期的史学家在易学上多是有建树的学者,特别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易学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船山易学的思维特征中带有易学观点,成为评论史学的理论基础。

近代易学和古代易学明显不同的地方是,一般不再在旧经学范围内论说《易》、讨论历史上的易学有关问题,而是以史的眼光认识《周易》。

清代《四库全书》易类提要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

”就是通过探索、推演、推理大自然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了解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及个人生存变化规律。

所以说《周易》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独特的哲学和思维科学。

孔子作《十翼》解读易经

孔子作《十翼》解读易经

孔⼦作《⼗翼》解读易经 易经被称为⽆字天书。

⼀画开天,⼋卦成象。

它既有着对天地万物的描述和定性,⼜有着深奥的预测功能。

是⼈类有史以来,最神秘和最有内涵的⽂化典籍。

但⾃从孔⼦作《⼗翼》解读易经以来,⼈们通过易经来洞悉宇宙奥秘的⼤门被悄悄地掩上了,只留下⼀条窄窄的缝隙。

⼈们只能从这条缝隙中偶尔看到⼀丝来⾃上天的信息。

那么,孔⼦⽤《⼗翼》对易经做了哪些事呢? 我们⾸先来看⼀下《⼗翼》是什么,都包含了哪些内容? 《⼗翼》⼜名《易传》,顾名思义,是解释《周易》的著作。

它包括⼗篇⽂章,孔⼦形容它是解读易经的⼗只翅膀。

故名《⼗翼》。

这⼗篇⽂章是: 《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但令⼈奇怪的是,你今天打开易经全书,能看到《⼗翼》独⽴成篇的⽂章只有五篇,另外五篇却不见了踪影。

独⽴成篇的五篇是: 《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不见了踪影的五篇是: 《彖》上下、《象》上下、《⽂⾔》。

这就奇怪了,不是说《⼗翼》有⼗篇⽂章吗?另外五篇跑到哪⾥去了? 原来,孔⼦将《彖》上下、《象》上下、《⽂⾔》五篇全⽂拆解开来,悄悄地附着在周⽂王所做的六⼗四卦的卦辞和⽘辞的后⾯。

举实例来说明。

周⽂王所做卦辞和⽘辞的六⼗四卦之第⼀卦乾卦原⽂: 第⼀卦:⼲。

⼲为天(卦名----笔者注。

以下括号内均如此。

) ⼲上⼲下(由⼋卦中的两个乾卦组成。

即上⾯三个阳⽘,下⾯三个阳⽘。

) ⼲:元,亨,利,贞。

(卦辞。

) 初九:潜龙,勿⽤。

(⼀⽘的⽘辞。

其中:初,指这个卦六个⽘中最下⾯的那个⽘。

因为起卦的时候,是从最下⾯开始记录预测中所得到的卦象。

九,单数。

代表阳⽘。

另外,易经中⽤双数“六”代表阴⽘。

) 九⼆:见龙在⽥,利见⼤⼈。

(⼆⽘的⽘辞。

其中:九在前,⼆在后,九代表阳⽘。

⼆代表这⼀卦的第⼆个⽘。

下同。

) 九三:君⼦终⽇⼲⼲,⼣惕若,厉⽆咎。

九四:或跃在渊,⽆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

论孔子与《周易》、《六经》的关系

论孔子与《周易》、《六经》的关系
s s e o h o t ie o n u i s n s t d 丁h i a s s a n f d wh l .S h twe c n u d r t n n y t m ft e d c rn f Co f cu ,a d we mu ts u y e S x Cls i s a u ii o e O t a a n e sa d a d c e
g a pt es se o h o tieo nu isa d d pc tro c pci g fCo f cu .I eSxClsis a hb o a rs h y tm ft ed c r f n Co f cu n e it se e so i a ma eo n u is nTh i a s ,e c o kh s c
第 z 卷 第 2期 9
2 0 年 3 会 科 学 版) 社
J u n l fLio ig No ma Unv r i ( o il ce c io o r a a nn r l o ie st S ca in eEdt n) y S i
GAO u —o Y n l ng
( e a t e t f P ro nl L a d n n t ue a d n 1 0 1 C ia D p rm n e sn e , i o o gI s t t ,D n o g 1 8 0 , h n ) o i
Ab ta tTh o ko a g si t ec ifwo k i eSxClsisa dt ep i s p ia b sso n u ins src : eB o fCh n e s h he r nTh i asc n h hl o hc l a i fCo fca im.No d u tte o o b h

“孔子”与《易经》

“孔子”与《易经》

‚孔子‛与《易经》◎万谷初传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后人把这些心得称为《易传》。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就是形容孔子勤奋好学《易经》的故事而来。

《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宝典。

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对《易》的解释如下:《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系辞》:‚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孔子的知行思想与易经有密切的关系,易经的智慧又将给现代人怎样的启发?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资产,我们应当怎生消受?如何向孔子学习,融易经于生活,迈向更圆满的人生?后世有人认为孔子只是‚晚年喜易‛,此实为‚小道‛。

这使人不得不想起牛顿晚年专注于神学的故事。

牛顿虽专注于神学,但在神学上却无大成就。

这似乎也类于孔子,有人认为孔子在形而上学上也没有太多的论述。

后世有人认为,孔子只谈人伦之道德,而不谈形而上哲学。

老子道:‚大道隐,有仁义。

‛庄子认为儒家乃小道,后世喜欢佛道学说及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孔子讲的只是人道(人伦),没有天道之论述(形而上学),中国形而上先由道家后由佛家来承担。

但笔者以为,一般人只知其《论语》(其弟子所为),而不知其深意所在。

何况《论语》乃前期所为,后期则不然。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柳诒徵之《中国文化史》孔子一章中举了这样一段话:‚《易》经中孔子所明,第可曰伦理学,或曰伦理的解释。

‛但是,紧接着又道:‚孔于圣人,决非不解《易》象之哲理。

第孔于一生志向,专以对人宣明伦理一门,作人世法,至孔子之真实本领,哲理一门之出世法,始终未欲与世人道之,此正是孔子之高大处。

论孔子诠《易》的向度..杨庆中著

论孔子诠《易》的向度..杨庆中著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孔子早年视《周易》为掌于史巫之手的筮占之书,不太看重。

晚年则发现其出于文王之手,包含“古之遗言”,因而态度转变,重新认定其性质,并以“观其德义”为原则,对《周易》的部分爻辞进行了诠释,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主张。

关键词:易传、周易、孔子、诠释《易传》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部解释《周易》古经的传世文献,传统易学一直认为该《传》系出于孔子之手,但宋代以后,怀疑的声音也不绝如缕。

到了上世纪初叶,此种怀疑走到了极点,受疑古思潮的影响,多数学者基本上不太承认孔子作《易传》的传统旧说。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不少与该论题相关的出土文献的解读和研究,才使传统旧说重又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在看来,说孔子作过《易传》,理由仍然并不充分;说孔子与《易传》没有关系,也有悖于史实。

因为就现有的史料看,孔子在其晚年确曾与他的弟子讨论过《周易》,不但讨论过,还对个别卦进行了颇为详细的讲解[1]。

本文即根据相关史料,对孔子诠《易》的向度作一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孔子对《周易》态度的转变种种迹象表明,对于《周易》这部书,孔子早期的认识和晚年的认识并不一样,因而,在对待《周易》的态度方面曾经有过一次明显的转向。

[2]请看帛书《易传》中的话: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

子赣曰:“夫子他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繁。

’赐以此为然矣。

以此言取之,赐缗第 1 页行之为也。

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

前(剪)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巧也。

察其要者,不诡其福。

《尚书》多阏矣,《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遗言焉。

予非安其用也。

”子赣曰:“赐闻于夫子曰:……‘孙(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

’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则是用奇于人也,而可乎?”子曰:“缪哉,赐!吾告汝,《易》之道……夫《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妄,渐人为而去诈。

文王仁,不得其智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避咎,然后《易》始兴也。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文章开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周易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其中的“易经”是一部以占卜为基础的典籍,用来说明宇宙和人生的变化规律。

在易经中,有一章名为《序卦》,其中提到了孔子对易经的看法。

孔子晚而喜易,《易经》对他而言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

孔子对易经的喜爱和重视是出了名的,他曾说:“学易,不易则易,易则难也,吾知之矣。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易经深刻的理解和认可。

让我们来理解一下《序卦》,它是易经卦辞的开篇,是对易经的简要概括和总结。

在《序卦》中,提到了“象传”、“说卦”和“文言”等概念。

这些都是易经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说到的是“象传”。

在易经中,“象”是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序卦》中提到:“象者,万物之所从生也,乘时以行,尚乎天,御而顺之,故以义莫大乎象。

”这句话指出了“象”在易经中的重要性,强调了我们要顺应天时,与时俱进,以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乘时以行”,即紧跟时代的发展,紧跟主题和概念的变化,以求得文章的深度和价值。

接下来是“说卦”,在易经中,“说卦”是指解释卦的含义和义理。

《序卦》中提到:“说卦者,述而应乎象者也。

”这句话强调了“说卦”和“象传”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文章撰写中,我们也需要将“说卦”贯穿其中,对主题和概念的含义和义理进行深入的解释和阐述,以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广度。

最后说到的是“文言”,在易经中,“文言”是指经文的简练、质朴和深刻,它是易经的核心所在。

《序卦》中提到:“文言者,颂而可观者也。

”这句话强调了“文言”在易经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在文章中,要用简练而富有内涵的文字,来颂扬主题和概念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晚而喜易,对易经的喜爱和重视是理所当然的。

《序卦》中的“象传”、“说卦”和“文言”,对我们撰写文章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们要“乘时以行”,贯穿“说卦”,用“文言”表达,以使文章更具价值和意义。

中国文学孔子学《易》考论

中国文学孔子学《易》考论

孔子学《易》考论一、关于“《鲁》读”问题孔子是否对《周易》曾有精深研究?本来,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儒林传》称,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尤其是被公认的最可靠的孔子文献《论语》亦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但是,《论语》此处有异读。

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音义》说:“《鲁》读‘易’为‘亦’,今从《古》。

”就是说,《鲁论语》此章原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这样,此章就没有反映出孔子和《周易》的任何关系。

各种对孔子与《周易》关系的怀疑由此而起,以至形成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著名悬案。

我认为,既然这种异读现象是由不同的《论语》版本造成的,那么,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最可靠的途径,是考察《论语》的版本源流,搞清《鲁论》与《古论》之间的关系。

按照笔者的考察,《鲁论》和《古论》属于同一来源而晚出,前者是由鲁人伏卿以后者为底本进行改编而成的。

在改编过程中伏卿曾参考过《齐论》,后来张禹在对《鲁论》进行改编时也曾从《齐论》吸收了一些内容。

自景帝时发现《古论》至郑玄时代,已有三百年左右。

在这漫长的流传过程中,《鲁论》一定会不少讹误,其所吸收《齐论》的部分,也一定会与原文有出入。

在这种情况下,郑玄在编校《论语》时便自然地要参考《古论》和《齐论》以纠正《鲁论》的论误。

据陆德明讲:“郑校周之本,以《齐》、《古》读,正凡五十事。

”(《经典释文·论语音义》)但陆氏所引郑玄“《鲁》读”,皆曰“从《古》”,未有“从《齐》”者,这是因为《古论》毕竟是《鲁论》的祖本,而《齐论》只是当时《鲁论》的一个次要来源。

鉴于《鲁论》只是《古论》的改编本,当然《古论》更原始、更可靠。

“加我数年”章的“《鲁》读‘易’为‘亦’”,只是《鲁论》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讹误,所以郑玄将其改正:“今从《古》”。

孔子和周易的评论

孔子和周易的评论

孔子和周易的评论孔子与《周易》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其内容丰富,包含了宇宙观、人生观、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思想。

而孔子对《周易》的评论和解读,则进一步丰富了这部经典的内涵。

1.孔子对《周易》的态度:孔子对《周易》的态度可以说是十分推崇的。

据传,孔子晚年对《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经“韦编三绝”,即反复阅读以至于编联竹简的皮绳都断了三次,表明他对《周易》的钻研非常深入。

孔子认为,《周易》不仅仅是一本占卜书,更是一部包含深刻哲理的智慧之书。

2.孔子对《周易》的解读:孔子对《周易》的解读主要体现在《十翼》中的《彖传》、《象传》、《文言传》等篇章。

《十翼》是后人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易》的言论整理成篇的集合,是《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彖传》中,孔子解释了六十四卦的卦名和卦辞的含义,强调了卦象所蕴含的道德教化意义。

《象传》则进一步阐释了各卦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以及卦与卦之间的关系。

《文言传》则是对《周易》中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如“元亨利贞”等。

孔子在解读《周易》时,特别强调了“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

他认为,《周易》中的阴阳变化不仅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人们可以领悟到如何在社会中行事,如何修身养性。

3.孔子对《周易》的影响:孔子对《周易》的评论和解读,极大地提升了《周易》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他将《周易》的占卜功能转化为哲学思考的工具,使其成为了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这种解读方式,也为后世的儒家学者所继承和发扬,形成了以《周易》为基础的儒家易学传统。

结论:孔子对《周易》的评论和解读,不仅展现了他深邃的哲学思考,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解读使得《周易》从一部占卜书转变为一部充满哲学智慧的经典,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数千年的文化发展。

孔子与《周易》的结合,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孔子学《易》考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孔子学《易》考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孔子学《易》考论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孔子学《易》考论一、关于“《鲁》读”问题孔子是否对《周易》曾有精深研究?本来,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儒林传》称,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尤其是被公认的最可靠的孔子文献《论语》亦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但是,《论语》此处有异读。

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音义》说:“《鲁》读‘易’为‘亦’,今从《古》。

”就是说,《鲁论语》此章原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这样,此章就没有反映出孔子和《周易》的任何关系。

各种对孔子与《周易》关系的怀疑由此而起,以至形成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著名悬案。

我认为,既然这种异读现象是由不同的《论语》版本造成的,那么,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最可靠的途径,是考察《论语》的版本源流,搞清《鲁论》与《古论》之间的关系。

按照笔者的考察,《鲁论》和《古论》属于同一来源而晚出,前者是由鲁人伏卿以后者为底本进行改编而成的。

在改编过程中伏卿曾参考过《齐论》,后来张禹在对《鲁论》进行改编时也曾从《齐论》吸收了一些内容。

自景帝时发现《古论》至郑玄时代,已有三百年左右。

在这漫长的流传过程中,《鲁论》一定会不少讹误,其所吸收《齐论》的部分,也一定会与原文有出入。

在这种情况下,郑玄在编校《论语》时便自然地要参考《古论》和《齐论》以纠正《鲁论》的论误。

据陆德明讲:“郑校周之本,以《齐》、《古》读,正凡五十事。

”(《经典释文·论语音义》)但陆氏所引郑玄“《鲁》读”,皆曰“从《古》”,未有“从《齐》”者,这是因为《古论》毕竟是《鲁论》的祖本,而《齐论》只是当时《鲁论》的一个次要来源。

鉴于《鲁论》只是《古论》的改编本,当然《古论》更原始、更可靠。

孔子如何知天命与乐而忘忧——从卜筮之书《周易》中参悟宇宙

孔子如何知天命与乐而忘忧——从卜筮之书《周易》中参悟宇宙

孔子如何知天命与乐而忘忧——从卜筮之书《周易》中参悟宇宙人生哲理杨丹荷《易》是孔子承传并且加以诠释的重要古代典籍。

流传下来的《周易》由卜筮之书《易经》和解读《易经》的《易传》(又称《十翼》)组成。

《易传》记载了儒宗孔子对宇宙人生奥秘(即天地人之道)的哲学认识。

孔子晚年时,对卜筮之书《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皆称孔子晚年喜好研读《易》并作《易传》:“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中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

”为什么孔子晚年对《易》产生了如此大的兴趣?因为他从这部卜筮之书中能够解读出天地人三者的奥妙。

孔子认为:“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研几也。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地道、人道”(《易传·系辞》)。

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据此,可见孔子不轻易跟学生讲论关于宇宙人生奥秘的哲学。

不过,孔子对性和天道的认识,确有学生“得而闻”,并将之付诸文字而流传了下来。

孔子关于“性”与“天道”的思想,不仅集中反映在《易传》中,还反映在《礼记》中的“礼运”、“祭义”、“乐记”、“大学”、“中庸”、“表记”等篇章中。

《论语·为政》记载,孔子称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对“天命”的理解认识,以及他晚年对天命的自觉遵循实践,与他钻研《易》的心得密不可分。

《易》本是卜筮之书。

卜筮的目的是征求天意,预测决定人事,趋吉避凶。

卜筮本身就是对天意的敬畏和遵从,孔子从《易经》中读出了天道。

“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

是故不犯日月,不违卜筮。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的意思是:孔子晚年的时候喜欢读《周易》,他勤奋研读《易经》,使得编联《周易》竹简的牛皮绳断了好几次。

这句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学习精神非常好。

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

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

形容勤奋读书。

孔子之所以成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家,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兼收并蓄,勤于学习,取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中国自古就崇尚读书,古人有关学习的动人故事很多,许多都成为经典成语,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燃薪夜读、隔篱听讲、映雪读书、以荻画字……大多颂扬的是不畏条件简陋、环境艰苦,努力学习进取的精神。

“韦编三绝”所颂扬的核心精神是学习应该勤奋。

其实,除了勤奋和刻苦,古人读书也很讲究方式方法。

“韦编三绝”指的是精读。

苏轼也提倡一本书要反复读,但每次都要有不同的目的和重点。

因为每次着眼点不同,收获也就不一样。

而陶渊明则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其着眼点并不是浮皮潦草,而是读书范围要广博,要讲方法,求效率。

相关原文:《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相关译文:孔子到了晚年非常喜欢《周易》,他给《周易》编写了《彖》《系》《象》《说卦》《文言》等注释书,孔子读《易经》的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册的编绳翻断了多次。

孔子说:“要是能够再给我几年时间,我对于《周易》也就能领会的更深入,更透彻了。

”相关故事: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他家境清贫,无法像富家子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热爱学习,便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

他自十五岁开始勤学苦读,由于没有人教,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向所有懂点知识的人请教。

他曾请教过当官的人,也曾请教过寻常老百姓;曾向白发苍苍的老人请教过,也曾向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请教过。

三、孔子概括《周易》的核心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

三、孔子概括《周易》的核心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

三、孔⼦概括《周易》的核⼼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三、孔⼦概括《周易》的核⼼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这就越来越接近《周易》的核⼼思想了。

《易·系辞上》中所引孔⼦的关于“阴阳合德”之语,为我们提供了⼀把最佳的钥匙:《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不息),以通神明之德(规律)。

(《四书五经》,岳麓书社,1991年版,上册,204页)孔⼦这段话,表达了他⾃⼰对于《周易》的扼要⽽⼜深刻的理解。

他把《乾》、《坤》两卦看成是《周易》的⼤门与⼊门,我们前⾯⾃《乾》、《坤》两卦⾄《睽卦》的全部讨论与分析,可以说,都正是沿着孔⼦的这⼀思路展开的。

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就是“阴阳合德”四个字。

不过,我们需要把孔⼦的这段话详细解剖⼀下,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阴阳合德”四个字的概括深度。

孔⼦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这也就是说,《乾》卦可以象征世上的⼀切阳性的事物;《坤》卦可以象征世上的⼀切阴性的事物。

这个看法,其实是先秦⼀些法先王学派的⼤思想家们的公论。

《⽼⼦》中说:“万物负阴⽽抱阳”(⽼⼦:《道德经下篇》。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3 ⽉版,5页),正是源于《周易》、解释《周易》的。

《⽼⼦》对《周易》的核⼼思想的理解,是⼗分准确、到位的。

作为对于辩证法思想的阐释,《周易》的《乾》、《坤》两卦,是将阴、阳做了分解性的阐释的。

但是,在⽣活实际中,阴与阳共存于⼀个事物当中,其实是分不开的。

任何⼀个事物,在其内部,都是阴阳共存的。

所以,⽼⼦认为, “万物负阴⽽抱阳”,正是对于《周易》中的《乾》、《坤》两卦的依存关系,表达得恰如其分。

⽽同为道家思想的《庄⼦·天下篇》中,则说:“《易》以道阴阳”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3 ⽉版,84页),也正是抓住了《周易》的核⼼观点。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可以从孔子和《易传》说起。

孔子及其后来的儒家对《易经》是很重视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儒学建构,不仅受到了《易经》中阴阳之间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阴阳相交的运动变法的启发,《中庸》就是从《易经》中衍生出来的。

没有前者,就没有所谓的以“仁”释“礼”的儒学,没有后者,就没有儒家思想的灵魂——中庸之道。

孔子对《易经》的重视,历史上是有明确资料记载的。

相传,《易传》就为孔子晚年所作。

《论语•述而》也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看来,孔子是在50岁以后(有人说,孔子学《易》在68岁),才开始痴迷《周易》的,可谓相见恨晚。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这些能够相互印证的资料无疑表明:孔子对《易》是有过精深研究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曾经提出过人生的五大里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据说,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正如他在上面感慨的那样:“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我们知道,孔子早期四处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得不到各路诸侯的采纳。

而艰难困苦不改其志,即使累累如丧家之犬,仍然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至于孔子的主张为什么的不到当时得不到认可呢?原因也许很简单,就是孔子那一套以“仁”释“礼”的儒学建构缺少了内在的灵魂,很容易沦为一种死板的形式和教条。

而知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读到《周易》。

今天的我们也许无法想像,当时看本书是很困难的,尤其像《周易》这样的书,属于官方的教科书,只能藏在周天子自己家里的小图书馆里,属于秘藏典籍,为太史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才能看到。

孔子算卦的故事

孔子算卦的故事

孔子算卦的故事
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起初并不知易,但他自从接触易经后,常常自己起卦为自己占筮。

一次,他偶然间用周易占卜自己的命运,占得一卦为“火山旅”。

当时,他以此卦请教于商瞿。

商瞿看后道:“子有圣知而无位”。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先生您虽然具有圣人的智慧,却没有圣知的权位。

也就是说孔子没有权威的地位。

“旅”卦的彖辞曰:“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

”这是讲虽有太阳般的光明但却静止不动,象征孔子本人虽然集大道于一身但却不能施行于天下。

所以,孔子泣曰:“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天之命也。

”于是始作十翼。

孔子当时哭泣道:凤凰不向此地飞来,黄河没有龙图出现,这真是天命啊!于是,孔子开始为易经创作十翼。

所谓“十翼”,即是孔子在反复研读周易之后写下的十篇观后感。

就是这十篇解读周易的文章,与易经本身一道,成为了易学的一部分而流传了下来,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孔子解周易

孔子解周易

孔子解《易》十九则述要摘要:孔子解《易》十九则见于今本《系辞传》。

孔子解语,影响后世学术慧命世教人心至大,可由《中庸》“言而世为天下则”一语以蔽之。

此十九则包括:一、慎言行。

为君子之枢机,一身之荣辱系焉;二、同心之利。

孔子以其臭如兰、其利断金为喻;三、谨慎。

言慎之为用至大,百行之所宜先务;四、谦。

易特立(谦卦)六爻皆吉,<周易)仅见;五、戒亢。

过高极亢,动而有悔;六、慎密。

凡机密军国大计,万不可外泄;七、咎由自取,不可怨天尤人;八、履信思顺。

守信顺理而行,无往不利;九、感应为宇宙真理,精诚人无靡不感通;十、凶,言处困当知所据,否则辱,危立至;十一、藏器待时,为国家培育有用之人才;十二、惩小人以安社会;十三、善可日益,恶不可积累;十四、居安思危。

存亡、治乱之机在焉;十五、度德量力,为自处之道;十六、烛照机先,知机之谓;十七、不远而复,改过之速;十八、阴阳和合而万物育焉;十九、贪得无厌之求,凶败立至。

孔子解《易》十九则,见于今本《系辞传》。

此十九则影响后世学术慧命之钜大,暨世教人心之深远,可由《中庸》一语以肯定之。

《中庸》第二十九章:“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此君子实目圣人“言而世为天下则”句,于孔子解《易》十九则,可谓一言以蔽之矣,又可断为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矣。

孟子遵孔子之道(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以待后之学者,其论诐、淫、邪、遁之辞,生心害政,发政害事,自信之笃则曰:“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公孙丑上》,即十九则而言,固大可谓圣人复起,必从孔子之言矣。

故孟子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上》)今细读十九则,一语一字靡不发人深省,浸润心脾。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认可义理)有如此。

而修己立人,内圣外王之道,靡不毕具,尤在加强吾民族忧患之意识,维护、巩固吾华立国之大本者,昭昭在兹,且纯以义理,鲜及象数,诚千古解经不易之宗法,永启后世治《易》之津逮也。

孔子易经注解

孔子易经注解

孔子易经注解摘要:1.孔子对易经的贡献2.孔子易经注解的主要内容3.孔子易经注解的影响正文:易经,又称《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主要研究宇宙万物的运行变化规律。

在易经的研究史上,孔子的贡献举足轻重。

他不仅对易经进行了注解,使其更加通俗易懂,还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易学思想。

孔子对易经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孔子对易经进行了系统的注解。

在孔子之前,易经的文字艰涩难懂,孔子通过自己的智慧,将易经的文字进行了解释,使得易经的内容更加容易理解。

他的注解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后世易经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孔子提出了“易传”概念。

在孔子的倡导下,易经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卦象、爻辞的解读,还扩展到了对易经背后的哲学思想的探讨。

孔子将易经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易经的研究赋予了新的内涵。

再次,孔子将易经运用于实践。

他认为易经不仅是一部研究宇宙规律的书,更是一部指导人们行为的书。

他将易经的智慧运用于教育、政治、道德等方面,使得易经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理论基础。

孔子易经注解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卦象、爻辞的解读。

孔子通过对卦象、爻辞的解释,使得易经的内容更加明了易懂。

二是对易经哲学思想的阐述。

孔子将易经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丰富了易经的哲学内涵。

三是将易经运用于实践。

孔子将易经的智慧运用于教育、政治、道德等方面,使得易经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理论基础。

孔子易经注解的影响深远。

他的注解使得易经更加通俗易懂,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易经。

他的易学思想为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他的易学思想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孔子对易经的注解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孔子整理的六经信息介绍

孔子整理的六经信息介绍

孔子整理的六经信息介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那么你对孔子整理的《六经》有哪些了解呢?如果你感兴趣,那么你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

《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

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1]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

《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

孔子整理的六经已大多包括在里面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六经作用《礼记.经解》中,提到了《六经》的作用: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絜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

书之失,诬。

乐之失,奢。

易之失,贼。

礼之失,烦。

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

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

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於乐者也。

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

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

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

著作探究《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

所谓“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些文献,当时并没有称“经”,直到战国后期,庄子转述孔子的话语对老子谈论这六部著作时,才开始有“六经”之说。

孔子读周易的故事

孔子读周易的故事

孔子读周易的故事摘要:一、孔子读周易的背景二、孔子读周易的过程三、孔子读周易的感悟四、周易对孔子的影响五、总结:孔子读周易的意义正文: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在他的众多成就中,阅读周易的故事尤为著名。

孔子读周易的背景,源于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周易,作为一部千古流传的经典,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孔子身处春秋时期,周易的研究已经发展了数百年,但他发现当时的周易研究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因此他决定亲自阅读周易,以探寻其真实的内涵。

孔子读周易的过程非常艰辛。

他不仅认真研读了周易的原文,还对周易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解读。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时,“韦编三绝”,即绑书的皮带断了三次,这足以看出孔子用功之深。

在阅读周易的过程中,孔子深刻地领悟到了周易的内涵。

他认识到周易不仅是一部卜卦算命的书,更是一部揭示宇宙万物规律的经典。

周易中的八卦代表了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反映了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

孔子对周易的深入研究,使他对人生、社会、自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周易对孔子的影响深远。

它使孔子的思想更加丰富和系统,为他后来的教育理念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周易中的道德观念、人生哲学和社会伦理,都深深影响了孔子的思想。

而他也将这些观念融入了他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弟子。

回顾孔子读周易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伟人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态度。

孔子读周易的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周易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看到了孔子的人格魅力。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传播文化,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孔子读周易的故事传达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周易这部经典的价值,它为我们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规律;二是孔子的人格魅力,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传播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周易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创始人,其开创儒学,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

显然,在大部分人眼中孔子是儒学的代表,而《周易》即《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

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显然孔子更多是一种心理和形而上的研究,《周易》是形而下的研究,两者之间本没有太多关系。

但是,根据太史公的说法,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锡辞》、《卦》、《文言》等。

而且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

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可见孔夫子对《易经》的喜爱程度,而《易经》也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因此,孔子与《易经》之间,是有着很深的联系的。

《易经》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占卜吉凶。

然而孔子对《易经》的认识,与时人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的是利用《易经》的占卜功能,预卜行为的吉凶结果。

通过史料记载,们可以看到孔子在许多的场合以及情景中,也通过《周易》去占卜。

同时,翻阅《论语》等等儒家经典著作,我们也没有看到孔子本身对于《周易》占卜作用的否定。

由此可以看到,孔子个人还是非常认可《周易》的占卜功能以及作用,认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作用,能够去服务于我们日常的生活。

同时,我们看到孔子对《易经》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其“古之遗言”上,关注的是其道德训诫意义。

孔子作《易传》别开生面,并非是为了作《易传》而作《易传》,这与汉学家标榜的严守经文的疏释原则是绝不相类的。

占卜本身往往是一种预测,是对于未来以及自己所不能确定情况下所运用的一种预言方式,希望借助于这样一种方式去把不确定的情况确定下来,从而明确个人未来的行为。

对于孔子而言,其出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显然当时各国对于孔子的信任程度有限,且政治局势非常复杂,就连足智多谋的孔子也显得力不从心了,所以到处碰壁。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不得已搬起了《周易》,通过占卜来决定未来的吉凶祸福。

这正应了“知谋远者,卜筮之繁”的“它日”之教。

频繁地占筮,很自然地使孔子
对《周易》的文字细加玩味,以至于“不安其用而乐其辞。

”他如此喜爱《周易》的文辞,甚至连其占筮之用都忘记了。

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形成了对《周易》的全新认识。

他发现,《周易》有“古之遗言焉”。

此“古之遗言”,当指文王遗教。

因为在孔子看来,“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

在这“古之遗言”里,孔子发现了《周易》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故《易》刚者使知瞿,柔者使之刚;愚人为而不忘,人为而去诈。

”这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周易》之“德义”。

孔子发现《周易》的“德义”以后,当然把“德义”放在首要的位置:“我观其德义耳也。

”尽管如此,他并不因此而否定占筮,只是把占筮放在次要的地位,即“我后其祝卜矣”。

从而,孔子将《周易》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赞”、“数”、“德”。

孔子认为:“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

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

史巫之筮,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

”“德”是最高层次,是《周易》本质的体现。

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则为“史巫之筮”,皆未得《周易》之真谛。

由此可见,孔子对于《周易》进行了非常深刻的研究,而且不仅仅是局限于简单的占卜或是对其中一些自然现象的分析。

而是不断寻求将自己的儒家学术思想与现有的《周易》内容进行合理的融合,从而不断让儒家学术壮大。

正所谓是兼容并蓄,孔子通过将《周易》的内容运用于自己的学术中,形成了一个更加博大精深,有容乃大的儒家学术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