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周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周易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创始人,其开创儒学,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显然,在大部分人眼中孔子是儒学的代表,而《周易》即《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显然孔子更多是一种心理和形而上的研究,《周易》是形而下的研究,两者之间本没有太多关系。但是,根据太史公的说法,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锡辞》、《卦》、《文言》等。而且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可见孔夫子对《易经》的喜爱程度,而《易经》也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因此,孔子与《易经》之间,是有着很深的联系的。

《易经》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占卜吉凶。然而孔子对《易经》的认识,与时人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利用《易经》的占卜功能,预卜行为的吉凶结果。通过史料记载,们可以看到孔子在许多的场合以及情景中,也通过《周易》去占卜。同时,翻阅《论语》等等儒家经典著作,我们也没有看到孔子本身对于《周易》占卜作用的否定。由此可以看到,孔子个人还是非常认可《周易》的占卜功能以及作用,认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作用,能够去服务于我们日常的生活。

同时,我们看到孔子对《易经》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其“古之遗言”上,关注的是其道德训诫意义。孔子作《易传》别开生面,并非是为了作《易传》而作《易传》,这与汉学家标榜的严守经文的疏释原则是绝不相类的。占卜本身往往是一种预测,是对于未来以及自己所不能确定情况下所运用的一种预言方式,希望借助于这样一种方式去把不确定的情况确定下来,从而明确个人未来的行为。对于孔子而言,其出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显然当时各国对于孔子的信任程度有限,且政治局势非常复杂,就连足智多谋的孔子也显得力不从心了,所以到处碰壁。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不得已搬起了《周易》,通过占卜来决定未来的吉凶祸福。这正应了“知谋远者,卜筮之繁”的“它日”之教。频繁地占筮,很自然地使孔子

对《周易》的文字细加玩味,以至于“不安其用而乐其辞。”他如此喜爱《周易》的文辞,甚至连其占筮之用都忘记了。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形成了对《周易》的全新认识。他发现,《周易》有“古之遗言焉”。此“古之遗言”,当指文王遗教。因为在孔子看来,“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在这“古之遗言”里,孔子发现了《周易》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故《易》刚者使知瞿,柔者使之刚;愚人为而不忘,人为而去诈。”这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周易》之“德义”。

孔子发现《周易》的“德义”以后,当然把“德义”放在首要的位置:“我观其德义耳也。”尽管如此,他并不因此而否定占筮,只是把占筮放在次要的地位,即“我后其祝卜矣”。从而,孔子将《周易》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赞”、“数”、“德”。孔子认为:“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德”是最高层次,是《周易》本质的体现。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则为“史巫之筮”,皆未得《周易》之真谛。

由此可见,孔子对于《周易》进行了非常深刻的研究,而且不仅仅是局限于简单的占卜或是对其中一些自然现象的分析。而是不断寻求将自己的儒家学术思想与现有的《周易》内容进行合理的融合,从而不断让儒家学术壮大。正所谓是兼容并蓄,孔子通过将《周易》的内容运用于自己的学术中,形成了一个更加博大精深,有容乃大的儒家学术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