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完整版)《论语》思想分类总结
一、孔子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具体有以下几层意思:一、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由此以往,对别人也怀有爱心;二、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一举一动,使言行举止符合“礼”;三、“仁”表现在政事活动上,则要求仪容、态度庄重、恭敬,做事认真、谨慎,对人讲究信用,并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力成人之美,而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
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
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
追求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当然这也是鉴于当时君不象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发的。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过,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对此,孔子批评道:“人而不仁,如礼何?”而反过来,行为不符合“礼”,却不妨害它符合“仁”,从孔子指斥管仲不知“礼”,而仍称许他“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可见,在孔子思想里,“仁”是更高的规范。
思考:你如何看待孔子的“礼”(克己复礼)?二、孟子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将“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规范,但他没有说明人为什么要行“仁”,孟子的“性善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在孟子看来,人的天性中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德的萌芽。
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张
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张《论语》的主要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
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
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②“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③中庸思想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
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
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重点不能停。
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做出突破定性规定的动作。
倡导无可无不可。
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④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行私人授课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他第一个提出了“庶、富、教” , 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 ,第一个提出了“为政教民” , 第一个提出了“启发诱导” , 第一个成功地实践了“因材施教”。
他是我们教育的先师,他的教育思想无比精湛、丰富, 两千多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教育, 并对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对东亚的教育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倡导儒学,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孔子的教育智慧对我们依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今天从这样几个方面来了解孔子和他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一)社会背景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
经济方面,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井田制开始崩溃,经济发展迅速。
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壮大。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王室无法控制局面,诸侯国之强大者,四出征讨,以图霸业。
与经济、政治变化相伴而行的,便是在思想文化上由西周的“皆原于一,不离于宗”的官学形态向多元化发展。
当时“诸侯力政,百家异说”,“处士横议”,思想家们针对剧烈动荡的社会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阐发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百家争鸣。
(二)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这时期,“天下无道久矣”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礼坏乐崩,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庶废嫡.“礼乐之邦”----周礼尽在鲁.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思想主要内容
孔子思想主要内容
孔子(551~479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的思想,又称”儒家“。
”儒家“是中国最大的传统思想,他们崇尚道德标准、礼仪及文明教育,强调用温和、诚实、仁慈的方式来管理国家,达到符合乡里的空间,鼓励切实的行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天下为公,仁爱满天下“,他主张”以仁取义,以义去祸“,提倡”友爱而无怨,敦厚守礼而不疾“,主张”古之学者,能为得天下乐“。
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以正义和善意来管理国家,而不是以权力驱使人们。
孔子着重于仁爱的根源--“心”。
他认为,心是人的指南表,要保持外在的安定和内在的安宁,并坚持"以仁为本“,也就是”以爱心支配别人,以尊重支配自己”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的精神,它的宗旨是要建立一个社会,实现真正的公正和平等,维护家庭和原始联系,将精神作用施加在生活上。
孔子强调我们应该牢记道德原则,为了维护良好的道德思想,而这种想法使他成为一位传奇人物,被尊崇至今。
因此,他的思想也被誉为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哪三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哪三个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1、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
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
《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
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爱有差等。
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
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
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
"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
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
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
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
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
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和孝四个核心概念。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圣人。
仁——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孔子强调“仁爱”作为人际关系的核心价值观。
他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让仁爱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仁的具体表现包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和帮助他人。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和谐和稳定的社会。
仁的实践需要个人具备虚心、宽容和善良的品质,同时也需要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以自己不希望遭受的待遇来对待他人。
他认为,通过实践仁德,人们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义——公正和道德的追求孔子强调“义”作为道德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公正和公平,努力做到公正、诚实和正直。
他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 ,即在面对不合理的事物时,应该勇敢地去改变。
孔子的义也包含了对社会责任和公共事务的关注。
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自觉。
他认为,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应该符合道德规范,追求道德上的完善。
孔子主张通过不断的学习、修炼和实践,塑造自己的道德形象。
礼——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维护孔子强调“礼”作为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社会需要规范和秩序,而“礼”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孔子主张通过遵守礼仪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促进和谐发展。
孔子认为,习惯和礼仪的规范有助于个人修养和社会风气的建立。
通过遵循礼仪规范,人们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和理解他人。
礼的实践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和谐相处。
孝——尊重和孝敬长辈的重要性孝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尊敬和孝顺长辈。
孔子认为,孝敬长辈是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修养和道德准则。
通过尊重和孝敬长辈,人们可以建立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
孔子思想主张及贡献
孔子思想主张及贡献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下面由为你讲述孔子一生的思想抱负及作出的贡献,希望你喜欢。
孔子思想的主要主张1.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维护“礼”:“贵贱有序”3.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4.思想上提出仁政,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孔子的主要贡献(1)政治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教育上: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
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
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
(3)文化上:孔子晚年整理古籍,对保存中国古文化史料作出了贡献~(4)“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学方法(5)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6)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7)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8)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
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在孔子以前没有人把“仁”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提出过。
孔子提出“仁”的哲学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私田不断扩大,因此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如何能使对生产完全没有兴趣的奴隶劳动者对生产发生兴趣,不再逃亡,使他们能“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呢?也就是说,解决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外,为适应上述变革要求,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锐,不是旧贵族势力把新兴的封建势力消灭,就是新兴封建势力把保守的旧贵族势力推翻,或者是两者之间的互相调和,妥协。
对于现实生活有着深刻了解的孔子,是不会不注意到这样的情况。
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思想家孔子,他希望能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他在新旧势力之间,就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
而对于劳动者,主张改善他们过去在生产中的奴隶地位,对人民行以“德政”,承认某些已经改变了的现实。
当时持这种态度的,并不是孔子一个人,稍早于孔子的郑国子产就有过这样的思想。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
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都无意义。
那么“仁”的最根本的涵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但它却具有广泛的涵义:一方面是如何处理剥削阶级和劳动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处理剥削阶级自身之间关系的问题。
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
浅谈《论语》的核心理念
浅谈《论语》的核心理念《论语》是一本集中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和言论的书籍,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及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它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教学及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理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基本的概念。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
可见,孔子思想中的“仁爱之道”具有普遍的道德意义,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根本规律。
2. 诚信为本在《论语》中,“信”是孔子所推崇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要具备“信用”的品质。
只有诚信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诚信对于实现“仁爱之道”、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伦理准则。
孔子认为,人应该自我约束,保持自律并恪守正义,以此来保护个人品德和道德尊严。
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孔子认为,只有在遵循礼仪的基础上,人们才能通达万事万物之本源,也才有形成和谐社会的基础。
4. 尊重天命在自然哲学方面,孔子强调要尊重天命。
他认为,自然界之中存在着一种天命规律,它决定了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发展方向和限度。
只有遵循这种天命规律,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
5. 和谐思想孔子思想中所提倡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别人的意见,尽量与周围的人共同抵达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总之,《论语》所强调的这些核心理念,都是围绕着她的中心思想——“仁爱之道”而展开的,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产和哲学思考。
它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进步,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礼,中庸1、天道观继承传统天命观,敬畏和追求2、人文观强调人文创造的积极意义,核心是仁与礼,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3、仁最重视以人文化成天下4、仁的学说:孔子思想的中心范畴《左传》提到“礼”462次,“仁”33次;《论语》提到“礼”75次,“仁”109次【儒家的最高境界是“圣”,思考自己如何超凡成圣】[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5、仁与礼:内在与外在仁与礼是统一的:人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礼的基础和灵魂,礼是仁的体现和落实。
【为人的内外一致】6、仁是什么?仁是同情心与正义感,是亲情的外推,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德的主体性、自律性原则——为仁由己与克己复礼道德的普遍性道德的实践性仁涵盖了“刚直”“正直”“忠实”等品质,“言忠信,行笃敬”“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得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现今腐败现象的例子,告诫我们为人要直枉恰当,学会变通】7、孔子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核心的审美观孔子讲仁,主要是针对于有禄位、官位的人,提出来德、才、禄位相统一的要求和德智双彰、仁美相济的境界,而且都是从安民济世,仁民爱物的根本出发【民本思想】例:《论语.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女子无才便是德”:把握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度孔子的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夫子之道,就是推行仁道,即宽恕之道和絜矩之道忠——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得到孔子的真传,子思为曾子弟子,传说曾子著书《大学》,子思著书《中庸》✓让座是给谁让座?给的是以后的自己让座✓忠孝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并不提倡愚忠愚孝✓做事凡事都是问心无愧的仁道的理想体现在义与利的冲突当中,主张人生存的价值在于能够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望追求例:孔颜之乐:超越对自然生命的追求总结✓求仁与复礼是统一的:没有内在的仁爱精神,礼就是徒具形式;没有礼的规范,仁的精神便无所依托✓为政之道:知人和治人——求仁,修身,安人✓决策之道:中庸——过犹不及——叩其两端✓快乐之道:仁义——安贫乐道——修身养性孔子的时间观与审美观✓时间观——三才之道:天地人✓审美观——中庸之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尽善尽美”“文质彬彬”“过犹不及”✓世界观——和谐之道:让世界都充满爱——大同社会,天下为公✓艺术观——人生与艺术的相统一,艺术人生——礼,和,乐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其人其书✓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83岁左右】,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提出来的一种教育主张,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
东汉学者马融对这句话注解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意思是不管对哪一类人都给以教育。
一、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基础是“乐学”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其二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其三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关于学习的方法,他则认为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所以,培养学习兴趣是“有教无类”的出发点和基础。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要落实到因材施教上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勇,志气刚强直率,曾经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示强之物,侮辱过孔子。
孔子就设礼乐,慢慢引导子路。
子路终于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的门人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后来子路成为了孔门弟子中的大贤人。
假如孔子因为子路侮辱过自己而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社会上就会多一个粗鲁的人,而少一个贤人。
可见,孔子的“有教无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国教育史上也因此才有了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二”的美谈。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类”,不只是表现在贵贱这一个方面,而是包括了其它许多方面。
各种类别的人,不分地域、贫富、老少、贤愚,都是孔子施教的对象。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
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的学生。
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正是由于孔门弟子各类人都有,所以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
”孔子讲学兼收并蓄,来去自由,所以人员很杂,而这一“杂”字正是孔子办学“有教无类”的生动体现。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有其人性论上的根据。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环境和习气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差异很大。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与“礼”,“仁”是“礼”的基础,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其学说主要有:“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为仁”、中庸”观等。
孔子有弟子三千,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曾带弟子周游列国,并在晚年修订了六经,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孔子在“仁”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内在的道德学说,并已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
孔子的礼学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文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适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政府,而有序、制度的社会是建设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文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孔子认为在大同的世界里,全世界的人不仅爱自己的家庭,也爱自己的父母和孩子。
而是彼此相爱,爱这世界上所有的人。
孩子可以得到温暖和照顾,孤独的人和残疾人有所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一个满意的家。
诈不盛,盗不乱,路不拾遗,户不夜天,人皆言修,选贤任能。
这是尧舜时代
理想化的、传奇化的原始社会场景,也是孔子向往的最高理想社会。
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什么.doc
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的道德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两个核心观点学说上,即仁、礼,行仁德遵礼教就是孔子完整的道德学说体系。
孔子的道德学说主张性善论,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阴阳之道,继者善也,成者性也的基础上,在天道和地道之间,主张人道行中庸之道。
孔子的仁主要是针对人道思想精神,孔子的礼主要是体现在礼制教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秩序和制度。
人类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不同的个体组合而成,人道主义思想不管在什么时代都不会过时,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秩序;制度则是社会长久稳定的基础,没有一个适宜的制度社会就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动态不安,这不符合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利益。
孔子的仁、礼思想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对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研究精华。
孔子道德思想中的最高成就就是大同思想,所谓的大同世界。
在孔子想象中的这个世界,人们不止爱自己,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兄妹父母,家庭朋友。
而且还爱世上的每一个人,关心所有的人。
天下的每一个人,不管是身强体壮,还是老幼残废,都能得到同样的关爱和幸福。
社会上没有罪恶,只有幸福美满。
人人友爱,天下为公。
孔子登山的故事孔子(名丘,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登山打一字谜:字谜解析,孔丘登上山之后,山被丘压在下面,上丘下山,二者就组合成字岳。
孔子登山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孟子尽心上》之观于海者难为水,其原文和译文如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不成章不达。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之后就觉得鲁国缩小了,登上了泰山之后又觉得天下缩小了。
因此,对于看过大海的人,对于一般的水都不会轻易产生兴趣,在圣人指导下学习受益的人也很难对其它学说感兴趣。
观赏水也是有讲究的,必须观赏那波涛汹涌的壮阔。
太阳和月亮都有耀眼的光辉,哪怕再细小的缝隙也能照射到。
流水在地面上流是有规律的,不注满低洼之处就不往前流,君子立志行道,事物不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达。
这篇文言文深富哲理,启示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要有博大的胸襟,同时也要注重扎实的基础,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杨晨光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人格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影响着古老的东方乃至世界。
他的影响之大毋庸置疑,我也不想评说,历史自有公论。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感兴趣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是其教育思想和理念。
一、“有教无类”孔子以前,学在官府。
《左传》载郑国有鄉校,那是只有大夫及以上及其他人及他们的子弟才能入学。
私人设立学校,开门招生,自古以至春秋,恐怕孔子是第一人。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鲁的南宫敬叔、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这是有依据的。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冠雄难,佩狎豚”;据《论语》说,子张是“鲁之鄙家”;据《论语》言,颜回“居陋室,箪食瓢饮”·····孔子开设私学,打破学在官府,向下传播文化的功绩无可抹杀。
钱穆曾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中这样评说孔子:平民以学术进身贵族之位,自儒而始盛也。
然而,孔子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了吗?显然不完全是,他忽视了一类人群,他忽视了女性。
“有教无类”应当是不分宗族贵贱,不分阶级,不分男女,都是可以应该施教的。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女性的地位大幅上升,接受了教育,男尊女卑算是基本扫除了吧,但是现代教育又陷入了学生的优劣之三六九等,甚至无法自拔。
学生之三六九等在大中小学普遍存在,他们注重升学率,看重好学生。
举一个真实的案例:**学校有一个天文望远镜,一天破天荒的对学生开放了,然而结果你肯定猜到了,去参观的学生都是该校一流的学生,这显然是公平的。
不过有人也许要辩解:“学而优则仕”。
但是我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上学,也许他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自我,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话并不是无道理的。
而当今的现实:学校普遍注重升学率,忽视其综合素质。
因此,斯窃将“有教无类”的含义再加上两条:教授的知识不分主次(主科、副科),受教育的人无三六九等之分。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在孔子的思想中,礼、仁、忠、孝是其中的核心价值观。
本文将详细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以及它们对社会、教育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仁”的道德理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秉持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从而创造和谐的社会。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上下级、夫妻、父子等亲密关系中的应有之道。
首先,孔子重视礼仪。
他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础,是人们彼此尊重和相处的关键。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冲突和混乱。
孔子强调的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他对待他人的忠告,即不要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你做的事情。
其次,孔子坚信道德的追求是每个人的责任。
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得到正向的发展和提升。
孔子主张培养自己的德行,以成为一个充满仁爱之心、具有道德修养的人。
他认为通过道德的修养可以达到心灵的清净和幸福的境界。
另外,孔子强调家庭伦理和孝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而孝道是家庭关系的核心。
孔子认为子女应该尽责任地孝敬父母,而父母也应该教育子女,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和传统。
孔子提出了“四维”,即“父慈、母慈、兄友、子孝”,这是他对家庭伦理的基本要求。
此外,孔子重视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和智慧的重要途径。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并通过教育来改善社会。
他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成为合格的领导者和资深官员。
孔子的主要思想对于社会、教育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上,孔子的思想强调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遵守道德规范和尊重他人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教育层面上,孔子的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教育来提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人际关系层面上,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亲情、友情以及上下级、夫妻、父子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
总之,孔子的主要思想以仁爱之心和道德修养为核心,强调了礼仪、教育、家庭伦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性。
孔子的主要思想
•
关于教育对象,孔子主张“有教无 类”(《卫灵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 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 它提倡要扩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仅 仅限于奴隶主贵族。
• 孔子比较强调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学习。 • 认为不仅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人的道 德品德也是通过学习才能得到。
• •
孔子对教育内容进行了重要改革, 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文、 行、忠、信”(《述而》)。 • 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行、 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
•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也就是说 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 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 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 这里讲的是因材施教。
• 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 意循序渐进。 •
• 孔子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
• 六、教育思想 • 孔子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很 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 识的方法。
•
孔子把教育作为“安邦治国”的重要组 成部分,强调以文教来感化百姓。 •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 • 孔子认为只有拯救人心,才能拯救世界。 • 孔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 他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 以达到“仁”的境界。
•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有三戒”:少时戒 “色”、壮时戒“斗”、老时戒 “得”(《季氏》)。 • 孔子认为,人之患在于欲望太多,欲多则 无刚,
• 孔子反对奢华,“礼,与其奢也,宁 俭”(《八佾》)。
• 四、中庸思想 • 中庸思想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 最高标准。 • 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 倚的平常的道理。 •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这里,孔子主张哀乐中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儒家 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 •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 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 中庸又称为“中行”,意思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 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 中庸是一种调和配合的思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 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对其进行评价。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以“仁”为核心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仁爱之心。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通过教育引导,每个人都能具备仁爱之心。
他倡导以“仁”为核心的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其成为具备仁爱之心的人,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强调人的修养孔子提倡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育的核心任务。
他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应该成为塑造社会的基石。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培养个人的礼仪观念、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以提高个人修养。
3. 重视教育的方法和过程孔子注重教育的方法和过程。
他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来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五个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和思维。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刻而富有智慧,为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1.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技能。
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这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非仅仅追求分数和技能。
2. 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引导我们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3. 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孔子强调教育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使人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提醒我们教育不能仅仅注重个人的发展,更应该关注社会的需要和责任。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第一篇: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以下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它也历来是人们研究中国文化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思想及思想核心也一直为人们所探讨和争论。
文章也将浅要地谈谈孔子的思想及其核心。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现实中逐渐形成的。
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
“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殷周重“礼”,其礼仪往往形成一种严格的上下等级威仪和社会的差别意识。
其实在夏、殷时代就已经有“礼”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时代的周礼,才形成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所以人们一般把周礼作为研究“礼”的一个典型时期。
由于孔子对“礼”的推崇,许多学者也因此认为“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一生都以诗书礼乐教弟子,非常注重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
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礼”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后来,“礼”逐渐被人们理解为盲目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并且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锁链,所以产生了“吃人的礼教”的说法。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辨证地去认识和理解“礼”的思想。
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认为治人之“礼”要深入人心,必须同“乐”结合,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礼乐相结合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乐”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孔子思想认为,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Abstract: Confucianism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including a lot of great thoughts ,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among them , occupying the center position . “ The ritual” and “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part in Confucius’s thought. “benevolence”and them constitute the great thought system of Confucius’s .
Key words: 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the ritual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摘要 :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孔子思想礼中庸仁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中逐渐形成的。
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
“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
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殷周重“礼”,其礼仪往往形成一种严格的上下等级威仪和社会的差别意识。
其实在夏、殷时代就已经有“礼”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时代的周礼,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所以人们一般把周礼作为研究“礼”的一个典型时期。
由于孔子对“礼”的推崇,大家也因此认为“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一生都以诗书礼乐教弟子,非常注重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
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礼”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后来“礼”逐渐被人们理解为盲目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并且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枷锁,所以产生了“吃人的礼教”的说法。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辩证地去认识和理解“礼”的思想。
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认为治人之礼要非常深入人心,必须同“乐”结合,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礼乐相结合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是一种完备的典章制度。
“乐”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孔子思想认为,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
二者都可以用来教化人民,治理国家。
礼与乐相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的统治人民。
二、孔子思想中的“中庸”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大家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要思想在于修养人性,在于人们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
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要自觉修养,从而达到像美好的天
一样的思想境界。
“中庸”思想的实质就是规范人们的活动行为,试图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中重建理想中的周初文明,恢复长幼有序、上下有别的社会秩序。
中庸之道是孔子集前人尚中贵和的思想而形成的一个重要代表思想,他主张将中庸发展为认识和对待世界、探究和处理思想情感行为以及各种事物的合乎实际或一定标准的原则和方法的哲学范畴。
凡事都应该采取持中的办法,而不能走极端,这是实现和的根本方法。
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对仁、礼有深刻的思想,而且渗透到他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文化观等各个层面。
孔子就是以中庸思想为内核,构建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儒家学说体系。
但是《中庸》中儒家极力主张等级社会,无论处于富贵、贫贱、夷狄还是患难的地位,就是严格按照这些地位的要求行事,这显然违背了人性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和分析问题。
三、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在孔子之前“仁”并不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核心范畴,在先秦思想中出现最多的是“礼”。
但是到了孔子这里,“仁”便有了新的意蕴和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是在以往“仁”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而完善成仁学体系。
孔子的“仁“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统治理念两方面。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把“仁”看作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并且希望其成为人们恪守的准则;“仁”对社会统治思想影响同样久远,孔子曾提出“为政以仁”的政治论点,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怀有仁爱之心以德治国、以礼治人,孔子也希望能够从“仁”出发,实现统治者对人民的一种仁德的
统治,而并非以暴力手段去镇压和管制民众。
他认为施行仁政德治的君王更能够争取民心,安定统治。
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也是孔子留给后人的重大启示。
此外,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种为“仁”的愿望,他鼓励人们去追求这种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达到的境界。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一般人都应该追求达到的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自己、爱家人、爱所有的人。
从孔子的“仁”的思想中体现了他对社会民众的关注,对于人民的爱护。
孔子对“仁”思想的重视,也表明了“仁”的思想和学说是整个孔子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它对于其他的如“礼”、“乐”等思想均处于统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