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

合集下载

浅谈孔子的思想

浅谈孔子的思想

浅谈孔子的思想历史纷纷扰扰,当今世人对孔子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孔子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仍然没人能动摇,随着历史的变迁,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沉淀。

孔子被后人称之为至圣,这就证明了在后人心中地位之高。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理论政治家。

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后人。

孔子思想核心为“仁”,这个字看似简单,而其内涵丰富。

孔子在讨论中没有明确指出“仁”的具体含义,而我们在读《论语》时或多或少可以从中体会到“仁”的含义,然后汲取所需,用以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增强自身的修养。

孔子所说的“仁”包罗万千:在上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由此推及亲友邻居等;其次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再者要注意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做事不要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虽然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仍有许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意思就说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了。

这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末期适用,在相对和平的今天仍然适用。

不论时间流向何处,“孝”是永恒不变的话题。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雍也》)意思是:仁人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遇到有名利的事情就退后。

这虽然不被广为接受,可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谦让的美德。

中华民族向来愿意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也和儒家思想密不可分。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干,自己不愿意承担的责任不能逼着别人去承担。

这是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必须始终坚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责任感的体现,做到这点,我们就能融洽相处,相互尊重和支持,矛盾就会减少。

这同是也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教育上,孔子的影响更是突出。

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在一个战乱频繁,教育不被重视的时代,这是不可低估的数字。

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也间接当了孔子的学生,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孔子教学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用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浅谈孔子思想弱点

浅谈孔子思想弱点

浅谈孔子思想弱点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仁强调博爱,而礼强调的则是服从于秩序。

因此从秦朝开始,孔子就成为了历代统治者推崇的对象。

他们以此作为维护统治的手段,统一思想,以儒学教化天下。

但是统治者的这种推崇,并不是真正的按照孔子的治国思想来治理天下。

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给孔子安排各种不同的形象。

当他们需要仁的知的全面的,孔子就会以博爱的长者,智慧的老师,全能的圣人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孔子还是那个孔子,变化的只是时代罢了。

他们需要一个榜样,所以他们就按自己的需要来树立一个孔子的形象来稳固自己的统治。

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心中可谓是根深蒂固,人们信服他,尊重他,崇拜他。

可以把孔子本身抽象化,可以说他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

而文化和思想正是各个时代统治阶层维系统治,稳定社会的工具。

工具就要服务于统治者本身,于是这种全民信服的文化和思想就被打扮成了统治者心中的摸样。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一点,孔子的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弱点。

孔子认为皇帝是上天选定的领导者,不可推翻。

孔子支持并维护封建制度,因此儒家自古以来一直深得执政者的欢心。

孔子的思想中,没有平等与民主。

他是一种大一统的文化,大家对一件事物的看法一直,说出来的话也相差无几。

那么最后就会导致,人们没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而是服从。

这正是诸位统治者所期待的。

所以千百年来孔夫子的思想被统治者们用来教化民众让他们服从让他们不争取来稳固自己的政权。

因此,从思想与教育方面来看,孔子当之无愧的是一个圣人,他提出了许多值得后代千百年来借鉴学习的思想,比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等。

他还打破了封建的教育体系,广办私塾,招收弟子三千,其中贤士七十二人。

他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思想家,却也因为其思想中存在的弱点,成为了众多统治者用以巩固自身权利的工具。

浅谈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利益冲突、物质泛滥,人们对于自身的关怀和对他人的仁爱观念越来越淡,很多中国传统的思想美德流于形式,甚至逐渐沦丧,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为之捶胸顿足之事。在儒家文化影响极深的我们所谓“筷子文化圈”中,孝的思想一直就被奉为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和礼仪。在现时代,众多关于中国文化断代、中国没有精神支柱的说法日益广泛之时,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为广大国人寻找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思想源头。而我看,这一点上最容易被提倡、被认同的就是孔子思想中关于孝道的提法。因为这一点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亲身体会,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这种思想在我们心中也在已经扎根,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像孔子当年的思想一样,通过教育人们对自己父母慈孝的亲子之爱,而层层外推,逐渐将着这爱推广到社会每一个人的身上,让人们学会“恻隐”和“不忍”,让它成为化洽天下之诚爱。虽然爱有亲疏、远近,但只要在被教育的人们心中有了推己及彼的爱的观念,则很容易将社会中所有的人融合起来,激发人们对于本民族的内在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整个民族有了向心力,从而将社会中的所有人员维系起来,维持社会的平稳、安定还有和谐。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作为他思想核心的“仁”的思想也是也就是他所认为的人的修养中的最高境界,是指导人们生活行动和衡量人们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对于这个标准,孔子定的很高,他认为尧、舜都很难做到,自己更是不敢当,所以多数“仁”的思想只是作为一种理想的目标提出,只要求人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孝道被提为“仁”之根本的地位,也足见孔子对孝的思想的重视。况且,孝道也是在孔子思想中能够被实现、被达到的一种行为,体现了人类发展中一种不可推卸的一责任。所以,即使是现在将孝道提出,规范人们的言语、行为,也是具有其深刻的意义的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漫长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孔子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宝贵的教育主张和教学原则。这些经验和主张,不仅对过去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是对今天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怎样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启示,以求更好的把握体育教学的规律,促进体育教学的提高。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他第一个提出了“庶、富、教” , 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 ,第一个提出了“为政教民” , 第一个提出了“启发诱导” , 第一个成功地实践了“因材施教”。

他是我们教育的先师,他的教育思想无比精湛、丰富, 两千多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教育, 并对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对东亚的教育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倡导儒学,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孔子的教育智慧对我们依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今天从这样几个方面来了解孔子和他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一)社会背景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

经济方面,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井田制开始崩溃,经济发展迅速。

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壮大。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王室无法控制局面,诸侯国之强大者,四出征讨,以图霸业。

与经济、政治变化相伴而行的,便是在思想文化上由西周的“皆原于一,不离于宗”的官学形态向多元化发展。

当时“诸侯力政,百家异说”,“处士横议”,思想家们针对剧烈动荡的社会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阐发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百家争鸣。

(二)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这时期,“天下无道久矣”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礼坏乐崩,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庶废嫡.“礼乐之邦”----周礼尽在鲁.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其一生成就斐然,是享誉古今中外的文化巨人之一。

孔子身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有着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积累总结出了许多教学经验,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

他的教育理念最总成为了珍贵的传统教育思想,并对现代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1 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孔子能够在他所处的时代提出:“建国君民,教学力先”的思想,体现了其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

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以此终结了奴隶主和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格局。

至此,教育的范围被扩大到了平民,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

他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这里的“性”是指人的素质和禀赋,而“习”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孔子意在说明在教育过程中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对人的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所以他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总是深刻的观察和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

据记载,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他的学生来源多,分布广,差异大,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和商人子弟,大多数是平民,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

这充分说明,孔子认为人无论出生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了孔子的平等教育观,对当代教育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如今受教育已经成为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当坚持孔子的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公共的学校教育体系(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人(如高校扩招、希望工程),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贫困阶层的教育资助,保证所有学生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利。

2 关于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仕,当官也;优,余力也。

这体现了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即鼓励人们如果当官有了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有了余力就去当官,这样学习就与做官有了非常密切的联系。

浅谈孔子的伦理道德观

浅谈孔子的伦理道德观

浅谈孔子的伦理道德观
《论语》是孔子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孔教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载体。

孔子以“仁”、“礼”为主线,阐述的道德观念,不但包括家庭道德、行为准则、社会礼仪,还把这些融入到政治经济活动中,对历史上十分重要。

传统的孔教认为,仁者,不但要坚守内心的仁厚精神,而且还要学习“礼”,以德行厚临,孝敬先人,尊重尊师。

仁义二者携手,明以理治,古人称之为“仁政”。

古代仁政无处不在,以深厚德行赢得君臣平等尊重,建立起厚爱亲情,分享广泛隆重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此外,仁也是普渡众生的基本要求,孔教以“仁”为最高德行,提倡“爱惜生命,怜悯万物”的思想,为人类人性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它推崇的“天命”、“朝政”的宪法思想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对今天的君主立宪制度画上完美句号。

孔子的伦理道德观json是历史上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伦理学观点,他用自己的崇高的理想及道德观念指导人民如何处理日常生活,弘扬了一种全新的道德心态,为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

浅谈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

浅谈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尤为杰出和卓越,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睿智的光芒,而他与学生之间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今天的教育者着力追求的目标。

全面认识孔子教育思想,将有助于启迪我们今天的教育者更深入的了解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孔子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作为中国私学教育的第一人,孔子的一生除了参与政治之外,其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活动。

孔子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有精辟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孔子所积累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至今还闪耀着睿智的光辉。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2次执行局会议讨论,正式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我们实在是有必要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做一次全面的认识。

一、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在教育思想中,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应该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只要诚心求教,不分贵贱贫富,都应热心教诲。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 束修是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说愿意在孔子门下学习的,孔子都是不会拒绝的。

所以,在孔子的3000弟子中,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人称为“贱人”的仲弓父和“鄙家”子弟子张;有以货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瓦牖,捉襟见肘的原思和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有北方的卫人子夏,陈人子张,又有南国吴人子游。

孔子不因弟子的出身、贫富、资质、国籍的差异作区别对待。

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

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

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周村实验中学许静孔子,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圣贤。

熟悉的是他的名字,陌生的可能是他的思想。

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一年来,我坚持利用课前五分钟和学生一起进行国学诵读,平时有空就翻阅《论语通译》,的确是受益匪浅。

通过读记录圣贤言行的文字,进一步了解了孔子的为人与境界,情感与思想,尤其对他的修身与育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修身1、自我认知孔子能够成为大学者首先源于他对自己的定位。

孔子把人的智力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他自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

”这样的自我认知是怎么确立的呢?据《中庸》载孔子语:“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孔子发现舜的大智慧是从好问好察而来的,由此他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们的先天才质都是差不多的,修养的高下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我认知和参悟,才使他没有迷失自我。

2、立志求学“人非生而知之”,要“知之”,就得学习。

孔子从小就有学习古代文化的强烈愿望和远大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也正是这样的学习动机,使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疲倦:“学而不厌。

”我们都知道,只有愿望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有行动而没有好的方法也很难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不用说事半功倍。

而孔子不仅有强烈的愿望,更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行动━━勤奋、学思结合与虚心求教:“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罔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焉能不成为一代宗师?3、矢志不移近年来,终身学习的理念被提出并逐步深入人心,殊不知我们的先贤早在两千年以前就已经践行之。

孔子在他的人生旅途中,边走边学,不曾有一日废止,即使在他到了“四十而不惑”的时候,他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这是怎样的一种乐此不疲、孜孜以求的求知精神?在62岁的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的时候,孔子这样来描述自己的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一《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主要言行由其弟子整理编纂成《论语》一书,其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一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其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及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所倡导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之师表”,和其童年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据《史记》记载,孔子幼年时便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其父在孔子仅三岁时便离他而去。

孔母颜徵在为更好地教育孔子便移居曲阜阙里。

孔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孔子幼年时就极为聪明好学,其自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学习之余,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待孔子刚步入成人阶段时,其母颜氏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离世使幼年的孔子过早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磨砺也使孔子很快地成长起来;孔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纵观孔子一生,其十七岁开馆办学至七十三岁去世,教学实践长达半个世纪;其教育成果也相当丰富,取得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成果。

一、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孔子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严谨、认真的,同时他也认为学思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首先,孔子肯定了学习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他在《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说:“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其又云“不学礼,无以立”。

教育德为先浅议孔子的德育思想

教育德为先浅议孔子的德育思想

教育德为先浅议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他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以及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即将品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本文就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中,“德”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德是人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注重德育教育,尊重严格的道德规范,才能产生道德良心和情操,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人们的品行、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所以,孔子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修身养性、学习做人的道理,来塑造学生的品格,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采用了一系列的德育方法。

他主张要先以身作则,自己做到认真、谨慎、诚实、宽容、正直等各方面的品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后人。

同时,他也提倡教育要因人而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

孔子还认为,诗、礼、乐、易这些文化传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

这些传统可以用来激发人们良好的情感,增强自我控制和理智思维能力,提高人们的自我修养,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自己的德行高尚,自然就有能力去教育、引导别人了。

在现代社会,德育教育依旧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提供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权威。

这一点在教育中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德育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

他致力于培养一个充满仁爱之心、客观刚毅、自我提升,以及具备领导才能的人物。

这种思想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也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不可替代的记忆。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毫无疑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中国教育史上许多问题的历史渊源及发展递嬗关系都与其有着莫大关系。

今天,我们有责任对孔子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进行学习与研究。

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众多,主要表现在教育范围、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工作道德观等方面。

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教育范围:首创私学,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下移。

在春秋后期之前,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一直掌握在大奴隶主贵族手里,即“学在官府”。

广大自由民、奴隶,甚至中、小奴隶主都没有资格受教育。

但到春秋末年,旧的奴隶制经济破坏,旧贵族没落,新兴势力兴起。

私学应运而生,孔子创办的私学无论规模还是内容等其他方在当时都是前列的。

实行“有教无类”,子曰:“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孔子招收生源广泛,弟子三千,《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名字者七十七人。

清人朱彝尊作《孔子弟子考》,共收集到九十八人。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年龄、水平、性格各不相同,在出身和社会地位上也各有差异。

如颜回居陋巷,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曾参耘瓜,其母织布;子路食藜藿,亲自负米养亲......唯子贡是“家累千金”的大商人,但也不是贵族。

据人考证,孔子的学生真正是贵族的,只有南宫敬叔和司马牛,或者在加上一个孟懿子。

教育对象由贵族推广到平民,适应“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在教育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影响。

二、教育目的:修身从政孔子是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维护贵族世袭制,指出“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他的政治思想的主导是“复礼”,实际含义即恢复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

创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理国家的贤才,子曰:“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孔子主张“仁政”、“为政以德”,因而注重道德教育。

浅谈孔子思想和老庄思想

浅谈孔子思想和老庄思想

浅谈孔子思想和老庄思想电商1101 1203110121 王佳玲1.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隼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隼”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浅谈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

浅谈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

浅谈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其前后有弟子三千余人,培养了不少博学多才的学生。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他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行之有效,对于今天教育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今天仍被大众广泛赞誉的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等思想。

其中尤以启发诱导最为人称道。

一、孔子眼中的启发诱导在孔子著名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中,启发诱导处于重要的位置。

“举一反三”,实行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就是说对于学生,先使他经过苦思冥想,如果想不明白,心中有疑惑的时候再去启发他;当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心中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开导他。

这样,他所学的的知识才能巩固。

孔子就如何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主张,“能近取譬”,即善于运用学生比较熟悉能被理解的浅近事物阐发较为深刻的原理。

他主张多方设计情境,令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而知二”、“闻一而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从而既能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而对于那些不肯主动刻苦钻研的学生,实行启发式教学是使学生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历来为执教者所重。

而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试行,确实难能可贵。

而如何坚持启发诱导呢?第一,努力尝试多种方法,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

也就是说抓住良机适时教育。

孔子教育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论语·子罕》中有言:“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第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当其可而教。

就是说如果在旧的知识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就不再传授新的知识了。

第三,温故知新。

论语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凡是照本宣科,不知道所教学科知识的重难点的老师都是不合格的。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提出来的一种教育主张,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

东汉学者马融对这句话注解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意思是不管对哪一类人都给以教育。

一、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基础是“乐学”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其二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其三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关于学习的方法,他则认为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所以,培养学习兴趣是“有教无类”的出发点和基础。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要落实到因材施教上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勇,志气刚强直率,曾经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示强之物,侮辱过孔子。

孔子就设礼乐,慢慢引导子路。

子路终于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的门人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后来子路成为了孔门弟子中的大贤人。

假如孔子因为子路侮辱过自己而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社会上就会多一个粗鲁的人,而少一个贤人。

可见,孔子的“有教无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国教育史上也因此才有了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二”的美谈。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类”,不只是表现在贵贱这一个方面,而是包括了其它许多方面。

各种类别的人,不分地域、贫富、老少、贤愚,都是孔子施教的对象。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

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的学生。

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正是由于孔门弟子各类人都有,所以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

”孔子讲学兼收并蓄,来去自由,所以人员很杂,而这一“杂”字正是孔子办学“有教无类”的生动体现。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有其人性论上的根据。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环境和习气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差异很大。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指的是以普遍的教育以及不分社会阶级的教育为基础,来构建和谐的社会和国家。

这是孔子西汉时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孔子提倡对待普通民众要诚实和宽容,要尊重那些勤奋努力的民众,并关注他们的精神文明和道义行为,而不要受社会地位的影响。

而在当时的社会秩序中,将人分为不同地位类别,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以破除以前社会中贵族尊贵地位的思维定势,模糊了贵贱之分,增强了民间大众对国家和社会的归属感,还澄清了教育的任务与使命,更好地代表民意。

“有教无类”思想和当代社会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受到孔子的影响,我国已经在公平教育的道路上走了很长的路,“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平等的教育机会”一直是“义务教育”的原则。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保护少数民族教育权利的运动中,“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也被大力宣扬。

经过几个世纪的历史沉淀,“有教无类”思想在当代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发扬,有效地破除了传统社会中“贵贱不分”的概念,使人们更加尊重各阶级之间的 dynamism。

此外,把“有教无类”思想贯彻到实践中,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受,父母一开始可能还不习惯,但是后来却发现作为亲子的彼此更加的亲昵,也更加的友爱,让子女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在应付教育问题上,今天的家庭可以大胆地使用“有教无类”的方法,并因其出行的家庭公平定位,促进孩子们蓬勃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在当今这一社会走向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大环境中,“有教无类”思想能够为社会保持和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提供良好的指导。

总之,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虽然出自于西汉的思想文化,但是它的内涵与意义却深入到当代时代。

它不但催生了平等教育可以成为卓越学习的重要原则,更是提升了社会文明素质的重要基点。

当下,把“有教无类”思想贯彻到实践中,引导社会发展状态,使之在多样化、多元化的时代中,仍能保持着和谐、平等、文明的发展态势,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当代价值。

色彩斑斓的圣人--浅谈《论语》中孔子的形象

色彩斑斓的圣人--浅谈《论语》中孔子的形象

的一 生 .成 就 了 他 渊 博 的文 化 知 识 和 造 诣 极 深 的 修 养 素质 , 授 徒讲 学 , 成 为大 教 育 家 . 思 想 家 。孔 子 的 有文 化
在《 论 语》 中展现的十分抢 眼 , 方 方 面 面 都 具 有 独 到 之 处, 有政治的 、 军事 的 、 经济的 、 为 人处 世 的 、 做学 问的 、 教 育的 、 心灵的 、 交 友 的 等 。 正如 宋 朝 开 国 宰 相 赵 普 曾 经说 过他 自 己 是 以半 部 《 论语》 治理 天 下 。 这 就 是 古 代 人对 《 论语》 的推崇 , 对 孔 子 文 化 的 肯 定 。而 今 , 孔 子 的 很多至理 名言与说教 。 仍激励 着 、 感染着 、 鞭 策 着 我 们 奋进 。孔 子 的 修 养是 极 高 的 , 从 他 的学 生 对 话 中 可 以 窥 见一斑 . 司马 牛 对 子 夏 说 : 别 人都 有 兄 弟 . 偏 偏我没有 。
誉i I I 大 语 文 论 坛 . 文 史 天 地
是什么样 的人?” 子 路没有回答 , 孔 子后来对 子路说 : “ 你 为什么不这样 回答呢 : ‘ 其为人也 . 发愤忘 食 , 乐 以
色彩斑斓的圣人
— —
忘忧 , 不 知 老 之将 至 云 尔 。” ’ 这 就 是 孔 子 追 求理 想 的真
学为主 . 经过历练 . 逐渐提升 自己. 有所感悟 . 这 样 到 三 十岁就 “ 立” 起来 . 从内在到外在具备了条件 . 正 是 走 向 成 功 的 标 志 。四 十 、 五十、 六 十 都 有 不 同 的境 界 , 不 同 的 要求 , 这 不 正 是 理 想 的 火 花 绽 放 的红 彤 彤 的光 彩 吗 ? 再看孔子的信念 , 子贡 问政 , 子日: “ 足食 , 足兵 , 民 信之矣 。 ” 子贡 目: “ 必不得已而去 , 于 斯 三 者何 先 ? ” 日: “ 去兵。 ” 子贡日 : “ 必 不得 已而 去 , 与 于斯 二者 何 先 ? 日: “ 去食 . 自 古 皆 有死 , 民无信而不立 。” 从 中 可 以 看 到 孔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杨晨光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人格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影响着古老的东方乃至世界。

他的影响之大毋庸置疑,我也不想评说,历史自有公论。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感兴趣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是其教育思想和理念。

一、“有教无类”孔子以前,学在官府。

《左传》载郑国有鄉校,那是只有大夫及以上及其他人及他们的子弟才能入学。

私人设立学校,开门招生,自古以至春秋,恐怕孔子是第一人。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鲁的南宫敬叔、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这是有依据的。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冠雄难,佩狎豚”;据《论语》说,子张是“鲁之鄙家”;据《论语》言,颜回“居陋室,箪食瓢饮”·····孔子开设私学,打破学在官府,向下传播文化的功绩无可抹杀。

钱穆曾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中这样评说孔子:平民以学术进身贵族之位,自儒而始盛也。

然而,孔子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了吗?显然不完全是,他忽视了一类人群,他忽视了女性。

“有教无类”应当是不分宗族贵贱,不分阶级,不分男女,都是可以应该施教的。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女性的地位大幅上升,接受了教育,男尊女卑算是基本扫除了吧,但是现代教育又陷入了学生的优劣之三六九等,甚至无法自拔。

学生之三六九等在大中小学普遍存在,他们注重升学率,看重好学生。

举一个真实的案例:**学校有一个天文望远镜,一天破天荒的对学生开放了,然而结果你肯定猜到了,去参观的学生都是该校一流的学生,这显然是公平的。

不过有人也许要辩解:“学而优则仕”。

但是我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上学,也许他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自我,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话并不是无道理的。

而当今的现实:学校普遍注重升学率,忽视其综合素质。

因此,斯窃将“有教无类”的含义再加上两条:教授的知识不分主次(主科、副科),受教育的人无三六九等之分。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其以“礼仪之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整个古代中国,也对当今世界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启示。

首先,孔子注重修正学习者的行为习惯,特别强调教学生要讲“重礼、重义、重信”的礼仪性的美德,强调要把学习和道德建设起来,教导学生为民族的积极性价值观和奉献精神做准备。

这些思想仍然对当今社会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甚至今天发达国家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

其次,孔子认为教育应从“学道”"作为起点,表现在要以“老师””和“学生”“作为主要组成部分,强调以“老师”来教导、指导、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精进,超越自我。

学生在聆听老师的讲解的同时,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志向,努力探索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再者,孔子教育思想重视“尊师切训、孝老还亲”,注重学生的家庭教育,强调以教育来发展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以“爱”为基础,以“信”为根本,给学生们提供有前途、有出路的教育指导,并注重教学生尊老爱幼、爱子孝父母等道德准则。

今天新时代的教育应从实施“以德育人””入手,把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贯彻始终,把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到当今的教育实践中,以促进国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文明发展。

总之,古今多少世纪以来,孔子教育思想都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其认
为传统文化、礼仪美德以及道德价值观等都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今的教育必须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其观点及教育思想对当今新时
代的教育发展大有裨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
孔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思想的集大成者、教育的先行者,本人不敢妄下评论,斗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孔子的看法。

一、孔子的出生
孔子有一个显赫的家世背景。

孔子直系先祖为殷商王族名人微子。

孔子高祖弗父何则是宋愍公之嫡长子,有继承宋国国君资格,是王室苗裔。

孔子高曾祖正考父是宋国公室名臣,据说《诗经》中的"商颂"曾由其检校。

但孔子之六世祖孔父嘉因宋国王室发生内乱而被杀。

其五世祖孔木金父.为避乱离开宋国迁居到鲁国,此后世代在鲁为卿士或大夫。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自己就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出生书香门第,有较强的文化熏陶,但后来家境衰落,孔子却更加勤奋,在这种大环境下,又有如此遭遇,为产生一个后来有如此造诣的圣人创造了先天条件。

二、孔子的为政观
为政以德。

孔子在其《为政第二》中讲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在这里明确提出,用德来统治,就会受到民众的爱戴与拥护。

尔后孔子用“为政以德”和“不为政以德”做了比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孔子不赞成用森严的律法来统治百姓,这样做只能治表不治根,而用道德的
力量来引导才会真正教育百姓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

我认为孔子太注重以德治国了以至于压倒了一切,虽然在我国也有那么一段时间国家和党中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口号,但是以德治国纯粹是一种人治,这与法制是有矛盾冲突的,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观念置于德治之下是人类文明的倒退。

当然现在我们提出德治也是在法制的框架下执行的,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仅凭道德来治国会使国不成国家不成家,社会也会陷入无政府状态。

这是很危险的!这也是孔子为政思想的最大缺陷,造成了他周游列国十四年也没有实现其政治理想。

后世王朝也看到了孔子为政思想的不合理性,都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纲领。

这不能不说是孔子的悲哀啊。

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以身作则是统治者最应该具备的一个品质。

孔子在《子路第十三》中谈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泰伯第八》中亦有表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现在党政建设具有特别意义。

无论在什么时候,统治者若想达到大治必须得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走在群众的前面。

孔子认为统治者本身如果品行端正,即使他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自觉执行;如果他本身品行不正,就算他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假如统治者端正了自己,那么对于治理国家来说有什么难的?本身不端正,不要说治理好国家,就是连要求一个人端正都做不到?但孔子在这点也犯了绝对主义,在《颜渊第十二》中,孔子在回答
季康子的问政就是如此说的:“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他认为君子居高位以身作则便一定能感化小人,这是无比荒谬的,若是如此也不会出现王子比干这样的悲剧了。

由此观之,孔子还是太迷信以德治国了!注重等级。

这是孔子“礼”的重要体现。

孔子在回答齐景公的问政中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第十二》在《八佾第三》中也谈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认为礼是统治的基础。

所谓的礼也就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严肃祭祀规定,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和不可逾越的,这样才能达到国家稳定。

在孔子所处的混乱年代,一切的礼仪制度都被破坏的淋淋尽致,形成了“陪臣治国”的局面。

孔子在这个时期提出礼仪确实是社会的一种需要以保证统治阶级的稳定。

只是在如此开放的社会,再重提孔子这一套复杂森严的礼仪制度已经完全是对人性自由的摧残,压制人类的创造力。

但孔子的礼仪制度的基本思想也就是伦理道德对于我们现在道德如此滑坡的社会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在科技如此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社会的道德却在渐渐淡化,我不提倡森严的等级制度也反对那种愚忠,但孔子某些基本伦理道德的确是我们必须遵守的。

尊长爱幼关爱兄弟的亲亲之爱以及博爱,“义以为质”讲义融入自己的血肉等等这些美德我们应该毫不动摇的继承下去。

三、孔子的价值观
孔子眼中的“君子”: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

本质上要有义,凡事都合乎义。

行为上要合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

态度上要谦逊,不自满,不骄傲。

待人上要诚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在我们现代化得社会,孔子所提倡的这些都慢慢离我们远去,人们道德不断滑坡,社会问题不断激化,这必须引起我们极大地关注,重温孔子的价值观。

当然孔子有些思想依旧是不正确的。

像他所提出的“安贫乐道”,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怎么就能安于贫贱呢?这分明是在麻痹人们的斗志,使人们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当然孔子代表的阶级以及他所提出来的“克己复礼”本身就是反
对社会进步,幻想回到古代,所以这点在孔子思想上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四、孔子的教育观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结晶,反映了教育的本质。

孔子所处的时代,官学为贵族子弟开办,而他的教育对象却大都是平民,真正做到了不分贵贱贤愚,不分地区族类,不分国家界限,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同时,他对待教育对象对待人,并不以贫富或从事的职业分高低贵贱贤愚,而是把标准摆在肯不肯学习和老老实实做人方面。

这跟他从小家庭贫贱而终身困穷有关联,跟他受到很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关联,跟他重视自身德行修养而达到仁人境界有关联。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孔子根据“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灵活施教,不拘一格,逐渐形成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原理。

对后世我们逐渐僵化的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针对学生性格差异,进行因势利导。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着透彻了解,教育很富有针对性。

如子路问孔子听见正当的事要不要立即付诸行动?孔子的回答是,有父亲兄长在跟前,岂能闻风而动?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让闻风而动。

公西华感到难于理解,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冉求性格柔弱,办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因而鼓励;子路性格鲁莽,风风火火,冲冲撞撞,需要降温。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最大的缺陷所在,吃“大锅饭”往往“成就”了一大批平庸之辈,
也浪费了教育资源。

针对学生智力差异,树立“好学”典型。

他把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四类,而且认为生而知之的“上智”和困而不学的“下愚”是不能改变的。

我想这是孔子教育观的最大不足之处,先天条件虽然对一个人的影响的确十分大,但决定人成就的是后天的努力。

不少神童虽在少年时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智商,但因为荒废了后天的学习,最后一事无成。

反观不少智力平平的人,通过后天的努力终究达到了别人难以想象的高度。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孔子的思想虽然在今天看来有许多的不合理之处,但联系到他所处的时代他所代表的阶级,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不管怎么说孔子对我们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展的益处远远超过了其思
想中不合理部分上所带来的坏的影响。

我们应该大力继承与发扬孔子合理的思想,加强自我道德建设。

孔子是一名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尊重的圣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