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参考)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第六册《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第六册《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第六册《平均数》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小学数学第六册《平均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和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能够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吗?”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引入新课的主题——平均数。

(二)新课讲解1. 平均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数量,得到的结果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 平均数的求法:先将所有数据加起来,然后除以数据的数量。

3. 举例说明:例如,有5个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20cm、125cm、130cm、135cm、140cm,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呢?(答案是130cm)(三)课堂练习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数。

2.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均数的应用实例。

(五)作业布置设计一些关于平均数的习题,供学生回家练习。

四、教学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3.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介绍。

2.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3.平均数的应用示例。

三、教学方法1.归纳法2.讲解法3.案例分析法4.实践操作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时间: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你们上次考试语文成绩是多少,班级的平均分是多少?因此,什么是平均数?步骤二:概念讲解时间:10分钟在黑板上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数值。

并讲解求平均数的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步骤三: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时间:15分钟1.公式法:平均数 = 数据的总和 / 数据个数($\\frac{sum}{n}$)2.套用法:如果题目给出了一组数据,例如:3, 5, 7, 9,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公式法计算平均数。

3.实践操作:给定一组数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求得平均数,并归纳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步骤四:平均数的应用示例时间:15分钟通过实际应用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例如:小明的考试成绩如下:语文80分,数学85分,英语77分,美术90分,请求他的平均成绩。

步骤五:练习时间:20分钟呈现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之前学到的平均数的方法来解答,并逐个讲解解题思路。

步骤六:巩固与拓展时间: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与运用。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对学生练习题的讲解,对学生的平均数概念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尝试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更多方法,如删值法、倍数法等。

2.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更多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班级的平均年龄、求取某个城市的平均气温等。

平均数教案(精选6篇)

平均数教案(精选6篇)

平均数教案(精选6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二、教学目标: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六、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960÷6= 88÷8= 76÷4= 85÷5= 810÷9=(30+50+80)÷4 (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三)课上尝试小研究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小学奥数教案课程平均数问题精编WORD版

小学奥数教案课程平均数问题精编WORD版

小学奥数教案课程平均数问题精编WORD版小学奥数教案一-平均数问题第1讲平均数(一)一、知识要点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求得的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

如何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答一些稍复杂的问题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X总份数总份数二总数量X平均数二、精讲精练【例题1】有4箱水果,已知苹果、梨、橘子平均每箱42个,梨、橘子、桃平均每箱36个,苹果和桃平均每箱37个。

一箱苹果多少个?【思路导航】(1) 1箱苹果+ 1箱梨+ 1箱橘子=42X3=136 (个);(2) 1箱桃+ 1箱梨+ 1箱橘子二36义3=108 (个)(3) 1箱苹果+ 1箱桃=37X2=72 (个)由(1)(2)两个等式可知:1箱苹果比1箱桃多126—108=18 (个),再根据等式(3)就可以算出:1箱桃有(74-18) +2=28 (个),1 箱苹果有28 +18=46 (个)。

1箱苹果和1箱桃共有多少个:37X2=74 (个)1箱苹果比1箱桃多多少个:42X3 —36=18 (个)1箱苹果有多少个:28 + 18=46 (个)练习1:1.一次考试,甲、乙、丙三人平均分91分,乙、丙、丁三人平均分89分,甲、丁二人平均分95分。

问:甲、丁各得多少分?2.甲、乙、丙、丁四人称体重,乙、丙、丁三人共重120千克,甲、丙、丁三人共重126千克,丙、丁二人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

求四人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例题2】一次数学测验,全班平均分是91. 2分,已知女生有21人,平均每人92 分;男生平均每人90. 5分。

求这个班男生有多少人?【思路导航】女生每人比全班平均分高92 — 91. 2=0. 8 (分),而男生每人比全班平均分低91. 2—90.5=0.7 (分)。

全体女生高出全班平均分0.8X21=16. 8 (分),应补给每个男生0.7分,16. 8里包含有24个0.7,即全班有24个男生。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3 《平均数》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3 《平均数》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3 《平均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平均数,学生可以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处理。

本节课的内容为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背景和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对数据收集、整理、表示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求法及其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能会遇到需要求平均数的情况,但是不一定能够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对实际问题中平均数的求法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学具:练习本、笔。

3.教学素材:现实生活中的一组数据。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组数据,如篮球比赛得分、学生身高等,引导学生关注这组数据,并提出问题:“如果想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该怎么计算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

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求平均数精讲

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求平均数精讲

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求平均数精讲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求平均数精讲小学数学是学习生涯的关键阶段,为了能够使同学们在数学方面有所建树,小编特此整理了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求平均数精讲以供大家参考。

★例1一个学习小组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红得100分,小明得98分,小兰得96分,小平得90分,平均每人多少分? 解(100+98+96+90)4=96(分)答:平均每人96分。

【解题关键与提示】先求出总成绩和总人数,然后求出平均数。

★例2一辆汽车前2小时每小时行42千米,后3小时每小时行4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解(42+40)(2+3)=825=16.4(千米)答:平均每小时行16.4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先求出行的总路程和总时间,然后求出平均数。

★例3某校少先队组织了4个采树种小组,采摘树种支援大西北的绿化。

第一天采到15千克,第二天采到20千克,第三天采到19千克。

(1)平均每天采到树种多少千克?(2)平均每组采到树种多少千克?(3)平均每组每天采到树种多少千第三小队13人,每人平均97分,第四小队12人,每人平均90分,这个中队的平均分是多少?(保留一位小数)解(9512+9612+9713+9012)(12+12+13+12)=463349=94.6(分)答:这个中队的平均分是94.6分。

【解题关键与提示】先求出每个小队的总成绩,再求四个小队的总成绩及总人数,最后求平均分。

★★例6解放军某团一连野营拉练,第一天走了32.5千米,第二天走了34.5千米,第三天比前两天的总和的一半多1.5千米,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解[32.5+34.5+(32.5+34.5)2+1.5]3=[67+35]3=34(千米)答:平均每天走34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此题的关键是求第三天走了多少千米。

第三天比前两天的总和的一半多1.5千米,因此前两天的总和除以2再加上1.5即(32.5+34.5)2+1.5=35即为第三天走的千米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4《整理与复习—平均数》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4《整理与复习—平均数》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4《整理与复习—平均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其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简单的一维数据和二维数据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求平均数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平均数的定义理解不深,求平均数的方法不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途径,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和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和练习。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进行课件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篮球比赛、考试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中是否存在平均数。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实际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然后,通过示例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选择一个生活案例,运用所学知识求出平均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难度要适中,旨在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和统计表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和统计表教学设计

平均数和统计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2-143页例l、例2和“做一做”,第143-144页统计表的例题和“做一做”。

练习二十二的第l-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统计初步知识,加深对统计的意义及其应用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同学们求平均数与填写、阅读统计表的能力。

2.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3.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提高同学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求平均数与填写;阅读统计表。

教学难点
求平均数与填写;阅读统计表。

教学过程。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數學教案設計主题: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算能力,能够独立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结果,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总和除以个数。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比如:“小明在一次测验中,语文得了90分,数学得了95分,英语得了92分,他的平均成绩是多少?”2. 新课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

例如:“如果有一组数据为2, 4, 6, 8,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2+4+6+8)/4=5。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些平均数,如班级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此检验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四、作业布置:设计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题目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便进一步巩固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解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度以及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人教新课标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数据的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

2. 众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

3. 中位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及求法。

(2)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本质特征。

(2)灵活运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平均数:-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 讲解平均数的求法,并进行相关练习。

- 分析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平均成绩等。

(2)众数:-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 讲解众数的求法,并进行相关练习。

- 分析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确定班级最常见的兴趣爱好等。

(3)中位数:-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 讲解中位数的求法,并进行相关练习。

- 分析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等。

3.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及求法。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及求法。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与同学分享。

平均分的教案

平均分的教案

平均分的教案
教案:平均分的计算
教学目标:
1. 了解平均数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2. 掌握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步骤。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写有一组数的黑板板书。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步骤:
1. 引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组数(例如:80,85,90,95,100),并问学生这组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2. 解释概念:教师解释平均数的含义,即一组数的总和除以数的个数。

3. 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a. 将一组数相加,得到总和。

b. 计算数的个数。

c. 将总和除以数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4. 示例计算:教师在黑板上计算出给定的示例数的平均数。

5. 练习:教师让学生自己计算几组数的平均数,并与同桌验证答案。

6. 总结:教师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并与学生一起复习。

7. 提问:教师提问一道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

8. 巩固练习:教师布置一些关于平均数的练习题,学生完成后
相互交流答案。

评估方法: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表现、参与度以及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拓展活动:
学生可以在家中找一些数据进行计算平均数的练习,并将结果与同学分享。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平均数》教案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平均数》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方法,掌握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将平均数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等。
-平均数与数据的关系:理解平均数受数据中极端值的影响,认识到平均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均数与数据的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平均数的基本原理,如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并计算平均身高。
举例:通过具体的例子,如计算某班级学生的身高平均数,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和在实际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平均数为什么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需要通过直观的例子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平均数的敏感性:学生可能不理解平均数对数据中极端值的敏感性,需要通过对比不同数据集的例子来让学生感受。

小学数学第六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第六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第六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同时,通过计算例题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什么是平均数;2. 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能够将平均数的概念应用到生活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1. 将平均数的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2. 计算复杂例题的平均数。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互动交流,合作完成课堂任务。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教师可以通过短小有趣的数学趣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续教学铺垫。

2. 概念阐释通过教师引导讲解,结合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

3. 计算方法通过慢慢引导,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从简单到复杂,学生可以逐渐掌握计算平均数的过程。

4. 实际应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巩固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例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板书设计,将本课内容进行简要概括,让学生能够直观全面地掌握本课核心内容。

七、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的练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总结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下一次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八、教学总结通过此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同时,学生也能将平均数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认识平均分教案(公开课)

认识平均分教案(公开课)

认识平均分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平均分的定义:将总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就是平均分。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3.平均数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分配物品、计算成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新课:讲解平均分的定义、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

3.操练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发言积极性、问题解决能力等。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平均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数学教科书,提供平均分的相关知识。

2.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实例和讲解。

3.练习题:纸质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讨论材料: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建议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六年级奥数教案-9 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第二课时) 全国通用

六年级奥数教案-9 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第二课时) 全国通用
4.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我们该回家了,我刚骑了一半的路程,车就坏了,于是推车步行。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2千米。我从公园回到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与例3对比,独立完成解答
师:说一说,这道题与哪道例题类似?怎样解答呢?
生: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题中总路程未知,可以用假设法。
教案
教材版本:实验版. 学校:.
教 师
年 级

授课时间
课 时
2课时
课 题
第9讲—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本讲是在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讲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掌握多种方法解决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数学思考
渗透移多补少、假设法等数学思想方法。
问题解决
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感悟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会解决有关生活中的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条件不足平均数问题。
教学准备
动画多媒体语言课件。
2.分组汇报解题思路
生:假设从公园回到家的距离是24千米。
24÷2=12(千米)
12÷4=3(小时)
12÷12=1小时
最后求出公园到家的平均速度:
24÷(3+1)=6(千米/小时)
(关注未回答问题的学生,适时鼓励,让其说说解题思路)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练习,说明大家对刚才所学到的平均数的知识运用的比较扎实。下面我们增加点难度,大家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啊?

小学数学教案平均分

小学数学教案平均分

小学数学教案平均分
主题:计算平均数
年级:小学四年级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计算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准备多个包含数字的实例,用于计算平均数的练习。

2. 准备与学生分享有关平均数的实际例子,以帮助他们理解该概念。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介绍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一家四口的平均年龄,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3. 练习: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计算平均数的练习,确保他们理解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 应用: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让他们应用已学知识计算平均数。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延伸:
1. 给学生更多的实际例子进行练习,巩固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

2. 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些包含平均数计算的题目,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评估方法: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给学生布置作业,检查他们在平均数计算方面的掌握程度。

扩展活动:
1. 让学生团队合作,在班级内进行平均数计算比赛。

2.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求平均数应用题说课稿

求平均数应用题说课稿

“求平均数应用题”说课稿xx小学xxx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定位。

1、教材分析:“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理解,学会分析和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方法,明确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与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基本相同。

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有: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求平均数问题。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

2、教学目标:新大纲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要结合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结合新大纲的要求,本课,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验操作和对杯子中水面高度的观察探究,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求平均数的问题。

(2)在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求平均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已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的情趣,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得到发展。

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合理、灵活、正确地求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新大纲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开展教学活动。

因此,本课我用1个大杯、4个同样大小标有刻度的小杯和适量的水,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探索、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问题引入: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操作:师: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2.学生合作探究:师:平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你是怎样想的?3.交流汇报a.移多补少:只要从8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平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平均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标准教材
六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参
考)
Mathematics is the door and key to science. Learning mathematics is a very
important measure to make yourself rational.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六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参考)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的方法。

(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的意义及较复杂的的方法。

较复杂的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①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由学生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 1:
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
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

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投影片)
①例1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

)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
②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教师: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试列式,再讨论订正。

)
板书:(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教师:对比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
2.出示例2:(投影片)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

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教师: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
明确:例1和例2的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

教师: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试做,然后说出自己的列式和思路,充分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互相交换,最后弄清怎样是对的。

)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由学生完成。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____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____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个。

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板书:(2.5×12+3×11+3.2×10)÷(12+11+10)。

讨论:对比例2和例1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

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先说思路,再列式计算。

)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
[ ]
A.(28+36)÷(3+2);
B.(28 × 2+36 × 3)÷(3+2);
C.(28+36)÷2。

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 ]
A.(60+56)÷(5+3);
B.(60+56)÷2;
C.(60×5+56×3)÷(5+3)。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教师:解答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课本P15:1,2,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较简单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

通过准备题与例1的对比突出重点,学生掌握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2,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1,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

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1对比,找出异同点;
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

第二部分:教学例2,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

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1的异同点;
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综合算式。

第三部分:对比例1、例2,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略)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