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学:教师是“工匠性”与“专家性”结合(1)
试析佐藤学的教师素质思想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是一位扎根于课堂的教育学家,他积极倡导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改革,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教师要具有实施创造性教学的素质。
佐藤学对教师素质进行了大量且颇具新意的思考,研究其教师素质思想对于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教师的知识素质(一)理论性学识佐藤学强调教师职业的不确定性,原因就在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内核没有确定。
虽然佐藤学如此强调教师专业内核的不确定性,但在具体论述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理论性学识时,他仍然认为教师职业是一门需要以广泛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职业,“展开教与学,超越了教育学、心理学的范畴,几乎涉及文学、艺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伦理学、哲学等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所有领域的理论知识”[1]。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职业是一份“庞杂”的职业,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宽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性知识。
在理论性学识中,佐藤学最为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知识[2],将其看作是教师专业知识之核心。
丰富的教学内容知识表现为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以生动的事例向儿童展示这些教学内容,能通过课题的设定引发儿童多样的表象和思维,使儿童有效理解和内化教学内容。
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素质,我国教育界往往重学科知识而轻教育知识,而在教育知识中,有关学科教学法的教学内容知识的地位往往又轻于宽泛性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然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因此,佐藤学对教学内容知识的高度重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实践性学识佐藤学认为教师的专业属性存在两类逼近。
一类是“技术熟练者”的逼近。
这一逼近强调教师教学技能、技巧在课堂中的熟练使用;另一类是“反思性实践家”的逼近。
这一逼近强调支配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实践性学识。
在这两类逼近中,佐藤学更认可后者,认为实践性学识是教师专业属性的基础。
著名教育专家佐藤学劲爆观点:那些“很会教”的老师,从今后来看是不合格的,这是为什么
著名教育专家佐藤学劲爆观点:那些“很会教”的⽼师,从今后来看是不合格的,这是为什么今天的⼈们绝对不会使⽤ 100 年前制造的汽车、30 年前出品的洗⾐机或电视机,但为什么唯独对教育的宽容度这么⼤?!都到 21 世纪了,我们居然还在⽤ 150 年前培养农民和⼯⼈的⽅式,在培养今天的孩⼦!教育对于⼀个国家有多重要,看看⽇本和芬兰的例⼦。
过去 10 年,⽇本的 GDP 增长速度⼏乎是零,劳动者的收⼊降低了 2%;在 19-29 岁的⼥性中,很多⼈跌⼊了贫困层。
和⽇本形成鲜明对⽐,芬兰因适时启动⾯向未来的教育改⾰和转型,不仅让年轻⼈免于失业,且经济竞争⼒也居于世界榜⾸。
这些劲爆的观点,都出⾃⽇本教育专家佐藤学之⼝。
佐藤学:⽇本学校教育最有影响⼒的⼈物之⼀,东京学习院⼤学教授、东京⼤学名誉教授、⽇本教育学会前会长。
在全世界他也是先进学习理论的研究者,佐藤学所倡导的学习共同体在世界各国的学术界都有众多的拥趸,在⼀些发达国家还有⼤量的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成果试验。
⽇前,他来到华东师范⼤学做专题学术报告。
讲座现场,⼈⽓爆棚" 教室中央挂着⼀块⿊板,课桌椅⼀排排地摆放,每个学⽣上课都要有课本,⽼师⼀个⼈讲个没完……这种教育模式早在150 年前就产⽣了,主要适应于培养以务农和务⼯为主的劳动者。
⽽未来社会,纯体⼒劳动者将是少数,就业结构将发⽣巨变,教育必须要做出⾰新和回应了。
"在佐藤学看来,不仅传统的学校需要变⾰,教师群体也要转型。
" 如果说 19 世纪和 20 世纪的⽼师都是‘教的专家’,那么21 世纪的教师则必须成为‘学习的专家’。
"教育改⾰为何对国家未来这么重要,看看⽇本和芬兰就知道了!佐藤学出⽣于 1951 年,彼时的⽇本是⼀个农业国,⼤约有⼀半的⼈⼝从事务农。
60 多年后的今天,⽇本的农民只占⼈⼝的 4%,⽽ 10 年后,这个数字预计是 2%。
如果这个数字还不能说明问题,那再来看⼀个更⽣动的例⼦。
教师花传书读书心得
《教师花传书》读书心得《教师花传书》是想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应该阅读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博士佐藤学的著作,这本书借助反复的论证和大量的案例表明,教师的“校本研修”是求得每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唯一有效的路径。
这本《教师花传书》最鲜明的特色就在于,反复地阐述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
”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构成的。
另外,匠人是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的,而专家则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
教师要想成为专家,首先要成为合格匠人,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匠人的基础上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因为我们每年所面临的学生都是与时俱进的,都是与众不同的。
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具有不一样的基础和个性。
所以我们面对着这些个性鲜明的学生,绝对不能用旧瓶装新水的所谓“经验”一成不变地去教导他们。
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学习,逐步转变自己的角色。
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
“教师的人生是持续学习的人生。
”向儿童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社区学习、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正是这种持续学习的步伐,构成了教师的人生。
这种步伐极其稳健,是通过认认真真的实践积累而成的。
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擅长者是拙劣者的榜样,拙劣者要认认真真向擅长者学习,同时,擅长者也是学习他人的可取之处,从而使技艺更上一层楼,这是至高无上的道理。
”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教师的善学才能带动学生的善学,老师作为一名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个体,首先我们一定要成为一名读书人。
现在老师的工作的确很累,因为我们不仅要上好课,备好课,做好自己的教研活动,批改好作业之外,还要应付上级部门一系列的检查,这样就会浪费很多老师的精力和体力。
佐藤学:21世纪的教师必须是“学习的专家”
佐藤学:21世纪的教师必须是“学习的专家”教育研究是一个清贫的行业,但在孩子与教师成长中所体会的快乐,也是其他行业所难以比拟的。
看待教育问题,要有 3 种眼第一种是“蚂蚁的眼”,要看得非常细,小草、小微粒都看得到;第二种是“蜻蜓的眼”,会从各个角度观察事物;第三种是“鸟的眼”,能够俯瞰大地。
每去一个国家,他最先去的地方总是博物馆和学校。
相机是他观课的必备装备,带着相机在课堂上寻找、驻足、拍照、微笑。
他的镜头里记录着孩子之间的伙伴关系,记录着师生之间的倾听姿态,也记录着触动人心的学习故事。
“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倾听、一起学习”——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从事课程论、教学论、教师教育等领域的研究。
他还是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术会议会员、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日本教育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日本教育方法学会常务理事、日本课程学会常务理事、日本教师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日本教育史学会理事、文部科学省学术审议会专业委员、东京大学出版会理事。
佐藤学,被公认为是日本学校教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作为“行动的研究者”,他遍访日本各地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三十年如一日直面教学一线,构筑起全国性的“学习共同体”。
如今,其这一教育模式已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成为了推动教育改革的理论来源。
从时间来看,亚洲国家从 2000 年后才开始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改革,毫无疑问是落后于欧美国家的。
过去10 年,日本GDP 止步不前,年轻人失业率很高,不少19 岁至 29 岁的人,尤其是女性跌入了贫困阶层。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因适时启动了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转型,芬兰不仅让年轻人免于失业,经济竞争力也居于世界榜首。
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丹麦、荷兰等国家的课程也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佐藤学看来,实际上,不仅传统的学校需要变革,其实教师群体也需要转型——“如果说 19 世纪和 20 世纪的老师都是'教的专家’,那么 21 世纪的教师则必须成为'学习行为的设计者’。
教师,应成为学习的专家
教师,应成为学习的专家作者:郭建珍来源:《阅读(教学研究)》2018年第07期教育不应该是教师把知识灌入学生的头脑,而应该是让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个体。
在知识资源不再稀缺的当下,“学习”本身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反思当下,让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深感忧虑的是,我们的学习资源虽然日趋丰富,但学生的学习力却在逐步减弱。
不少学生处于不会学习、不爱学习,甚至厌恶学习的状态。
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已不能再单纯地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而存在。
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能动学习、终身学习。
要达成这样的理想追求,教师自己就要成为学习的专家。
一、认识学习的内涵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专家,首先要认识学习的内涵。
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中是这样诠释学习的: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
这就是“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它是通过借助“活动”“合作”“反思”来实现课堂上每个儿童的学习真正发生。
基于这样的学习观,佐藤学教授认为我们课堂的学习与教学的方式较之传统应该有所变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相互交流、互相触发的活动性学习,要从听讲、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表达、反思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从过去以讲解、传授、评价为主的教学转向以唤醒、交流、合作为主的教学。
钟启泉教授在《课堂转型》中说,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从培养“记忆者”的教学范式转型为培养“思考者”的教学范式。
如何培养“思考者”?那一定也只能在有“深度思维”参与的探究式、对话式的课堂实践中培养。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会充分体验到从“不懂”走向“懂”的成就感,会在与他人对话、合作学习中获得愉悦感。
只有在这样既有收获又被润泽的学习历程中,向学的生命才能真正被唤醒,才能坚定终身学习的美好意愿与信念。
二、明确“教师的学习”的内涵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专家,我们还要明确“教师的学习”的内涵。
佐藤学教授在《教师花传书》中指出,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
从教学到教研,成为善于倾听的专家型教师——佐藤学“学习共同体”改革愿景的启示
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8期和进行持续的学习㊂让他们在掌握创新思维㊁创新意识的同时能够具备抗压能力㊁语言表达能力㊁团队协助能力㊁协调能力等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高素质㊁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㊂医药卫生职业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要注重对各类社会资源和服务要素的整合,促进各类要素㊁资源的良性整合㊂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互促,构建全面完善的课程体系体系将创新创业思维穿插在专业课中培养学生双创 意识,导师制运营模式与实践训练相辅相成,各类竞赛与综合素质融会贯通,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提高学生 双创 的综合素质,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医药卫生的技能人才㊂参考文献[1]王卫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22,(10).[2]宋艳语.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2,10(02).[3]梁晓艳,卑占宇,罗晓冰,等.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9).[4]迟丽娟.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05).[5]孙勇强.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36(03).[6]贾宁,孙晓阳,姜成忠,等.创新创业竞赛项目提升高职制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8).[7]李慧,范怡清. 互联网+ 背景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康复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2,36(01).[8]陈崇刚,苏丹.基于 三创平台 融合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06).[9]石瑞丽,赵连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J].教育与职业,2020,(01).[10]李君.重庆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9.[11]刘超.基于史密斯模型的青岛市高校 双创 政策执行研究[D].青岛大学,2021.[12]曹苏群,张虹.多学科交叉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从教学到教研,成为善于倾听的专家型教师佐藤学 学习共同体 改革愿景的启示张斐然(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311121)摘㊀要:佐藤学提出的 学习共同体 愿景中强调了 倾听 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倾听学生发言,给予真诚反馈,最终营造润泽的课堂环境㊂本文从教学和教研两个角度探析 学习共同体 中体现的公共性㊁开放性㊁民主性哲学㊂通过学习 共同体 理论,从教学目标㊁教学内容㊁教学过程的教学角度出发,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和名师实例进行分析㊂从关注学生㊁构建教师群体的教研角度出发,强调教师在学习 共同体 课堂改革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㊂对小学语文学习 共同体 建设提出优化性启示,围绕凸显语文学科特性㊁塑造差异性课堂㊁遵循核心素养进行改革,倡导新时代教师成为善于倾听的专家型教师㊂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师教学;教学研究;小学语文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8.031㊀㊀佐藤学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㊁教育学博士㊂他提出的 学习共同体 是21世纪学校的发展愿景㊂ 学习共同体 倡导学生群体进行协同学习,教师群体相互学习并培养同僚性,与此同时,家长㊁社区需共同参与学校教育㊂其中,教师在 学习共同体 的课堂改革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协同学习,联系家长和社区等多方群体支持与参与教育㊂教师切实地发挥着 教育行动研究者 的身份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和政策实施,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 学习共同体 课堂㊂1㊀走向润泽㊁富有挑战性的教学1.1㊀教学目标:指向最近发展区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并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㊂佐藤学受到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理论和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社会进行交互影响并最终实现内化的过程,教师搭建 脚手架 帮助学习者实现高难度的教学目标㊂换句话说,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实现 跳一跳,够得到 的目标,麻彦坤学者认为最近发展区凸显㊃49㊃2024年第8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且强调了同伴学习的作用,这在佐藤学的 学习共同体 课堂改革中是鲜明体现的㊂从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出发,尤其是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文本与学生的认知水平㊁认知能力㊁思维的发散㊁聚合等二者间的适切性㊂例如教师在教授寓言文本时,应先让学生自我感知文本,教师不应先将文本的主题思想提前灌输,这样才能实现逐步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授文本‘丑小鸭“时,面对学生对于文本中的丑小鸭本身是天鹅蛋而非鸭蛋孵化的出身讨论,逐渐引导学生意识到历经挫折磨难才能成为 真正的天鹅 ,学生展开自由讨论,感受文本主题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的讨论中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上升㊂1.2㊀教学过程:营造安静㊁倾听的氛围佐藤学先生认为 倾听 在课堂中发挥重要作用,倾听的过程是安静的㊁润泽的㊂因为倾听的课堂带给学生自我思考的安全环境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从 有形 到 无形 逻辑能力的培养,教师创造的 倾听 的教学过程可以起到促进的作用㊂因为在倾听的课堂中,教师用柔软㊁坦诚的态度接纳学生的想法,教与学的矛盾不是尖锐的,不应批判学生的发言㊂所以,倾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不乏是一种鼓励式教育㊂陈艺美提出现阶段的小学课堂教学,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回答是否准确,即使教师做出评价,这些评价令学生感受不到自信与动力㊂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理念与皮格马利翁效应不谋而合, 倾听 的氛围让学生感到被信任与期待,在如此的课堂上,学生不必担心不懂装懂,敞开心胸抒发内心所想㊂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整个教学过程本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依存,对于不同文体的解读,教师和学生的想法千人千面㊂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把握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 静 在整个活动设计的大方向不变, 动 在学生实际活动情况的机智教学㊂教师把教学过程的重心放在学生相互之间的协同学习上比静坐思考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同理心㊂王崧舟教授执教的经典教学片段‘枫桥夜泊“中,从导入至正式授课再至结课,整个过程 润物细无声 ,笔者可以从王崧舟教授对学生的评语深切感受到, 读得真好,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有点味道,谁再来读一读? 好一个传神的幻! ,王崧舟教授对学生每次发言的回应是认真且细致的,语文课堂富有诗意且温柔,学生在课堂中恣意放松㊂因而, 倾听 的课堂带来了学生学习态度㊁学习效果的动态转变,也使得教师和学生间的倾听关系不断稳固㊂1.3㊀教学内容:挑战性的课题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不同课型有不同的侧重点,单种课型也会因文本本身或者教学风格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㊂例如说明文文本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说明文文本特点是关键㊂对于散文或者古诗,既可以侧重韵律知识的传授也可以侧重人文性的感知㊂但无论如何侧重,都应是具有挑战性的㊁有难度的㊂佐藤学强调真正的学习是符合学科本质的㊁倾听的㊁富有挑战性的㊂笔者虽接触语文实践教学的经验尚不足,但仍然意识到仅课文文本后的练习题不足以满足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和好奇㊂在2022年最新一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学段要求中新增 梳理与探究 板块,强调了对学生综合性㊁跨学科的课题探究与能力培养㊂该板块是对学生潜在能力的挖掘,即维果茨基的 最近发展区 的应用㊂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挑战性课题的解决,而不是一味偏重于基础型问题的输入输出㊂2㊀进行同僚性㊁对话性㊁合作性的教育研究佐藤学先生认为创建一所大家共同学习的学校,关键之处在教师㊂教师需要打开心态,敞开大门,让所有人进入课堂进行学习㊂佐藤学特别提到了课例研究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中起到的关键作用㊂课例研究的重点不是对 执教者建言 ,而是注重了教师在观摩他人课堂后得到的反思从而对自身教学有提升,并且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们在相互合作的氛围中形成 同僚性 的教育研究㊂2.1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传统的课例研究中,观察者主要围绕教师的教学技法为观察对象㊂佐藤学认为在进行课堂的观察时,需以学生的学为重点㊂注重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具体困难以及困难如何解决,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绪转变㊂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㊂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中明确了不仅要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且要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㊂语文学科课程性质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整个课堂中教师要对学生知识学习的技能与情感进行高度把握㊂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因此在课例研究中,应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观察重点置于教师的讲授技法之前㊂从关注教师的讲授技法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有以下进步意义:首先,促进 去功利化 的教研,当前的教师培训或研修虽几经改革,但是仍避免不了和相应的教师职称评比挂钩㊂教师将观课的重点置于学生身上,从学习主体的视角走近学生,切实意识到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教师静心反思教学,被观课的学生就不再仅仅㊃59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8期是执教教师的学生了,而是所有观察者㊁研究者们的学生㊂教师之间相互逐利竞争的紧张氛围会有所减轻;其次,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从被动研修到主动研修㊂教师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学生,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课时㊁课型㊁教学重难点等外部因素,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也是帮助教师形成更契合学生自身的教学关键㊂2.2㊀构筑同僚性㊁合作性㊁对话性的教师群体在学习共同体中,除了关爱㊁尊重㊁倾听, 同僚性 也是形成良好教研的关键词㊂对于同僚性的理解,佐藤学提出构建同僚性是 学习共同体 实践中重中之重的一点,这促进了教师之间良性关系的形成,对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㊁教学能力也有推动作用㊂在日本滨之乡小学的 学习共同体 建设中,鼓励每一个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事前的研究会被限制在最低限度,而尊重执教者自身的教案,这样的课例交流给予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入自身教学风格的自由度,也让观摩者收获他人教学的长处得到借鉴,因而在 尊重 的气氛下,教师之间的共同学习是平等的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活动,进行公开教学,进行教师互评㊂ 同僚性 是学习共同体三大哲学中 公共性 的具体表现,将教室公开㊁将教学公开㊁将学生公开㊂同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上来看,在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教研组 教研员 新老教师结对子 公开课 等是各大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研修的主要形式,这些传统经验的核心理念和精神事实上就包含着学习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同僚性㊁合作性㊁对话性等教师学习的理念㊂合作学习㊁小组学习㊁协同学习在大中小学的学生学习中是主要的学习形式,既能促进同伴关系也能在交流互动中进行观点和思维碰撞㊂尤其是师范生㊁职前教师的 同僚性 培养能够帮助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更加适应 学习共同体 的课堂改革㊂3㊀学习共同体建设启示3.1㊀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现存问题佐藤学曾在上海㊁哈尔滨等地推广学习共同体的经验,在上海地区的实践颇受关注㊂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以被动的输出为主㊂所以在学习共同体进入中国课堂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适应性问题,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将现存问题进行总结,其中围绕教师展开的有以下三点:对共同体的理念意识了解不深入;课堂中合作学习时间安排不足;对学生情感的关注不足㊂首先,对于共同体理念意识的了解应该明确学习共同建设的三大哲学,即公共性㊁民主性㊁卓越性㊂每位学生能够敞开心扉,诉说想法,并且得到教师耐心地倾听,最终完成挑战性的课题㊂学习共同体不应被看作提升学生应试成绩的方式而被误用㊁滥用;其次,在课堂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尽可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尤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较强,所以浅显㊁短暂的交流无法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㊂小学语文课堂的时长一般在40~45分钟,教师的讲授时间与学生的讨论时间如何合理安排,何种问题能够促成学生达成卓越性的成长,需要教师们精心设计课堂环节㊂最后,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对于学生,教师耐心地倾听㊁切实地反馈㊁针对性地鼓励是学生能够轻松㊁愉悦地参与课堂的关键㊂传统课堂中,不少教师为了课时进度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关注㊂然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一方面学生从教师关切的眼神中获得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师从学生的交流与发言中及时掌握其学习动态㊂3.2㊀学习共同体建设优化策略首先,凸显语文学科特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㊂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积极的实践㊂同时,发展思维能力,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全面提升核心素养㊂在学习共同体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提出的交流问题是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既学习到工具性知识又提升思想文化修养的重中之重㊂王崧舟教授执教的相约拱宸桥的课堂实录中,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小组的合作讨论, 刚才大家给即将开拍的电视专题片取了不少片名,各有特色㊂我觉得肯定会给电视台的人一些有益的启发和思考㊂如果电视台的编导们前来这儿拍摄这个节目的话,根据你对拱宸桥地区的了解和研究,你会建议他们拍摄哪些景观呢?咱们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㊂ (教师参与了其中一组的讨论)王教授围绕其中一组对于 洋关 的取景,抽丝剥茧,步步引导,掀起了全班同学对此的新一轮的讨论,学生从应不应该拍摄 洋关 分为两派,双方观点均有理有据,王教授最终以 看来,拍不拍洋关,还真是一个难题㊂我看这样,咱们也不忙下结论,最终还是由电视台的编导们自己去决定吧㊂ 结束讨论㊂语文的课堂本身没有标准答案, 差异性 的凸显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诗意美㊂王教授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和讨论价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步步深入㊂因此,教师在组织协同学习时,问题的设置必须事先预判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尽可能从多维度成就学生,让他们获得学业上的自我满足㊂其次,基于学习共同体特性,营造润泽且备受尊重的 差异性 语文课堂㊂语文课堂既有语言的训练,也发挥着育人价值㊂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 期待 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㊁符合文章主旨方向的答案㊂然而,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是开放的,是无需顾虑的,学生可以抒发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构成 差异性 ,差异性的想法体现㊃69㊃2024年第8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也显现出教师给予了学生大胆发言的空间㊂为了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语文课堂,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引导小组同伴耐心倾听组内成员发言,组内讨论经常会出现 一言堂 的情况,其余组员的意见被埋没㊂所以教师在观察组内讨论时应该及时提醒,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做到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立场;第二,师生的互动应有 民主性 的哲学, 民主性 强调每个人都是学校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其发言的尊重,这些尊重体现在教师的回应是细致入微且娓娓道来,而非简单肯定和敷衍了事,也体现在全班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聚精会神地倾听同伴的发言㊂第三,基于课程标准,创建具备提升 核心素养 的学习共同体课堂㊂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摒弃教师的 一言堂 模式㊂但将学习共同体应用于国内的课堂中,势必以当下的相关课程性质㊁课程理念为基石,在模仿中创造,在创造中保有其精髓㊂在最新发布的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㊁语言运用㊁思维能力㊁审美创造㊂这四大素养与 学习共同体 的内核不谋而合,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在于培养学生的 卓越性 ,死记硬背的形式既不适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且不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相适应㊂在语文课堂中,既要引领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学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㊂教师精心设置润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讨论具有挑战性㊁思考性的问题,真正的语文课堂是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的㊂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依靠教师对学生的满堂灌,要把学习的空间和体验还给学生㊂同时,学生对语文的美的感受和意识是一次又一次在书本中与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主动碰撞而培养出来的㊂这些碰撞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例如教师虽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但是时间过短,学生的讨论浅尝辄止,久而久之,如此讨论只能流于形式,核心素养的培育难上加难㊂4 成为善于倾听的专家型教师进入新时代,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存在多重转型,包括教师实践角色的转变,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等㊂教师在教学中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倾听者㊂如何在课堂上高效利用教学内容,组织㊁凝练㊁提升学生思维,这要求教师不断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努力走向专业性发展道路,需要教师重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教育教学新理念进行学科专业发展㊂ 学习共同体 的改革理念要求教师从学生为主体的角度进行卓越发展,民主性㊁开放性㊁民主性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课堂环境建设和教育教学设计,同时 倾听 学生意味着尊重和理解㊁民主和开放㊂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应该成为师生亲切交流的示范,不断促使教师成为良好且专业的 倾听者 ㊂参考文献[1]陈得军.一位教育 行动研究者 的成长与使命 佐藤学教授访谈录[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05):3-13. [2]麻彦坤,叶浩生.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当代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02):89-93.[3]王崧舟.诗意㊃语文㊃梦想[J].人民教育,2013,(07):8.[4]张鲁宁.佐藤学 相互倾听课堂 理论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8,(06):76-79.[5]刘青松.开启教室里的革命 访华东师范大学陈静静博士[J].基础教育课程,2016,(11):93-95.[6]陈艺美.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亚太教育,2022,(14):185-188.[7]陈静静.佐藤学 学习共同体 教育改革方案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6):78-88.[8]曾国华,于莉莉.专访佐藤学: 学习是相遇与对话 [J].中小学管理,2013,(01):23-25.[9]钟启泉. 学习共同体 的范例 日本佐藤学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04):3-6.[10]吴井娴.通过对话来学习: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6,(01):40-43.[11]袁丽. 学校学习共同体 理念在亚洲的发展及实践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01):78-83.[12]王芳芳.小学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2.[13]王崧舟.天地一课堂 ‘相约拱宸桥“课堂实录与解读[J].人民教育,2004,(Z2):25-29.[14]孙静.基于班级学习共同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05):59-61.[15]王崧舟.课堂教学,如何让教师 少教 学生 多学 ?[J].内蒙古教育,2021,(19):39-41.[16]沈胜林,陈中文.新时代中小学教育管理改革探索 基于教师角色转型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22,333(12):32-38.㊃79㊃。
例谈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例谈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路径作者:秦晓华凌斌来源:《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22年第12期【摘要】教學评一体化的教学指向目标教学、分层教学和有效教学,其前提是唤醒学习者的主体自觉。
因此,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要改变评价孤立单一的现状,将评价持续地镶嵌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要改变教学评碎片化、疏离化的趋势,实现教学的闭环管理;要开发评价工具,关注表现性学习评价。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有效教学;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94-0015-06【作者简介】1.秦晓华,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江苏徐州,2210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凌斌,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江苏徐州,221000)教师,高级教师。
一、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逻辑起点及概念阐述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和目标教学、分层教学、有效教学的底层逻辑是相似的。
这个底层逻辑是:首先,教学应该是基于标准的。
这源于泰勒的课程观,即教育目的先于经验,学习是特定意图的、指导的和控制的结果,所以他更关注的是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教育目标。
20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场“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要求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英国也提出了“为了学习的评价”理念,指出“教师的教要促进学生的学”。
随后,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实现‘为了学习的评价’”的研究,倡导把评价与教学有机整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其次,教学目标应该是可以分类分层的。
这源于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层理论。
以认知领域为例,布鲁姆将该领域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他还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紧密联系起来,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提出了“掌握学习”教学范式,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读后感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读后感佐藤学《课程与教师》读后感佐藤学的《课程与教师》读后感今年暑假,我拜读了佐藤学的《课程与教师》一书,在书中教师篇开始的第一个章节里,对教师这一大家熟悉不过的概念,或者说身份,进行了分析,他的分析深刻而实际,显示出他对现实情况的深入思考。
他提出教师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因为人们对这个概念赋予很多复杂的感情,比如:敬重与轻蔑、憧憬与反抗、共鸣与反感、期待与绝望,等等;人们对教师的这些复杂的情感几乎都是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和经历着的。
书中指出,这些复杂的感情的来源是因为教师身份的二重性而导致的。
佐藤学提出了教师是处于多种二元关系中的中介,教师是儿童与成人、母性与父性、外行与专家、大众与文人、学习者与教育者、实践家与理论家、艺术家与科学家、百姓与官僚、从属者与掌权者、凡人与圣人等等二元关系的中介,教师这一角色,无论怎样做出明确的界定,事实上只是一个中间人。
作为中间人的教师的这种中介角色,使得人们对于他们寄予了多种自相矛盾的期望,加上人们对于学校的作用,乃至教育的意义的混乱和扭曲的认识,导致了人们对于教师的复杂情绪,从而引发了诸多错综复杂的讨论。
而处于这种尴尬局面中心的教师本身,无疑对此有深刻的切身的体会。
教师也是人,他们对于自己的角色也会感到困惑、迷茫甚至绝望。
教师往往被寄予了高过其能力的期望,家长期望教师给与孩子全面的教育,让孩子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而家长自己往往忽视了自身应尽的责任,把自己的那份担子强加了教师的肩上而不自觉;校长期望教师给与学生全面的指导,让学生考试考得好,在校期间不出安全事故,在校外活动时能够竞赛得奖,表演出彩,为校争光,并且还要不影响升学率。
甚至校长对于教师还有更多的期望,希望教师不但是教学能手,而且是优秀班主任,还要专业发展,做教育教学科研专家,并且挥舞着教师的职称评定这个大棒来指引教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佐藤学没有停留在这些表面现象的描述上,他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了教师角色的复杂。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篇1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
如今我作为一名老师,我倍感荣幸,同时也倍感压力。
终身学习是一位老师的教育信条,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使自己进步。
作为教师,既要为自己读书,也要为学生读书。
这段时间,我阅读了《教师花传书》,使我受益颇丰。
《教师花传书》最值得我深思的是,这本书反复地阐述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
工匠性要求我们作为一位匠人不舍昼夜钻研自己的教学本领,这包括我们要认真的钻研本学科的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还包括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的反思自己,同时还包括教学机智,在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上发觉“机会”的奥秘。
而作为某一学科的专业性,我想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对自己的专业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进取,保持学习的热情。
教师的工作领域是那么复杂多变,构成实践基础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又是那么不确定。
因此,关键不在于将专业的狭隘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实践,而是在复杂的情境中,以“反思中行动,行为中反思”这一实践性认识论作为基础,基于经验的智慧与广泛的知见,同复杂难解的问题展开格斗。
所谓“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敢于挑战的教师。
仅仅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有空洞理论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单打独斗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自上而下的规划或指标的设计,难以造就教育实践家。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教学及其结果的好坏另当别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能够尊重每位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关注自身的教育哲学,这样的教师才能获得令人信赖的“匠人气质”。
佐藤学笔下“专家型教师”成长带来的启示
佐藤学笔下“专家型教师”成长带来的启示作者:陈璞来源:《今日教育》2017年第01期最近,我参加了由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陈静静博士发起和组织的“学习共同体的本土化实践”研讨活动。
陈博士先后师从钟启泉教授与佐藤学教授,所以,在这次研讨活动中安排了阅读佐藤学教授新著《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这么一个环节。
因为时间的原因,在粗览全书的情况下,我重点阅读了书中的三个章节“专家型教师的养成”“专家型教师的学习”“从课堂事件中看到的”,这是我认为的这本书中比较核心的章节。
阅读完后,我和参加这次活动的老师们进行了读书心得交流。
专家型教师既要在“学习共同体”中成长,也要承担“公共使命”在《教师花传书》中佐藤学有一个核心观点:教师既是在复杂的知性实践中寻求高度的反思与判断“专家”,同时也是通过经验积累练就智慧的进行教育实践的“匠人”,“技”与“心”的结合方能绽放“妙花”。
此言妙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下中国的专家型教师成长的环境要优于日本。
如佐藤学教授提到的现状,日本“教师没有专家协会组织,尚未确立与专家身份相符的教育与研修,缺乏专家的理论,缺少具有自律责任与自我管理的伦理学纲领”。
不少国家的教师成长与培训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教师自己,很少有区域的教研指导部门,教研交流一般也止于校际交流,区域(学区)内的教研和教学观摩活动是非常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能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确实难度不小。
而在中国,一般各区县级层面上都会有教研指导的部门和下辖单位,还有着半官方背景的专家协会组织——教育学会,以及民间性质的专家协会组织,如于漪老师创建的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等。
同时,在高端教师的培养方面,各种“名师工作室”“名师基地”“名师工程”等已经成为中国各地重要的培养优秀教师的平台,事实上这些“教师学习共同体”也大大加快了中国的专家型教师的培养进程。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对于普通一线教师的职后培训与成长方面,特别是在激发这些教师成长愿景与内驱力方面,我们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拖了我们对专家型教师培养的后腿。
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课例研修
教学Teachin g杏坛沙龙■
教师专业发展的
校本课例研修
■策划/本刊编辑部主持人/王从华
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 的专家,作为工匠的教师是靠“模仿”与“修炼”学习的,而作为专家
的教师是靠“反思”与“研究”学习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在职
教师培训需求越来越大,培训内容和方式也逐步和国际接轨,校
本研修、课例研究和工作坊研修等培训模式引人
后,正逐步成为在职教师培训的主要方法和模
型。
传统拼盘式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虽发挥了一
些作用,但与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
很大差距。
因此,整合在职教师研修已取得的先
进经验,开展校本课例研究,让参训学员彼此之间
展开实践的反思与评论,交流与分享实践经验,并
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在反思实践中提升教师的
教学能力,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的热点
话题。
本期专题以“校本课例研修”为主题,组织来
自教育局和高校的培训专家、地方教师进修学校
和省级重点高中的校长撰写文章,分享他们在县
域或一所学校取得的“语文课例研究”的培训经
验,以期有更多的研究者、学校和广大中小学教师 一起探索校本教师研修模式,进而推动我国在职教师校本培训理
论与实践的发展。
£?
2021 年1 月|
JIANGXI JIAOYU I。
如何成为“工匠性”与“专家性”兼备的幼儿教师———《教师花传书》与幼儿教师成长
如何成为“工匠性”与“专家性”兼备的幼儿教师———《教师花传书》与幼儿教师成长作者:马波来源:《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7年第6期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的《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传承日本古典艺术著作《风姿花传》中所描述的学习精神,结合日本中小学“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改革,论述了教师作为专家得以成长的“道”与“术”。
佐藤学认为教师的学习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作为“匠人(craftsman)”的学习和作为“专家(professional)”的学习冶。
因为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如从教师的身体动作来看,成熟型教师举手投足间的潇洒流畅、倾听儿童的发言等;也有专家的一面,如如何设计教学、选择教材内容、了解儿童发言的意义等[员]。
从这个意义来说,“工匠性”和“专家性”也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特质。
但无论是在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无论是研究者还是一线教师,甚至幼儿教师自身对“专家性”的关注远高于“工匠性”,甚至忽视“工匠性”特质的培养。
笔者认为佐藤学的《教师花传书》不仅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灯,也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工匠性”与“专家性”兼备的幼儿教师(一)幼儿教师的“工匠性”佐藤学在教师作为“匠人”的特质方面强调其资质与能力两个方面。
他认为作为“匠人”的教师资质最重要的表现是“匠人气质(craftsmanship)”,这种匠人气质表现在工作中是纤细的、精心的。
在日本,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精益求精,专注做好一件事情,将工作视为有灵气的生命体[圆]。
李宏伟等从历史的角度将工匠精神概括为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五个方面[猿]。
除此之外,潘墨涛认为,工匠精神还包括工匠对自己产品完美和极致的追求,对精品的执着坚持等[源]。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工作更要求其纤细地体察每一位幼儿的需要、情绪变化并精心呵护,及时支持。
佐藤学:教师是“工匠性”与“专家性”结合(1)
佐藤学:教师是“工匠性”与“专家性”结合佐藤学教育学博士,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
从事课程论、教学论、教师教育等领域的研究。
作为“匠人”的教师“匠人”的内涵课堂上,成熟型教师们举手投足都潇洒流畅,从不拖泥带水。
教研中,有关教学技术,(apprenticeship)教师的资质、能力与态度等话题始终是讨论的中心。
青年教师通过“学徒制”的“模仿”与“体验式训练”展开教育实习。
这些都鲜明地展现了教师作“匠人”的一面,但以上种种不正是教师们想要极力摆脱的“教书匠”形象吗?当然不!为了正确理解“匠人气质”,我们首先来挖掘一下“匠人”一词的内涵。
本书中的“匠人”即日语中的“職人”,意味着“高超的技艺”,是“最高级的技术工作者”。
从文字的构成来看,“職”字由“耳”、“音”和“绳索”三部分构成,即匠人工作的中心就是“倾听”,倾听客人的需求,还要依靠倾听材料的声音进行创作。
汉字学家白川静进一步指出,“職”是“耳”字边上搭配“咒语”构成的,如果将“耳”换为“言”,就变成了“識”(识)。
可以说,“職”就是倾听神的声音获得开悟(知识),并凭借神的技能进行工作。
因此,作为“匠人”的教师的性格特质也集中表现在“倾听”上。
一方面,“倾听”这一被动行为能够触发教师的想象力。
通过倾听儿童的言语或缄默的声音、倾听教材中隐性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教师得以探究当前学习展开的潜在可能性,正如木匠从每块木料中看到其潜在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通过“倾听”,教师能够完完全全接纳儿童,接受教材的课题、接受自己内部的声音,形成课堂中对话式的交流,提升自身的工作。
与教师的交流印证了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倾听”是教师工作最重要的能力。
可见,“匠人”与“教书匠”是截然不同的。
“教书匠”往往是因循守旧、以自我为中心的,由于听不到来自儿童、教材和自身的声音,他们的工作马马虎虎,毫无认真细致可言。
相反,作为“匠人”的教师在工作上往往是纤细的、精心的,随时准备着倾听,并努力提升自我。
教师花传书读书心得
教师花传书读书心得教师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同事学习,关键学习其实质。
下面是教师花传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书籍是教师的第一呼吸,作为教师,既要为自己读书,也要为学生读书。
这个寒假,日本作家佐藤学先生的《教师花传书》走进了我的阅读生活。
这本《教师花传书》最鲜明的特色就在于,反复地阐述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
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
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那么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构成的。
另外,匠人是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的,而专家那么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
教师的工作领域是那么复杂多变,构成实践根底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又是那么不确定。
因此,关键不在于将专业的狭隘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实践,而是在复杂的情境中,以“反思中行动,行为中反思”这一实践性认识论作为根底,基于经验的智慧与广泛的知见,同复杂难解的问题展开搏斗。
所谓“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敢于挑战的教师。
仅仅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有空洞理论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单打独斗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自上而下的规划或指标的设计,难以造就教育实践家。
贯穿全书的一根思想红线是,强调在21世纪的社会里教师的专家形象要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拥有“反思性实践者”的修养。
这是因为,今日学校教育的体制发生了变化——从以教师的讲授中心的教学体制转型为以儿童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体制。
教师的专业性也伴随着这种变化而发生了变化——从教学技术中心转型为以儿童的学习设计与反思为中心,因而教师的角色也应当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
关注学生构建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课堂
关注学生构建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课堂发布时间:2021-03-02T10:31:54.42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第31期作者:吕春芳[导读] 数学教学是师生以课堂为载体的多边活动,学生基于自我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进而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吕春芳诸暨市暨阳街道行知小学数学教学是师生以课堂为载体的多边活动,学生基于自我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进而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在对学生学情科学分析和合理预设的前提下,通过创设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自主学习新知、探究结论,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在知识技能学习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倾听,在“静悄悄”的学习中提升素养日本佐藤学先生表示:发表,是自己已知东西的输出;而倾听才是吸收多元知识的开始。
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教学的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面对一个新的知识、一个新的问题,学生是如何思考的?哪里有困难?教学中如何将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外显出来?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因而,课堂中的倾听显得特别重要。
真正的倾听,不只听对方发言的表面意思,而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
在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倾听孩子的声音,并注意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创造以听为中心的教室。
正是因为教师的静,倾身侧耳地听,诚实地面对每一个学生,感受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在课堂上才创生出新的境界:学生们轻松自如地参与,自由地交流思考。
二、协同互助,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润泽”课堂学习共同体关照下的数学课堂,注重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减少老师的单纯讲授,增加学生实践操作时间。
师范生要立志做专家型教师
师范生要立志做“专家型”教师教师是承担着教育使命的专门职业,教师的工作决定着儿童、社会和国家的未来。
佐藤学《教师花传书》一书的目的在于“守望在职教师的专业成长”,读完我最大的感想是,师范生不妨立志成为“专家型”教师。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给教师职业寻找一个逻辑起点,成为师范生似乎是首要的,所以,讨论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要从师范生的自我成长开始,要立志成为“专家型”教师。
在这里,“专家型”教师不等同于专家,而包含专家和匠人两层意思。
所谓匠人,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他们往往愿意追求更高的技术或艺术境界,愿意雕琢自己的作品,并通过不断改善技艺,升华自己的技能。
什么又是专家?专家是指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
匠人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而专家则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
于教师而言,具备显性的、无意识的、熟练的动作能力至关重要,同样,拥有隐形的、有意识的、探究式的专业技能也尤为关键。
两者结合,便是真正意义的“专家型”教师。
从师范生时代的学习,到刚入职的模仿式教学,再到逐渐成为教师能手,具备娴熟的教育方法和系统的教育理论,都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历程。
“专家型”教师不是一个称号,更不是教师成长的终点和目的地。
每一个要进入教育领域的人都有资格成为“专家型”教师。
师范生立志做“专家型”教师,并不意味着找不准定位,任意放大自己,相反,需要足够的“前期投入”。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规定,师范院校可以对符合条件的师范毕业生自行组织教师资格证考试。
而在具体的实施细则中,要求高校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为合格的师范毕业生。
我认为,这样的好处在于,通过评定认证的院校就能更早、更系统地按计划培养师范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前期投入”,弥补以往拿证就上岗的诸多不足。
师范生除学习学校设置的相关课程以外,在自我成长上也有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需要足够的自觉和更高的格局。
那么师范生该如何做好“前期投入”?首先,在校期间善于学习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佐藤学:教师是“工匠性”与“专家性”结合佐藤学教育学博士,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
从事课程论、教学论、教师教育等领域的研究。
作为“匠人”的教师“匠人”的内涵课堂上,成熟型教师们举手投足都潇洒流畅,从不拖泥带水。
教研中,有关教学技术,(apprenticeship)教师的资质、能力与态度等话题始终是讨论的中心。
青年教师通过“学徒制”的“模仿”与“体验式训练”展开教育实习。
这些都鲜明地展现了教师作“匠人”的一面,但以上种种不正是教师们想要极力摆脱的“教书匠”形象吗?当然不!为了正确理解“匠人气质”,我们首先来挖掘一下“匠人”一词的内涵。
本书中的“匠人”即日语中的“職人”,意味着“高超的技艺”,是“最高级的技术工作者”。
从文字的构成来看,“職”字由“耳”、“音”和“绳索”三部分构成,即匠人工作的中心就是“倾听”,倾听客人的需求,还要依靠倾听材料的声音进行创作。
汉字学家白川静进一步指出,“職”是“耳”字边上搭配“咒语”构成的,如果将“耳”换为“言”,就变成了“識”(识)。
可以说,“職”就是倾听神的声音获得开悟(知识),并凭借神的技能进行工作。
因此,作为“匠人”的教师的性格特质也集中表现在“倾听”上。
一方面,“倾听”这一被动行为能够触发教师的想象力。
通过倾听儿童的言语或缄默的声音、倾听教材中隐性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教师得以探究当前学习展开的潜在可能性,正如木匠从每块木料中看到其潜在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通过“倾听”,教师能够完完全全接纳儿童,接受教材的课题、接受自己内部的声音,形成课堂中对话式的交流,提升自身的工作。
与教师的交流印证了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倾听”是教师工作最重要的能力。
可见,“匠人”与“教书匠”是截然不同的。
“教书匠”往往是因循守旧、以自我为中心的,由于听不到来自儿童、教材和自身的声音,他们的工作马马虎虎,毫无认真细致可言。
相反,作为“匠人”的教师在工作上往往是纤细的、精心的,随时准备着倾听,并努力提升自我。
“匠人气质”的养成教师作为“匠人”的资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匠人气质”。
佐藤学教授希望教师在养成“匠人气质”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以下三种规范:其一,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其二,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其三,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
他指出,以上三条中关注其中一条还是容易做到的,不过这样的教师无论作为“匠人”还是“专家”都是不够格的。
而在日常的实践中同时贯彻三条规范并非易事,它们往往会在现实的教学中产生矛盾甚至相互冲突。
即便如此,仍有一些教师能够不触犯任何一条规范,独树一帜、创造教学。
教学及其结果的好坏另当别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他们都能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关注自身的教育哲学,这样的教师才可能获得令人信赖的“匠人气质”。
作为“匠人”的成长世阿弥在《花传书》中写道:“如果还不知道‘花’,那至少要知道‘种’。
花是心,而种是技。
”意思是,如果不知道如何展现课堂“妙花”的“幽玄之美”,还没有形成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与哲学,那至少要知道展现美的基于体验的身体技法与经验的智慧。
因此,教师作为“匠人”的成长,其关键就在于技艺的传承与学习,这一点对于青年教师尤为重要。
佐藤学教授反思自己近三十年课堂研究与教师研修的经验,为教师的学习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模仿vs示范“微格教学法”、模拟教学等曾经流行的教师教育方法之所以失败,其根本缺陷在于将教学看成是各种技术与技能的集合体。
但教学技术不是“技能”(skill),而是“技艺”(craft)与“技法”(art)。
教学实践不是日常的行为,而是创造性的。
即便是把教学的技法分解为各种技能,并将其从教学实践的语境中分离出来加以训练,也不要期望这些技能会在教学中得到活用。
事实上,教师作为“匠人”的技艺或技能,其传承与学习基本上靠“模仿”,通过“学徒制”的方式加以学习最合适不过了。
在教师社群中,新手不是通过事无巨细的指导和建议来学习的,而是以“示范者”(mentor)为榜样,通过“模仿”其“示范”而掌握实践的方式与技巧的。
愿景vs风格对于“技艺”、“技法”的学习,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获得实践的总体愿景(vision),形成风格(style)。
为了改善教学实践,在训练个别技能之前,首先要形成教学实践的总体愿景,从模仿总体愿景出发才会更加有效。
另一方面,在任何情况下,“匠人”都默默地尽全力将工作做好。
拥有“匠人气质”的教师往往都是安静的、谨言慎行的,他们对工作无比诚恳、细致周到,通过洗练的实践形成自我的风格。
这是建立在修养与钻研基础上的“妙花”。
可以说,缺少教学改革的愿景,每位教师的个人风格尚未形成的研修效果平平。
尺短vs寸长需要指出的是,“示范”与“模仿”并不只存在于成熟型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
世阿弥指出:“擅长者也非样样精通,拙劣者也有可取之处。
……擅长者是拙劣者的榜样,拙劣者要认认真真向擅长者学习。
同时,擅长者也要学习他人的可取之处,从而使技艺更上一层楼,……看到他人的不足之处,也要引以为戒,将其变成优势。
”许多教师一味追求“妙花”,而疏忽了对身边同事的学习,这是十分傲慢无礼的。
我们不仅要师从那些“优秀教师”,更要从“普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那里学习。
播撒vs培育佐藤学批评太多的教师过分追求“花”,而对“花”的“种”视而不见。
明明只有通过长期的研修培育“种子”才能够得到“花”,却被“花”遮住了眼睛,失去了培育“花”令其绽放的意识。
因此,教师们要时刻保持向同事学习的动力,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一过程无疑是播撒“种”的过程。
另一方面,佐藤学反省了自己曾经一味追求“优秀的教学”、“精彩的课堂”的浅薄想法,指出研究者的使命不是拼命追赶那些站在教学实践顶端的优秀教师,而是对那些每天奋斗在混乱与困惑中的绝大多数教师予以帮助。
尤其是观摩青年教师的课堂时,指出其中的缺点与不足很容易,但对他们并无裨益,只会使他们倍加混乱。
所以,探寻青年教师未来之花的根源,培育这些“种子”,保护好不容易绽放的“青年之花”,对于技艺的传承与学习或许更为重要。
“专家型”教师的养成“教师是教学的能手”,这里所谓的“能手”体现的是教师作为“匠人”的特质。
但是教师的工作并不是仅靠匠人的技能就能完成的。
教师工作中有关如何设计教学、选择教材内容、了解儿童发言的意义等内容,都需要复杂的、高度的认知判断才能达成。
这就是教师作为“专家”的一面。
《教师花传书》从教职的专业性出发,讲述专家型教师的素养和教师作为“学的专家”的培养之道。
教职的专业性尽管教师的实践中“匠人”的特质更为显著,但作为“专家”的特质才是其核心。
然而,从定义、现实与教师实践来看,教职的专业性并非“不言自明”的。
“专家”(professional)是具有“公共使命(publicmission)与伦理的责任”、“高度专业的知识与技术”以及“自律性”(autonomy)的工作领域。
但这一概念往往会与specialist 等词混同,或被误解为与“业余”相对的“特定的职业”。
另一方面,教师肩负着实现所有儿童的幸福以及建设和平、民主、平等的社会的公共使命,从定义来看,教职的专业性并不逊于医生、律师或是大学教授。
但现实中,教师没有专业协会组织,尚未确立与专家身份相符的教育与研修,缺乏专家的伦理,缺少具有自律责任与自我管理的伦理性纲领,更被认为是不具备“高度专业的知识与技术”、任何人都能从事的“简单工作”(easywork)。
教师之所以被称为“准专家”,是因为与其他专业相比,作为教师实践基础的“科学的技术”与“专业的理论”等方面还具有模糊性,并不成熟。
事实上,教师的工作是复杂而综合性的,具有专门知识、科学技术难以涵括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需要高度智慧的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不可能的专家”(impossibleprofession)。
作为专家的教师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构成的。
因此,专家型教师的素养也体现在这些方面。
一方面,教师作为专家的核心实践是课程的创造与学习的设计,设计、反思、组织儿童的学习活动等都需要教师具有以“反思”(reflection)、“判断”(judgement)为支撑的高度的专业智慧。
教师的专业性知识基础由三种素养构成:一是与人和社会相关的大量的一般性素养,二是成为学科基础的学问素养,三是支持教学实践方法的教职素养(教育学)。
另一方面,教师作为专家的实践性知识充满“不确定性”,具有创造性的、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绝妙的反思与判断。
基于选择与判断,通过对经验的反思而获得知识,这样的“实践智慧”(practicalwisdom)正是教职专业性的精髓所在。
《教师花传书》中曾多次描写卓越的教师对课堂气息、教态站位、时间空间等细微的课堂事实的精准把握。
与“匠人”的对比能够更清晰地展现作为专家的教师的特质:1.匠人的动作是无意识中进行的,是显性的(visible);而专家的思考则是有意识的,具有隐性(invisible)的特质。
2.匠人的性质在于具有相应的关注点、技能和结构,而专家的性质则是洞察、思考与判断。
3.匠人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而专家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
需要指出的是,从医生、律师的例子可以看出,优秀的“专家”在作为“匠人”的技术、能力和态度方面往往比“匠人”更为出色,教师也不例外。
因此,作为专家的教师要实现实践经验与科学知识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整。
专家型教师的养成教师作为专家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资质”,而是“学到的知性能力”,这一能力是在与同事共同的时间中、在实践与理论不断统合的过程中获得的。
佐藤学教授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了教师作为“学的专家”的养成。
与伙伴共同学习“教师是在学校中养成的。
”研究表明,教师成长的契机是以课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扩大的。
因此,以学校内部的教学研究为基础,通过共同的挑战性实践,构建兼具“匠人气质”和“专家文化”的教师协同学习的网络,对教师作为专家的成长大有裨益。
而这样的网络就是具有“同僚性”(collegiality)的教师共同体。
与伙伴共同学习不但要从成熟型教师的教学中学习,也要从对青年教师的课堂观摩中学习。
佐藤学教授特意强调了其中需要注意的方法与态度。
一方面,成熟型教师往往是安静的、谨言慎行的,其工作洗练细致,旁人难以看出其中的过人之处;另一方面,成熟型教师的“成熟”内涵不够明确,其风格复杂多样,成长轨迹极具个性化,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他们。
而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成长并非“改掉错误就好了”这么简单。
因此共同体在进行校本教研时必须抛开“评价”的桎梏,突破观课者与被观课者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帮助青年教师直面自身障壁,从自身的教学改进中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