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合集下载

当前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黄河流域面临的主要问题1. 水资源短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水量逐年减少,导致水资源供给不足。

特别是在夏季干旱期间,水源紧张更加明显。

2. 地下水超采和地表水污染:因为快速城市化和农业发展带来的需求增加,地下水被过度开采。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肥料和农药也造成了地表水污染。

3. 水土流失和农田退化: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林木滥伐导致了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大量泥沙淤积在河床中。

这使得许多农田质量下降并逐渐无法耕种。

4. 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覆盖率降低、湿地收缩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是黄河流域面临的另一个严峻问题。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健康。

二、应对当前问题的对策1. 水资源管理与节约利用:建设多功能水库、定期进行河道清淤和蓄水区域管理,合理安排用水计划以降低浪费。

此外,鼓励民众使用节水型家电和推广雨水收集系统也是重要的措施。

2. 水污染治理与预防:完善污水处理设备,并加强严厉执法来减少农业和工业活动对地表水造成的污染。

同时应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3. 土壤保护与恢复:实行科学种植技术、植树造林等措施以减缓土壤侵蚀速度。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积极进行生态修复工作,并提高农民对土壤保护意识。

4.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制定并执行森林保护计划,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湿地保护工作,推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确保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三、具体措施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政策法规落实:制定出台一系列符合黄河流域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并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确保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贯彻。

2. 合作协作机制:加强跨部门、跨行业间的协调与配合,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促进地方政府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密切合作。

3. 科技创新应用:发展水利科技和生态环境监测设备,提高水资源管理和土壤保护技术水平。

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寻求更具可行性的解决办法。

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及措施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流,不仅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能源基地,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逐渐凸现,黄河流域的环境状况及问题日益严重,给当地居民生产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水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等方面探讨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水资源问题1.黄河年平均径流量急剧下降,引发水资源短缺及造成灌溉用水难题。

2.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导致水土流失。

3.非法水取用及水源污染问题严峻。

对策:建立准确科学的水资源评价系统,实施水资源高效利用,加强水资源开发与保护,预防非法水取用行为;实施生态修复,重点保护水源地,修复湿地与草地,降低水土流失。

二、环境污染问题1.黄河流域的污染问题严重,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等受到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2.大面积的化工厂、工业等产业的排放和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存在严重问题,环境影响较大。

3.畜禽养殖业排放剧增,破坏了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

对策:重点打击非法排污、违规排放及环境违法行为,并加强行政监督执法,督促企业规范生产,精细化治污;引导企业加强自查自纠,并加强环保技术研发与推广,提高企业污染治理能力;加强农业环保工作,推进畜禽污染治理,提高畜禽养殖环境安全标准。

三、生态破坏问题1.黄河沿岸大量河滩、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物种多样性减少和水土流失加剧。

2.浅滩、岛屿和堤坝等特殊生态环境恢复不彻底,生态系统复原慢。

对策:积极开展流域生态修复工作,强化生态维护,重点保护河岸湿地与草地,实施黄河流域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工程,加强河道环境监测能力,完善生态保护机制与法律制度。

四、土地沙漠化问题1.黄河上游草地退化严重,土地沙漠化已成为了重要的生态问题。

2.固定沙丘和黄河滩区土地沙漠化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对策:重点推进草地保护与恢复,开展生态扶贫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加强土地沙漠化治理与防治,推进石漠化治理与对策,收敛固定沙丘的面积,倡导低碳、环保、可持续地生产和生活方式。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地理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地理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地理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措施一、引言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之一,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多年来,黄河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的治理措施展开讨论。

二、水量减少与泥沙淤积1. 水量减少:黄河上游冰川消融速度加快、砂石堆积导致水位下降等原因,使得黄河水量明显减少。

2. 泥沙淤积:由于流域内大规模采砂、过度开荒、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导致大量泥沙堵塞在黄河道中,增加了洪涝灾害风险,并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三、污染与生态失衡1. 水污染:工业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导致了黄河水质恶化,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2. 生态失衡:过度的水资源开发、乱伐滥砍等行为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湿地退化、生物灭绝等问题日益严重。

四、治理措施1. 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的水权交易制度,实施以价制量。

2. 泥沙治理:加强流域管理,开展泥沙调查与监测工作,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并加强监管力度,减少泥沙淤积现象。

3. 水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和排放标准的执行力度,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并加大对非法排污行为的打击力度。

4. 生态恢复与保护: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恢复黄河流域湿地、森林覆盖率等生态系统功能。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意识。

五、国际合作1. 国际联防联控机制:与上游国家(如中国西南亚洲国家)加强合作,达成共识并制定相关联合治理方案。

2. 跨区域合作:推动黄河流域内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协作,建立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六、结语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传承。

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黄河也遭受了严重破坏。

只有通过加强治理措施,并与国际社会进行广泛协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黄河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让子孙后代继续受益。

黄河泥沙入海量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黄河泥沙入海量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黄河泥沙入海量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也是全球最著名的冲积河流之一。

由于黄河流域土壤的特殊性以及持续的人类活动,这条河流每年都带来大量的泥沙进入海洋。

黄河泥沙入海量的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黄河泥沙的输入会改变海洋的物理化学特性。

泥沙悬浮在水中,会增加水的浊度,导致光线的穿透度下降,影响海洋浅海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

此外,泥沙中的有机质和溶解的营养物质也会改变海洋水质,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特别是在生态脆弱的海岸带,黄河泥沙的输入可能会导致水体浑浊、富营养化和缺氧,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次,黄河泥沙的输入对海底地形和生态环境造成了重要的改变。

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海底,逐渐形成河道、河道三角洲和河口冲积平原等地貌特征。

这些地貌的形成改变了原有的海底地形,给海洋生物提供了新的生活空间。

然而,过多的泥沙沉积也可能导致海底地形的不规则变化,增加海底水域的灾害风险,并对底栖生物和底栖生境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黄河泥沙的输入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链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泥沙中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可以作为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的食物来源,维持了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泥沙输入的变化可能导致食物链的崩溃,影响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存。

一些对泥沙输入敏感的物种,如藻类和浅水底栖动物,可能会受到河流泥沙输入的改变而面临灭绝风险。

此外,黄河泥沙还可能携带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对海洋生物造成毒害。

加强黄河泥沙入海量管理的必要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了减少泥沙输入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管理:首先,加强黄河流域的土壤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土壤侵蚀,降低泥沙输送量。

通过建设植被覆盖和土地治理措施,减少土地的裸露度和水土流失,可以有效减少泥沙输入海洋的数量。

其次,建立泥沙监测体系,及时了解泥沙输入的变化情况。

借助现代遥感和水文测验技术,对黄河泥沙输入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减少负面影响。

试析黄河水资源利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试析黄河水资源利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试析黄河水资源利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同样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源地,它代表着中国,代表着华夏儿女。

本文通过分析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了目前在黄河流域存在的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的问题。

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通过采取这些解决措施,黄河流域存在的水资源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水资源的利用率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在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对目前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些资料都能够为今后我国水资源利用以及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生态环境;措施;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产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都有了质的飞跃。

随之而来的是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

随着人们对黄河流域水资源不断的开发利用,其水资源已经达到了警戒线,河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目前,人们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是用水压力的增加,还有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的问题。

湿地猥琐、黄河断流、地下水超采等都是黄河流域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由此可见,水资源利用情况直接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得出了目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水资源利用优化措施。

1.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黄河流域的居民与企业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深,很多大中型水库与水利设施建立起来。

这些设施对于黄河流域居民与企业水资源利用与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目前来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①黄河流域用水规模和评价水资源用水量不断走高,并存在严重的浪费问题。

②近几年,黄河总水量的年际变化过程出现过幅度较大的变动。

虽然目前有逐渐平稳的趋势,但是其总耗水量和取水量仍然居高不下。

③作为黄河流域的支流,汶河、汾河等支流存在开发率过高的问题,这些支流目前的用水规模也较大。

由此可见,黄河流域目前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

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黄河,中国五大河流之一,素有“中华母亲”的美誉。

它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为人们提供了丰饶的土地和养分。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河流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黄河流域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水资源短缺黄河流域历来以水资源短缺而闻名。

尽管黄河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来源之一,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水资源减少。

加上不合理用水、盲目开发等问题,在干旱缺水年份更加凸显。

解决方案:1. 加强节约用水意识:通过在学校、社会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节约用水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推行科学灌溉方式:引入现代农业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减少用水量的同时提高灌溉效率。

3. 加大水资源调度力度:在黄河流域建设更多的水库、水利工程,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和调度能力。

二、土地沙化问题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土壤肥沃。

然而,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耕种方式,导致土地退化和沙化问题逐渐突出。

解决方案:1. 推行生态农业:鼓励农民采用有机肥料、天然增产剂等环保农业技术,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

2. 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在黄河两岸建设防护林带,以遏制流动沙丘的扩张,并促进植被恢复。

3. 强化草地保护管理:加大对黄河流域内草地资源的保护力度,限制过牧放牧行为,提高草地利用效益。

三、水污染及环境恶化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三废”排放成为了严重威胁黄河流域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问题。

解决方案:1. 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水污染源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2. 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引导和支持企业采用低碳、无污染的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加大对受污染湖泊、河流等水体进行生态恢复和治理工作,提高水质净化能力。

四、生态系统破坏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然而,过度开发、非法砍伐等活动导致了生物多样性丧失,濒危物种增多等问题。

黄河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黄河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黄河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黄河,被誉为中国母亲河,是中国最长的一条河流。

然而,多年来,黄河不仅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繁荣的文明,也同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到水量减少、水质恶化、流域生态退化等方面。

为了保护和改善黄河的环境,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水量减少的问题1.土地开发和气候变化引发干旱: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农村用水需求增加,在许多地区大量用于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的黄河水量大幅减少。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也导致了黄河上游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进一步影响到了河流径流。

2.非法取水:部分地区出现了非法取水现象,包括非法建设、乱占乱用黄河岸线等行为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水资源使用秩序。

应对措施:1.加强监管:政府需要加强对土地开发、水资源利用和监测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遏制非法取水行为。

2.推动节水措施: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效率等,以减少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

3.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加强流域内的生态保护,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来恢复植被,降低土壤侵蚀速度,提升河流自净能力。

二、水质恶化的问题1.工业和农业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活动的增加,大量废水和农药残留物被排放到黄河中。

这些污染物严重损害了生物多样性,并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2.生活污水处理不彻底:部分地区存在污水处理设施不足或者运营不规范的情况,导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者处理不彻底直接排放到黄河中。

应对措施:1.严格环保法律法规:政府应立法完善,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力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政策。

2.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药使用管理,提倡绿色有机农业,减少农药残留对黄河水质的影响。

3.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效率。

同时,鼓励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和废水处理等环保行动。

三、流域生态退化的问题1.植被破坏导致土壤侵蚀:过度开发和乱占乱用河岸地带导致植被破坏,使得土壤容易流失,并严重影响到河道内部沉积物的平衡。

黄河入海处的保护与发展

黄河入海处的保护与发展

黄河入海处的保护与发展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河流,自古以来就有“河奔海怒,山拥苍黄”之说。

黄河入海口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

当前,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入海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如何保护好它,让黄河入海处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值得深入探讨。

一、入海口生态环境状况1. 陆域面积萎缩: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家连续几次修建了青铜峡水库,大量固体物质淤积于黄河三角洲地区,造成了陆域面积不断减少的现象。

同时,入海口的沙堤也呈现破坏和消失的趋势。

2. 水质下降:因为黄河流经的地区多为大型工业城市和农业地带,因此入海口的水平面受到了严重污染。

铜、锌、氨氮等指数异常超标,对当地的渔业、养殖业等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 生物多样性丧失:由于沙眼河、铜鱼河等支流的水质受到污染,进而导致了入海口水域中的生物鱼类数量不断减少。

同时,陆域面积的萎缩也导致了珍稀的湿地生态系统的丧失,如天鹅湖等。

二、保护与发展1. 改善入海口生态环境:入海口生态保护需要从根源开始,强化黄河上游水质治理,防止污染源的扩散。

相应的,也需要加强入海口的环保治理,提高水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海岸线。

2. 发展入海口经济:入海口的独特的生态与人文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引入生态旅游、海洋渔业、海岸休闲旅游等产业,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和特产资源,发展清洁能源等,吸引外来投资、提升当地居民经济收入。

3. 保持合理利用:在保障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合理利用的原则。

不经济足够纵容投资,浪费其宝贵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让其成为“蓝海经济”规范发展的典范。

三、建立保护机制1.建立入海口生态保护制度,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建设相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格。

2.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行新能源技术。

3. 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生态保护,采取募集等方式建立入海口生态保护基金。

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的影响及其对策

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的影响及其对策

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的影响及其对策
聂仁峰;杨庆堂;刘德平
【期刊名称】《水资源保护》
【年(卷),期】1999(000)003
【摘要】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当地水资源贫乏,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
依赖黄河水。

介绍了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分析了黄河断流情况及其对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影响,针对黄河断流频繁,来水量减少,水供预矛盾突出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大力建设平原水库等对策措施。

【总页数】1页(P22)
【作者】聂仁峰;杨庆堂;刘德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水利局;山东省广饶县水利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4
【相关文献】
1.黄河断流对引黄济青工程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J], 颜景协
2.黄河断流对东营市的影响及对策 [J], 田荣林;李忠举;贾世维
3.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J], 何宏谋;王煜;陈红莉
4.黄河断流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J], 刘郁文
5.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的影响 [J], 张玉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黄河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黄河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黄河是中国四大河流之一,也是中国的母亲河,它孕育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黄河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对河流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还可能危及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介绍黄河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河的现状。

黄河全长5464千米,流经九个省区,蓄水量302亿立方米,年均输送泥沙数达到44亿吨。

然而,由于河流水量的减少以及过度开发和利用,黄河正面临着严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在年均径流量方面,黄河已经从1950年代的1110亿立方米下降到了目前的约800亿立方米左右。

由于河水不足,下游地区的灌溉用水和生态环境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黄河还面临着土壤淤积和泥沙沉积的问题。

过去,黄河的泥沙能够为农田提供养分,但现在随着水位下降和水量减少,大量泥沙负荷无法再输送到下游地区。

这导致了河床的日益升高,河道断面变窄,河床下降能力减弱,河道容积变小。

这种泥沙淤积的情况对河道的侵蚀和冲刷能力产生了严重影响,增加了水流的洪水风险。

此外,黄河还受到水污染的困扰。

黄河上游地区主要是农业区和工业区,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工厂的排污都对河水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许多污水排入黄河,污染了水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针对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我们应该积极推动节约用水措施,在上游地区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高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的水利效率。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进更多的水源,如地下水和其他水源,以弥补黄河的水资源缺口。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流域联防联治,确保黄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为了解决土壤淤积和泥沙沉积问题,我们应该提高泥沙的利用率。

可以利用泥沙进行建筑材料生产、土地改良等,增加泥沙的价值,并减少排放到黄河的量。

另外,还需要加强土地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土壤侵蚀和泥沙产生。

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高振会杨建强崔文林张洪亮(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青岛,266033)摘要:根据多年的实测资料,较详细地分析了黄河入海径流锐减乃至断流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指出入海径流锐减改变了海洋生境要素,从而对海洋生物产生作用,致使海洋渔业生产力下降,部分物种绝迹等;同时,入海径流锐减也是三角洲海岸严重侵蚀,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整个黄河流域的开发治理,应充分考虑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文章最后分析了入海径流锐减的原因,并提出了缓解和预警对策。

关键词:黄河断流入海径流减少河口生态环境影响黄河干流长5464km,流域面积752443km2,流经中国西北、华北地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河流。

它每年向渤海输入巨量的淡水、泥沙和各种营养盐类,并在河口和邻近海域形成了适宜于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的高生产力的海洋生态环境[1],成为大量经济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育幼场[2,3]。

然而,随着近代黄河尾闾不断变化,加之近年来黄河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上游生态环境恶化所引起的断水断流,导致了冲淡水和营养盐来源短缺。

黄河自1972年开始自然断流至1995年的24a间,入海量减少了317.51×108m3,入海输沙量减少了28.84×108t[4]。

入海径流的锐减乃至断流改变了河口生态系统的基础环境,对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

已有研究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渤海,乃至黄海生物资源动态及其可持续性[5-7]。

因而,研究入海径流改变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缓解和预警对策,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1 黄河入海径流变化特征黄河具有水少、沙多、季节性变化明显等特征。

花园口站多年(1919—1975年系列)平均年径流量为559.2×108m3,年均输沙量(1919—1985年系列)为16×108t[8],其年径流量只有长江的6.1%,而输沙量则为长江的3.5倍。

黄河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黄河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黄河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活动的增加,黄河现在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黄河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黄河现状及存在问题1. 水量减少: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黄河水量逐渐减少。

这导致了流域内农业用水不足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2. 沉积物淤积:由于雨水冲刷山脉并带走大量泥土进入到黄河中,在其下游地区形成了大面积淤积物。

这不仅导致水流速度减缓,还造成灾害性洪水风险增加。

3. 污染问题:工业污染和农药使用等原因导致了黄河水质恶化,给周边居民健康带来威胁。

二、对策1. 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1)开展河道清淤工作:加大力度清理黄河中的淤积物,保持水流畅通,减少洪水风险。

(2)增设水利枢纽和堤防:在重要区段上建设更多的水利枢纽和堤防,有效控制洪峰流量,并确保下游地区安全。

(3)开展植树造林工程:通过植树造林来固土保护山体,减少沉积物入黄河。

同时可增加湿地面积以促进生态平衡。

2. 加强治理与管理:(1)推进跨行政区域合作:黄河涉及多个省份和自治区,在治理方面需要加强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建立并完善黄河流域联防联控机制,形成整体统筹的管理模式。

(2)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对于违法排污企业实施严厉惩罚,并加大环境监测力度。

监管部门应定期检查企业污染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违规行为。

3. 优化农田用水管理:(1)提高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设备,减少农业用水浪费,提高利用效率。

(2)制定合理的农田排水制度: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农田排水系统,保证土地湿度适宜,并防止过量排放造成黄河水资源浪费。

4. 加强公众意识:(1)加大环境教育宣传力度:通过组织宣讲、展览等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黄河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环保知识。

(2)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居民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减少对黄河流域环境的负面影响。

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一、问题分析1. 水资源短缺: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黄河流域水资源日益减少。

长期以来,多年平均水量下降、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灌溉。

2. 土壤侵蚀加剧:黄河流经的地区土壤质量较差,缺乏持久性肥力,土壤侵蚀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作物长期受到干旱、洪水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3. 水污染严重: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在没有合理处理和管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黄河。

这导致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损害。

4. 生态环境恶化:人类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黄河流域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栖息地破坏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地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解决方法1.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1)推进节水技术应用:培育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升农业用水利用效率。

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调度,实行科学合理的配水制度,确保合理利用和分配黄河流域的有限水资源。

(2)建设水库和蓄水设施:增加黄河流域的蓄洪能力,以缓解洪峰期间的洪涝灾害,并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

同时,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管理,防止过度抽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2. 土壤保护与治理(1)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通过合理安排不同作物种植顺序和休耕周期来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土壤侵蚀风险。

加大对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他们采取环保措施。

(2)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通过建立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地,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的监测和保护工作,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

3. 水污染治理与减排(1)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制定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推动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排放量。

同时,完善监管体系,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

(2)提高污水处理率:投入更多资金建设污水处理厂,并完善城乡污水收集系统。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于环境保护和卫生意识,并鼓励居民主动参与这项工作。

河流入海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管理策略

河流入海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管理策略

河流入海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管理策略河流入海是指河水流经陆地、汇入海洋的过程。

这个过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河流入海的影响及其管理策略。

第一部分:河流入海的影响1. 养分输入河水中携带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

当这些养分输入到海洋中时,可能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藻类过度生长,形成赤潮等生态灾害。

此外,大量的养分也会促进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为海洋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2. 水文变化河流入海会引起海水的盐度和溶解氧含量的变化。

一些河流的冲淡水会导致海水盐度降低,对某些生物造成适应困难。

而河水中含有的溶解氧可以为海洋中的生物提供氧气,维持生物呼吸和生态平衡。

3. 陆源污染物输入由于工农业活动和城市化进程,河流中可能携带大量的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等。

这些污染物输入到海洋中,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造成危害,甚至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第二部分:河流入海的管理策略1. 水源保护保护河流的水源是减少污染物输入的首要措施。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污水处理,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对河流入海的负面影响。

2. 科学监测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定期监测河流入海的水质和沉积物中的污染物含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防控。

3. 生态修复对受到污染的河流和海湾进行生态修复,恢复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采用生物修复技术、人工湿地建设等手段,使河流入海的水质得到改善。

4. 国际合作河流入海的影响往往跨越国界,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沟通。

共同制定管理策略和标准,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结论河流入海对海洋生态系统有着显著的影响,既有正面作用,也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通过合理的管理策略,可以降低污染物输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只有保护好河流,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的目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黄河入海径流对河口海域盐度影响研究思路构建

黄河入海径流对河口海域盐度影响研究思路构建

黄河入海径流对河口海域盐度影响研究思路构建摘要:通过对黄河入海径流变化条件的研究,明确河口附近海域盐度的扩散情况,能够为海域生物资源多样性维护创造有利条件。

实际研究时,相关人员可利用黄河下游水文站长序列实测径流数据资料,以及具体的分析模型,了解径流变化对黄河口海域盐度的影响。

本文以实际工作内容为出发点,对黄河入海径流对河口海域盐度影响研究方法进行介绍,论述了具体研究模式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黄河;河口;海域盐度近年来,受自然因素以及水库建设等因素影响,黄河入海径流量明显下滑,进而到整个海域的温盐场带来巨大影响。

针对该类问题研究,相关人员可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海洋数值模型,执行现场综合测量任务,该过程具备计算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能够将之前研究中的观测时间长、资源投入量大等问题解决,规避其他因素的限制,属于是目前河口海域物理研究中的常见手段,为后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明确方向。

1.研究方法介绍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该模型最早应用于美国,提出者为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陈长胜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Beardsley。

从模型应用角度来说,主要是依靠三维N-S方程,利用有限体积法开展控制方程的离散求解操作,突出相关计算范围内的单元间标量以及动量守恒。

总的来说,通过模型融合有限体积法以及三维原始方程等内容,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建立起φ坐标,实现对复杂地形的全面拟合,让河口海域海底地形实现高度拟合。

针对水平方向的研究,以无结构化三角形网格为基础,能够将复杂岸线内容展示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依靠FVCOM源代码开源,能够让模型与海湾、河口等区域研究要求相适应,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渤海、黄海等海域研究中得到了积极应用。

具体海洋表面边界条件盐度计算方程如下:总的来说,海洋底部边界存在不规则特点,为了避免海底地形变化而引发的虚假扩散等问题,研究人员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应用φ坐标开展海洋底部地形平滑处理操作,具体方程如下:上述公式中,x,y和z代表着指标坐标系的方向,S代表盐度,P代表降水量,E代表蒸发率,K h代表热量垂直旋转扩散系数。

浅谈黄河断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浅谈黄河断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浅谈黄河断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摘要:本文主要根据黄河近几十年来发生的断流现象,分析断流的原因,对自然和人类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黄河断流;黄河断流原因;黄河断流应对策略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

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多半。

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这种情况在2000年得到了改变,2000年没有断流。

反而,到2003年9月,黄河中上游连连降雨,水势上涨,河南兰考段蔡集控导工程28号坝被撕裂,出现决堤现象,造成重大财产经济损失。

但是,黄河断流这一影响重大而广泛的现象依然值得我们分析探究。

一、黄河断流的原因浅析黄河是地上河, 具有向两岸(左岸主要是海河流域, 右岸主要是淮河流域) 送水的良好条件。

自1970 年恢复引黄灌溉以来两岸的引黄灌溉面积发展到3 000 万亩。

根据黄河水量分配, 每年需向两岸供水100 亿m3。

而所谓黄河断流是两岸从黄河引水后在其下段所造成的干河现象。

黄河断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对黄河断流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改变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能源,所以太阳辐射输出量的改变势必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

根据观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太阳辐射量在不断增强,地球气温不断升高,蒸发加强,使我国黄河流域乃至华北、西北地区更加干旱,从而对黄河断流有很大的影响。

2)太阳黑子根据观测分析发现,亚洲东南部的季风气候与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如1997年黄河断流最严重),用水量增加,从而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

黄河入海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黄河入海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黄河入海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高瑞峰;高磊;孙梅
【期刊名称】《治黄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1入海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现行清水沟入海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1.1.1河道淤积严重决定了河道不稳定。

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利津
站有21年发生了断流,1987年至1998年几乎年年断流,并且断流时间越来越长,断流河段不断上延。

由于常年来水量小,河道输沙力降低,导致河口河段淤积严重,河道淤塞不通,行洪不畅。

1987年伏汛,利津站洪峰流量仅2750m^3/s,河口地区便已漫滩,滩区油田生产遭到了严重的损失,按以往河口自然规律和预筹的流路安排,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高瑞峰;高磊;孙梅
【作者单位】河口黄河河务局;垦利黄河河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82.1
【相关文献】
1.黄河下游河道形态变化及应对策略——"黄河下游滩区生态再造与治理研究"之一
2.天津滨海地区入海河道淤泥利用的对策研究
3.黄河入海口亚三角洲演变与下游河
道关系探究4.黄河小浪底至入海口渔业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5.黄河尾闾河道纵剖面调整对入海水沙的响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高振会杨建强崔文林张洪亮(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青岛,266033)摘要:根据多年的实测资料,较详细地分析了黄河入海径流锐减乃至断流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指出入海径流锐减改变了海洋生境要素,从而对海洋生物产生作用,致使海洋渔业生产力下降,部分物种绝迹等;同时,入海径流锐减也是三角洲海岸严重侵蚀,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整个黄河流域的开发治理,应充分考虑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文章最后分析了入海径流锐减的原因,并提出了缓解和预警对策。

关键词:黄河断流入海径流减少河口生态环境影响黄河干流长5464km,流域面积752443km2,流经中国西北、华北地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河流。

它每年向渤海输入巨量的淡水、泥沙和各种营养盐类,并在河口和邻近海域形成了适宜于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的高生产力的海洋生态环境[1],成为大量经济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育幼场[2,3]。

然而,随着近代黄河尾闾不断变化,加之近年来黄河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上游生态环境恶化所引起的断水断流,导致了冲淡水和营养盐来源短缺。

黄河自1972年开始自然断流至1995年的24a间,入海量减少了317.51×108m3,入海输沙量减少了28.84×108t[4]。

入海径流的锐减乃至断流改变了河口生态系统的基础环境,对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

已有研究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渤海,乃至黄海生物资源动态及其可持续性[5-7]。

因而,研究入海径流改变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缓解和预警对策,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1 黄河入海径流变化特征黄河具有水少、沙多、季节性变化明显等特征。

花园口站多年(1919—1975年系列)平均年径流量为559.2×108m3,年均输沙量(1919—1985年系列)为16×108t[8],其年径流量只有长江的6.1%,而输沙量则为长江的3.5倍。

据利津站1950~2001年入海水沙实测资料,入海水沙50至60年代较丰,70年代以后显著减少。

年平均径流50年代为480.5×108m3,60年代为501.2×108m3,70年代为311.2×108m3,80年代为286.0×108m3,90年代仅为125.4×108m3。

1990~2001年均径流入海量为仅为1950~2001年均入海量的三分之一弱。

(图1)黄河自然断流自1972年开始至1979年,共出现断流13次,1987年后几乎连年断流。

70年代断流河段平均长242km,80年代平均长256km,90年代前8年平均长427km,其中1997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断流长度达704km,上延至河南境内。

第一作者简介:高振会(1956-),男,山东沂水县人,大学,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预报、海洋环境保护等研究,发表论文十二篇。

EMAIL:yangjianqiang007@图1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1950-2001年)2 入海径流减少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黄河入海径流的锐减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本文主要从三角洲海岸、海洋生境、海洋生物、海洋渔业以及三角洲湿地等方面的影响加以分析。

2.1 对三角洲海岸的影响黄河对海岸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角洲的淤进、海岸的侵蚀及岸线变化对流场的影响方面。

1975年以后三角洲的淤进速度比以前明显放缓,与同一时期黄河来水量和输沙量减少成一致关系。

1976~1981年6月平均造陆率48.6km2/a,河口沙嘴平均延伸率3.6km/a;1981.7~1989年平均造陆率24.7km2/a,河口沙嘴平均延伸率为1.8km/a。

整个现代黄河三角洲岸线除了行水河口附近的几十公里的岸线强烈淤进外,大部分岸线都处于侵蚀后退状态,由于黄河大量来沙使河口淤进速度和强度都大大超过其它部分岸线的蚀退速度和强度,因而三角洲不断向外海推进。

据任美锷[9],黄河三角洲在1954~1975年的21年共淤进578km2,平均每年淤进28km2。

在1976-1987年的11年间共淤进400km2,平均每年淤进36.4km2。

据肖笃宁等[10],1986~1996年的10年间,三角洲面积减少,平均每年减少将近26km2,其中侵蚀减少的都是湿地发育带。

黄河口余流主要的是风吹流,具有明显的径流性质。

黄河口附近潮流流速在0.4~1.5m/s之间,河口沙嘴附近最大。

河口近海潮流基本与海岸线平行或一致,海岸线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潮流。

黄河断流,或者河口的变迁,导致沙嘴蚀退,流场的强度减弱。

海岸线的变化同时也会引起流场方向的变化。

2.2 对海洋生境要素的影响2.1.1 对浅海温盐的影响受黄河水影响,河口和近岸海水温度皆大于270C,莱州湾、渤海湾大部分水域水温皆大于260C。

黄河断流、入海水量6月份前骤减,势必降低近海水温。

据多年观测资料统计,80年代前后春季海水水温较60年代偏低0.5-1.00C[11],证明了黄河断流会导致近海水温度降低,因而间接地影响海洋生产力。

研究海域春季低盐中心值在22以下,位于黄河口外;高盐区盐度在31以上,位于湾湾沟外近海水域。

据1976~2002年盐度资料,自50年代末以来,莱州湾的盐度不断升高,春、秋两季目前已高出4.00左右。

受黄河冲淡水影响,盐度为25的等盐线由原钓口河河口向NE 海域延伸25-30公里,盐度30和32的等值线已逼近海岸河口。

黄河断流后,受东面外海海水推进影响,盐度必然会进一步升高(见图2)。

图2 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盐度历年变化情况2.1.2 对浅海营养盐的影响据李凡等[12],1958年8月,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磷酸盐含量>1-2μmol/L,硅酸盐含量为80-100μmol/L,硝酸盐含量>80-100μmol/L;1982年8月,表层海水中的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含量分别降至0.4-0.8μmol/L和10-30μmol/L[13]。

据唐启升等[13]实测资料,1992年8月河口前浅海表层海水中的硅酸盐的含量已由1982年的20-30μmol/L降至4-16μmol/L;磷酸盐由0.6-0.8μmol/L降至0.2-0.3μmol/L;硝酸盐由大于4μmol/L降至1-2μmol/L,上述营养盐含量若不受排污的影响会减少更多。

分析2002年5月该海域N/P,均值达到79.91,表明无机磷相对紧缺,可能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因子,入海营养盐数量的减少,与黄河断流、入海径流减少关系明显。

2.1.2 对浅海COD及底质环境的影响据近20年监测资料,自1988年以来COD含量保持平稳,除小清河口、潍河口等几个河口局部地区超标外,大部分海域均满足一类海水水质要求,黄河断流对河口区COD年内季节变化影响明显,但对年际变化影响不大。

将1998年5月沉积物中有机质、硫化物与2002年同期资料比较,未发现明显变化,说明近3-4年来黄河断流对沉积物有机质、硫化物年际影响不大。

2.3 对海洋生物影响2.2.1 对浮游植物的影响据近20年的监测资料,80年代前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初级生产力高于渤海平均水平 [14]。

2002年5月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初级生产力略低于渤海同期平均水平(图3),与1984年相比,2002年同期叶绿素a含量及初级生产力除小清河口外有明显升高外,其它区域均有所下降,初级生产力比1984年同期下降20%左右。

1984年春季该海域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渤海和山东半岛沿海平均水平。

而2002年5月份细胞数量低于渤海平均水平,与1984年该海域的同期相比,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下降了近1个数量级。

黄河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显著降低,与黄河径流是锐减,该海域磷缺乏有一定的关系。

图3 渤海主要海域初级生产力分布(2002. 5)2.2.2 对浮游动物的影响与1984年同期相比,2002年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近50%,优势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中华哲水蚤、强壮箭虫仍然占居优势地位,传统的优势种类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等数量下降成为稀有种。

莱州湾西部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发生变化,生物量显著下降,改变了饵料生物环境,对食物链上层的鱼类、虾蟹类数量分布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本海域渔产量大幅度下降,海域初、次级生产力显著下降,是导致海域渔业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2.2.3对底栖生物及潮间带生物的影响2002年5月研究海域共出现底栖生物117种,全部为底栖动物,生物量较1984年同期明显下降,生物量的构成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棘皮动物的生物量及其在底栖生物量中的比重下降,多毛类的生物量上升,小清河口附近多毛类生物量最高,出现尖刺缨虫(Potamilla cf. acuminata)单种生物量达36.50g/m2的极值,出现明显污染群落特征。

黄河断流期间,会有利于底栖生物种类的增加和分布。

该地区潮间带生物在水平分布上差异较大,共检出潮间带动物74种,黄河径流量大,滩涂处于不稳定状态,断流期间,将有利于潮间带生物的分布,黄河复流,生态环境又发生变化,同样影响潮间带生物的生存。

2.4 对海洋渔业影响近二十多年来,渔业生产力下降较为明显[15]。

1982年5月鱼资源密度为200-300kg/h,1992年同期降至10-50kg/h,无脊椎动物密度也由1982年5月的30-50kg/h降至小于10kg/h。

资源明显减少的有黄姑鱼、银鲳、牙鲆、对虾、蓝点马鲛、鹰爪虾等[12]。

据金显仕等人[16]调查结果,1998年莱州湾平均渔获量大幅度下降,分别仅为1959、1982和1992~1993年的3.3%、7.3%和11.0%。

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也随时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样性自1959~1982年增加,然后呈下降趋势。

中国对虾等重要的经济鱼类已经形成不了资源。

此外,刀鲚(Coilia ectenes)、中华绒毛蟹等溯河性经济鱼类,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达氏鲟(Acipenser bryanus)等洄游性种类已基本绝迹。

经济鱼类营养等级结构的衰退虽然与过度捕捞和海水污染等人为因素关系十分密切,但与入海水、沙、营养盐类等物质通量的急剧减少也有密切关系。

首先,断流使河口海域初级生产力降低,饵料生物减少,对在该海域产卵的种群十分不利;其次,盐度升高、水温下降,将改变部分物种竞争力,打破种间平衡,直接影响多种经济生物的数量分布。

研究表明[4]春季温度盐度的变化与梭鱼鲈鱼的数量分布密切相关,其中,温度对这两种鱼数量分布影响程度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