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高振会杨建强崔文林张洪亮

(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青岛,266033)

摘要:根据多年的实测资料,较详细地分析了黄河入海径流锐减乃至断流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入海径流锐减改变了海洋生境要素,从而对海洋生物产生作用,致使海洋渔业生产力下降,部分物种绝迹等;同时,入海径流锐减也是三角洲海岸严重侵蚀,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整个黄河流域的开发治理,应充分考虑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文章最后分析了入海径流锐减的原因,并提出了缓解和预警对策。

关键词:黄河断流入海径流减少河口生态环境影响

黄河干流长5464km,流域面积752443km2,流经中国西北、华北地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河流。它每年向渤海输入巨量的淡水、泥沙和各种营养盐类,并在河口和邻近海域形成了适宜于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的高生产力的海洋生态环境[1],成为大量经济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育幼场[2,3]。然而,随着近代黄河尾闾不断变化,加之近年来黄河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上游生态环境恶化所引起的断水断流,导致了冲淡水和营养盐来源短缺。黄河自1972年开始自然断流至1995年的24a间,入海量减少了317.51×108m3,入海输沙量减少了

28.84×108t[4]。入海径流的锐减乃至断流改变了河口生态系统的基础环境,对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已有研究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渤海,乃至黄海生物资源动态及其可持续性[5-7]。因而,研究入海径流改变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缓解和预警对策,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1 黄河入海径流变化特征

黄河具有水少、沙多、季节性变化明显等特征。花园口站多年(1919—1975年系列)平均年径流量为559.2×108m3,年均输沙量(1919—1985年系列)为16×108t[8],其年径流量只有长江的6.1%,而输沙量则为长江的3.5倍。据利津站1950~2001年入海水沙实测资料,入海水沙50至60年代较丰,70年代以后显著减少。年平均径流50年代为480.5×108m3,60年代为501.2×108m3,70年代为311.2×108m3,80年代为286.0×108m3,90年代仅为125.4×108m3。1990~2001年均径流入海量为仅为1950~2001年均入海量的三分之一弱。(图1)黄河自然断流自1972年开始至1979年,共出现断流13次,1987年后几乎连年断流。70年代断流河段平均长242km,80年代平均长256km,90年代前8年平均长427km,其中1997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断流长度达704km,上延至河南境内。

第一作者简介:高振会(1956-),男,山东沂水县人,大学,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预报、海洋环境保护等研究,发表论文十二篇。EMAIL:

yangjianqiang007@

图1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1950-2001年)

2 入海径流减少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黄河入海径流的锐减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三角洲海岸、海洋生境、海洋生物、海洋渔业以及三角洲湿地等方面的影响加以分析。

2.1 对三角洲海岸的影响

黄河对海岸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角洲的淤进、海岸的侵蚀及岸线变化对流场的影响方面。1975年以后三角洲的淤进速度比以前明显放缓,与同一时期黄河来水量和输沙量减少成一致关系。1976~1981年6月平均造陆率48.6km2/a,河口沙嘴平均延伸率3.6km/a;1981.7~

1989年平均造陆率24.7km2/a,河口沙嘴平均延伸率为1.8km/a。整个现代黄河三角洲岸线除了行水河口附近的几十公里的岸线强烈淤进外,大部分岸线都处于侵蚀后退状态,由于黄河大量来沙使河口淤进速度和强度都大大超过其它部分岸线的蚀退速度和强度,因而三角洲不断向外海推进。据任美锷[9],黄河三角洲在1954~1975年的21年共淤进578km2,平均每年淤进28km2。在1976-1987年的11年间共淤进400km2,平均每年淤进36.4km2。据肖笃宁等[10],1986~1996年的10年间,三角洲面积减少,平均每年减少将近26km2,其中侵蚀减少的都是湿地发育带。

黄河口余流主要的是风吹流,具有明显的径流性质。黄河口附近潮流流速在0.4~1.5m/s

之间,河口沙嘴附近最大。河口近海潮流基本与海岸线平行或一致,海岸线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潮流。黄河断流,或者河口的变迁,导致沙嘴蚀退,流场的强度减弱。海岸线的变化同时也会引起流场方向的变化。

2.2 对海洋生境要素的影响

2.1.1 对浅海温盐的影响

受黄河水影响,河口和近岸海水温度皆大于270C,莱州湾、渤海湾大部分水域水温皆大于260C。黄河断流、入海水量6月份前骤减,势必降低近海水温。据多年观测资料统计,80年代前后春季海水水温较60年代偏低0.5-1.00C[11],证明了黄河断流会导致近海水温度降低,因而间接地影响海洋生产力。

研究海域春季低盐中心值在22以下,位于黄河口外;高盐区盐度在31以上,位于湾湾沟外近海水域。据1976~2002年盐度资料,自50年代末以来,莱州湾的盐度不断升高,春、秋两季目前已高出4.00左右。受黄河冲淡水影响,盐度为25的等盐线由原钓口河河口向NE 海域延伸25-30公里,盐度30和32的等值线已逼近海岸河口。黄河断流后,受东面外海海水推进影响,盐度必然会进一步升高(见图2)。

图2 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盐度历年变化情况

2.1.2 对浅海营养盐的影响

据李凡等[12],1958年8月,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磷酸盐含量>1-2μmol/L,硅酸盐含量为80-100μmol/L,硝酸盐含量>80-100μmol/L;1982年8月,表层海水中的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含量分别降至0.4-0.8μmol/L和10-30μmol/L[13]。据唐启升等[13]实测资料,1992年8月河口前浅海表层海水中的硅酸盐的含量已由1982年的20-30μmol/L降至

4-16μmol/L;磷酸盐由0.6-0.8μmol/L降至0.2-0.3μmol/L;硝酸盐由大于4μmol/L降至1-2μmol/L,上述营养盐含量若不受排污的影响会减少更多。分析2002年5月该海域N/P,均值达到79.91,表明无机磷相对紧缺,可能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因子,入海营养盐数量的减少,与黄河断流、入海径流减少关系明显。

2.1.2 对浅海COD及底质环境的影响

据近20年监测资料,自1988年以来COD含量保持平稳,除小清河口、潍河口等几个河口局部地区超标外,大部分海域均满足一类海水水质要求,黄河断流对河口区COD年内季节变化影响明显,但对年际变化影响不大。

将1998年5月沉积物中有机质、硫化物与2002年同期资料比较,未发现明显变化,说明近3-4年来黄河断流对沉积物有机质、硫化物年际影响不大。

2.3 对海洋生物影响

2.2.1 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据近20年的监测资料,80年代前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初级生产力高于渤海平均水平 [14]。2002年5月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初级生产力略低于渤海同期平均水平(图3),与1984年相比,2002年同期叶绿素a含量及初级生产力除小清河口外有明显升高外,其它区域均有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