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满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合集下载

了解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

了解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

了解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引言未成年人是指尚未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人群。

他们在社会和法律层面享有特殊的保护和权益。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指的是个人在法律上被认为可以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门槛。

本文将探讨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议题,包括国际比较、现行法律规定和相关争议。

1. 国际比较在国际上,各个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些国家根据未成年人的发育和心理科学研究制定刑事责任年龄,而其他国家则主要基于历史和文化传统来设定。

以下是一些国家的案例:1.1 瑞典瑞典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5岁。

这意味着只有达到15岁及以上的人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该国政府通过调研和专家意见确立了这一年龄门槛,认为15岁是普遍被接受的心理和发育阶段。

1.2 英国英国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为10岁。

这意味着10岁及以上的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

然而,对于10至17岁之间的未成年人,法律会优先采取教育、矫正和庇护等非刑事手段。

1.3 中国中国的刑事责任年龄是14岁。

类似瑞典和英国,14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可以承担刑事责任。

然而,中国的法律也强调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者的保护与教育。

2. 现行法律规定在中国,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明确规定。

根据该法,年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刑法上被视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这意味着14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可以受到相应的刑事追究。

然而,中国法律也对未成年人犯罪者采取了特殊的立法措施。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对于14至18岁的未成年人,如果其犯罪行为危害较轻,可以酌情减轻刑事处罚,或者根据犯罪情况和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情况,决定适用教育和矫治措施。

此外,在中国还有一项重要的法律政策,即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

该法规定了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的权益,以及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处置规定。

3. 相关争议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引发了许多争议。

青少年法律知识10条

青少年法律知识10条

青少年法律知识10条1. 青少年犯罪责任年龄根据我国法律,青少年犯罪责任年龄为14周岁。

这意味着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不承担刑事责任。

然而,对于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青少年,虽然承担刑事责任,但刑罚将较轻。

2. 不得从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法律明确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利用或者容留未成年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任何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拐卖、诱骗未成年人进行犯罪行为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3. 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未成年人享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教育权、表达意见权和参与社会活动权等多项权益。

社会和家庭应当保证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发展,并提供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条件。

4. 未成年人出版物保护未成年人出版品和互联网上的内容都要遵循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不得含有暴力、色情、恐怖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内容。

未成年人不得购买、获取或传播不适合其年龄的出版物。

5. 未成年人禁止吸烟和饮酒未成年人在法定年龄前不能吸烟和饮酒。

这些行为对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社会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防止未成年人参与这些不良行为。

6. 未成年人上网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上网行为应遵守法律法规,不得从事非法活动,包括网络欺凌、网络谣言传播等。

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

7. 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对未成年人非常重要。

未成年人在未获得驾驶证之前,不能驾驶或操纵机动车辆。

同时,未成年人在街头、公共场所应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行人和自己的安全。

8. 未成年人保护规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社会应当重视的问题。

社会各方面应当共同努力,加强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

对于任何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合法权益的损害行为,都要果断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9. 未成年人禁止参与赌博活动未成年人不能参与赌博活动。

这是由于赌博活动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和学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和家庭要共同营造一个对未成年人进行赌博教育和防范的环境。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如何处理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如何处理

一、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如何处理?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征1、犯罪年龄趋向低年龄化。

据联合国禁毒和预防犯罪办公室编发的一份材料显示,世界各国未成年人年龄界限多呈下降趋势,如俄罗斯为14--17岁,加拿大为12--17岁,美国为10--17岁。

2、未成年人实施暴力犯罪的问题日益突出。

3、团伙犯罪现象严重。

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不可轻视的特点,团伙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无疑更大。

4、少女犯罪率大副度增加。

未成年女性犯罪从种类上看,主要是性犯罪、杀人、诈骗、拐卖人口等。

5、智能化犯罪增多。

计算机的普及发展,也使未成年人利用计算机盗窃、诈骗、贪污等智能犯罪增加。

6、未成年人吸毒问题严重。

7、在校学生犯罪人数显著增多。

三、如何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加强法制宣传,扩大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辐射力。

走进学校和社区、对未成年进行法律宣传,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指派相关人员做法制辅导员到各中小学讲法制课,用生动的案例让他们得到警示,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

其次,完善组织网络,与社会各方协调,努力形成帮助失足青少年的网络合力。

引导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基层组织、学校、社区、妇联、共青团、工会等选派专门人员共同参与到关心、帮教、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中来,让他们担当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调解员。

最后,案件延伸服务,加大教育和引导力度,有效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而法院只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加强教育和引导也是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的有效途径。

年满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年满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年满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几种罪行1.放火罪1)客体:公共安全。

2)对象:关系公共安全的公私财产。

焚烧自家财产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也构成本罪。

3)客观方面:行为犯。

可作为;也可不作为:以行为人负有防止火灾发生的特定义务为前提,且发生重大损失。

4)主体:一般主体,年满14周岁即可。

5)主观方面: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6)认定:行为犯,以实施完毕放火行为为既遂。

1没点燃或刚刚点燃未能独立燃烧为未完毕。

是否有危害结果或危险均不影响既遂成立;2与失火罪的区别,失火罪为过失,且为结果犯,即必须造成严重后果;3放火为了毁坏财物而没有危及公共安全的,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论处,如危及公共安全,仍定本罪;4以纵火焚烧的方法破坏交通工具、设施、电力设备、易燃易爆设备、电视电信设施,定破坏交通工具罪或破坏交通设施罪;5以放火杀人的,危及公共安全的,定本罪,否则,定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

2.爆炸罪1)客体:社会公共安全。

2)客观方面:作为;不作为,锅炉工故意不加水致使锅炉爆炸。

3)对象:必须针对不特定多数人或重大公私财产。

4)主体:一般主体。

年满14周岁即可。

5)主观方面: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6)认定:1以爆炸杀人、伤人、毁物的,行为人主观上指向的是特定人或物,也采取了措施防止危及公共安全,客观上也没有危及公共安全,则定故意杀人(伤害,毁坏财物)罪,如果客观仍然危及了公共安全,仍定本罪;2以爆炸的方法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备、电力设备、煤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或通讯设备的,不以本罪论处;3.故意杀人罪定义: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校园欺凌的要负法律责任吗

校园欺凌的要负法律责任吗

校园欺凌的要负法律责任吗近⼏年以来可以说校园欺凌案件⼀直是最引⼈注⽬的社会法律案件,这不仅仅是学校教书育⼈本⾝的特殊性更是出于长辈对于⾃⼰孩⼦的关⼼,那么,校园欺凌的要负法律责任吗?店铺⼩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校园欺凌的要不要负法律责任对他⼈进⾏殴打在证据充⾜的情况下,即可构成故意伤害罪,年满14周岁就可量刑定罪。

1,未成年⼈参与校园欺凌将会⾯临刑事责任。

年满14周岁⾄16周岁的未成年⼈,参与校园欺凌施暴于⼈,构成重伤及以上的就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参与殴打,构成轻伤及以上的就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即使打⼈不重,只要动⼿就会受到⾏政处罚,⼀般会保留案底,对⽇后的⼯作和⽣活也会产⽣很⼤的负⾯影响。

3,所有的校园欺凌都将⾯临民事赔偿责任。

相关法律知识《治安管理法》第九条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殴或者损毁他⼈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

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

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为⼈给予处罚,并告知当事⼈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四⼗⼆条有下列⾏为之⼀的,处5⽇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以上10⽇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法威胁他⼈⼈⾝安全的;(⼆)公然侮辱他⼈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企图使他⼈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及其近亲属进⾏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扰他⼈正常⽣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隐私的。

第四⼗三条殴打他⼈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体的,处5⽇以上10⽇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的,处10⽇以上15⽇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结伙殴打、伤害他⼈的;(⼆)殴打、伤害残疾⼈、孕妇、不满14周岁的⼈或者60周岁以上的⼈的;(三)多次殴打、伤害他⼈或者⼀次殴打、伤害多⼈的。

新刑法14周岁判刑

新刑法14周岁判刑

新刑法14周岁判刑
1 刑法对14岁-17岁的少年犯罪的处理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修改了十四岁至十七岁未成年人犯罪处理标准,明确规定:
十四岁以上不满十五岁之间,立案拘留;十五岁以上不满十八岁之间,行政拘留;十八岁及以上有犯罪行为,进行依法定罪处罚。

2 明确少年犯罪处理标准
自2000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十四岁以上未
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因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酌情从轻或者
减轻处罚。

目前审议的修正案,以拒不改正、阻挠社会管理人员对其
采取法律行政措施;以及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恶搞公共事物等意图为
宗的、涉及立案拘留的犯罪行为,有效区分了准确的少年犯罪处理标准,既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也落实了社会管理责任,在法律
规范下有效防范了犯罪活动,确保更好的生活安全环境。

3 把教育融入少年定罪判刑
而未成年人定罪判刑时,更应当慎重考虑,以更宽松的标准酌情
处理。

认识到未成年人头脑和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仍处于学习和
探索阶段,因此应通过教育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
规范,增强道德观念。

此外,对那些客观深为内心觉受比较大的少年
犯罪,还有必要增加对未成年人惩罚原则限定性,采取有社会教育功
能的其他措施,规范改善其行为,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4 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的审议,正是为更好的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共创社会安宁的一种重要尝试和进步。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摘要】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在将探讨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设定、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国际比较分析以及应当考虑的因素。

结论部分将提出建议和展望,探讨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预防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推动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法律规定、心理发展、生理发展、国际比较、因素、建议、展望、解决方案、犯罪问题、预防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逐渐增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设定,既要考虑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也要考虑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目前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为十四岁,但是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争议和困惑。

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寻找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研究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健全,还可以提高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保护力度。

只有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2 研究意义在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成年人是社会中的脆弱群体,他们的心智和行为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设定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研究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可以更好地为未成年人定制相关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健康发展。

国际比较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为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者应对哪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者应对哪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一、案情案例1:被告人某甲,男,时年15岁,中学生。

某甲以食物为诱饵,将幼女某乙(时年8岁)奸淫,使某乙处女膜破裂。

事后某甲威胁某乙说:“如果告诉别人就揍你!”某乙回家后告诉了其母亲。

被告人父亲得知后即带某甲到公安机关投案犯罪负刑事责任?为什么?二、研讨综观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段的各国刑事立法,关于未成年人相对负刑事责任的规定,大致有两种立法方式:⒈规定处于该年龄段的人,只有被证明确实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时,行为人才应当负刑事责任,否则就不负刑事责任。

这种立法方式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罗马法中。

罗马法规定,对已满7岁不满14岁的人,视其辨别能力确定其是否达到责任年龄,依此决定其是否负刑事责任。

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66条也规定,未满16岁的人对重罪应否负刑事责任,要看行为人能否辨别是非。

1860年《印度刑法典》第83条规定,7岁以上不满12岁者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行为人是否“达到知道怎样判断行为性质和后果的足够的成熟程度”。

这种立法方式的基本特点在于,相对负责任年龄段里具体的行为人是否具有责任能力,应否负刑事责任,不是靠法律的规定就可以作出判断,而要由司法人员按照法律笼统的、原则的规定,对各个案件进行具体分析和判定,这就对司法人员的业务水平、法律意识和职业责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理论上讲,如果有各方面充分的条件作保证并适用得好,这种立法方式的运用,能够符合具体案件中行为人责任能力有无的具体情况。

但是我们认为,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来看,这种立法方式把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段行为人应否负刑事责任的重大原则问题完全交由司法人员裁决,过分扩大了司法的权限,易造成司法的不统一和不协调,甚至在立法上给司法中任意出入人罪留下了缺口,而且要求司法人员对这类案件逐案判定行为人有无责任能力,也给司法工作过分增加了本可避免的困难。

总之,这种立法方式没有充分发挥责任年龄制度之立法本来应有的制约和统一司法的功能,因而我们认为,不宜给以过高的评价。

未成年故意犯罪如何处理

未成年故意犯罪如何处理

一、法律责任界定: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员。

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即其犯罪行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而对于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则根据其犯罪情况,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入罪年龄限制:在我国,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对于未成年人法定刑事责任的年龄限制较高,即满16周岁。

这一限制与国际惯例基本一致,符合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三、特殊犯罪情况:对于未成年人的故意犯罪行为,如果涉及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人身权利的犯罪,或者犯罪情节特别严重,可以考虑将其入罪。

例如,谋杀、强奸等严重危害人身权益的犯罪行为。

四、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可行性:目前,国内外对于刑事责任年龄是否下调存在不同观点和经验。

一些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刑责进行年龄下调,认为一些未成年人应当为其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但是,下调刑责年龄也需要考虑社会成本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特点。

五、非刑事处理措施:对于未成年故意犯罪,刑法正义要求既要惩罚其犯罪行为,又要关注其身心健康,避免影响其正常成长。

因此,非刑事处理措施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如帮助未成年人改过自新,通过教育、心理疏导、社区服务等方式,逐步使其认识到犯罪行为的错误,培养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帮助其重返社会。

六、教育和预防工作:预防未成年人故意犯罪的根本途径是教育。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知社会规则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

此外,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有助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总结起来,对于未成年故意犯罪的处理需要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和原则,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同时也要确保社会的安宁和公共安全。

通过刑事、非刑事以及教育和预防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处理未成年故意犯罪问题,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发生。

未成年人犯罪是否有从重处罚的情形

未成年人犯罪是否有从重处罚的情形

一、未成年人犯罪是否有从重处罚的情形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是属于法定从轻处罚的情形,并且不适用死刑,而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是否有从重处罚的情形,是没有明确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十七条之一【刑事责任年龄】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未成年人犯罪二、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教育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首要措施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负有重要的责任,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形成道德品质的基础,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家庭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国家培养人才的大事。

如果家庭教育不好,导致子女违法犯罪,这不仅是家庭的不幸,而且也是国家的损失。

为了预防子女违法犯罪,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严格要求,防微杜渐。

严格要求子女是爱子女的正确方法,而不能只想到让子女吃好、穿好、玩好,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子女的良好品德,培养子女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学习、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正如家庭格言中的名人吴玉章所说过的那样:“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以为最主要的应该是爱和严相结合。

在生活上既要给予子女适当的父母之爱,在政治上又要严格要求他们,特别是要舍得让他们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在风雨中成长。

这才是真正的爱。

”当子女出现一些小节问题的时候,不能看成是小事,放任自流,不加教育。

家长应主动多与老师沟通,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普遍道理。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都是从这些小事开始的,当发现子女第一次犯错误时,一定要及时抓紧教育,决不能放松,更不能迁就。

满十四周岁是否可以行政处罚

满十四周岁是否可以行政处罚

满⼗四周岁是否可以⾏政处罚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违法⼈员,由公安机关进⾏调查处理的,⽽给予违法⼈员处罚时,有年龄⽅⾯的限制,主要限制是针对未成年⼈实施的,那么满⼗四周岁能不能给予⾏政处罚的?店铺⼩编整理相关知识,希望对⼤家有帮助。

⼀、满⼗四周岁是否可以⾏政处罚对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可以给予⾏政处罚,但从轻或者减轻⾏政处罚。

《中华⼈民共和国⾏政处罚法》第⼆⼗五条不满⼗四周岁的⼈有违法⾏为的,不予⾏政处罚,责令监护⼈加以管教;已满⼗四周岁不满⼗⼋周岁的⼈有违法⾏为的,从轻或者减轻⾏政处罚。

《中华⼈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条违反治安管理⾏为⼈有下列情形之⼀,依照本法应当给予⾏政拘留处罚的,不执⾏⾏政拘留处罚:(⼀)已满⼗四周岁不满⼗六周岁的;(⼆)已满⼗六周岁不满⼗⼋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三)七⼗周岁以上的;(四)怀孕或者哺乳⾃⼰不满⼀周岁婴⼉的。

⼆、⾏政处罚⼀般程序步骤1、⽴案:对初步审查符合⽴案条件的违法⾏为,应在7⽇内决定是否⽴案。

决定⽴案的,执法⼈员⾸先填写《环境保护⾏政处罚⽴案呈批表》,法制机构填写《⽴案登记表》。

2、调查取证:由执法⼈员现场制作《现场调查询问笔录》、《现场笔录》、及其它相关证据。

3、调查报告:执法⼈员应在7⽇内调查终结,并向法制机构提交调查报告及有关证据材料。

4、审查、决定:法制机构依法审查、核实并提出处理建议报本部门负责⼈决定。

5、事先告知:决定处罚的,由执法⼈员制作⾏政处罚告知书、改正环境违法⾏为通知书并在7⽇内送达;属于听证的案件同时下达听证告知书。

6、⾏政处罚⼀般程序实施 ⾏政处罚决定书:送达⾏政处罚告知书7⽇后,当事⼈⽆异议或不成⽴,由法制机构制作《⾏政处罚决定书》,报本部门法定代表⼈签发后到本部门财务领取罚没票据交执法⼈员送达。

7、执⾏:被处罚⼈应在接到处罚决定之⽇起15⽇内,或者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

8、强制执⾏:《政处罚决定书》送达90⽇后,当事⼈未在法定期限履⾏的,由本部门法制机构申请法院强制执⾏。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如何处理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如何处理

未成年犯罪是指年龄在14周岁以上但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所犯的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感相对较弱,所以在处理未成年犯罪时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

首先,对于未成年犯罪,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未成年人或许不能完全承担犯罪责任,但是他们也不能免于法律的制裁。

因此,应该建立一套专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对未成年犯罪进行处理,并确保公正、合理和适当。

其次,处理未成年犯罪的方式应当注重教育和改造的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惩罚。

未成年人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犯罪之后,通过教育和改造的手段,可以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重新融入到社会中。

一种常见的处理未成年犯罪的方式是进行教育帮助,即将未成年罪犯送往相关教育改造机构,通过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重新认识并改正错误。

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降低他们再次犯罪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他们在未来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除了教育帮助之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来处理未成年犯罪。

例如,可以将未成年罪犯送往少年感化院,通过强制性的教育和训练,帮助他们改造自己。

感化院提供的环境相对严格,可以对未成年犯罪者进行行为和心理的全面矫正,帮助他们脱离犯罪的不良环境,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此外,如果未成年犯罪行为情节严重,导致严重后果或危害社会安全,也可以采取一些更加严厉的措施。

例如,有些国家或地区规定,对于特别严重的未成年犯罪行为,可以对未成年罪犯进行刑事审判,并根据实际情况判处相应的刑罚。

然而,刑罚应当依法执行,尽可能保护未成年罪犯人身权利,同时也要确保社会公平公正。

综上所述,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应采取特殊的处理方式。

教育和改造是处理未成年犯罪的核心目标,通过教育和帮助,帮助未成年罪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重新融入社会。

此外,根据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可以采取一些其他措施,例如送往少年感化院或进行刑事审判。

我国承担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多少岁

我国承担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多少岁

一、我国承担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多少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的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十四岁为我国承担最低的刑事责任年龄。

二、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1、剥夺政治权利刑的适用。

对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的未成年罪犯,除依法判处无期徒刑的以外,一般不附加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刑。

对于未成年罪犯,不应单独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刑。

2、从轻、减轻处罚的适用。

对未成年人罪犯依法从轻处罚,应当在法定刑范围内判处相对较轻的刑种或者相对较短的刑期;依法减轻处罚,应当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处刑罚。

在具体量刑时,不但要根据犯罪事实、犯罪性质和危害社会的程度,还要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偶犯或者惯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情节,以及犯罪后有无悔罪、个人一贯表现等情况,决定对其适用从轻还是减轻处罚和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幅度,使判处的刑罚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

3、缓刑的适用。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罪犯。

犯罪后有悔罪表现,家庭有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助措施能够落实,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应当适用缓刑。

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宜适用缓刑:惯犯、有前科或者被劳动教养二次以上的;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犯罪后拒不认罪的。

4、免予刑事处分(刑事处罚)的适用。

未成年罪犯中的初犯、偶犯,如果罪行较轻,悔罪表现好,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免予刑事处罚:预备犯、中止犯、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胁从犯,以及犯罪后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的。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法律规定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法律规定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法律规定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法律规定关于犯罪处罚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经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刑事,但其年龄不满十八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刑事处罚的情形。

我国刑法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1、《刑法》第17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2、《刑法》第49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二)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的刑种我国刑罚体系,分为主刑、附加刑。

其中主刑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为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以下刑种:1、死刑根据《刑法》第49条的规定,以及我国对于犯罪人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未成年罪犯不适用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与死刑缓期执行,给未成年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使未成年人意识到社会的温暖,重新对待生活,激发对生活的希望,以在以后更好的发展,对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2、无期徒刑《刑法》第17条第3款,是法定的从轻减轻情节。

无期徒刑没有幅度,无法从轻处罚,只能适用减轻处罚。

3、剥夺政治权利未成年人本身就不满十八周岁,而对于大部分政治权利而言,具备政治权利能力的年龄条件是已满十八周岁,因此,未成年人还未享有的政治权利就无所谓剥夺问题。

4、没收财产没收财产是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未成年人通常都是与其父母或监护人一同居住,且大部分未成年人尚无参加工作赚钱的能力,其家庭的财产除个人生活用品外,基本为其父母或者监护人所有。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刑事责任我国《绑架撕票的,不负刑事责任。

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人质后杀害被绑架人,拐卖妇女、儿童而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伤或死亡的行为,依据刑法是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

我国刑法的上述规定是符合我国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责任能力的实际状况的。

我国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一般都处于初中阶段,正在学习中等文化知识,已经接受了超过幼年人的一定程度的文化、法制、道德教育,生理、智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因而具有了分辨和控制大是大非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在生理、智力、知识方面的发展都还未达到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已有的程度,因而还不具备辨认和控制刑法意义上一切行为的能力。

我国刑法要求,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只对刑法中危害性质明显和危害很严重的行为负刑事责任,而对刑法中的其他危害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充分考虑和体现了该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具备的责任能力的特点,因而是合理的。

从刑罚目的的要求看,这种合理的规定也为刑罚预防犯罪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为对该年龄段未成年人的重大危害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和适用刑罚,行为人能够理解其危害行为与刑罚之间的联系,其他同年龄段而又往犯罪道路上滑的人也能因此而受到教育和警戒。

广大群众也能对此种定罪处罚予以充分的理解与支持,这样就有助于刑罚预防犯罪目的的实现;同时,这种规定还兼顾了我国处理未成年人危害行为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政策的要求和刑法保护国家与人民重大利益的需要。

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了刑罚第17条第2款所标明的严重犯罪行为以外的危害行为的,司法实践中应当严格执行刑法的规定,一概不能认定为犯罪,不得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此外,还应当指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行为人,实施法律限定的严重犯罪以外的刑法中其他危害行为,虽然依法不负刑事责任,不得定罪判刑,但是,根据刑法第17条第4款的规定,应当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14岁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14岁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14岁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在当前社会中,孩⼦从⼩的教育是⼗分重要的。

⽣活中,有些罪犯的年龄相对较⼩,那么,14岁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下⾯由店铺⼩编为⼤家进⾏相应的解答,以供⼤家参考学习,希望以下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14岁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1、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犯故意杀⼈、故意伤害致⼈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不满14周岁的,对任何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以及年满14周岁的,其犯故意杀⼈、故意伤害致⼈重伤或者死亡、强奸、等⼋项罪名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并不仅限于这类罪名,依据全国⼈⼤常委会法⼯委的答复,刑法第⼗七条第⼆款规定的⼋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为⽽不是具体罪名。

《中华⼈民共和国刑法》第⼗七条已满⼗六周岁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四周岁不满⼗六周岁的⼈,犯故意杀⼈、故意伤害致⼈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四周岁不满⼗⼋周岁的⼈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2、民事责任:没有年龄限制。

⽆民事⾏为能⼒⼈、限制民事⾏为能⼒⼈造成他⼈损害的,由监护⼈承担民事责任。

监护⼈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

有财产的⽆民事⾏为能⼒⼈、限制民事⾏为能⼒⼈造成他⼈损害的,从本⼈财产中⽀付赔偿费⽤。

不⾜部分,由监护⼈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的除外。

3、⾏政责任:不满14周岁的⼈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严加管教。

⼆、未成年⼈是否可以被⾏政拘留对未成年⼈可以⾏政拘留,但有下列情形之⼀,不执⾏⾏政拘留处罚:《中华⼈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条违反治安管理⾏为⼈有下列情形之⼀,依照本法应当给予⾏政拘留处罚的,不执⾏⾏政拘留处罚:(⼀)已满⼗四周岁不满⼗六周岁的;(⼆)已满⼗六周岁不满⼗⼋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三)七⼗周岁以上的;(四)怀孕或者哺乳⾃⼰不满⼀周岁婴⼉的。

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的态度

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的态度

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的态度未成年犯罪是指未满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在法律上犯下的违法行为。

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犯罪行为,法律对待的态度与成年人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的态度,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未成年犯罪的定义和刑事责任年龄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人负刑事责任能力较弱,16周岁以上的人则与成年人一样负完全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是基于对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的考虑,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促进其健康成长。

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的原则1.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的原则之一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针对未成年犯罪分子,法律更注重通过教育、改造和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重新融入社会。

这一原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和保护,旨在最大程度地挽救他们的未来。

2. 个别化处理、分类施教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的原则之二是个别化处理、分类施教。

根据未成年犯罪分子的年龄、性别、犯罪情节等因素,法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教育措施。

对于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可以采取警告、口头教育等方式进行处理;对于严重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可以采取收容教养、少年管教所等措施进行改造。

3. 保护为主、惩罚为辅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的原则之三是保护为主、惩罚为辅。

在处理未成年犯罪案件时,法律更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利益。

无论是在审判过程中还是在执行刑罚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确保他们得到必要的保护和关怀。

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的措施1. 教育改造教育改造是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未成年犯罪分子进行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学习教育等方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提供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

教育改造旨在引导未成年犯罪分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 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是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的另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将未成年犯罪分子安置在社区,接受社区监督和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恢复社会功能,重新融入社会。

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基本问题研究

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基本问题研究

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基本问题研究一、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应当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等趋势,使得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基本问题研究,旨在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设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这一研究不仅涉及法律、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还需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在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既要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简要介绍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刑事责任年龄的背景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一些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压力和困扰,导致其行为偏离了社会规范,进而触犯了法律。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法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认知和态度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在此背景下,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成为了公众热议的焦点。

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它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需要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

在我国,根据《刑法》的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而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等严重罪行的,也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等情节恶劣的犯罪,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也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行政处罚法关于行政责任年龄的规定

行政处罚法关于行政责任年龄的规定

行政处罚法关于行政责任年龄的规定
《行政处罚法》第25条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2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14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从上面的规定可以看出,《行政处罚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行政违法责任年龄的规定是一致的,即14岁。

实施违法行为时未满14岁的,不予处罚,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体力、智力发育还未完全成熟,控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实施违法行为时往往比较盲目、轻率,即使给予行政处罚也无助于避免违法行为的再次发生;不过,年满14岁的人就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接受行政处罚,但应从轻或者减轻,原因在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应具备了一定的辨别和控制能力,使用适当的处罚可以起到警戒和教育作用。

虽然未成年人实施盗窃、诈骗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处罚较轻,但是那些教唆、组织未成年人实施这些行为的人则可能触犯刑法,构
成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

这个罪名是在2009年修订《刑法》时新增加的罪名。

根据规定,对组织未成年人进行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本所涉及附件如下: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全文本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未成年人:指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2. 保护:指对未成年人的生存、发展、学习、身心健康和其他方面的权益,进行全面关注和有效维护的法律行为。

3. 监护人:指依法行使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人。

4. 家庭环境:指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未成年人抚养教育环境。

5. 学校: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的各类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注意保护贫困、残疾、孤儿和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权益。

第三条保护未成年人的是全社会的责任。

国家、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家庭和个人都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提供必要的和便利。

第二章未成年人的权益第四条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未成年人享有受保护的权益。

第六条未成年人享有平等的权益,在社会、学校、家庭中不受非法侵害。

第七条未成年人有接受教育的权益。

第三章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第八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的责任。

第九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学习、发展条件。

第十条国家鼓励各方面力量向贫困、残疾、孤儿和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提供和社会保障。

第四章未成年人保护的措施第十一条国家制定和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制度。

第十二条政府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教育、医疗、救助、康复、教育、娱乐和其他公共服务。

第十三条学校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推动其全面发展。

第十四条企事业单位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其提供必要的保护和。

第五章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第十五条未成年人犯罪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监督和检查第十六条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监督和检查工作由有关部门负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满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几种罪行1.放火罪1)客体:公共安全。

2)对象:关系公共安全的公私财产。

焚烧自家财产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也构成本罪。

3)客观方面:行为犯。

可作为;也可不作为:以行为人负有防止火灾发生的特定义务为前提,且发生重大损失。

4)主体:一般主体,年满14周岁即可。

5)主观方面: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6)认定:行为犯,以实施完毕放火行为为既遂。

1没点燃或刚刚点燃未能独立燃烧为未完毕。

是否有危害结果或危险均不影响既遂成立;2与失火罪的区别,失火罪为过失,且为结果犯,即必须造成严重后果;3放火为了毁坏财物而没有危及公共安全的,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论处,如危及公共安全,仍定本罪;4以纵火焚烧的方法破坏交通工具、设施、电力设备、易燃易爆设备、电视电信设施,定破坏交通工具罪或破坏交通设施罪;5以放火杀人的,危及公共安全的,定本罪,否则,定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

2.爆炸罪1)客体:社会公共安全。

2)客观方面:作为;不作为,锅炉工故意不加水致使锅炉爆炸。

3)对象:必须针对不特定多数人或重大公私财产。

4)主体:一般主体。

年满14周岁即可。

5)主观方面: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6)认定:1以爆炸杀人、伤人、毁物的,行为人主观上指向的是特定人或物,也采取了措施防止危及公共安全,客观上也没有危及公共安全,则定故意杀人(伤害,毁坏财物)罪,如果客观仍然危及了公共安全,仍定本罪;2以爆炸的方法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备、电力设备、煤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或通讯设备的,不以本罪论处;3.故意杀人罪定义: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1)客体:他人的生命权。

2)客观方面:(1)杀人行为一般表现为作为,也有不作为。

(2)自杀不是犯罪。

(3)堕胎不是犯罪。

(4)毁坏尸体不构成杀人罪,构成侮辱妇女罪。

(5)误以尸体为活人而加以杀害的,属于对象不能犯未遂。

(6)必须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在执行公务或正当防卫中致人死亡的,不属于犯罪。

3)主体:一般主体,年满14周岁。

4)主观方面:直接故意、间接故意。

动机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但可以作为酌定情节。

5)认定:(一)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1)客体不同(2)客观方面不同(3)主观方面不同。

(二)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毒、破坏交通工具、破坏交通设施等方式杀人的,若危及公共安全的,定危害公共安全类罪。

否则,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三)与自杀行为有关的行为的定性:(1)以暴力、威胁方法逼迫他人自杀的,定故意杀人罪。

(2)以相约自杀的方式欺骗他人自杀的而本人并未自杀的,定故意杀人罪。

(若本人确实自杀身亡,或本人确实自杀,但被救而未死的,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3)实施刑法规定的作为或不作为而造成他人自杀身亡的,不应定故意杀人罪,而是作为他罪的一个严重情节考虑。

如侮辱、诽谤他人,而造成他人自杀的,定侮辱罪、诽谤罪,同时考虑该严重情节,从重或加重,或转化。

强奸妇女致使妇女死亡的,定强奸罪并考虑该严重情节。

(4)教唆、帮助意志完全自由的人自杀的,他人本无自杀意图而诱发其产生自杀意图而自杀,他人有自杀意图但不坚定而鼓励其自杀,客观上提供便利帮助想自杀的人实现了自杀的结果,均不以犯罪论。

(“精神完好的成年人甲对乙说,我活得没劲,想自杀,你给我买包鼠药吧。

乙买了,甲自愿吃了后,死了。

乙不犯罪。

”)(5)但教唆、帮助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或意志不自由的人自杀的,定故意杀人罪。

(6)安乐死属于故意杀人罪。

即使应病人本人或其家属请求,也定本罪,但情节轻微。

4.抢劫罪定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截取财物的行为。

1)客体:复杂客体,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公民的人身权利。

2)客观方面:(一)侵犯对象:财产的所有人、保管人、看护人、持有人。

(二)手段:)(1)暴力,包括殴打、捆绑、伤害、杀害等。

暴力的程度只要达到使被害人不能反抗或不敢反抗即可。

(2)胁迫,立即实施暴力相的精神强制,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动作。

(3)其他方法。

使被害人不知反抗。

包括药物麻醉、用酒灌醉、催眠术、毒药毒昏等不知反抗、不能反抗的手段。

这种不知、不能反抗的状态必须是行为人本人制造的。

非本人制造的熟睡、麻醉、昏迷状态的,不以本罪论,可论盗窃罪。

(4)上述三种手段必须当场使用。

3)主体:年满14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主观方面:故意,并具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

5)认定:(一)(1)情节显著轻微的,危害不大的抢劫行为,不以犯罪论。

(2)以索取债务为目的的强拿别人财物行为,不以本罪论。

(3)抢劫过程中,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致人重伤、死亡的,以抢劫罪从重论。

不转化,不并罚。

(4)以复仇或其他目的重伤、杀人后,顺手牵羊拿走财物的,以故意伤害、杀人罪与盗窃罪数罪并罚。

(5)抢劫完成后,出于灭口或其他目的杀死被害人的,定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二)抢劫罪与绑架罪的区别。

(1)客体不同,导致所属大类不同。

抢劫罪侵犯客体为复杂客体,即财产权和人身权,但以财产权为主,归入侵犯财产罪;以劫持人质为目的绑架罪侵犯的为简单客体,即公民的人身权利,同时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的绑架罪侵犯的虽然也是复杂客体,即财产权和人身权,但以人身权为主。

因此,绑架罪总的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2)行为方式不同。

(3)犯罪主体不同。

抢劫罪的犯罪主体为年满14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而绑架罪的犯罪主体为年满16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4)犯罪目的不同。

抢劫罪的犯罪目的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而绑架罪的犯罪目的为勒索财物或劫持人质。

(三)刑法269条关于盗窃、诈骗、抢夺转化为抢劫罪的重要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定抢劫罪。

必须具备的三个要件:(1)行为人必须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任何一种犯罪行为。

即使数额不大,但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仍然可顶抢劫罪。

(2)行为人的目的必须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包括公安机关或公民个人)或者毁灭罪证。

为了其他目的,不构成抢劫罪。

(3)行为人必须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当场必须是犯罪现场或刚逃离的过程。

如果隔了一段时间在其他或本地被发现而被抓捕而行凶顽抗,不适用本条。

注意:其暴力行为或暴力威胁必须严重,不严重的,不构成犯罪的。

另外,暴力行为构成犯罪的,应数罪并罚。

如:故意伤害罪与抢劫罪数罪并罚。

(四)八个从重情节:(1)入户抢劫的(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并不包括公共场所)抢劫的(飞机或火车、汽车、电车等中巴以上的车。

不包括出租车。

)(3)抢劫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

(4)多次抢劫或抢劫数额巨大的。

(5)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6)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7)持枪抢劫的(不包括凶器)。

(8)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

具有这八种情形的,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正确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根据刑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现就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1条、本解释所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指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年满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案件。

第2条、刑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周岁”,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从周岁生日的第二天起算。

第3条、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查明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的年龄。

裁判文书中应当写明被告人出生的年、月、日。

第4条、对于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经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确实无法查明的,应当推定其没有达到相应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相关证据足以证明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经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但是无法准确查明被告人具体出生日期的,应当认定其达到相应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第5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以外的行为,如果同时触犯了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应当依照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罪名,定罪处罚。

第6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7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具有前款规定情形的,一般也不认为是犯罪。

第8条、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或者寻求精神刺激,随意殴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公私财物,扰乱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秩序,情节严重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第9条、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行为未超过三次,盗窃数额虽已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一)、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二)、在共同盗窃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或者被胁迫;(三)、具有其他轻微情节的。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盗窃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认为是犯罪。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盗窃自己家庭或者近亲属财物,或者盗窃其他亲属财物但其他亲属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处理。

第10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第11条、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应当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矫正。

对未成年罪犯量刑应当依照刑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

对符合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适用条件的未成年罪犯,应当依法适用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